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光技术的发展历史
- 格式:pdf
- 大小:257.23 KB
- 文档页数:5
激光焊接发展史
激光焊接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当时人们已经开始研究激光的原理。
1960年,世界上首台激光器被研发出来,4年后,首台YAG固体激光器和CO₂气体激光器相继问世,这两种激光器至今仍是应用最广泛的工业激光器。
近年来,随着光纤激光器和碟片激光器等新型激光技术的不断涌现,激光焊接在各个工业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1984年,全球首个用于大规模工业生产的激光焊接设备出现,自此,激光焊接技术逐渐在各个工业行业中得到广泛应用。
除了激光焊接,激光钎焊、激光冷热送丝焊接和激光复合焊接等技术的出现,也扩展了激光技术的应用领域。
随着激光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激光器价格的下降,手持激光焊在2018年应运而生,它的出现使得激光焊接自动化的发展进程进一步加快。
激光的发明与应用激光是在1960年正式问世的。
但是,激光的历史却已有100多年。
确切地说,远在1893年,波尔多中学物理教师布卢什就已经指出,两面靠近和平行镜子之间反射的黄钠光线随着两面镜子之间距离的变化而变化。
他虽然不能解释这一点,但为未来发明激光发现了一个极为重要的现象。
1917年爱因斯坦提出“受激辐射”的概念,奠定了激光的理论基础。
1958年美国科学家肖洛和汤斯发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当他们将闪光灯泡所发射的光照在一种稀土晶体上时,晶体的分子会发出鲜艳的、始终会聚在一起的强光:由此他们提出了“激光原理”,受激辐射可以得到一种单色性、亮度又很高的新型光源。
1958年,贝尔实验室的汤斯和肖洛发表了关于激光器的经典论文,奠定了激光发展的基础。
1960年,美国人梅曼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
梅曼利用红宝石晶体做发光材料,用发光度很高的脉冲氙灯做激发光源,获得了人类有史以来的第一束激光。
1965年,第一台可产生大功率激光的器件——二氧化碳激光器诞生。
1967年,第一台X射线激光器研制成功。
1997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研制出第一台原子激光器。
激光的出现带动了多学科的发展,如量子光学、量子电子学、激光光谱学、非线性光学、集成光学、海洋光学等等。
这里我们只列举一些与日常生活相关的激光应用科学的发展。
激光光盘制作技术1877年世界上第一台留声机在爱迪生的手上诞生了!它是声像技术发展的开端。
而1972年荷兰菲利浦公司研制出用激光器录音的彩色电视录像盘。
这就是现代激光光盘的诞生!激光光盘的诞生,激光在音响设备上的应用,是音响上的一次革命。
人们利用激光,以“光针”代替钢针、宝石针,制成激光唱片。
激光唱片不仅能够录音,而且能够录像。
激光唱片用来记录、存储声音和图像,可以说,这是声像技术上的一次革命,一个伟大的创举。
1983年,美国和日本分别研制成崭新的数字录音唱片。
这种唱片完全摆脱了传统唱片的制作和重播方式,为唱片开辟了一个全新的境界。
激光加工技术的发展及应用研究激光加工技术相信大家已经不会陌生了。
它是一种以激光束为工具进行加工的技术,由于具有高精度、高效率、无损伤、无污染、无接触等优点,激光加工技术在领域中被广泛应用,它有望成为未来工业制造的主流技术之一。
一、激光加工技术的历史与发展激光加工技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
1965年,美国一位科学家发明了被称作激光的新型光源,由于其单色性、相干性和高亮度,很快就引起了工业界的关注。
1982年,德国的魏德梅尔(Karl-Otto Mende)博士首次将激光应用于金属加工中。
当时的激光能量仅为几十瓦,但其加工效率已经超过传统的加工方法。
随着激光技术的发展,其在工业制造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特别是现在的高功率激光技术,使得激光加工效率得到了大幅提升。
