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概自考问答题汇总
- 格式:doc
- 大小:138.00 KB
- 文档页数:29
三.简答41.简述意识的本质?答:意识从本质上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社会的产物。
(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2)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意识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
(3)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从意识的起源和本质可以看出,意识依赖于物质,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
(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2)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3)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从起源上说,人类意识是社会性的劳动创造的。
在人类意识产生之后,个人只有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生活,接受群体意识的影响,才能形成自己的意识。
42.如何理解人民群众范畴?简述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作用。
答:(1)人民群众指顺应社会历史潮流、能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推动历史进步的一切社会力量,是推动历史发展的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总和。
这个范畴既有量的规定性,又有质的规定性。
从量的规定性来看,它是指社会成员的大多数;从质的规定性来看,它是指一切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社会力量。
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内容是变化发展的,在不同国家或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内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2)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③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1)人民群众范畴既有量的规定性,指社会成员的大多数,又有质的规定性,指一切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社会力量。
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国家或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内容。
(2)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的作用表现在三个方面: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4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是什么?答.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周期性爆发的生产过剩危机。
2024年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自测试题(答案在后面)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A、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B、德国古典哲学C、法国空想社会主义D、英国和法国的空想社会科学2、《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A、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B、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C、唯物史观的形成D、剩余价值论的提出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和核心观点是:A、物质观B、意识观C、实践观D、真理观4、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A、完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变革B、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最终目标C、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制度D、领导国家进行现代化建设5、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理论基础是:A. 唯物主义自然观B. 历史唯物主义C. 德国古典哲学D. 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6、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观点属于:A. 唯心主义历史观B. 唯物主义历史观C. 不可知论D. 唯物主义自然观7、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是指()。
A.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B.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和科学社会主义C.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和科学社会主义D.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科学社会主义8、下列哪个思想不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他们的著作《共产党宣言》中提出的()。
A. 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B. 资本主义异化理论C. 实现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D. 暴力革命是实现无产阶级专政的途径9、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标志着人类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这个阶段被称为()。
A. 工业革命时代B. 资本主义时代C. 社会主义时代D. 认识论时代 10、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一切从实际出发是()。
A.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B.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C.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础D.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使命11、题干: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实践”概念的核心含义是:A. 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B. 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活动C. 人类思想观念的形成D. 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12、题干:以下哪一项不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A. 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统一B. 革命性和实践性的统一C.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D. 社会主义性质的哲学13、下列选项中,哪一项不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A、科学性B、阶级性C、革命性D、实践性14、以下哪一项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A、物质决定意识原理B、阶级斗争原理C、辩证唯物主义原理D、农民阶级是无产阶级的主要组成部分15、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A. 历史文化的进步B. 科技的飞速发展C. 阶级斗争D. 生产力的发展16、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具有以下特征:A. 纯客观性B. 纯主观性C. 既具有客观性又具有主观性D. 无可捉摸17、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是()。
2023年10月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真题及答案——简答题1.(简答)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以及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
