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圣杜甫的眼泪为谁流
- 格式:ppt
- 大小:1.49 MB
- 文档页数:23
那一刻杜甫流泪了安史之乱的作文“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每当吟诵起杜甫的这句诗,我的眼前就会浮现出那幅凄惨的画面,仿佛能看到杜甫那饱含泪水的双眸。
安史之乱,这场如同恶魔肆虐的浩劫,让大唐的繁华瞬间破碎,让百姓的生活陷入了无尽的黑暗。
而杜甫,这位心系天下的诗人,也在这场灾难中饱受折磨。
那时的长安,不再是歌舞升平的繁华之都,而是一片死寂。
昔日的宫殿楼阁,如今已是残垣断壁;曾经熙熙攘攘的街道,变得冷冷清清,杂草丛生。
杜甫走在这熟悉又陌生的长安街头,心中满是悲凉。
他看到了什么?他看到了那些曾经趾高气昂的达官贵人,如今如丧家之犬般四处逃窜;他看到了那些曾经美丽娇艳的女子,如今蓬头垢面,在废墟中寻找着一丝生机;他看到了那些曾经天真无邪的孩童,如今眼中满是恐惧和迷茫。
杜甫走进了一家曾经热闹非凡的酒肆,如今只剩下空荡荡的屋子和几张破旧的桌椅。
老板坐在角落里,神情呆滞,看到杜甫进来,也只是微微抬了抬头,眼中没有一丝生气。
杜甫要了一壶酒,默默地坐在桌前,思绪万千。
“想当年,这长安城中,车水马龙,人来人往。
如今,竟成了这般模样!”杜甫自言自语道,眼中泛起了泪花。
他想起了自己曾经的壮志豪情,想要入朝为官,为国家为百姓谋福祉。
可如今,这一切都成了泡影。
他的理想被这残酷的现实击得粉碎。
杜甫离开了酒肆,继续在城中游荡。
突然,一阵哭声传入他的耳中。
他顺着声音走去,只见一个老妇人坐在路边,怀中抱着一个死去的孩子。
老妇人哭得撕心裂肺,声音沙哑:“我的儿啊,你怎么就这么走了!这该死的战乱,让我们怎么活啊!”杜甫的泪水再也忍不住,夺眶而出。
他走上前去,想要安慰老妇人,可话到嘴边,却又不知从何说起。
他只能默默地站在那里,陪着老妇人一起流泪。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想起了自己曾经写下的这句诗,如今,这场景就在眼前,如此真实,如此残酷。
他来到了城门口,看到了一群衣衫褴褛的百姓,正准备逃离这座已经没有希望的城市。
他们拖家带口,背着简单的行囊,眼神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恐惧和迷茫。
杜甫《哀江头》全诗译文、赏析《哀江头》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作品,全诗描绘了长安在遭到安史叛军洗劫后的萧条冷落景象,表达了诗人真诚的爱国情怀,及对国破家亡的深哀巨恸之情。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杜甫《哀江头》全诗译文、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原文】哀江头少陵野老吞声哭⑴,春日潜行曲江曲⑵。
江头宫殿锁千门⑶,细柳新蒲为谁绿⑷?忆昔霓旌下南苑⑸,苑中万物生颜色⑹。
昭阳殿里第一人⑺,同辇随君侍君侧⑻。
辇前才人带弓箭⑼,白马嚼啮黄金勒⑽。
翻身向天仰射云⑾,一笑正坠双飞翼⑿。
明眸皓齿今何在⒀?血污游魂归不得⒁。
清渭东流剑阁深⒂,去住彼此无消息⒃。
人生有情泪沾臆⒄,江水江花岂终极⒅!黄昏胡骑尘满城⒆,欲往城南望城北⒇。
【注释】⑴少陵:杜甫祖籍长安杜陵。
少陵是汉宣帝许皇后的陵墓,在杜陵附近。
杜甫曾在少陵附近居住过,故自称“少陵野老”。
吞声哭:哭时不敢出声。
⑵潜行:因在叛军管辖之下,只好偷偷地走到这里。
曲江曲:曲江的隐曲角落之处。
⑶“江头”句:写曲江边宫门紧闭,游人绝迹。
江头宫殿:《旧唐书·文宗纪》:“上(文宗)好为诗,每诵杜甫《曲江行》(即此篇)……乃知天宝以前,曲江四岸皆有行宫台殿、百司廨署。
”王嗣奭《杜臆》卷二:“曲江,帝与妃游幸之所,故有宫殿。
”⑷为谁绿:意思是国家破亡,连草木都失去了故主。
⑸霓旌:云霓般的彩旗,指天子之旗。
⑹生颜色:万物生辉。
⑺昭阳殿:汉代宫殿名。
汉成帝皇后赵飞燕之妹为昭仪,居住于此。
唐人多以赵飞燕比杨贵妃。
第一人:最得宠的人。
⑻辇:皇帝乘坐的车子。
古代君臣不同辇,此句指杨贵妃的受宠超出常规。
