中国古代的酿酒化学
- 格式:ppt
- 大小:680.50 KB
- 文档页数:24
古代酿酒化学知识点总结1. 酿酒的历史酿酒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早在远古时代,人类就开始尝试使用水果、谷物等原料制作酒类。
最早的酿酒工具可以追溯到中国的仰韶文化时期,该时期的人们开始使用石器和陶器来进行酿酒。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酿酒技术也得到了不断的改进和完善,逐渐形成了各地不同的酿酒工艺和传统。
2. 酿酒的基本原理酿酒的基本原理就是利用酵母菌对原料中的糖分进行发酵,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
酵母菌是一种单细胞真菌,其在无氧条件下可以将葡萄糖和其他单糖转化为乙醇和二氧化碳。
一般来说,酿酒使用的原料主要包括水果、谷物、蔗糖等含有丰富糖分的物质。
3. 酵母菌的分类和特点酵母菌是一类真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在酿酒过程中,主要利用的是酒曲酵母。
酒曲酵母属于酒精发酵酵母菌,其主要特点包括对环境条件的适应性强,能够在酸碱度较低、温度适中的条件下进行繁殖和发酵。
此外,酵母菌还能够抗皂化作用、耐高浓度酒精等,这些特点都使得酵母菌成为酿酒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微生物。
4. 酵母菌发酵的化学过程酵母菌是通过发酵过程来将原料中的糖分转化为乙醇和二氧化碳的,这是一个复杂的生化反应过程。
在无氧条件下,酵母菌通过代谢途径将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和丁酮酸等中间产物,最终生成乙醇和二氧化碳。
整个发酵过程需要在一定的温度、pH值和营养物质的条件下进行,这就需要酒类生产工艺的合理设计和控制。
5. 酿酒原料的选择和处理酿酒原料的选择直接影响到酒类的口感和品质,一般来说,酿酒原料主要是通过淀粉转化为葡萄糖,再转化为乙醇和二氧化碳。
常用的酿酒原料主要包括水果、谷物、蔗糖等,如葡萄、大米、小麦、玉米等。
在酿酒过程中,需要对原料进行合理的处理,包括研磨、浸泡、加热等,以便使得酶类和酵母菌更好地作用于原料中的淀粉和糖分。
6. 发酵条件的控制在酿酒过程中,发酵条件是非常关键的,直接影响到酒类的品质和口感。
一般来说,酵母菌对环境的要求相对比较苛刻,需要在一定的温度、pH值和氧气条件下进行发酵。
中国的蒸馏技术1.引言1.1 概述中国的蒸馏技术一直以来都是世界瞩目的焦点之一。
蒸馏技术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古代就已经开始有了相关的应用。
蒸馏技术作为一种重要的物质分离技术,在生产和科研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概括地说,蒸馏技术是利用物质不同的沸点来实现物质分离的一种方法。
通过将混合物加热到相应的温度,使其成分中沸点较低的物质先升华为气体,然后再以冷凝的方式将气体转化为液体,从而实现混合物中各组分的分离。
在这个过程中,蒸馏技术能够有效地分离和提取出所需的物质,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
中国的蒸馏技术起源已久,可以追溯到公元前的古代。
据历史记录,早在汉代时期,中国就已开始使用蒸馏技术来提取草药中含有的药物成分。
这种草药蒸馏技术被称为水蒸气蒸馏,通过加热水,使水蒸气与草药反应,从而获得纯净的药物成分。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蒸馏技术也不断发展和完善。
在宋代,中国的蒸馏技术迈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被广泛应用于酿酒和炼制香料等领域。
不仅如此,在元代时期,中国的蒸馏技术还进一步发展,开始应用于生产盐和提炼石油等工艺过程中。
中国蒸馏技术的发展历程,不仅反映了中国古代科技的进步,也展示了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
通过对蒸馏技术的持续研究和创新,中国人民不断改进和优化了蒸馏的工艺流程,使得蒸馏技术的应用更加高效和可行。
总而言之,中国的蒸馏技术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
它在药物提取、酿酒、炼油等领域的应用,不仅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和产量,也为中国的科技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中国的蒸馏技术有着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将会在未来继续发挥重要的作用。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1.2):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中国的蒸馏技术。
首先将介绍蒸馏技术的起源,包括其最早的使用情况和与其他相关技术的关系。
接着,将详细叙述中国蒸馏技术的发展历程,包括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应用情况及相关技术的改进。
