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磁现象_教案2
- 格式:doc
- 大小:67.00 KB
- 文档页数:2
简单的磁现象教案简单的磁现象教案简单的磁现象教案1 〔一〕教学目的1.知道磁体有吸铁〔镍、钴〕性和指向性。
2.知道磁极间的互相作用。
3.知道磁化现象。
〔二〕教具各种形状的磁铁,磁针,一小堆大头针,铁屑,铁片,铜片,玻璃片,镍币,铁棒,细线,有关磁性材料的实物,图片等。
〔三〕课前准备以上实验器材可布置学生在家里准备,上课前检查准备情况,学生在家里不容易找到的器材如各种磁铁、镍币等,老师加以补充,然后要求学生将实验器材放好,供课堂实验用。
〔四〕教学过程1.提问引入新课。
提问:平时摆弄磁铁时观察到磁铁能吸引什么物质?指南针有什么作用?〔吸引铁,指南针可以指南北,帮助人们区分方向。
〕进一步提问引入新课:磁铁只能吸引铁吗?指南针为什么能指南北呢?这节课我们来研究一些。
板书:第一节2.进展新课(1)认识永磁体的磁现象提问:磁铁具有哪些性质?它只能吸铁吗?请同学们自己通过实验进展探究。
学生实验:将课前准备的铁片、钢锯片、镍币、铜片、玻璃片等器材放在桌上摆好,用条形磁铁分别接近它们,观察发生的现象。
提问:磁铁能吸引哪些物质?〔磁铁能吸引铁制物质,能微弱地吸引镍币〕老师指出:磁铁除了能吸引铁、镍外,还能吸引钴,钴是稀有金属,我们平时很少见。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板书:一、磁铁能吸引铁、钴、镍等物质,磁铁的这种性质叫做磁性。
具有磁性的物质叫做磁体。
提问:磁体各局部吸引铁的才能都一样吗?请同学们自己动手做以下实验。
学生实验:把一些大头针平铺在一张白纸上,分别将条形磁体和蹄形磁体平放在大头针上,然后用手轻轻将磁体提起,并轻轻抖动。
提问:观察到什么现象?由此可得出什么结论?〔观察到磁铁两端能吸引较多的大头针,而中部没有吸引大头针,这说明磁铁两端的磁性最强〕老师归纳并板书:二、磁体各局部的磁性强弱不同,磁体上磁性最强的局部叫做磁极,它的位置在磁体的两端。
提问:从上面实验可以看出,磁体有两个磁极,怎样表示这两个磁极呢?请同学们观察下面的实验。
简单的磁现象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磁铁的基本性质,认识磁铁的两极和磁极间的相互作用。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
3.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磁铁的性质,磁极间的相互作用。
2.教学难点:磁铁两极的判定,磁极间相互作用的规律。
三、教学准备1.教具:条形磁铁、蹄形磁铁、磁铁模型、磁铁两极指示器、细线、铁钉等。
2.学具:每组一个条形磁铁、一个蹄形磁铁、一些铁钉、一张白纸、一支笔。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一个条形磁铁,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它有什么特点?”(二)探究磁铁的性质1.学生分组实验:每组发一个条形磁铁,让学生自由探索磁铁的性质,如磁铁的两极、磁极间的相互作用等。
a.磁铁有两极,分别为N极和S极。
b.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三)探究磁铁两极的判定1.教师出示磁铁两极指示器,讲解如何使用。
2.学生分组实验:每组发一个磁铁两极指示器,让学生判断磁铁的两极。
(四)探究磁极间相互作用的规律1.教师讲解磁极间相互作用的规律。
2.学生分组实验:每组发两个条形磁铁,让学生观察并记录同名磁极和异名磁极间的相互作用。
(五)巩固提高1.教师出示一些磁铁相关的题目,让学生解答。
(六)课堂小结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
(七)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结合教材,完成课后练习题。
2.查找资料,了解磁铁在生活中的应用。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掌握了磁铁的性质、磁铁两极的判定以及磁极间相互作用的规律。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仍有个别学生操作不熟练,需要加强个别辅导。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补充1.磁铁的性质教师活动:展示条形磁铁和蹄形磁铁,提问:“你们能感受到磁铁的吸引力吗?它对什么物体有吸引力?”学生活动:学生尝试用磁铁吸引铁钉,观察并描述现象。
简单的磁现象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磁铁的基本性质,知道磁铁的两极及磁极间的相互作用。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提高科学思维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磁现象的兴趣,培养其探究精神。
二、教学内容1. 磁铁的基本性质2. 磁极间的相互作用3. 磁铁在生活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磁铁的基本性质,磁极间的相互作用。
2. 教学难点:磁极间相互作用的规律。
四、教学方法采用实验观察、小组讨论、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磁现象。
五、教学准备1. 磁铁、铁钉、铁片等实验材料。
2. 教学课件或黑板。
教案内容: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磁铁吸引铁钉的实验,引发学生对磁现象的兴趣,进而引入新课。
二、磁铁的基本性质(10分钟)1. 让学生观察磁铁,引导学生发现磁铁有两个吸引铁、镍、钴等物质的极,即N极和S极。
