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护理工作内涵急流程
- 格式:doc
- 大小:16.00 KB
- 文档页数:3
医院急诊科设置与管理规范根据卫生部急诊科设置与管理规范制定我院急诊科设置和管理规范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医疗机构急诊科的设置,加强管理,提高急诊医疗水平,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根据《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护士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二级以上综合医院设置急诊科,并按照本规范建设和管理。
第三条医院急诊科是社会急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院内急症救治的首诊场所。
急诊科负责24小时为来院的急诊患者进行抢救生命、稳定病情和缓解病痛的处置,为患者及时获得后续的专科诊疗提供支持和保障。
第四条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加强对医院急诊科的指导和监督,医院应加强急诊科的建设和管理,提高急诊救治水平,保障医疗安全。
第二章设置与运行第五条急诊科应具备与医院级别、功能和任务相适应的场所、设施、设备和药品等条件,以保障急诊救治工作及时有效开展。
第六条急诊科应设在医院内便于患者迅速到达的区域,并临近各类辅助检查部门。
急诊科入口应通畅,设有无障碍通道,方便轮椅、平车出入,并设有救护车通道和专用停靠处;有条件的可分设急诊患者和救护车出入通道。
第七条急诊科应设医疗区和支持区,医疗区包括分诊处、就诊室、治疗室、处置室、抢救室和观察室,有条件的可设急诊手术室和急诊监护室;支持区包括挂号、各类辅助检查部门、药房、收费和安全保卫等部门。
医疗区和支持区应合理布局,有利于缩短急诊检查和抢救半径。
第八条急诊科应有明显的路标和标识,以方便和引导患者就诊。
院内紧急救治绿色通道标识应清楚明显,紧急救治相关科室的服务能够保持连续与畅通。
第九条急诊科应明亮通风,候诊区宽敞,就诊流程便捷通畅,建筑格局和设施应符合医院感染管理的要求。
儿科急诊应根据儿童的特点,提供适合患儿的就诊环境。
第十条急诊科抢救室应临近急诊入口,设置一定数量的抢救床,每床占地面积以14-16平方米为宜。
抢救室内应备有完好的急救药品、器械及处于备用状态的心肺复苏、监护等抢救设备,并应具有必要时施行紧急外科处理的功能。
急诊科工作流程急诊科作为医院的重要部门,承担着对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和抢救工作,其工作流程至关重要。
在急诊科工作中,医护人员需要高效、有序地开展工作,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治愈率。
下面将详细介绍急诊科的工作流程。
1. 患者接诊。
当患者到达急诊科时,首先由接待护士进行初步的登记和询问患者基本情况,包括病情描述、病史等。
接待护士需要及时了解患者病情,对急危重症患者要立即通知医生进行抢救准备。
2. 体格检查和初步处理。
接下来,医生会进行患者的体格检查,包括测量体温、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
同时,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进行初步处理,如给予氧气、止血、镇痛等急救措施。
3. 诊断和治疗。
在完成初步处理后,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进行进一步的诊断,包括化验、影像学检查等。
根据诊断结果,医生会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并及时进行治疗。
4. 观察和监护。
治疗过程中,护士需要对患者进行密切观察和监护,包括监测生命体征、观察病情变化等。
同时,护士需要及时记录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情况,并向医生汇报。
5. 交接班和记录。
在工作交接班时,医护人员需要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详细的交接,包括病史、诊断、治疗方案等。
同时,需要及时记录患者的病历和治疗过程,以便于后续的医疗工作和追踪。
6. 患者出院或转院。
当患者病情稳定或需要转院时,医护人员需要做好出院或转院的准备工作,包括开具出院医嘱、安排救护车等。
同时,需要向患者及家属进行相关的健康宣教工作。
