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理工传播学概论第八章受众
- 格式:ppt
- 大小:3.19 MB
- 文档页数:56
传播学概论重点传播学概论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第一节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基本问题:,传播的概念,传播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社会学和信息科学视点结合)基本特点: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2、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有共通的意义空间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第二章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第一节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1、口语传播时代缺点:(1)传播距离有限(2)信息难以保存(3)精确度低2、文字传播时代优点:(1)信息可以长久保存(2)拓展了人类的交流和社会活动空间(3)提供了确切可靠的资料和文献依据3、印刷传播时代意义:印刷术的发明,标志人类已经掌握了复制文字信息的技术原理,有了对信息进行批量生产的观念。
实现了文字信息的大量生产和复制。
4、电子传播时代意义:(1)实现了信息的远距离快速传输(2)形成了人类体外化的声音信息系统和体外化的影像信息技术(3)电子技术的发展推动了计算机的诞生,电脑开始执行人脑的部分功能(4)电子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数字技术的发展,开创了人类传播媒介大融合的时代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和意义符号在人类传播中的作用符号定义:分类:1、信号2、象征符性质:1)必须是人工符号,是人类社会创造物2)不仅能够表现具体事物,也能表达观念思想等抽象事物3)非遗传,由传统或学习继承4)与其指代的对象事物不存在必然联系,二者关系具有随意性符号基本功能:(1)表述说明(2)传达(3)思考人类传播中的意义交流意义定义: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是人为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信息是符号和意义的统一体,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而意义则是信息的精神内容。
意义本身是抽象的和无形的,符号是意义的载体和表现形态。
传播学概论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所谓传播,实质上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
介质: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传播三要素:信源、讯息、信宿信息定义: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
传播的定义和特点:定义: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特点:①一种信息共享活动②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③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④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同的意义空间;⑤传播是一种行为,也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第二节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的科学一、社会传播的系统性社会传播的五种基本类型:1.人内传播:人体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信息系统2.人际传播:由两个个体系统的互相连接所形成的新的信息系统3.群体传播:群体传播不仅存在着许多个体系统的活动,有机结合还产生了新的输出物——群体意识、群体规X和群体价值4.组织传播:企业传播与企业管理5.大众传播:专业传播者、广泛受众、专业技术手段二、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①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系统②社会信息系统是有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③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传受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④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三、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社会发展传播障碍——结构与功能障碍传播隔阂——无意曲解、有意曲解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的存在是社会信息系统的一个必然现象,会造成社会成员的认知、判断、决策和行动的混乱,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妥善地解决,必会影响社会的和谐和正常发展。
