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种乙脑疫苗案例讨论
- 格式:ppt
- 大小:68.00 KB
- 文档页数:7
乙脑预防疫苗接种论文(共2篇)第1篇:乙脑预防疫苗接种的情况阐述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是我国可以经疫苗接种预防的急性传染病。
新型乙脑灭活疫苗问世以来,因改进了工艺,高效纯化被大量推广。
下城区内其他街道近期发生1例较严重的乙脑灭活疫苗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引起大家关注。
目前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都是被动监测获得的,为能更全面系统地反映乙脑疫苗接种后的不良反应情况,我科在儿童乙脑预防接种后主动监测3天,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对象与分组我中心预防门诊2015年8月1日至9月28日进行基础免疫麻风及乙脑灭活疫苗预防接种的8个月到1岁健康儿童340人。
人选儿童家属均已知情同意并自愿接种麻风及乙脑灭活疫苗。
经询问排除发热(腋温>37.1?〇、腹泻、较严重过敏史等接种禁忌证,无同时接种其他疫苗者。
根据家长意愿分为三组:单独接种乙脑疫苗组(乙脑组)75人,单独接种麻风疫苗组(麻风组)110人,乙脑疫苗+麻风疫苗组(乙脑+麻风组)155人。
三组儿童年龄、性别等资料接近。
1.2疫苗接种方法乙脑灭活疫苗(Vero细胞)为辽宁成大生物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号201504B07,有效期至2016年10月15日。
麻风疫苗为北京民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批号20140928—2,有效期至2016年3月16日。
两种疫苗均由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逐级分发。
注射部位选择上臂外侧三角肌下缘附着处,用酒精棉签消毒皮肤待干,皮下注射乙脑灭活疫苗0.5ml(左上臂)或麻风疫苗0.5ml(右上臂)。
乙脑灭活疫苗先接种1剂,1周后需接种第2剂。
1.3观察接种后的不良反应及处理接种后嘱家长或监护人多观察,多喂温开水,留观30分钟后无任何反应方可离开。
若留观时出现速发型反应,接种人员及时处理,详细登记不良反应监测调查表并上报。
主动监测:接种人员在接种后的24、48、72小时分别进行一次电话随访,乙脑+麻风组只记录第1次同时接种乙脑灭活疫苗及麻风疫苗后的不良反应,并按疫苗种类将反馈信息填写预防接种观察记录表,若有不良反应同样登记调查表并上报。
关于疫苗安全问题的案例案例一:乙脑疫苗事件乙脑是一种由蚊虫传播的病毒性疾病,主要在亚洲地区流行。
为了控制乙脑的传播,许多国家采取了群体免疫接种的措施。
然而,2018年,中国一家疫苗生产公司被曝光生产的乙脑疫苗存在质量问题,引发了公众的广泛关注。
据报道,该公司在生产过程中存在违规操作和操作规程缺失的情况,导致乙脑疫苗的疫苗效价未达到要求的标准。
这一事件引发了公众对于疫苗安全的担忧,一些家长担心接种这种疫苗会对孩子的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针对这一事件,政府采取了严厉措施,包括暂停该公司生产并展开调查。
同时,还加强了疫苗监管机构的监督和管理。
相关部门向公众发布了信息,说明了当前事件的处理情况,并提供了其他可靠的替代疫苗。
这一事件引发了对疫苗行业监管的深思。
政府部门加强了对疫苗生产企业的监督,加大了对疫苗质量的把关力度,以确保公众接种疫苗的安全性。
案例二:水货疫苗事件2018年,中国广东省广州市发生了一起水货疫苗事件。
据报道,一家私人疫苗经销商销售了过期或质量不合格的疫苗,涉及包括百白破疫苗等在内的多种疫苗。
这一事件引发公众对疫苗安全性的质疑,许多人担心他们所接种的疫苗是否安全有效。
政府及时采取了行动,对涉事疫苗进行召回,并展开了全面调查。
涉事企业被严肃处理,相关责任人被追究法律责任。
这起事件引发了公众对疫苗销售渠道的担忧,政府加强了对疫苗流通环节的监管,提高了疫苗的追溯能力,确保疫苗从生产到接种的全过程安全可控。