以上就是急诊科的工作流程,每个环节都需要医护人员密切配合,做到高效有序。
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治愈率,为患者带来更好的医疗体验。
希望全体医护人员能够严格按照工作流程,不断提升医疗服务水平,为患者健康保驾护航。
急诊服务流程与规范
首先,急诊服务流程应该包括以下几个环节,患者到达急诊科后,首先由护士进行初步的评估和登记,然后将患者送往医生处进行初步诊断。
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相应的检查和治疗。
在这个过程中,护士应该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向医生汇报。
一旦患者病情危急,应立即启动急救流程,包括呼吸道通畅、心肺复苏等措施。
在患者病情稳定后,护士应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跟踪观察,确保患者的病情得到有效控制。
其次,急诊服务规范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医务人员的规范操作,包括诊断、治疗、护理等方面。
医务人员应该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工作,确保患者得到规范的医疗服务。
其次是设备设施的规范使用,包括医疗设备的维护、消毒、使用等方面。
医疗设备的规范使用可以有效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提高医疗质量。
最后是患者的规范管理,包括患者信息的登记、隐私保护、医疗费用的结算等方面。
规范的患者管理可以提高医院的服务效率,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
在急诊服务中,流程与规范的建立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建立起科学、规范的急诊服务流程与规范,才能够保障患者在急诊就医时
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
因此,我们急需建立起一套科学、规范的急诊服务流程与规范,以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医疗质量。
急诊科工作流程及职责说明一、工作流程急诊科工作流程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 接诊与登记- 急诊科医生或护士负责接诊患者,并进行登记。
- 登记时需要患者提供个人信息、主诉和病史等。
2. 评估与初步处理- 医生根据患者主诉和病史,进行初步评估。
- 根据评估结果,医生可能会进行一些简单的处理,如给予药物缓解症状或进行简单的操作。
3. 分诊- 根据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将患者分配到适当的治疗区域或专科。
- 分诊时需要考虑患者的症状、疾病类型以及急诊科内的资源状况。
4. 检查与治疗- 医生根据患者的病情需要进行必要的检查和治疗。
- 检查和治疗包括但不限于:血常规检查、影像学检查、心电图、抗生素治疗等。
5. 观察与监测- 对于需要观察的患者,医生会安排相应的监测措施,如心电监护、血压监测等。
- 医护人员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并及时采取必要的处理措施。
6. 诊断与治疗方案制定- 在初步评估和必要检查的基础上,医生会进行更深入的诊断,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 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制定。
7. 后续处理与转诊- 对于需要住院治疗或转诊的患者,医生会进行相应的后续处理和安排。
- 包括联系其他科室或医院、提供相应的转诊资料等。
二、职责说明急诊科医生和护士的主要职责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 接诊与评估- 负责接诊患者,了解患者主诉和病史。
- 进行初步评估,判断患者病情的紧急程度。
2. 处理与治疗- 根据评估结果,对患者进行必要的处理和治疗。
- 包括给予药物、进行简单操作等。
3. 分诊与安排- 根据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将患者分配到适当的治疗区域或专科。
- 安排后续检查、观察和治疗措施。
4. 监测与观察- 对于需要观察的患者,进行相应的监测和观察。
