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九(地域文化与人口)
- 格式:ppt
- 大小:2.26 MB
- 文档页数:38
课时跟踪检测(十六) 人口迁移 地域文化与人口一、选择题(2013·崇雅模拟)下表为“美国1965~1983年不同地区的净移民人口数量表(单位:千人)”。
读表回答1~2题。
1.与此时期美国人口迁移特点不符的是( ) A .70年代东北部地区迁出人口多于迁入人口 B .70年代以后,南部地区一直是人口迁入地区C .80年代以后,东北部地区由人口迁出地区变为人口迁入地区D .80年代以后,迁往“阳光地带”的人口数量明显减少 2.导致此时期美国地区间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是( ) A .环境质量的变化 B .地区间气候差异 C .经济收入的变化D .经济结构的调整 (2013·济南调研)下图为“某地人口迁移与年龄关系示意图”。
读图回答3~4题。
3.从图中判断,影响该地区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最有可能是( ) A .人口老龄化 B .婚姻家庭 C .政治因素D .经济因素4.图中甲、乙、丙、丁不同年龄段的人口迁移有明显相关性的是( ) A .甲、乙 B .甲、丙 C .乙、丙D .乙、丁重男轻女指数是指希望生育男孩的母亲人数与希望生育女孩的母亲人数的比例,下表是联合国人口机构2006年公布的部分国家的“重男轻女指数表”。
读表回答5~6题。
A .韩国、泰国、菲律宾B .菲律宾、泰国、尼泊尔C .巴基斯坦、尼泊尔、韩国D .哥伦比亚、肯尼亚、委内瑞拉6.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是通过影响人们的生育意愿而表现出来的。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男孩偏好”的传统与“稻米文化”密切相关B .中国的儒家文化有“男性偏好”的传统思想,但重视子女的质量和注重自我发展C .发达国家受基督教的影响,没有性别偏好D .“重男轻女指数”反映发展中国家普遍渴望生育男孩下图是“根据联合国于2000年发布的预测报告绘制的2001~2050年部分国家迁入人口趋势图”。
读图完成7~8题。
7.关于人口迁移流向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由人口多的国家迁往人口少的国家 B .由发展中国家迁往发达国家 C .全球迁出人口少于迁入人口 D .由东半球国家迁往西半球国家8.下列关于人口迁移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减轻了迁入地的就业压力 B .加重了迁出地的环境压力C .为迁入地提供劳动力,促进经济发展D.对迁出地人们生活观念的更新没有帮助(2011·上海高考)人口迁移有着各种各样的原因,对社会、经济、生态、文化产生一定的影响。
地理必修Ⅱ复习提纲第一章人口与环境1.1 人口增长模式1、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2、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因素:生物学规律、社会因素(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战争、人口政策)、自然灾害等。
但人口增长的快慢,归根结底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3、人口增长模式:①“高高低”模式(原始型和传统型):为工业革命前的人口增长模式,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初期的人口增长模式。
它可分为(1)原始人口增长模式:基本特点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极低的自然增长率,它与原始社会时期,以采集、狩猎经济为主的极为低下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2)传统人口增长模式:基本特点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较低的自然增长率,它与手工劳动为基础的自然经济相适应。
(非洲少数国家属此类型)②“高低高”模式(过渡型):表现为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自然增长率。
发达国家在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属于此种人口增长模式。
从20世纪50年代起,这种模式普遍存在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导致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出现严重的人口问题。
③“低低低”模式(现代型):表现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三低”的现代人口增长模式。
发达国家和少数发展中国家属此类型。
