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儿10年浙江省优质课一等奖
- 格式:ppt
- 大小:654.00 KB
- 文档页数:5
19《枣儿》教学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第四章《生活的味道》,具体内容为《枣儿》。
该文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枣儿的生长过程和作者与枣儿之间的情感联系,通过故事传达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课文内容,了解枣儿的生长过程及特点。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3.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课文中的美词佳句,体会作者对枣儿的深厚感情。
重点:掌握枣儿的生长过程,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审美情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枣儿的实物图片,引发学生对枣儿的关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阅读理解: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枣儿的生长过程,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 例题讲解:挑选课文中的美词佳句进行分析,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课文中学到的词语和句式,进行小练笔。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难点和重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板书设计1. 《枣儿》2. 主要内容:枣儿的生长过程作者与枣儿的情感联系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我心中的枣儿》为题,写一篇作文。
2. 答案要求:运用课文中学到的美词佳句,表达自己对枣儿的认识和感情。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掌握情况,以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其他植物,了解它们的生长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环保意识。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希望学生能够掌握枣儿的生长过程,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同时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审美情趣。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深度理解2. 教学目标的具体化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4.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5. 例题讲解的针对性6. 随堂练习的设计7. 板书设计的逻辑性8. 作业设计的深度与广度9.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际效果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内容的深度理解《枣儿》一文不仅描述了枣儿的生长过程,还蕴含了作者对自然的敬畏与珍惜。
《枣儿》优质课一等奖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语文》第九册第五单元《枣儿》一文。
详细内容包括:课文阅读与理解,对文章的语言、结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方面进行分析,以及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意图。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生词,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分析课文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3. 通过课文学习,教育学生关爱他人,珍惜友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析课文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2. 教学重点:掌握生字、生词,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作业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关于枣儿的民间故事,引发学生对枣儿的兴趣,进而导入课文学习。
2. 课文阅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3. 生字、生词学习:教师讲解生字、生词,学生进行练习。
4. 例题讲解:分析课文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讲解课文难点。
5. 随堂练习: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问题,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
8. 课后作业布置: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课后复习。
六、板书设计1. 《枣儿》2. 主要内容:课文梗概、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创作背景及意图。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抄写生字、生词,每个写五遍。
(2)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不少于100字。
(3)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不少于200字。
2. 答案:(1)见课后生字表。
(2)见课文梗概。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教师进行自我反思,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有关民间传说的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组织学生进行课外活动,如参观博物馆、采访老人等,了解民间文化,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的设定2.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把握3. 教学过程的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4. 板书设计5. 作业设计6.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一、教学目标的设定1. 在阅读理解方面,注重学生对课文细节的理解,如文章的结构、修辞手法等。