(本题 6 分)答案:1)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的理论体系2)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是由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决定的,由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决定的。
2.(简答)如何理解真理和谬误相互依存,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意义。
(本题 6 分)答案:(1)真理:真理是指正确地反映客体的认识。
(2)谬误:谬误是指歪曲地反映客体的认识。
真理和谬误是认识运动中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
它们的对立表现在相互排斥、相互否定上。
真理与谬误是相互排斥的,是真理就不能是谬误,是谬误就不能是真理,真理和谬误不能混淆。
真理与谬误的统一表现为它们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
真理与谬误互相依存,是说真理与谬误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
3.(简答)简述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及其各自的含义答案:(1)不变资本:不变资本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不发生价值量的变化(2)可变资本:可变资本以劳动力形式存在,有量的变化,实现价值增殖。
(3)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①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和资本主义的剥削实质。
②为揭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
4.(简答)什么是经济全球化及其消极的影响有哪些?(本题6 分)答案:1)经济全球化的内容:经济全球化本质上是资源配置的国际化。
(1)生产全球化。
生产领域的国际分工以及协作加强,各国在生产上结合紧密。
(2)贸易全球化。
随着生产的发展,消费水平的提高,国际贸易壁垒减少,贸易全球化迅猛发展。
(3)资本全球化。
资本规模的扩大,资本全球化程度日益提高。
2)消极影响:①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在扩大。
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考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1. 马克思主义理论主要包括哪三个组成部分?A. 哲学、政治学、经济学B. 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C. 历史学、法学、社会学D. 文学、伦理学、美学答案:B2. 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的第一部重要著作是?A. 《共产党宣言》B. 《资本论》C. 《德意志意识形态》D. 《哲学的贫困》答案:C3.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A. 物质决定意识B. 意识决定物质C. 物质和意识相互独立D. 物质和意识可以互相转化答案:A4.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A. 生产力的过剩B. 资本家的贪婪C. 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D. 市场的不完善答案:C5. 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目标是?A. 实现个人自由B. 实现社会公平C. 建立无阶级社会D. 促进经济发展答案:C6.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劳动的二重性是指?A.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B. 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C. 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D. 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答案:A7.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在下列哪部著作中首次系统阐述的?A. 《政治经济学批判》B. 《哥达纲领批判》C. 《资本论》D. 《哲学的贫困》答案:C8. 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斗争是?A. 社会发展的动力B. 社会倒退的表现C. 社会和谐的标志D. 社会不公的根源答案:A9. 社会主义首先在哪个国家建立?A. 德国B. 俄国C. 中国D. 古巴答案:B10.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意识形态是指?A. 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B. 社会的观念上层建筑C. 社会的经济结构D. 社会的物质生产方式答案:B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1. 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包括以下哪些?A. 德国古典哲学B.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C. 法国社会主义D. 法国启蒙思想答案:A, B, C12. 下列哪些属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A. 科学性B. 革命性C. 实践性D. 阶级性答案:A, B, C13. 马克思主义认为,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包括?A. 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B. 建立无产阶级专政C. 实现共产主义社会D. 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答案:A, B, C14. 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剩余价值的产生主要来源于?A. 必要劳动B. 剩余劳动C. 资本家的投资D. 科技的进步答案:B15. 下列哪些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A. 历史唯物主义B. 辩证唯物主义C. 剩余价值理论D. 阶级斗争理论答案:A, B, C, D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6. 简述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
马克思主义概论自考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 马克思主义是由谁创立的?A.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B. 卡尔·马克思C. 弗拉基米尔·列宁D. 约瑟夫·斯大林答案:B2. 马克思主义的三个基本组成部分是什么?A. 哲学、政治学、经济学B. 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C. 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D. 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答案:D3.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是什么?A. 辩证法B. 唯物史观C. 阶级斗争D. 剩余价值理论答案:B4. 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剩余价值是指什么?A. 工人创造的价值与其工资之间的差额B. 资本家投资的回报C. 商品的价值D. 资本家的利润答案:A5.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什么?A. 阶级斗争B. 科技进步C. 文化传承D. 宗教信仰答案:A二、多项选择题6.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包括哪些内容?A. 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B. 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C. 共产主义社会的特征D. 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答案:A, B, C, D7. 下列哪些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A. 物质决定意识B. 存在决定思维C. 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动力D.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答案:A, C, D三、简答题8. 简述马克思主义的三个基本来源。
答案:马克思主义的三个基本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及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德国古典哲学提供了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的哲学基础;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提供了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的经济理论基础;法国及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则提供了对资本主义社会批判和对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设想。
