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三语文下册中考文言文道理启示类专项复习
- 格式:ppt
- 大小:6.34 MB
- 文档页数:24
初中语文文言文考点之拓展延伸(感悟启示)专题训练一、语言表达(共 6 分)1.形声字的发明和使用,不会削弱汉字的内涵表达。
寻找你心仪的形声字,说一说它对你突破困境的启示。
备选字:路、悟、赢……【答案】示例:“路”是“足”加“各”,仿佛告诉我们路在脚下,各自有各自的路。
圣贤或许在提示我们人生多歧路。
行路者可能需要暂停脚步,思索、询问,选定前行的路,而不是随波逐流,趋凡而去。
“悟”字,“十“是形旁,“吾”是声旁,吾代表自己,我觉得在我遇到困境时,只有自己内心真正的明白道理,自己的感悟才能帮助自己突破困境。
所以在遇到困难时,自己内心能够领悟才是走出困境最重要的原因。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选择自己所喜欢的形声字,并谈一谈该字对自己突破困境的启示,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一:“悟”字,“十”是形旁,“吾”是声旁,吾代表自己,我觉得在我遇到困境时,只有自己内心真正的明白道理,自己的感悟才能帮助自己突破困境。
所以在遇到困难时,自己内心能够领悟才是走出困境最重要的原因。
、示例二:“赢”由“亡、口、月、贝、凡”组成,亡:危机意识,要有强烈的时间观念,抓住时机,必须随时了解和掌握环境的变化,熟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口:沟通能力,善于在任何场合宣传自己的形象和宗旨、目标和决心,成功的沟通是双向,既要有好的表达能力,也要有好的倾听能力;月:月在古汉语中指肉,这里的“月”指强身健体,成大事者需要强健的身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贝:取财有道,财富是物质基础,但不义之财不可取;凡:心态平和,从最坏处着想,向最好处努力,争取目标成功,但结果不一定如意,度量要大,眼界要宽,心态要好,手段要强。
启发我们不断向着目标努力,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最后就会获得成功声。
2.阅读下面的材料,写出一个从材料的主要角度....探究出的道理。
一只狼吃了一只别家的羊,而他想吃更多的羊,所以就披了羊皮混进羊群。
傍晚,主人在放羊进羊圈时发现多了一只羊,欢天喜地的想把它据为己有,其实是那只披着羊皮的狼。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公输》一、解释下列加点词1、为.楚造云梯之械(替,给)2、将以.攻宋(用来)3、起.于齐(出发)4、夫子何命..焉为(什么见教)5、愿.借子杀之(希望)6、请.献十金(请允许)7、吾义固..不杀人(讲道义)(从来)8、不可谓知类..(明白事理)9、胡不已.乎(停止)10、胡不见.我于王(引见)11、解带为.城(作为)12、九设攻城之机变..(巧妙的方式)13、子墨子九距.之(通“拒”)14、子墨子之守圉.有余(通“御”)15、公输盘诎.(通“屈”)16、吾知所以..距子矣(用来…的方法)17、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入侵)18、虽杀臣,不能绝.也(尽)二、翻译下列句子1、夫子何命焉为?先生有什么指教呢?2、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
宋何罪之有?我在北方听说您造了云梯,要拿去攻打宋国。
宋国有什么罪呢?3、吾义固不杀人。
我是讲道义的人,绝不能平白无故杀人。
4、胡不见我于王?(您)为什么不向楚王引见我呢?5、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自己说)讲道义,杀少量人还懂得不合理,却要去杀众多的人,不能说是明白事理。
6、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楚国有的是土地,缺少的是民众,如今去杀害自己缺少的民众而争夺自己并不缺少的土地,不能说是聪明。
7、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
墨子解下衣带当作城,用竹片当器械。
8、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我知道用来对付你的方法了,可是我不说。
三、课文赏析。
1、写出2个与本文人物有关的成语。
墨守成规、班门弄斧2、课文体现了墨子的_“_非攻_”___思想,他是抓住了公输班说的“吾义固不杀人”,进行反驳的。
3、结合课文分析墨子的人物形象。
墨子:正直,有正义感、聪明睿智,有勇有谋,镇定自若、有雄辩之才(公输班:阴险狡诈,故作聪敏;楚王:阴险狡诈,随波逐流的昏庸君王)《孟子两章》一、解释下列加点词1、得道..多助(施行)(仁政)2、七里之郭.(外城)3、池.非不深也(护城河)4、城.非不高也/三里之城.(城墙)(内城)5、兵革..非不坚利也(兵器,甲胄)6、委.而去.之(放弃)(离开)7、域.民不以封疆之界(限制)8、寡助之至.(极点)9、亲戚畔.之(通“叛”)10、天下顺.之(归顺,服从)11、故天将降大任..(重大使命)12、必先苦.其心(使……苦)13、行拂.乱其所为(违背)14、曾益..其所不能(增加)15、人恒.过(经常)16、衡.于虑(通“横”梗塞,不顺)17、入.则无法家拂.士(国内)(通“弼”辅佐)18、出.则无敌国外患(国外)二、翻译下列句子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限制人民不迁到别地去,不能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古文中心1、物尽其用,同样的东西用在不同的地方,其效果不一样;善于用人。
2、要以诚相托,以心相印;信赖,能够创造奇迹。
3、做人不能用谎言、欺骗等手段以猎取高官厚禄。
4、父母在教育孩子时自己必先诚信。
