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手法中的对比衬托.doc
- 格式:doc
- 大小:53.02 KB
- 文档页数:7
1、渲染是指对环境景物等做多方面的正面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营造意境。
例:在热闹的都市,诗人无心外出,只身在客店里,对着孤灯,抱膝而坐,灯影照着他,只有墙上的影子陪伴他!2、烘托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
也就是不说本意,只说与此有关的其他事物,达到突出本意的目的。
例:王维的《鸟鸣涧》: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描绘出一幅极其完美的春山月夜图。
在这春山中,万籁都陶醉于那种夜的色调、夜的宁静里了。
因此,当月亮升起,给这夜幕笼罩的空谷带来皎洁银辉的时候,使幽谷前后景象顿时发生了变化,这时习惯于山谷静默的鸟儿,似乎连月出也带来新的刺激,居然鸣叫起来。
这种以闹衬静的写法,不仅没有破坏春山的安谧,反而衬托得春夜山涧更加幽静。
3、衬托就是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或对立的条件,用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表现手法。
它可以使被陪衬的事物显得更加突出,形象。
例: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以桃花潭的水深衬托出跟汪伦的友情更深。
4、对比是把对立的事物,或景,或境,或人,或情,前后相叙,加以比照,来使人从中有所感有所悟,更加强烈而清晰地传达出诗人所要表达的意旨,以增强艺术效果的表现手法。
它强调的是通过比照更鲜明强烈地表达某种意旨。
例:诸葛亮《出师表》: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二、用法的区分1、渲染:通过(环境)景物描写来渲染气氛。
从正面着笔。
2、烘托:通过(景物)环境描写来烘托心情。
从侧面着笔。
(只写侧面一面)3、衬托:分正衬和反衬。
(写两面,但是是为了突出其中一面)4、对比:对举的双方是为了通过对比得出另外的结论。
三、总结1、渲染和烘托:都是为了使描写的对象更鲜明,更突出,但二者着眼点不同:前者从正面着笔,由此言此;后者从侧面用墨。
2、烘托和衬托:“烘托”是通过别的事物把想要表达的事物写出来,所以,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就叫烘托。
对比、衬托和烘托的区别“对比”,是指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者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并列在一起而构成的一种相反关系,以共同表现某种意境或情感。
双方相互依存,无主次之分。
对比手法的运用突出对立的双方,显示两者的反差,突出了主题,发人深思。
例如:宋代欧阳修的《画眉鸟》:“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这首诗通过“林中鸟”与“笼中鸟”不同境遇的对比,表达诗人对受束缚的憎恶与对自由的赞美。
“衬托”指用事物间相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主体事物的手法。
其目的是突出主要一方,使其特点更鲜明。
“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
正衬是指利用同主体事物性质近似的事物来衬主体事物,例如李白的《梦游梦游天姥吟留别》描写天姥山“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以高大的“五岳”,“赤城”和“天台”被天姥超过,极言天姥之高。
反衬是指利用同主体事物性质相反或相对的事物来衬托主体事物。
例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诗人以“蝉噪”“鸟鸣”之音可闻,倍显山林的幽静。
这是以动衬静。
“对比”和“衬托”的区别在于:对比是相反或相似的两种事物互相比照,以共同表现某种思想或意境,对比双方不分主次;而衬托是以次要事物为陪衬突出一个主要事物,一方是工具,一方是目的,两者主次分明。
“烘托”是指通过侧面描写,使所要表现的对象鲜明突出的表现手法。
侧面描写即间接描写,即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写来表现主要对象。
