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性勃起功能障碍相关分子学研究进展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4
誊j|I=j|垂蠹滩i藏;i糍;{|j鬃i黧誊垂垂j|!!_i曼b!兰旦璺g羔i曼圣!兰垒i!!塑!!yQ生:!尘!旦二—竺糖尿病男性患者性功能异常的治疗进展大同・解放军322医院037006张民城杨日高综述邢林山审校摘要糖尿病男性患者性功能异常是一个常见病,困扰着成千上万的男性患者,治疗非常棘手,本文就近年来有关这方面的治疗近况作一介绍。
关键词性功能异常治疗NIDDM有作者[13认为单纯精神性和器质性阳萎之间的区别来自于临床病史。
糖尿病患者大多为器质性的原因,一些附加的精神上的因素随着成功的治疗得以改善,并且在良好的糖尿病控制后可改善勃起功能的异常,现就近年来就DM性男性功能异常的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1、物学治疗和真空装置1・l对这类病人最合适的治疗选择是真空装置和海绵体内注射治疗,目前还没有效的口服药物可用。
这一情况可随着新药的研究开发而有所改变。
然而,如果病人有阴茎硬石想试用口服药物,那么我们就给他用寄亭宾硷(Yohimbine),但在任何较好的双盲交叉试验中未有证明这一药物优势于安慰剂[2]。
然而,在精神性阳萎的患者中其可能有一种有益的中枢性效应。
1・2许多患者选试真空装置作为首先治疗方法。
如果病人需要这种治疗,那么我们就提供给他联系电话号码。
以便其自行购买。
我们应选择地为病人指点我们的临床护士,也可提供给病人在28天的时问内讲授该装置的用法和借款事宜,拒绝这种治疗选择的常见理由是冷阴茎现象;其是因为在阴茎中血液不流动而冷却下来造成的。
由于弹性收缩环的作用而缺乏自发性的和射精的限制也是放弃这一治疗方法的理由。
1・3大多数病人选择海绵体内注药治疗,有作者[13在临床上鼓励他们的病人接受首先注射。
因为许多病人曾经自己注射胰岛索,习惯了打针,因而用这种治疗方法病人可自己操作,但要警告病人有阴茎异常勃起的危险。
如果勃起在4小时内不能消失应该让病人请专科医生处理。
单用阿司匹林就可使病人阴茎异常勃起减轻。
女性糖尿病患者性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卲淑玲【期刊名称】《中国性科学》【年(卷),期】2015(0)5【摘要】With the improvement of living standards,female diabetes has become a relatively common dis-ease,which always causes damage to female sexual function.Related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treatment methods for sexual dysfunction of female diabetes patients were complex.This paper aims to summarize the definition,and research progress on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treatment methods of female sexual dysfunction in dia-betic patients.%随着生活物质水平的提高,女性糖尿病已经成为一种比较常见的疾病,而该病也往往导致了女性性功能的障碍。
相关研究显示,女性糖尿病患者性功能障碍的影响因素和治疗比较复杂多样,本文就近年来女性糖尿病患者性功能障碍的定义、女性糖尿病者性功能障碍的相关影响因素和基本治疗方法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总页数】4页(P34-37)【作者】卲淑玲【作者单位】金华市第五医院内分泌科,浙江金华 321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11.5【相关文献】1.西地那非治疗育龄女性2型糖尿病患者性功能障碍的效果观察 [J], 施耀方;邵新宇;周惠娟;邹建英2.100例女性糖尿病患者性功能障碍的临床调查分析 [J], 王英红;高琳3.坤泰胶囊治疗女性 II 型糖尿病患者性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 [J], 李志杰;韩世愈;史焱;朱宏4.25例女性糖尿病患者性功能障碍的护理干预 [J], 廖淑芳5.女性性激素水平与女性性功能障碍关系的研究进展 [J], 鞠蕊;阮祥燕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性勃起功能障碍研究进展
戴宁;吴宗传
【期刊名称】《中医药临床杂志》
【年(卷),期】2011(23)2
【摘要】糖尿病性勃起功能障碍(diabetic erectile dysfunc-tion,DED)是糖尿病常见并发症,流行病调查研究显示男性糖尿病患者中ED的发生率为35%-70%,是非糖尿病ED患者的3倍,并随年龄和病程的增长而明显增加,且DED患者比普通ED患者症状更为严重。
由于现代医学缺乏特异性治疗方法,疗效不甚理想,而中医药通过辨证论治、专方专药等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现将近年来的研究情况总结如下。
【总页数】4页(P114-117)
【关键词】糖尿病性勃起功能障碍;中医药治疗;综述
【作者】戴宁;吴宗传
【作者单位】安徽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安徽中医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87.2