《枣儿》教学设计一等奖《枣儿》教学设计一等奖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本文的故事情节。
2、把握文中的人物形象及所表现的主题。
3、引导学生理解剧本的象征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1、学生预习,教师重点讲解。
2、合作探究法,问答法,点拨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本文表现了感人至深的亲情和老一辈人的浓厚乡情,反映了当今社会家庭关系的变化,呼唤人们的温暖亲情和心灵沟通。
学习本文时应注意体会。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1、重点把握文中塑造的人物形象,理解剧本的象征意义。
2、难点剧本思想内容的双重性、双向性和多样性。
3、教学突破在揣摩故事情节、人物语言的基础上把握人物形象,进而理解其象征意义;在理解象征意义的基础上掌握剧本的`思想内容。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学生齐唱歌曲《常回家看看》,回顾《背影》,感受亲情,导入新课。
2、枣儿在中国人的意识中有特殊意义,一颗小小的枣儿,凝聚着浓浓的亲情。
今天,我们一起品读曾获“中国曹禺戏剧一等奖”的话剧小品《枣儿》,尝尝它的味道是香甜,还是苦涩。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检查预习(字词,课文内容)。
2、要求学生用“这篇课文通过的故事,表现了”的句式概括课文。
明确:这篇课文通过描写老人和小男孩之间的一段亲切交往,表现了老人对儿子、男孩对父亲的深切亲情,反映了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变迁。
三、精读课文,把握人物形象1、思考下列问题(1)老人总共几次回忆起自己的儿子枣儿?(2)老人堆男孩是一种什么态度,这说明了什么?讨论、明确:老人对男孩是非常疼爱的,表现了一种不是祖孙却如同祖孙的长辈对晚辈的关爱,也从侧面表达了对自己儿子的亲情。
2、老人和男孩性格概括老人:老一辈农民。
他满怀亲情,富有爱心,关爱青年人;念旧而不传统,面对生活的变化不失爱心,不失希望而有所失落。
男孩:年幼的新生一代。
思念父亲,喜爱心疼自己的老人,好奇而又懂事,在他身上处处表现了儿童纯真可爱的天性。
3、枣儿在剧中的作用全剧以“枣儿”为标题,并以“枣儿”贯穿全篇,让老人与男孩围绕“枣儿”进行对话,展开情节。
《枣儿》全市一等奖教学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语文》教材第七册第四章《秋天的故事》,详细内容为《枣儿》一课。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将了解我国北方农村秋季收获枣子的情景,感受作者对故乡和童年生活的怀念,同时品味课文的语言美。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正确认读、理解课文中的生词、成语,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情感的能力,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故乡和童年生活的热爱,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品味课文语言美。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实际,感受作者对故乡和童年生活的怀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教学课件、挂图、录音机、磁带。
2. 学具:课本、练习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组秋季收获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秋天,为新课学习创设情境。
2. 自主学习:学生自读课文,解决生词、成语,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3. 课堂讲解:教师详细讲解课文,分析课文结构,解读作者情感。
4. 例题讲解:讲解“枣儿”与“我”之间的联系,指导学生如何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情感。
5. 随堂练习:学生仿写一段话,描述自己童年时与家人一起收获果实的场景。
6. 小组讨论:讨论课文中描绘的枣子特点,体会作者对故乡的热爱。
7. 情感升华: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实际,分享对故乡和童年生活的怀念。
六、板书设计1. 《枣儿》2. 主要内容:课文结构、作者情感、枣子特点3. 重点词语:枣儿、童年、怀念、收获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我心中的枣儿”为题,写一篇作文,描述自己对故乡和童年生活的怀念。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提高课堂效果。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其他关于故乡和童年生活的文学作品,进行深入阅读。
组织一次“我心中的故乡”主题活动,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1. 导入新课:通过图片展示秋天的收获场景,应选择具有代表性和感染力的图片,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学习新课打下情感基础。
19《枣儿》教学公开课一等奖创新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十九课《枣儿》。
详细内容包括:理解课文内容,学习生字词,体会作者对枣儿的感情;掌握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学习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认识生字词,体会作者对枣儿的喜爱之情。
2. 掌握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并能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3. 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热爱生活的品质,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并能运用到写作中。
重点:学习生字词,体会作者对枣儿的感情。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学具:课本、练习本、彩色笔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枣儿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激发学生对枣儿的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圈出生字词,并尝试理解课文内容。