这些案例表明,疫苗安全问题对于公众的关注至关重要。
政府和相关机构应加强监管并及时回应公众关切,确保疫苗的质量和安全性,维护公众的健康权益。
同时,公众也应增强科学知识和风险意识,提高对疫苗安全的认知,从可信渠道获取疫苗信息,主动参与疫苗接种。
第1篇随着我国疫苗接种率的不断提高,预防接种已成为防控传染病的重要手段。
然而,在疫苗接种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有时会出现纠纷。
本文将结合一起预防接种法律案例,从疫苗管理的角度进行分析,以期为相关从业者提供参考。
一、案例背景2019年,某市发生一起预防接种纠纷。
甲儿童在接种某品牌疫苗后,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经医院诊断,被确诊为疫苗相关疾病。
甲儿童的父母认为,疫苗生产厂家和接种单位存在过错,遂将二者诉至法院,要求赔偿经济损失。
二、法院审理在审理过程中,法院认为:1. 疫苗生产厂家在疫苗生产过程中,未严格按照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规定进行生产,导致疫苗存在安全隐患,存在过错。
2. 接种单位在接种过程中,未严格按照疫苗说明书和接种规范进行操作,存在过错。
3. 甲儿童在接种疫苗后出现的不良反应,与疫苗本身存在因果关系。
综上,法院判决疫苗生产厂家和接种单位承担连带赔偿责任,赔偿甲儿童经济损失。
三、案例分析1. 疫苗管理的重要性本案中,疫苗生产厂家和接种单位因未严格执行疫苗管理法规,导致甲儿童遭受严重伤害。
这充分说明了疫苗管理的重要性。
疫苗管理是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重要环节,必须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2. 疫苗生产环节的法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疫苗管理法》规定,疫苗生产企业在生产疫苗过程中,应当遵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规定,确保疫苗质量。
本案中,疫苗生产厂家因生产环节存在问题,导致疫苗存在安全隐患,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3. 疫苗接种环节的法律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疫苗管理法》规定,疫苗接种单位应当严格按照疫苗说明书和接种规范进行操作,确保疫苗接种安全。
本案中,接种单位在接种过程中存在过错,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4. 疫苗接种纠纷的处理疫苗接种纠纷的处理,需要遵循以下原则:(1)依法处理: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疫苗管理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进行。
(2)公正处理:确保各方合法权益得到保障。
(3)及时处理:尽快解决纠纷,减少对人民群众生活的影响。
229·病例报道·40例乙脑疫苗接种异常反应报告分析谷友成 (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江苏 宿迁 223800)摘要:目的探究乙脑疫苗接种的异常反应情况,为临床提供指导。
方法抽取来我中心接种乙脑疫苗的40例儿童(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作为此次实验的目标对象,对40例乙脑疫苗接种儿童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乙脑疫苗接种的异常反应情况。
结果 40例乙脑疫苗接种儿童中,有3例儿童发生异常反应,其中1例儿童出现轻度发热,同时伴有恶心、呕吐、腹痛等胃肠道症状;1例儿童出现全身瘙痒、面色苍白、出冷汗、胸闷、腹痛、眼睑浮肿等症状,且头面部存在大小不等的红色片状风团块,压之退色,经临床诊断为因接种乙脑疫苗引起的荨麻疹;1例儿童出现局部红肿。