例如:①如《诗经·秦风·蒹葭》中首章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次章的“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末章的“蒹葭采采,白露未已”,写出芦苇的颜色由苍青至凄清到泛白,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出诗人当时所在的环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
(以物烘托人)②如著名的汉乐府民歌《陌上桑》,对罗敷外貌的描写:“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绡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衬托与对比的区别衬托与对比的区别衬托和对比是修辞手法中的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但是有些人却常常混淆这两种方式。
然而,它们之间的区别还是很明显的。
在原XXX副主任XXX的《中学教学全书·语文卷》中,对比被定义为“将两种相互对应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关的两面并联列在一起,加以比照的修辞方式”,而映衬则是“用乙事物来作甲事物的陪衬,以突出事物的修辞方式。
……映衬可分正反衬两类。
”因此,从修辞的角度来看,对比和衬托是有所不同的。
同样地,XXX和XXX主编的《现代汉语》也明确指出:“衬托有主次之分,陪衬事物是说明被陪衬事物的;是用来突出被陪衬事物的。
对比表明是对立现象的,两种对立的事物并无主次之分,而是相互依存的。
因此,不可把这两种修辞混为一谈。
”例如,在《纳谏与止谤》这篇文章中,虚希纳谏之利和止谤之害并无主次之分,因此这篇文章写的是此即意。
而在《天山景物记》中,作者通过以天鹅的洁白衬托湖水的明净以及以天鹅的叫声衬托湖面的幽静,将两者区分开来,显然有主次之分,即写此而意指彼。
因此,衬托是一种修辞手法,用于突出某个事物的特点,通过使用其他事物来进行陪衬和对比。
衬托可以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类型,具体取决于衬体和主体之间的关系。
正衬是指使用与本体事物一致的观点或景物,从正面进行陪衬和烘托。
例如,在XXX的《科学的春天》中,古人“头悬梁,锥刺股”的劲头被用来衬托今天有理想的青年更加“刻苦攻关”的钻研精神。
反衬则是指使用与本体事物相反或对立的观点或事物,从反面进行陪衬和烘托。
例如,在XXX的《天山景物记》中,作者通过描写森林的阴暗和烟头的红火光,突出森林的成长茂密。
正如常言所说:“红花虽好,也要靠绿叶扶持。
”在写作中,使用衬托这种技巧可以更加鲜明地突出所描写的对象。
③他是一个善良的人,但他的善良常常让他陷入困境。
(《了不起的盖茨比》)这句话通过对比,突出了主人公的善良与其带来的负面影响,更加深刻地描绘了他的性格。
映衬、衬托、烘托、对比的联系和区别所谓映衬,就是映照、衬托。
映照,就是用光线照射而显出物体的形象;衬托,就是为使事物的特征突出,用另一些事物来陪衬或对照。
文学作品中的映衬主要指后者,诗歌自然也如此.由“陪衬或对照”来看,映衬有两种,一种是正衬,一种是反衬。
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就是正衬。
试想登上天姥山的半山腰,就能望见东海日出,听到天鸡的啼鸣,那么天姥山山峰必然高入云天,连接仙境,出“仙之人兮列如麻”的盛况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又如“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极写天台山之高,但面对天姥山却像是要向东南倾倒下去,足见“天姥连天向天横".反衬的著名例子是王籍的诗句“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正因为听上去觉得蝉叫声特别喧噪、鸟鸣声特别清亮,所以山林幽静至极,以闹衬静,静境深广。
又如杜甫的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用“酒肉臭”反衬“冻死骨",更显人民的痛苦、悲惨。
