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周考试卷
- 格式:docx
- 大小:57.73 KB
- 文档页数:7
2021年秋高一语文古诗阅读与名篇名句默写周周练一(一)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阅读下面这首金词,完成1~2题。
玉楼春元好问惊沙猎猎风成阵,白雁一声霜有信。
琵琶肠断塞门秋,却望紫台知远近。
深宫桃李无人问,旧爱玉颜今自恨。
明妃留在两眉愁,万古春山颦不尽。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一、二句从视觉与听觉的角度描绘塞外异常肃杀的自然环境,"白雁"一句点明时令。
B.琵琶声声肝肠寸断,频频回望终是无望,生动形象地刻画了昭君出塞时复杂的心境。
C."旧爱玉颜今自恨"句今昔对比,写出了王昭君因未能得宠、容颜老去而哀婉惆怅。
D.末句用青山的万古不老来形容愁苦的绵延不尽,寄寓了词人对昭君命运的同情慨叹。
2.通读全词,简要阐释昭君"愁"的具体内涵。
(6 分)(二)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小题,6 分)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 分)(1)曹操的《短歌行》中,“,”两句用月亮来比喻贤士,并向天发问,借以表达对贤才的强烈渴求。
(2)《赤壁赋》中,苏子与客泛舟畅游之乐自作者笔下泉涌而出,其中表现仿佛离开尘世、飞升成仙的句子是“,”。
(3)在《论语·雍也》中,孔子认为“,”,即一个人的文采或文采超过质朴都不理想,进而强调文质和谐并重才能成为君子。
【参考答案】(一)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1.(3分)C(“因未能得宠、容颜老去而哀婉惆怅”理解有误。
)2.(6 分)遥嫁边塞的悲苦与凄凉,远离家国的不舍与留恋,久居深宫的冷落与孤寂,悲苦难诉的自怜与隐忍。
(每个要点 2 分,答出其中任意三个要点即可得满分。
)(二)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3.(6 分)明明如月何时可掇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每句 1 分,有错则该句不得分。
)(一)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楚才高一上学期语文周考试卷(五)总分:90分班级:姓名:一、语言基础(每小题3分,共24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葳.蕤(wēi ruí)窈窕..(pái huái) 伶俜..(línɡ pīnɡ)..(yǎo tiáo)徘徊B.箜篌..(kōnɡ hóu) 遗.施(yí)拊.掌(fǔ) 摧藏.(zànɡ)C.否.泰(pǐ) 哽咽.(yè)玳瑁..(zhí zhú)..(dài mào) 踯躅D.鲑.珍(ɡuī) 便.言(pián)晻晻..(yǎn yǎn) 蹑.丝履(niè)2.下列词语中,字形有误的一项是( )A.驱使主簿遗弃琉璃 B.裁衣纨素怅然嘻戏C.流苏鸳鸯骢马蒲苇 D.娇逸红罗磐石彷徨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有些杂志为了吸引大家的眼球胡乱编造一些的消息,这些消息与真相往往相去甚远。
②调查数据表明,我们在服装产业中的发展具有潜力。
长远看来,服装产业发展与战略扩展,对于我们来说都是的过程。
③省就业中心将组织外来务工人员进行职业技能培训,让他们增加知识,提高技能水平;尽力改善他们的生活环境。
再不会出现务工人员、站在桥头的情况。
A.骇人听闻循序渐进风尘仆仆 B.骇人听闻按部就班风餐露宿C.耸人听闻循序渐进风餐露宿 D.耸人听闻按部就班风尘仆仆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国内企业为了追逐利润,大批量进口国外的奶粉再还原成牛奶,致使国内的鲜奶收购价格下降。
B.站在这一重要历史节点,党中央把握全局、审时度势,做出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
C.教育部发出通知,要求今年普通高校招生录取严格执行政策,再次明确防止不得恶性抢夺生源。
D .果业部门将重点支持引导果农成立专业化程度较高的合作社,提高生产与市场营销方面的培训。