第三节精神交往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传播观·研究传播学的重要前提:必须从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立场出发,树立科学的传播观·马克思和恩格斯精神交往理论的几条重要原则:一、在人类交往活动的大系统中把握传播二、在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传播三、学习传播学,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二、在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传播·一定的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与一定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相适应(唯物史观的一个重要前提)包含以下几个要点:(1)人类的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起源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活动(2)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对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3)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关系反映着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关系(三)学习传播学,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传播学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进入中国的。
传播学概论讲义第一章传播的含义第一节传播定义从古代汉语来看:说文解字傳播《北史·突厥传》:传播中外,咸使知闻。
•强调传递、撒播。
从英文词根来看:•拉丁词根:Communication: Communis分享,共有•印欧词源:Kom—moini 共同,交易,交换•强调交流、双向。
从西方学者的定义来看:•分为四种:•1.影响说传播是传播者有意识地影响他人的劝服行为。
–“传播就是某个人传递刺激以影响另一些人的行为的过程。
”•——霍夫兰等1953年•以上定义强调了传播者传递信息的目的性和影响性,把传播目的的实现和受者行为的改变看作是一切传播的基本特征,忽视了有些信息并非是向人们有目的的施加影响的事实。
2.反应说传播是一个有机体对于各种刺激的各不相同的反映。
定义在强调传播的广泛性和受者反应的必然性的同时,抛弃了传播的社会性和受者的能动性。
3.互动说•传播是把互不关联的事物联系起来的过程。
•强调了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通过信息传播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双向性。
但是人类传播毕竟不是一种简单意义上的一来一往的信息互动,而是一种复杂的多向的信息交流与沟通。
4.共享说•传播是传受双方对信息的共同分享。
–“我们在传播的时候,是努力想同谁确立共同的东西,即我们想努力共享的信息,思想或态度。
”•——施拉姆•定义强调了传播者与接受者对符号的共有性和共享性,但没明确指出:传受两者要“分享的是含义,而非符号”。
因为“同一个符号对两个人可能有完全不同的含义,或者对一个人有意义,对另一个却毫无意义。
”关于传播定义的异同•相同点:•1、传播是一个过程,不能被任意孤立起来。
•2、传播是相互作用的。
要重视传播过程中的语境。
•3、传播是象征性的。
Sign 强调signifier(能指)和signified(所指)之间的关系。
不同点•1、社会活动–赞成的人将它视为一种社会工具,人与人之间关系形成的基础。
我们不单是寻求传播,相反,我们是在传播过程中做具体的事情。
传播学概论知识点笔记传播学,听起来是不是感觉挺高深莫测的?其实啊,它就像我们生活中的一个“隐形小伙伴”,无处不在,影响着我们的点点滴滴。
先来说说“传播的定义和类型”。
传播呢,简单来说就是信息的传递和交流。
就像我那天在公园里看到的一幕,一个小朋友兴奋地拿着自己刚画好的画,跑到妈妈面前,眉飞色舞地描述着他画里的故事。
小朋友的讲述,妈妈认真的倾听和回应,这就是一种传播呀!传播的类型有很多,像人际传播,就比如朋友之间聊天分享八卦;群体传播,像是一群球迷聚在一起为自己喜欢的球队加油呐喊;还有大众传播,像我们每天看的电视节目、刷的新闻。
再讲讲“传播的模式”。
有个线性传播模式,就好像是一个人在台上讲话,下面的人只是被动地听。
这让我想起了上学的时候,老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课,我们在下面乖乖地做笔记。
而互动传播模式呢,更像是一场热闹的讨论会,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交流想法,碰撞火花。
“传播的要素”也很有意思。
信息源就像是一个故事的创作者,比如我那个爱讲故事的爷爷,他肚子里总有讲不完的稀奇古怪的事儿。
信息呢,就是爷爷讲出来的那些精彩情节。
而信道,就是爷爷的声音传递到我耳朵里的这个过程。
接收者,那自然就是我这个听得津津有味的小听众啦。
还有“传播效果理论”。
比如“魔弹论”,感觉信息就像一颗威力无比的子弹,一发射就能击中目标,让人立刻改变想法。
这让我想到了广告,有时候那些广告语真的很有魔力,像“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一下子就让人记住了,还真有可能影响购买决策。
“受众研究”也蛮重要的。
受众可不是一群毫无个性的人,他们各有各的想法和需求。
就像我和我的闺蜜们一起看电视剧,有人喜欢爱情线,有人喜欢悬疑线,每个人的关注点都不一样。
“媒介的发展”更是见证了时代的变迁。
从以前的报纸、广播,到现在的手机、互联网,传播的速度和方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还记得小时候,家里订的报纸,每天早上爸爸都会坐在桌前认真地看。
而现在,我们随时随地掏出手机就能获取各种信息。
第一章导论学习指导:本章是《传播学概论》全书的引论,重点在于了解传播学的关键概念、学科概况及学科背景。
第一节根植于人类生活的传播现象一、概念: 1.1964年,拉扎斯菲尔德在《宣传、传播与舆论》一书中第一次提出了“大众传播科学”。
2.1947年,施拉姆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成立了第一个传播研究所。
二、问答: 1.传播的定义大致分为哪三种类型:答:①强调传播是信息的共享这是指通过传播共同享有一则信息、一种思想或态度,目的在于建立彼此之间认知的共同性。
施拉姆认为:“今天我们可以给传播下一个简单的定义,它即是对一组告知性符号采取同一意向。
” ②强调传播是意图地施加影响这是指甲方传递信息给乙方时,希望或要求乙方相信、接受并采取同一态度,而乙方原先并没有这种意向。