映衬(无论是正衬还是反衬)的目的,或是为了突出所描述事物的特点,或是为了强调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映衬(衬托、烘托)有色彩相衬:如“万绿丛中一点红”,“红"得特别鲜明浓烈;“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亮”得格外夺目惊心.有景物衬情:衬法有两种,衰景衬悲愁、美景衬欢乐是正衬,如“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枫叶荻花秋瑟瑟",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乐景衬哀情(或相反)是反衬,如杜甫诗“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有人物相衬:如“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陌上桑》),极言罗敷之美;“未免被人褒女笑,只教天子暂蒙尘”(李商隐《华清宫》),讽刺杨贵妃美色误国。
有动静相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声”;“四千年来车马寂,古槐深巷暮蝉愁”(张籍《法雄寺东楼》)。
正确理解衬托、对比、烘托、比较的作用教师重点讲解集中写法的作用以上这几种写作方法有许多相似之处,所以把它们放在一起来讨论。
初中教材中50%以上的课文都使用了以上写法。
如《听潮》《变色龙》《我的叔叔于勒》《最后一课》《春》《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海燕》《故乡》《犯进中举》《沁园春•雪》《口技》《爱莲说》《马说》《捕蛇者说》《岳阳楼记》《人类的语言》《纪念白求恩》等等他们的共同作用:使主体的特点更加突出、更加鲜明。
其中的衬托分为两类:正衬和反衬正衬:“上有天堂,下游苏杭”使用的就是正衬。
课文中使用正衬的有《爱莲说》,文中的“菊”和“莲”构成了正衬关系,《捕蛇者说》先写蛇之毒: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
接着写“赋”之毒,最后得出“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的结论,“蛇”和“赋”就构成了正衬关系。
《沁园春雪》中,“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和“无产阶级革命家”也构成了正衬关系。
因此,考查对比、衬托、烘托、比较的作用就成了中考和高考重要的考点之一。
试题1:《海燕》这篇文章索要歌颂的是海燕,为什么还要写海鸥、海鸭和企鹅?为什么在写海燕高傲地飞翔前还要写大海、狂风、乌云?(答案:意在领会对比、烘托的作用。
写“海鸥”、“海鸭”、“企鹅”的目的是形成鲜明的对比,以突出海燕的英勇、乐观。
写大海、狂风、乌云,是为了点明海燕所处的环境,哦烘托海燕的战斗雄姿,突出海燕的高大形象。
试题:人教社第一册《看戏》一文,写观众的表现具体详尽,而剧情却十分概括,这是为什么?试题2:人教社第三册《口技》一文为什么要写听众的表情和神态?以上两题的答案基本一致:通过对观众(听众)的描写,烘托艺术家无与伦比的艺术水平。
试题3、纪念白求恩这段文字使用了对比的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回答。
(96年河北省中考试题)我们知道对比的作用是使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以上这道题就可以这样答:通过对比,使白求恩的高贵品质显得更加突出,更加难能可贵,通过对比,显示差距,更加有利的说明了学习白求恩的重要性。
考作文高分十八招第十一招——比托【招数秘】不高山,不知平地。
没有叶,何来花?比写作,突出中心。
托手法,彰主旨。
【掌握要】俗:“不高山,不知平地。
〞事物的特点往往在比中得到。
比手法是作文重要的写作方法之一,它是通不同人、事、物的比描写或明,以突出其各自的特色,或者将同一人、事、物在不同空和境况下的情景行照 ,以彰其化。
在行文中恰当使用比的手法,能使文章内容丰富而厚,形象生而明,中心明确而集中。
比法的主要型有四种:一是人物比,二是不同事件比,三是人物外表与内心比,四是事件前后比。
多民故事,往往都写二个人,一个好一个坏,是人物比;“朱酒肉臭,路有死骨〞,是不同事件比;世界名著?巴黎圣母院?中主人公卡西莫多,人很丑可是心地很善良,是人物外表与内心比。
托法,就是了突出主要象,用一些另外的人或物来陪或衬托。
托法主要:一是正法,即从下面托,以主,以美美。
如,先写甲歌唱得好,然后点明甲正在跟乙学唱歌,突出乙的歌唱得更好;又如,写景美,托人美。
二是旁法,即以旁人的反来托。
如,通路人的反写某人的打扮的奇特;又如,写某人摔倒摔得很重,不直接写,而是写路上行人的惊呼、,是旁。
三是反法,即从反面托,以静,以静,以好坏,以劣,以悲喜,以喜悲。