- 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并采取必要的处理措施。
5. 诊断与治疗方案制定- 在初步评估和必要检查的基础上,进行更深入的诊断。
- 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6. 后续处理与转诊- 对于需要住院治疗或转诊的患者,进行相应的后续处理和安排。
医院急诊科工作流程120接诊或自行来院→急诊护士测T、P、R、BP,观察神志→立即通知值班医生→医生立即接诊查体→完善检查:①轻中症:输液、治疗、取药、留观,好转离院。
留观期间病情加重者则住院、手术、ICU;②危重:立即进入抢救室进行抢救→心肺复苏、吸氧、开放静脉通道、心电监护→住院、手术、ICU。
急诊服务时限挂号、划价、收费、取药等服务窗口等候时间≤10分钟;超声检查自开出检查单到出具结果时间≤30分钟;大型设备检查自开出检查单到出具结果时间≤2小时;血、尿、大便常规检验、心电图、影像常规检查自开出检查单到出具结果时间≤30分钟;生化、免疫、血凝等检验项目自开出检查单到出具结果时间≤6小时,细菌学检查自开出检查单到出具结果时间≤4天。
急诊与临床医技科室药房等配合流程一、急诊有患者需要会诊时立即电话通知各临床科室,临床科室接到电话后立即派出会诊医师前去会诊,时间小于10分钟。
二、急诊有危急症患者抢救需要临床科室协助的,立即电话通知各临床科室,临床科室接到电话后立即派医师前往共同抢救。
三、急诊有危急症患者需要住院者,提前联系临床科室,准备病房和做好接受患者的准备,有担架员及急诊医务人员共同护送患者到病房,并与临床医生做好交接。
四、急诊有危急症患者需要检查者,各医技科室做到随叫随到,先检查后收费。
发现危急值时及时通知急诊首诊医师,并做好记录,快速做出检查报告。
五、急诊有危急症患者需要抢救者,药房要做到,随用随取,先用药后收费,并做好记录。
急诊病人病情分级一、分级依据急诊病人病情的严重程度:决定病人就诊及处臵的优先次序。
急诊病人占用急诊医疗资源多少:急诊病人病情分级不仅仅是给病人排序,而是要分流病人,要考虑到安臵病人需要哪些急诊医疗资源,使病人在合适的时间去合适的区域获得恰当的诊疗。
二、分级原则根据病人病情评估结果进行分级,共分为四级:注:“需要急诊医疗资源数量”是急诊病人病情分级补充依据,如临床判断病人为“非急症病人”,但病人病情复杂,需要占用2个或2个以上急诊医疗资源,则病人病情分级定为3级。
急诊科工作流程急诊科作为医院的重要部门,承担着对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和护理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急诊科工作流程的规范性和高效性,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和治疗效果。
因此,急诊科的工作流程需要严格执行,确保每一个环节都能够做到科学、规范、快速、高效。
首先,患者到达急诊科后,首先要进行初步的评估和分诊。
医护人员需要迅速了解患者的病情和病史,对患者进行初步的生命体征检查和症状观察,然后根据患者的病情轻重缓急,进行合理的分诊安排,确保急危重症患者能够得到及时的救治,对一般病情稳定的患者进行及时的安排和治疗。
其次,急诊科医护人员需要迅速制定治疗方案,对急危重症患者进行紧急处理。
在紧急处理过程中,医护人员需要密切配合,互相协助,确保医疗措施的迅速、准确和有效。
对于病情较为复杂的患者,还需要及时联系相关科室的专家进行会诊,制定更为合理的治疗方案。
随后,急诊科医护人员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护理和观察。
对于已经得到救治的患者,需要进行密切观察,防止病情反复或出现并发症。
对于需要留观的患者,需要加强护理工作,确保患者的生命体征稳定,病情得到控制。
最后,急诊科医护人员需要做好病历记录和医嘱管理工作。
对患者的病历记录需要详细、准确地进行记录,包括患者的病史、主诉、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诊断和治疗过程等内容。
同时,对患者的医嘱管理也需要严格执行,确保患者按时按量服药,避免因为用药不当而导致的不良后果。
总之,急诊科工作流程的规范性和高效性对于患者的生命安全和治疗效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只有在严格执行工作流程的前提下,才能够保证急诊科的工作能够做到科学、规范、快速、高效。
希望全体急诊科医护人员能够严格遵守工作流程,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为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负责。