⑼才人:宫中的女官。
⑽嚼啮:咬。
黄金勒:用黄金做的衔勒。
⑾仰射云:仰射云间飞鸟。
⑿一笑:杨贵妃因才人射中飞鸟而笑。
正坠双飞翼:或亦暗寓唐玄宗和杨贵妃的马嵬驿之变。
⒀“明眸皓齿”两句:写安史之乱起,玄宗从长安奔蜀,路经马嵬驿,禁卫军逼迫玄宗缢杀杨贵妃。
《旧唐书·杨贵妃传》:“及潼关失守,从幸至马嵬,禁军大将陈玄礼密启太子,诛国忠父子。
杜甫“眼泪”诗作的情感意蕴探析作者:汪喜芹来源:《教育界·上旬》2016年第04期【摘要】杜甫是“诗圣”,也是“情圣”,其诗作总是饱含着自己浓厚的情感。
这种情感既有对国家社稷的关心,也有对百姓的忧虑,既有儿女情长的真性情,也有胸怀千古的英雄志。
而这些意蕴在他所作有关眼泪的诗作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关键词】社稷泪黎元泪儿女泪英雄泪文如其人,诗如其人,诗歌是可以展现诗人的心理和品质的。
梁启超在《中国韵文里头的情感》一文称杜甫为“情圣”,因为他对国家、对民众、对亲人、对朋友之“情”,无往而不笃实淳厚,诚可谓千古一人。
情至深处,泪水滂沱。
面对战乱的国家,诗人洒下社稷之泪;感慨未酬的壮志,诗人洒下英雄之泪;思念离散的亲人,诗人洒下儿女之泪;叹息穷苦的百姓,诗人抛洒黎元之泪。
伤心会“感时花见泪,恨别鸟惊心”(《春望》);高兴则“喜心翻倒极,呜咽泪沾巾”(《喜达行在所三首(其二)》)。
泪水看似轻弹,但实则重似泰山。
从其“泪”中,我们能够清晰地窥见伟大诗人忧国忧民的真性情,同时也能体会到他貌似柔弱的阳刚与坚韧,细腻中的宽容与豪情,平凡中的博爱与伟大。
一、社稷泪“社稷堪流涕,安危在运筹”(《西阁口号》),杜甫关注时局、关心社稷,念念不忘祖国兴亡,时时忧虑祖国前途命运,为救国家社稷而抛洒血泪。
“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哀江头》)。
哭是无声的,因其无声,能哽咽在胸,痛苦更为难当。
这既有对国破家亡的深切巨恸,也流露了对蒙难君王的伤悼,还含对世事沧桑变换的感慨。
兵荒马乱之际,人心惶惶,自身安危难以担保,何况还被叛军俘虏过?逃命尚且来不及,诗人却仍然要去哭去行。
这是怎样的一颗赤胆忠心?这是怎样一种心系国家关心社稷的赤子情怀?杜甫在心灵中就坚守着这样一份执着。
情深情长,凄切哀悯,蕴涵无穷,令人肝肠寸断。
《北征》不仅形象再现“乾坤疮演”的凋敞景象、“呻吟更流血”的苦难现实,更是反映国家残破不堪、关心祖国命运的忧虑。
统编新版必修下册古诗词诵读《登岳阳楼》教学设计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诵读文本,感知形象;品读炼字艺术,体会杜诗严整章法;赏析气象宏伟诗境,感悟悲苦孤寂诗情。
思维发展和提升探究诗歌意蕴,诵读融情理于一体;学习情景交融手法,丰富联想想象,感受诗人苦痛忧思。
审美鉴赏和创造了解杜甫沉郁顿挫诗风,把握意象特征,体味雄浑阔大意境。
文化传承和理解激发灵性,陶冶情操,学习杜甫的忧国忧民情怀,积极面对人生中的“苦难”,做一个大写的人。
教学重点美读名句,涵泳诗情,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欣赏“坼”“浮”等炼字妙处。
教学过程一、导1.教师配音朗诵导入:他从巍巍大唐走来,从小就树立了“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远大理想,偏逢安史之乱,一生漂泊坎坷,在动荡和烽火中,看到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惨状,于是他“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他就是杜甫。
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公元758年,春天,身处沦陷区的他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赏花也溅伤心之泪,闻鸟亦感惊心不已。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公元763年,夏天,初闻官军胜利,他以为“蓟北”已收,战乱将息,乾坤疮痍、黎民疾苦,都将得到疗救,八年颠沛流离、感时恨别的苦日子终于结束,他涕泪满衣裳,更是欣喜欲狂,有了放歌纵酒飞身回洛阳的狂想。