3例儿童均经对症处理后,症状全部缓解消退。
结论为降低儿童接种乙脑疫苗发生异常反应的机率,国家卫生部门以及医院等机构应制定相关的干预措施。
关键词:乙脑疫苗;接种;异常反应中图分类号:R186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671-3141.2016.96.1910 引言乙脑疫苗属于临床较常见的接种疫苗之一,主要作用是预防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乙型脑炎主要通过蚊虫叮咬传播,具体是指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受到乙脑病毒入侵引发的一种急性传染病,该病易使患者出现神经系统后遗症,严重者导致死亡,因此,对人体注射乙脑疫苗十分必要[1-2]。
我国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使用乙脑疫苗,至今已有50多年的历史,这提示乙脑疫苗的有效性以及安全性较好,但有研究报道称,部分儿童在接种乙脑疫苗后易出现异常反应,针对该现象,各地存在一定的争议性[3]。
我中心为探究乙脑疫苗接种的异常反应情况,对40例乙脑疫苗接种儿童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相关内容如下。
1 40例儿童的资料和方法1.1 40例儿童的一般资料。
抽取来我中心接种乙脑疫苗的40例儿童(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作为此次实验的目标对象,40例乙脑疫苗接种儿童男女分别为24(60.00%)、16(40.00%)例,儿童上限和下限年龄分别为8、1岁,40例患者年龄均数为(4.76±1.15)岁。
浅析乙脑减毒活疫苗接种反应的观察与护理目的:通过观察乙脑减毒活疫苗接种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探讨疫苗接种前后进行强化护理干预措施的效果。
方法:将2016年1-12月本疾控中心预防接种门诊行乙脑减毒活疫苗接种的儿童3 156例设置为研究组,另将2015年1-12月本疾控中心预防接种门诊行乙脑减毒活疫苗接种的儿童3 154例设置为对照组。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强化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接种反应发生情况及家长对接种的满意度。
结果:研究组接种反应发生率为3.17‰,对照组为22.19‰,研究组接种反应发生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4.509,P=0.034)。
研究组家长对接种的满意度为97.4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5.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286.416,P=0.000)。
结论:做好乙脑减毒活疫苗接种反应的监测至关重要,将强化护理干预应用于接种中可有效减少接种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家长接种满意度,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经蚊传播,夏秋季为发病季节高峰,主要分布在亚洲远东和东南亚地区,是致残和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1]。
接种乙脑疫苗是预防和控制其传播及患病的最有效、最经济的手段,儿童接种后能够产生特异性免疫,降低疾病发生率[2]。
但是,儿童在免疫接种过程中,常因疫苗所固有的特性、个体差异、接种医务人员的操作技术等多种原因导致接种不良反应的发生,从而对接种满意度造成不良影响[3]。
临床中为了应对这种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常需要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进行预防[4]。