4、世界和我国人口增长状况及图示:世界人口增长状况: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处在“高低高”的过渡模式,发达国家处在“低低低”的现代模式;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的地区是亚非拉发展中国家集中分布区;中国人口增长状况:由于计划生育的实施,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都有大幅下降,人口增长模式正逐步由“高低高”型向“三低”型过渡。
1.2 人口合理容量1、人口指数增长的含义:人口指数增长是指世界人口的“J”形曲线增长,这种人口增长现象被称为是“人口爆炸”,这种增长在开始时数量比较小,但很快会急剧膨胀,所以不可能长时期持续下去。
2、环境对人口发展的限制性:人口发展需要消耗各种自然资源,世界人口急剧增长对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而自然资源(土地、矿产、水、森林等资源)是有限的,对人口发展具有限制作用。
地理精品教学资料2019.5第四节地域文化与人口知识点一文化和地域文化的含义[学生用书P19]1.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2.地域文化:指在一定地域长时期形成的特定文化现象。
[温馨提示]地域文化表现在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建筑、生产工具、服饰、饮食、语言等,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深远。
【思考】1.荷兰风车、内蒙古那达慕大会、墨西哥玛雅古迹、瀑布是否属于文化现象?提示:荷兰风车是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那达慕大会是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墨西哥玛雅古迹在古代属于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现在侧重于精神财富,以上三项都属于文化现象。
瀑布不是人类创造的,不属于文化现象。
2.伊斯兰教徒不吃猪肉,在斋月日出之后,日落之前不能吃喝;有些佛教徒不吃荤;印度教徒不吃牛肉,而且以上宗教建筑风格不同。
这些习俗和建筑风格可以称为什么?提示:地域文化。
材料一文化是人类活动的产物,形成于一定的地域中,地理环境是文化的形成基础。
地理环境为人类活动提供场所空间、生产和生活资料,还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源泉。
材料二四合院结构示意图。
四合院是我国华北地区一种传统的住宅建筑形式。
主要分布在河北、北京、山东、山西、陕西等华北地区,其中以北京最为典型。
四合院是一种四面有房屋、中间有院子的住宅结构,其规模有大有小,小型四合院只有一进院子,大者有二三进和东西跨院,有的还有后花园。
四合院由围墙封闭成矩形,房屋建筑按南北轴线对称排列。
大门一般开在东南角上,门朝南开;有的大门前后有影壁,进门左转进入前院,院子南侧为倒座,旧时为佣人的住处。
经垂花门进入中心庭院,分布在中轴线上坐北朝南的正房,也叫上房,为主人起居室和卧室,一般为一明一暗。
中间为堂屋,是家庭住房的中枢,也是接待客人和家人相聚的地方,两边为卧室。
正房的前方左右两侧为厢房,也叫下房、配房,一般用作书房、餐室或晚辈住房。
正房与厢房之间有回廊相连。
结合材料探究:(1)某地域内的文化景观是当地________的指示物。
了解各种地域文化和人口分布各种地域文化和人口分布的了解如今,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各种地域文化和人口分布已经成为了人们关注的话题。
了解各种地域文化和人口分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还能够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介绍不同地域文化的特点和人口分布情况。
一、亚洲地域文化与人口分布亚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拥有众多的国家和民族,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着独特的文化特点。
比如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有着独特的汉字书法、绘画、音乐、戏曲等艺术形式;印度的宗教文化深厚,佛教、印度教和伊斯兰教影响着印度人民的生活和价值观。
在亚洲,人口分布也非常不均衡,中国、印度等国人口众多,而一些中亚国家和东南亚国家人口相对较少。
二、欧洲地域文化与人口分布欧洲是一个文化多样性的大陆,每个国家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
西方文化的影响在欧洲尤其明显,希腊和罗马的文明奠定了欧洲现代文化的基础。
同时,不同的欧洲国家也有各自的文化传统,比如英国的莎士比亚戏剧、法国的卢浮宫艺术等。
就人口分布来说,欧洲各国之间人口相对平均,但东南欧洲地区相对较少,而西欧国家人口较为集中。
三、非洲地域文化与人口分布非洲是一个拥有着丰富多样文化的大陆,每个国家和地区的文化都独具特色。