这是他生平第一快诗。
秋兴八首(其一)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然而藩镇割据,外族入侵,危机四伏的大唐让他并未如愿,公元766年的这个秋天,为逃避战乱而寄居夔州的杜甫,面对满目萧瑟的秋景而引起国家兴衰、身世蹉跎的感慨。
2.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冬,时年五十七岁的他由公安一路又漂泊到岳阳,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靠饮药维持生命。
欲语泪先流无言心自愁的意思摘要:1.诗句背景及作者简介2.诗句解读3.诗句所表达的情感4.诗句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正文:【诗句背景及作者简介】“欲语泪先流,无言心自愁”这句诗出自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杜甫(712-770 年),字子美,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为“李杜”,人称他为“诗圣”。
杜甫的诗作题材丰富,形式多样,有咏史抒怀、山水田园、边塞戍楼等。
他的诗语言质朴,形象生动,感情真挚,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诗句解读】“欲语泪先流,无言心自愁”这句诗描绘了诗人因为思念远方的兄弟而心情沉重,心中有千言万语,却无法诉说,只能任由泪水流淌。
这里的“欲语”意味着诗人想要诉说心中的思念和忧虑,而“泪先流”则形象地描绘了诗人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情感激动,泪水夺眶而出。
至于“无言心自愁”,则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无奈和愁苦,心中有太多的情感和思念,却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
【诗句所表达的情感】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兄弟的深深思念和忧虑。
诗人身处异地,与兄弟分离,无法得知兄弟的近况,这种担忧和思念使诗人倍感痛苦。
同时,这句诗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无奈和愁苦,他想要表达对兄弟的关爱和思念,却无法找到合适的言辞,这种无法言喻的苦闷和无奈使诗人的心情愈发沉重。
【诗句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一诗,以其真挚的感情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了中国古代诗歌的经典之作。
尤其是“欲语泪先流,无言心自愁”这句诗,以其深刻的内涵和独特的表达方式,成为了千古传颂的名句。
后世诗人对这句诗赞誉有加,认为它准确地描绘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人们因悲伤而哭泣可杜甫却因高兴而哭的诗句人们往往因悲伤而哭泣,可杜甫却高兴而哭,因为“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表现杜甫万分激动的诗句是“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剑外忽传收蓟北”,起势迅猛,恰切地表现了捷报的突然。
诗人多年飘泊“剑外”,备尝艰苦,想回故乡而不可能,就是由于“蓟北”未收,安史之乱未平。
如今“忽传收蓟北”,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郁积已久的情感闸门,令诗人心中涛翻浪涌。