目前,激光加工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金属、非金属和复合材料的加工中,成为了现代制造业的一项重要技术。
二、激光加工技术的分类根据激光加工的模式和处理特点,激光加工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 激光切割技术:主要应用于金属材料的切割,具有高效、高精度、无接触且无热影响等优点,可以在制造过程中减少材料的浪费。
2. 激光钻孔技术:主要应用于金属材料的开孔、钻孔和放电加工,具有高精度、高效率、非接触性等优点,可以实现对规则和不规则形状的孔洞加工。
3. 激光焊接技术:主要应用于金属材料的焊接,具有高强度、高可靠性、无杂质、无变形等优点,可以实现对不同材料与不同厚度的焊接。
4. 激光刻蚀技术:主要应用于半导体微机电系统、热敏电路、4G手机行业等领域,具有高精度、无刻蚀液、无腐蚀残留等优点,可以实现对非接触性的刻蚀加工。
三、激光加工技术的应用1. 机械制造业激光加工技术在机械制造业中的应用领域很广,如金属零部件、工业机器人、汽车和航空零部件等制造中。
从机械加工的角度,激光加工的加工速度比传统加工快,精度高,能够研究制造一些新颖、微小、薄肉、复杂、高精度的工件,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光疗皮肤发展历史
光疗皮肤是一种使用光线或光能治疗皮肤问题的方法。
它已经存在了很长时间,并且经历了许多发展和演变。
公元前1500年左右,埃及人开始使用太阳光来治疗皮肤疾病。
埃及人相信太阳具有治愈特性,并经常暴露于阳光下,以治疗皮肤问题。
20世纪初,丹麦医生Niels Finsen发明了一种使用紫外线治疗
皮肤问题的方法。
他发现,紫外线可以杀死细菌,因此可以治疗一些细菌感染引起的皮肤病。
他的发现引起了轰动,并使光疗皮肤成为当时的医学研究热点。
20世纪中期,荧光疗法开始获得广泛应用。
这种方法使用特
殊的荧光灯照射皮肤,以治疗各种皮肤问题。
荧光疗法成为治疗粉刺、银屑病和慢性湿疹等常见皮肤问题的主要方法。
20世纪70年代,激光疗法开始逐渐应用于光疗皮肤的领域。
激光疗法利用激光束的高能量来治疗皮肤问题,如痤疮、色素沉着和血管疾病等。
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光动力疗法成为光疗皮肤领域的新兴
技术。
这种方法结合了光疗和药物治疗,通过使用特定的荧光剂和光线照射来治疗皮肤病变。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光疗皮肤的技术不断更新,出现了更加高效和安全的光疗设备。
同时,基因治疗和光基因治疗等
新兴疗法也被引入光疗皮肤的领域,为治疗更多种类的皮肤问题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总的来说,光疗皮肤的发展历史经历了从传统太阳光疗法到紫外线疗法、荧光疗法、激光疗法再到最新的光动力疗法和基因治疗等技术的演变。
这些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光疗皮肤成为一种越来越重要和广泛应用的皮肤治疗方法。
中国激光发展史激光技术是一项重要的现代科技成果,对于国家的科技实力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中国,激光技术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从最初的引进和研究,到自主创新和产业化,不断推动了中国激光产业的发展。
本文将从中国激光发展的历史角度,为大家介绍中国激光发展的脉络和成就。
20世纪50年代,激光技术在世界范围内开始兴起。
中国在1957年引进了最早的激光装置,为激光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后,中国科学家开始在激光领域进行研究,探索激光技术的应用。
在这一时期,中国激光技术的研究主要以基础理论为主,通过国际学术交流和国内科研合作,中国的激光研究开始取得一些初步成果。
到了20世纪70年代,中国开始了激光技术的自主研究和发展。
在这个时期,中国科学家积极开展激光技术的研究工作,并在多个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
1970年,中国科学院激光研究所成立,成为中国激光技术研究的重要机构之一。