9. 阐述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答案: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指的是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包括人们的思想、观念、法律、政治、宗教、哲学等。
自考马克思原理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包括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它们是()A. 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B. 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共产主义C. 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D. 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国际主义答案:A2.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是()A. 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B. 工人对资本家的剥削C. 资本家之间的竞争D. 工人之间的竞争答案:A3. 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商品的二重性是指()A. 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B. 使用价值和价值C. 交换价值和价值D. 个别价值和社会价值答案:B4.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A. 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矛盾B.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C. 资本和劳动之间的矛盾D. 私人占有制和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答案:D5.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认识的本质是()A. 主观对客观的反映B. 客观对主观的反映C. 主观与客观的统一D. 主观与客观的对立答案:A二、简答题1. 简述马克思主义的三个主要来源。
答案:马克思主义的三个主要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及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提供了哲学基础。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尤其是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理论,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提供了理论基础。
法国及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如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的思想,为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提供了社会思想基础。
2. 阐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
答案: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价值由生产该商品所必需的社会平均劳动时间决定。
劳动是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其他生产要素如土地、资本等不是价值的源泉,它们只能通过劳动转移价值。
劳动价值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中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即资本家通过支付给工人低于其劳动创造的价值的工资来获取剩余价值。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自考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1. 马克思主义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A. 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B. 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共产主义C. 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革命理论D. 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文化理论答案:A2.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是什么?A. 唯心主义B. 唯物主义C. 形而上学D. 经验主义答案:B3. 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剩余价值是由谁创造的?A. 资本家B. 工人C. 政府D. 消费者答案:B4. 科学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是什么?A. 实现个人自由B. 实现社会公平C. 实现共产主义D. 实现国家富强答案:C5.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什么?A. 阶级斗争B. 科技进步C. 文化传承D. 宗教信仰答案:A6.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怎样的?A. 物质决定意识B. 意识决定物质C. 物质和意识相互独立D. 物质和意识可以互相转化答案:A7.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资本家获得利润的来源是什么?A. 延长工人劳动时间B. 提高生产效率C. 减少生产成本D. 增加商品售价答案:A8. 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是由什么决定的?A. 英雄人物B. 人民群众C. 文化传统D. 宗教信仰答案:B9.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劳动价值论”是谁首次提出的?A. 马克思B. 恩格斯C. 亚当·斯密D. 大卫·李嘉图答案:A10.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什么?A. 人与自然的矛盾B. 人与社会的矛盾C. 阶级之间的矛盾D. 个人与集体的矛盾答案:C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1. 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包括以下哪些?A. 马克思主义哲学B.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C.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D. 科学社会主义答案:A B D12. 下列哪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A. 阶级性B. 实践性C. 革命性D. 科学性答案:B D13.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内容包括哪些方面?A. 商品和货币B. 资本和剩余价值C. 国家和革命D. 资本积累和经济危机答案:A B D14.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形态的更替是由哪些因素决定的?A. 经济基础B. 上层建筑C. 阶级斗争D. 意识形态答案:A C15. 下列哪些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内容?A. 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B. 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C. 共产主义的最终实现D. 个人主义的彻底消灭答案:A B C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6. 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往旧哲学的根本区别。