5、不能拿国家的安危开玩笑,否则必然会失信于民,给国家带来祸害。
6、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办事要考虑到各方面的因素。
7、人的认识必须与时俱进。
8、看问题不能只停留在表面,应看到其实质。
9、歧路亡羊,事理复杂多变,迷失方向,就会误入歧途。
10、凡遇是非,务必先内求诸己,切莫忙于责人,看问题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
11、对人对事不能因说的人多就应相信,而要多方考察,以事实为根据做出正确的判断。
三人成虎,比喻流言惑众,容易弄假成真。
12、做人居贫要能守志,不能心生邪念,利令智昏,做出自欺欺人的蠢事。
13、对待问题,要能换个角度思考。
14、对同一事物,立场不同,结论不同,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
螳臂当车,比喻不自量力。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贪图眼前小利而不顾后患,比喻目光短浅,一心图谋别人却不知有人也在算计自己。
15、做人不能贪得无厌。
16、遇到事情要加以分析考虑,不能盲目听从别人的意见,做出荒唐的事情,凡事要认真思考,仔细研究,不可盲目听从他人。
17、过犹不及,物极必反。
18、学习知识应该理论联系实际,遇到事情要独立思考,不要轻信,更不要盲从。
19、自己要掌握自己的命运,必须掌握适度。
20、那种过分贪图钱财,甚至把钱财至于生命至上的人,必然为钱财所害。
21、影射那些无才无德,依势放纵,恃宠而骄的人,讽刺那些无自知之明,认敌为友,结果招致灭亡的人。
22、要能够在国法与私情,公与私之间做出正确的选择。
公正无私。
23、要善于发现问题症结,当机立断,慷慨豪爽。
24、面对艰难困苦,挫折磨练,不能望而生畏。
要无所畏惧,成功有望。
25、要发挥事物的作用,必须知其长处和短处。
26、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27、要能抓住对方的弱点,克敌制胜。
从课本内得到的道理和启示类回答术语:《劝学》立志求学,努力上进《橘逾淮为枳》故事告诉我们在羞辱别人的同时也在羞辱自己;待人要随和,心胸狭窄往往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不要用小人之心去度君子之腹。
《伤仲永》重视后天教育,勤奋努力地学习。
《卖油翁》熟能生巧《王顾左右而言他》在进行批评教育的时候,既要观点正确,又要注意方式方法,有时间接的批评比直接的批评要有效得多。
善于提意见。
《邹忌讽齐王纳谏》虚心接受批评意见并积极加以改正,才有可能成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苦难中造就人才《孔孟论学》中心:第一条:学习的作用,能使人终生受益。
第二条:学习的方法,学习和思考要精密结合第三条: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学习要勤奋好学,不耻下问第四条:学习的态度,学习不能止步不前,要持之以恒第五条:学习的态度,学习不能一暴十寒,必须持之以恒,专心致志第六条:学习的态度,读书不能迷信书本,要有怀疑、批判的精神《黄生借书说》要自己创造条件,发奋学习;珍惜年少时光,勤奋学习。
《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读书需要选择精华、深入研究。
《黔之驴》敢于、善于向貌似强大的敌人作斗争《狼》对待坏人和邪恶势力,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黠鼠赋》一心一意,专心致志,才能成功拓展常见的道理启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因材施教,不能拔苗助长要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实践出真知对待别人的错误应该宽容仁慈要学会感恩信守承诺,做一个诚信的人做事要把握机会,才能事半功倍做事不能目光短浅,要有远见道理启示类方法——例题讲解,归纳方法(一)阅读《范仲淹有志于天下》,完成题目: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
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
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
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往往粥不继,日昃始食。
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思考:本文给了我们什么启示?(二)阅读《歧路亡羊》,完成题目: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竖(竖:童仆)追之。
九下文言文复习中考复习(人教版九年级下册)一、文学常识1、孟子,名轲,字子舆,邹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教育家。
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被尊为“亚圣”。
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孔孟”并称。
孟子提出了“仁政”的思想和“民贵君轻”的主张。
孟子还主张“性善”论。
2、《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现存七篇。
是儒家经典之一,“四书”之一。
《孟子》在先秦散文中独具风格,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孟子•公孙丑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下》。