例如埃及的古代文明、南非的种族多样性、肯尼亚的马赛文化等。
非洲人口众多,人口分布相对较为分散,东部和西部人口较为集中,而北部和南部地区人口相对较少。
四、美洲地域文化与人口分布美洲包括南美洲、北美洲和中美洲,每个地区都有着独特的文化传统。
南美洲的印加文明、中美洲的玛雅文明以及北美洲的美洲原住民文化等都在其各自地区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人口分布方面,北美地区人口相对较多,美国和墨西哥是人口最多的国家,而南美洲和中美洲一些国家人口相对较少。
五、大洋洲地域文化与人口分布大洋洲由数个群岛和岛国组成,每个地区的文化特点各不相同。
大洋洲岛国的文化以海洋为中心,包括太平洋岛国的传统舞蹈、木雕艺术和传说故事等。
专题18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一、基础主干知识理解和牢记【学法提示】课前预习教材,提炼学习重点,做预习笔记;课堂听课理解知识,补充和完善笔记;画思维 导图,构建知识体系。
【学习内容】1.地域文化(1)地域文化的含义是指特定区域内的生态、民俗、传统、习惯等,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与环境相融合而形成的源远流长、 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地域文化可以是物质方面的,如建筑、服饰、艺术作 品等,也可以是非物质方面的,如价值观、生活习惯、制度等。
在我国,地域文化一般是指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是特定 区域的生态、民俗、传统、习惯等文明表现。
它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与环境相融合,因而打上了地域的烙 印,具有独特性。
地域文化中的“地域”,是文化形成的地理背景,范围可大可小。
地域文化中的“文化”,可以是单 要素的,也可以是多要素的。
地域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地域文化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但在一 定阶段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2)地域文化的表现和特点表现:方言文化、饮食文化、民间建筑、民间信仰等等。
特点:区域性、多样性、独特性、相对稳定性。
地理学特别重视从物质景观上研究地域文化的差异。
(3)地域文化的形成地域文化的形成受环境差异、区划因素、移民影响、民族分布等因素影响。
地域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 期的过程,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但在一定阶段具有相对稳定性。
从成因上来看,是自然与社会因素综合 作用的结果。
(4)地域文化举例云南“娃娃出门男人带”:云南地处我国云贵高原,地形崎岖不平,外出大多要翻山越岭,女人体力较 弱,不适于长时间的负重行走,所以出现“娃娃出门男人带”的现象。
说明了地域文化(风俗习惯)深受地 理环境的影响。
电理班班不同广州的骑街老楼:跨在街道或胡同上的楼,楼房向外伸出遮盖着人行道的部分,底下可以通行,如巴金《秋》序:“我和几个朋友蹲在四层洋房的骑楼下。
”它是湿热多雨的自然环境下,我国南方文化与海外文化相融合的结果。
《1.4 地域文化与人口》导学案制定人:王欣审核人:何颖使用日期:2013年3月29日学习目标:1.说出地域文化的概念。
2.举例说明不同地域文化对人们生育观和人口观的影响。
3.根据材料说明中国传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自主学习一:一文化与地域文化1.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________和________的总和。
2.地域文化是指在一定地域内________形成的特定文化现象,它会对人口的发展______地产生作用[讨论与判断] 下列地理事物哪些属于文化?哪些不是?【海南岛】【服装】【饮食】【房屋】【冲积平原】【火车】【梯田】【机床】【河流】【校园雕塑】【空气】【艺术】【宗教】【水库】【三个代表】【太阳光】【校规】【哲学】【尊老爱幼】二、外国文化与人口1.婚俗对出生率的影响:①初婚年龄的大小:发展中国家初婚年龄____,人口出生率____。
发达国家,晚婚乃至不婚、不育者司空见惯,人口出生率____。
②婚姻的稳定程度:西方发达国家婚姻关系不够稳定,离婚率____,出生率____。
2.宗教对人口发展的影响:为了扩大势力,世界上主要宗教一般不反对人口增殖。
如________影响下的拉美地区,是世界上出生率最高的地区之一。
