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东西方差异之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_(1)
- 格式:ppt
- 大小:2.27 MB
- 文档页数:22
中西文化差异具体举例1 –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西方人非常重视个性和自治。
个人的目标和动机比集体的目标和动机更为重要。
人们认为这种文化可以鼓励个人更加雄心勃勃,并以此来驱动个人成功。
他们还着重于与众不同和有所作为。
另一方面,中国人的决定基于周围人的看法。
他们将首先考虑他们的决定将如何影响他们的家人,同事和朋友。
根据西方国际教育基金会(AIEF)的说法,中国人是集体考虑自己的。
通常,为了更大的利益而不是为了个人利益而做出决定。
2 –沟通方式中国人可能认为西方人的言行举止很高。
这可能经常会引起很多误解,有时甚至会伤害某些中国人的感情,特别是如果他们非常敏感。
鼓励西方人民捍卫自己的思想,甚至可能导致对抗或辩论,目的是使对方同意他们的思维方式。
即使有些中国人与您所说的完全不同,他们也会简单地点头。
他们这样做是为了尊重和尊重他人的意见。
过于直接可能会被视为侮辱,而另一个人可能会觉得粗鲁。
直截了当的交流使中国人不舒服,因此他们更喜欢用微妙的,间接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
3 –自我促进与谦虚在中国,人们期望彼此善待彼此,并在讨论成功时表现出谦卑。
有时,为了避免羞辱第二个人,他们宁愿根本不讨论他们。
自我推销通常被中国人民所抵制。
与西方相反,吹牛是可以接受的,甚至可以认为是常态。
西方人乐于公开讨论成功。
有些人甚至认为谦卑是一种弱点,而不是一种美德。
4 –关系与经济学在中国,他们非常重视建立社交网络。
如果直接翻译,他们将其称为中文中的“关系”或“关系”。
他们将其用于开展业务;通过在与客户签订交易之前进行社交并了解他们的客户。
关系是第一位的,然后信任和业务将最终跟随。
此过程通常需要很长时间,这与西方人的经营方式背道而驰。
西方人非常重视速度和效率。
但是,在西方国家,社交互动更为随意和随和。
5 –个人生活与职业生活在西方,个人生活和职业生活是两个独立的事物,不应相互重叠。
同事有时可能会出外参加办公室赞助的活动或参加办公室聚会,以打破僵局或在个人层面认识他们的同事。
祖国2019.1.下摘要:随着时代发展,国与国之间的文化碰撞越来越激烈,跨文化交际就显得越发重要。
本文通过分析蔡安迪斯的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理论,来阐明跨文化交际学在当今时代的重要性,其目的在于使国家间更好的在交流中理解对方的文化,尊重其文化,从而促使交流达到双方目的,避免交际尴尬,旨在提升人们对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的理解,使人们交际更加轻松,对其他国家文化理解加深,既而推动跨文化交际的发展。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个体主义集体主义蔡安迪斯浅析跨文化交际下的个体主义和集体主义文/张渝欣一、背景介绍(一)跨文化交际学简介跨文化交际学家陈国明曾提出“所谓跨文化交际学,即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走到一起分享思想、感情和信息时所发生的一切。
”由于政治、文化、贸易的影响,国与国或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交流也越来越多,为了解决在交流过程中所出现的不成功交际事件以及避免双方交际的禁忌或产生尴尬,跨文化交际学也就孕育而生。
跨文化交际学在中国出现较晚,但如今涉及区域广泛,影响范围大。
人们对跨文化交际的注重增加,国家间的文化交流互动也就更为成功完美。
(二)蔡安迪斯个体主义和集体主义的简介在跨文化交际中不同国家间的差异主要是由于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对抗。
在跨文化交际学中对于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的研究,蔡安迪斯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他的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即不同国家个体对自身的定义、个人目标和群体目标的相对重要性、个人态度和社会规范决定个体的相对重要性、完成任务和人际关系对个体的相对重要性、个体对内群体和外群体的区别。
二、蔡安迪斯的个体主义和集体主义的分析霍夫斯泰德所提出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是两个极端值,也就是两者必会互相波及影响,一方高则另一方低;反之,他的结论就显得比较片面。
不同于霍夫斯泰德,蔡安迪斯所提出的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指两者处在不同维度,并不会相互影响。
在此基础上,蔡安迪斯提出了五个定义个体主义-集体主义的重要方面。
