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设计之旅:奈良》的读后感10篇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8
正如其他的评价:一本随便翻翻的书。
听着是不是有点像杂志,没错,这就是一本类似某设计杂志关于日本设计的专栏的合订本,比较适合随便翻翻,找找感觉。
“和敬清寂”“缺、拙、涩”,我好喜欢这些字眼。
本书正是从日本万物有灵的神道教信仰开始说起。
看过《千与千寻》的同学们肯定知道吧,神道教认为事物皆有神灵,不管是有生命的还是无生命的,山神、石神、河神,说不定还有电视神、书神、pad神之类的。
日本人相信再小的事物中都是有神灵的,所以万分敬重,对自然虔诚谦逊。
影响在设计上就是格外注重设计制作,他们得对的起材料里面的神灵。
日本设计在亚洲是走在前面的,他们多年的积淀而拥有了很多优秀的企业,推出了商业上很有成功的优秀设计。
而在高端的学术领域,他们似乎已经建立了日本的设计文化、设计风格和设计思想。
这本书就向我们展示了这些。
孤陋寡闻如我,没有感觉到亚洲的其他国家有这种发展势头,放眼全球,也没有几个国家把自己的设计包装的如此有内涵有深度。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日本的优秀设计很明显的在注重更多意识形态的表达,这好像更是艺术。
国内好像受到了日本的影响,开始向日本这种大师感的靠拢,因为没出过国,不知道世界上的其他国家如何看待这种设计表达的,或者说大家的游戏规则其实是一样的。
评价设计的时候,能为你的设计找到合适的缘由是能加分不少的,因为这个设计有想法。
日本人从他们的传统文化为他们的设计找到了很有分量的说法(当然真实的关系是反过来的),所以他们成功了,至少可以自娱自乐了。
这就值得我们学习了。
这本书的装帧排版都很不错,字体好看,纸厚,实在是又一装逼利器,放在手边翻翻挺好的,适合有钱有闲的人士,苦逼的设计学生们就省了吧。
看不是我买的书就是爽啊,而且越贵越爽。
还有就是,字太多了,图不够啊,怎么一种浏览网站的感觉,要再详细,再深入,让我们看看人家是怎么搞设计的么。
读《设计中的设计》有感《设计中的设计》是日本著名设计师原研哉所著,是解释并阐述关于设计的思想和原理的经典之作。
这本书就是这位大师探索、研究在设计界最基本的问题:“设计是什么?”的一个历程总结,他想要告诉我们,“设计不是一种技能,而是捕捉事物本质的感觉与洞察力”,这也就是他的设计观,并且在《设计中的设计》一书中,他正是以这一想法为中心展开论述。
作为一个设计师,正如他在本书中所提到的,在他刚从事这个行业时,他不认为自己是一个设计师,因为在他看来,仅仅是依靠设计的才能谋生并不是成为一个设计师的充分理由,一个真正的设计师,应该能够丰富设计这一概念。
而他也在本书的最后一章中,认真阐述了“设计领域的再配置”这一问题。
显然,他对设计的思考已经远远超出了技术层面,而是围绕信息传达这一设计的本质功能,以充满自省的精神在深化和反思自己的设计意识。
虽然我们不是以成为专业的设计师为目标,但我们将来从事的职业也是与设计有很大的联系的。
设计,这是个充满灵性的词语,让我想起我之前的梦想就是成为一名设计师,可是也不过是梦想而已,设计这个行业的现实感是在太强了。
可是要说到设计,在亚洲这个区域里就不得不向日本学习了,恰好,《设计中的设计》这本书的作者就是日本大师原研哉。
日本的设计是现代与历史的完美融合,是世界与民族的矛盾统一,它以它快速的接受能力,跟上了世界的潮流。
日本的设计风格在世界上是有独特魅力的。
无论是在平面设计还是在工业设计上都是佼佼者。
日本的艺术既可能简朴,也可能繁复,既严肃又是怪诞,既有楚楚动人抽象的一面,又具有现实主义精神,这就是东西方的交融。
原研哉大师的设计作品就是既有理性又有感性。
今天的中国,已经是越来越受世界瞩目。
正如原研哉在书中所谈到的,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的一个新基准,他嘱咐日本人对此保持平静和内观,再造成熟文化。
