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血液净化模式
- 格式:pdf
- 大小:1.70 MB
- 文档页数:71
CRRT治疗的模式与选择在连续血液净化治疗(CBPT)开展早期,曾经应用动脉和静脉分别置管,利用动-静脉压力差为血流驱动力,进行连续动静脉血液净化治疗。
此方法需要动脉置管,血流驱动压受动脉压力、容量等因素影响,很不稳定,已逐渐退出临床。
目前CBPT多采用深静脉置入双腔导管的方法,利用血液净化机“血泵”的转动,稳定可控地把血液送入体外管路,进行连续静静脉血液净化治疗。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CPBT连续血液净化治疗模式主要包括:缓慢连续超滤:连续静-静脉血液滤过;连续静-静脉血液透析滤过:连续静-静脉血液透析。
连续性血液净化几种模式的区别一、几种模式治疗原理的区别CBPT溶质清除的原理有三种:弥散、对流、吸附。
所谓弥散就是以半透膜两端的浓度梯度为驱动力,使溶质由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转运的过程。
对流的驱动力为半透膜两侧的压力梯度,是液体在跨膜压(TMP)的作用下从压力高的一面向压力低的一面移动,而在液体中的溶质也随之通过半透膜的过程。
吸附是利用滤器膜的吸附功能,将溶液中的溶质吸附到其表面,以达到清除溶质的目的。
1.缓慢连续超滤(SCUF)SCUF主要是以超滤(对流)的方式清除多余的水分。
在SCUF治疗过程中不补充置换液,也不用透析液,因此,对溶质的清除不理想。
目前临床主要用于严重全身性水肿、难治性心力衰竭,特别是心脏直视手术、创伤或大手术复苏后伴有细胞外液容量过负荷者。
SCUF不适用于溶质失衡引起的内环境紊乱。
2.连续静静脉血液滤过(CVVH)也称连续血液滤过(CHF),是利用对流原理清除血液中溶质及多余水分的血液净化模式。
CVVH通过超滤清除血浆中大量的水,而水中所包含的中小分子溶质随之被一同清除,因为丢失了大量的水和电解质成分,需要通过置换液进行补充。
根据补充的路径不同,置换液又分为后稀释和前稀释两种方式。
后稀释CVVH虽然溶质清除效率较高,但由于血液浓缩明显,易发生滤器凝血;前稀释CVVH不易发生滤器凝血,但溶质清除效率较低。
血液净化治疗新模式——双重滤过血浆置换和免疫吸附治疗随着对疾病发病机制、血液净化模式和机制、疾病疗效认识的逐步加深,目前国内外学者均主张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血液净化原理或技术组合(或整合)形成的杂合血液净化技术,以实现不同的血液净化目的。
在此理念基础上,一些较新的治疗模式或联合模式也得到发展和应用,如双重滤过血浆置换(double filtration plasmapheresis,DFPP)、免疫吸附(immunoadsorption,IA),IA又分血浆吸附(plasma adsorption,PA)、血浆透析滤过(plasma dialysis filtration)、双重血浆吸附(double plasma molecular adsorption system)、连续性血浆吸附滤过(continuous plasma filtration adsorption)等。
本文重点对DFPP、IA等先进血液净化模式做一介绍。
DFPP1.1 DFPP工作原理DFPP就是将血浆通过2次过滤,选择性地清除大分子致病物质的治疗方法。
它是将两种类似的基本血液净化技术——血浆分离技术(截留分子质量 3 000 000,分离血浆和有形成分红细胞、血小板和白细胞)和血浆成分分离技术(截留分子质量500 000,分离大分子蛋白)有机叠加而形成的。
即经大孔径血浆分离器分离出的血浆再通过膜孔径更小的血浆成分分离器,将患者血浆中相对分子质量比白蛋白更大的致病因子,如自身抗体、免疫球蛋白、免疫复合物等大分子致病物质去除,将含有大量白蛋白成分的血浆回输患者体内,可以清除封闭性抗体,降低血清中的炎性介质,调节免疫功能,恢复细胞免疫功能及网状内皮细胞吞噬功能。
临床上主要用于免疫球蛋白、脂蛋白等大分子致病物质的清除。
1.2 DFPP基本操作1.2.1 DFPP设备与材料准备DFPP需要专门具有DFPP模式的多功能血液净化设备,目前国内主要是旭化成或可乐丽血液净化机。
不同的血液净化方式对中分子毒素清除的影响随着透析器膜材料和透析设备的快速发展,对尿毒症毒素、透析充分性、透析相关并发症认识的深入,血液净化方式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
最初对CRF发病机理的研究将尿素、肌酐等小分子溶质作为主要尿毒症毒素,70年代提出“中分子物质”学说,将毒素分为小分子和中分子物质两大类。
近年研究发现,ESRD患者除中分子肽类外,一些低分子量、甚至较大分子量的蛋白质也因清除或代谢障碍发生量或质的变化,这些变化能导致各种与尿毒症相关的病理生理改变。
目前通常将尿毒症毒素分为三大类:小分子水溶性毒素、中大分子类毒素和与蛋白质结合的毒素。
并认为中大分子毒素(如AGEs、β2-M、PTH等)与尿毒症患者的症状及一些透析远期并发症如心血管疾病(CVD)、β2微球蛋白相关淀粉样变(β2-MG-A)、感染、营养不良、肾性骨病等有关。
晚期糖化终末产物是体内多种蛋白质的氨基酸、脂质和脂蛋白经非酶促糖基化反应产生的终末产物。
不同的透析方式对毒素的清除不同,常规的低通量透析不能有效清除中,大分子毒素1,而血液透析滤过和高通量透析对中分子毒素的清除效果报道不一,本文就不同的透析方式(血液透析滤过、高通量透析和普通血液透析)对中分子毒素的清除效果做一综述。
糖化终末产物AGEs是在非酶促条件下,蛋白质、氨基酸、脂类或核酸等大分子物质的游离氨基与还原糖的醛基经过缩合、重排、裂解、氧化修饰后产生一组稳定的终末产物。
该反应早在1912年就被法国化学家Maillard发现,故又称Maillard反应。
在反应早期,蛋白质的氨基与还原糖的醛基缩合成一不稳定的Schiff碱,该过程需时很短,而且是一可逆过程;然后由Schiff碱经过环化、异构化重排形成醛胺类产物,即Amadori产物;Amadori产物可以经过氧化、降解、脱水、重排产生醛类(aldehyde)、双碳化合物(dicarbonyl)、还原酮类(reductone)等中间产物,这些中间产物可进一步聚合或再与氨基酸、核酸反应形成AGEs1,2。
· 医学诊疗技术 ·1222020年 第25期在肾衰竭[1]末期,由于患者肾功能出现障碍,因此无法对体内的毒素进行完全排出,逐渐发展成尿毒症。