2021高一天舟高考周测小卷语文答案《拉奥孔》所讲绘画或造型艺术和诗歌或文字艺术在功能上的区别,已成老生常谈了。
它的主要论点——绘画宜于表现“物体”或形态,而诗歌宜于表现“动作”或情事,中国古人也浮泛地讲过。
晋代陆机分划“丹青”和“雅颂”的界限,说:“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画。
”这里的“物”是“事”的同义字。
邵雍有两首诗说得详细些:“史笔善记事,画笔善状物。
状物与记事,二者各得一”;“画笔善状物,长于运丹青。
丹青入巧思,万物无遁形。
诗笔善状物,长于运丹诚。
丹诚入秀句,万物无遗情”。
但是,莱辛的议论透彻深细得多,他不仅把“事”“情”和“物”“形”分开,还进一步把两者各和时间与空间结合;作为空间艺术的绘画、雕塑只能表现最小限度的时间,所画出、塑出的不可能超过一刹那内的物态和景象,绘画更是这一刹那内景物的一面观。
我联想起唐代的传说:“客有以《按乐图》示王维,维曰:‘此《霓裳》第三叠第一拍也。
”客未然,引工按曲,乃信。
”宋代沈括《梦溪笔谈》批驳了这个无稽之谈:“此好奇者为之。
凡画奏乐,止能画一声。
”“止能画一声”五字也帮助我们了解一首唐诗。
徐凝《观钓台画困》:“一水寂寥青霭合,两崖崔萃白云残。
画人心到啼猿破,欲作三声出树难。
”画家挖空心思,终画不出“三声”连续的猿啼,因为他“止能画一声”。
徐凝很可以写“欲作悲鸣出树难”,那不过说图画只能绘形而不能“绘声”。
他写“三声”,寓意精微,就是菜辛所谓绘画只表达空间里的平列,不表达时间上的后继,所以画家画“一水”加“两崖”的排列易,画“一”而“两”、“两”而“三”的连续“三声”难。
(摘编自钱锺书《读‹拉奥孔›》)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莱辛是历史上质疑“诗画同质”观念的第一人,他的《拉奥孔》在近代诗画理论中产生了广泛影响。
B.雕塑《拉奥孔》既呈现了拉奥孔被缠绞的表情,又不让这表情表现为丑态,体现了希腊艺术恬静与肃穆的一面。
高一语文周考卷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 瑰(guī)宝炽(chì)热踯(zhí)躅(zhú)悚(sǒng)然B. 拘囿(yòu)摺(zhé)皱嗫(niè)嚅(rú)暮(mù)霭C. 愠(yùn)怒跻(jī)身悄(qiǎo)然阐(chǎn)发D. 蹩(bié)脚摺(zhé)叠澹(dàn)然纤(xiān)维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熨帖摩肩接踵脉络分明纷至沓来B. 振聋发聩呕心沥血姗姗来迟破釜沉舟C. 良辰美景锋芒毕露良莠不齐破镜重圆D. 气势汹汹风驰电掣草长莺飞和颜悦色3.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这位演员在舞台上表演得惟妙惟肖,赢得了观众的热烈掌声。
B. 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他处之泰然,表现出了惊人的毅力。
C. 这篇文章观点新颖,论证有力,让人耳目一新,难以忘怀。
D. 在这次比赛中,他发挥失常,结果名落孙山,让大家感到遗憾。
4.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通过这次活动,使同学们认识到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B. 为了提高同学们的语文素养,学校决定开设一系列的选修课程。
C. 他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成绩,是因为他付出了比别人更多的努力。
D. 在这个充满竞争的时代,我们需要不断地学习,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5. 下列诗句中,表达了对友情深厚感情的一项是()A.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B.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C.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D.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6. 请根据诗句内容,补全下面这句诗:“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7. 请默写《离骚》中的名句:“ ,。