“初闻涕泪满衣裳”,“初闻”紧承“忽传”,“忽传”表现捷报来得太突然,“涕泪满衣裳”则以形传神,表现突然传来的捷报在“初闻”的一刹那所激发的感情波涛,这是喜极而悲、悲喜交集的真实表现。
“颔联以转作承,落脚于“喜欲狂”,这是惊喜的更高峰。
“却看妻子”“漫卷诗书”,这是两个连续性的动作,带有一定的因果关系。
当诗人悲喜交集,“涕泪满衣裳”之时,自然想到多年来同受苦难的妻子儿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唐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白话译文:剑门外忽传收复蓟北的消息,初闻此事分外欢喜泪洒衣衫。
回头看妻儿的愁云顿时消散,随便地收拾起诗书欣喜若狂。
日头照耀放声高歌痛饮美酒,明媚春光陪伴着我返回故乡。
快快动身起程巴峡穿过巫峡,我穿过了襄阳后又直奔洛阳。
扩展资料:《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
此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春。
当年正月史朝义自缢,安史之乱结束。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为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这场内战使得唐朝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
因为发起反唐叛乱的指挥官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
又由于其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也称天宝之乱。
战争起因:安史之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各种社会矛盾的集中反映,主要包括统治阶级和人民的矛盾,统治者内部的矛盾以及中央和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等等。
诗圣的泪一代诗圣,既见证了大唐朝的兴,也目睹了长安城的没落。
然而,面对国破家亡,他纵有满腔报国心,但也无力与当时的黑暗斗争到底。
于是,他面对这破碎山河,黯然流泪……杜甫流泪了,那是壮志难酬的泪。
那一位曾在泰山顶上振臂高呼“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少年,是多么的意气风发,豪情万丈!想必当时的他心中一定有一个伟大的理想,有一张宏伟的人生蓝图。
然而,谁又能料到后来的事呢?安史之乱让他看到了国家的凋零,李林甫上台让他见识了官场的黑暗。
于是,他只能无奈地辞官,在草堂流下他那伤心的泪。
满腔热血化作断肠泪,他悲,他恨!但也无能为力……“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这是杜甫对蜀相的叹息,也是他对自己难酬的壮志的哀叹!杜甫流泪了,那是国家破碎的泪。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眼前的中原大地,让杜甫感到无比的陌生。
因为记忆中的唐朝土地下,是太平盛世,人人安居乐业,但如今却成了残坦断壁,一片废墟,于是,他看到了战争的恐惧。
国土沦陷,让他感到悲痛而无有为力。
这时,一只啼鸟也使他心惊,一朵野花也催他流泪。
山河破碎,身世浮沉,但杜甫仍心系国家。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衫。
”他为国家悲,也因国家喜。
当官兵收复失地,他也满心欢喜,流下了欣喜的泪……杜甫流泪了,那是感动苍生的泪。
“君不见,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当杜甫看到战争给百姓带来的伤害时,他心如刀绞,面对着家中男丁都战死沙场的壮妇,面对着年老无依的老妪,他心中有说不出的难过,神伤流泪。
