刃针微创技术简介
- 格式:ppt
- 大小:1015.50 KB
- 文档页数:10
刃针是田纪均教授在2001年发明的一种新的微创医疗器械,在一些软组织损伤疾病治疗上,取得了非常好的疗效。
关于刃针与小针刀的区别:我认为它是介于针刀和银质针(治疗功能)之间的一种治疗器具。
刃针与小针刀都是以针刀医学理论指导临床的,同时,以软外理论来指导,因为,刃针在其功能、使用方式上与针刀和银质针都很相似,并且在某些软伤病的治疗上收到了好的疗效。
刃针在有些方面比针刀好一些,比如针体细一些,同样在软伤的治疗中具有针刺和铲剥功能,对病人的恐惧心里有减免作用,在治疗中患者的疼痛少一些,但有些方面比针刀也差一些,因为针体细,他的强度和弹性,还有韧性都不足。
各种治疗器械都有自己的优势,而如何发挥这种器械的最大效用,还是主要看操作的人如何使用它。
下面附件的内容是我整理在京期间的学习笔记,是关于刃针疗法的基础理论及刃针疗法的适应症、禁忌症及操作要领。
刃针疗法的基础与刃针疗法的适应症、禁忌症及操作要领一、理论及作用机理中西医结合的刃针疗法,以中医学理论为主并以现代医学中的解剖学、生物力学、脊椎病因治疗学、软件组织外科学、信息医疗学、周围神经受卡压以及肌肉所固有的外周机制理论等共同作为理论基础配合刃针疗法的作用机理来调节患处的生理环境,恢复纤维的正常的力平衡状态和改善局部微循环,使病变软组织垂构和调整疼痛随之而解。
1 刃针疗法的理论基础1.1解剖学基础解剖学是各临床学科的基础,在刃针疗法中体表解剖(体表标志、体表投影等),软组织层次解剖(肌肉层次解剖、穴位层次解剖等),神经、动脉、静脉走行路径,肌肉起止及走行,筋膜起止及走行等是重点内容。
1.2生物力学基础生物力学是近二三十年发展起恶报,是将力学与生物学、医学及生物医学工程学等学科之间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一门边缘学科。
生物力学广泛应用在医学基础研究及各科临床中。
同时,也是刃针疗法重要的理论基础,尤其是骨骼系统的生物力学、关节运动的生物力学、软组织的生物力学等,起到了解决一些“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问题及改进和创新治疗法的重要作用。
微创刃针加手法治疗肩胛下肌损伤湖北省十堰市竹溪县郭奇医生工作室 442300 郭奇医师研究方向中医微创技术肩胛下肌疼痛是肩周炎恢复期遗留肩胛下损伤的自限性疾病。
好发于中老年人,女性偏多,病程长,痛苦大,功能恢复不全,积极正确的治疗可以缩短病程,加速痊愈,通过对85例患者进行微创刃针的治疗达到松解局部粘连的组织改善血供目的。
同时让患者“强制背手”松解了粘连组织,疗效显著,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85例中,男35例,女50例,年龄46~73岁,病程6~18个月,右肩33例,左肩52例,排除颈椎病。
脑血栓,偏瘫等疾病。
标准:肩胛深部疼痛,浅部检查疼痛不明显;自主摸脊引起剧痛,活动范围缩小;内施内收阻力大,后伸小于30度;肱骨小结节压痛。
按压肩胛骨引起肩胛部明显疼痛。
主要特征是夜痛(即静止痛)。
患者睡觉时如不小心压患侧的肩部会起严重的疼痛,有时夜间疼痛无法睡眠,当我们在患者肩胛内缘做触诊,如果手法稍微过重会引起剧烈疼痛,个别患者会有胸闷憋气感,甚者会痛晕过去。
1.2治疗方法第一患者反坐于靠背椅上或俯卧在治疗床上,患肢尽量作摸脊动作,从而使肩胛骨向后翅起;第二进针点选肩胛骨脊柱缘中点旁约0.5~1.5cm,用棉棒按压作一标记,常规消毒2~3次;第三,用0.5×40的刃针向四个方向平行刺入即可。
拔针后消毒棉棒按压片刻,用无菌小帖敷遮盖针眼,2 d后去掉;第四,此时嘱患者患肢背手摸脊,自感疼痛时让患者作“强行背手”动作。
具体方法:以左肩为例,患者反坐于椅上,用左手握紧患者的肩袖,右手握住患者的肘关节开始缓慢抬高的同时分散患者注意力。