”()8. 《论语》中,孔子提倡“温故而知新”,这句话出自《论语· 》()9.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 ”描绘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场景。
圣光班高一语文周考(三)一、现代文阅读(共18分,每小题3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科举教育科举教育是以科举为重心的教育,即以考促学、以考促教的教育,也可以说是考试领导下的教育,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应试教育”。
不过,科举教育虽以应试为中心,却包含了提高文化素质的内涵。
科举与教育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
作为一种考试制度,科举制牵涉面很广,性质很复杂。
它首先是一种文官考试,但也具有教育考试性质。
它是一种考试取士制度,学校则以养士为目标。
取士与养士互为依存,取士必有赖于养士,二者不可分割。
从《新唐书》立《选举志》以后,历代正史《选举志》皆包括了科举和学校两方面的内容。
研究古代教育、学校,不能不言及科举;同样,论说科举也不能绕过古代学校教育。
如何处理好学校育才与科举选才的关系,是历代一直困扰着统治者的难题。
从历史发展趋势看,大体而言,隋唐以后各个朝代初期都重视学校教育,或至少是学校与科举并重,但久而久之学校日渐被轻视,教学往往流于形式,而科举的社会地位越来越高。
这种由重学校转变为重科举的过程,几乎成为历代学校与科举互动发展的一般规律。
明清两代为了协调学校与科举的关系,将学校教育与科举考试整合为一条龙,使学校科举化、科举学校化,二者浑然一体。
在明清科举考试系统中,乡试以下的府州县试就是入学考试,岁试和科试则是学校教育进行过程和结束阶段考核选拔人才的重要环节。
在以入仕为士人实现人生抱负唯一途径的传统中国社会,科举对知识分子是一支有效的指挥棒,因此,学校教育必然要受科举的制约。
唐宋至明清学校与科举的关系的演变,体现出中国古代科举与学校的轻重消长关系,遵循着一种从离散到聚合的发展规律。
在科举时代,办学的目的是“储才以应科目”,学而优是为了仕。
除了很短暂的例外,1300年间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学校的学生,只有通过科举才能走上仕途,科举成了学校教育的强大指挥棒,指导和操纵着学校教育的发展方向。
科举成了学校的目标,考试内容便成为学校的教学内容,取士标准自然成为学校的培养标准。
高一语文周考试题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每小题3分)科举制的兴衰在中国历史上存在1300年的科举制是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
由于科举制影响巨大,人们的评价向来都有很大的差异。
现在多数学者都赞同唐宋时期的科举在历史上起了进步作用,分歧主要在对明清时期科举制度的评价。
过去对科举的认识往往以偏概全,例如,很多人到现在还以为明清科举只考八股文。
其实,科举考试内容繁多,即使是明清时期的科举,八股文也仅为多种考试内容的一部分或者一科,只是其重要性有点像当代高考或研究生考试中的英语,往往起着决定性作用罢了。
但明清两代科举也要考三场,除头场考八股文以外,第二场考论、判、诏、表等当时政府的应用文,第三场考经史时务策,只通八股文而不懂其他知识,也是无法考上的。
在1300年的中国科举史上,无论哪个朝代,策问与对策都是重要的考试题型。
策问的内容也非常丰富,举凡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文化、教育、天文、地理、民族等各种与国计民生相关的大事或经史典籍中的问题,都可以作为策问题目,统治者也往往通过举子的对策来了解民情、征询解决问题的对策。
同时,策试这种形式可以考查应试者的德、识、才、学以及对"时务"即现实问题的见解。
特别是时务策,主要是与国计民生有关的问题。
在传统社会,教育和考试以人文知识为主要内容,西方的中世纪大学和东亚的书院、科举皆然。
只有到文艺复兴、特别是工业革命之后,教育的内容才逐渐转到自然科学方面来,注重自然科学,即所谓的实科,是工业文明时代教育的重要特征。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伴随着坚船利炮强劲东来的西学代表先进的工业文明,而当时的中国还处于农业文明的时代,科举考试内容基本上还停留在古代的古典人文知识,自然逃脱不了被停废的命运。