二、背诵课文(略)1、分析家认为,美国对外武力干涉他国内政的战略已呈“失道者寡助”之势,而中国“和平崛起”的外交战略正呈“得道者多助”之势。
三、句读停顿(略)1、入 / 则无法家拂士,出 / 则无敌国外患2、环而攻之 / 而不胜3、是 / 天时不如地利也4、必先苦 / 其心志5、人恒过 / 然后能改6、困于心衡于虑 / 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 / 而后喻四、字词解释1、通假字①“畔”通“叛”,背叛 (亲戚畔之)②“曾”通“增”,增加 (曾益其所不能)③“衡”通“横”,梗塞,不顺(困于心,衡于虑)④“拂”通“弼”,辅佐 (入则无法家拂士)2、一词多义①之:三里之城 / 七里之郭 / 封疆之界 / 山溪之险 / 兵革之利 / 畎亩之中 / 版筑之间 /鱼盐之中(助词,的)环而攻之而不胜 / 委而去之(代词,代它,城)亲戚畔之 / 天下顺之(代词,代他,“失道”者、“寡助之至”的人)寡助之至 / 多助之至(动词,到)天下之所顺 / 亲戚之所畔(主谓之间,不译)②而:委而去之 /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表承接)夫环而攻之(表承接,一说修饰)攻之而不胜 / 然而不胜者(表转折)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表并列)③于: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从)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到,一说在)困于心衡于虑 / 征于色发于声(在)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由于,因为)④有:必有得天时者矣(是,一说不译)故君子有不战(要么)⑤国: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国防)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家)3、古今异义1、池非不深也:护城河(古);水池,池塘(今)。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公输》一、解释下列加点词1、为楚造云梯之械(替,给)7、吾义固不杀人(讲道义)(从来)13、子墨子九距之(通“拒”)....2、将以攻宋(用来)8、不可谓知类(明白事理)14、子墨子之守圉有余(通“ 御” )....3、起于齐(出发)9、胡不已乎(停止)15、公输盘诎(通“屈” )...4、夫子何命焉为(什么见教)10、胡不见我于王(引见)16 吾知所以距子矣(.....5、愿借子杀之(希望)11、解带为城(作为)17、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入侵)...6、请献十金(请允许)12、九设攻城之机变(巧妙的方式)18、虽杀臣,不能绝也(尽)....二、翻译下列句子1、夫子何命焉为?先生有什么指教呢?2、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
宋何罪之有?我在北方听说您造了云梯,要拿去攻打宋国。
宋国有什么罪呢?3、吾义固不杀人。
我是讲道义的人,绝不能平白无故杀人。
4、胡不见我于王?(您)为什么不向楚王引见我呢?5、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自己说)讲道义,杀少量人还懂得不合理,却要去杀众多的人,不能说是明白事理。
6、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楚国有的是土地,缺少的是民众,如今去杀害自己缺少的民众而争夺自己并不缺少的土地,不能说是聪明。
7、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
墨子解下衣带当作城,用竹片当器械。
8、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我知道用来对付你的方法了,可是我不说。
三、课文赏析。
1、写出 2 个与本文人物有关的成语。
墨守成规、班门弄斧2、课文体现了墨子的 _“ _非攻 _” ___思想 , 他是抓住了公输班说的“吾义固不杀人”,进行反驳的。
3、结合课文分析墨子的人物形象。
墨子 :正直 ,有正义感、聪明睿智 ,有勇有谋 ,镇定自若、有雄辩之才(公输班 :阴险狡诈 ,故作聪敏;楚王 :阴险狡诈 ,随波逐流的昏庸君王)《孟子两章》一、解释下列加点词1、得道多助(施行)(仁政)10、天下顺之(归顺,服从)...2、七里之郭(外城)11、故天将降大任(重大使命)...3、池非不深也(护城河)12、必先苦其心(使苦)..4、城非不高也 / 三里之城(城墙)(内城)13、行拂乱其所为(违背)...5、兵革非不坚利也(兵器,甲胄)14、曾益其所不能(增加)....6、委而去之(放弃)(离开)15、人恒过(经常)...7、域民不以封疆之界(限制)16、衡于虑(通“横”梗塞,不顺)..8、寡助之至(极点)17、入则无法家拂士(国内)(通“弼”辅佐)...9、亲戚畔之(通“叛”)18、出.则无敌国外患(国外).二、翻译下列句子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初中语文言文哲理汇总