然后缓慢和趁患者不注意时用力抬高患肢肘部,使之达到最大限度,为避免手法过猛和用力不当,背手角度不超过45度,即患者感到瞬间剧烈痛为限,连续作2~3次;之后嘱患者每天功能锻炼,10 d左右治疗1次,连续治疗3~4次。
3次后告患者10 d后来复诊评估。
2 结果治愈:肩部疼痛消失,功能恢复正常70例,后伸内旋可摸及肩胛间。
针灸中的刃针(超微针刀)疗法随着当今医学界对中医文化的重视和需求,我国的中医文化开始多样化的呈现在众人眼中。
其中的针灸文化起源于三皇五帝时期,相传伏羲发明了针灸,在《黄帝内经》中就记载形成了完整的经络系统,我国拥有两千多年来针灸疗法一直在中国流行,并传播到了世界。
针灸起源于中国,传承悠久,并且在不断创新,像电热针,毫针刺法,刃针、圆利针等,都是对于针灸疗法的一个发展创新。
什么是刃针(超微针刀)疗法刃针疗法也叫超微针刀,医生运用刀口只有0.4cm的极小的刀锋,切割人体劳损处的筋膜,或人体非固有的软组织支持结构系统,达到松解肌肉、肌腱、皮神经、交感神经、运动神经的目的,使人体恢复到正常状态的一种疗法。
该疗法具有痛苦小,风险小,操作简单,真正做到了简、便、效、廉的医法宗旨,为软组织损伤开辟了一条思路,更加高效的治疗这方面疾病。
刃针(超微针刀)疗法相对于微创治疗的特点有哪些?1、刀口只有0.4mm,每个切割点最多切割3刀,做到最小损伤。
2、治疗时进针深度为1.0 cm左右,不会刺激、影响到其他功能。
3、刃针治疗因为和针灸一样没有太大疼痛感,所以不用麻药。
4、以切割深浅筋膜为主,切断即可,做到安全可靠。
5、疗效迅速,立竿见影。
6、刀法以切断为主,所以有的筋膜韧带不能切割,不伤根本。
7、术后不会存在感染的风险,可当天洗澡等正常活动。
刃针(超微针刀)的治疗骨伤疾病的安全性我们人体的筋膜或人体非固有支持系统,一般位于浅层或皮下。
刃针松解时进刀深度最多只有1cm。
治疗时将这些筋膜或肌腱的附属部分切断,或部分切断,所以并不影响其运动功能,对人体运动功能不会造成太多的伤害。
另外,重要的神经、血管一般都位于人体较深部位。
北京四惠中医医院梅梦良主任指出1cm的切割深度不会对其造成威胁,所以刀法非常安全,极大地保证了患者及医生的安全。
刀法中因为刀口小,治疗时无需打麻药。
少了这一环节,也避免了麻醉的风险。
四、刃针(超微针刀)疗法的原理因为患病程度、病种不同,治疗时会结合病人痛的部位,什么动作痛,来分析此动作所参与的肌肉或其他组织,先处理力量小,肌力小的肌肉,再处理较大的肌肉,从易到难。
刃针技术操作方法及常见疾病的刃针技术刃针技术是以《灵枢》“解结”的理论为指导,以减压为主要作用的中医临床操作方法。
主要治疗软组织损伤导致的疼痛和功能障碍,以及影响内脏器官所致的功能性症状。
一、基本操作方法(一)定位按经络或肌肉走向切循,触找压痛和异常改变点,用定点笔标记。
(二)消毒局部常规消毒。
(三)进针1.手指按压并捏住套管,快速叩击穿过皮肤,患者无明显疼痛感。
2.按浅筋膜―深筋膜―肌肉―骨面的顺序,逐层深入。
通过阻力突然减小的“落空感”来判断层次。
(四)切刺1.纵行切刺:与针刃一致的方向,在病灶层间断切刺数下。
2.横行切刺:与针刃垂直的方向,在病灶层间断切刺数下。
3.十字切刺:先与针刃一致的方向,在病灶层切刺一下;随即退出病灶层,调转针刃90度,再切刺病灶层一下。
(五)出针用纱布块压住进针点,迅速将针拔出,稍按压贴无菌敷料。
二、常见疾病的刃针技术(一)项痹病(椎动脉型)项痹病(椎动脉型),相当于西医的椎动脉型颈椎病,主要的病理改变是椎动脉供血障碍。
本型的主要症状为,间歇性、与姿势和头部活动有关的眩晕,严重者猝倒。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与颈椎退变及血管的硬化有关。
本病依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为诊断标准。
【治则治法】在减压的基础上活血化瘀,使紧缩的肌肉放松,解除对椎动脉和/或交感神经的压迫、刺激。
【操作步骤】1.定位患者俯卧,胸部垫枕、头呈前屈位。