最后,将对中国蒸馏技术的重要性进行探讨,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古代炼丹实验炼丹家依据观察实验而得出的某些化学变化的总论,可用现代化学方程式加以表述,如《抱朴子.金丹》中指出:「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成丹砂」两句中:「丹砂烧之成水银」,就是将硫化汞〈丹砂〉加热,变成二氧化硫,而游离出金属汞〈水银〉,其化学式为: HgS + O2 ─>Hg + SO2。
「积变又成丹砂」,就是水银同硫黄化合,生成硫化汞,起初是黑色,放在密封器中,升华为晶体硫化汞,成为红色之丹砂。
其化学式为:Hg + S ─> HgS 〈黑色〉─> HgS 〈赤红色〉。
古代炼丹家们在千百次实验中,发现的这些物质变化的现象,可说是对古代化学的重大贡献,因此中国炼丹术的发展,不仅没有阻碍古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反而起著促进其发展的作用。
宗教和科学之间,存在如此密切的关系,是中国道教难能可贵的优点。
了解古代道教所提倡的炼丹术及其与古代科学技术的关系后,就能了解为何鲁迅所说:"中国的根底全在道教"这句话的道理了。
二、冶金起源中国冶金是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采石和烧陶发展起来的。
由于人们已经能利用近千度高温的陶窑烧制陶器,同时也对木炭的性能逐渐熟悉,因此具备了镕铸、锻打和冶金的基本条件。
采石时不断发现各种金属矿石﹐烧陶窑(凡是用陶土和瓷土这两种不同性质的粘土为原料,经过配料、成型、干燥、焙烧等工艺流程制成的器物都可以叫陶瓷)为金属的冶铸准备了高温炉和在炉内还原条件下冶炼矿石的技术。
1、青铜具有一定的硬度和坚韧性,既可作工具,又可制兵器,加上锡、铅的引入降低了冶铜的熔点,使冶炼青铜技术得到迅速发展。
商周时期,中国的青铜冶铸业进入一个鼎盛期。
大量出土的此间青铜器充分展示了中国古代青铜文化的灿烂光辉。
目前,出土的商周青铜器十分丰富,从工具到农具,从兵器到礼器,从生活用具到装饰品,均反映了青铜材料在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主导作用。
而在青铜冶铸的过程中,人们已认识到在青铜中,铜与锡铅的适当配比是非常重要的。
中国古代人民对酿酒发酵化学的贡献中国古代人民对酿酒发酵化学的贡献
自古以来,酿酒发酵化学在中国就有着悠久的历史,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人民把酿酒发酵当作节庆庆典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丰富多彩而精彩的祥和气氛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而中国古代人民对酿酒发酵化学的贡献也是很大的。
首先,自古以来,中国古代的酿酒制作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它是一种发酵性的美味饮料,从传统中国著名的酿酒酒——汉酒、毛尖酒和米酒,到现代中国的青岛啤酒、雪花啤酒、燕京啤酒,都是中国古代人民开发的酒类。
古代中国人第一次发现并发展出了酿酒发酵的技术,对这项技术已经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其次,中国古代人民还在酿酒发酵过程中发现了一种物质,叫做“乳酸”,这种物质大大改善了烹饪食物的口感和美味度。
乳酸在烹饪很多菜肴时起到了重要作用,例如,毛豆腐,黄瓜炒肉片等,因此,对中国烹饪有着极大的影响。
此外,中国古代人民还把发酵的技术发扬光大,在技术发展早期,中国人设计和制作出了一些著名的发酵工具,例如酿酒缸、锅、釜,以及一些用于加工发酵食物的模具等。
同时,还开发出了一些新颖而有趣的酿酒技术,加强发酵作用,以保证酿酒的质量和味道,大大增强了中国人在发酵方面的技术水平,使酿酒技术得到了大大的提升。
最后,中国古代人民还研究出了复杂的饮食理论,认为食物的搭配应该多样而丰富,经常吃的食物应该是酸以掩盖其臭味,并且认为每种食物都有益于健康,这些都是古代饮食理论中对酿酒发酵的帮助。
总之,中国古代人民对酿酒发酵化学的贡献是巨大的,他们把酿酒发酵当作重要的节日活动,用发酵技术提高各种发酵饮料的质量,发现一种新的发酵物质乳酸,影响中国的烹饪。
酿酒的发展及其与生物化学的关系-生物化学论文-生物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生物化学是轻工业院校酿酒工程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内容多且抽象,各种代谢反应繁杂。
生物化学是生物、农业、医学等专业必不可少的基础课程,不同专业的生物化学,其侧重点也有所不同。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酿酒与生化的联系,突出专业特色,对于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阐述在酿酒工程专业生物化学教学中专业特色的突出。
1、酿酒的发展及其与生物化学的关系概述我国酿酒技术的发展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属于自然发酵阶段,早在三千多年前的殷商武丁时期就已掌握了微生物霉菌生物繁殖的规律,已能使用麦芽、谷芽制成蘖,作为糖化发酵剂酿醴,使用谷物发霉制成曲,把糖化和酒精发酵结合起来,作为糖化发酵剂酿酒了。
《尚书》就有若作酒醴,尔惟曲蘖的记载。
可见,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以制曲培养微生物酿酒的国家。