【相关文献】
1.糖尿病性勃起功能障碍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J], 李双蕾;冯晓桃
2.糖尿病勃起功能障碍的中医发病机制及中医药研究进展 [J], 吴强;戴宁
3.糖尿病性勃起功能障碍的中医药治疗新进展 [J], 张迅;梁季鸿;刘志飞
4.药物治疗糖尿病性勃起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 [J], 于文杰
5.糖尿病性勃起功能障碍中医药研究进展 [J], 尹昀东;方朝晖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医学信息2014年2月第27卷第2期(上)Medical Information.Feb.2014.Vol.27.No.1临床医学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利用动脉的血流速度的变化间接反映血管狭窄的程度、部位、侧支循环及动脉闭塞后的再通情况。
但也有不足之处[19]:①对颅内段血管的病变,由于受到颅骨的影响,常常不能准确的反映其真实病变;②对操作人员技术要求较高;③无二维引导,不直观,有些血管不易辨认。
6.3TCD 的临床应用状况TCD 可探测到大脑前动脉(ACA ),大脑中动脉(MCA ),颈内动脉末端,大脑后动脉主干(PCA),以及基底动脉(BA)、椎动脉(VA)颅内段主干;①用于显示脑供血动脉狭窄或闭塞及侧支循环建立。
80年代国外的研究和90年代国内的研究,均证实TCD 诊断颅内动脉狭窄与DSA 比较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作为脑血管病的一项可靠的筛查手段[20];②脑动静脉畸形检测。
7结论综上所述,脑血管造影各有优势与不足;X 线血管造影动态显影,但辐射较大;DSA 被认为诊断脑血管病的金标准,但禁忌症较多;CTA 可以任意角度观察脑血管,对脑血管的解剖显示较好,但需要造影剂且具有放射性;MRA 相对无创,可以清晰显示脑血管影像解剖,但对患者有一定的局限性;TCD 无创、经济、便捷,可以反复多次动态观察血流动力学变化,可作为脑血管疾病的基础筛查手段,但功能较局限。
随着医学领域不断发展,不同的影像学技术相互结合更好地发挥各自优势,互相补充,更加有利于脑血管及其病变的正确诊断。
参考文献:[1]黄立军,蔡成仕,刘英峰,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在脑血管病诊断及介入治疗中的应用[J].医学临床研究,2011,28(5):962-963.[2]Light,E.D.,Mukundan,S.,Wolf,P.D.,et al.Real-time 3-d intracranial ultrasound with an endoscopic matrix array transducer [J].Ultrasound in Medicine and Biology,2007,33(8):1277-1284.[3]李坤成.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影像学诊断[J].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08,8(6):499-502.[4]于建明,刘建新,杨艳敏等编著.<<大型仪器上岗考试必备>>,2009年6月出版.[5]田洪,张玉波,刘磊.颅内动脉瘤术中脑栓塞后成功溶栓1例[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1,(第11期)[6]李月卿编著,<<医学影像成像理论>>.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年7月出版[7]马先军,董万利,邵风扬.60例后循环缺血患者脑血管形态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分析[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09,6(1):37-39[8]徐跃,梁碧玲编著.<<医学影像设备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6月出版[9]黄文诺,王立富,王书祥等.3D-DSA 在缺血性脑血管病造影与治疗中的应用[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1,15(21):40-42[10]Maruya,J.,Yamamoto,K.,Ozawa,T.,et al.(2005).Sinultaneousmulti -section perfusion CT and CT angiography for the assessment of acute ischemic stroke[J]Acta Neurochir,147(4):383-392[11]Susanne,W.,Michael,K.,Tobias,B.,et al.Role of CT Angiography in patient selection for thrombolytic therapy in acute hemispheric stroke[J]1998,29:935-938.[12]方琼,永强,刘斌,等.MDCT 血管成像对颅内动脉及颅底Willis 环解剖变异和其代偿潜能的评估[J]解剖与临床,2007,12:383-396.[13]程晓青,左长京,田建明,等.64排螺旋CT 血管成像在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J].医学影像学杂志,2008,18(2):113-115.