东西方文化差异及其发展与演变——集体主义与个体主义差异及其发展与演变赵瑞峰051911021一、绪论古今中外,任何形式的矛盾冲突,其根源都在于价值观的冲突,而不同的自我认知倾向极大程度上决定了价值观的异同。
而东西方文明都是在相对隔绝的环境下独立产生演变的,因而造成了如今东西方价值观的巨大差异。
二、东方文化体系与集体主义在东方文化体系中,人们大多崇尚集体主义,注重人与人间、事物之间、人与事物之间的联系,自我认知也倾向于集体中的个体,故其价值观认为个体是为了集体而活、个体无法脱离集体单独存在。
在最为典型的东方文明——中华文明中,存在两千余年的封建帝制就能最大程度地体现这种集体主义的价值观。
自古以来,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都把人民看作一个整体来治理,他们致力于满足集体中大部分人的意愿,也就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关怀,这种关怀促使社会整体趋向稳定状态,从而稳固封建统治者自身的统治;而被其统治的人民——百姓,也倾向于服从集体中大部分人的意志,而忽视作为个体的关注,使社会意识形态整体趋于一致(在某种程度上也能说明中华民族的形成)。
如此,集体主义就在中华文化体系中扎下了稳固的根基;亦或者说,中华文化就是建立在集体主义上的,中华文化就是一种集体主义文化的形式。
在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儒释道作为典型代表,其哲学理论体系中都阐述过类似“大义”、“人伦”和“大道”等道德概念。
其中“大义”都强调集体利益的重要性,主张集体中的每个个体都不应把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割裂,而倡导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统一,把推动集体进步作为个体的自我实现途径,把实现集体的“大同”作为个人价值的实现;“人伦”的概念则是强调个体间的关系的重要性,体现了个体间关系的确定性,即尊卑长幼皆有定数,而无法逾越,从而体现了在集体主义文化背景下的道德原则;而“大道”的概念则是把个体间的统一泛化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考和价值理念,强调顺应自然规律,把个体放在整个宇宙中思考,这同样也忽视了个体的关注与价值。
西方与东方的地域差异对文化的塑造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对比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特有的社会现象,它包括了价值观念、信仰体系、行为准则等方面。
而地域差异往往对文化产生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对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这两个核心观念的塑造。
本文将探讨西方与东方地域差异对文化的影响,以及它们在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方面的对比。
一、地域差异对文化的塑造1. 西方文化的地域特点西方文化主要影响于欧美国家,其地域特点是以较大的地理区域作为背景,具有多元并且开放的社会环境。
西方文化注重个人的独立性和自由意志,追求个人权利和自我实现的价值观。
西方社会相对较为开放,鼓励个人表达和追求个人利益。
2. 东方文化的地域特点东方文化主要影响于亚洲和部分非洲国家,其地域特点是以较小的地理区域为背景,具有较为封闭和保守的社会环境。
东方文化注重集体的利益和团结一致的价值观。
东方社会相对较为保守,注重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二、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对比1. 个人主义在西方的体现个人主义在西方社会得到广泛的认同和追求。
西方社会强调个体的自由和独立性,鼓励个体追求自我实现和满足个人需求。
个人主义倾向使得西方社会相对开放,鼓励个体表达和追求个人权益。
2. 集体主义在东方的体现集体主义在东方社会占据主导地位。
东方社会重视家庭、团体和社会集体的利益,强调个体服从集体、团结一心的价值观。
集体主义倾向使得东方社会相对保守,注重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三、地域差异对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影响1. 西方地域差异对个人主义的影响西方地域特点使得个人主义成为主流文化观念。
开放的社会环境和多元的文化背景,鼓励个体追求自我实现和权益保护。
西方地域差异对个人主义的塑造起到了促进作用。
2. 东方地域差异对集体主义的影响东方地域特点使得集体主义成为主流文化观念。
封闭的社会环境和较小的地理区域,促使个体更加重视集体利益和社会秩序。
东方地域差异对集体主义的塑造起到了推动作用。
四、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平衡1. 西方个人主义与东方集体主义的融合随着世界的发展和交流,东西方文化观念逐渐融合。
浅析跨文化交际下的个体主义和集体主义作者:张渝欣来源:《祖国》2019年第02期摘要:随着时代发展,国与国之间的文化碰撞越来越激烈,跨文化交际就显得越发重要。