“君不见,青海头,河边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他看到的一切,让他不得不感慨战争之恶,年年征战,死者无数,千门万户,杂草丛生,到头来,受伤的总是百姓!“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这是他最后的哀鸣!杜甫啊!那草堂的诗魂,你听到我的呼唤么?时光衔枚疾走,你的那一切已成历史,然而,你的爱国爱民之心却永远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事隔千年,我们仍懂得你那“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无私,我们仍记得你的《三吏》、《三别》。
男儿有泪不轻弹——析杜甫诗歌中的“泪”意象————————————————————————————————作者:————————————————————————————————日期:男儿有泪不轻弹——析杜甫诗歌中的“泪”意象-中学语文论文男儿有泪不轻弹——析杜甫诗歌中的“泪”意象高艳杜甫诗中“泪”这个意象使用非常频繁。
《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哀江头》:“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
”《别房太尉墓》:“他乡复行役,驻马别孤坟。
近泪无干土,低空有断云。
”《蜀相》:“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野望》:“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曲江三章章五句》:“吾人甘作心似灰,弟侄何伤泪如雨。
”《新安吏》:“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
”《咏怀古迹》:“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月夜》:“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泪是可以展现诗人的心理和品质的,梁启超在《中国韵文里头的情感》一文称杜甫为“情圣”[1]。
与其说杜甫是情圣,不如说它是“泪圣”。
因为他对国家、对民众、对亲人、对朋友之“泪”,无往而不笃实淳厚,诚可谓千古一人。
情至深处,泪水滂沱。
面对战乱的国家,诗人洒下社稷之泪;感慨未酬的壮志,诗人洒下英雄之泪;思念离散的亲人,诗人洒下儿女之泪;叹息穷苦的百姓,诗人抛洒黎元之泪。
伤心会“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高兴则“喜心翻倒极,呜咽泪沾巾”。
泪水看似轻弹,但实则重似泰山。
从其“泪”中,读者能够清晰地窥见到伟大诗人忧国忧民的真性情,同时也能体会到他貌似柔弱的阳刚与坚韧,细腻中的宽容与豪情,平凡中的博爱与伟大。
一、长太息以掩涕——忧国忧民泪读杜甫的诗,但觉满纸是泪,读之令人怆然而涕下。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是山河之泪,实际上是作者的眼泪。
诗人望见山川草木而感触,花溅泪,鸟惊心,水东流,青山哭,这实乃诗人内心的深悲巨痛。
杜甫的眼泪为谁流作文杜甫的眼泪为谁流作文简介:杜甫的眼泪为谁流作文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对都再熟悉不过了吧,根据写作命题的特点,作文可以分为命题作文和非命题作文。
你知道作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下面是精心的杜甫的眼泪为谁流作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那,是一个繁荣兴盛而又政治腐败的朝代。
那,是一个关切民生和百姓疾苦的男人。
是谁,被禁长安,望月思家,落下相思之泪?是谁,忧国忧民,在萧索的鸟泣花凋里,垂泪无言?贞观的繁华悄然褪色,开元的盛世被时光遗忘,而你,坐在草堂之中,为家,为国,为天下百姓疾呼,哭泣!杜甫,你的眼泪为谁流?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眼望长安月,思想忆鄜州。
一首《月夜》写出了你对妻子的思念。