这一阶段主要凭经验酿酒,生产规模较小,基本上是手工操作。
酒的质量没有一套可信的检测指标作保证。
第二阶段是从开始的,由于引入西方的科技知识,尤其是微生物学、生物化学和工程知识后,传统酿酒技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懂得了酿酒微观世界的奥秘,生产上劳动强度降低,机械化水平提高,酒的质量更有保障。
生物化学是随着医学、发酵工业的发展逐渐形成的一门科学,它的理论来自于实践,反过来理论又指导实践。
微生物的新陈代谢活动是发酵工业的基础,酒精是酵母菌的代谢产物。
白酒中的香味物质也是其他微生物的代谢产物。
所以生物化学与酿酒工业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2、生物大分子与白酒酿造2. 1 淀粉淀粉是白酒酿造的主要原料。
白酒的主要成分是乙醇,而乙醇就是淀粉通过反应生成的。
自然界中淀粉可分为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直链淀粉是葡萄糖通过-1,4 -糖苷键一个一个连接而成的大分子多糖化合物,而支链淀粉是在直链淀粉的基础上有分支,分支点由-1,6 -糖苷键相连,支链淀粉是白酒酿造的主要原料。
党项族酿酒中的化学——论“烧酒”的起源
王福良
【期刊名称】《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2001(007)003
【摘要】阐述了中国古代酿酒发展的三个阶段.对历史上仍存争议的"烧酒"起源问题进行了探讨,从化学的角度研究了西夏党项族的酿酒工艺过程.
【总页数】3页(P194-196)
【作者】王福良
【作者单位】宁夏大学化学科学与工程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S262.3
【相关文献】
1.铜、镍、铂族元素地球化学性质及其在幔源岩浆起源、演化和岩浆硫化物矿床研究中的意义 [J], 宋谢炎;胡瑞忠;陈列锰
2.中国茶树的起源与分布——根据茶叶香气组分中萜烯指数化学分类所作的推论[J], 竹尾忠一
3.蒙古族民间故事中驴和老虎故事的起源 [J], 王海荣
4.金华酒、烧酒及其他——谈《金瓶梅》中的“金华酒”及我国烧酒的起源和流行[J], 叶闰桐
5.基于雨课堂的混合式教学在酿酒专业生物化学糖代谢中的应用 [J], 钟艳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农村·农业·农民2014.1A 酒是世界上许多民族喜爱的饮料之一,酿酒工艺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微生物化学工艺之一。
中国的酿酒历史十分悠久,主要是以粮食为原料酿制的,此外还有少量为果酒。
因此,中国的酒紧紧依附于农业,成为农业经济的一部分。
粮食生产的丰歉是酒业兴衰的晴雨表,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则根据粮食的收成情况,通过发布酒禁或开禁来调节酒的生产,从而确保民食。
反过来,酒业的兴衰也反映了农业生产的状况,是我们了解历史上天灾人祸的线索之一。
因此,酒的酿造技术也是我国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于酒的起源,我国古代流传下来许多传说,比如仪狄酿酒、杜康酿酒甚至酒星造酒。
而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酒是从天然发酵到人工发酵酿制而成的,并非某位圣贤或神灵的发明。
在农业尚未兴起的远古时代,森林中野果所含的发酵性糖分与空气中的霉菌和酵菌相遇,在适当的水分和温度等条件下就会发酵成含有乙醇的酒,这便是酒的自然酿造,人类从发现自然酒后便开始有了人工酿酒的意识。
在从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跨越的过程中,远古先民有了能够维持基本生活的食物,便开始尝试简单重复大自然的自酿过程,将含有糖分且容易获取的野果、兽乳放置在容器中,无需任何添加剂,令其自然发酵,就可以得到含有乙醇的果酒和乳酒了。
从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早期到夏朝初年,是中国传统酒的启蒙时期。
这一时期,先人开始以粮食为原料来进行酒的酿造。
许多学者认为,酿酒是在农耕之后才发展起来的,这种观点早在汉代就有人提出了。
刘安在《淮南子·说林训》中有这样的记述:醠“清之美,始于耒耜。
”宋朝人朱肱《酒经》一书中也有类似的看法:“古语为之,空桑秽饭,酝以稷麦,以成醇醪,酒之始也。
”可以说,谷物酿酒的两个先决条件便是酿酒原料和酿酒容器的具备,当农业发展到一定程度,人们有了剩余粮食和陶制器皿之后,才使得谷物酿酒生产成为可能。
中国古代曲蘖酿酒◎于湛瑶酿酒场景. All Rights Reserved.农村·农业·农民2014.1A 从公元前2000年的夏王朝到公元前206年的秦王朝,历时1800年,是中国传统酒的成长期。
中国化工的发展史一、古代化工在古代,中国化工主要以手工业为主,如酿酒、制陶、冶金等。
这个时期的化工技术虽然比较原始,但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和水平。
例如,中国古代的酿酒技术已经相当成熟,酿出的酒品质优良。
此外,中国古代的制陶技术也十分发达,陶器品种繁多,质量上乘。
二、近代化工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开始接触到西方的工业技术,其中也包括化工技术。
在20世纪初,中国开始兴办近代化工企业,如盐业、染料、化肥等。