如,写人走路的声音响托夜深人静;又如,写某人的突然的哈哈大笑反映他内心的悲。
【套路解析】一、比法:人物比班的差生“刷、刷、刷〞,像在上似的,同学小心翼翼地低在答卷。
考中,坐着两位具有明比的学生:一位是,她那黝黑的子沁出了一密密的汗,那握笔的手也微微地抖。
她狠似的咬住嘴唇,似乎想咬出一个哪怕得分最小的答案来,但⋯⋯另一位是班里成最异的君君同学,此刻,她早已答完了卷上所有的目。
卷于她来,好似是太容易了一点。
她瞥了一下手表,知道离收卷有二十几分。
于是,她便无聊地看看个同学,望望那个同学。
地,君君得意洋洋的目光停落在的身上,她欣似的打量着,得是班里的后生,而且子又不明。
感,使君君想起了⋯⋯前几天,数学老了使同学更有把握地考出一个理想的成来,特地在黑板上抄了多。
对比衬托法名词解释解释说明以及概述1. 引言1.1 概述在语言表达中,我们经常需要使用对比衬托法来突出事物的差异或相似之处。
对比衬托法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将两个相互矛盾或迥异的概念、事物进行对比描述,以便更好地展示其特点和价值。
对比衬托法在文学、演讲、广告等多个领域都得到广泛应用,具有极高的实用性和影响力。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介绍和探讨对比衬托法的相关内容:首先,在“2. 对比衬托法名词解释”部分中,我们将给出对对比衬托法的定义,并通过示例来进一步说明其含义;随后,在“3. 解释说明对比衬托法的使用方法”部分,我们将介绍使用对比衬托法时需要遵循的步骤;接下来,在“4. 对比衬托法的应用领域和效果分析”部分,我们将详细探讨该修辞手法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情况,并通过具体案例进行效果分析;最后,在“5. 结论与总结概述”部分,我们将对全文进行总结并得出相应的结论。
1.3 目的本文旨在全面介绍和解释对比衬托法,并分析其使用方法、应用领域以及效果。
通过对该修辞手法的深入了解,读者能够更好地掌握和运用它,从而提升自己在语言表达中的准确性和说服力。
同时,本文也旨在拓宽读者对修辞学的理解,增加对于语言运用的敏感性和创造力。
通过阅读本文,读者将获得关于对比衬托法的全面知识,并能够运用于实际的写作、演讲等场景中。
2. 对比衬托法名词解释:2.1 定义:对比衬托法是修辞学中的一种修辞手法,通过将两个或多个事物进行对照和对比,突出其中一个事物的特点、优势或重要性。
它通过彼此的差异来加强对比对象的形象描绘,从而达到强化修辞效果的目的。
2.2 示例:举个例子来说明对比衬托法。
考虑以下句子:他是一个很乐观、积极向上的人,而她却常常沮丧消沉。
在这个例子中,男性和女性被放置在了一个明显的对比中。
男性被描述为乐观、积极向上,而女性则相反地被描述为沮丧消沉。
这种对比增加了男性积极态度的显著性。
另一个例子是:这个城市白天熙熙攘攘、喧嚣刺耳,但夜晚却安静祥和。
对比衬托手法在作文中运用引言作文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而要写一篇优秀的作文,使用恰当的修辞手法是至关重要的。
在众多修辞手法中,对比衬托手法被广泛运用于作文中,起到突出和凸显主题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对比衬托手法在作文中的运用以及产生的效果。
一、对比衬托手法的定义和特点对比衬托手法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对文中事物的对比描述,达到突出主题、凸显优势或弱点的效果。
它通常通过对事物的对照来表现出它们之间的差异和相互关系,以强化文章的表现力和说服力。
对比衬托手法的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1.突出差异:对比衬托手法通过对事物的对比描述,凸显它们之间的差异,使读者更直观地感受到事物的特点。
2.强化主题:通过对比衬托,可以突出文章的主题,为读者传递更深层次的信息。
3.提升表现力:对比衬托手法可以让作文更加生动、形象,增加读者对文章的兴趣和阅读体验。
二、对比衬托手法在作文中的应用对比衬托手法可以被应用于作文的各个方面,如人物、事件、场景等,从而达到丰富作文的目的。
2.1 对比衬托人物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对比衬托可以使人物更加鲜明,形成鲜明的对比效果。
例如,在一篇关于勇敢的作文中,可以通过对比描述胆小怯懦的人物和勇敢果敢的人物之间的差异,来突出勇敢的特征。
2.2 对比衬托事件对比衬托手法在描述事件时,可以使事件更加生动有趣,并突出事件的重要性。