[14]Choi,C.G.,Lee,D.H.,Lee,J.H.,et al.Detection of 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steno -occlusive disease with 3D -time -of -flight magnetic resinance angiography with sensitivity encoding at 3T.Am J Neuroradiol,2007,28(3):439-446.[15]邵康为,杨军,刘伟,等.3D 时飞法磁共振脑血管造影在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中的价值[J].上海医学影像,2007,16(4):278-280.[16]李晖,刘怀军,李靖武,等.应用MRA 评价后交通动脉开放与后循环形态的关系[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0,26(8):1456-1458.[17]Yeo,L.L.,Sharma,V.K.(2010)Role of transcranial Doppler ultrasonography in cerebrovascular disease.Recent Pat CNS Drug Discov,5(1):1-13.[18]郑文权,王淑梅,张柳燕,等.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颈动脉超声检查与脑血管造影的比较[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6,9(4):117-118.[19]黄一宁,高山,汪波.闭塞性脑血管病的TCD 与脑血管造影的比较[J].中华神经病学杂志,1997,23:364-365.[20]Demchuk,A.M.,Christou,I.,Wein,T.H.,et al.Accuracy and criteria for localizing arterial occlusion with transcranial Doppler.J Neuroimaging,2000,10(1):1-12.编辑/许言收稿日期:2013-12-101NOSTRINNOSTRIN 又称之为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运输转导物(endothelial nitricoxide synthase traffic inducer ,NOSTRIN )是由Zimmermann 等[1]在2002年发现一种新型蛋白质。
参考文献ler M,Stone NJ,Ballantyne C,et al.Triglycerids and cadia-vascular disease:a scientific statement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Circulation,2011,[Epub ahead of print].2.王淼,王薇,赵冬,等.北京地区青年人群心血管病危险因素10年变化趋势.心肺血管病杂志2005;24(2):65-67.3.王桂莲,孙艺红,傅媛媛,等.北京社区居民甘油三酯异常现状分析.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09;8(7):443-447.ler M,Cannon CP,Murphy SA,et al.PROVE-IT TIMI22 Investigators.Impact of triglyceride levels beyond 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after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in the PROVE-IT TIMI 22trial.J Am Coll Cardiol2008;51(7):724-730.5.ACCORD Study group.Effects of combination lipid therpy in type2diabetes mellitus.N Engl J Med2010;362(18):1563-1574.6.Tirosh A,Rudich A,Shochat T,et al.Changes in triglyceride levels and risk for coronary heart disease in young men.Ann Intern Med 2007;147(6):377-385.7.Abdel-Maksoud MF,Hokanson JE.The complex role of tri-glycerides in cardiovascular disease.Semin Vasc Med2002;2(3):325-333.8 12(略)(2011—11—22收稿)糖尿病勃起功能障碍研究进展青岛市第八人民医院急诊内科(266100)郭玉岩青岛市第八人民医院内分泌科(266100)王海燕青岛市第八人民医院人事科(266100)兰立强山东省诸城市辛兴卫生院内科(262218)蒋红梅勃起功能障碍(erection dysfunction,ED)是指阴茎勃起硬度不足以插入阴道或维持时间不足以圆满完成性交,且发生频率超过50%。
糖尿病生殖系统功能障碍研究进展
于进波;陆茵
【期刊名称】《牡丹江医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6(27)6
【摘要】生殖系统功能障碍是糖尿病并发症之一,其发病率是非糖尿病病人的5~10倍,给患者的身心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压力和困扰,近年来越来越受到重视.糖尿病
性ED发病率高,病因也比较复杂,本文就糖尿病并发生殖系统功能障碍的病因病机、治疗研究进展及预防进行如下综述.