2. 让学生用磁铁分别靠近铁钉、铁片,观察吸引情况,引导学生发现磁铁具有吸引铁磁性物质的性质。
三、磁极间的相互作用(10分钟)1. 让学生用磁铁相互靠近,观察排斥和吸引现象,引导学生发现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的规律。
2. 让学生进行实验,观察磁铁与铁钉、铁片之间的相互作用,进一步巩固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四、磁铁在生活中的应用(5分钟)1. 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常见的磁铁应用,如磁卡、磁盘、磁悬浮列车等。
2. 引导学生思考磁铁在现代科技领域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五、总结与拓展(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磁铁的基本性质和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2.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观察和思考磁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磁铁的基本性质和磁极间的相互作用有了初步认识,教学目标基本达成。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实验,课堂气氛活跃。
但部分学生对磁极间相互作用的规律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后续教学中加强引导和巩固。
第二十章电与磁第1节磁现象磁场第1课时简单的磁现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简单的磁现象。
2.通过实验,认识磁极和磁极间的相互作用。
3.知道什么是磁化。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磁极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总结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指南针,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进一步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磁极间的相互作用。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磁化现象。
教具准备铜棒、铁棒、铁屑、玻璃板、条形磁体、细线、铁钉.钢针、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新课引入播种季节,小明的爸爸有一件很头疼的事情,就是他家的种子中混有一些杂草的种子.但两种种子在外表面上是不同的,农作物的种子比较光滑,不易吸附小颗粒物,而杂草的种子表面有许多绒毛,能够吸附靠近它的小颗粒物.怎么把它们很快分离?正在束手无策的时候,机灵的小明很快利用一些铁屑和一块磁铁就把种子和杂草的种子分离开来?你能说出他是怎么做的吗?其中所含的物理道理是什么?从中导入新课。
合作探究探究点一几个磁概念活动1:如图所示为两个外形完全相同的铁棒和铜棒,小组之间交流、讨论,如何将它们区分开?活动2:小组发表自己的见解,有不同方案的加以补充。
总结:将它们分别靠近磁铁,看能否被吸引,能够被吸引的为铁棒,不能够被吸引的为铜棒。
归纳总结:磁性:能够吸引铁钴镍这类物质的性质称为磁性。
磁体:具有磁性的物体称为磁体。
活动3:让学生将磁铁靠近玻璃板上的铁屑,说出你所观察的实验现象并阐明这个实验所要说明的问题。
活动4:如图甲所示,把一个条形磁体用细线悬挂起来,使它在水平面内能够自由转动,看看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呢?归纳总结:(1)磁体上的不同位置,磁性强弱不同;(2)磁体上磁性最强的部分为磁极。
磁体上有两个磁极。
指北的为北极(N极)、指南的为南极(S极)。
(3)磁体具有南北指向性。
知识拓宽:指南针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它是利用磁体的磁极具有指向性制成的,最早的指南仪叫司南。
20.1第1课时简单的磁现象教案人教版九年级物理教案:简单的磁现象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感受磁现象,并通过观察和思考,理解磁现象的基本原理。
活动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使学生能够初步了解磁现象,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磁现象。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磁体的性质,能够分辨磁体和绝缘体。
2. 让学生了解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能够用所学知识解释磁现象。
3.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磁体的性质,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难点: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在实际情境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磁铁、铁钉、绝缘体材料(如塑料、木头等)。
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块磁铁、几个铁钉和一些绝缘体材料。