急诊科建设及管理指南(试行)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为了规范化建设和管理医疗机构的急诊科,促进急诊医学的发展,提高急诊医疗水平,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南。
二级以上综合医院的急诊科应按照本指南建设和管理。
急诊科是医院急症诊疗的首诊场所,也是社会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急诊科全天候开放,承担来院急诊患者的紧急诊疗服务,为患者及时获得后续的专科诊疗服务提供支持和保障。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加强对急诊科的指导和监督,医院应加强急诊科的建设和管理,不断提高急救能力和诊疗水平,保障医疗质量和安全。
急诊科应具备与医院级别、功能和任务相适应的场所、设施、设备、药品和技术力量,以保障急诊工作及时有效开展。
急诊科应设在医院内便于患者迅速到达的区域,并临近大型影像检查等急诊医疗依赖较强的部门。
急诊科入口应通畅,设有无障碍通道,方便轮椅、平车出入,并设有救护车通道和专用停靠处。
有条件的可分设普通急诊患者、危重伤病患者和救护车出入通道。
急诊科应设医疗区和支持区。
医疗区包括分诊处、就诊室、治疗室、处置室、抢救室和观察室,三级综合医院和有条件的二级综合医院应设急诊手术室和急诊重症监护室。
支持区包括挂号、各类辅助检查部门、药房、收费等部门。
医疗区和支持区应合理布局,有利于缩短急诊检查和抢救距离半径。
急诊科应有醒目的路标和标识,以方便和引导患者就诊。
与手术室、重症医学科等相连接的院内紧急救治绿色通道标识应清楚明显。
在医院挂号、化验、药房、收费等窗口应有抢救患者优先的措施。
急诊科医疗急救应与院前急救有效衔接,并与紧急诊疗相关科室的服务保持连续与畅通,保障患者获得连贯医疗的可及性。
急诊科应明亮,通风良好,候诊区宽敞,就诊流程便捷通畅,建筑格局和设施应符合医院感染管理要求。
儿科急诊应根据儿童的特点,提供适合患儿的就诊环境。
11.急诊科的抢救室应该在急诊分诊处附近,根据需要设置足够数量的抢救床,每张床的净使用面积不应少于12平方米。
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指导和增强医疗机构急诊科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促使急诊医学的发展,提升急诊医疗水平,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依据《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护士条例》等有关法律法例,拟订本指南。
第二条二级以上综合医院急诊科依据本指南建设和管理。
第三条急诊科是医院急症诊断的首诊场所,也是社会医疗服务系统的重要构成部分。
急诊科推行 24 小时开放,肩负来院急诊患者的紧迫诊断服务,为患者实时获取后续的专科诊断服务供给支持和保障。
第四条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该增强对急诊科的指导和监督,医院应该增强急诊科的建设和管理,不停提升急救能力和诊断水平,保障医疗质量和安全。
第二章设置与运转第五条急诊科应该具备与医院级别、功能和任务相适应的场所、设备、设备、药品和技术力量,以保障急诊工作实时有效展开。
第六条急诊科应该设在医院内便于患者快速抵达的地区,并邻近大型影像检查等急诊医疗依靠较强的部门。
急诊科进口应该畅达,设有无阻碍通道,方便轮椅、平车出入,并设有救护车通道和专用停靠处;有条件的可分设一般急诊患者、危重伤病患者和救护车进出通道。
第七条急诊科应该设医疗区和支持区。
医疗区包含分诊处、就诊室、治疗室、处理室、急救室和察看室,三级综合医院和有条件的二级综合医院应该设急诊手术室和急诊重症监护室;支持区包含挂号、各种协助检查部门、药房、收费等部门。
医疗区和支持区应该合理布局,有益于缩短急诊检查和急救距离半径。
第八条急诊科应该有醒目的路标和表记,以方便和指引患者就诊,与手术室、重症医学科等相连结的院内紧急救治绿色通道表记应该清楚显然。
在医院挂号、化验、药房、收费等窗口应该有急救患者优先的举措。
第九条急诊科医疗急救应该与院前急救有效连接,并与紧迫诊断有关科室的服务保持连续与畅达,保障患者获取连结医疗的可及性。
第十条急诊科应该光亮,通风优秀,候诊区宽阔,就诊流程便利畅达,建筑格局和设备应该切合医院感染管理的要求。
急诊优秀护士演讲稿(优秀模板6套)急诊优秀护士演讲稿第1篇为病人提供优质服务是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永恒的主题和永远的追求,而开展急诊救治服务正是为了实现这样的愿望。