在以下部位切寻压痛和软组织异常改变:(1)枕骨下项线:有头后大、小直肌,头上斜肌附着。
多在天柱、风池、完骨、安眠、翳风穴附近。
(2)颈椎棘突旁:主要有浅层的项筋膜,中层的斜方肌上部和深层的关节囊。
多在颈夹脊线附近。
(3)胸椎棘突与肩胛骨脊柱缘之间:主要有浅层的胸腰筋膜,中层的斜方肌中部、骶棘肌和深层的横突棘肌。
多在膀胱经内侧线上的大杼、风门、肺俞、厥阴俞、心俞、督俞、膈俞穴附近。
2.常规消毒。
3.进针(1)枕骨下项线:与枕骨骨面垂直刺入。
带刃针技术操作方法及常见疾病的带刃针技术带刃针技术是针法微型外科学的治疗技术,针法微型外科学是研究系统组织的机能状态及其微细结构改变和组织间的相对位置变化而引起局部或整体的反应的医学学科,源于九针的传承和创新,通过对组织微细结构的研究发现形成微型外科解剖学,在中医痹症理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经脉气血闭阻不痛,不通则痛”等指导下,结合现代医学对慢性骨伤软伤疾病的发病机制提出了“静态残余张力”、“应力性骨膜肌腱炎”、“适应性生长”等学说,研发的“带刃针”系列针法手术器械有凹刃针、推切针、平刃针、斜刃针、剑形针、侧刃针、圆头针、圆尖针、转位器等,对病变部位可实现选择性切割、剥离、翘动、松解、减压、矫形、转位等组织微细结构精确定量改变,减少健康组织的损害,结合针灸针刺手法,主治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骨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肩关节周围炎、网球肘、狭窄性腱鞘炎、各种周围神经卡压征、斜颈、臀肌挛缩症及马蹄足等慢性软组织伤病,骨伤、骨病痛症,畸形等。
一、基本操作方法根据疾病诊断分型制定针法手术方案,结合查体和影像学资料选择手术部位和带刃针的型号类别,在治疗部位常规皮肤消毒,铺孔巾,以靶点为目标逐层局部麻醉,持带刃针自皮肤逐层刺入,直达病灶靶点,根据手术方案的操作要求进行操作,刺、推、铲、划等切割、剥离、翘拨、松解、转位、矫形等不同手法,达到预定目的后,拔针,用创可帖覆盖创口2天,术毕。
二、常见疾病的带刃针治疗技术(一)肩凝症(肩关节周围炎)肩凝症初发表现为肩部弥漫性疼痛,日轻夜重,晨起稍微活动后可减轻。
伴随肩部疼痛加重出现保护性肌肉痉挛而使肩关节活动受限,最后肩关节与周围组织发生粘连,关节的活动功能丧失,形成“冻结肩”。
本病依据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
【治则治法】疏通经筋,滑利关节,活血化瘀,解痉定痛。
松解粘连的关节及其周围组织,以达到镇痛及改善关节功能的作用。
刃针原理和案例来自王军旗:毫刃针疗法一、理论及作用机理中西医结合的刃针疗法,以中医学理论为主并以现代医学中的解剖学、生物力学、脊椎病因治疗学、软件组织外科学、信息医疗学、周围神经受卡压以及肌肉所固有的外周机制理论等共同作为理论基础配合刃针疗法的作用机理来调节患处的生理环境,恢复纤维的正常的力平衡状态和改善局部微循环,使病变软组织垂构和调整疼痛随之而解。
刃针疗法的作用机理解除过大应力作用牵拉应力:通过切断少量过于紧张的肌腱纤维或切开过于紧张的肌膜或腱膜,松解肌腱与骨组织之间或肌纤维之间的异常附着,分离病变腱纤维对局部血管或神经束的卡压,解除过大的牵拉应力,恢复正常的力平衡状态。
挤压应力:通过切割松解关节周围损伤痉挛的肌肉等软组织,切割损伤肌肉的纤维性结节,切割松解紧张筋膜的神经出口,切割松解组织骨纤维管的过于紧张的纤维,解除过大的挤压应力,恢复正常的力平衡状态内应力:通过切割性无菌性炎症软组织,切割高压筋膜间室的筋腊,切割高压关切腔的关节囊或高压滑液囊,减压消除过大的内应力,恢复正常的力平衡状态和改善局部微循环张力:张力压迫神经有牵拉力和挤压力两种形式,通过切刺限制张力释放的深筋膜,纤维结缔组织等释放过高的张力;或通过局部流体静压的调整等作用,缓解对神经的压迫,恢复动态平衡,疼痛随之而解。
