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共同生活的世界复习课
- 格式:doc
- 大小:51.50 KB
- 文档页数:2
第二单元人类共同生活的世界 复习提纲
1、 海陆面积分布状况;
2、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及位置分布状况; 最大的岛屿、半岛;马来群岛;海峡;分界线;
3、
海洋对人类的影响
淡水资源;渔盐之利;能量之源;开辟海上交通航线;填海造陆; 4、五种地形的名称及特点,能根据图片判断具体的地形类型。
F
E
D
B
I
A
C J
H
I
G
K
5、几种有特色的气候类型:
1)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地中海沿岸)
2)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和多雨。
(西海岸,典型的岛国英国)
3)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有利于水稻等农作物的生长。
(宁波:亚热带季风气候)4)热带雨林气候:高温多雨。
(最大的热带雨林区:亚马孙平原)6、三大人种类型、划分的依据、人种分布的特点
国家和地区的区别;领土的范围:领陆、领海、领水、领空。
7、根据经济发展水平
发达国家(大洋州、欧洲、北美洲、日本)
发展中国家(亚洲、非洲、拉丁美洲)
8、经线及经度;(形状、长度、指示方向)
纬线及纬度;(形状、长度、指示方向
南北半球的划分(赤道);东西半球的划分(160E ,20W);
经纬网确定地点(图示)。
统编版九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一单元我们共同的世界复习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统编版九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一单元“我们共同的世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知识点:1.世界舞台上的中国:让学生了解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我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2.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引导学生关注全球性问题,如和平、发展、环境、资源等,认识到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各国共同努力。
3.中国的外交政策:让学生了解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以及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立场和原则。
4.做友好往来的文化使者:培养学生尊重不同文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但对全球性问题的认识仍较为肤浅。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需要提高对国际事务的关注度,增强全球意识,提升跨文化沟通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我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关注全球性问题,理解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各国共同努力;掌握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了解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立场和原则。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案例分析等方式,提高学生对国际事务的关注度,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尊重不同文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中国的外交政策。
2.难点:理解全球性问题及其解决需要各国共同努力,掌握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视频、图片、案例等素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关注国际事务。
2.合作探讨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观点,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案例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让学生分析、解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4.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查阅资料,总结知识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考点02:人类共同生活的世界(第1课大洲和大洋)一、单选题1.海峡是海洋运输的重要通道,图中甲、乙、丙、丁中代表马六甲海峡的是()A. 甲B. 乙C. 丙D. 丁2.四大洋中,既是纬度最高又跨经度最广的是()A. 太平洋B. 大西洋C. 印度洋D. 北冰洋3.海峡是海洋运输的重要通道,图中甲、乙、丙、丁中代表马六甲海峡的是( )A. 甲B. 乙C. 丙D. 丁4.下图中M洲濒临的大洋是( )A. 大西洋、印度洋B. 印度洋、太平洋C. 太平洋、北冰洋D. 北冰洋、大西洋5.亚洲与非洲的分界线是( )A. 乌拉尔山脉B. 苏伊士运河C. 波斯湾D. 巴拿马运河6.关于上图中四个大洲的表述,错误的是( )A. ①是世界上跨纬度最广的大洲B. ③大洲与④大洲的分界线是巴拿马运河C. ②大洲濒临三大洋D. 四个大洲按面积由大到小的顺序是①②③④7.图中甲表示的海洋是()A. 太平洋B. 大西洋C. 印度洋D. 北冰洋8.世界上跨经度最广的大洲和大洋分别是( )A. 亚洲、太平洋B. 亚洲、大西洋C. 非洲、印度洋D. 南极洲、北冰洋9.既位于北半球又位于西半球的大洲是( )A. 亚洲B. 非洲C. 北美洲D. 南美洲10.读“东西半球海陆分布图”,完成下列小题。