科举是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
然而,在现代中国人对传统事物的看法中,科举大概也是被误解最深的制度。
我们不应忽略科举制的历史性。
评价历史制度,需将其还原到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去,这样才不至于使讨论脱离了历史实际。
高16级语文第一周定时作业姓名一、基础检测1.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抖擞姣洁冲耳不闻锲而不舍B.轻捷喧闹因地治宜吹毛求疵C.震憾茏统蓦然回首郑重其事D.摧毁恭敬与日俱增无动于衷2.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A.诋毁抵挡刨根问底砥柱中流B.藩篱蕃息幡然醒悟翻江倒海C.蓓蕾礌石雷霆万钧擂鼓助威D.奴婢裨益稗官野史髀肉复生3、下列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这篇文章未必有什么值得大家反复推敲的微言大义。
B.这两段景色描写,前一句壮阔、苍茫,后一句秀丽、凄迷,风格迥异,但都是浓情勃郁好景致。
连才华横溢的苏轼,都曾对这些妙曼的句子耿耿于怀。
C.通过多做题,尤其是要自己先做,此后再与答案对比,以此发现自己答题的缺陷所在。
长此以往,现代文阅读能力肯定会有所提高。
D.市场是瞬息万变的,消费者也是翻云覆雨的,他已经从自身经历中深谙此道,或许要不了多久,这些大吃大喝阿特金斯食品的人就会抛弃他。
4.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对的一组是()A.秦军汜(sì)南夜缒(zhuì)而出佚(yì)之狐B.共(gòng)其乏困若不阙(jué)秦许君焦瑕(xiá)C.秦伯说(yuè)杞(qǐ )子、逢孙、杨孙戍(sù)之D.微夫(fū)人之力不及此失其所与(yǔ),不知(zhì)5、下列句子,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若:假如)以乱易整,不武(替代)B、焉用亡郑以陪邻(陪:增加)因人之力而敝之(损害)C. 共其乏困(供:供给) 朝济而夕设版焉(济:渡河)D. 夫晋,何厌之有(厌:厌烦)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微:略微)6、下列加点的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微夫人之力不及此B.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C.舍郑以为东道主D.吾不能早用子7、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B. 秦伯说,与郑人盟C. 失其所与,不知D.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8、下列句子中“以”字的用法不同于其它三句的一项是()A、以其无礼。
高一上册语文第九周周考试题满分:100分 时量:50分钟 内容:必修一第5、6课 命题人:刘新星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共16分,每个字1分。
)鲰.生( ) 樊哙.( ) 飨.士卒( ) 目眦.( )啖.食( ) 刀俎.( ) 好美姬. ( ) 杯杓.( )参乘.( ) 瞋.目( ) 鲰生说.我( ) 斗卮.( )彘.肩( ) 芷.阳( ) 按剑而跽.( ) 玉玦.( )二、指出并解释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共11分,每小题1分。
)1、皆为龙虎,成五采:2、 距关,毋内诸侯:3、张良出,要项伯:4、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5、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6、 令将军与臣有郤 :7、沛公不胜杯杓: 8、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9、不者 ,若属皆且为所虏: 10、沛公则受璧,置之坐上:三、指出下列古今异义词的古义。
(共5分,每小题1分。
)1、沛公居山东时:2、约为婚姻:3、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4、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5、而听细说:四、解释下列活用字的含义。