那么我们呢?仅仅依仗着青春期般的热情是不够的,我们也应该关注自己脚底下的这块土地,争取在“这块土地上”做出属于中国又属于世界的设计。
《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利用寒假的时间,拜读了日本著名平面设计大师原研哉(Hara Kenya)先生的《设计中的设计》一书,读后深有感触,让我对设计有了更深沉层次的理解。
“轻轻地将手肘撑在桌子上,托着脸来看这个世界,眼前的一切似乎也会随之有所不同。
我们观看世界的视角与感受世界的方法可能有千万种,只要能够下意识的将这些角度和感受方法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就是设计。
当你因为读完这本观念设计书而感到越来越不懂设计时,这并不意味着你对于设计的认识倒退了,而是证明你在设计的世界里又往更深处迈进了一步。
”这是作者写在开篇自序上的一段话,引起了我的浓厚兴趣。
读完原研哉这本书短短几百字的自序,对“设计”这一词我突然觉得陌生,陌生到貌似从未思考过的问题!疑问油然而出,作者到底要告诉我们什么?什么又是设计中的设计?...我们穿梭在校园中,忙于完成我们的学业,填鸭似地学习着社会认为我们需要掌握的各种技能,五花八门的课程,走马灯一样的变换着……到如今却连最基本的问题都抛在了脑后!带着问题我翻开了第一章,“设计到底是什么”。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高科技成为世界主导的力量…科技、经济快步向前,人们却来不及形成新的审美意识。
在这种情形之下,我们与其裹挟其中,一同向前,倒不如停下来,倾听这个世界的哀声。
我们的审美观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开篇第一段就引起了我的深思。
“时代向前发展,并不一定就代表文明的进步。
我们的立足之处,是过去与未来的夹缝之间。
创造力的获得,并不是一定要站在时代的前端。
如果能够把眼光放得足够长远,在我们的身后,或许也一样隐藏着创造的源泉。
”接下来,作者阐述了设计概念的产生到今天的演变过程。
从工业革命对传统手工业的颠覆,到包豪斯开创的“现代主义”,“流线型”的产生及影响,以及后来衍伸出的“后现代主义”,还提到了二战结束后日本设计的发展。
关于近代设计史,我也曾经在书上看过,但只有原研哉的文章让我把这百多年来的历史在脑子里有逻辑地联系起来。
《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3篇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
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1这本书无法让人更懂设计,它为你武装设计的思维,并要求你不断迭代关于设计的观念。
一、原研哉作为一名设计者二零零一年起,原研哉受田中先生之托成为无印良品咨询委员会的一员,构成了现在我们看到的无印良品呈现出的形态。
极简主义/简约在无印良品这里并不能粗暴地概括为简洁和朴素,因为简化工序会使其更易被模仿;它的意义在于提供了“优雅而质朴的生活提案”,从而形成世界性的影响。
根植于日本的品牌能够成为WORLDMUJI,一部分是由于田中先生所倡导的“从日常生活的审美意识中提炼而成”,另一部分便是原研哉对它的发扬光大。
这一理念除了指导产品开发,在向受众直接表达的平面广告上也产生了经典的呈现。
《地平线》系列取景于“乌犹尼”盐湖和“马鲁哈”草原,意在通过一条完美的地平线表达“虚无”(Emptiness)的概念。
拍摄这个普遍真理的自然景象在4米高的地方取景,地平线将天和地完美分割。
原研哉作为独立设计师也设计了长野冬季奥运会开幕式的节目册。
二、《设计中的设计》对我曾经工作的启示设计不是做加法。
设计,让人想到的是“加法”或者“浓墨重彩”。
是一种加在原材料上的改变它的想法,也是一种加在物与物之间的结构,或者赋予色值。