马克思自考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1. 马克思的出生地是:A. 德国柏林B. 法国巴黎C. 英国伦敦D. 荷兰阿姆斯特丹答案:A2. 马克思的《资本论》主要分析了:A. 商品的生产过程B. 商品的交换过程C. 商品的消费过程D. 商品的分配过程答案:B3.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A.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B. 人与自然的矛盾C. 人与社会的矛盾D. 人与自我的矛盾答案:A4.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什么决定的?A. 供求关系B.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C. 个别劳动时间D. 商品的稀缺性答案:B5.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A. 资本家如何获取利润B. 工人如何提高工资C. 政府如何调节经济D. 消费者如何节约开支答案:A6. 马克思认为无产阶级革命的最终目标是:A. 实现个人自由B. 实现阶级平等C. 建立无阶级社会D. 建立世界政府答案:C7.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剥削形式是:A. 土地剥削B. 资本剥削C. 知识剥削D. 权力剥削答案:B8. 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发表于:A. 1840年B. 1848年C. 1850年D. 1860年答案:B9. 马克思的《资本论》第一卷主要研究的是:A. 资本的生产过程B. 资本的流通过程C. 资本的分配过程D. 资本的消费过程答案:A10.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会导致:A. 社会的和谐发展B. 社会的长期稳定C. 社会的周期性危机D. 社会的持续繁荣答案:C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马克思的主要著作包括:A. 《共产党宣言》B. 《资本论》C. 《国家与革命》D. 《哲学的贫困》答案:ABD2.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认为价值是由以下哪些因素决定的?A. 个别劳动时间B.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C. 商品的稀缺性D. 供求关系答案:B3.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包括:A.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B. 资本家与工人的矛盾C. 国家与个人的矛盾D. 城市与农村的矛盾答案:AB4.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认为剩余价值来源于:A. 工人的超额劳动B. 工人的剩余劳动C. 资本家的管理劳动D. 资本家的投资答案:B5. 马克思认为无产阶级革命的途径包括:A. 暴力革命B. 议会斗争C. 经济斗争D. 文化斗争答案:ABC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 简述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题1、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答:(1)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的。
(2)马克思主义不仅包括它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而且,包括它的继承人的理论,特别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人的理论。
(3)列人马克思主义范畴的理论,必须是在基本观点、基本立场、基本方法、价值取向等方面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理论前后相继、一脉相承,在本质上相一致的。
(4)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不是彼此孤立、互不联系的,而是组成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利,学体系,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处于核心地位的则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2、简述时间按的基本特点和其基本形式。
答:实践具有三个基本特点:(1)客观性。
(2)自觉能动性。
(3)社会历史性实践具有三种基本形式:(1)物质生产实践。
(2)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
(3)科学实验。
3、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
答: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的各个片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是具体的、丰富的、生动的,是表面的、个别的、不深刻的,是认识的初级阶段。
理性认识是对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是抽象的、间接的、相对稳定的,是深刻的,反映事物的全体和木质,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主要表现为:(1)二者是相互区别的。
感性认识是对事物表面的、直接的、具体的、个别特性的反映,是不深刻的、片面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全体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是深刻的、全面的、相对稳定的认识。
(2)二者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
①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4、简述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的内容。
答:(1)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
(2)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
(3)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
(4)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
5、简述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的表现。
自考马克思主义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 马克思主义是由谁创立的?A. 亚当·斯密B. 卡尔·马克思C. 约翰·洛克D.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答案:B2. 马克思主义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A. 政治经济学、哲学、科学社会主义B. 政治学、历史学、社会学C. 伦理学、法学、心理学D. 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答案:A3.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是?A. 唯心主义B. 唯物主义C. 存在主义D. 经验主义答案:B4.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中的哪种关系?A. 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剥削关系B. 商品与货币之间的交换关系C. 国家与个人之间的权力关系D. 消费者与生产者之间的供需关系答案:A5. 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商品的二重性指的是?A. 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B. 价值和价格C. 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D. 物质性和社会性答案:D二、简答题1. 简述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理论。
答案: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理论认为,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驱动力。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斗争是主要的阶级斗争形式。
资产阶级拥有生产资料,而无产阶级则不得不出卖劳动力以换取生存。
这种基本的阶级对立导致了剥削和压迫,从而激发了无产阶级的反抗和斗争,推动社会向更高级的社会形态发展。
2. 阐述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
答案: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石之一,它认为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即人们的社会关系、政治法律制度、宗教信仰、哲学观念等都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
它认为,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是由不同的生产方式所决定的,而生产方式的变革又是由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的。
三、论述题1. 论述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社会的意义和作用。
答案:马克思主义作为一套科学的理论体系,在当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首先,它提供了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理论工具,尤其是在理解社会不平等、阶级关系和经济危机等方面。
1、简述意识能动性的主要表现答:第一,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第三,意识对人的生理活动具有一定影响作用;第四,意识能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物质世界;2、简述现代生产力系统的要素答:(1)独立的实体性因素。
这是以物质实体形式相对独立存在的因素。
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2)运筹性的综合因素。
包括分工协作,经济管理,预测决策等。
(3)渗透性因素。
主要指自然科学。
(4)准备性因素。
主要指教育。