(共22分,每小题1分。
)(1)沛公军.霸上 (2)籍.吏民(3)范增数目.项王 (4)道.芷阳间行(5)沛公欲王.关中 (6)于是项伯复夜.去(7)吾得兄.事之 (8)日夜..望将军至(9)常以身翼.蔽沛公 (10)道芷阳间.行(11)项伯杀人,臣活.之 (12)沛公旦日从.百余骑(13)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14)拔剑撞而破.之座号__班级_____姓名(15)封闭宫室,还.军霸上 (16)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17)此亡秦之续.耳 (18)素善.留侯张良 (19)秋毫不敢有所近. (20)此其志不在小.(21)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22)君安与项伯有故.五、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共20分,每个字1分。
)(1)旦日飨.士卒: (2)秦时与臣游.: (3)鲰生..说我曰: (4)戮力..而攻秦: (5)然不自意.能先入关: (6)张良西向侍.: (7)若属.皆且为所掳: (8)以身翼蔽.沛公: (9)瞋目..视项王: (10)大王来何操.: (11)闻大王有意督过..: (12)竖子..不足与谋: (13)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 (14)会.其怒,不敢献: (15)相去.四十里: (16)沛公则置.车骑: (17)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18)闻大王有意督过..之:六、默写(8分,每空1分。
高一语文周练试题答案1、A B项,“两靥”中的“靥”读yè;“阜盛”中的“阜”,应读作“fù”;C项,“吮吸”中的“榫”读sǔn D项,“炮烙”中的“炮”读páo2、D A项中,“放诞无理”应写作“放诞无礼”;B项中,“峻眼修眉”应为“俊眼修眉”;C项中,“璀灿”应为“璀璨”。
3、B从第一句中的“肌肤微丰,合中身材”判断出是迎春,从第二句的“俊眼修眉,顾盼神飞”判断出是探春;从第三句的“丹唇未启笑先闻”判断出是被称为“凤辣子”的王熙凤;从第三句的“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判断出是病弱的林妹妹。
由此知道,B项正确4、A两个“固”均为形容词,险固;B.前句的“利”为名词,有利的形势;后句的“利”为形容词,锋利的。
两句意义用法不相同;C.前句的“遗”为形容词,留下的;后句的“遗”为动词,损失。
两句意义用法不相同;D.前句的“度”为名词,制度;后句中的“度”为动词,估量。
两句意义用法不相同。
5、A.凋伤:使凋落。
译为:秋天的霜和露使枫叶凋落;6、B“避司马炎讳”解说错误,避晋文帝司马昭的名讳,改称“明妃”。
7、答案:B项,“面积大小一样”说法错误,诸侯国的面积大小是不一。
8、A【分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掌握相关成语的意思,正确辨别他们的感情色彩、修饰对象、使用范围等.A.鳞次栉比:多用来形容建筑物、船只等排列得很密、很整齐。
这里用来形容五间正房,数量太少,使用不当。
B.“耄耋之年”,指八九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
使用恰当。
C.沸反盈天:声音像水开锅一样沸腾翻滚,充满了空间。
使用正确。
D.少不更事:年纪轻,没有经历过什么事情。
指经验不多。
使用正确.9、A.正确。
B.搭配不当,“魅力”拥有“影响力”主宾搭配不当,删去“的魅力”;C.语序不当,两个分句的主语不同,关联词语放主语前面,将“无论”调到“我们”前面。
D.搭配不当,“是否能”和“是……的保障”两面对一面,可去掉“是否”10、B 本题考查语言得体。