信息调节作用筋膜是一种“多孔介质空间结构通道”通过对其切割,消除过高内应力,从而影响其中通过的各种信息传递系统及其联网效应即经络系统),使此生命信息通道的信息传递功能恢复正常,物质和能量得以输送和利用,使病变软组织重构和调整。
刃针疗法适应症:适用于慢性软组织损伤、陈旧性软组织损伤、急性发作以及部分急性软组织损伤;用于外伤性滑囊炎、腱鞘炎、肌肉筋膜炎、末端病、增生性关节炎、周围神经卡压症、骨纤维管卡压综合症、颈椎综合症、腰椎综合证、骨骺炎、疲劳性骨膜炎、软组织损伤性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及脊柱相关疾病等以及部分内科、骨外科、妇科、皮科、肛肠科及整形美容外科病患。
刃针疗法刃针疗法(刃针微创术),是中国中医骨伤科专家田纪钧教授,在传统九针基础上结合针刀疗法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治疗慢性颈臂腰腿痛的独特方法。
它它以中医经筋学说和现代解剖学以及现代生物力学为基础,以软组织损伤为主要病理改变,以刃针切刺和牵拉治疗为主治治疗手段。
临床上使用刃针进行治疗各种痛证,有着非常满意的效果。
技术特点1、更微创:刃针体直径较现有的各种针(刀)具的针体直径都要细,从微创角度出发更有优势。
2、安全有效:由于针体较细,针刃并非特别锋利,所以损伤神经、动静脉的可能性要小,万一不慎误伤也不致造成严重后果。
此外,治疗过程中都不免要穿过正常组织,刃针可以将这种副损伤降低到最小,同时正由于有安全作为前提,便可以充分进行治疗,而更容易取得理想疗效。
3、痛苦小:由于针细,又应用套管叩击法进针,使进皮时疼痛相对减轻,而进行治疗时针感又不弱于其它针(刀)具。
4、多点治疗:由于针细、刃小和针法微创,每次治疗可选取更多的点,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5、适应症广:除其它针(刀)具疗法主要治疗的慢性软组织损伤和疾患外,由于引入“信息医疗学”内容,而对内科病、神经科病、皮肤病等也有治疗作用。
6、患者易于接受:临床观察表明,患者的刃针的“恐惧”大大小于其它针(刀)具,再加之以上特点,使刃针疗法更易于被患者接受。
适应症1、慢性软组织损伤,陈旧性软组织损伤急性发作,以及部分急性软组织损伤;2、骨关节炎、外伤性滑膜炎、腱鞘炎、肌肉筋膜炎、增生性关节炎、周围神经卡压征、骨—纤维管卡压综合症、颈椎综合症、腰椎综合征、骨骺炎、软组织损伤性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及脊柱相关疾病。
3、风湿性疾病: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反应性关节炎等3、部分内科、骨外科、妇科、皮肤科、及整形美容外科疾患。
如:中风后遗症、乳腺增生、痤疮、雀斑等。
刃针技术相关特点刃针技术是一种医学美容技术,通过微创性的刺激来刺激皮肤的自然修复过程,从而提升皮肤质量和改善皮肤问题。
以下是刃针技术的一些相关特点:1.微创性:刃针技术是一种微创性手术,通过在皮肤表面使用微小的刺激来刺激皮肤的自然修复能力,减少了对皮肤的损伤和创伤。
2.个性化治疗:刃针技术可以根据个体需要进行个性化的治疗,可以根据不同的皮肤问题和需求进行调整,包括治疗深度、频率和针头类型等。
3.刺激皮肤再生:刃针技术通过刺激皮肤的自然修复过程来促进皮肤再生。
在刺激的作用下,皮肤会产生新的胶原蛋白和弹力纤维,从而提升皮肤的弹性和紧致度。
4.提升皮肤质量:刃针技术可以改善皮肤质量,包括提升皮肤的光泽度、滋润度和柔软度等。
它可以改善肤色不均、毛孔粗大、皱纹和痘疤等皮肤问题,使皮肤更加年轻和健康。
5.增加皮肤吸收能力:刃针技术可以增加皮肤的吸收能力,有助于皮肤吸收更多的营养成分和美容产品。
在刺激的作用下,皮肤的微循环会增加,毛细血管扩张,从而促进皮肤吸收能力的提升。
6.治疗范围广泛:刃针技术可以治疗多种皮肤问题,包括细纹、皱纹、痘疤、疤痕、色斑、松弛和干燥等。