这本书第一次让我意识到……设计的本质——先“深入”地理解,再“浅浅”地表达;它不应该被注意到,因为最完美的设计呈现出来的是一个整体。
在达到这个理解之前,引起省思的是原研哉提出的“留白”,这样一个中国传统水墨画里的词汇。
当把“留白”作为“设计”的理念提出,产生了奇妙的对比。
在无印良品所有的物品中,牙刷架是它的设计理念最生动体现,“扳指”状的牙刷托完全脱离传统牙刷杯的规制。
《设计中的设计》阅读感想《设计中的设计》是无印良品的平面设计师原研哉的作品,这本书以简洁而富有深度的文字,探讨了设计的本质和意义。
阅读这本书,不仅让我对设计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让我对无印良品的品牌理念和生活美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无印良品,作为 SIMPLICITY,抑或说是 EMPTINESS 的最好诠释者,以其简洁、自然、实用的设计风格,赢得了众多消费者的喜爱。
它的产品涵盖了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从文具、家具到服装、食品等,无不体现着对细节的关注和对品质的追求。
无印良品的设计理念,不仅是对产品功能的满足,更是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尊重和关怀。
无印良品的审美意识具有深刻的日本特性。
这种特性体现在其设计中,便是对简洁实用的追求,以及对自然材质的运用。
日本朋友曾告诉我,大多数日本人都很保守,他们不会通过服装张扬自己的个性,所以日式的设计大多都简洁实用,颜色偏向于黑白灰,而质地也是棉布、麻布等天然材质。
这种审美意识,不仅体现在无印良品的产品中,也体现在日本的文化和传统中。
日本的建筑、庭院、服饰等,都强调简洁、自然、和谐,这种审美意识与无印良品的设计理念不谋而合。
然而,无印良品的设计并非是对传统的简单沿袭,而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发展。
原研哉在书中说:“一个国家的高速成长期很像一个人的青春期,而日本,已经走过那个青春年代,无论是经济还是文化都将步入一种成熟期,处在成熟期的人们应该意识到,人类的幸福并不只能在持续增长的经济中找到,我们应该对‘异国文化’‘经济’‘科技’等这些因素进行冷静的思考,意识到自身文化的长处所在,争取成为一种成熟文化应该具有的典雅气质。
”无印良品的设计,便是在这种对自身文化的思考和探索中不断发展和创新的。
它将传统的日本美学与现代的设计理念相结合,创造出了一种独特的设计风格,既体现了日本文化的传统特色,又具有现代时尚的气息。
无印良品的设计理念,也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的思考。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我们往往被各种物质所困扰,追求着过多的东西,却忽略了生活的本质。
【六年级作文】古都奈良之行有感妈妈经常跟我说世界很大,一定要多走走看看,所以每年暑假和爸爸妈妈、外公外婆的出游就是我最快乐的期盼。
今年我们的旅游主题是日本古都游,我们主要去了大阪、京都、奈良,其中遍布古迹和小鹿的奈良之行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奈良,古称大和,是日本历史和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拥有太多的古寺神社、历史文物,名胜古迹也实在有点多,但考虑到时间有限,我们主要选择了世界级文化遗产-东大寺和春日大社。
就像是之前我和妈妈在旅游进击里看看的,江户真的就是满街满路都就是小鹿啊,沿着表四谷往春日大社走时,不时就有数只、数群小鹿走进人群讨吃的,真是当地所谓“神的使者”了。