当前尿毒症是一种肾衰竭疾病的并发症状,此种疾病对于人体功能损伤较为严重,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
血液净化作为临床对尿毒症患者进行治疗的常见方式,能够对病情的恶化进行延缓,但血液净化仍会造成各种并发症,例如甲状腺功能亢进[2]等,除此之外皮肤瘙痒也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
本文探究对尿毒症患者采用不同血液净化护理模式的应用,对生活质量产生的影响,其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就诊时间在2019年1月到12月的60例患者,通过随机展开分组的方式,进行不同的护理干预。
全部患者中共有男性患者36例,其余为女性患者。
其年龄范围在29-70岁之间。
病程范围在1年-6年之间。
1.2方法1.2.1一般组一般组患者采用传统护理干预方式,临床护理人员通过对患者一般情况进行了解后,展开病情评估,针对每位患者具体情况,展开针对性护理。
1.2.2观察组观察组进行综合护理干预,第一,展开健康宣教。
针对相关医学知识进行讲解,使病人了解肾脏功能,再对血透治疗的原理和目的进行宣教,以便使病人能够了解透析的作用。
第二,进行关于日常饮食、饮水的健康宣教。
护理人员应告知病人选取具有刻度的水杯进行饮水,以便掌握饮水量。
日常生活中避免食用钾含量过高食物,以免影响心脏功能;以及避免食用磷含量过高食用,避免引起皮肤瘙痒;避免食盐摄入量过高[3]防止引起电解质紊乱及血压增高。
第三,进行心理疏导。
在和患者进行交流沟通的同时,对患者的内心情况进行有效分析,了解其需求并对心理状况进行合理评估,在此基础上进行患者良好生活习惯的确定。
第四,开展运动锻炼。
当患者在进行血液透析之前,由护理人员指导患者进行完成伸展运动,当净化结束后可指导患者采取适当步行运动。
第五,对于患者而言温馨的病房环境有利于患者愉悦情绪的保持,并且可以帮助患者对自身紧张情绪进行放松,于患者身体康复有积极意义。
不同模式血液净化治疗脓毒症的疗效比较摘要:目的:比较脓毒症患者采取不同血液净化模式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42例来我院接受血液净化治疗的脓毒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按入院顺序将其分为两组,接受CVVH(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治疗的为对照组,应用PHVHF(脉冲式高容量血液滤过)治疗的为观察组。
对不同血液净化模式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与评价。
结果:①血清中炎性介质浓度比较: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清中IL-6与IL-10浓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②实验室相关指标比较:与治疗前两组,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体温、BUN(血尿素氮)及SCr(血肌酐)均显著降低(P<0.05),但两组之间差异不大(P>0.05);而MAP(平均动脉压)、PaO2/Fi02(动脉血氧分压/吸入氧浓度)与治疗前相比明显升高,且观察组升高幅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
结论:对于脓毒症患者,通过采取PHVHF治疗,可获得优于CVVH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脓毒症;血液净化治疗;临床疗效作为因感染而导致的一种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脓毒症多发于外科大手术、严重烧伤、创伤等病症之后,由于患者体内会过度释放炎性介质,会对全身细胞及组织造成损伤,严重时还会引起器官功能衰竭[1]。
现阶段,已有大量研究证实,通过对脓毒症患者展开血液净化治疗,可有效清除其体内炎性介质。
但对于不同血液净化治疗模式的效果,临床还存在一定的争议。
基于此,本文以我院42例脓毒症患者为例,就其分别实施CVVH与PHVHF治疗的效果展开探究。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研究对象为我院42例脓毒症患者,时间为2016.4~2018.5。
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21例。
其中,男女分别有25例与17例;年龄为20至68岁,平均(45.36±5.74)岁;体重为50至74kg,平均(63.42±2.23)kg。
所有患者经临床检查,均被确诊为脓毒症。
急危重症一病区常用血液净化模式比较
模式耗材
泵速
血液血浆弃浆连续性静
静脉血液滤过(CHF)18-AC
普通
管路
160ml/min无无
连续性静
静脉血液透析(CHD)18-AC
普通
管路
160ml/min 无无
连续性静
静脉血液透析滤过(CHDF)18-AC
普通
管路
160ml/min 无无
血液灌流(HP)HA-230/HA-330
普通
管路
180ml/min
250ml/min
无无
单重血浆置换(PE)膜性血浆分离
器(OP-08W)
普通
管路
120ml/min 血液泵速的
20%-30%
无
双重血浆置换(DFPP)
膜性血浆分离
器(OP-08W)和
膜型血浆成份
分离器
(EC-50W)
特殊
管路
120ml/min
血液泵速的
20%-30%
血浆泵
速的
10%-20%
血浆吸附(PP)膜性血浆分离
器(OP-08W)和
选择性血浆成
份吸附器
(BR-350)
特殊
管路
120ml/min 血液泵速的
20%-30% 无。
对比不同血液净化护理模式对尿毒症患者净化效果发布时间:2022-10-30T07:47:41.660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2年16期作者:夏远杰李彦红[导读] 目的对比不同血液净化护理模式对尿毒症患者净化效果。
夏远杰李彦红大庆油田总医院 163001【摘要】目的对比不同血液净化护理模式对尿毒症患者净化效果。
方法选取2019年7月-2020年7月在我院治疗的尿毒症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参照组,各40例。
