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数据库建设规范
- 格式:doc
- 大小:199.00 KB
- 文档页数:18
海洋数据库名词解释海洋数据库是一个专门用于存储、管理和提供海洋相关数据的系统。
它收集了大量的海洋数据,包括海洋生态、海洋地质、海洋气象等方面的信息。
海洋数据库的建立旨在为海洋科研人员、政府机构和相关行业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促进海洋研究的发展和海洋资源的合理利用。
首先,海洋数据库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数据。
数据是指通过观测、实验或其他方式获得的原始信息。
海洋数据库存储了大量的海洋数据,如海洋温度、盐度、潮汐、洋流等方面的观测数据,以及海洋生物种类、数量、分布等方面的实验数据。
这些数据对于了解海洋的变化和特征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海洋数据库中的另一个重要概念是数据管理。
数据管理是指对数据进行组织、存储、检索和共享的过程。
海洋数据库采用专业的数据管理方法,将海洋数据进行分类、标注和整理,以便科研人员可以方便地查询和利用这些数据。
同时,数据管理还包括数据质量的控制,确保海洋数据库中的数据准确可靠。
此外,海洋数据库还提供了数据服务的功能。
数据服务是指通过网络或其他方式将数据库中的数据传递给用户的过程。
海洋数据库通过建立用户接口,使科研人员、政府机构和相关行业可以方便地获取所需的海洋数据。
数据服务还包括数据的可视化呈现和数据分析工具的提供,帮助用户更好地理解和利用海洋数据。
最后,海洋数据库的建立和管理需要涉及到信息技术和海洋科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
它需要专业的数据库管理人员、海洋科研人员和软件工程师等多方面的合作。
只有通过共同努力,海洋数据库才能够不断完善和发展,为海洋研究和海洋资源保护做出更大的贡献。
总之,海洋数据库是一个重要的海洋科研平台,它通过存储、管理和提供海洋数据,为海洋科研和海洋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相信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海洋数据库将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我们更好地了解和保护海洋做出更大的贡献。
海洋数据共享平台的构建与管理在当今数字化时代,海洋数据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海洋数据共享平台的构建与管理成为了推动海洋科学研究、资源开发、环境保护以及海洋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
海洋数据涵盖了众多方面,包括海洋物理、化学、生物、地质等多个领域。
这些数据来源广泛,有来自科研机构的观测数据、海洋监测站的实时监测数据、卫星遥感数据等等。
然而,由于数据的分散性、多样性以及复杂性,使得海洋数据的有效利用面临诸多挑战。
构建一个统一、高效、便捷的海洋数据共享平台成为了当务之急。
在构建海洋数据共享平台时,首先要明确其目标和功能定位。
平台的目标应当是整合各类海洋数据资源,为科研人员、政府决策部门、企业以及公众提供准确、全面、及时的数据服务。
其功能应包括数据存储、数据管理、数据查询与检索、数据分析与处理、数据可视化以及数据共享与交流等。
为了实现这些功能,需要建立一个强大的技术架构。
硬件方面,要配备高性能的服务器、存储设备以及网络设施,以确保数据的快速处理和稳定传输。
软件方面,选择适合的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分析工具以及数据可视化软件至关重要。
同时,还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数据采集与录入机制,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数据质量是海洋数据共享平台的核心。
在数据采集阶段,要制定严格的数据采集标准和规范,确保采集到的数据准确可靠。
在数据录入过程中,进行严格的数据审核和校验,及时发现并纠正错误。
对于已经录入的数据,要定期进行数据清洗和更新,以保证数据的时效性和可用性。
数据安全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海洋数据往往涉及国家安全、商业机密以及个人隐私等重要信息。
因此,平台需要建立健全的数据安全保障体系,包括网络安全防护、用户身份认证、数据加密存储以及访问权限控制等措施,以防止数据泄露和滥用。