它在面部、颈部、胸部和手部等多个部位都可以进行治疗。
7.可控性强:刃针技术可以根据治疗的需要进行调整和改变,包括治疗的深度和频率等。
这样可以根据不同的皮肤类型和皮肤问题来进行个性化的治疗,使治疗效果更加显著。
8.安全性高:刃针技术是一种较为安全的医学美容技术,因为它是一种微创性手术,减少了手术带来的风险和并发症。
在操作过程中,医生会采取一系列的预防措施来保证操作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刃针技术作为一种医学美容技术,拥有以上的一些特点,具有独特的优势。
然而,对于刃针技术的应用和效果,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临床实践来加以验证和完善。
此外,需要借助专业医生的指导和操作,确保刃针技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弧刃针疗法简介弧刃针弧刃针(Arc edge needle,AEN),又名弧刃针刀(Arc edgeneedle-scalpel,AENS)、微型弧刃手术刀(简称“微刀”)(Micro arc edge scalpel,MAES)、弧刃针灸针,由王学昌医生发明,是针灸针、手术刀、注射针创造性的结合,是针灸医学、软组织外科学、针刀医学、注射疗法的创新成果,是中国古老的针灸疗法在当代的重要继承和创新。
弧刃针疗法(Arc edge needle therapy),又称“弧刃针刀疗法”,源于《黄帝内经》九针之说,是在结合针灸疗法、针刀疗法、外科手术、注射疗法的基础上,以“精准定位定点”引起病变的“灶点”为治疗靶点,以弧刃针“微创闭合性松解、减张、减压、引流、注射、经络刺激等”为内在治疗机理,将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相结合的一种新型微创特色疗法,是中国古老的针灸疗法在当代的重要继承和创新。
弧刃针有多种形状、多种结构、多种规格,市场现常用的弧刃针形如注射针、针体中空、远端为V形弧刃结构,具有针灸针、针刀、注射针、手术刀四种功能,十八大优点。
微创针具有四个评价指标:“损伤程度、疼痛评分、松解力度、经络刺激强度”,一般地,粗的针具“松解力度、经络刺激强度”大,但相应的“损伤程度、疼痛评分”也高,细的针具“损伤程度、疼痛评分”小,但响应的“松解力度、经络刺激强度”也小,而弧刃针能够同时符合上述四个指标,是上述四个评价指标的创造性的结合,完美地优化。
弧刃针十八大优点1、锋利直径0.7mm的弧刃针刀,刃口却只有0.2mm,这使得在进入人体深部时,阻力小,更为锋利。
2、微痛弧刃针刃口只有0.2mm,相对仅有0.2mm针灸针的微痛。
3、能够以对最小的组织创伤达到最大的松解效果弧刃针的刃实际为“弧”刃及“V”形刃的复合结构,其刃长相对较大(1.099mm),故可“以0.2mm的刃口、0.7mm的损伤、达到1.099mm的松解效果”。
刃针(超微针刀)疗法
一、疗法简介
刃针疗法是在小针刀的基础上派生出来的一种更加安全、有效的方法。
结合解剖学结构和力学平衡结构确定其中最易损伤的肌肉,然后对该肌肉的起点、中点和止点进行治疗,以达到调整肌肉的痉挛状态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二、疗法特点当面见效——立竿见影
1、刀口只有,最大限度地减轻了患者的疼痛。
2、不用激素和抗生素,解决手麻、腿麻、疼痛等立竿见影,安全、无副作用。
3、进针深度在左右,治疗时不会伤及神经及重要血管,为临床提供了安全保障。
4、进针简单,只有提插切割没有其他的辅助手法。
5、治疗时间每次15分钟,每三天一次,疗程1-3次左右即可。
这样大大的节省了患者的治疗时间。
6、疗效立竿见影:对颈椎病引起的手麻、头晕,腰椎间盘突出引起的下肢麻木可立刻见效。
手麻及头晕可当场消失80%-90%左右。