例如,在讲述一个成功的故事时,可以对比描述主人公的努力奋斗和困难艰辛,以凸显主人公最终获得的成功的价值。
2.3 对比衬托场景对比衬托还可以应用于描述场景,通过对比色彩、气氛等方面的描述,可以使场景更加生动,营造出不同的情感效果。
例如,在描写一幅风景画时,可以通过对比色彩的明暗对比,以及对不同景物的对比描述,来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画的美。
三、对比衬托手法在作文中的效果使用对比衬托手法可以达到以下几个效果:3.1 突出主题对比衬托手法可以突出作文的主题,使读者更加明确地了解主题所传达的信息。
写作中如何运用对比与衬托对比与衬托是写作中一个重要的修辞手法,能够通过对比来突出事物的特点,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在写作过程中,合理运用对比与衬托,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有力。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介绍如何运用对比与衬托。
首先,对比与衬托可以通过对事物的特征进行对比,来突出它们的差异性。
这种对比可以是明显的对立,也可以是细微的差别。
例如,在描写春夏秋冬的时候,可以通过对比四季的气候、景色、植物等方面的差异,来表现出各个季节的独特之处。
或者在写人物形象时,通过对比他们的性格、行为、对事物的态度等方面的差异,来展现他们之间的迥异之处。
其次,对比与衬托也可以通过对事物的优劣进行对比,来突出它们的优势与劣势。
这种对比可以是明确的优劣对立,也可以是相对的对比。
例如,在写某个产品的优点时,可以通过与竞争对手相比较,突出该产品的独特之处。
同时,也可以通过对该产品的不足之处进行对比,来提出改进的建议。
这样的对比与衬托能够更加客观地评价事物,并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参考依据。
最后,对比与衬托还可以通过对事物的时间、空间、角度等进行对比,来突出它们的不同视角。
这种对比可以是不同时间段的变化,不同空间位置的考察,不同观察角度的描写等等。
例如,在描述一幅画时,可以通过对不同角度的观察,来表现画中各个物体的形状、纹理、色彩等差异。
或者在写历史事件时,可以通过对不同时间段的对比,来揭示事件的发展脉络和影响。
总之,对比与衬托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写作手法,能够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增强表达力。
通过对事物的特点、优劣、视角进行对比与衬托,能够凸显它们的差异性、独特性和多样性,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感受。
因此,在写作中要善于运用对比与衬托,充分发挥它在文章中的作用。
通过适当的对比与衬托,我们可以使文章更加精彩、具有表现力,从而提升阅读体验。
铺垫映衬、衬托、烘托、对比基本概念指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前期准备工作。
铺,泛指铺张,即打开场面的意思,同时也表达欢迎的意思,比如为客人铺开红地毯。
垫,其一与铺的意思相近但有所引申,如地方在欢迎帝王时,在其路过的地面“清水泼街、黄土垫道”。
其二,对基础的加高以满足某些条件的要求,包括物质的和非物质的条件的准备和积累。
【释义】:1、铺放衬垫。
2、指铺衬坐卧之具的垫子。
3、指打通宫廷关节的财物。
4、商店﹑作坊在营业﹑生产上应用的器具杂物的总称。
5、也可指写作手法中的烘托手法,为了表现主要写作对象而提前做得基础性描写。
【出处】:1、元杨暹《刘行首》第一折:“我则见柳垂绿线草铺茵,星撒残碁月挂轮,石上鹿皮铺垫的稳。
”清李斗《扬州画舫录草河录上》:“御道用文砖亚次,暂用石工,馀照二十二年定例,用土铺垫。
”郭沫若《中国史稿》第一编第三章第一节:“墓坑很大……坑内再围置和铺垫木材作木椁。
”2、清梁章钜《归田琐记容园》:“初到扬州,居旅店中,湫隘嚣尘,不可言状。
州县官以六块铺垫,两合纱镫,了之而已。
”《传统相声集开粥厂》:“一把红头绳儿,一包年饭果儿,二百大灯钱,一个铺垫儿。
”3、明谢肇淛《五杂俎事部三》:“一物之进,自外达内,处处必索铺垫,一处不饱其欲,物不得前也。
”4、骆宾基《父女俩》:“香姐儿除了种着土改刚分到手的三亩土地之外,从丈夫手里还继承了做豆腐的全套铺垫。
”5、刘鹗《绝唱》中为了写白妞王小玉的精妙绝唱,在开头的4段里写了戏院的盛况、琴师、黑妞及品评人对黑妞与白妞的比较,这些都可以看做是为下文的主要描写对象---白妞的一种文学铺垫,一种烘托手法的运用。
铺垫:行将来临的事物的衬托。