在平台的管理方面,需要建立专业的管理团队。
管理团队应包括数据管理员、技术维护人员、安全管理人员以及用户服务人员等。
数据管理员负责数据的整理、分类和标注,确保数据的有序存储和管理。
国家海洋局关于印发《省级海洋功能区划编制技术要求》的通知(2010年修订)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海洋局•【公布日期】2010.10.15•【文号】海管字[2010]83号•【施行日期】2010.10.15•【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海洋资源正文国家海洋局关于印发《省级海洋功能区划编制技术要求》的通知(海管字〔2010〕83号)沿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海洋厅(局),局属有关单位:为了进一步规范省级海洋功能区划编制工作,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我局修订完成了《省级海洋功能区划编制技术要求》。
现印发给你们,请按此要求,加快省级海洋功能区划编制工作。
2009年12月8日印发的《省级海洋功能区划修编技术要求(试行)》(海管字[2009]88号)同时废止。
附件:省级海洋功能区划编制技术要求二○一○年十月十五日附件:省级海洋功能区划编制技术要求(国家海洋局二○一○年十月)目录1 定义.1.1 海洋基本功能1.2 海洋基本功能区1.3 海洋功能区划2 总则2.1 目标2.2 基本原则2.3 任务2.4 范围2.5 期限2.6 成果3 海洋基本功能区类型.3.1 分类体系3.2 功能区类型定义4 编制程序.4.1 资料收集和补充调查4.2 专题研究与分析评价4.3 区划5 成果编制要求.5.1 区划文本5.2 区划登记表5.3 图件5.4 区划编制说明5.5 区划报告5.6 区划管理信息系统附录1:省级海洋功能区划文本编写大纲.附录2:省级海洋功能区划登记表样表.附录3:省级海洋功能区划图件制作要求.附录4:《省级海洋功能区划编制技术要求》主要修订说明.省级海洋功能区划编制技术要求为了进一步规范省级海洋功能区划的编制工作,根据《海域使用管理法》、《海洋环境保护法》、《海岛保护法》、《省级海洋功能区划审批办法》等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规定,在《海洋功能区划技术导则》(GB/T 17108-2006)基础上,制定本要求。
海洋资源调查监测数据库建设技术介绍本文档旨在提供关于海洋资源调查监测数据库建设技术的详细信息。
海洋资源调查监测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对于保护海洋环境、管理海洋资源以及推动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建立和维护一个有效的数据库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
数据库建设的步骤步骤一:需求分析在开始建设数据库之前,首先需要进行需求分析。
这包括明确需要收集和存储的数据类型、数据量以及数据的处理和分析需求。
步骤二:数据库设计根据需求分析的结果,进行数据库设计。
这包括确定数据库的结构、表的字段和关系等。
在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数据的一致性、完整性和安全性。
步骤三:数据采集和录入根据需求和设计,进行数据采集和录入工作。
这可能涉及到野外调查、实验室分析以及数据导入等操作。
数据录入时需要注意准确性和及时性。
步骤四:数据标准化和清洗采集到的数据可能存在不一致、重复或错误的情况,因此需要进行数据标准化和清洗工作。
这包括规范数据的格式、修正错误数据以及删除重复数据等操作。
步骤五:数据库管理和维护一旦数据库建设完成,就需要进行数据库管理和维护工作。
这包括备份数据、优化查询性能、处理数据更新和删除等操作。
同时,还需定期进行系统检查和修复,以保证数据库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技术要点数据库建设涉及到多种技术要点,包括:- 数据库管理系统的选择:根据需求选择适合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如关系型数据库(如MySQL、Oracle)或非关系型数据库(如MongoDB、Redis)。
- 数据库安全和权限管理:设定合适的权限和访问控制,以保护数据库中的敏感数据。
- 数据备份和恢复:定期进行数据备份,以防止数据丢失或损坏,并确保能够及时恢复。
- 数据库性能优化:通过合适的索引设计、查询优化和服务器配置等手段提高数据库的查询和响应性能。