美国实验心理学家霍夫兰等认为,传播是“某个人(传播者)传递刺激(通常是语言的)以影响另一些人(接受者)行为的过程”。
③强调传播是信息交流的互动过程美国传播学者贝雷尔森等认为,“运用符号——词语、画片、数字、图表等,来传递信息、思想、感情、技术以及其他内容,这种传递的行为或过程通常称作传播”。
第二节传播学的研究范围和研究对象一、概念 1.传播:传播是带有社会性、共同性的人类信息交流的行为和活动。
2.传播学的研究对象:答:第一,按信息传、受的范围大小,传播学可分为五个研究层次,即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
第二,按传播学自身的结构可分为三个研究层次:理论,模式,研究方法(定量、定性)。
第三,按不同领域划分纵向或横向的研究层次和研究重点。
纵向研究主要有:古代传播思想的整理与分析,近现代传播事业的演变等。
横向研究有:信息系统——研究与信息处理有关的理论和技术性问题等。
第四,传播学研究可分为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两个层次。
3.自我传播:体内传播或人的内向交流,是每一个人本身的自我信息沟通。
4.人际传播:狭义指个人与个人之间面对面的信息交流。
《传播学概论》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一、传播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1. 传播学的定义- 传播学的概念: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信息传递和交流过程的社会科学学科。
- 传播的本质:传播是信息的流动,是人类社会互动的基础。
2.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信息:信息的概念、特性、分类及其在传播中的作用。
- 符号:符号的定义、功能、类型及其在信息传递中的作用。
- 传播过程:传播的模型、要素(如传播者、信息、媒介、受众、效果)及其相互作用。
- 传播环境:社会、文化、技术等环境因素对传播活动的影响。
二、传播学的发展历程1. 创立阶段(20世纪初至20世纪40年代)- 奠基人:哈罗德·拉斯韦尔、保罗·拉扎斯菲尔德、库尔特·卢因等。
- 里程碑事件:1948年,拉斯韦尔提出5W传播模式。
2. 发展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 理论发展:两级传播理论、使用与满足理论、议程设置理论等。
- 研究方法:调查法、实验法、内容分析法等在传播学研究中的应用。
3. 成熟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 学科交叉:传播学与文化研究、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的融合。
- 技术影响: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发展对传播学理论的影响。
三、传播学的研究方法1. 定量研究方法- 调查法:问卷设计、样本选择、数据收集与分析。
- 实验法:实验室实验、田野实验的设计与实施。
- 内容分析法:编码、分类、量化内容特征。
2. 定性研究方法- 深度访谈法:访谈技巧、数据整理与分析。
- 观察法:参与观察、非参与观察的应用。
- 案例分析法:案例选择、数据收集与分析。
3. 混合研究方法- 方法论:定性与定量方法的结合原则。
- 实践应用:如何在实际研究中运用混合方法。
四、传播学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及趋势1. 发展现状- 学科建设:传播学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
- 研究成果:我国传播学者的理论贡献和实践探索。
- 行业应用:传播学理论在新闻、广告、公关等领域的应用。
传播学概论(2009修订)第一章传播及传播学的基本问题第一节人类传播及其发展一、人类传播的发展传播学所研究的是人类的传播,或者称社会传播。
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时代二、信息及信息社会1、什么是信息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
信息的本质在于其对于“不确定性”的减少及消除。
信息论的创立者香农认为,只要是能够消除或减少某种“不确定性”的东西,都是信息。
2、信息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
农业社会以农牧业为经济发展的基础,工业社会则以制造业为经济的基础,信息社会以信息业为基础。
信息社会,是“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加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
第二节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和理论体系一、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郭庆光,1999)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人类传播过程中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影响和运行规律。
二、传播及其特点1、什么是传播我们研究传播时,我们也研究人——研究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与他们所属的群体、组织和社会的关系;研究他们怎样相互影响;受影响;告知和被告知;教授和被教授;娱乐他人和被娱乐。
要了解人类传播,我们必须了解人是怎样相互建立起联系的。
(互动性)传播指的是人与人关系赖成立和发展的机制(库利)强调社会关系性直接传播某种观念的惟一手段是像(皮尔士),强调符号的作用传播实质上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
传播是作为符号和意义统一体的信息在人与人之间的流动过程,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机制。
2、社会传播的特点(1)社会传播的信息共享性(2)社会传播的社会关系性。
(3)社会传播的互动性。
(4)传受双方依存于共通的意义空间。
(5)社会传播不仅是一种行为,一种过程,还具有系统性。
三、社会传播的系统所谓系统,是指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