例如,鲁迅在《孔乙己》中写道:“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文中这里通过自然环境的描写,暗示当时天气已经很冷了(秋风越来越凉,初冬,靠着火,穿棉袄),为下文写孔乙己的悲惨遭遇作了铺垫。
【优质】初中语文古诗鉴赏之对比衬托法word版本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初中语文古诗鉴赏之对比衬托法
在叙述和描写过程中,为了突出某些人物或事件而用其他人物或事件作为对照
和陪衬。
对比衬托
王维《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用“花落”、“月出”、“鸟鸣”这样的动景写春涧的幽静,以动衬静,是反衬。
这种表达技巧常见于怀古诗中,它往往通过今昔对比反映盛衰变化。
李白的
《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
有鹧鸪飞”,通过对越宫遗址对比描写,表达盛衰无常的感慨。
总结:王伟的鸟鸣涧是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突出作者的写作意图,更增添文
章的吸引力。
对比与衬托的区别:构成对比的双方没有主次之分,但衬托有主次,而且次要部分要对主要部分起陪衬烘托的作用。
如:例: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
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上面的例子就用了衬托的手法,写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是为了反衬我内心的不宁静衬托有主次之分,陪衬事物是说明被陪衬事物的;是用来突出被陪衬事物的。
对比表明是对立现象的,两种对立的事物并无主次之分,而是相互依存的。
因此,两种修辞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希望你能理解。
对比与衬托的区别广东语文高考现代文阅读《壶口的瀑布》(肖铁)的第一段话是这样的:在中国看水,看中国的水,, 1作者在这里运用了三组对比:一组是北平冬天的风声与济南冬天没有风声进行对比,第二组是伦敦的冬天没有阳光与济南的冬天有阳光进行对比,第三组是热带的阳光毒与济南冬天的阳光温和进行对比,通过这三组同一事物不同角度的对比,“济南真算得是个宝地”也就当之无愧了。
2、两体对比如邓刚的《迷人的海》将老海碰子与小海碰子打捞海参的工具,方式以及他们的思维行为对比着进行描写,显示出这两代人的不同特征,借以表达作者社会进化、新旧替代的哲学思想。
对比的作用,总的来说是能使语言色彩鲜明。
不同类型的对比,作用又各有特点。
两体对比,揭示好与坏,善与恶,美与丑的对立,使人们在比较中得到鉴别。
一体两面的对比,揭示事物的对立面,反映事物内部既矛盾又统一的辩证关系,使人们全面的看清问题。
仅供个人学习参考(二)“衬托”手法的运用衬托可分正衬与反衬。
正衬就是利用相类事物作为陪衬以充分反映所写事物。
反衬就是从反面衬托,利用同主体事物相反或相异的事物作烘托以表达题旨。
试举鲁迅《故乡》(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五册)为例:“时候既然就已经是深冬;渐进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窗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这段话描写悲景用以衬托作者悲凉的心情,这是典型的以悲景衬悲情,属于正衬。
考场作文高分十八招第十一招——对比衬托【招数秘诀】不见高山,不知平地。
没有绿叶,何来红花对比写作,突出中心。
衬托手法,彰显主旨。
【掌握要领】俗话说:“不见高山,不知平地。
”事物的特点往往在比较中得到显现。
对比手法是作文重要的写作方法之一, 它是通过对不同人、事、物的对比描写或说明, 以突出其各自的特色 , 或者将同一人、事、物在不同时空和境况下的情景进行对照, 以彰显其变化。
在行文中恰当使用对比的手法 , 能使文章内容丰富而厚实 , 形象生动而鲜明 , 中心明确而集中。
对比法的主要类型有四种:一是人物对比,二是不同事件对比,三是人物外表与内心对比,四是事件前后对比。
许多民间故事,往往都写二个人,一个好一个坏,这是人物对比;“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是不同事件对比;世界名著《巴黎圣母院》中主人公卡西莫多,人很丑可是心地很善良,这是人物外表与内心对比。
衬托法,就是为了突出主要对象,用一些另外的人或物来陪衬或烘托。