我们第一站前往的春日大社是日本各处春日社的总部,是日本三大神社之一,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据说千年来都被禁止砍伐树木,因此表参道上两旁古木参天、遮天蔽日。
参道两边排列着很多信众供奉的石灯笼,高高低低、各式各样,古老的石灯笼上下好多都覆盖着厚厚的青苔,总让我有进入《千与千寻》动画片开端那片古迹的奇妙感觉,妈妈说很久以前这几千个石灯笼每天都要点亮,真是无法想象全部点燃的盛况。
穿过喧闹的人群、鹿群,终于进入了春日大社,橙色的大社本殿、回廊与山上的绿色相映成辉,社内一样遍布着各式各样的石灯笼和吊灯笼,而且整个春日大社区域很大,除本殿外,大大小小的神社有24个居多,小的神社就如同一个小佛龛一样,异常好玩。
完结了春日大社之行,我们步行前往另一处世界文化遗产-东大寺,我和妈妈之前一起研究的旅游进击上说道,这就是世界现存最小的木质建筑,真是百闻不如一见,绝对就是匠心独运,气势雄浑,存有一种极其壮丽、奇特的美!东大寺的门口和路上依然涌入着无数的小鹿和喂食鹿的人们,本来对小鹿不哮喘的我终究按耐不住好奇心,扎着老爸一起买了些鹿仙贝准备工作跟小鹿亲密无间碰触一下,结果还没有要到一边的妈妈挥舞手机准备工作给我们留念,一群小鹿就逐味而去,包围住我们俩,那架势吓得我们俩轻易把鹿仙贝全数利沙在地上就落荒而逃,差点没把外公外婆和妈妈给苦笑昏了。
《奈良手记》读后感第一篇嘿,朋友们!我最近读了一本超有意思的书,叫《奈良手记》。
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就被它的封面吸引住啦,有一种很温暖、很治愈的感觉。
翻开书页,就好像走进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书里描绘的奈良,简直美炸了!那些古老的建筑,安静的街道,还有可爱的小鹿,仿佛都在对我诉说着它们的故事。
作者的文字细腻又生动,让我感觉自己就身处奈良,跟随着他的脚步,一点点去探索这个神秘又迷人的地方。
我特别喜欢作者写小鹿的那些段落。
那些小鹿们自由自在地在公园里奔跑、嬉戏,一点都不怕人。
有时候它们还会跑过来跟你撒娇,要你喂它们吃东西,真的是萌化了我的心。
我就在想啊,如果有一天我能亲自去奈良,一定要跟这些可爱的小家伙们来一场亲密接触。
还有奈良的那些寺庙和神社,充满了历史的韵味。
透过作者的描述,我能感受到岁月在它们身上留下的痕迹,也能想象到曾经在这里发生过的种种故事。
读完这本书,我心里满满的都是对奈良的向往。
我决定啦,等有机会一定要去一趟奈良,亲自去感受那里的美好。
《奈良手记》真的是一本很棒的书,让我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了一片宁静的角落。
强烈推荐给大家哦,相信你们读了也会爱上奈良这个地方的!第二篇亲爱的小伙伴们,今天我要跟你们聊聊我读《奈良手记》的感受。
哎呀,这本书可太让我着迷了!从开头到结尾,我就像被施了魔法一样,完全沉浸在其中。
奈良的风景在他笔下活灵活现的。
那一片片的樱花林,风一吹,花瓣飘得到处都是,美得不像话。
还有那古色古香的传统建筑,每一块木头都好像在诉说着过去的辉煌。
而且啊,书里提到的奈良美食,把我馋得不行。
那些精致的和果子,看着图片就觉得肯定特别甜,特别好吃。
还有各种特色的小吃,让我恨不得马上飞到奈良去尝一尝。
最让我感动的是,作者在书中传递出的那种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奈良的深情。
他不仅仅是在介绍一个地方,更是在传递一种生活的态度,让我也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是不是有时候忽略了身边的美好。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一会儿笑,一会儿又感动得想哭。
《奈良手记》读后感
读完《奈良手记》,我心里像被什么东西轻轻挠了一下,痒痒的,又有点说不出的滋味。
这本书,就像奈良的鹿,温顺又带着点野性,让人忍不住想亲近,却又不敢靠得太近。