此后,中国的激光研究逐渐走上了正轨,开始形成一支专业化的激光研究队伍。
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激光技术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中国科学家开始关注激光技术的应用,并在军事、工业、医疗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1983年,中国成功研制出第一台国产化的激光器,标志着中国激光技术实现了从引进到自主创新的重要转变。
此后,中国的激光技术研究进一步加强,取得了更多的创新成果。
到了21世纪,中国的激光技术研究和应用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中国激光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全球激光技术领域的重要力量。
中国的激光设备制造商也迅速崛起,为国内外市场提供了各类高质量的激光产品。
此外,中国的激光应用领域也在不断扩大,涵盖了工业加工、医疗美容、通信等多个领域。
中国的激光技术在航天、国防等领域的应用也取得了重要突破。
总结来看,中国激光发展经历了引进和研究、自主创新和产业化等多个阶段。
中国科学家通过多年的努力,使得中国的激光技术在世界上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未来,中国的激光技术发展仍面临着一些挑战和机遇,需要不断加强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推动激光技术在更多领域的应用,为国家的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超快速激光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前景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类对于激光技术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
超快速激光技术作为激光技术的一种重要分支,其发展速度更是令人惊叹。
它可以帮助人类探索更深入的物质世界,也具有广泛的实际应用前景,本文将对超快速激光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前景做一介绍。
一、超快速激光技术的基本原理超快速激光是介于红外激光和紫外激光之间的一种激光光源,它的工作原理是通过激光在极短的时间内产生强烈的电场和磁场,使物质原子或分子处于极短的时间内达到高能态。
超快速激光通过控制激光单光子、多光子或光子串联来实现对物质结构的刻画和在物质中的精确定位,从而可以帮助人类深入了解物质结构,探索物质的本质。
二、超快速激光技术的发展历程1970年代中期,激光技术在人类历史上被广泛应用。
科学家们意识到,由于激光极短的脉冲宽度和极高的功率,它们可以用来研究物质的基本性质。
这一认识促使科学家们开始研究超快速激光技术的理论和实践。
随着技术的发展,超快速激光技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超快速激光技术的发展历史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时间分辨光谱学,第二阶段是分子反应动力学,第三阶段是材料加工和纳米制造,第四阶段是交叉学科应用。
三、超快速激光技术的应用前景1、半导体行业超快速激光技术在半导体行业中有广泛的应用。
半导体芯片的制造需要高精度的光学加工技术,超快速激光可以在微小的区域内实现高精度加工,为半导体行业提供了宝贵的技术支持。
2、医疗行业超快速激光技术在医疗行业中的应用也非常广泛。
比如,超快速激光可以实现眼科手术,帮助患者改善视力;超快速激光也可以实现皮肤去除,帮助患者恢复美丽肌肤;此外,超快速激光还可以实现口腔治疗、智能健康诊断等多个方面的应用。
3、环境保护超快速激光技术在环境保护方面也具有很大的作用。
比如,超快速激光可以帮助我们监测大气污染物和环境污染物的分布和浓度,从而制定更加有效的环保政策。
4、新能源随着环保意识不断提高,新能源的发展也日益重要。