衬托法主要类别:一是正衬法,即从下面衬托,以宾衬主,以美衬美。
如,先写甲歌唱得好,然后点明甲正在跟乙学唱歌,突出乙的歌唱得更好;又如,写景美,衬托人美。
二是旁衬法,即以旁人的反应来衬托。
如,通过路人的反应写某人的打扮的奇特;又如,写某人摔倒摔得很重,不直接写,而是写路上行人的惊呼、围观,这是旁衬。
三是反衬法,即从反面衬托,以动衬静,以静衬动,以好衬坏,以劣衬优,以悲衬喜,以喜衬悲。
如,写人走路的声音响衬托夜深人静;又如,写某人的突然间的哈哈大笑反映他内心的悲伤。
【套路解析】一、对比法:人物对比班级的差生“刷、刷、刷” ,像在战场上应战似的,同学们小心翼翼地低头在答卷。
考场中,坐着两位具有鲜明对比的学生:一位是蓝兰,她那黝黑的脸子沁出了一层细细密密的汗,那握笔的手也微微地发抖。
她发狠似的紧紧咬住嘴唇,似乎想咬出一个哪怕得分最小的答案来,但⋯⋯另一位是班里成绩最优异的杨君君同学,此刻,她早已经答完了试卷上所有的题目。
这张试卷对于她来说,好像是太容易了一点。
她瞥了一下手表,知道离收卷时间还有二十几分钟。
于是,她便无聊地看看这个同学,望望那个同学。
蓦地,杨君君得意洋洋的目光停落在蓝兰的身上,她欣赏似的打量着蓝兰,总觉得蓝兰是班级里的后进生,而且脑子又不聪明。
这感觉,使君君想起了⋯⋯前几天,数学老师为了使同学们更有把握地考出一个理想的成绩来,特地在黑板上抄了许多难题。
当老师疲惫地伸出沾满粉笔灰和挂满汗水的手要洗时,竟发现了那洗手盆里没有一点水,毛巾也被孤独地冷落在一边。
老师不禁责问:“今天谁值日怎么不打水”值日打水噢!为了这复习,考试,再复习,考试的事儿,同学们已经无法腾出时间,也不愿来理这些“闲事”了。
但杨君君心中十分清楚。
今天是自己值日,她望了望黑板上那密密麻麻的练习题,又瞟了一眼那个洗手盆,心中着实踌躇了一会:抄练习题,还是浪费时间去打水正在杨君君拿不定主意的时候,蓝兰已经放下笔,默默地走过去,双手捧着洗手盆,向门外迈去⋯⋯杨君君回过神来,又默默地望着这个差生——蓝兰时,心中猛地一动赶紧撕下一页白纸,迅速而仔细地抄下几个得分最多的题目,然后看准了监考老师转身之际,将白纸捏成一团,准确地扔向低着头,苦苦思考的蓝兰⋯⋯收卷时间终于到了,杨君君第一个交上了卷纸,将要迈出教室的时候她又一次有意无意地瞄了蓝兰一眼。
恰巧,蓝兰这时也抬起头,若有所思地看了一眼杨君君。
她苦笑了一下,也匆匆地交上了卷子。
教室外,蓝兰看到的是一张张喜悦又轻松的脸蛋,听到的是一片“唧唧喳喳”的笑语。
“唉!”蓝兰无声地叹了一口气,默默地走出了这与自己无缘的地方。
“蓝兰,等一下!”杨君君跟上了她,说,“你怎么啦天天愁眉苦脸的”蓝兰诚挚地、轻轻地说:“君君,我总觉得你缺少了点什么。
”“缺少了什么”君君奇怪地问。
蓝兰塞给君君一张纸,说:“也许你看了这个以后,你会明白的。
”接着,便朝前走去了。
君君狐疑地打开纸一看,原来是自己在考试时扔给蓝兰的那张纸,只见背面写了几行工整又大的字:“对不起,我不能做‘小偷’ 。
我相信,我能补得上成绩。
希望你做个名副其实的‘优生’ !”君君好像明白了什么,又好像什么也不明白,她决定追上蓝兰问个清楚。
但她在跑的过程中,像喝醉的人迎面淋了冷水似的,她终于赶上蓝兰⋯⋯瞧!她们的眼眶中都含着晶莹的泪珠,两双手紧紧地相握在一起,似乎都想从对方寻找什么似的⋯⋯评析:一个是品德优学习差的蓝兰,一个是学习优思想表现一般的君君,性格互补,这是人物的对比。
由前面的“互不理解”到“两双手紧紧地相握在一起,似乎都想从对方寻找什么似的”,这是前后事件的对比。
二、对比法:人物外表与内心对比丑娘在村里,没有人不说我娘长得丑的,或许就是这个缘故,在她嫁到李家之后,人们先是叫她丑媳妇,在生下我以后,不管长辈小辈的又都改称她做“丑娘”。
娘说我是日本同中国打仗的第 6 个年头来到这个世上的,在娘身边我一直长到了8 岁,后来才由爹送我到城里的一所小学去念书。
当时我不明白丑是什么意思,因为娘待我特别好,临走的时候,她给我做了一双毛边布鞋,一个小书包,书包里除装了一支铅笔外,还塞下了满满一袋鸡蛋。
我依稀记得就在她把我送到村口时,我第一次看见她流下了眼泪,泪水大滴大滴地顺着她的脸颊直落到我的小手背上。
一件事使我开始认识了我的母亲。
一天,学校上体育课,因为舍不得穿娘做的鞋,当我把它脱下挂在凳子上时,恰巧让老师给看见了,他提过鞋左看右看,随即又把鞋举得高高的,兴奋地说,好漂亮的鞋呀 ! 说着,又把鞋底端详了半天,数着一层一层连起来的底,足有 8 层之多,且针脚细密结实,靠脚掌和脚跟的部分都挑上了花。
之后,他问我:你娘一定最最漂亮吧 ! 殊不知就在我要回答老师的问话时,同村来的一个同学抢上话头:老师,他娘不漂亮,村里人都叫她丑娘。
之后,我仿佛才知道丑是什么意思。
或许老师说的全错了,而那个同学的话是对的。
我的娘确实不漂亮,黑黑的肤色,原本挽成髻的头发在解放的那年她自个改成了齐耳短发,额头上一块大大的胎记,在黝黑的脸上是这样的显眼。