2018年秋学期高一年级语文周周练第一单元《再别康桥》试卷班级:学号:姓名:成绩:一、基础知识(24分)1.下列各组中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A.撑.着(zhǎng)彷.徨(páng)凄.清(qī)寂寥.(liáo)B.踟蹰..(chì chù)漫溯.(sù)满载.(zǎi) 迷茫.(máng)C.河畔.(pàn)荡漾.(yàng)青荇.(xìng)长篙.(gāo)D.斑斓.(lán)沉淀.(dìng)似.的(sì)笙.箫(shēng)2.下列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陷井哀怨轻手蹑脚水波荡漾B.破锭凄婉柔声细语波光艳影C.回溯太息力挽狂澜招摇过市D.沉淀迷茫悄无生息沉默寡言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徐志摩可以说是新诗的诗魂,茅盾说他既是中国的布尔乔亚的“开山诗人”,又是“末代诗人”,他以后的继承者未有能望.其项背...的。
B.诗人在乘船离开马赛的归国途中,面对汹涌的大海和辽阔的天空,展纸执笔,信手拈来....,记下了这次重返康桥的切身感受。
C.他完全沉醉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临到他要离开伦敦的前夕,在一个美丽的黄昏,他漫步于康桥,举步维艰....,写下了这首诗。
D.夕阳下流淌的康河,波光潋滟,栩栩如生....,河畔的金柳姿态婀娜如妩媚的新娘,动人心弦。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游走)B.在星辉斑斓..里放歌(灿烂多彩)C.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走走停停)D.到了颓圮..的篱墙(坍塌,破败)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夏天一到,空调的价格战就会愈演愈烈,有的品牌价格甚至减少了1~2倍。
B.看着父亲那灰白的头发,使我不禁热泪盈眶,一家人生活的重担全压在他肩上。
C.英特网作为传媒,可以在世界范围内使各地的人们凭网络共享同样的信息。
致远中学高一语文周考试卷(2018.06.17)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诸子之学,兴起于先秦,当时一大批富有创见的思想家喷涌而出,蔚为思想史之奇观。
在狭义上,诸子之学与先秦时代相联系;在广义上,诸子之学则不限于先秦而绵延于此后中国思想发展的整个过程,这一过程至今仍没有终结。
诸子之学的内在品格是历史的承继性以及思想的创造性和突破性。
“新子学”,即新时代的诸子之学,也应有同样的品格。
这可以从“照着讲”和“接着讲”两个方面来理解。
一般而言,“照着讲”,主要是从历史角度对以往经典作具体的实证性研究,诸如训诂、校勘、文献编纂,等等。
这方面的研究涉及对以往思想的回顾、反思,既应把握历史上的思想家实际说了些什么,也应总结其中具有创造性和生命力的内容,从而为今天的思考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
与“照着讲”相关的是“接着讲”。
从思想的发展与诸子之学的关联看,“接着讲”接近诸子之学所具有的思想突破性的内在品格,它意味着延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
以近代以来中西思想的互动为背景,“接着讲”无法回避中西思想之间的关系。
在中西之学已相遇的背景下“接着讲”同时展开为中西之学的交融,从更深的层次看,这种交融具体展开为世界文化的建构与发展过程。
中国思想传统与西方的思想传统都构成了世界文化的重要资源,而世界文化的发展,则以二者的互动为其重要前提。
这一意义上的“新子学”,同时表现为世界文化发展过程中创造性的思想系统。
相对于传统的诸子之学,“新子学”无疑获得了新的内涵与新的形态。
“照着讲”与“接着讲”二者无法分离。
从逻辑上说,任何新思想的形成,都不能从“无”开始,它总是基于既有的思想演讲过程,并需要对既有思想范围进行反思批判。
“照着讲”的意义,在于梳理以往的思想发展过程,打开前人思想的丰富内容,由此为后继的思想提供理论之源。
在此意义上,“照着讲”是“接着讲”的出发点。
然而,仅仅停留在“照着讲”,思想便容易止于过去,难以继续前行,可能无助于思想的创新。
就此而言,在“照着讲”之后,需要继之以“接着讲”。
“接着讲”的基本精神,是突破以往思想或推进以往思想,而新的思想系统的形成,则是其逻辑结果。
进而言之,从现实的过程看,“照着讲”与“接着讲”总是相互渗入:“照着讲”包含对以往思想的逻辑重构与理论阐释,这种重构与阐释已内含“接着讲”;“接着讲”基于已有的思想发展,也相应地内含“照着讲”。
“新子学”应追求“照着讲”与“接着讲”的统一。
(摘编自杨国荣《历史视域中的诸子学》)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广义上的诸子之学始于先秦,贯穿于此后中国思想史,也是当代思想的组成部分。