总结海洋资源调查监测数据库的建设是一项复杂而关键的任务。
通过需求分析、数据库设计、数据采集和录入、数据清洗以及数据库管理和维护等步骤,可以建立一个功能完善、可靠性高的数据库系统。
海洋监测工作制度范本一、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海洋监测工作,保障海洋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维护海洋生态平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海洋监测工作应当坚持科学、规范、高效的原则,采用先进的技术方法和手段,提高监测能力,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第三条海洋监测工作范围包括海洋环境、海洋资源、海洋灾害、海洋生物多样性等方面,涵盖海洋水文、气象、地质、生物等学科。
第四条国家海洋局负责全国海洋监测工作的统一领导和管理,地方各级海洋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海洋监测工作。
第五条国家鼓励开展海洋监测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引进国外先进的监测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我国海洋监测水平。
二、组织管理第六条海洋监测工作实行分级负责制,各级海洋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实施本行政区域内的海洋监测工作。
第七条海洋监测机构应当具备相应的专业技术能力和条件,依法取得相应的资质,承担海洋监测任务。
第八条海洋监测机构应当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确保监测工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第九条海洋监测工作人员应当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经过培训合格后上岗。
第十条海洋监测工作经费应当纳入财政预算,保障监测工作的正常开展。
三、监测内容与方法第十一条海洋监测内容包括海洋环境质量、海洋资源利用、海洋灾害风险、海洋生物多样性等。
第十二条海洋监测方法包括现场监测、遥感监测、模拟预测等,应当根据监测目的和对象选择合适的方法。
第十三条海洋监测周期根据监测对象的特点和需求确定,可以分为定期监测、专项监测和应急监测。
第十四条海洋监测数据应当真实、完整、准确,不得伪造、篡改、隐瞒。
四、监测数据管理与应用第十五条海洋监测数据由海洋监测机构负责收集、整理、分析和储存,建立海洋监测数据库。
第十六条海洋监测数据应当及时报送给上级海洋管理部门,并公开发布,供社会各界查询和利用。
第十七条海洋监测数据应用于海洋环境保护、资源管理、灾害预警、科学研究等方面,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中海油服建立海洋钻井规范数据库截至5月11日,由中海油服钻井事业部开发的海洋钻井行业法规及规范应用数据库系统已先后为印度尼西亚、墨西哥和澳大利亚的多处海外项目提供了良好的信息服务。
“这些年,我们越来越多的钻井队伍走出国门,但各作业国法规及规范的差异性,对我们的人员、设备和管理提出了不同要求,因为没有成熟的行业法规及规范应用系统可供使用,所以法规及规范的差异性便成为我们走出去的障碍。
因此,在进军海外高端市场时,研究当地的法规及规范至关重要。
”中海油服钻井事业部某涉外项目经理略显沉重地说道。
在这种背景下,海洋钻井行业法规及规范应用数据库系统应运而生。
科研人员通过对各国法规及规范的搜集整理,建成了海洋钻井行业法规及规范资料库,并利用信息技术搭建成具备快速查询和分类查询能力、能够迅速为海外钻井项目提供巨大信息支持的信息系统。
一年来,工程师们加班加点地研究国外法规及规范、搜集整理标准、搭建信息系统平台,一共完成60部标准规范的收集整理、26部规范的翻译、60部规范的拆分编译,成功开发出海洋钻井行业法规及规范应用数据库,并完成了信息系统的搭建。
中海油服的海外钻井工作者们表示,科研的力量,让他们在异国他乡作业时更有底气。
(通讯员 纪蕊笑)超远距离海陆微波通信推动“数字海油”建设一部高清电影5分钟可以“穿越”海陆117公里?这一海上高速、超远距离的通讯梦想,已经成为现实。
4月27日,记者了解到,经过一个多月的试用,海油发展下属的中海油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下称海油信科)深圳分公司掌握的超远距离海陆微波通信各项测试指标良好,将正式投入使用,实现与卫星通信网络的切换,代替现有的卫星通信。