研究表明,适当的护理干预可减少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的发生,可有效提高免疫接种的安全性[5]。
本研究通过观察乙脑减毒活疫苗接种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探讨疫苗接种前后进行强化护理干预措施的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将2016年1-12月本疾控中心预防接种门诊行乙脑减毒活疫苗接种的儿童3 156例设置为研究组,另将2015年1-12月本疾控中心预防接种门诊行乙脑减毒活疫苗接种的儿童3 154例设置为对照组。
1岁的女婴接种乙脑疫苗致智力残疾家长维权遭拘2015年5月18日,赵国平申述山西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下称“山西省卫计委”) 滥用职权等获太原市中级人民法院立案。
赵国平是山西省古交市原相乡河口村农民。
2006年10月,他的女儿、尚不满1岁的赵鑫(化名) 接种乙脑疫苗,被判定为“一级智力残疾”。
至今,10岁的赵鑫,不会叫父母,只能关在房间里。
“必定是心里有阴影的,惧怕再出残疾。
”5月19日,在谈到给第二个小孩打疫苗时,赵国平如是说。
曾心思快溃散了重庆青年报:音讯说,申述山西省卫计委现已取得立案,真的么?赵国平:这是我第三次去太原市中级人民法院,现已立案受理了。
之前不给立,我一向要求法院给我一个不予立案的告诉,但又不给。
今日(5 月18 日)早上从古交到太原中院,离他们下班就只有40 分钟了,快到吃午饭的时分,我见到了法院担任立案的领导,他最终赞同立案。
下午交了50块钱,就匆促回来了。
重庆青年报:之前立案遇到了哪些困难?赵国平:5 月12 日,我去法院,法院说,原告只能写我小孩的姓名,不能写大人的姓名。
5 月14 日,这次又说不能掺杂医疗事故职责的内容。
我觉得应该是行政申述,法官比较尴尬,不肯承当职责吧。
重庆青年报: 6 年了,这条路必定走得很困难吧?赵国平:的确如此。
一方面要考虑家庭,一方面要考虑经济。
我去上访,去太原来回一趟七八十块钱,在北京维权一天最少花120 元,住宿的话最低50 元,有时分睡在地铁站,有时分在偏远一点的当地住;不去上访,孩子抱病一向拖着没人管。
重庆青年报:打行政官司,有掌握吗?赵国平:现在还仅仅立案,没有掌握。
重庆青年报:您是怎样想到经过法令维权的?赵国平:2010 年 3 月,在网上看了许多媒体报道,我的小孩跟报道里的状况类似。
第二天,我就向古交市卫生局反映了状况。
2010 年 4 月 2 日,太原市疾控中心出来陈述说,我小孩子是得癫痫病在先。
小孩子打疫苗,连伤风都不可,更何况是癫痫病呢?重庆青年报:您奔走了多少次?最困难是什么时分?赵国平:去古交、太原、北京,最长的30 天,最短的10 天,到北京有7 次,到太原至少30 次。
小儿乙脑的案例
小儿乙脑是一种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儿童神经系统疾病,通常在夏秋季节高发。
以下是一个小儿乙脑的案例:
患者是一名8岁男孩,最初表现为高热、头痛、呕吐和腹泻。
家长以为是普通的感冒,给孩子吃了退烧药和消化药,但症状并没有缓解。
几天后,孩子开始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如颈项强直、烦躁不安、嗜睡等,同时食欲也明显下降。
他的家人观察到孩子的行为异常,变得疲倦、不爱说话,甚至出现了肌肉抽搐和意识丧失的情况。
家人意识到可能存在严重的问题,立即将孩子送至医院。
在医院进行相关检查后,孩子被确诊为患有小儿乙脑。
随后,孩子接受了积极的治疗,包括静脉注射抗病毒药物、镇静剂和补液等。
经过几天的治疗,孩子的症状逐渐改善,并逐渐恢复到正常状态。
然而,小儿乙脑可能导致严重的神经系统后遗症,如智力障碍、肢体瘫痪等。
该案例突出了小儿乙脑的临床表现和治疗过程,同时也强调了及时就医的重要性,因为这种疾病的早期症状很容易被忽视。
预防乙脑的关键是注射乙脑疫苗,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避免蚊虫叮咬。