3. 课堂讲解:讲解生字词,分析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枣儿的感情。
4. 例题讲解:讲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通过例句进行示范。
5. 随堂练习:学生仿写句子,运用所学的修辞手法。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分享自己仿写的句子,互相学习,互相鼓励。
六、板书设计1. 课题:《枣儿》2. 生字词:若干3.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4. 重点句子:若干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本节课学习的修辞手法,以“我的玩具”为主题,写一篇短文。
2. 答案示例:我的玩具我有一个可爱的玩具,它是一只小熊。
它毛茸茸的身体,黑亮的眼睛,总是微笑着看着我。
每当我遇到不开心的事情,它都会陪在我身边,仿佛在说:“别难过,我会一直陪着你。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生动的图片导入,激发学生对枣儿的兴趣。
课堂讲解中,注重学生对生字词的理解和运用,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枣儿的感情。
在随堂练习环节,鼓励学生发挥创意,运用所学的修辞手法进行仿写。
2. 拓展延伸:课后可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其他事物,尝试用所学修辞手法进行描述,提高写作水平。
《枣儿》优质课一等奖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枣儿》一课。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课文朗读、生字词学习、句子解析、课文理解及情感体验。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本课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拓展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生字词。
2.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语文书、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分享自己家乡的水果,引出本课主题。
(2)板书课题:枣儿。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
(2)学生互查,教师点评。
3. 课堂讲解(1)生字词讲解:根据课文内容,讲解生字词。
(2)句子解析:分析重点句子,理解课文。
4. 例题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难点句子。
(2)分析句子结构,理解句子含义。
5. 随堂练习(1)让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
(2)根据课文内容,进行课堂问答。
6. 课文理解与情感体验(1)让学生分组讨论,深入理解课文。
(2)分享感受,体会作者对家乡的热爱。
(2)拓展思考:让学生思考自己家乡的特色,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课题:枣儿2. 主要内容:课文朗读、生字词、句子解析、课文理解、情感体验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熟读课文,掌握生字词。
a. 课文主要讲述了什么?b. 作者为什么喜欢枣儿?2. 答案:(1)课文主要讲述了作者对家乡枣儿的喜爱。
(2)作者喜欢枣儿,是因为枣儿是家乡的特产,寄托着对家乡的思念。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使学生掌握了课文内容,培养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枣儿》优质课实录一、倾听童谣,感受亲情。
枣儿甜,枣儿香,要吃枣儿喊爹娘;爹娘给个竹竿竿,打下枣儿一片片,爹不吃,娘不吃,留给嬷嬷过年吃。
二、了解剧情。
师:我们再讲木字,很神奇的字,文中老人的儿子名字中有一个木字,枣儿。
看到这个名字你会想到什么?生:吃的枣。
师:还可以是什么?生:名字叫枣儿。
师:一语双关,文章围绕枣儿写了哪些故事?生:枣儿吓跑日本鬼子的故事。
生:闹灾荒的时候,枣儿救了爷爷和他的儿子。
生:枣儿名字的来历。
生:老人的儿子摘枣儿时落在枣儿身上。
生:枣儿是怎么长出来的。
师:大家已经找了很多枣儿的故事,但是还有很多同学没有看过这个剧本,怎么办?我们就来为这个话剧你一个海报,让更多的人来了解枣儿,好吗?我们说干说干,我们看看这几个项目怎么填。
编剧:作者剧情介绍:师:谁再来用更简单的语言,比如谁?在哪里?干什么?生:老人和男孩在树下吃枣儿。
师:这是看的见的,他们其实在树下干什么?生:在等待亲人。
主要人物:老人和小孩没有出场的还有谁?枣儿,男孩父亲三、找出矛盾。
师:接下来我们就要看一下,枣儿这出戏剧有哪些精彩的看点,补充戏剧小知识--戏剧是一种以矛盾冲突来推动情节发展、塑造人物形象的舞台艺术。
可以说没有矛盾冲突就没有戏剧,正是由一对对矛盾冲突,才有了很多精彩看点。
师:那么枣儿这本戏剧,围绕四个人物展开了哪些矛盾冲突?矛盾双方、矛盾的焦点各是什么?我们一起来讨论一下?生讨论。
师:哪一组同学先来说生:发现老人盼望孩子回来,孩子没有回来。
师:矛盾的双方是:老人和枣儿叔叔的矛盾,矛盾冲突是?生:老人盼望他回来,却没有回来。
还有吗?生:巧克力和枣儿的冲突。
师:矛盾的焦点和双方各是什么?生:枣儿和他的父亲是矛盾双方,矛盾的焦点是希望父亲回来,但父亲没有回来师:你是不是误嘴了,不是枣儿,是男孩。
师:对,是男孩和男孩爹之间的矛盾(板书)师:还有怎样的矛盾?生:老人希望男孩留下来,男孩想回家等爸爸。
三、分析矛盾。
2024年枣儿优秀教案一等奖课题:《枣儿》年级:八年级学科:语文【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枣儿》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人物形象。
3.培养学生的朗读、思考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主题和情感。
2.分析象征手法和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象征手法的作用。
2.挖掘课文中的深层含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1.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枣儿》,提问:“你们知道‘枣儿’是什么吗?它在这篇课文中有何特殊含义?”二、课文朗读1.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表情和节奏。
2.教师指导学生朗读,关注重点词句,体会课文情感。