为此,我心里像满含着委曲,在公开场合很少提及她,更不愿把同学领到家里,只是在每次放假时呆呆的看着生我养我的她,而这时娘总是像欠帐似的默默地把我揽在她胸前。
临别,又拿出一双同样的毛边布鞋给我,那双分外黑亮的眼睛像是两潭水,即使漆黑的夜也能让人感到它的明亮。
许多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往往需要以后才能得到公正的解释。
到60 年代末,我已经是一个大小伙子了,娘已苍老了许多,原来虽黑但还丰满的脸颊已经凹陷了下去,头发变得稀疏而花白,手背上的骨节兀突出来。
看着娘养我这么大,一辈子在农村吃苦,且作为一个丑女子面对别人的嘲笑从不与人红脸,对于种种伤心话语所表现出的难能的平静,我的心在发酸。
一天,当我把在外边买的几件湖蓝色起暗花的衬衣和两瓶珍贵的雪花膏给她时,她先是一惊,继而情不自禁的又像儿时一样把我拢到她的胸前,嘴里喃喃地说:要那干什么呢娘是不配了,待以后你相上媳妇了就送给她吧。
娘还说到时一定要把姑娘领回家让她看看。
我是 70 年代初结婚的,按照她的嘱咐。
婚前几天我和爱人终于赶到家里。
事前我就同爱人讲好,娘一辈子在农村,农村人显丑显老,见了面一定要多说些宽老人心的话。
爱人说,谁还没有老的一天,娘一定不丑。
到家了,不知怎么,我发现屋里空荡荡的,看着爹和弟弟的眼睛又红又肿,我一问才知道娘已在一个星期前病逝了,爹说是娘病重时交待他叫不让我们知道的,要不会冲了我们的喜。
望着突然空寂和失去了生气的屋子,我极力控制住自己的感情,当到了娘的床前收拾她的遗物时,我发现一切都是经过精心整理过的,唯见一块红绸布包放在她平时靠头的那一面,我急忙打开一看,原来是两双精致的毛边布鞋,一大一小,显然一双是给我的,一双是给她的儿媳妇的,看着看着,我觉得膝头一阵酸涩,扑通一声跌跪在地上,我和爱人的眼泪如泉涌般直落下来。
我想起了儿时老师说过的话:你的娘一定是最最漂亮的吧!评析:《丑娘》的中心是表现“丑娘”外表的“丑”和“丑娘”内心母爱的“美”,所以作者紧扣娘“丑”的特点来展开全篇。
这个“丑”首先来自“村里人”的眼光标准,从“丑媳妇”到“丑娘”;来自上学后我对“丑”的“委屈”的印象,“黑黑的肤色” 、“额头上一块大大的胎记,在黝黑的脸上是这样的显眼”;其次丑娘自己对“丑”的认同和承受,“总是像欠帐似的默默地把我揽在她的胸前”,这都是生活中种种不真切的表象。
为了表现“丑娘”内心母爱的“美”,作者主要描写了丑娘的行动:“满满的一袋鸡蛋” 、送别儿子上学时脸颊上“大滴大滴的泪水”、“针脚细腻结实”的“毛边布鞋”、自己病重时也交待不让儿子知道,生怕冲了儿子的“喜”⋯⋯这样,将“丑娘”外表的“丑”和“丑娘”内心母爱的“美”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丑娘”无私的母爱。
全文是把“丑娘”外表的“丑”和“丑娘”一系列行动所展现出的“美”并列在一起进行了对比,共同表现了“丑娘”对“我”无私的母爱。
三、衬托法:正衬一件难忘的事郑宁和我搭着肩膀高高兴兴地来到教室时,一张断了一只脚的椅子又挡住了我们的去向。
忽然,一个同学走过来,用脚一扫,这已难以站稳的瘸脚椅便四脚朝天了。
这张椅子是有一天一个实习老师来听课时带来的,后来没有谁把它送还给教务处。
天长日久,椅子上的灰尘慢慢地积起来,以后又不知谁弄断了它的脚,从此它受尽了我们全班同学的折磨。
我看到这瘸脚椅子翻了,不禁高兴起来,前几天,学校正表扬一批同学学习雷锋做好事,我正愁找不到好事呢!对,把它扶起来,让同学们知道我也是九十年代的活雷锋,也让老师夸奖一下。
于是我抢上去端椅子,生怕郑宁抢走了我的好事。
当我放下椅子时,我希望郑宁尽快去告诉老师,但郑宁没有这样做,我暗地里责怪他,还决心下次他做好事也不告诉老师,使他受不了表扬。
下午第三节课后,我瞟了他一眼,独自儿下楼活动,郑宁没出来,我也不叫他,和其他同学快活地玩着。
半个小时后,我玩得筋疲力尽,准备上楼拿书包回家。
一进教室,出乎我的意料,郑宁还在,而且在修椅子。
他看见我,微笑地说:“等一下,我把椅子修好了,咱们一起走。
”说着,他丁丁当当地又敲了起来。
我暗自责备自己怎么这么爱虚荣做好事是为了表扬⋯⋯椅子的缺陷就要修好了,可我心灵的缺陷呢我两腮隐隐约约地感到发热了。
我连忙上前帮他一起修好了椅子,而且悄悄地把椅子送到了教务处,两人搭着肩膀有说有笑地回家了。
我想:明天谁也不知这椅子是谁修好的,老师也不会表扬我们,但我心里觉得非常踏实。
评析:文章中的“我”做好事,品德很好;而“郑宁”比“我”想得更周到,品德比“我”更好;这是正衬法。
四、衬托法:反衬生活告诉我坦诚“收废纸!⋯⋯”门外传来了一阵清脆的叫声。
我透过窗,望了望堆积在后院墙角边的废纸,脑里便出现了一个念头:这些废纸放着也白占了地,倒不如卖了,还可以卖些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