急救工作富有挑战性,急诊科也是高风险科室,护士应具有严谨的工作作风,认真的工作态度,熟练的操作技术,规范的工作流程,给患者创造一个和谐的救治氛围,从而减少护患矛盾,增强患者及家属对医院的信任度和安全感,从而提高医疗护理工作的安全性。
为达到此目的,急诊科护士必须掌握必要的护理和救治技能。
1.急诊护士应掌握的技术和技能:1.1掌握急诊护理工作内涵及流程,急诊分诊;1.2掌握急诊科内的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原则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1.3掌握常见危重症的急救护理;1.4掌握创伤患者的急救护理;1.5掌握急诊危重症患者的监护技术及急救护理操作技术;1.6掌握急诊各种抢救设备、物品及药品的应用和管理;1.7掌握急诊患者心理护理要点及沟通技巧;1.8掌握突发事件和群伤的急诊急救配合、协调和管理。
心得五:急诊科护士心得体会急诊科是医院最重要的窗口之一,我所在的医院是省里名列前茅的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不仅接诊正常的急重病人,还要收治从地县上转的危重病人,有着急、忙、杂的特性。
面对危重急症病人的首诊和抢救,急诊病人又往往诊断不明、病情不清、变化迅速,若处理不当,就容易发生医疗纠纷。
而病人及家属容易产生急躁、忧虑、恐惧的情绪,急诊不同于病房,医护人员有充足的时间与患者及家属沟通,及时了解患者的需求,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在急诊,患者及家属在与医护人员较短的接触时间内,还未建立良好的信任感,对医护人员的每一个细微环节都十分敏感,医护人员的言谈举止对病人心理都会产生很大影响。
造成医护人员的救治行为不被理解,患者及家属留下“不被重视”、“急诊不急”的错觉。
所以我越发觉得沟通在急诊是最容易忽略而最重要的东西。
南丁格尔说:护理工作不仅需要精湛的技术,更需要艺术。
首先,要学会观察,才善于发现问题的存在,包括对病人病情、心理、需求及家属的观察。
医院急诊科规范化流程急诊科作为医院的重要门诊部门,承担着救治急危重症患者、处理各类急诊病患的重要职责。
为了提高急诊科的工作效率和医疗质量,规范化流程显得尤为重要。
下面将对医院急诊科规范化流程进行详细介绍。
1. 患者接诊。
患者来到急诊科后,首先由护士进行初步的评估和登记,包括患者的基本信息、主要症状和病情描述等。
然后医生根据护士的报告,及时进行初步的医学评估和处理,确保患者能够及时得到医疗救治。
2. 分诊。
分诊是急诊科的重要环节,通过对患者病情的初步评估和分类,将患者分配到不同的医生或区域进行处理。
对于急危重症患者,应当优先进行处理,确保他们能够得到及时的救治。
3. 检查治疗。
在分诊后,患者将根据病情需要进行相应的检查和治疗。
医院应当建立完善的检查治疗流程,确保患者能够及时得到必要的检查和治疗,减少等待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4. 医嘱和处方。
医生对患者进行诊断后,应当及时下达医嘱并开具处方,确保患者能够得到及时的药物治疗。
同时,医院应当建立健全的药品管理制度,确保药品的使用安全和合理性。
5. 住院或转诊。
对于需要住院治疗或转诊的患者,医院应当建立相应的流程,包括住院手续办理、转诊协调等工作。
确保患者能够顺利进行住院或转诊,得到进一步的治疗和管理。
6. 医患沟通和教育。
在整个急诊流程中,医生和护士应当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和教育,解答患者的疑问,提供必要的医学知识和健康指导,帮助患者更好地理解自己的病情和治疗方案。
7. 急诊科管理。
医院应当建立健全的急诊科管理制度,包括人员配置、设备设施、急诊流程等方面的管理。
定期进行急诊科工作质量评估和改进,确保急诊科的规范化流程得以有效执行和持续改进。
总结。
医院急诊科规范化流程对于提高急诊工作效率和医疗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建立完善的患者接诊、分诊、检查治疗、医嘱处方、住院转诊、医患沟通和急诊科管理等流程,可以有效提升急诊科的工作效率和医疗质量,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急诊护理工作流程
首先,抢救室护理工作流程。
当患者被送入急诊室时,护理人
员应立即进行初步评估,包括患者的意识状态、呼吸、循环等生命
体征的监测。
同时,要迅速建立静脉通道,进行血液采样、输液等
抢救措施。
在此过程中,护理人员需要密切配合医生进行急救操作,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
其次,急诊护理工作流程还包括对患者的病情评估和处理。
护