参照组应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应用综合护理。
对比两组患者的血液净化效果、护理满意度。
结果观察组血液净化效果好于参照组(P<0.05)。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优于参照组(P<0.05)。
结论综合护理有助于提高血液净化效果,并能保证患者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
【关键词】血液净化;护理模式;尿毒症 [Abstract]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purification effects of different blood purification nursing modes on uremic patients. Methods 80 uremic patients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July 2019 to July 2020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reference group, with 40 cases in each group. Routine nursing was used in the reference group and comprehensive nursing was used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The blood purification effect and nursing satisfaction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blood purification effect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better than that of the reference group (P < 0.05). The nursing satisfaction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better than that of the reference group (P < 0.05). Conclusion comprehensive nursing is helpful to improve the effect of blood purification and ensure patients' nursing satisfaction, which is worth popularizing. [Key words] blood purification; Nursing mode; uremia 尿毒症是慢性肾脏疾病的终末阶段,临床进入尿毒症期的患者,自身的肾脏功能会完全丧失,这种情况的存在会导致毒素在患者体内淤积,进而对患者的健康造成严重影响【1】。
不同血液净化护理模式对尿毒症患者净化效果及生活质量的影响发布时间:2022-10-27T05:06:33.622Z 来源:《世界复合医学》2022年7期作者:王蕊[导读] 目的探究不同血液净化护理模式对尿毒症患者的净化效果及生活质量影响。
方法以2020年1月~5月来我院进行血液透析的30例尿毒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利用计算机摇号的方法均匀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干预,实验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融入综合护理,王蕊(大庆油田总医院黑龙江大庆 163001) 摘要:目的探究不同血液净化护理模式对尿毒症患者的净化效果及生活质量影响。
方法以2020年1月~5月来我院进行血液透析的30例尿毒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利用计算机摇号的方法均匀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干预,实验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融入综合护理,对比两组患者净化效果和生活质量。
结果研究组患者血液净化效果优于对照组,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患者生活质量各项指标均高于对照组,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与常规护理相比,综合护理考虑问题更全面,可提升血液净化质量、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值得在尿毒症患者血液净化过程中使用。
关键词:血液净化护理模式;尿毒症;净化效果;生活质量尿毒症是指患者肾功能衰竭进入到末期阶段,患者难以通过肾脏产生尿液,阻碍代谢废物和多余水分排放,使得大量毒素堆积在患者体内[1]。
久而久之,患者将出现全身功能障碍,严重时,威胁患者生命。
随着科研力量的提升,临床治疗上常利用血液透析来延长患者生命,科学合理的血液净化护理逐渐形成,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加入综合护理可以提高血液净化效果,对于治疗尿毒症患者有着重要意义。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以2020年1月~5月来我院进行血液透析的30例尿毒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利用计算机摇号的方法均匀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15例,对照组男女比例为9:6,年龄在37~66岁之间,平均年龄(46.37±2.75)岁;实验组男女比例为8:7,年龄在33~67岁之间,平均年龄(46.72±2.21)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