书里的故事,就像我们村头的老槐树,枝枝蔓蔓,缠缠绕绕,每一个枝丫都藏着一段往事。
那些往事,有的像村里的老井,深不见底,有的像村口的石碾,磨得人心疼。
我记得书里有个故事,讲的是一个老头儿,每天早上五点准时起床,去村头的小河边钓鱼。
村里人都说他傻,河里哪有鱼啊,都是些泥鳅。
可老头儿不以为然,他说,鱼在心里,不在河里。
这话,让我想起村里的老王头,他每天早上也去河边,不过不是钓鱼,是捡石头。
他说,石头里有故事,捡一块,就捡了一段历史。
还有个故事,讲的是一个姑娘,嫁到了城里,可心里总惦记着村里的那棵老槐树。
她说,城里的树,都是假的,只有村里的树,是真的。
这话,让我想起村里的李嫂,她嫁到了城里,可每次回来,都要在村口的老槐树下坐一会儿,说是要听听树的心跳。
书里的故事,就像村里的老人们,讲得慢悠悠的,可每一句话,都像钉子,钉在心里。
那些故事,有的让人笑,有的让人哭,可笑过哭过之后,心里总有点说不出的滋味。
读完这本书,我突然明白了一个道理,人啊,就像村里的老槐树,枝枝蔓蔓,缠缠绕绕,每一个枝丫都藏着一段往事。
那些往事,有的像村里的老井,深不见底,有的像村口的石碾,磨得人心疼。
可不管
怎样,日子还得过,故事还得讲。
就像村里的老王头,每天早上还去河边捡石头,李嫂每次回来,还在村口的老槐树下坐一会儿。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了,故事,也就这样一天天讲下去了。
读《奈良的味道》有感300字
奈良作为古老的文化城市,拥有众多的古寺神社和历史文物,享有“社寺之都”的称号。
人文历史悠久的奈良,在自然风光方面也毫不逊色,春樱秋枫,景色绚丽。
来到奈良,漫步山野赏风景,散步街道感历史,奈良的味道就山野田间和街头巷尾之中。
奈良,群山环抱,青翠间古寺星罗棋布。
奈良,水草丰美,成群的小鹿在林间吃草。
奈良,拥有众多的世界遗产,日本最古老的城市。
这些是我们外人眼中的奈良,古老神秘而又活泼可爱。
第一次去奈良,就爱上了奈良的古朴宁静,第二次又去住宿了一晚,更加觉得奈良是一个可以一去再去,让人流连忘返的地方。
奈良从建都起已有1300年的历史,有大佛寺庙,古老的神社,但最让我的留恋的,还是奈良宁静的老街巷里,散发出的浓浓的人情味。
奈良手记读后感首先,在读《奈良手记》之前,我对奈良只有一些片面的了解。
我知道奈良是日本的首都,是历史悠久的古都,有着许多著名的寺庙和古迹。
然而,通过这本书,我才真正了解到奈良的魅力何在。
书中的第一章《青莲院的佛像》让我对奈良的佛教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从佛像的制作和保存到信众的虔诚,作者都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真实而和谐的佛教世界。
而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青莲院的尊胜宝殿,那幅神秘而美丽的滑动屏风令我陷入了沉思。
尽管我无法亲身去观看这幅屏风,但是作者通过他的文字与图片将它真实而鲜活地展现在我的眼前。
其次,书中的第二章《法隆寺的栗盖》讲述了奈良最古老的寺庙之一——法隆寺。
通过作者的细致观察和描述,我仿佛置身于寺庙的殿堂之中,感受到了那种庄严而肃穆的氛围。
我被寺庙内蕴藏着的宗教情感所深深吸引,也对日本佛教的历史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在书中,作者还介绍了法隆寺的栗盖建筑,这种独特的建筑结构令我着迷。
通过与其他建筑风格的对比,我对日本建筑风格的多样性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
在第三章中,作者介绍了奈良最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东大寺。
作为世界最大的木制建筑,它吸引了无数游客的目光。
作者还详细地介绍了寺庙周围的庭院和园林,让我感受到了它的宁静和美丽。