激光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在21世纪,激光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激光技术是一种能量极高的光源,它能够提供聚焦、切割、治疗和测量等多种功能。
本文旨在探讨激光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一、激光技术的发展史激光技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58年,当时美国物理学家魏曼(W. Maiman)首次制造了一种获得激光光束的器件——宝石激光体(system). 直到1960年,美国贝尔实验室的研究人员成功地发明了一种类气体分子激光器,标志着激光技术进入了实用阶段。
之后,激光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医疗、通讯、军事、制造等领域。
二、激光技术的应用领域1.医疗领域激光可以在医疗领域中起到许多作用。
比如,对于癌症和其他组织的治疗,激光可以运用其热性质动态地摧毁恶性组织和肿瘤。
另外,激光技术可用于美容整形手术,如脱毛、除皱、抽脂、永久性化妆等。
2.通讯领域激光还被广泛用于通讯领域。
利用光感应器和激光来发射信号,可以使光信号传送得更远、更稳定,而不易受到电磁干扰的影响。
此外,激光还可以应用于光纤通讯技术,因为其能够在纤维内传输信号。
3.军事领域激光技术在军事领域也有广泛的应用,如激光导弹的瞄准和隐身系统(可以隐藏无人机的发射源)。
激光雷达也可以用于探测物体的位置,甚至可以穿透云层来进行侦察。
4.制造领域激光技术也被广泛用于制造领域。
利用激光进行精细切割和精细焊接可以提高工业生产效率。
此外,研究人员也利用激光进行3D打印,这为工艺制造领域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工具。
三、未来展望随着新材料的发展和激光技术的日益成熟,激光技术将会在更广泛的领域中发挥作用。
比如,激光技术可以被应用在量子计算机和人工智能等领域,从而推动科学与技术的发展。
总之,激光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一直在不断地拓展新的领域。
尽管激光技术还存在许多问题,如高能耗和高成本等,但是这仅是一个技术发展的过程。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激光技术必然会在各个领域中有更广泛的应用。
我国激光技术的发展史“激光”一词是“LASER”的意译。
LASER原是Light amplification by stimulated emissi on of radiation取字头组合而成的专门名词,在我国曾被翻译成“莱塞”、“光激射器”、“光受激辐射放大器”等。
1964年,钱学森院士提议取名为“激光”,既反映了“受激辐射”的科学内涵,又表明它是一种非常强烈的新光源,这样更加贴切、简洁的得到我国科学界的一致认同并沿用至今。
从1961年中国第一台激光器宣布诞生至今,在全国激光科研、教学、生产和使用单位共同努力下,我国形成了门类齐全、水平先进、应用广泛的激光科技领域,并在产业化上取得很大的进步,为我国科学技术、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在国际上了也争得了一席之地。
一、我国早期激光技术的发展1957年,王大珩等人在长春建立了我国第一所光学专业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仪器机械研究所(简称“光机所”)。
在老一辈技术专家带领下,一批青年科技工作者所谓好是迅速成长,邓锡铭是其中的突出代表。
早在1958年美国物理学家肖洛、汤斯关于激光原理的著名论文发表不久,他便积极倡导开展这项新技术研究,在短短的几年内凝聚了富有创新精神的中青年研究队伍,提出了大量提高光源亮度、单位色性、相干性的设想和实验方案。
1960年世界第一台激光器问世。
1961年夏,在王之江主持下,我国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研制成功。
此后在很短的时间内,激光技术迅速发展,产生了一批先进成果。
各种类型的固体、气体、半导体和化学激光器相继研制成功。