五、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磁现象,如磁卡、磁性玩具等,引发学生对磁现象的兴趣,然后提问:“你们知道磁现象是什么吗?磁体有什么特点?”2. 讲解磁体的性质:讲解磁体的定义,展示磁体的两个极(N极和S极),并解释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4. 分享与讨论:让学生分组分享自己的实践成果,讨论磁铁与铁钉、磁铁与绝缘体材料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然后邀请几名学生上台演示并讲解他们的发现。
六、活动重难点活动重点:磁体的性质,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活动难点: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在实际情境中的应用。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初步了解了磁现象,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磁现象。
但在实践环节中,部分学生对磁铁与绝缘体材料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课后进行进一步的解释和引导。
拓展延伸:让学生收集更多关于磁现象的资料,了解磁现象在科技和生活中的应用,下节课进行分享。
同时,可以开展一些磁现象的实验,如制作简易的磁悬浮列车等,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磁现象。
简单磁现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磁体有吸铁(镍、钴)性和指向性。
2.知道磁极及磁极间的相互作用。
3.知道磁化现象。
4.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及概括能力。
二、态度、情感与价值观通过认识磁现象,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界的奥妙。
【教学重难点】1.知道磁体的指向性和磁极间的相互作用。
2.磁化现象。
【教学过程】一、引入1.如何让一个毽子在竖直的面上“跑步”?(不能用手拿毽子)2.表演“毽子跑步”。
二、新课教学1.认识永磁体的磁现象小学自然学过的磁现象还记得吗?它只能吸铁吗?合作探究实验一、二学生分析回答实验结果2.磁铁能吸引铁、钴、镍等物质的性质叫磁性。
具有磁性的物质叫磁体。
提问:磁体各部分吸引铁的能力都一样吗?合作探究实验三学生分析回答实验结果。
3.磁体上各部分磁性强弱不同,磁性最强的部分叫磁极。
提问:从上面实验可以看出,磁体有两个磁极,怎样表示这两个磁极呢?实验四:悬挂的条形磁体静止时指南北4.磁体上的两个磁极,一个叫南极(S极),一个叫北极(N极)。
提问:世界最早的指南工具是什么?它是根据什么原理制成的?5.磁体间的相互作用提问:磁体两端的磁性很强,如果把两磁极靠近,会发生什么现象呢?演示实验磁极间的相互作用是:同名磁极互相排斥,异名磁极互相吸引。
师生共同实验探究五:磁体间的相互作用。
介绍磁悬浮列车的工作原理6.研究磁化现象提问:回形针有磁性吗?你的实验中未与磁铁接触的回形针是怎么连在一起的?请同学们进行猜想探究:猜想、实验探究六:回形针的磁化使原来没有磁性的物体获得磁性的过程叫做磁化。
铁和钢制的物体都能被磁化。
7.磁场磁体如何对未接触的物体产生相互作用的呢?展示抽象磁体的磁场分布情况。
简单磁现象教学设计1. 知道磁现象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2. 知道磁现象的应用。
3. 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探究磁现象。
教学内容:1. 磁现象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2. 磁现象的应用。
3. 实验观察和探究磁现象。
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和引导学生讨论,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如“你们曾经见过磁铁吸附东西吗?”“你们觉得磁铁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吸引力呢?”等。
2. 探究磁现象(10分钟)向学生介绍磁现象的基本概念和特征,如:“磁现象是指磁铁对铁、镍、钴等物质的吸引或排斥作用。
”“磁铁有两个极,分别是南极和北极,同性相斥,异性相吸。
”鼓励学生思考和提问。
3. 实验观察磁现象(2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准备好的实验装置,包括磁铁、铁片、绳子等。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
(1)实验一:吸引铁片将磁铁放在桌面上,用手捏起一个小铁片,悬挂在磁铁下方,观察铁片的动态。
观察到铁片被吸引并靠近磁铁的北极。
(2)实验二:排斥铁片将两个磁铁的北极或南极靠近,观察两者间的相互作用。
观察到两个磁铁之间的排斥力,无法靠近。
(3)实验三:磁铁吸附铁片将一个磁铁放在桌面上,另一个磁铁靠近它的南极,观察两者之间的互动。
观察到两个磁铁相互吸引,并吸附在一起。
4. 讨论磁现象的应用(10分钟)让学生思考和讨论磁现象的应用,如磁铁的吸附、电磁铁的运用等。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举例说明,如磁铁可以用来吸附钉子、夹子等小物件,电磁铁可以用来制作电磁铁捕小甲鱼等。
5. 知识总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所学的磁现象的基本概念和特征进行总结,并让学生复述。