理人员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医嘱,进行相应的护理操作,如监测
患者的生命体征、给予药物治疗、进行伤口处理等。
在这一过程中,护理人员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向医生报告,并做好
相应的记录工作。
另外,急诊护理工作流程还包括对患者的心理护理。
在急诊科,很多患者和家属都处于焦虑和恐慌状态,护理人员需要给予他们情
绪上的支持和安慰,帮助他们缓解紧张情绪,增强治疗信心。
同时,护理人员还需要向患者和家属进行病情宣教,指导他们正确对待疾病,配合医生的治疗。
最后,急诊护理工作流程还包括对患者的转运和交接工作。
当
患者需要转院或出院时,护理人员需要做好患者的转运准备工作,包括整理病历资料、准备转运车辆等。
在转运过程中,护理人员需要与接收医院的护理人员进行有效的交接工作,确保患者的安全转运和顺利接收。
总之,急诊护理工作流程是一项复杂而又重要的工作,需要护理人员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和专业技能。
只有严格按照规范化的工作流程进行操作,才能提高护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保障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
希望全体护理人员能够严格遵守急诊护理工作流程,为患者的健康和生命贡献自己的力量。
急诊科优质护理服务量化目标和内涵
急诊科优质护理服务量化目标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提高急诊科护理满意度:衡量患者对急诊科护理服务的满意程度,包括对护理人员的态度、技术水平、交流沟通等方面的评价。
2. 减少急诊科护理事故发生率:衡量急诊科护理中患者安全的指标,包括病人跌倒、误用药物等护理事故的发生率。
3. 缩短急诊科就医时间:衡量从患者到达急诊科到接受护理的时间,包括等待时间、治疗时间等,以提高患者就医的效率。
4. 提高急诊科护理疼痛评估和缓解率:衡量对急诊科患者疼痛的评估和缓解效果,包括合理的疼痛评估、给药等措施。
5. 加强急诊科护理培训和继续教育:衡量急诊科护理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水平,包括定期组织护理培训、推广新技术、更新护理知识等。
急诊科优质护理服务的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专业技术:急诊科护理人员应具备扎实的护理知识和技能,能够熟练处理各种急危重症患者的护理需求。
2. 心理关怀:急诊科护理人员应对患者进行精神疏导,提供温暖、关怀的护理服务,缓解患者不安的情绪。
3. 有效沟通:急诊科护理人员应能够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有效的沟通,了解患者需求和意愿,并及时反馈治疗情况。
4. 预防和控制感染:急诊科护理人员应具备良好的洗手、消毒等基础卫生知识,严格执行感染控制措施,确保护理安全。
5. 团队合作:急诊科护理人员应与医生、其他医护人员合作,共同制定和实施患者的护理计划,并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及时评估和处理。
综上所述,急诊科优质护理服务的量化目标和内涵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需求、护理质量和服务效果等因素,以提升护理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急诊科医师和护士技术和技能要求
一、急诊科医师应掌握的急救技术和技能
1.独立处理各种急症(如高热、胸痛、呼吸困难、咯血、急腹症、上消化道出血、黄疸、血尿、抽搐、眩晕、头痛等);
2.掌握通过心电图判断室颤、宽QRS心动过速、房室传导阻滞、严重的心动过缓等;
3.掌握心肺脑复苏术、昏迷、各种休克抢救治疗;
4.掌握创伤的初步诊断和处理原则;
5.掌握心力衰竭和呼吸衰竭的初步诊断和处理;
6.对暂时未明确诊断的急危重症给予适当的抢救治疗;
7.能开展气道开放技术、电除颤、急诊起搏、溶栓术、深静脉置管、动脉穿刺、胸腔穿刺、腹腔穿刺、心包穿刺、腰椎穿刺、胸腔闭式引流、导尿、洗胃和放置食道三腔管等;8.熟练使用输液泵、呼吸器、多种生理监护仪、血糖仪及分析血气报告等。
二、急诊护士应掌握的急救技术和技能
1.掌握急诊护理工作内涵及流程,急诊分诊;
2.掌握急诊室的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原则;
3.掌握常见危重症的急救护理;
4.掌握创伤患者的急救护理;