【总页数】4页(P45-48)
【作者】于进波;陆茵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研究院,210029;江苏省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研究院,21002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
【相关文献】
1.糖尿病对雄性生殖系统损伤机制的研究进展 [J], 余召辉;高海馨;赵宗仁;李贺
2.糖尿病对雄性生殖系统损伤机制的研究进展 [J], 余召辉;高海馨;赵宗仁;李贺;金
玉姬;
3.糖尿病生殖系统病变研究进展 [J], 刘宇宁; 周治文; 查文良; 郑萍
4.糖尿病生殖系统病变研究进展 [J], 刘宇宁; 周治文; 查文良; 郑萍
5.糖尿病相关认知功能障碍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J], 杨荣禄;张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糖尿病性勃起功能障碍的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
许松;高建平
【期刊名称】《中华男科学杂志》
【年(卷),期】2004(10)3
【摘要】勃起功能障碍是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 ,由糖尿病引起的血管组织、神经及神经递质以及内分泌因素的改变导致 ,针对发病机制有多种治疗手段 ,包括PDE5抑制剂、胰岛素、雄激素、药物联合治疗和外科治疗、基因治疗等。
【总页数】4页(P218-221)
【关键词】勃起功能障碍;糖尿病;并发症;发病机制;治疗
【作者】许松;高建平
【作者单位】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泌尿外科,江苏南京2100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98.1;R587.2
【相关文献】
1.糖尿病性勃起功能障碍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J], 黎英荣;汪恕萍
2.糖尿病性勃起功能障碍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J], 颜永立;肖明朝
3.糖尿病性勃起功能障碍的发病机制及其治疗 [J], 刘涛;李维仁
4.糖尿病性勃起功能障碍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J], 邓伟民;孙大林;金保方
5.糖尿病性勃起功能障碍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J], 卢元帅;徐宁;杨茂光;赵岩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糖尿病性勃起功能障碍的基因治疗
周卸来
【期刊名称】《杭州师范学院学报(医学版)》
【年(卷),期】2007(027)005
【摘要】近10年来,男性勃起功能障碍(ED)的基因治疗已在动物试验中取得理想的效果,并在人体临床试验中取得初步尝试.糖尿病性勃起功能障碍(DMED)对现有的治疗方法总体效果不理想,也成为基因治疗的一个主要研究对象.本文在分析DMED的发病机制、治疗现状的基础上,首先阐述了ED基因治疗的研究现状及在阴茎海绵体进行转基因操作的优势,然后就DMED的基因治疗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总页数】5页(P321-325)
【作者】周卸来
【作者单位】杭州师范大学临床医学院,外科教研室,浙江,杭州,31003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98
【相关文献】
1.勃起功能障碍基因治疗研究进展 [J], 柳林;刘长山;王秀军
2.VEGF基因治疗大鼠动脉性阴茎勃起功能障碍的机制 [J], 宋志宇;张家颖;张纪周;孙珉丹;张永瑞;洪敏;赵忠文
3.勃起功能障碍的基因治疗与一氧化氮合酶 [J], 刘继红;王涛
4.转染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治疗勃起功能障碍 [J], 宋志宇;张家颖;赵忠文
5.阴茎勃起功能障碍的一氧化氮合酶基因治疗 [J], 王瑞臻;吴明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糖尿病性勃起功能障碍相关分子学研究进展