B.“照着讲”主要指对经典的整理和实证性研究,并发掘历史上思想家的思想内涵。
C.“接着讲”主要指接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在新条件下形成创造性的思想。
D.不同于以往诸子之学,“新子学”受西方思想影响,脱离了既有思想演讲的过程。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采用了对比的论证手法,以突出“新子学”与历史上诸子之学的差异。
B.文章指出理解“新子学”的品格可从两方面入手,并就二者的关系进行论证。
C.文章以中西思想交融互动为前提,论证“新子学”“接着讲”的必要和可能。
D.文章论证“照着讲”“接着讲”无法分离,是按从逻辑到现实的顺序推进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对经典进行文本校勘和文献编纂与进一步阐发之间,在历史上是互相隔膜的。
B.面对中西思想的交融与互动,“新子学”应该同时致力于中国和世界文化的建构。
C.“照着讲”内含“接着讲”,虽然能发扬以往的思想,但无助于促进新思想生成。
D.“新子学”要参与世界文化的发展,就有必要从“照着讲”逐渐过渡到“接着讲”。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6小题赵一曼女士阿成伪满时期的哈尔滨市立医院。
如今仍是医院。
后来得知赵一曼女士曾在这里住过院。
我便翻阅了她的一些资料。
赵一曼女士,是一个略显瘦秀且成熟的女性。
在她身上弥漫着拔俗的文人气质和职业军人的冷峻,在任何地方,你都能看出她有别于他人的风度。
赵一曼女士率领的抗联活动在小兴安岭的崇山峻岭中,那儿能够听到来自坡镇的钟声。
冬夜里,钟声会传得很远很远,钟声里,抗联的兵士在森林里烤火,烤野味儿,或者唱着“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战士们哟……这些都给躺在病床上的赵一曼女士留下清晰回忆。
赵一曼女士单独一间病房,由警察昼夜看守。
白色的小柜上有一个玻璃花瓶,里面插着丁香花。
赵一曼女士喜欢丁香花,这束丁香花,是女护士韩勇义折来摆放在那里的。
听说,丁香花现在已经成为这座城市的“市花”了。
她是在山区中了日军的子弹后被捕的,滨江省警务厅的大野泰治对赵一曼女士进行了严刑拷问,始终没有得到有价值的回答,他觉得很没有面子。
大野泰治在向上司呈送的审讯报告上写道:赵一曼是中国共产党珠河县委委员,在该党工作上有与赵尚志同等的权力。
她是北满共产党的重要干部,通过对此人的严厉审讯,有可能澄清中共与苏联的关系。
1936年初,赵一曼女士以假名“王氏”被送到医院监禁治疗。
《滨江省警务厅关于赵一曼的情况》扼要地介绍了赵一曼女士从市立医院逃走和被害的情况。
赵一曼女士是在6月28日逃走的,夜里,看守董宪勋在他叔叔的协助下,将赵一曼抬出医院的后门,一辆雇好的出租车已等在那里。
几个人下了车,车立刻就开走了。
出租车开到文庙屠宰场的后面,韩勇义早就等候在那里,扶着赵一曼女士上了雇好的轿子,大家立刻向宾县方向逃去。
赵一曼女士住院期间,发现警士董宪勋似乎可以争取。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分析,她觉得有把握去试一试。
她躺在病床上,和蔼地问董警士:“董先生,您一个月的薪俸是多少?”董警士显得有些忸怩:“十多块钱吧……”赵一曼女士遗憾地笑了,说:“真没有想到,薪俸会这样少。
”董警士更加忸怩了。
赵一曼女士神情端庄地说:“七尺男儿,为着区区十几块钱,甘为日本人役使,不是太愚蠢了吗?”董警士无法再正视这位成熟女性的眼睛了,只是哆哆嗦嗦给自己点了一颗烟。
此后,赵一曼女士经常与董警士聊抗联的战斗和生活,聊小兴安岭的风光,飞鸟走兽。
她用通俗的、有吸引力的小说体记述日军侵略东北的罪行,写在包药的纸上。
董警士对这些纸片很有兴趣,以为这是赵一曼女士记述的一些资料,并不知道是专门写给他看的。
看了这些记述,董警士非常向往“山区生活”,愿意救赵一曼女士出去,和她一道上山。
赵一曼女士对董警士的争取,共用了20天时间。
对女护士韩勇义,赵一曼女士采取的则是“女人对女人”的攻心术。
半年多的相处,使韩勇义对赵一曼女士十分信赖。
她讲述了自己幼年丧母、恋爱不幸、工作受欺负,等等。
赵一曼女士向她讲述自己和其他女战士在抗日队伍中的生活,有趣的、欢乐的生活。
语调是深情的、甜蜜的。
韩护士真诚地问:“如果中国实现了共产主义,我应当是什么样的地位呢?”赵一曼女士说:“你到了山区,一切都能明白了。
”南岗警察署在赵一曼女士逃走后,马上开车去追。
追到阿什河以东20多公里的地方,发现了赵一曼、韩勇义、董宪勋及他的叔父,将他们逮捕。
赵一曼女士淡淡地笑了。