5.掌握急诊危重症患者的监护技术及急救护理操作技术;
6.掌握急诊各种抢救设备、物品及药品的管理;
7.掌握急诊患者心理护理要点及沟通技巧;
8.掌握突发事件和群伤的急诊急救。
急诊护理工作内涵急诊科作为救死扶伤的最前沿阵地,接诊与接待的都是紧急危重病人和身心急躁的家属。
培养急诊科护士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是提高护理质量的重要环节,是成功抢救病人的可靠保障.要保证急诊工作的顺利进行,真正做到救死扶伤,就对急诊科护士的素质提出高的要求。
除了具备临床护士素质的要求外,还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精湛的急救护理技术和相关的应变能力。
1、良好的心理素质急诊科工作头绪繁杂,紧急情况多,病人的病情变化多端。
例如,临床常遇见的心梗病人、服毒自杀病人、外伤大出血病人等都随时有生命危险。
在这种情况下急诊护士必须能够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做到心中有数。
对病人一边处置、一边观察、一边思考、一边谈话,做好忙而不乱的抢救工作。
一般出现急救病人,护士可能心理准备不足,对突发事件惊慌,不能坦然自如,这样就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操作技术,影响到急救效果[1]。
这就要在平时的训练中提高心理适应能力,把紧张的抢救变得得心应手,稳固心理防线,这样有助于专业技能的正常发挥。
同时在繁忙的抢救工作中注重病人的心理护理,根据病人的特点掌握其心理变化,向病人说明情绪对疾病的影响,创造良好的环境气氛,帮助病人自我放松,变病人被动救治为主动配合治疗。
因此,急诊护士一定要具备一健康的心理素质,养成乐观、开朗、稳定的处事情绪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2、精湛的急救护理技术急诊科护士在抢救中时刻处于应急状态,各项抢救操作都是技术性很强的工作.这就要求护士必须具备各种急救知识和要求,技术熟练、动作敏捷,要争分夺秒[2].在很多情况下要在医生未到达之前做出处理,如建立静脉通道、吸氧、吸痰、止血等。
同时还要做好抢救记录和查对工作。
所以在平时的训练中通过讲座、教学示范、护理查房、技术考核、技术操作竞赛等活动中,全方位提高护士的抢救技术。
其中特别强调急诊护士敏感度的训练,使急诊科护士个个处事不惊、抢救有条不紊。
如晨会提问,操作考核等,让训练者在大庭广众之下进行,使各项抢救护理技术稳定在较高水平.3、相关应变能力急诊科工作不仅没有规律,而且会面临各种意想不到的问题。
急诊护理工作内涵急流程
拨打急救电话经救护车接来的患者(院前急救)(或)/自行来院患者→急诊科护士接诊挂号→测T、P、R、BP观察神志→立即通知值班医生→医生立即接诊病人→查体、完善检查(1)轻症:输液、治疗、取药、留观、好转者离院,留观期间病情加重者,则住院、手术;
(2)危重:立即进入抢救室抢救→心肺复苏、吸氧、开放静脉通路、心电监护→医师全程陪同→送住院、手术、重症监护。
服务时限
挂号、划价、收费、取药等服务窗口等候时间≤10分钟,超声检查自检查开始到出具结果时间≤30分钟。
血、尿、便常规检验、心电图、影像常规检查项目自检查开始到出具结果时间≤30分钟,生化、凝血、免疫等检验项目自检查开始到出具结果时间≤2小时,细菌学等检验项目自检查开始到出具结果时间≤4天。
急诊科、临床科室、各医技科室、
药房、收款及挂号等配合流程
1、急诊有患者需要会诊时立即电话通知临床科室,临床科室接到会诊电话后立即派会诊医生前往会诊,时间
﹤10分钟。
2、急诊有急危重症患者抢救需要临床科室帮助的,立即电
话通知临床科室,临床科室接到电话后立即派医生前往共同抢救。
3、急诊有急危重症患者需要入院的,提前联系临床科室,准备病床和做好接收患者的准备,由担架队和急诊医务人员将患者护送至病房,并与临床医生做好交接。
4、急诊有急危重症患者需做相关检查的,各医技科室应做到随到随检、先检查后交费,发现危急值时及时通知急诊首诊医生,做好记录,并快速给出检查报告。
5、急诊有急危重症患者抢救时,药房应做到随用随取,先用药后交费,并做好记录。
6.收款及挂号处:需紧急抢救的危重患者可先抢救后付费,保障患者获得连贯医疗服务,并做好记录。
危重病人抢救流程
急诊患者就诊→初步判断病情→重症监护室
↓
初步抢救治疗(开通静脉通道、吸氧、按病种进行常规抢救措施等)
↓
向陪护人交代病情及签署危重通知单
↓
记录(医师记录抢救病历、护士记录抢救项目清单)
↓
病情较重
进一步抢救或收入病房
←请相关二线班会诊←
观察病情、化验单、影像检查结果
进一步评估
↓
抢救成功(医师开出所有抢救治疗单,护士或陪护人去收费处初步结算)
↓
留观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