6. 小结训练(15分钟)提供一些小题,让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进行复习巩固,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7. 课堂延伸(10分钟)教师推荐一些相关的科普读物和视频,引导学生继续对磁现象进行深入了解和探索。
8. 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让学生通过观察身边的磁现象,拍摄照片或记录下来,写一篇关于磁现象的实际应用的作文。
磁现象教学设计方案课题:磁现象【教学材分析及设计思路】本课题选自新人教版实验教材八年级物理第九章电和磁的第一节磁现象(P62-63)。
磁的现象如磁性吸铁性和指南北、磁极的名称和位置以及磁极间的相互作用是本章学习的基础和入门的最基本的,所以要学生学好尤为重要。
(一)设置帆船在海上航行要指南针的情境引出指南针,并介绍我国最早的,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属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指南针——司南,增强学生爱国主义热情,培养科学情感,提高兴趣。
(2分钟)(二)展示学习目标(1分钟)(三)由观察实验引出磁性和磁体的概念。
(4分钟)(四)同样通过现象明显的实验去分析论证得到磁极的概念和名称的命名方法。
(5分钟)(五)磁极间的相互作用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必须让学生进行完整的探究过程,所以设置了学生探究活动。
再通过思考问题和练习,学以致用从而巩固和深化重点和难点。
(15分钟)(六)磁化现象。
也是通过对比实验,要求学生观察实验,再讨论分析小结出磁化的概念、方法和规律,再简介磁性材料方面的知识。
还通过磁化实验现象磁体吸引铁钉,运用磁化规律、磁极间的相互作用来理解磁体能吸钢铁一类物质的本质,培养了学生从理解到本质的思维体验。
(8分钟)(七)磁的应用。
通过课件投影生活中常见的应用实物,生活生产中来知识的认识→生活中去的认识过程。
(2分钟)(八)总结认定目标。
(九)达标测评(7分钟)。
总的流程是:设置情境提问引入课题→展示学习目标→导学达标→理解应用→总结认定目标→达标测评。
【教学目标】1、认知领域:了解磁简单的磁现象,知道磁极间的相互作用,了解磁化。
2、技能领域:培养学生从理解到本质的思维体验。
3、情感领域:增强学生爱国主义热情,培养学生科学情感,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磁极间的相互作用。
【教学方法】实验法,讨论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蹄形磁铁、条形磁铁、磁针、1元镍币、回形针、实验小车、大铁钉、水泥钢钉。
利用百度搜有关磁现象包括指南针、磁体人类、磁化、磁的应用等的图片或视频。
简单的磁现象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磁性的概念,知道磁体和磁性材料的特点。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验的能力,提高学生对磁现象的认知水平。
3. 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体验磁现象的奥秘,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磁性的概念:磁体、磁性材料2. 磁极:N极、S极、磁极间的相互作用3. 磁化:磁化的过程、磁化的方法4. 磁现象的应用:磁铁、磁悬浮、磁性材料等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磁性的概念、磁极间的相互作用、磁化的过程。
2. 教学难点: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磁化的方法。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磁现象的奥秘。
2. 利用实验演示法,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磁现象。
3. 运用小组合作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采用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准备:1. 磁铁、铁钉、铁片等磁性材料。
2. 实验器材:电池、导线、开关、磁铁、铁钉等。
3. 课件、教学图片、视频等。
【教学环节】1. 导入:利用课件或实物展示磁现象,引导学生关注本节课的主题。
【自主学习】1. 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磁性的概念,磁体和磁性材料的特点。
【课堂讲解】1. 讲解磁性的概念,介绍磁体和磁性材料的特点。
2. 讲解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演示实验。
3. 讲解磁化的过程,演示实验。
【动手实践】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磁铁、铁钉等磁性材料的相互作用。
2. 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磁化铁钉,观察磁化效果。
【课堂小结】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课后作业】1. 请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一个简单的磁现象应用实例,如磁悬浮、磁性玩具等。
六、教学环节:【课堂讲解】1. 讲解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演示实验。
2. 讲解磁化的过程,演示实验。