自主学习二:阅读教材P23内容回答下列问题:中国文化与人口小结当堂检测:1.有关地域文化与人口的说法,正确的是A.地域文化是指一个地区的民族文化B.地域文化对一个地区的人口发展起决定作用C.地域文化能够对一个地区和国家人口的发展持续地产生作用D.不同地区和国家的地域文化虽然有差异,但对人口发展的作用往往相同2.属于目前我国婚俗时尚的是①不孝有三,无后为大②男孩女孩都是后代③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④只生一个好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3.“学而优则仕”中的“仕”是指A.商人B.农民C.工人D.官吏4.我国传统农业社会里,牧民的居住观点是A.日出而作,日落而息B.安土重迁C.逐水而迁D.四海为家5.世界上主要宗教一般都不反对人口增殖,主要原因是A.养儿防老B.扩大教派的势力C.发展农业生产D.促进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必修2第1章第4节地域文化与人口学案【课标要求】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学习目标】1.了解文化与地域文化的概念。
2.举例说明外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和中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3.收集资料,对比不同地区人口的文化差异。
【学习重点】中外文化与对人口。
【学习难点】中外文化与对人口。
【学习过程】【基础知识梳理】一、文化与地域文化1、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的总和。
它包括思想观念、社会组织形式、工艺技术等。
因此,地理学中的文化是指与自然界相对应的广义的人类文化,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
2、地域文化:指在一定________长时期形成的________________。
如:有人称江南地区为“稻米文化”,称蒙古为“游牧文化”,称美洲印第安人创造的文化为“玛雅文化”等。
换句话说,地域文化就是在一定的地域内,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地域间的差异比较明显。
例如西方国家和我国传统文化差别较大,因而对人口发展的影响也不同。
同时,它也能够对人类自身的发展持续地产生作用。
二、外国文化与人口1、婚俗(初婚年龄、________________)。
①在许多发展中国家,________之风盛行,初婚年龄________。
这意味着妇女生育年龄________,生育时间延长,亲子年龄差距________,从而加快了人口的增长。
②在许多西方国家,婚姻关系不够稳定,________婚率较高,再婚现象较多。
这种状况的长期存在,一般会________出生率。
2、宗教对人口发展的影响很大。
三、中国文化与人口中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主要是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等方面。
(1)生育——从早婚早育到________,从________到只生一个;(2)职业选择——从“学而优则仕”到“________________”;(3)人口流动——从________________到“四海为家”。
地域文化对人口和城市的影响一、基本概念:1、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2、地域文化:是指人类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在长期的生活中创造的特定文化产物或现象。
①地域文化的物质基础是地理环境。
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的利用和改造状况,是一定地域内各种自然和人文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②地域文化既有物质方面的差异,也有非物质方面的差异。
③“地域”的范围可大可小,“文化”可以是单要素的,也可以是多要素的。
④地域文化是发展变化的,但在一定时期内又是相对稳定的,。
举例:耕地:南水北旱;饮食:南甜北咸;民居:华北四合院、黄土高原窑洞,傣家竹楼、建筑间距由南向北扩大;服饰;交通;民歌。
3、地域文化知多少:(1)方言文化:中国的方言太多了,尤其是南方(因为地形不完整、交通不便利,所以方言多)。
方言能增加人与人之间的感情,部分意思只有方言才能表达清楚。
中国的文字虽然是统一的,但是方言一直是不统一的,这也是全国为什么要统一使用普通话交流的原因。
(2)饮食文化(特别是民间的日常饮食):山珍海味可以运输,而民间的日常饮食则不同。
如西藏的酥油茶,主要是取材于当地,或是运输到当地,是当地的老百姓吃得起、经常吃的。
有的地方饮食的方式也有所不同,如北方有些地方是坐在炕上吃的,朝鲜族是坐在地上吃的。
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饮食餐具也很不一样。
(3)民间信仰文化:西方人宗教意识强,中国人的习惯是宗教意识比较淡薄,自古以来都是这样。
但是各地都有很强烈的民间信仰。
除了一般的大宗教外,一般人的信仰有很强的地域性。
北方有蝗虫,传说刘猛将军能治蝗,于是到处供奉;江西信许真君,传说他善于治蛟(蛟龙带来山洪);江南信蚕桑娘娘;闽台信妈祖娘娘等。
民间信仰有地方性,离开这个地方,就不再有存在的意义了。
(4)民间建筑文化:民居必须要符合当地的实际,善于利用当地的地理环境。
如:黄土高原的窑洞、云南傣家的竹楼,或是就地取材,或是适应当地地形和土质,或是适应当地气候,都是地理环境决定的。