接种流行性乙型脑炎灭活疫苗引起急性过敏性休克1例报告发表时间:2013-02-28T15:54:19.76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47期供稿作者:李剑陈淑华缪晓燕熊宇[导读] 立即给予患儿头低脚高位,吸氧,肌内注射肾上腺0.35mg,口服葡萄糖溶液,低流量吸氧,30分钟后,患儿苏醒,呼吸困难逐步改善,心搏动有力,生命指征恢复正常。
李剑陈淑华缪晓燕熊宇(南昌市东湖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江西南昌 330008)【中图分类号】R572.3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47-0163-011 临床资料某男,2岁,2012年7月12日10:00,按常规操作在左上臂外侧三角肌下缘附着处,皮下注射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灭活疫苗0.5ml。
接种15分钟后,家长发现患儿不适,观其脸色发白,口唇青紫,全身无力,医生查体: 脉搏104次/min,呼吸16次/min,血压106/58mmHg。
眼睑、口唇发绀,双肺呼吸音粗、无罗音,心率整,腹软。
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
询问其家长既往无过敏史。
因此,因此诊断为接种乙脑灭活疫苗引起的过敏性休克。
2 处理立即给予患儿头低脚高位,吸氧,肌内注射肾上腺0.35mg,口服葡萄糖溶液,低流量吸氧,30分钟后,患儿苏醒,呼吸困难逐步改善,心搏动有力,生命指征恢复正常。
10分钟后,患儿又出现口唇发绀,全身无力症状,呕吐,呈清水样。
急送江西省儿童医院抢救治疗,医生查体心率、脉搏无异常,心电图检查提示心肌缺血,静脉缓注50%葡萄糖20mg,10%葡萄糖酸钙10ml,静脉滴注10%葡萄糖250ml,维生素C 1.0g,2h后其它症状逐渐消退,当天下午自行出院。
3 讨论该疫苗为辽宁成大生物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号201103B12-6,有效期2013-03-06,保存温度4℃。
接种同一批次的314名儿童中,除此例外,未见相同病例发生。
从患儿接种疫苗发生反应过程来看,患儿无过敏史,有乙脑灭活疫苗接种史,认为该患儿为速发型变态反应,与该儿童身体有关,有潜在的心脏疾病,因而引起过敏反应。
云南打防疫针出现问题案例今年2月25日,家住南站小区的xx女士带着刚满10个月的儿子到太和塘双社区卫生服务站接种乙型脑炎减毒活疫苗,但是孩子在接种44个小时后,不幸夭折。
近日,xx女士一家向相关机构申请的疫苗鉴定已经有了结果。
事件回顾10月大男婴打疫苗后44小时夭折2月25日上午10点左右,在昆务工的xx女士带着刚出生十个月的儿子,到距家最近的太和塘双社区卫生服务站(以下简称服务站)注射疫苗。
可没成想注射疫苗后第二天,孩子就出现了不适的症状。
xx女士说:“医生当时告诉我,孩子不烧到39°不要送医院,发烧是打疫苗的正常现象,然后到昨天孩子就发烧了,然后不吃东西,看着孩子实在不对劲儿,今早6点我就抱着孩子去昆明第一人民医院抢救,服务站还没开门,抢救一会儿,就宣布孩子死亡了。
”“就是打了疫苗,我的孩子一天就不在了,医生还说和他们没有关系。
”xx女士说。
孩子不幸去世,悲痛万分的xx女士又来到了服务站。
她表示,孩子是打疫苗出的问题,所以只能找服务站负责。
卫生服务站:注射疫苗在有效期内据服务站医护人员介绍,25日这天,服务站给当事孩子注射的是单包装乙型脑炎减毒活疫苗,0.5毫升的规格,由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生产,批号为201804A071-2,有效期到2019年10月3号,使用专用预防接种注射器。
站护士长xxx回忆,当天给孩子注射疫苗前,孩子妈妈(xx女士)回复,孩子没有过敏史,近期也没有腹泻发热,还有服药的情况。
注射完后常规告知,在现场观察30分钟,没有异常再离开,第二是告知家长如果孩子发烧超过38°,哭闹比较厉害,一定要到医院就诊。
从孩子的预防接种本上记者也看到,当事孩子出生后绝大部分的疫苗接种都是在这里(塘双社区卫生服务站)完成的。
相关部门已启动调查程序孩子不幸去世后,卫生服务站所在的辖区卫生监督局、疾控中心等部门也启动了调查程序。
xxx告诉记者,事件发生后疾控中心对服务站的操作流程进行倒追溯,资质、整个注射流程,所有的痕迹记录都已经提供给相关部门,所有(药物)的采购、运输、使用保管流程全部封存。
