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修改病句知识点汇总

  • 格式:doc
  • 大小:43.50 KB
  • 文档页数:4

下载文档原格式

  / 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修改病句知识点

(原则:不能改变句子原意。能改不删。能添不去。)

一、用词不当

1.感情色彩不当。

如:他帮助同学的态度十分蛮横无理,同学很虚心地接受。(蛮横无理含贬义,可改为“通情达理”)

2.关联词使用不当。

如:只要坚持下去,我们才能取得成功。(关联词语一般成对使用,“只要”一般与“就”搭配,“只有”与“才”搭配。)

3.意思表达不当。

如:他这个人,性格直爽,为人忠厚,说起话来信口开河。(“信口开河”意为“随口乱说一气”,此处误用为“快言直语”。)

4.词性误用。

如:从大量统计资料来看,吸烟能导致癌症是无可疑问的。(“疑问”是名词,应改为“置疑”。)

5.大词小用。

如:每个老师日常从事的事业,是平凡而又伟大的。(“事业”应改为“工作”。)

二、搭配不当

1. 主谓搭配不当。

如:他的音容笑貌经常回响在我的脑海中。(主语“音容笑貌”不能“回响”应改为“出现”。)

2.动宾搭配不当。

如:他很早就养成了早起锻炼的好习气。(动词“养成”与“习气”不搭配,可将“习气”改为“习惯”。)

3.主宾搭配不当。

如:夏天的青岛是一个旅游的好季节。(主语“青岛”与宾语“季节”不搭配,可将季节改为“地方”。)

4.修饰语与中心语搭配不当。

如:他在学术研究方面花了很大心血。(“很大”与“心血”不搭配,应该为“很多”。)

5.关联词搭配不当。

如:除非你肯答应我们的条件,我们就能帮助你实现梦想。(“除非”与“才”连用。)

三、语序不当

1. 动作的先后顺序不当。

(常考知识点)如:全校学生认真讨论和学习了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内容。(“学习”和“讨论”应交换顺序。)

2.关联词的位置不当。

如:我不但信任他,而且以前反对过他的人,现在也信任他了。(如果两个分句的主语相同,那么关联词放在主语后面,如果两句话的主语不同,关联词则放在主语的前面。

应改为:不但我信任他,而且以前反对过他的人,现在也信任他了。)

3.多重定语的语序不当。

如:他是一位优秀的有20多年教学经验的省重点中学的语文老师。

正确顺序:他是省重点中学(所属性定语)的一位(数量词定语)有20多年教学经验(动词短语)的优秀的(形容词)语文(名词)老师。

4.多重状语语序不当。

如:在新闻发布中心许多记者昨天都同米卢热情的交谈。(时间状语应在句首。)

四、前后矛盾

1. 前后不对应。

(常考)如:会不会用心观察,能不能重视积累,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基础。

(“会不会”“能不能”是两个方面,后面“提高”是一方面。)

2.多重否定导致句意错误。

如:公孙龙是我国古代一位重要的哲学家,谁也不能否认他对后世没有影响。

(改为:公孙龙是我国古代一位重要的哲学家,谁也不能否认他对后世的影响。将“没有”去掉。)

3.词语抵触。

如:他是众多死难者中幸免的一个。

(既然幸免,自然是没有死,怎么能说是死难中的一个呢?

应改为:很多人死难了,他是幸免的一个。)

4.范围不清。

如:沿街摆满了莴笋、韭菜、鸡鸭和农副产品。(“农副产品”包括“莴笋、韭菜、鸡鸭”。)

五、成分残缺

1. 主语残缺。(重要考查点)

如:(1)从王老师这段话里,说明了搞好环境卫生的重要性。

(改为:王老师这段话,说明了搞好环境卫生的重要性。)

(2)看到老师傅们认真工作,忘我劳动,使我很受感动。

(改为:老师傅们认真工作,忘我劳动,使我很受感动。)

(3)在那美丽富饶的西沙群岛上,是我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

(改为:那美丽富饶的西沙群岛,是我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

2.谓语残缺。

如:我们必须自觉的习惯。

(在“必须”后补上谓语“养成”。)

3.宾语残缺。

如:言行不一是一种极坏的。(句末补上宾语“行为”。)

六、成分赘余

1.他经常回想起过去的往事。(“过去”和“往事”重复。)

2.这个班优秀生大约占到30人左右。(“大约”和“左右”重复。)

七、句式杂糅

1. 为了防止

....,我们加强了交通安全教育。(去掉“防止”或“不再”。)..这类事故不再发生

2. 这张报纸比任何特效药都好,把夜班后的疲劳瞌睡,都被赶到九霄云外去了。(去掉“把”或“被”。)

八、不合事理

1. 昨天下午,刮了一夜的大风。(“下午”与“一夜”不合逻辑。)

2. 树上有西瓜,香蕉,还有苹果。(西瓜是在地里生长的。)

九、产生歧义

1.这份发言稿是新来的市长的秘书写的。(新来的是市长还是秘书?)

2.他借我500元。(他借给我还是我借给他?)

他向我借了500元。(我把钱借给他。)

我向他借了500元。(他把钱借给我。)

十、表意不明

1. 指代不明。

如:有人主张接受,有人反对,他同意这种主张。(这种主张到底是指接受还是反对,交代不清。)

2.介词误用。如: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对于中国青年是不陌生的。(主体是人,客体是物,即作品,应是人对物不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