该项技术成果弥补了海上平台卫星通信网络带宽较窄的不足,突破了海陆微波通信距离较短的局限。
若该技术顺利推广,将使南海东部超过半数的平台步入高速信息化时代。
目前,南海东部海域海上油田的外部通信全部依赖卫星通信。
随着业务的不断拓展,油田生产对通讯的依赖也不断增强。
第1期林绍花等:地球科学数据库系统(wDc—D)一海洋学科数据库群建设项目匦重受壅iliil圈l地球科学数据库系统(WDO-D)一海洋学科数据库群建设项目林绍花陈奎英(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天津市300171)摘要本文是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项目——地球科学数据库系统(wDc—D)一海洋学科数据库群建设项目总结,主要介绍了项目完成的工作内容、取得的成果、项目实施、管理经验等。
海洋学科数据库群建设具体内容涉及标准与规范的研究、制定,海洋资料源大调查,海洋资料元数据库系统建设,海洋资料数据库群建设,中国近海海洋基本场产品的研制,海洋资料的共享服务网络系统建设,海洋潮汐历史资料的水尺零点考证研究以及海洋环境资料质量控制自动化系统等。
关键词海洋数据库群标准与规范元数据库数据产品数据同化网络水尺零点考证1工作内容1.1标准与规范的研究制定工作已经应用于该基础性工作项目的具体实施过程中。
已制定、修订的标准规范有海洋信息分类代码、海洋资料元数据标准、海洋资料数据库数据项代码、海洋资料管理与服务暂行规定及海洋资料质量控制标准。
原计划制定的“海洋资料应用格式(国标修改)”已在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重新立项,需要较长的时间与整个《海洋调查规范》(国标修改)一起完成。
1.2全国范围海洋资料源大调查广泛收集了国内外海洋资料源信息,基本上摸清了国家海洋局系统及部分涉海部门的海洋资料状况,编写了海洋历史资料大调查调研报告。
1.3海洋资料元数据库和海洋资料元数据导航服务系统建设1.3.1元数据信息采集,采至1J210条元数据信息。
1.3.2根据本项目研制的“海洋信息元数据标准”、海汗基础数据信息元数据库基本模型设计和结构设计,对元数据信息进行了质控和标准化处理,并完成加载入库工作;利用SQLServer收稿日期:2002年6月7日7.0数据库建立了海洋信息元数据库。
1.3.3利用ASP等技术,设计并开发了海洋信息元数据网上输入、编辑、维护等功能,而客户端为任一种浏览器即可。
海洋环境基础数据库标准
首先,海洋环境基础数据库标准需要明确定义数据格式,包括
数据文件的结构、字段格式、编码规范等,以便不同系统和平台之
间能够顺利地交换和共享数据。
其次,数据元是海洋环境基础数据
库标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描述了数据集中的基本单位,如海
洋温度、盐度、氧含量等,确保不同数据集之间的一致性和可比性。
此外,数据词汇表则规定了数据集中所使用的术语和定义,以避免
歧义和混淆。
此外,海洋环境基础数据库标准还涉及数据交换协议,确保数
据在不同系统之间的顺利传输和解释。
同时,数据质量控制也是至
关重要的,标准需要规定数据采集、处理和存储过程中的质量管理
要求,以提高数据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总的来说,海洋环境基础数据库标准的制定需要考虑数据格式、数据元、数据词汇表、数据交换协议和数据质量控制等多个方面,
以确保海洋环境数据的高质量、可靠性和可持续性。
这些标准的制
定对于海洋环境监测、科研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推动海洋
环境领域的数据共享和合作,促进海洋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地球科学数据共享材料八海洋科学数据库建设规范(讨论稿)中科院青岛海洋科学研究所地球科学数据共享政策与规范研究组2004年5月目录1.前言 (2)2.海洋科学数据库建设总体要求 (2)2.1 海洋科学数据库总体框架构建 (2)2.2 具体的数据库的建库规范 (2)2.2.1 术语定义 (2)2.2.2 具体数据库的建库流程 (3)2.2.3 具体数据库建设目标 (3)2.2.4 数据库文档 (3)海洋数据库建设规范实例:中国近海和西北太平洋温盐声密数据库建设规范 (4)1.前言 (4)2.中国近海和西北太平洋温盐声密数据库建设规范 (4)2.1适应范围 (4)2.2引用标准 (5)2.3技术术语定义/解释 (6)2.4 编码、属性表命名规则 (7)2.5 元数据标准 (8)2.6 文档格式 (8)2.7 数据库建设流程 (8)2.8 数据质量控制 (10)2.9 数据库汇交(集成)(汇交至的方法和途径等) (14)1.前言海洋科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涵盖物理海洋学、海洋地质学、海洋生物学、海洋化学等多个学科,研究工作中所涉及、积累的数据也是多种多样各不相同,如物理海洋方面水文数据是记录着某一经纬度、某一时间、某一航次、某一深度的海水温度、盐度和密度信息;海洋地质方面基础地质数据记录着某一区域海底深度及海底地貌等信息;而海洋生物方面又可能是某一物种或某一标本的属性等,因此各方面的数据库建设也各不相同,建设规范也就各不相同。