1例儿童接种流行性乙型脑炎疫苗与川崎病相关性的调查分析目的探讨接种灭活乙脑疫苗与川崎病发病的相关性,为疫苗安全接种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采用流行病学调查的方法对1名女童在菏泽市开发区岳程办事处某卫生室接种灭活乙脑疫苗后发生接种反应并被医院确诊为川崎病的事件进行调查分析。
结果该女童接种灭活乙脑疫苗后引起了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该儿童很可能在接种灭活乙脑疫苗之前就处于川崎病发生的潜伏期,接种疫苗可能是其促发因素之一,或者川崎病只是接种灭活乙脑疫苗的偶合症,其具体原因,需要进一步考证。
结论接种乙脑灭活疫苗不是本病例川崎病发生的直接原因,二者之间无必然联系。
标签:灭活乙脑疫苗;川崎病;相关性一女童于2012年5月21日在菏泽市开发区岳程办事处某卫生室接种了0.5 mL灭活流行性乙型脑炎(以下简称乙脑)疫苗,接种后24 h内出现了发热,接种后3天因高热不退入院治疗,被诊断为川崎病。
菏泽市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专家组有关专家对该病例进行了调查诊断,认为该女童接种灭活乙脑疫苗发生了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但接种乙脑疫苗不是川崎病发病的直接原因,二者没有必然联系。
1?流行病学调查1.1?受种者基本情况女,2011年2月19日出生,第1胎第1产,足月剖宫产,出生体重3.5 kg,母乳喂养。
正常发育。
曾接种过乙肝疫苗3剂次,卡介苗1剂次,脊灰疫苗3次,无细胞百白破疫苗2剂次。
该儿童2012年5月21日在岳程办事处某卫生室使用自毁式0.5 mL注射器在上臂三角肌处皮下注射0.5 mL灭活乙脑疫苗,接种前无患病史,无遗传史,无过敏史、无异常反应史,预检正常无接种禁忌。
患者于接种后24 h内出现发热,体温最高38.5℃。
1.2?接种相关资料该儿童接种的乙脑灭活疫苗,规格为0.5 mL/支,为第1剂次,北京天坛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批号为20110645-2,有检验产品合格证书,效期为2013年6月;稀释用注射器为安徽天康医疗用品有限公司生产的2 mL一次性注射器,批号110227,效期2014年1月;注射用注射器为江西三鑫生产的自毁式0.5 mL 注射器,批号110112,效期2014年1月。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预防接种工作在控制传染病、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在预防接种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时常会出现法律纠纷。
本文将以一起预防接种法律纠纷案例为切入点,分析其中的法律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建议。
二、案例简介某市居民李某,于2019年3月为其2岁的儿子小王接种了乙型肝炎疫苗。
接种后,小王出现发热、皮疹等症状,经医院诊断为疫苗接种后不良反应。
李某认为疫苗质量存在问题,导致儿子出现不良反应,遂将疫苗生产企业A公司及接种单位B医院诉至法院,要求赔偿医疗费、精神损害抚慰金等共计10万元。
三、案件焦点1. 疫苗质量是否存在问题?2. 接种单位是否存在过错?3. 疫苗接种后不良反应的赔偿责任如何确定?四、案例分析1. 疫苗质量是否存在问题法院委托具有资质的鉴定机构对疫苗进行鉴定。
鉴定结果显示,疫苗质量符合国家标准,不存在质量问题。
因此,疫苗质量不存在问题。
2. 接种单位是否存在过错接种单位B医院在接种过程中,严格按照疫苗说明书和操作规程进行,不存在过错。
法院认为,接种单位B医院在接种过程中不存在过错。
3. 疫苗接种后不良反应的赔偿责任如何确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十六条的规定,因药品、消毒药剂、医疗器械的缺陷,或者输入不合格的血液造成患者损害的,患者可以向生产者或者血液提供机构请求赔偿,也可以向医疗机构请求赔偿。