3、简述资本主义农业中剩余价值分配的特征答:(1)以资本主义土地私有制为前提,建立在剥削具有人身自由的农业雇佣工人基础之上;(2)农业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由农业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共同瓜分,农业资本家获得平均利润,土地所有者获得地租,即超额利润;(3)资本主义地租体现着资本主义社会中三个阶级之间的对立关系,即农业资本家同土地所有者共同瓜分农业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经济关系。
4、简述在社会主义实践中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答:第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第二,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第三,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是按劳分配;第四,社会主义事业要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共产党的指导,建立起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完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的政治文明;第五,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
5、为什么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的过程?答:(1)因为每一代人在社会开始生活时,所遇到的都是现成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任何人都不能自由地选择生产力和生产关系;(2)人们不能自由地选择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并不是说他们不可以按照自己的目的和需要去改变原有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3)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的水平,就是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作为社会的经济基础又决定上层建筑,这是历史发展中的唯物主义因果决定论或称历史决定论。
2024年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自测试题(答案在后面)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的总和。
A. 生产关系B. 社会关系C. 经济关系D. 政治关系2、下列哪一项不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A. 实践性B. 革命性C. 科学性D. 神秘主义3、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的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是:A.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B. 消灭阶级、国家消亡C. 生产资料公有制D. 按需分配4、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A. 研究对象不同B.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C. 理论基础不同D. 哲学方法和任务不同5、马克思和恩格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英国古典经济学理论中的哪一学说?A. 剩余价值学说B. 劳动价值论C. 资本积累理论D. 社会再生产理论6、下列哪个概念不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的?A. 绝对剩余价值B. 相对剩余价值C. 虚拟资本D. 货币拜物教7、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是()A. 唯物主义B. 辩证法C. 历史唯物主义D. 主体性哲学8、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A.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B.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C. 资本与剩余价值D. 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9、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是:A. 唯物主义B. 辩证法C. 历史唯物主义D.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10、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的“两个必然”是指:A. 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B. 社会主义必然胜利,共产主义必然实现C. 资本主义必然崩溃,共产主义必然兴起D. 资本主义必然进步,社会主义必然衰落11、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往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其:A. 研究对象的不同B. 研究方法的不同C. 历史观的根本变革D. 对自然界的认识12、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以下哪项不是认识论的基本范畴?A. 实践B. 真理C. 客观实在D. 感性认识13、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A. 研究对象不同B. 研究方法不同C. 研究内容不同D. 历史使命不同1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三个组成部分是:A. 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B. 哲学、伦理学、美学C. 哲学、逻辑学、历史学D. 哲学、经济学、政治学15、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标志着哲学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个新阶段的主要特征是:A. 以物质世界为研究对象B. 以人类社会实践为研究对象C. 以自然规律为研究对象D. 以人的思想意识为研究对象16、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实践的观点是:A. 哲学的基础B. 哲学的核心C. 哲学的出发点D. 哲学的最高原则17、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是()A. 唯物主义B. 历史唯物主义C. 辩证法D. 实践观点18、下列关于“三大规律”的说法,错误的是()A.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B.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C. 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规律D.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矛盾运动规律19、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的两大基石是:A. 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B.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C. 辩证法和社会发展规律D.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20、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实践”被视为:A. 社会存在的基础B. 真理的标准C. 思维的源泉D.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途径21、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显著的特征是:A. 哲学化的世界观B. 科学化的世界观C. 群众化的世界观D. 人文主义的世界观22、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观点的提出者是:A. 恩格斯B. 列宁C. 毛泽东D. 马克思2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是:A. 辩证唯物主义B. 历史唯物主义C. 唯物辩证法D. 实践观24、以下哪项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A. 历史唯物主义B. 实践性C. 批判性D. 唯心主义25、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是()A、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B、历史唯物主义和阶级斗争C、辩证唯物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D、历史唯物主义和唯心史观二、简答题(本大题有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第一题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地位及其对当代社会的意义。