总之,刃针采用运动医学理论,具有痛苦小,安全无副作用,是患者易接受的治疗。
7、对疾病的诊断只需要X线检查即可,无需昂贵的CT、磁共振检查。
主治疾病:
头痛、头晕、失眠、颈椎病、肩周炎、网球肘、心脏病、乳腺增生、腰椎间盘突出、腰肌劳损、股骨头坏死、膝关节痛、足跟痛、跌打扭伤、手指腱鞘炎、下肢静脉曲张。
帯刃针技术技术持有姓名:黄枢技术持有人身份(单位、职务):北京黄枢微创骨伤中医医院、北京黄枢微创骨伤中医医院院长一、帯刃针技术来源与基础概念:“黄帝针”(帯刃针)即是应用传统中医针法,融合现代解剖学、生理病理学、影像学、生物力学、智能金属材料学等5大学科,对患者实施创口小于2毫米的中医微创针法外科手术。
源流:“人文初祖”黄帝为疗救民疾,遵岐伯为师,中医得以发轫,并以玄铁衍生九针,即著名的黄帝九针,后人著书《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内记载: 黄帝问:“我哀怜万民生活尚难自给,还为疾病所苦。
我想不采用服药物的治法,而是用微针,以通经脉,调气血,以医百疾。
”岐伯答曰:“共可做九针,形态不一:第一种鑱针,长1.6寸;第二种圆针,长1.6寸;第三种提针,长3.5寸;第四种锋针,长1.6寸;第五种铍针,长4寸,宽2.5寸;第六种圆利针,长1.6寸;第七种毫针,长3.6寸;第八种长针,长7寸;第九种大针,长4寸。
九针功用各不同,需根据病情不同加以选用。
凡用针之前,必先诊察脉相,观脏器虚实,方可进行治疗。
理论依据:1、改变压强差。
通过改变压强,使椎间盘压力转向,解除对神经的直接作用力,达到解除或缓解颈椎、腰椎间盘突出的症状。
2、神经转位。
使椎间盘和神经相对移位,解除压迫。
3、堤坝效应。
黄枢研究发现,对着神经一面的椎间盘时微环境下“堤坝“工程,开刀手术正是损坏了“堤坝”,加剧了压强差,是开刀手术后复发率高的重要原因。
黄帝针在不破坏椎间盘的结构和稳定的前提下,通过“椎间盘再利用”了堤坝,消除了复发因素。
4、适应性生长:经过西安交大研究发现,伏案人员椎间盘内的压强差会造成向椎间盘后方的作用力,可诱导细胞组织的生长方向;长期的积累下,椎间盘髓核向后缓慢移动,这种移动的力量之大,最后可以突破后方的纤维环,脱入椎管内。
如果椎间盘向后突出1cm,10年中每天突出仅2.73微米,这就是力学作用下的适应性移动。
(以颈腰椎为例)使用历程:1991年初初步形成针法微型外科理论框架1993年9月凹刃针注射针头“黄帝针”荣获技术型专利、科技成果转让博览会金奖1995年7月29日黄枢发明的“黄帝针”系列,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1995年10月21日《人民日报》海外版题《利用“黄帝针”不开刀能治顽症中国首创微型外科学》1998年6月黄枢《针法微型外科学》出版1998年7月9日中国针灸学会针法灸法分会聘:“黄帝针”发明人黄枢为委员1998年中央电视一台《健康之路》栏目专题报道神奇的“黄帝针”1999年6月11日《人民日报出版社》海外报道《走现代中医之路—记中国针法微型外科专家黄枢》2002年4月在胡熙明老部长的关心下,中医外治分会成立,黄枢任主任委员。
“刃针疗法”之一――刃针的由来一说起扎针,大家马上想到细细的毫针,最多也只能想到三棱针、梅花针。
其实,古代扎针用的针不止毫针一种,而是有镵针、员针、鍉针、锋针、铍针、圆利针、毫针、长针、大针等九种,统称“九针”,后来又发展出更多的针,也都用传统文化中视为多的“九”来概括,也称为“九针”。
可见,毫针只不过是九针中的一种而已。
您一定要问,为什么要有这么多种的针呢?那是因为,治疗不同的病人和不同的疾病,就需要各种各样不同的针具,就像家里要有多把长、短、大、小、形状不一的螺丝刀,以拧不同的螺丝一样。
如果不能用合适的针具和针法治疗适宜的病人和疾病,治疗也就得不到效果。
在《灵枢·官针第七》里,有这样一段精既然需要用多种的针具来“因人而宜”、“辨证论治”,那为什么是毫针一统天下呢?清代著名医学家徐大椿在《医学源流论》中“针灸失传论”一文里,针对“今之为针者,其显然之失有十,而精微尚不与焉。