在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方面、一系列新概念、新方法和新技术(如腔的Q突变及转镜调Q、行波放大、铼系离子的利用、自由电子振荡辐射等)纷纷提出并获得实施,其中不少具有独创性。
同时,作为具有高亮度、高方向性、高质量等优异特性的新光源,激光很快应用于各技术领域,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竞争力。
激光理疗历史与起源激光理疗疗法是动物医学中近年来发展最快的分支,本文将帮助您了解其中的原因并帮助您明确开展激光理疗项目应该掌握的必要知识。
成功实施激光理疗项目的最重要的前提是您购买的是合适的激光设备。
这一讲的主要内容是激光理疗的原理和最新科学的概述。
通过学习,您和您医院的其他工作人员可以轻松地向宠主介绍激光理疗项目。
第二讲中我们会介绍激光理疗的广泛应用以及如何使用波长、功率和频率调制等重要参数来优化临床结果。
课程将提供实用的临床解决方案,让您轻松的在实践中成功开展激光理疗项目。
历史与物理爱因斯坦在1917 年首次提出了激光辐射的理论设想。
然而直到1960 年,第一台激光才由西奥多·梅曼教授建造成功。
随后又经历了25 年时间,从而使激光技术发展到足以使激光设备更安全,更易于使用和更具成本效益。
Endre Mester 博士因发现红光和近红外光的生物刺激特性而受到广泛的认可。
LASER 是一个缩写,代表受激辐射发射的光放大,所有激光的工作方式都是基于这一原理的。
你必须有一种由能够达到亚稳态或“受激发”状态的原子组成的某种介质。
当你将能量注入系统时,电子达到更高的能量状态。
当它们回到稳定态时,它们以光子的形式释放出能级跃迁能量。
放大介质中的化学元素将决定产生的激光的波长,同时,激光波长决定了这种特殊激光最适合的功能。
下面,我们将重点讨论医疗激光以及理疗激光。
决定医疗激光器最佳临床效果的两个最重要的特征是波长和功率。
红色和近红外范围内的激光具有生物刺激特性。
简单地讲,这些具有生物刺激特性的激光对应于600nm 和1100nm 之间的波长。
较短的波长在生物组织表面上被更多地吸收,因此不具有像较长波长那样容易穿透生物组织的能力。
可见红色范围(650nm)的波长被黑色素和其他表面受体高度吸收。
这些可以增强伤口愈合的效果。
同时,它们还可以刺激穴位点,和引起可能改善其他深层组织反应的媒介物质的释放。
从生物组织的吸收光谱数据我们知道,接近980nm 范围的波长具有较强的水吸收比率。
732006 NO.9&10 记录媒体技术激光的发明是20世纪中期一项划时代的成就,对人类社会文明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人们把激光和原子能、半导体、计算机列在一起,称为20世纪的“新四大发明”。
激光的出现不但引起了光学革命性的发展,冲击了整个物理学,并且对其它学科如化学、生物学和技术及应用学科如电机工程学、材料科学、医学等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像蒸汽机、发电机和电动机、晶体管、计算机这些创新一样,激光是一项通用技术,它提供了可以在大量实际领域应用的技术能力。
对光盘存储而言,激光的发明是光盘存储技术必不可少的基础,它为光盘存储提供了一个有足够功率并且能够汇聚成很小光斑(微米级或亚微米级)的光源。
可以说,没有激光的发明,就没有后来的光盘的发明。
本文主要为光盘技术人员介绍激光技术的发展历史和趋势。
一、激光的发明和发展所谓激光就是受激发射的光,是被其它辐射感应而激发的辐射。
激光的英文名词为Laser ,是Light Amplification by Stimulated Emission of Radiation 的词首字母构成的新词,其原意是受激辐射光放大器。
早期在我国曾被翻译成“莱塞”、“雷射”、“光激射器”、“光受激辐射放大器”等。
直到1964年,由钱学森院士提议取名为“激光”,它既反映了“受激辐射”的科学内涵,又表明了它是一种很强烈的新光源。
钱学森院士的提议得到国内学术界的一致认同,在中国大陆激光这个新名词就一直沿用至今。
现在我们知道,物质的发光过程有两种:一种称为自发辐射,另一种称为受激辐射。
自发辐射是在没有外来光子情况下,原子自发地、独立地从高能级E 2向低能级E 1的跃迁。
自发辐射是随机过程,跃迁时发出的光在相位、偏振态和传播方向上都彼此无关。
受激辐射是处于高能级E 2的原子,在受到能量为hv = E 2-E 1的外来光子的激励时,跃迁到低能级E 1,并辐射一个与外来光子的频率、相位、振动方向和传播方向都相同的光子。