根据这种情况作为海洋科学数据库的建库单位,一方面我们对整体的数据库建设有建设规范(总体要求);另一方面,要求每一个具体的数据库要通过建库的工作确定各自的规范和标准,这个规范、标准是代表海洋所水平的,基本也就是代表科学院水平的,而且要求进行必要的鉴定工作成为国家水平的。
2.海洋科学数据库建设总体要求2.1 海洋科学数据库总体框架构建海洋科学数据库可以粗略地分成海洋水文子库、海洋地质子库和海洋生物子库三个部分,每个部分又包含了自成系统的多个具体的数据库。
确定海洋科学数据库的整体框架,(从总结中摘录),使海洋科学数据库建和服务设成为日常性的工作。
2.2 具体的数据库的建库规范2.2.1 术语定义源数据集:具体数据库建库的数据来源,不拘于数据格式的、不断增长的数据集合。
标准数据集:产生于源数据集,经过数据格式的统一,经过数据排重和质量控制后产生的数据集合,最直接的入库数据。
排重:在数据集中排除重复数据的过程。
质量控制:在经过排重的数据集中排除非法数据的过程。
专业性检索方法:指专业科学研究所习惯的数据库的检索途径,包括检索关键字。
专业性检索结果:指专业科学研究所习惯的数据库的检索结果,包括可视结果和标准的数据文件(能够直接用于专业研究的标准数据文件)。
2.2.2 具体数据库的建库流程⏹建成三个数据实体源数据集标准数据集数据库⏹形成五个数据处理标准(专家鉴定)数据格式标准数据排重方法数据质量控制方法专业性数据检索方法专业性数据检索结果⏹数据库的元数据建设⏹建立B/S结构的数据库检索手段2.2.4 数据库文档海洋数据库建设规范实例:中国近海和西北太平洋温盐声密数据库建设规范1.前言海洋信息是海洋科研、教学、工程设计、规划管理、环境测报及评价、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军事海洋环境条件保证等的主要依据,因此海洋科学数据的收集、处理和数据库建设具有重大的社会科学意义和紧迫的国家需求。
众所周知,物理海洋学是海洋科学研究和应用的基础,以海水温度、盐度、密度等参数为核心的海洋水文数据则是气候和海洋环境生态研究、环境预报和评价、工程设计、减灾防灾及军事海洋环境条件保证等的主要背景信息。
我国渤、黄、东、南海是世界大洋的一部分,其变化相互联系,并深受世界大洋的影响。
要研究和预测中国近海和邻近大洋的海洋环境变化,必须进行大范围的长期、同步海洋观测。
进行这样的海洋调查需要巨大投资,任何一个单位、部门、甚至国家都不可能单靠自己的调查力量或依据未经系统整理的数据去开展大规模海洋研究工作。
因此,海洋水文数据库建设不但有重要的使用价值,还具有昂贵的产出价值和显著的社会共有性,同时必须依据科学合理的建设规范来进行。
国际海洋水文信息是海洋水文数据库的主要数据源。
国际海洋水文数据种类繁多,时间序列长,空间分布广,信息量巨大,且积累速度快。
这些数据分别来自全球几十个国家和地区;使用的观测仪器千差万别;资料的整理方法各不相同;导出参数的计算方法和公式各异;由实测层数据内插标准层的方法也各有长短;甚至采用的数据处理标准和编码,以及记录的资料的格式也仍在统一过程中。
因此,规范化的建库方法和标准化的建设流程,以及先进的排重技术和严谨的质控方法都是保证建设合理、适用的海洋信息管理系统的前提条件。
本规范是在总结海洋数据库体系中有代表性的“中国近海和西北太平洋温盐声密数据库”的多年建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完善起来的。
本规范的创新及特色之处包括:通用的ODSF1数据输入/输出格式、统一的数据排重程序、标准的数据质控方法、规范的数据库建设流程和全套国内外通用代码。
它不仅指导了该数据库的建设,同时对海洋科学其他数据库的建设有借鉴作用。
2.中国近海和西北太平洋温盐声密数据库建设规范2.1适应范围本规范适用于海洋物理(含温、盐、密、声、流、浪、潮)、海洋气象和化学数据库建设中的相关数据处理工作及相关数据库建设。