赵一曼女士是在珠河县被日本宪兵枪杀的。
那个地方我去过,有一座纪念碑。
环境十分幽静,周围种植着一些松树。
我去的时候,在那里遇到一位年迈的老人,他指着石碑说,赵一曼?我说,对,赵一曼。
赵一曼被枪杀前,写了一份遗书:宁儿:母亲对于你没有能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
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
母亲和你在生前是永久没有再见的机会了。
希望你,宁儿啊!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
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一九三六年八月二日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以“赵一曼女士”为题,不同于以往烈士、同志、英雄等惯常用法,称谓的陌生化既表达了对主人公的尊敬之意,又引起了读者的注意。
B.“通过对此人的严厉审讯,有可能澄清中共与苏联的关系”,这既是大野泰治向上级提出的建议,也暗示他已从赵一曼那里得到有价值的回答。
C.“他指着石碑说,赵一曼?我说,对,赵一曼。
”两个陌生人之间有意无意的搭讪,看似闲笔,实则很有用心,说明赵一曼仍活在人们的记忆里。
D.医院是“我”与赵一曼的连接点,小说由此切入主人公监禁期间鲜为人知的特殊生活经历,在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中再现了赵一曼的英雄本色。
5.小说中说赵一曼“身上弥漫着拔俗的文人气质和职业军人的冷峻”,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6分)6.小说中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6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
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目前,中国科学院在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对外宣布,“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提前并圆满实现全部既定科学目标,为我国在未来继续引领世界量子通信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通信安全是国家信息安全和人类经济社会生活的基本需求。
千百年来,人们对于通信安全的追求从未停止。
然而,基于计算复杂性的传统加密技术,在原理上存在着被破译的可能性。
随着数学和计算能力的不断提升,经典密码被破译的可能性与日俱增。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教授说:“通过量子通信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把量子物理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利用量子调控技术,用一种革命性的方式对信息进行编码、存储、传输和操纵,从而在确保信息安全、提高运算速度、提升测量精度等方面突破经典信息技术的瓶颈。
”量子通信主要研究内容包括量子密钥分发和量子隐形传态。
量子密钥分发通过量子态的传输,使遥远两地用户可以共享无条件安全的密钥.利用该密钥对信息进行一次一密的严格加密。
这是目前人类唯一已知的不可窃听、不可破译的无条件安全的通信方式。
量子通信的另一重要内容量子隐形传态,是利用量子纠缠特性,将物质的未知量子态精确传送到遥远地点,而不用传送物质本身,通过隐形传输实现信息传递。
(摘编自吴月辉《“墨子号”,抢占量子科技创新制高点》,《人民日报》2017年8月10日)材料二:潘建伟的导师安东·蔡格林说,潘伟健的团队在量子互联网的发展方面冲到了领先地位。
量子互联网是由卫星和地面设备构成的能够在全球范围分享量子信息的网络。
这将使不可破解的全球加密通信成为可能,同时也使我们可以开展一些新的控制远距离量子联系的实验。
目前,潘建伟的团队计划发射第二颗卫星,他们还在中国的天宫二号空间站上进行着一项太空量子实验。
潘伟健说,未来五年“还会取得很多精彩的成果,一个新的时代已经到来”。
潘伟健是一个有着无穷热情的乐观主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