本文通过分析蔡安迪斯的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理论,来阐明跨文化交际学在当今时代的重要性,其目的在于使国家间更好的在交流中理解对方的文化,尊重其文化,从而促使交流达到双方目的,避免交际尴尬,旨在提升人们对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的理解,使人们交际更加轻松,对其他国家文化理解加深,既而推动跨文化交际的发展。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个体主义集体主义蔡安迪斯一、背景介绍(一)跨文化交际学简介跨文化交际学家陈国明曾提出“所谓跨文化交际学,即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走到一起分享思想、感情和信息时所发生的一切。
”由于政治、文化、贸易的影响,国与国或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交流也越来越多,为了解决在交流过程中所出现的不成功交际事件以及避免双方交际的禁忌或产生尴尬,跨文化交际学也就孕育而生。
跨文化交际学在中国出现较晚,但如今涉及区域广泛,影响范围大。
人们对跨文化交际的注重增加,国家间的文化交流互动也就更为成功完美。
(二)蔡安迪斯个体主义和集体主义的简介在跨文化交际中不同国家间的差异主要是由于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对抗。
在跨文化交际学中对于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的研究,蔡安迪斯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他的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即不同国家个体对自身的定义、个人目标和群体目标的相对重要性、个人态度和社会规范决定个体的相对重要性、完成任务和人际关系对个体的相对重要性、个体对内群体和外群体的区别。
二、蔡安迪斯的个体主义和集体主义的分析霍夫斯泰德所提出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是两个极端值,也就是两者必会互相波及影响,一方高则另一方低;反之,他的结论就显得比较片面。
不同于霍夫斯泰德,蔡安迪斯所提出的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指两者处在不同维度,并不会相互影响。
在此基础上,蔡安迪斯提出了五个定义个体主义-集体主义的重要方面。
中西方文化中的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Document serial number【LGGKGB-LGG98YT-LGGT8CB-LGUT-英汉文化对比课程论文中西方文化中的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摘要:在研究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中,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显着差别始终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在中国大一统的古代传统思想的影响下,中国人民历来崇尚万物相互依赖,和谐发展的思想。
而在西方,人们更加强调个人的独立、个性的张扬。
以中西方校园宿舍制为例,我们就可以看出双方在集体观与个人观方面的差异。
那么这种观念上的差异在中西方现实生活中分别作何体现呢它对中西方的影响又是什么呢?关键词:宿舍文化;集体主义;个人主义;整体;独立;创新作为土生土长的中国人,总结中国国民的个性还算是得心应手的。
因为我们处在中国这个大环境中,每天都会与形形色色的中国人接触。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潜移默化中我们脑海中早已形成了一种对广大中国同胞个性的总体印象,可以说这是从生活中得来的一手资料,是一种最真实的中国印象。
“中国印象”,记得是在一个电视节目上听到的。
我只记得那是一个调查西方人对中国及中国国民印象的节目。
我记得,有一个美国人在回答记者关于“提到中国,你会想到什么”的问题时,他略加思索后回答道:“姚明”。
完全正确,姚明是中国人,可是姚明可以代表所有中国人吗?答案是否定的。
西方人对于中国的了解也只限于新闻报刊、电视银屏、网络资讯等渠道而已,他们获得的是相对不全面的二手信息。
因此,西方人对中国人的了解程度根本达不到对本国国民的千分之一。
反之,中国人对西方人的了解也是如此。
陈述以上事实主要是想说明我最初构思文章时遇到的瓶颈。
我不确定二手资料能否与一手资料形成同等高度的对比,更对如何开始我的论文而感到烦恼。
后来,在某天晚上,被舍友的一记右勾拳突袭后,我来了灵感。
好吧,就从中西方人的宿舍文化入手吧。
不过在此之前,我还是要把突袭事件拿来细讲一番。
那天晚上,宿舍里的小伙伴们都在洗洗刷刷准备睡觉,就在这时,我与对面的舍友同时宽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