”等现状,尖锐地提出针灸失传的十项内容。
其中第十项是“古之针制有九,镵针、员针、鍉针、锋针、铍针、员利针、毫针、长针、大针,亦随病所宜而用,一失其制,则病不应。
今则大者如员针,小者如毫针而已,岂能治痼疾暴气?此十失也。
”。
可见,恢复使用毫针、员针以外的九种针,已经被提到继承传统的层面,不得不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然而,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古“九针”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现代人和现代病的治疗,那就需要在古“九针”的基础上研发新的针具。
是不是改变了针具的形状和粗、细、大、小就算是新的针具呢?答案显然不是。
只有在创新理念的前提下,研发出来有特点、安全、适用的才是新的针具,绝不仅仅是改变形状和大小粗细而已。
刃针,就是一种源于古九针,以中医理论为基础,凸显微创理念,并与现代医学接轨的中医原创针具。
以它为主、配合手法和中药外用的“刃针疗法”(也称“刃针微创治疗术”),主要治疗软组织损害导致的疼痛和功能障碍,以及影响内脏器官所致的功能性症状。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刃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是近年来发病率最高的疾患之一,手术治疗的比例越来越大。
以刃针治疗为主、配合药物等疗法的非手术治疗,适应相当多的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例,而且有理想的疗效,患者乐于接受。
1.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概述腰椎间盘退变的基础上,受到不平衡的承重压力,使纤维环在薄弱处破裂,髓核从破裂处突出,压迫刺激神经根、马尾神经或脊髓,引起坐骨神经痛或肌神经痛,称腰椎间盘突出症(也称腰椎间盘脱出症、腰椎间盘膨出症、腰椎间盘纤维环破裂症等)。
作为病名的统称,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间盘脱出症、腰椎间盘膨出症等可视为相同,可以通用;而作为病理分型,则各有病理改变,绝不能等同,因为治疗方法有异。
腰椎间盘膨出症,是纤维环少部分破裂,CT显示突出程度小、范围大、突出边缘光滑,治疗可试图使突出部分还纳或变小;腰椎间盘突出症,是纤维环多部分破裂,CT显示突出程度大、范围小、突出边缘尚光滑,治疗可试图使突出部分变小,还纳则不大可能,或可使神经根移动避开突出物的应力最高点(即所谓“逃逸”法);腰椎间盘脱出症,是纤维环全部破裂,髓核从破裂处突出,CT显示突出程度大、范围小、突出边缘不光滑,治疗可试图使神经根移动避开突出物的应力最高点,但是已经不可能变小或还纳。
这在选择治疗方法上至关重要,临床上治疗效果不理想、甚至发生意外的病例,都有可能与此有关。
2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要点2.1诊断依据1.腿痛重于腰痛,腿痛呈典型的坐骨神经分布区域的疼痛。
23.直腿抬高较正常减少50%(或兼有健侧直腿抬高试验阳性),弓弦试验(即腘窝区域手指压拨胫神经,引起肢体的远、近两端的放射痛。
)4.出现四种神经体征(感觉减退、运动无力、肌肉萎缩、和反射减弱) 中的5.与临床检查水平一致的影像学检查发现,包括椎管造影、CT或MRI等。
当与以上四项检查结果一致时,有肯定诊断意义;不一致时则只有参考价值。
2.2定位诊断1.不同神经受累,症状不同腰3、4之间椎间盘突出,表现的是腰4神经根受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