勃起功能障碍(ED)是男性糖尿病患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糖尿病性勃起功能障碍(DMED)的发病率为30%~50%,糖尿病性勃起功能障碍是神经和血管病变、内分泌激素改变和社会心理等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
近年来对糖尿病性勃起功能障碍的研究已进入分子学水平,本文将其进行综述。
标签:糖尿病;勃起功能障碍;分子学改变
1 NOSTRIN
NOSTRIN又称之为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运输转导物(endothelial nitricoxide synthase traffic inducer,NOSTRIN)是由Zimmermann等[1]在2002年发现一种新型蛋白质。
Zimmermann进一步研究发现,NOSTRIN对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的运输、活性及其功能有调控作用。
权伟合等通过real time RT-PCR、Western -blot、免疫组化染色的方法对糖尿病ED大鼠阴茎海绵体组织进行NOSTRIN 、eNOS表达测定。
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糖尿病组NOSTRIN表达显著升高,eNOS表达明显降低。
理论上推测,NOSTRIN升高可能是eNOS表达降低的机制之一。
2 核因子-kB
核因子-kB(NF-E2-related nuclear factor 2,NF-kB)存在于体内多种细胞中,是一种具有多种转录调节作用的蛋白,在细胞的生长、分化、凋亡与炎症反应等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近年研究表明,NF-kB与糖尿病导致的神经和血管病变关系密切[2]。
而血管及神经性病变是导致阴茎勃起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推测NF-kB可能与糖尿病性ED的发生发展有密切的关系。
3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 related peptide,CGRP)是一种含有37个氨基酸的生物活性多肽,CGRP及其受体广泛分布于中枢和外周神经系统及心血管系统,阴茎海绵体平滑肌及血管周围也广泛存在。
具有强大的扩张周围血管、保护缺血心肌和抑制平滑肌细胞增殖等作用。
韦安阳等[3]实验用MTT法在细胞水平初步证实了不同浓度的CGRP对糖尿病性阴茎海绵体平滑肌细胞(corpus cavcrnosum smooth muscle cells,CCSM)的增殖均有抑制作用,抑制程度并随其浓度增加而升高;并且CGRP对糖尿病性CCSM增殖的抑制作用较正常CCSM 更显著。
4神经生长因子
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是神经营养因子NT(neurotrophin,NT)家族中最主要成员之一。
神经功能在阴茎勃起中起着”扳机”作用,糖尿病
引起的神经病变是糖尿病ED发病的重要原因。
戴玉田等研究表明与糖尿病ED 组相比,糖尿病ED单用胰岛素组、糖尿病ED单用NGF组、糖尿病ED联合胰岛素及NGF组,阴茎组织中含eNOS神经纤维水平显著升高,ICP水平均也明显升高。
5转化生长因子β1
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是在1978年由Derynek从小鼠肉瘤病毒转化的313细胞无血清培养液中分离得到的,TGF-β1属TGF超家族。
已有实验研究证实TGF-β1是介导细胞损伤及纤维化的关键细胞因子之一。
Seay等[4]对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VSMC)通过体外培养,给予不同浓度的TGF-β1处理细胞48 h发现TGF-β1抑制了VSMC增殖,且与浓度呈正相关。
6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binding protein 3,IGF-BP3)属于六类IGF-BPs 超家族中的高亲和力类型,属于IGF系统家族。
Pu XY及Wang XH等的实验已经发现:IGF-1基因治疗能够改善阴茎的勃起功能。
而V orwerk P[5]的研究证明:IGFBP-3携带了绝大部分的IGF-1,IGFBP-3通过限制IGF-1进入靶细胞而调节IGF-1的有效性。
7缝隙连接蛋白43