更让我震撼的是铜造的大佛。
尽管我无法亲眼目睹它的壮丽,但通过作者的描述,我似乎看到了它那庄严而庄重的身姿。
此外,在书中的其他章节中,作者还介绍了奈良的一些特色建筑和景点。
例如,他详细地描述了奈良公园中的鹿和春日大社的壮丽,让我感受到了奈良的自然之美和神圣之感。
此外,作者还借助一些独特的绘画作品和古籍,为我们展现了古代奈良的风貌和文化。
综上所述,通过阅读《奈良手记》,我对奈良这座古老而神秘的城市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通过作者的文字和图片,我仿佛置身于奈良的街头巷尾,感受到了这个城市的文化底蕴和历史韵味。
在未来,我希望能够亲自去奈良旅行,亲眼目睹这些美丽的景观和历史古迹。
同时,我也希望通过自己的笔触和镜头,将奈良的美丽和神秘与更多的人分享。
《d设计之旅:奈良》的读后感10篇《d设计之旅:奈良》是一本由[日]长冈贤明编著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19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d设计之旅:奈良》读后感(一):时间就是答案本书与市面上常见的设计书籍不一样,并不拘泥于某一个点的设计,而是从整体从宏观来给你传输一种想法,一种理念,深入日本奈良县,在走访这个城市的过程中让你发现万事万物的美感,也只有先去把美学基础打牢固,后面无论你从事什么工作,涉及到设计的时候,都会让你大放光芒。
甚至于如果不说你可能都发现不了这是一本有关于设计的书,更像是传递一种生活美学,日本本土的人气编辑团队在奈良的深度游,与当地的匠人、音乐家、摄影师,甚至是一个书店的店主一起深度挖掘奈良的人情风物。
从那经历了无数风霜的道路走过,感受人文;在空灵幽玄的山间古寺净化心灵;在奈良公园里痴痴的望着自由飞奔的小鹿….奈良确实就像书里所说,好像一个封印的名字,把历史封印在了此处,时间都放缓了脚步,让这个城市有了无与伦比的韵味。
一座城市的风韵其实大都存在于细节,而在奈良,无论是匠人手中的器物,还是前人遗留下来的文化,都能让人在看到物品之后就在瞬间感受到背后的底蕴与故事。
清新、自然、浑厚、惬意,种种不同的感受却完美的融合在了一座城市,奈良当然有现代化的设施,但更多时候你都会不自觉的忽略掉他们,因为他们被精心设计过,被巧妙的隐藏了起来,所以才会出现书中编辑们的那么自由放松的感觉,好像穿越了时光,安静祥和。
对于设计的解读都是在书中隐藏着的,没有明确的说,但跟随编辑们的脚步,器物、建筑、料理、店铺、人物,每一种都在无形的传递着设计的理念,而这里也是我最推崇的一点,设计的最完美处应该是让你感受不到设计,和谐是终极追求。
当然我们也会发现本书各种美味佳肴出现的频率颇高,包括这些精美食物的照片都附录了很多,让人只是看着都胃口大开。
我猜想一是奈良的吃食方面真的很丰富,二自然是编辑们也是有吃货的潜质哦,民以食为天,一座城市的吃食的确能反映这个城市的味道。
奈良,一座充满了文化、历史和自然之美的现代都市,她安宁祥和的精神已经被这本书传递给我了,希望有机会去一次,亲身感受奈良之美。
《d设计之旅:奈良》读后感(二):眼在书中走,人在画中行我嗅着一股漆印的味道,翻开这本书。
映入眼帘的是一张张图片,精美绝伦。
有句话说“因为一个人,爱上一座城”。
然而,这里并不存在因为的那个人,也可能是这么可爱的一群人编辑了这本书,让你对一些地方充满向往。
看着书中的一段段对当地特色景观人文等的介绍,辅之以色彩朴素却实实在在的图片,直接让你身临其境,仿佛人还在看书,思想却已然飞越海洋,来到了那片简单却又充满故事的小岛。
日本作为一个狭长的岛国,跨纬度范围比较大,因此呈现出各种各样的气候,而一个地方的气候,决定这个地方的水土,而一方水土又养一方人。
而各个地方人的体现却体现在建筑文化等方面。
本书是一个系列,由长冈贤明发行主编。
以近乎苛刻的编辑态度多年探索严选,挖掘日本47个都道府县每一片土地的独特魅力,打造出经典而又畅销日本的《d设计之旅》MOOK系列。