马基本原理自考试题及答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自考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1. 马克思主义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A. 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B. 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共产主义C. 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革命理论D. 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文化理论答案:A2. 马克思主义的三个主要来源是什么?A. 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社会主义B. 法国启蒙思想、英国经验主义、德国古典哲学C. 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D. 法国启蒙思想、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德国古典哲学答案:C3. 下列哪项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A. 实践性B. 阶级性C. 革命性D. 科学性答案:B4.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理论是什么?A. 剩余价值理论B. 劳动价值论C. 资本积累论D. 阶级斗争论答案:A5. 科学社会主义研究的首要和基本问题是什么?A. 阶级斗争B. 社会改革C. 社会形态的更替D.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答案:C6.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什么?A. 阶级斗争B. 社会基本矛盾C. 科学技术D. 人的理性答案:B7.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什么?A. 物质B. 精神C. 能量D. 信息答案:A8. 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劳动的二重性指的是什么?A.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B. 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C. 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D.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答案:A9.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意识形态的本质是什么?A. 社会存在的反映B. 阶级斗争的工具C. 社会生产力的体现D. 社会关系的总和答案:A10. 下列哪项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A.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B.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C.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D. 历史是由伟人推动的答案:D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内容包括哪些?(ABD)A. 唯物论B. 辩证法C. 形而上学D. 认识论12.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包括哪些?(ABD)A. 生产力B. 生产关系C. 生产方式D. 产品分配13.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包括哪些?(ABC)A. 公有制经济占主导地位B. 按劳分配C. 无阶级对立D. 按需分配14. 马克思主义认为,共产主义社会的最终目标是什么?(ABD)A. 物质财富极大丰富B. 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C. 国家机器的消亡D.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15. 下列哪些是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理论?(ACD)A. 无产阶级革命B. 暴力革命C. 社会主义革命D. 无产阶级专政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6. 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特征。
2025年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自测试题(答案在后面)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下列哪一项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A. 实践性B. 阶级性C. 科学性D. 主观性2、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哪一项被认为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A. 生产力的发展B. 阶级斗争C. 社会革命D. 政治变革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标志着哲学发展的一个什么新阶段?A. 唯心主义阶段B. 形而上学阶段C. 唯物主义阶段D. 辩证唯物主义阶段4、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实践”概念的核心意义是什么?A. 人类认识世界的基础B. 人类改造世界的基础C. 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D. 人类思想观念的基础5、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这一观点属于下列哪一项理论?A. 唯心主义B. 形而上学C. 历史唯物主义D. 机械唯物主义6、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无产阶级斗争的目标是:A. 建立资产阶级民主B. 维护资本主义私有制C. 消灭一切形式的国家D. 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7、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社会主义革命必须首先在()的国家发生。
A. 资本主义最发达的国家B. 资本主义制度较为落后的国家C. 资本主义制度较为发达的国家D. 资本主义制度尚未形成的国家8、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命题的提出,主要基于()。
A. 真理的客观性B. 真理的相对性C. 真理的主观性D. 真理的全面性9、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A. 实践性B. 物质性C. 精神性D. 多样性 10、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了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将采取的第一个措施是()A. 没收地主土地B. 建立全民教育体系C. 中央集权银行D. 对所有儿童实行公共的和免费的教育1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是:A. 辩证唯物主义B. 历史唯物主义C. 自然辩证法D. 辩证法12、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因素是:A. 政治制度B. 思想文化C. 物质生产力D. 人口数量13、下列哪一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A. 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B. 唯心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C. 唯物主义与形而上学的统一D. 唯心主义与形而上学的统一14、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什么?A. 生产力的发展B. 上层建筑的完善C. 经济基础的变革D. 意识形态的进步15、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标志着哲学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这一阶段的哲学核心是:A. 唯物主义B. 辩证法C. 历史唯物主义D. 实证主义16、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实践的观点是:A. 哲学认识论的基本观点B. 哲学存在论的基本观点C. 哲学认识论和存在论的基本观点D. 哲学方法论的基本观点17、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是:A. 辩证唯物主义B. 历史唯物主义C. 唯物辩证法D. 自然辩证法18、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实践”的概念指的是:A. 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B. 人们的科学实验活动C. 人们的政治斗争活动D. 人们的思想活动19、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是:A. 实践的观点B. 历史唯物主义C. 群众路线D. 政治经济学 20、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A. 经济基础B. 上层建筑C. 人文环境D. 政治制度2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是()。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马克思主义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包括:A. 哲学、经济学、政治学B. 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C. 政治学、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D. 哲学、历史学、文学答案:B2.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是:A. 唯物主义B. 辩证法C. 唯物辩证法D. 形而上学答案:C3.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其核心观点是:A. 工人创造的价值高于其工资B. 资本家通过延长工作时间来增加利润C. 资本家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来增加利润D. 工人的劳动时间分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答案:D二、简答题1. 简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主要包括:物质是世界的本原,意识是物质的反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人类社会的发展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这一矛盾的解决将导致社会主义社会的建立。