缝隙连接蛋白43(Connexin,Cx43)Cx是构成细胞间缝隙连接的基本结构和具有功能的一类膜蛋白,通过代谢耦联及电耦联参与细胞间物质交换和电信号传递。
Cx43是阴茎组织主要的连接蛋白,对于协调和诱导阴茎海绵体平滑肌松弛与维持勃起有重要的作用。
苏宏伟等[6]的研究示:在DMED阴茎海绵体中Cx43表达下降,并与其病情发展呈正相关。
因此推测,DM大鼠海绵体中缝隙连接异常是导致ED的重要原因。
8 α-SM-肌动蛋白
α-SM-肌动蛋白(α-SM-Actin)肌动蛋白根据其等电点的不同分为α、β、γ 3种类型,其中α-SM-肌动蛋白主要位于血管平滑肌中,是血管平滑肌表型转化的敏感标志,即是细胞由合成型向收缩型转化的标志。
韦安阳等研究表明:正常组α-SM-肌动蛋白表达量显著高于DMED组,即说明糖尿病性ED可能与阴茎海绵体组织中的血管平滑肌由收缩型向合成型转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9 API5
API5(Apoptosis inhibitor 5)首次发现于哺乳动物促存活基因的cDNA库中,其是一种细胞凋亡抑制蛋白质,在没有血浆时,API5的表达可以促进细胞长期存活。
苟欣等[7]通过免疫组化法检测出API5在DMED大鼠阴茎组织中的
表达较对照组减少,推测血窦及血管内皮细胞凋亡的增加可能是DMED发生、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10血红素氧合酶
血红素氧合酶(Heme Oxygenase,HO)是血紅素降解的限速酶,,将血红素转变为胆绿素、CO和铁。
内源性CO主要由HO催化生成,CO具有与NO相似的生物学作用,可活化鸟苷酸环化酶增加环-磷酸鸟苷(cGMP)的水平,参与阴茎勃起状态的调控。
姜华茂等[8]通过免疫组化及Western blot对HO-1和HO-2进行检测结果推测早期高血糖应激使诱导型HO-1表达反应性增加,随着病程的发展HO-1的表达失代偿从而下降;而内源性CO主要由结构型HO-2的催化反应生成,DM造成HO-2表达降低使阴茎海绵体组织CO生成减少导致阴茎海绵体平滑肌的舒张功能下降,从而促进ED的形成[9]。
11结论
随着糖尿病性勃起功能障碍在ED中的比例不断升高,已受到国内外诸多学者及临床医师的广泛关注,综上可见糖尿病性ED是个涉到及多个蛋白分子的疾病,各种蛋白分子的表達异常可以直接或间接的反应糖尿病引起了与阴茎勃起相关的神经、神经递质、血管、代谢、海绵体组织结构和缝隙连接等多个环节的破坏,任何一个环节的破坏均可使阴茎勃起的一系列反应过程无法顺利完成。
从而形成ED。
通过上述的研究可以更彻底全面的了解DMED的形成原因及发展过程,对进一步研究其治疗有理论性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权伟合,王涛,李明超,等.NOSTRIN在糖尿病性勃起功能障碍大鼠阴茎海绵体组织中的表达[J/CD].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3,7(5):2003-2007.
[2]刘丽,王文进,朱浩,等.核因子-kB在糖尿病性阴茎勃起功能障碍中的作用[J].解剖学杂志.
[3]叶挺宇,韦安阳.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对糖尿病性勃起功能障碍大鼠阴茎海绵体平滑肌细胞增殖和表型转化的影响的研究[D].南京:南京医科大学泌尿外科,2010.
[4]李文洲,蔡威,万志华,等.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在糖尿病性大鼠海绵体血管结构重构中的作用[J].中华内分泌外科杂志,2013,7(3):191-194.
[5]苏宏伟,孙龙云,陈怀安,等.糖尿病性勃起功能障碍大鼠阴茎海绵体Cx43 mRNA的表达[J].山东医药,2010,50(45):27-28.
[6]王玉,李晓玫,等.α-Sm-肌动蛋白在血管平滑肌细胞重塑过程中的变化及调控[J].生理学进展,1998.29:165-168.
[7]韦安阳,程袢,李煜罡.糖尿病性勃起功能障碍大鼠阴茎海绵体平滑肌细胞α-肌动蛋白的表达及意义[J].中华医学杂志,2007,87(42):3006-3011.
[8]魏来,李欢,苟欣,等.细胞凋亡及API5与糖尿病性勃起功能障碍的相关性研究[J].生命科学研究,2013,17(3)243-247.
[9]姜华茂,刘丁乙,朱家亮,等.血红素氧合酶在糖尿病大鼠阴茎海绵体的表达[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12,29(6):1160-1162.编辑/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