对于长冈先生来说,“日本并非只有东京,每一个地方,都有它的精彩”。
京都、奈良、静冈、岐阜、爱知、北海道……每个地方,无论大小,都有自己的风物灵魂。
本书名为奈良,全书通篇下来便全是奈良。
一本书,既然选定了一个地方,便持之以恒。
先是制定路线,就像旅游一样,这本书,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成是导游书,介绍日本奈良的吃喝玩乐,去奈良的一个完美攻略。
沿着这条路线,我们会看到什么什么等一路的风光。
奈良最明显的特色要数奈良公园那成群结队的鹿。
鹿并不怕人,反而与人亲近。
你行走在路上,开车慢行在路上,偶尔会有一只调皮的小鹿出现在你面前。
这本书虽然是一本地方地理书,但却很鲜有的用了中英文双语。
每一篇简短的小短文的另一页都有对应的英文版本。
相对于其他的杂志,这点是极少见的。
不像平时看的读者,或者是时尚芭莎类的,学术性的书带着一点文艺性。
看这本书的时候,让我想到了桂林山水。
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然而每个地方都有每个地方的风景,每个地方的风景都有各自独具特色的魅力。
有人说“山山水水有什么好看的。
”可能吸引人们的是这处风景特有的气节吧!这本书,有山有水,有美景有美食,阅读,真是一件赏心悦目的事。
真可谓:眼在书中走,人在画中行。
《d设计之旅:奈良》读后感(三):奈良的静让我沉醉我在日本留学,去过奈良总共有两次了。
和大阪/东京的喧嚣不同,奈良的静谧和古朴确实让人沉醉。
这里的交通方式主要以巴士为主,买上500日元的一日通勤券,可以坐车尽情游览一整天的奈良。
一般来说,很多人的第一站都是奈良公园,在这里和小鹿一起玩耍,从没想过,在一个地方,动物和人类可以如此和谐的共存。
一直走到公园的尽头,到处都是小鹿,正像一句话所说的しかしかいない(奈良除了鹿什么都没有),在这里和鹿玩耍,别有一番情调。
不过,我印象很深的还有奈良的农村,上次随便从一个站下车,顺着路往前走,就来到了奈良的一片农地。
和朋友在里面走走停停,看看这里的泥土,人家,体味着最传统的日本风情。
据说二战后期,美军曾试图轰炸京都和奈良,但最后还是没有能下手。
奈良绝对是一个值得去的地方,在经历了一年的忙碌和纷扰之后,来这里放松一下心情,再惬意不过了。
《d设计之旅:奈良》读后感(四):开启奈良之旅如今很多国人出国旅游的首选之地是到日本,奈良是日本历史文化古城,这本《d设计之旅:奈良》正当其时地出版了。
我为什么这样关注这本书呢?因为我在去年也是到日本旅行,所以,对这本书是相见恨晚。
旅行,需要一本指南,我就是因为当时缺少一本这样的书,曾经遇到困难。
我到了东京,这是一座商业发达的大都市,日本特色的商品、美食在这里应有尽有。
我在一条繁华的商业街购物,想要购买具有日本特色的筷子,进了无数的商店,女售货员彬彬有礼,说话细声细气地提供服务。
当我走出商店,方向搞错了,于是,越走越远,语言不通,无法问路。
耽搁了一个多小时,我到一家商店里问路,一位中年妇女送给我一本当地的旅行指南。
并且,发出详细地在书里的图中用笔标出来,我要回去的地方。
我非常感激,我就是凭着这本东京旅行指南,找到了我的下榻的酒店。
通过这件事,我知道了,出门在外,特别是在异国他乡,旅行指南的重要作用。
另外,我对于日本的高度文明,深感敬佩,礼仪之邦,卫生程度也是首屈一指。
这本《d设计之旅:奈良》,非常详细地介绍了日本奈良的名胜、日常交通、当地美食、日本文化,全面地展示了这座日本历史文化古城的景观,并且还探索了这里的生活方式。
可以说,这本书对于奈良是全方位的介绍,而且是图文并茂,那么多的实景照片非常直观地将奈良的方方面面,包罗万象,应有尽有。
特别是日本的人文地理,生活习惯,相关的礼节都想到了。
书中涵盖的关于奈良可观,可感的方方面面,从日常交通到美食指南,从建筑改造到歌舞艺术,这些在书中均有涉猎,显然是用心研究过的。
很多地方都使用商业数据图和不一样的实景拍摄图,让我们以更加科学和理性的态度去探索奈良之旅吧。
这本书是由日本D&Department出版的深度旅行丛书品牌,为读者深入介绍日本地方风物,传达当地个性与特色。