想到妻子忧心忡忡,夜深不寐的时候,你自己也不免伤心落泪。
同时,你在诗中,不禁流露出对家人的'凄叹之情和深切的哀痛,也不忘表达自己流离在外的积极用世精神与永不衰竭政治热情。
杜甫,你的泪,为家,为国而流。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国学大师王国维曾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
花溅泪,鸟惊心,这不正是你内心的触动么,虽然山河依旧,但看到国都沦陷,城池残破,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你的心中不禁一酸,泪水夺眶而出。
国已破,家已亡,谈何凌云壮志?谈何定国安邦!你的眼在流泪,你的心泪流的更多。
杜甫,你的泪,为国而流。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被赞为你生平"第一首快诗也"。
你是一个饱经丧乱的诗人,"初闻涕泪满衣裳",不仅写出了听到官军收复失地的消息后你欣喜假设狂的心情,更表达了你强烈的爱国之情。
你潸然落泪,眼泪溃不成军,因为颠沛流离,感时恨别的日子终于结束,你终可以回到故土。
你的泪,为家,为国,为天下百姓而流。
一代诗圣杜甫,他,热爱,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愿为家庭和国家而流泪;他,也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给予挖苦和无情揭露;他,同情人民,愿为解救百姓于水火之中而牺牲自己,也愿为天下百姓而流泪。
“诗圣”的泪中情怀“诗圣”的泪中情怀史文会在唐代诗人中,杜甫无疑是感情最丰富的一位,他的诗有太多的苦难和太多的辛酸,有太多的沉重和太多的忧郁,读来常令人抚膺长叹,潸然泪下。
杜甫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来到长安,想要施展抱负,建功立业;无奈时乖命舛,仕途不遂,始终穷困潦倒,窘迫艰难。
这使他有机会接近民众,关注民生,体察民情。
咸阳桥前的滚滚尘埃,爷娘妻子的震天哭声,让他看到了开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小儿子在一个丰收的秋天活活饿死,让他在惭愧自责的同时,对“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社会现实有了最真切的感受。
“安史之乱”更让他目睹并亲历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生活。
于是,他的诗中便有了比同时代诗人加起来都多的眼泪。
杜甫的眼泪为亲人而流,为故园而流。
“安史之乱”爆发,杜甫被叛军扣在长安。
想到远方的妻子孤独地站在清辉下向长安眺望,凉雾打湿了她的鬓发,她纤弱的身影在月光下瑟瑟发抖,杜甫流泪了。
“安史之乱”后期,杜甫流落到四川。
山遥水远,乡关万里,天涯漂泊,老病孤愁;战乱频仍,有弟难见,有家难回,与亲人天各一方,音讯不通,相见遥遥无期。
手足谊故园情时时萦绕在杜甫心头,他情系诸弟,心恋旧土,牵肠挂肚,涕泪涟涟。
杜甫的眼泪为朋友而流。
“今夕复何夕,共词灯烛光”,杜甫珍爱友情,把与朋友相聚看作人生乐事。
他鄙夷“翻手为云覆为雨”的势利之交,向朋友捧出的是一颗真诚炽热的心。
朋友房涫因兵败获罪,杜甫据理力争,为他辩解,结果触怒了肃宗,险遭杀戮。
房涫死后,他来到墓前痛哭,“近泪无干土”,热泪纵横流,真挚感人。
流落巴蜀,没有朋友的消息,晚年的杜甫心情苦闷异常,伤痛之情挥之不去。
杜甫的眼泪为百姓而流。
在新安,杜甫遇到了为讨伐安史叛军新组建的一支即将开赴前线的部队。
瘦骨嶙峋还未成年的孩子最为可怜,没有亲人送行,形单影只,默默垂泪,杜甫上前好言劝慰。
但青山带哭,白水呜咽,兵凶战危,生死难料,他又怎能抑制眼中的热泪?在石壕村,杜甫傍晚投宿,正赶上官兵捉人。
春望中流泪的原因
一、国破之悲
杜甫生活在唐代由盛转衰的时期,安史之乱让国家陷入战火纷飞之中。
他看到曾经繁荣的国家变得支离破碎,城池破败,这种巨大的反差就像从美好的梦境突然跌入残酷的现实。