考点规范练19人口迁移、地域文化与人口(2022广西河池检测)随着老工业基地的逐渐衰落,黑龙江省也从主要的人口流入地区逐渐转变为人口净流出地区。
下图示意2010—2018年黑龙江省人口自然增长率变化情况。
读图,完成第1~2题。
1.2010—2018年黑龙江省人口()A.自然增长速度放缓B.出生率呈下降趋势C.流动速度减慢D.死亡率不断提高2.黑龙江省成为人口净流出区的主要原因是()A.自然环境恶化B.城镇快速发展C.生活成本高D.产业结构单一(2022浙江联考)常住人口是指在某地居住半年以上的人口,一般包括户籍人口和外来常住人口。
下图为2011—2020年上海市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同比(和上一年同期相比较的)增长率统计图。
读图,完成第3~4题。
3.2011—2019年上海市()A.户籍人口减少B.人口总量下降C.常住人口减少D.人口迁入趋缓4.造成2011—2019年上海市人口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人口政策变化B.产业转型升级C.城区面积扩大D.人口自然增长慢反向春运是和以往年轻人回父母家过年相反,由老人提前到子女工作地过年的现象。
近几年,我国反向春运客流正以每年9%左右的速度增长。
据此完成第5~7题。
5.近年来,反向春运迁入增速最明显的省级行政区可能是()A.西藏B.贵州C.浙江D.山西6.反向春运产生的原因主要是()A.交通方式改善B.返乡成本增加C.家庭结构改变D.经济水平提高7.反向春运带来的社会效益有()①缓解春运压力②缓解大城市“空城”现象③优化当地人口结构④缓解家乡人地矛盾⑤缓解春节用工难问题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⑤D.①②⑤下图是某年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迁入人口规模与工资水平相关示意图。
读图,完成第8~10题。
8.据图并结合所学知识,推测下列影响迁入人口规模大小因素中,影响最小的是()A.工资水平B.房价C.空间距离D.教育资源9.根据图示信息,推测未来迁入人口大规模回流的省级行政区是()A.北京B.上海C.广东D.安徽10.对西藏当前人口迁移状况原因的解释,正确的是()①经济、交通的快速发展②迷人的风土人情及文化魅力③高寒缺氧的自然环境④与沿海差异较大的工资水平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2022山东济宁检测)汨罗地处湖南省东北部,幕阜山与洞庭湖之间,以低山丘陵和平原地形为主。
第I 卷(选择题共9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3分,共90分。
)1.下图为人口随纬度变化示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世界人口最集中的地区位于()A .南半球、中高纬度B .北半球、中高纬度C .北半球、中低纬度D .南半球、中低纬度2.有关我国人口分布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A .东部地区人口多,西部地区人口少B .干旱地区人口多,湿润地区人口少C .高原地区人口多,平原地区人口少D .内陆地区人口多,沿海地区人口少3.目前世界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与最低的大洲分别是()A .非洲与欧洲B .亚洲与欧洲C .欧洲与拉丁美洲D .亚洲与大洋洲下图为巴西人口密度分布图。
据此完成4-5小题。
4.巴西人口分布的特点有()A .平原多、高原少B .内陆多、沿海少C .东南多、西北少D .北方多、南方少5.图中亚马孙河流域人口密度低,其主要原因是()A .环境污染严重B .气候湿热C .植被稀疏D .对外交通不便6.读“木桶效应”图。
以某地四要素测的各自所能供养的人口数量分别是10000,8600,12000,7400,则该地的环境人口容量是()A .12000B .10000C .8600D .74007.下图中甲、乙、丙、丁分别表示四个国家人口年龄构成,甲国15~64岁人口的比重约为A.70%B.60%C.75%D.40%小刚3岁时,爸爸就从贵州农村到了深圳工作,妈妈和他留守老家。
但每年小刚都可以去深圳爸爸那里度假。
2005年,妈妈去深圳工作,小刚也去深圳上初中,2011年考入上海复旦大学。
大学期间,小刚常利用假期外出旅游。
2018年,小刚研究生毕业,回到家乡开始创业。
据此完成8-10小题。
8.材料中小刚的经历不属于人口迁移的是()A.到深圳上初中B.小学去深圳度假C.到上海上大学D.回到家乡创业9.吸引小刚爸爸去深圳工作的原因,最可能的是()A.经济B.政策C.灾害D.宗教10.吸引小刚回家创业的原因,最可能是()A.家乡情节B.住房条件好C.交通发达D.就业机会多11.下列关于人口迁移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A.减轻了迁入地的就业压力B.加重了迁出地的环境压力C.为迁入地提供劳动力,促进其经济发展D.对迁出地人们生活观念的更新没有帮助性别比是指每100名女性所对应的男性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