2.2引用标准国家标准:(1)GB12763.1—91 海洋调查规范海洋调查规范总则(2)GB12763.7—91 海洋调查规范海洋调查资料处理(3)GB12763.3—91 海洋调查规范海洋气象观测(4)GB12763.4—91 海洋调查规范海洋化学要素观测(5)GB12763.5—91 海洋调查规范海洋声、光要素调查(6)GB12763.2—91 海洋调查规范海洋水文观测(7)GB12763.6—91 海洋调查规范海洋生物调查(8)GB3100~3102-82 量和单位(9)GB/T17839-1999 警戒潮位核定方法(10)GB/T 1.1—1993 标准化工作导则(11)GB12327—1998 海道测量规范(12)GB17501-1998 海洋工程地形测量规范(13)GB/T14158-93 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察规范(比例尺1:50000)(14)GB/T 17798—1999 地球空间数据交换格式(15)GB 12409—90 地理格网(16)GB/T GB2808-81 全数字式日期表示法GB/T 12763.1-2007海洋调查规范第1部分:总则GB/T 12763.2-2007海洋调查规范第2部分: 海洋水文观测GB/T 12763.3-2007海洋调查规范第3部分: 海洋气象观测GB/T 12763.4-2007 海洋调查规范第4部分: 海水化学要素调查GB/T 12763.5-2007 海洋调查规范第5部分: 海洋声、光要素调查GB/T 12763.6-2007 海洋调查规范第6部分: 海洋生物调查GB/T 12763.7-2007 海洋调查规范第7部分: 海洋调查资料交换GB/T 12763.8-2007 海洋调查规范第8部分: 海洋地质地球物理调查GB/T 12763.9-2007 海洋调查规范第9部分:海洋生态调查指南GB/T 12763.10-2007 海洋调查规范第10部分:海底地形地貌调查GB/T 12763.11-2007海洋调查规范第11部分:海洋工程地质调查2.3技术术语定义/解释2.3.1主子表结构和数据分组(1)主子表结构:通过关联字段使主、子表对应,以解决数据记录表头和观测层数据存、取的速度问题;主子表结构是数据记录“一对多”关系的具体体现。
(2)数据分组:根据数据的某些特征将数据存储在不同的数据库对象中;检索时,只需要根据数据特征来定位数据,并快速得到查询结果。
2.3.2数据查询(1)网格数据查询:在显示网格数据信息时,直接读取和调用数据统计信息的过程。
数据统计信息是在进行数据维护时生成的,并存储到单独的数据库对象中。
(2)鼠标点击查询:鼠标点击事件发生时,系统先通过中间数据定位查找结果,然后再将查询结果反馈给应用程序的全过程。
中间数据是在数据维护过程中生成的,将基本数据中的某些信息进行提炼,并存储到单独的数据库对象中。
2.3.3 数据定位确定数据所在位置(测站)的技术和过程,包括:(1)“极值”定位:依照网格数据的统计结果、根据统计网格编号和经、纬度值,查询检索到该网格中的极值存在于特定测站的技术和过程。
(2)“站次ID”定位:通过给定的经、纬度和站次ID,检索和查阅该测站全部信息的过程。
(3)“航迹图”定位:使用航次信息绘制的航迹或断面图去诊断和定位“有疑问”资料的技术和过程。
(4)模糊定位:由于鼠标点击定位时,“点击点”与“真实数据点”之间存在位置上的差异,“模糊定位”是帮助用户查找到距“点击点”处最近的数据点的技术。
2.3.4数据格式参数化把数据格式以“自定义参数的形式”设计在程序中,统计调用时,通过函数名称进行调度的技术。
2.3.5相关参数“函数化”将数据类型、观测参数、航次信息等先以函数的形式存放在数据表中,然后在程序运行中通过函数进行转换以便达到只改变列表,不改动程序,就能容易达到预期的变更目的之技术。
2.3.6数据库对象命名将参数直接写在数据表中,通过数据表的名称来判断和定位数据,并缩小检索范围,以解决参数快速准确存取的技术。
2.3.7 元数据(metadata)描述某类数据的属性、特征、时、空变化范围及其质量、精度等相关信息的集合。
2.3.8 编码将信息分类的结果用一种易于被计算机和人识别的符号体系表示出来的过程,是人们统一认识、统一观点、相互交换信息的一种技术手段。
编码的直接产物是代码。
2.3.9 空间数据结构指空间数据在计算机内的组织和编码形式;它是一种适合于计算机存储、管理和处理空间数据的逻辑结构,是实体的空间排列和相互关系的抽象描述。
2.3.10 图文资料扫描数字化通过扫描把以纸介质为载体的图文资料由模拟信息转变为数字信息,并按一定的质量要求对电子文件进行加工和制作,然后存储在磁带、磁盘或光盘等介质上的过程。
2.3.11源数据集本系统所使用的数据来源之集合。
2.3.12基础(存档)数据集指来自于源数据集的数据,经过格式转换、代码统一、重复排除和质量控制后形成的实测层数据集合(相对“标准数据集”而言)。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在标准层上发现的资料质量问题,必须到实测层存档数据集中寻找出错原因,再加以改正,然后重新计算标准层后入库。
2.3.13标准数据集根据实测层数据计算出的准备入库之标准层数据集合。
标准层定义见下表2.3.14排重排除数据集中重复数据的过程和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