(1)据图中信息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北半球陆地面积大于海洋面积B.赤道穿过大西洋、太平洋和北冰洋C.欧洲和北美洲全部位于北半球D.四大洋之间相互隔离互不连通(2)据图判断,温带面积最大的大洲是()A.非洲B.北美洲C.亚洲D.大洋洲11.如下图中海峡是海洋运输的重要通道,图中甲、乙、丙、丁中代表亚洲和北美洲分界线白令海峡的是()A. 甲B. 乙C. 丙D. 丁12.图中所示的四个大洲中说法正确的是()A. 甲、乙两洲的分界线是苏伊士运河B. 乙大洲是跨经度最广的大洲C. 七大洲中,丙大洲的面积最大D. 丁大洲完全位于北半球二、问答题13.请在下图中用简单的几何图形绘出七大洲的轮廓和相对位置,并分别标注出各大洲的名称。
中学七年级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人类共同生活的世界复习课
课时情况:第_J ______ 课时,共_J ____ 课时
作者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课程标准
备注2-6运用各种资料,描述世界自然与人文环境的总体特征。
二、课标解读:运用视频、图片、地图、文字等资料,了解世界海陆分布的特点、大洲大洋、地形、气候、等自然环
境概况。
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了解人种、国家等人文环境概况并能进行描述。
三、教学目标
1、知道世界海陆分布的特点,并能根据实际生活描述海洋对人类的影响。
2、能选择恰当的地图,说出几种地形的主要特点,知道世界典型地形单元的名称及位置。
3、利用地图,认识地球上不同区域气候的千差万别,并能描述几种具有代表性的气候类型的分布及其特点。
4、通过阅读图片资料,理解世界各地由于地形和气候的差异,造成自然景观的地区差异。
5、能通过地图,文字等资料,描述人种的特征及分布,国家与地区的差别及国家的分类。
6、在学习中感受自然环境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
7、能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地图,解决实际需要。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并能描述世界地形特点及分布,气候类型特点及分布,能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地
图,解决实际需要。
教学难点:在学习中感受自然环境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能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地图,解
决实际需要。
五、教法学法
教法:读图+点拨”的方法多媒体教学法学法:读图分析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六、教学过程
八、板书设计
九、教学反思。
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学期第二课时复习课教案
世界舞台上的中国
复习目标:1、中国担当
2、与世界深度互动
3、中国的机遇和挑战
4、携手促发展
复习重点:1、世界舞台上的中国
2、文明交流互鉴对我国的意义
3、谋求自身发展
教学过程:
一、 读背复习课本知识点。
1、 中国如何展现一个有担当的大国形象?如何展现大国风范和显示中国智慧?
2、 中国对世界的影响
3、 加强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的意义、原则
4、 今天的中国面临哪些新的发展契机和新风险新挑战?怎样面对?
5、 谋求自身发展的理念、意义、做法
6、 中国如何与世界各国分享发展机遇,共享发展成果?
二、 学生自己构建知识体系,对本单元知识有一个系统的认识。
世界舞台上的中国
三、 随堂练习。
做印发的随堂试卷。
中学七年级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人类共同生活的世界复习课
课时情况:第 1 课时,共 1 课时
作者姓名:
一、课程标准
备注2-6运用各种资料,描述世界自然与人文环境的总体特征。
二、课标解读:运用视频、图片、地图、文字等资料,了解世界海陆分布的特点、大洲大洋、地形、
气候、等自然环境概况。
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了解人种、国家等人文环境概况并能进行描述。
三、教学目标
1、知道世界海陆分布的特点,并能根据实际生活描述海洋对人类的影响。
2、能选择恰当的地图,说出几种地形的主要特点,知道世界典型地形单元的名称及位置。
3、利用地图,认识地球上不同区域气候的千差万别,并能描述几种具有代表性的气候类型的分布及
其特点。
4、通过阅读图片资料,理解世界各地由于地形和气候的差异,造成自然景观的地区差异。
5、能通过地图,文字等资料,描述人种的特征及分布,国家与地区的差别及国家的分类。
6、在学习中感受自然环境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
7、能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地图,解决实际需要。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并能描述世界地形特点及分布,气候类型特点及分布,能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地
图,解决实际需要。
教学难点:在学习中感受自然环境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能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地图,解
决实际需要。
五、教法学法
教法:“读图+点拨”的方法多媒体教学法学法:读图分析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七、作业设计
八、板书设计
九、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