1916年,爱因斯坦根据物质发光和吸收必须符合能量守恒的基本原则,预言除了大量的自发辐射以外还必然存在着少量的受激辐射,并且这种受激辐射还激光技术的发展历史◇顾 颖会进一步引发同类的受激辐射,因此可以获得受激辐射被增强的效应。
爱因斯坦的论断为激光的发明提供了理论基础。
图1 自发辐射和受激辐射图2 爱因斯坦此后,科学家们多次企图在原子发光实验中验证受激辐射的存在,但是要从大量的自发辐射中区分出只含万分之几的受激辐射确实是十分困难的,所以始终未能获得成功。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由于军事上雷达技术的需要,微波辐射和分子光谱学得到迅速发展,研究前沿向更短的波长领域推进,以达到更高分辨率的目标。
战争结束后,美国军方对毫米级波谱学的研究工作保持着强烈的兴趣,因为其方便的部件可以用于减少导弹的重量、设计安装在坦克和潜水艇上的轻量级短波雷达、以及用于提高短波通讯的安全性。
科学家们在军方的资助下能够利用战后剩余的微波设备继续微波辐射研究。
1951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汤斯(Charles Townes)开始了“受激辐射微波放大器”(Microwave Amplification by Stimulated Emission of Radiation-MASER ,译作脉塞)的研究。
1954年,汤斯和他的学生古尔德(Gordon Gou)合作制成了第一台脉塞,他成功地隔离了激发态氨(Ammonia)分子并实现了粒子数反转(上能级分子数分布大于下能级分子),把一束受激的氨分子束瞄准进入谐振腔,使腔内激发态氨分子受激跃迁产生24千兆赫频率的辐射信号。
第一个脉塞辐射的波长略大于1厘米,功率只有几十毫微瓦,但是能量集中在很窄的谱线内。
同年,苏联科学家巴索夫(Nikolai G. Basov)和普洛赫洛夫(Aleksandr M. Prokhorov)在莫斯科莱比德夫研究所也研制成脉塞。
脉塞研究的成功,证明了受激辐射原理技术应用的可行性,同时也促使科学家们探索把这种方案推向可见光波段的可能性。
1957年,汤斯与贝尔实验室的肖洛(Arthur L.Schawlow)开始合作,当时汤斯在贝尔实验室担当顾问。
经过一年多的工作,1958年8月,汤斯和肖洛在贝尔实验室提交专利申请之后,把他们的手稿送到《物理学评论》。
同年12月,这篇题为《红外和光学激射器》(Infrared and Optical Masers)的论文发表,提出了建造激光的思想。
这篇论文对美国的激光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联科学家巴索夫、普洛赫洛夫也在同年发表了实现这种可能性的设想。
汤斯提出,在可见光波段的谐振腔大小并不一定要与光的波长尺寸相当,因为这样小的谐振腔是难以制造的,但可以允许一个驻波在较大的腔内谐振。
另外,光的反馈系统可以采用具有高反射率的光学反射镜来实现。
1964年,汤斯、巴索夫和普洛赫洛夫共同分享了诺贝尔物理奖,以表彰他们在脉塞及之后的激光研究方面的贡献。
图3 汤斯和脉塞装置由于可见光的波长比微波波长短得多,谐振腔的制作精度要求更高,另外寻找适当的激光工作物质也相当困难。
直到1960年5月,在休斯公司研究实验室工作的美国科学家梅曼(Theodore Maiman)用红宝石棒作为激光工作介质,在棒两端镀银反射层构成谐振腔,用高强闪光灯作光泵,激励红宝石晶体内的铬原子,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可以工作的红宝石激光器。
这一成就极大地鼓舞了其他研究人员。
很快,IBM公司的绍罗金(Peter Sorokin)和史蒂文森(Mirek Stevenson)发明了钙氟化物晶体激光器;贝尔实验室的肖洛(Arthur L.Schawlow)和丹佛林(G. Devlin)证明暗红宝石可以用来做激光器;特别是在同年年底由贝尔实验室的贾万(Ali Javan)、班尼特(William Bennett)和赫里欧(Dona Herriott)成功建造了第一个连续运行的电泵浦的氦氖激光器。
这样,在同一年中有四种不同类型的激光运行成功。
图4 梅曼夫妇图5 原型红宝石激光器的结构图6 贾万、班尼特和赫里欧在调整氦氖激光器1960年的第一批激光发明器,不仅实现了汤斯和肖洛在1958年的理论设想,而且,研究者对许多材料作了详尽的研究,而不是仅仅限于汤斯和肖洛讨论的钾蒸汽,他们确定了这些材料实现粒子数反转的要求,同时建立了可以满足这些要求的泵浦源。