【互动提问】1. 教师提问学生关于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和磁化过程的问题,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小组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磁现象在日常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分享自己的见解。
简单的磁现象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了解磁铁的基本性质,知道磁铁的两极及磁极间的相互作用。
2. 学会用磁铁进行简单的磁现象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3. 能够运用磁铁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磁现象。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实验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2. 学会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2. 培养学生珍惜实验仪器,爱护公物的好习惯。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磁铁的基本性质及磁极间的相互作用。
2. 运用磁铁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磁现象。
难点:1. 磁铁的磁性强度及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2. 日常生活中磁现象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准备器材:1. 磁铁2. 铁钉3. 铁板4. 指南针5. 实验记录表格四、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磁铁的使用经验,如磁铁有什么用?磁铁能吸什么?磁铁有哪些特点?2. 探究磁铁的性质:1. 分组实验:让学生用磁铁去吸不同材质的物体,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3. 认识磁极:1. 实验:让学生用磁铁在铁板上进行实验,观察磁铁的吸铁现象。
4. 磁极间的相互作用:1. 实验:让学生用磁铁进行实验,观察磁极间的相互作用现象。
五、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磁铁的基本性质,磁极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如何运用磁铁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磁现象。
希望同学们能够加强对磁铁性质的理解,并在日常生活中善于发现和运用磁现象。
六、教学延伸1. 磁铁的磁性强度:1. 实验:让学生用不同磁性的磁铁进行实验,观察吸引铁钉的数量,从而比较磁铁的磁性强度。
2. 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1. 实验:让学生用不同磁性的磁铁进行实验,观察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七、应用拓展1. 让学生举例说明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磁现象,并尝试用所学知识解释。
2. 设计小发明:让学生利用磁铁的性质设计一个实用的装置。
八、作业布置2. 课后习题: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
磁现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一些简单的磁现象.
知道磁体、磁极、磁化、永磁体、磁性材料等概念.
了解磁性材料在实际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
观察磁体可以吸引铁、钴、镍等物质组成的物体,体验一些简单的磁现象,经历概括和表述实验现象的过程.
通过收集、整理磁性材料在实际中应用的情况,体验物理知识的应用价值.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了解我国古代在磁学方面取得的成就,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及学习物理的兴趣.
通过小制作以及对磁现象应用的了解,初步培养学生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知道磁体、磁极、磁化、永磁体、磁性材料等概念
会通过一些现象概括出结论.
课前准备:磁铁、大头针、铁钉、铁屑、钢棒、铜铅、铝.
教学点评:
本节课从生活中的现象入手,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物理,然后通过大量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让学生在实验中观察现象,发现规律,概括结论,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始至终都能在实验过程里体会现象,最后得出结论.培养了学生观察实验的能力和归纳实验现象的能力,并能在不断的思考中得到启发,加强对知识的理解.重视了学生思维探究的过程,发展了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概括的能力.课堂中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一些身边的问题,充分渗透了STS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