1. 《论语十则》中,指出学习需要不断复习巩固的句子是: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 《论语十则》中,要求人们对待先进和落后的态度是: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3. 《论语十则》中,孔子强调学习要有谦虚求实的态度的句子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4. 《论语十则》中,强调只要善于学习,到处都有老师的句子: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5. 《鱼我所欲也》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6.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说明人才经过艰苦的磨练,才能有所成就,又常被用来激励人发奋努力的句子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7. 《曹刿论战》中能够体现“取信于民”的观点的句子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8. 《三峡》中描写三峡两岸山峰高耸入云的句子是: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9. 《使至塞上》中描绘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的句子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10. 《记承天寺夜游》中描写月光清澈透明的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中考语文文言文主题分类整理一、山水篇包括:《桃花源记》、《三峡》、《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湖心亭看雪》、《与朱元思书》、《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满井游记》、《观潮》1、作者因贬谪而用山水体现出的不同的思想感情。
《记承天寺夜游》作者被贬黄州,因无人与自己共同赏月,只好寻同样被贬的张怀民,表达了作者贬谪的悲凉与人生的感慨。
《小石潭记》在写景中传达出他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
【总结】以上两篇游记因作者被贬而表现内心的凄苦悲凉。
《岳阳楼记》作者范仲淹借作此记之机,含蓄委婉地规劝好友滕子京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试图以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济世情怀和乐观精神感染朋友。
《醉翁亭记》作者虽被贬谪,但却表现出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总结】以上两篇,作者虽被贬,但却无被贬的悲凉,而是心中想着国家想着天下百姓。
2、通过描写景色来感受自然。
《三峡》通过对长江三峡雄伟壮丽景色的描绘,激发出人们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答谢中书书》通过对秀美的山川景色的描绘,体现了作者热爱大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与朱元思书》总叙了富春江奇特秀丽的景色,含蓄地传达出爱慕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总结】以上三篇通过不同景色的描绘,表现出对大自然和祖国山河的热爱。
《满井游记》作者抓住了早春生机盎然的景色描写,表现出对春回大地的喜悦之情,对自然界重新焕发生机的欣赏和赞美。
《湖心亭看雪》作者运用白描手法描绘出西湖雪景,用“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来表现人与自然在精神上的统一与和谐。
《桃花源记》在文中作者给我们勾勒出了一个世外桃源,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观潮》本文是一篇写景记事的佳作,分四段写了海潮的壮观景象,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弄潮的健儿和观潮的人群。
就写南宋时期钱塘江海潮的景象和观潮的盛况,表现了人与自然搏斗的勇敢精神。
【总结】以上三篇借对不同景色的描绘,表现出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
专题08 阅读启示解答阅读启示题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1)紧扣原文。
在准确、深刻地理解原文的内容、主旨、情感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
(2)从题目或文中议论抒情句得出。
如果阅读的选文有题目,要认真分析题目,往往题目就包含着重要信息。
另外文中的议论抒情句往往也会揭示一些道理,可用自己的语言把这些道理说出来作为答案。
(3)联系实际。
谈感悟启示一定要联系文本和生活实际,才能言之有理有据。
“生活实际”可以是自己个人实际,也可以是社会实际等。
习题训练1.(2021·宝山一模)阅读下文,完成小题钱大昕观弈予观弈于友人所。
一客数败,嗤①其失算,辄欲易置之,以为不逮己也。
顷之,客请与予对局,予颇易之。
甫下数子,客已得先手。
局将半,予思益苦,而客之智尚有余。
竟局数之,客胜予十三子。
予赧②甚,不能出一言。
后有招予观弈者,终日默坐而已。
(注释)①嗤:讥笑,嘲笑。
②赧:因羞愧而脸红。
(5)钱大昕观弈的经历启示人们:________2.(2020七上·浦东期末)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辽阳妇拒贼辽阳东山,虏人剽掠至一家,男子俱不在,在者惟三四妇人耳。
虏不知虚实,不敢入其室,於院中以弓矢恐之。
室中两妇引绳,一妇安矢于绳,自窗绷而射之。
数矢,贼犹不退。
矢竭矣,乃大声诡呼曰:“取箭来!”自棚上以麻秸一束掷之地,作矢声。
贼惊曰:“彼失多如是,不易制也。
”遂退去。
(4)这则故事给你一个什么启示?3.(2020九上·槐荫期中)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记游松风亭苏轼余尝寓居惠州嘉佑寺,纵步①松风亭下。
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