一种全新的技术就建立起来,激光研究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
1960年,美国和欧洲的激光研究组的数量大约在25-50之间,仅两年之后单单在美国就有500个。
一些公司即开始将激光推向商业市场,这些可以利用的激光器加快了大学、工业和政府机构的研究进程。
60年代美国的风险投资状况非常好,政府的采购和财政政策都对小企业创业有着特殊的优惠条件。
到1963年,美国已有20-30家激光公司进入市场。
除了一些大公司(如休斯公司)外,由科学家创办的小公司发展迅速,如光谱物理公司(Spectra-Physics)是由五个有着742006 NO.9&10 记录媒体技术科学家和工程师背景的企业家二次创业所建立的,后来成为美国最大的激光制造商;考拉德(Korad)则是梅曼在发明红宝石激光器后不久离开休斯后创立的,代表着经典的科学家创办企业的模式。
1963和1964年之后,研究者开始指导自己发现激光的特殊性质。
例如,光谱物理公司的创始人之一和实验部主任贝尔(William Bell)在改进氦氖激光器的研究中,偶然发现水银离子可以产生比通常红光更短的绿光。
耶鲁大学的班尼特深受这一发现吸引,因为更短的波长具有特殊的用途,如美国海军需要用蓝绿的激光用于海底通讯和探测潜水艇与水雷,由此,班尼特发明了重要的离子激光器——氩离子激光器。
对材料和受激方法的研究带来不同种类的激光:半导体激光,离子激光和化学激光等,而对激光的性质和效应的研究则反过来进一步促进了激光技术的发展。
新的激光类型不断出现。
1965-1968年已经有100多种新的激光出现。
工业实验室的作用突出的表现在最重要的激光器——半导体激光器发明上。
自1947年晶体管发明之后,半导体研究成为蓬勃发展的领域。
1961年,美国的RCA、MIT的林肯实验室、IBM、GE等实验室都开展了半导体激光器研究。
1962年秋天,GE、IBM和林肯实验室相继在一个月内成功地制造了砷化镓(GaAs)半导体激光器。
1967年,贝尔实验室的潘年希(Morton Panish)和海牙希(Lzuo Hayash)提出了在GaAs中掺杂铝(Al)的方案,他们在1970年成功地研制出第一个在室温状态下连续运行的AlGaAs半导体激光器。
此后,历经了30多年的发展,半导体激光器结构由早期的同质结,经历了单异质结、双异质结、量子阱、应变量子阱,直到今天正在发展的自组装量子点和量子级联的单极性结构。
目前半导体激光器的可靠性寿命已达数百万小时,波长覆盖从红外到近紫外波段,连续输出功率从若干毫瓦到百瓦水平。
半导体激光器发展到今天在诸多领域中,如在光纤通信、光盘存储、全色显示、激光传感、激光印刷、激光加工、激光医疗,以及军事领域中的激光武器、测距、制导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
可以说,半导体激光器发展速度之快,应用范围之广,发展潜力之大是目前任何其他激光器所无法比拟的。
激光技术发展到今天,已形成了一个产业。
美国、日本、德国三个国家激光产业的发展代表了当今世界激光产业发展的趋势。
美国在500瓦以下的中、小功率激光器方面占优势,德国在500瓦以上用于材料加工的高功率激光器方面占优势,而小功率的半导体激光器则是日本占优势,占世界市场的70%以上。
这表明各个国家的发展都与他们自己的工业基础有关。
美国由于在基础理论研究和工业发展的支持体系方面的强势,使它在世界激光产业的产品研发方面走在世界的前列。
而日本在以制造技术为基础的半导体产业方面的优势,使它在半导体激光器世界市场上占有较大的份额。
二、用于光盘存储的半导体激光器的发展早期的激光视盘播放机和CD数码唱机采用氦氖激光器作为读出光源,因为当时的半导体激光器在工业应用方面还存在寿命、模式、稳定性等质量问题。
1970年出现的室温连续振荡780nm波长近红外AlGaAs双异质结构半导体激光器,为半导体激光器在光盘存储领域的广泛应用奠定了基础,此后,人们还开发出了将电流和增益分布限制在条形区从而使振荡模稳定的增益波导型器件,70年代后期又出现了在结的平行方向上有折射率分布的折射率波导结构,形成了现在光盘系统用半导体激光器的基本结构。
1982年日本先锋公司用夏普公司制造的这种近红外半导体激光器代替气体激光管,并将其用于CD播放机光学头,从此半导体激光器作为光盘读出光源的时代正式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