融合日本设计与文化精髓,宣扬一种全新的旅行概念,每一本都致力于挖掘地方的自我风格,提倡用长效设计的观点去找寻“温和轻松的旅行”。
《d设计之旅:奈良》这本书,带着你去认识、观览多层面的奈良,可以全面掌握奈良交通的方式、日本民族礼仪的方面,书中对于东京的建筑、料理、行摄、店铺、咖啡、地下铁交通系统等,这些东京最具标志性的元素分别以每个主题的形式呈现给读者,让你一书在手,旅行不愁,一定会有很大帮助的。
让我们带上这本书,来到奈良感受一下不一样的城市吧。
《d设计之旅:奈良》读后感(五):借我一双设计之眼吧,让我看尽你的美日本有几座知名的特别能代表日本文化的城市:东京(时尚都市的繁华)、大阪(关西文化)、京都(平安文化)、名古屋(奢移品之都),江户(江户时代,歌舞伎舞台剧等),其中排在榜首的是奈良。
作为奈良时代的首都和佛教中心“南都”,已有1280年历史的奈良,曾诞生丰富的平京文化,平城京,7代天皇的首都。
在奈良,工艺、文学,特别是佛教特别发达,奈良地面有许多寺庙。
著名的南都七大寺包括药师寺、大安寺、元兴寺、兴福寺、东大寺、西大寺和法隆寺。
走在奈良的街头,也特别能感受到日本独具一格的文化魅力。
《d设计之旅:奈良》是一本关于奈良文化的旅行攻略,D系列取自Design 设计之名,用意是帮助读者深入探索了解一座城市的风韵。
用编者的话说,也即是用“设计的眼光”寻找具有“长效设计”特质的物品,更容易理解其匠心。
换句话说,所谓的“长效设计”也就是从一件物品身上,看到物品的现在、过去和未来;从一件事物表面,看到背后的故事,历程和演变由来。
所谓的“长效设计”,就只取材那些能够长久存在的事物——这也是由表及里,惜物爱物的一种珍重态度。
可以理解这种态度,在物质异常丰富,也非常容易满足,十足考虑个性化的今天,铺张浪费,随弃断舍离,让物品成为还没有物尽其用便丧失价值的易耗品,而这种浪费和随意的态度,也造成今人的散漫和无所谓。
《D设计之旅》系列的编著者便希望通过深度走访一系列城县,帮助读者解读所遇之大小物什的来龙去脉,让不同的个体都能感受到物或景本身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让人们更多珍惜,珍重,惜物,惜之种一朝一会之缘。
而编者对此做出的取舍慎重也值得一观:如何选择采访对象上:要符合当地的特色,要价格适中,要能传递当地的重要信息,要蕴含设计匠心,要是当地人正在做的事。
那么对奈良这座集古老与现代,集科技与文化于一身的特色之城呢?翻开这本《D设计之旅:奈良》我们可以找到答案。
翻开奈良,绿色,木制小屋,清静的山间小道,一派山林之气,很暇意,很舒服。
一座还没有被都市化、现代化、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的嘈杂浸染得失去模样的千年古都,试想走在这样青山绿水之间,心境一定舒畅自由又宁静平和吧。
一方山水滋养一方人,鹿之城奈良值得一行。
此书中选取的一些照片都非常有“设计感”,比如建筑上,室生山上公园的艺术森林与山麓中的古刹隔空呼应,雕刻家的作品点缀其中,作品色彩的红与白,与青山和褐色的屋瘠和谐统一,景与物完美融合,而处于此情此景中人,也一定心旷神怡,百般舒展。
书中选择的博物馆,小店,寺庙,酒店等皆有各自独有的风味特色,不过,编者走访这些都道府县,估计也是为旅游者们提供一份有价值有特色的旅行指南吧。
帮读者找到一个地方,找到这个地方的特色之处,又通过设计之眼深入分解设计之美,让走马观花的旅行,变得更多回忆,更多美好,更多美之熏陶。
这样的设计之旅何乐而不为呢?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然后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再后来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回归本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