望亭宇尚在木末②,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
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当恁么时③也不妨熟歇④。
(选自《东坡志林》【注释】①纵步:放开脚步。
②木末:树梢;③恁(nèn)么时:这时候。
④熟歌:好好地休一番。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总复习精品资料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基础知识复习练习(一)鱼我所欲也知识点一重点词语1.通假字(1)故患有所不辟.也________________(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________________(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乡.为身死而不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2.古今异义(1)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古义: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古义: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一豆.羹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4)万钟.于我何加焉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5)万钟于我何加.焉古义: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一词多义得:故不为苟得.也 ______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______________________4.其他实词(1)故不为苟.得也苟:______(2)故患.有所不辟也患:____________(3)蹴.尔而与之蹴:______(4)妻妾之奉.奉:______(5)是亦不可以已.乎已:____________(6)此之谓失其本心..本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虚词意义及用法(1)为:故不为.苟得也 __________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____________(2)之:呼尔而与之. __________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______________(3)而:呼尔而.与之 ____________________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__________________(4)于:所欲有甚于.生者 __________万钟于.我何加焉 __________知识点二特殊句式1.鱼,我所欲也。
道理启示、人物性格专项训练2017中考课外文言文第19题答题训练教学目标如题,教学内容和步骤如下:一、试题回放(一)(二)二、答题格式(一)道理启示类:在——时,不应——;不应——。
否则——。
(二)人物性格类:A 某某是个——,——的人。
B 从“ ”可以看出,他是一个“ ”的人;从“ ”可以看出,他是一个“ ” 的人;从“ ”可以看出,他是一个“ ”的人。
三、作业展示(格式不完整)(用词不准确)(优秀作业展示)四、答题技法(一)道理启示类:在——时,不应——;不应——。
否则——。
从故事表面总结普遍规律,答题全面性。
(二)人物性格类:A 某某是个——,——的人。
B 从“ ”可以看出,他是一个“ ”的人;从“ ”可以看出,他是一个“ ” 的人;从“ ”可以看出,他是一个“ ”的人。
全面。
避免遗漏,要按选文顺序分条概括;准确。
逐条找关键词,反复推敲,四字词语概括。
五、真题演练(1)刻舟求剑(2016年中考题)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1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2分)(1)其剑自舟中坠于水自:(2)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1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分)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译文:19.这个故事启示我们__________。
(2分)真题演练(2)17 将要失去18 蛇本来是没有脚的,你怎么能给它添脚呢?19 做任何事情时,不要卖弄聪明,虚构事实,无中生有;而应尊重客观事物,实事求是。
否则非但不能把事情做好,反而会把事情办砸。
真题演练(3)时间不充裕不上王罴性俭率(2015年中考题)王罴①性俭率,不事边幅。
尝有台使②,罴为其设食。
使乃裂其薄饼缘,罴曰:“耕种收获,其功已深,舂爨③造成,用力不少,乃尔选择,当是未饥。
”命左右撤去之。
使者愕然大惭。
又有客与罴食瓜,客削瓜侵肤稍厚,罴意嫌之。
专题十三文言文阅读之说理明志类知识点讲解一、《论语》十二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一)作者作品《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共二十篇。
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尊为“圣人”。
(二)译文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