三、课文分析1.分析课文结构,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开头和结尾,提问:“课文开头和结尾分别描绘了怎样的场景?它们有何联系?”3.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提问:“课文中有哪些象征手法?它们分别代表了什么?”5.分析课文人物形象,提问:“课文中的主要人物有哪些特点?他们分别代表了什么?”四、课堂讨论1.提问:“课文中的亲情、友情和家乡主题对你们有何启示?”五、作业布置1.写一篇关于家乡的作文,题目自拟。
2.深入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结合自己的理解,写一篇短文。
六、课堂小结2.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学会珍惜亲情、友情和家乡。
七、课后反思1.教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分析课文《枣儿》,使学生深入理解了课文主题和象征手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朗读、思考和表达能力。
同时,课堂氛围活跃,学生参与度较高。
但在教学过程中,仍有个别学生存在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管理。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补充1.理解课文主题和情感:对话示例:“同学们,你们觉得课文想要传达给我们什么样的情感?为什么枣儿会让你们有这样的感受呢?”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对,枣儿不仅仅是一个水果,它承载着人们对家乡的思念,对亲情的渴望,这就是课文想要表达的情感。
枣儿优秀教案一等奖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语文》教科书第五册第四单元的一篇文章《枣儿》。
详细内容为教材第29页至第31页,主要围绕作者回忆童年时与爷爷一起摘枣的情景,描绘了祖孙二人间的深厚情感以及生活中的一些哲理。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与爷爷之间的情感,体会亲情的重要性。
2. 学习并运用文章中的好词佳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文章中寓意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重点:学习文章中的好词佳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PPT展示课文内容、图片、摘枣的视频等。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PPT展示一颗挂满枣儿的树,让学生描述枣儿的形状、颜色等,引入新课《枣儿》。
2. 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与爷爷之间的情感。
3. 课堂讲解(1)教师带领学生分析文章结构,了解文章主题。
(2)讲解文章中的好词佳句,如“枣儿红遍了山坡”、“爷爷的笑声很响亮”等。
(3)分析文章中的难点,如寓意深刻的句子,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情感。
4. 实践情景引入播放摘枣的视频,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描述摘枣的情景,体会祖孙二人的快乐。
5. 例题讲解出示例题:“作者和爷爷一起摘枣,心情是怎样的?”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找出相关描述,分析作者情感。
6. 随堂练习(1)根据课文内容,画出作者与爷爷摘枣的情景。
(2)仿写文章中的一段描述,如:“枣儿红遍了山坡,像一颗颗玛瑙镶嵌在绿叶之间。
”六、板书设计1. 课文枣儿2. 中心思想:亲情、回忆、生活哲理3. 好词佳句:枣儿红遍了山坡、爷爷的笑声很响亮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根据课文内容,描述作者与爷爷摘枣的情景。
(2)运用文章中的好词佳句,写一段话描述你与家人的快乐时光。
2. 答案:(1)示例:课文中,作者和爷爷一起在枣树下摘枣,阳光透过树叶洒在他们身上,枣儿红遍了山坡,爷爷的笑声很响亮,两人度过了一个愉快的下午。
《枣儿》全市一等奖教学课件.一、教学内容《枣儿》是小学语文教材第五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
本课详细内容主要围绕我国一种传统小吃——枣儿,通过描述枣儿的生长过程、采摘方法以及与人们生活的关系,让学生了解和感受我国传统文化和民间习俗。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习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枣儿的生长过程和民间习俗。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实践等方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实践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合作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枣儿的生长过程和民间习俗,运用课文中的词语进行表达。
2. 教学重点:学习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语文书、练习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枣儿的实物和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枣儿这种传统小吃,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导入:板书课题,引导学生跟读课题,了解本课的学习内容。
3. 学习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教师进行讲解和指导。
4. 生字词学习:学习生字词,让学生掌握字词的音、形、义。
5. 实践活动:分组讨论,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描述枣儿的生长过程和民间习俗。
6. 例题讲解:针对课文内容设计练习题,进行讲解和指导。
7.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课题:《枣儿》2. 主要内容:枣儿的生长过程枣儿与人们生活的关系民间习俗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根据课文内容,描述枣儿的生长过程。
(2)运用课文中的词语,介绍一种你熟悉的民间习俗。
2. 答案:(1)枣儿的生长过程:春天,枣树发芽,长出嫩叶;夏天,枣树开花,结出果实;秋天,枣儿成熟,采摘下来;冬天,储存枣儿,供人们食用。
(2)示例:端午节,民间有赛龙舟、吃粽子等习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物和图片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枣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