同时,中国的化学工业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例如中国的天然染料和植物胶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一定的地位。
三、现代化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的化工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化工企业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化工产品种类也日益丰富。
同时,中国的化工技术也在不断提高,逐渐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例如,中国的石油化工、煤化工等领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力和竞争力。
四、化工技术创新近年来,中国政府加大了对化工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在这个背景下,中国的化工技术创新取得了显著进展,例如新型催化剂、高效分离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了重要突破。
五、绿色化工与可持续发展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绿色化工和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全球化工领域的共同目标。
中国政府也积极推进绿色化工的发展,提倡清洁生产、低碳发展等理念,加强对化学工业的环境监管和管理力度。
在这个背景下,中国的绿色化工技术和环保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六、化工行业政策与法规中国政府对化工行业的管理非常严格,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法规来规范行业发展。
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都对化工企业的安全生产和环保行为进行了规范和约束。
此外,中国政府还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化工行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如税收优惠、资金扶持等。
七、国际合作与交流中国化工行业在发展过程中也非常注重国际合作与交流。
中国政府积极推动化工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化学与中国传统文化1、下列有关说法判断错误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明朝的《本草纲目》记载“烧酒非古法也,自元时创始,其法用浓酒和糟入甑(指蒸锅),蒸令气上,用器承滴露。
”该段文字记载了白酒(烧酒)的制造过程中采用了蒸馏的方法来分离和提纯。
(2)汉朝的《淮南万毕术》、《神农本草经》记载“白青(碱式碳酸铜)得铁化为铜”,“石胆能化铁为铜”都是指铜可以采用湿法冶炼。
(3)清初《泉州府志》物产条载:“初,人不知盖泥法,元时南安有黄长者为宅煮糖,宅垣忽坏,去土而糖白,后人遂效之。
”该段文字记载了蔗糖的分离提纯采用了黄泥来吸附红糖中的色素。
(4)晋代葛洪的《抱朴子》记载“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成丹砂”,是指加热时丹砂(HgS)熔融成液态,冷却时重新结晶为HgS晶体。
(5)《抱朴子》中“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两个反应互为可逆反应。
(6)《抱朴子· 金丹篇》中记载:“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
”该过程未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7)“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屠呦呦对青蒿素的提取属于化学变化。
(8)《肘后备急方》载:“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如此提取青蒿素纯属萃取。
(9)浸出《肘后备急方》:“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提取青蒿素中的纤维素。
(10)“霾尘积聚难见路人”,雾霾所形成的气溶胶有丁达尔效应。
(11)“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该过程发生了置换反应。
(12)《天工开物》载:“凡研消(KNO3)不以铁碾入石臼,相激火生,祸不可测”,说明KNO3能自燃。
(13)《开宝本草》载:“(KNO3)所在山泽,冬月地上有霜,扫取以水淋汁后,乃煎炼而成”。
涉及了溶解、蒸发、结晶提纯过程。
(14)古剑“沈卢”“以剂钢为刃,柔铁为茎干,不尔则多断折”,剂钢指的是铁的合金。
(15)《本草纲目》中记载“(火药)乃焰消(KNO3)、硫磺、杉木炭所合,以烽燧铳机诸药者”,这是利用了“KNO3的氧化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