患者向医疗机构请求赔偿的,医疗机构赔偿后,有权向负有责任的生产者或者血液提供机构追偿。
本案中,疫苗质量不存在问题,接种单位B医院在接种过程中不存在过错。
因此,疫苗接种后不良反应的赔偿责任应由疫苗生产企业A公司承担。
五、判决结果法院判决疫苗生产企业A公司赔偿李某医疗费、精神损害抚慰金等共计5万元。
六、案例启示1. 疫苗生产企业应严格把控产品质量,确保疫苗安全有效。
2. 接种单位应严格按照疫苗说明书和操作规程进行接种,确保接种过程安全。
案例背景小儿乙脑,又称为小儿脊髓灰质炎,是一种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儿童急性传染病。
该病主要通过蚊子叮咬传播,主要发生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地区。
小儿乙脑通常在夏秋季节流行,儿童是最易感染的人群,尤其是5岁以下的儿童。
小儿乙脑的症状包括高热、头痛、呕吐、颈部强直、肢体无力、瘫痪、抽搐等。
严重的病例可能导致呼吸衰竭、昏迷甚至死亡。
目前,尽管有疫苗可以预防乙脑,但仍然存在许多没有接种疫苗的儿童容易感染和患病的情况。
案例过程案例一:中国乙脑疫情暴发背景:2015年夏季,中国南方地区爆发了一起严重的乙脑疫情。
这个地区的疫苗接种率相对较低,许多儿童没有接种乙脑疫苗,因此成为了感染乙脑的高风险人群。
过程:疫情暴发后,政府立即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应对,包括加强蚊虫防控、提高疫苗接种率、加强医疗救治等。
政府组织了大规模的疫苗接种活动,尤其是在疫情高发地区。
同时,加强了对蚊虫的灭蚊工作,减少了蚊虫传播乙脑的风险。
医疗机构也加强了对乙脑患者的救治和病例报告工作,以及对病毒的监测和研究。
结果:经过政府的积极努力,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
疫苗接种率得到提高,大部分儿童都接种了乙脑疫苗,有效预防了疫情的扩散。
医疗救治水平的提高也使得患者的治愈率大大提高。
此次疫情暴发后,政府加强了对乙脑的监测和预防工作,提高了公众对乙脑的认识和预防意识。
案例二:印度小城镇的乙脑疫情背景:2018年,印度一个小城镇爆发了严重的乙脑疫情。
该城镇的卫生条件较差,许多儿童生活在贫困和拥挤的环境中,容易受到蚊虫叮咬。
过程:疫情爆发后,卫生部门立即组织了疫苗接种活动,并加强了蚊虫防控工作。
同时,政府还提供了免费的疫苗和药物,以确保所有患者都能得到及时的治疗。
此外,政府还加强了对城镇卫生环境的改善工作,修建了排水系统,清理了积水,减少了蚊虫滋生的环境。
结果:通过卫生部门和政府的共同努力,疫情得到了控制。
疫苗接种率得到提高,大部分儿童都接种了乙脑疫苗,有效预防了疫情的扩散。
1起免疫接种后处理不当事件引起的思考
高守峰;赵维芹
【期刊名称】《职业与健康》
【年(卷),期】2000(16)4
【摘要】1998年6月9日,沂水县某乡镇发生1起学生因接种乙脑疫苗引起的群体性心因性反应。
事情发生后,学生家长冲击县委、县府,并造成集体上访,处理长达40余天,耗资40多万元,在社会上造成不良的影响。
为总结经验,更好地指导今后的预防接种工作。
现将有关调查情况报告如下:1 调查结果1.1 接种对象 1~5年级的学生(8~16岁)1.2 接种时间 1998年6月9日上午8:30~11:301.3 接种方法1.3.1 接种部位上臀外侧三角肌附着处。
【总页数】2页(P66-67)
【关键词】免疫接种;卫生知识;处理
【作者】高守峰;赵维芹
【作者单位】山东省沂水县卫生防疫站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186
【相关文献】
1.一起危险废物处理不当引起的职业性急性有害气体中毒事件调查 [J], 林颖;李秀芹;阚宝甜;栾晓嵘;郑迎迎;马爽;张娟;菅向东
2.一起因储存腌制牛排不当引起亚硝酸盐中毒事件的调查分析 [J], 刘颜
3.心之交互互助成长
——因情感问题处理不当引起的突发事件 [J], 曹园
4.心之交互互助成长——因情感问题处理不当引起的突发事件 [J], 曹园
5.免疫接种不当引起的肿头症 [J], 马金祥;周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