他深爱着自己的国家,国家就像他的母亲一样,如今母亲遍体鳞伤,他怎能不悲痛流泪呢?就好像我们自己的家被破坏了,心中会充满无尽的哀伤。
二、离乱之苦
战争让无数家庭离散,杜甫自己可能也与家人分离,不知道他们的生死。
在春望里,他想念远方的亲人,可是战乱让他无法与亲人团聚。
这种思念和对亲人安危的担忧,如同重重的石块压在心头,让他忍不住落泪。
这就像我们在外地很久不能回家,思念家人时也会默默流泪一样。
三、感时之叹
春天本应是充满希望、万物复苏的季节,但是在战乱的阴影下,美好的春天也失去了色彩。
花朵依然盛开,鸟儿依然啼叫,可是国家和人民却在遭受苦难。
这种对比让杜甫感到时间的无情,在这样的时刻,美好的事物仿佛是一种讽刺。
他感叹着时事的艰难,岁月的无常,泪水就不由自主地流了下来。
四、壮志难酬
杜甫有着远大的抱负,他希望能为国家的安定和繁荣贡献自己
的力量。
然而,在动荡的局势下,他自己也四处漂泊,无法施展才华,拯救国家于水火之中。
他的理想和现实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这种无力感和挫败感使他痛苦万分,只能以泪洗面。
这就像我们满怀壮志去做一件事,却总是被各种阻碍,心中充满了沮丧和悲哀。
杜甫的“眼泪”为谁流
徐昌才
【期刊名称】《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下旬)》
【年(卷),期】2005(0)18
【总页数】3页(P12-14)
【关键词】杜甫;湖南长沙;眼泪;宋玉;责任感;英雄;杜诗;中学;统治者;百姓
【作者】徐昌才
【作者单位】湖南长沙雅礼中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4.33
【相关文献】
1.杜甫“眼泪”诗作的情感意蕴探析 [J], 汪喜芹
2.杜甫“眼泪”诗作的情感意蕴探析 [J], 汪喜芹;
3.杜甫“眼泪”诗作的情感意蕴探析 [J], 高美玲
4.眼泪为谁而流?——读《丙中洛的眼泪》 [J], 叶雷;
5.那流不出来的才是这个世界的眼泪——《有泪尽情流》的现实主义力量 [J], 周月亮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精品】杜甫作文600字4篇杜甫作文600字篇1话说,李白和杜甫觉得唐朝的食物太没意思了,写了点诗,赚了点钱,也学的有钱人坐着时光机来到了21世纪。
他们对21世纪的东西太好奇了,什么都要摸摸。
这不,他们看见马路上的车,于是李白对杜甫说:“杜兄,你看这道上怎么有这么多的盒子在跑呢?”出于好奇李白和杜甫走到了马路中央,许多车主见有两个人在马路中央于是纷纷停下车来,一位司机说:“你们两个人,赶紧走!”他们赶紧走开。
他们走进一家大型超市,于是又东看看西看看。
这时候售货员走过来对他们说:“两位先生要什么?”李白和杜甫异口同声说:“随便看看!”他们走到食物销售处,看到许多食物,觉得好奇,把所有的食物都装了起来,一起把它们搬到付款处。
售货员算好了之后,对他们说:“先生,你们一共消费5万元。
”李白和杜甫听不懂,然后随手从口袋里拿了两块黄金给售货员,售货员大吃一惊,慌忙还给了李白一块。
于是他们高高兴兴地走出了超市。
他们吃饱喝足之后,把这些东西送给乞丐和孤儿们。
他们还在市中心购买了一套房子,五百多平方米的,他们给了卖房的三块黄金。
,他们感到了惊讶,不过百般推辞之后,还是收下了。
他们在新房子里住了一晚,第二天又出门了。
李白喜欢喝酒,当然少不了去酒吧了。
他们走到那里,看见许多“吧”什么“网吧”啦,“水吧”啦等等,他们进了酒吧。
李白点了几瓶鸡尾酒,喝了几瓶。
不禁叹道:“一杯又一杯,饮尽千杯也未醉。
不识美酒真面目,只缘美酒掺了水。
”杜甫连声叫好。
他们在21世纪玩腻了,于是坐着时光机回到了唐朝……杜甫作文600字篇2“歧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听着同学们的朗读,望着窗外的落叶,穿越时空,来到杜甫的面前,只为听听他的声音。
声音始于长安。
繁华的闹市,仍有一处安静的地方。
他与李白正举杯邀明月,畅谈人生快事。
杯杯盏盏之间,影射的是偶遇知己的快乐,碰撞的是诗人与诗人的火花。
他们虽然年龄稍差,但却听得出杜甫此时的激动与快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