2. 马克思是如何论述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矛盾的必然结果。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追求利润最大化,导致生产资料私有制与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
资本家为了追求更多的利润,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增加生产量,但社会的消费能力是有限的,这导致生产过剩,商品积压,最终引发经济危机。
三、论述题1. 论述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及其在当代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不仅是认识的目的,也是认识的动力。
在当代,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鼓励人们通过实践来检验和发展理论,推动社会进步。
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背景下,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要求我们更加注重实践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不断探索适合时代发展的新理论和新方法。
四、案例分析题1. 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当前全球经济形势下,资本主义国家如何通过政策调整来缓解经济危机。
绪论1、简述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
(0901)(0910)2、简述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和根本方法。
(1101)3、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和理论品质。
(1110)4、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以及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
(1210)5、简述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三个组成部分及其直接理论来源。
(1410)第一章1、什么是哲学基本问题?简述其内容和意义。
(1310)2、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重要意义。
(0904)(1210)3、试述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关系的原理,并用这一原理说明怎样正确认识我国改革开放的形势。
(0810)4、试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并说明这一原理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意义。
(1304)5、试述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意义。
(1410)6、简述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1504)7、试述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的原理,并说明这一原理对科学研究的指导意义。
(1101)8、简述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
(1204)9、简述内容和形式的辩证关系。
(1301)10、简述本质和现象的辩证关系。
(1110)11、试述辩证否定观的内容,并用以说明应怎样对待我国传统文化和外国文化。
(1004)12、简述意识的本质。
(0901)(1104)(1604)13、简述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以及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这个问题上的错误。
(1201)(1404)14、试述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1010)第二章-可编辑-1、简述认识的本质和认识发展的总规律。
(1301)2、简述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1010)(1304)3、简述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含义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1201)4、简述实践的含义及特点。
(1407)5、简述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1204)6、简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504)7、试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原理,并说明中国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意义。
第一章2.世界统一于存在。
2、唯心主义得以产生和长期存在的根源有哪些?3.为什么我们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称为“实践唯物主义”?5.怎样理解意识活动体现了主观与客观的统一?6.为什么说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7.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10.意识的能动性表现在哪些方面?2.试述普遍联系观点的方法论意义第二章3.凡是亲眼所见,亲耳所听都是直接经验,是对客观事物本质的、真实反映。
五、材料分析题1.[材料1]孔子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之;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材料2]孟子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材料3]荀子说: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
礼仪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
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人为”之意),是性伪之分也。
[材料4]孙中山先生指出:世界人类之进化,当分三时期:第一由愚昧进文明,为不知而行的时期;第二由文明再进文明,为行而后知时期;第三自科学发明而后,为知而后行之时期。
以行而求知,困知而进行。
请回答:(1)简要评析上述材料给出观点。
(2)材料4揭示的知行关系是什么?2.[材料l]恩格斯指出:就一切可能看来,我们还差不多处在人类历史的开端,而将来纠正我们错误的后代,大概比我们可能经常以极为轻视的态度纠正其认识错误的前代要多得多。
他进一步指出:科学史就是把这种谬误逐渐消除或者更为新的、但终归是比较不荒诞谬误的历史。
[材料2]波普尔在《科学知识进化论》一书说道:“衡量一种理论的科学地位是它的可证伪性或可反驳性。
”“我所想到的科学知识增长并不是指观察的积累,而是指不断推翻一种科学理论,由另一种更好的或者更合乎要求的理论取而代之。
”“科学史也像人类思想史一样,只不过是一些靠不住的梦幻史、顽固不化史、错误史。
但科学却是这样一种少有的―也许是唯一的―人类活动,有了错误可以系统加以批判,并且还往往可以及时改正。
马克思自考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马克思的《资本论》中,剩余价值是指:A. 工资与商品价值的差额B. 商品价值与生产成本的差额C. 资本家从工人那里无偿占有的劳动产品的价值D. 工人创造的价值与他们工资的差额答案:C2.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A.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B. 资本与劳动的矛盾C. 资本家与工人的矛盾D.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部的矛盾答案:D3.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价值由什么决定?A.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B. 个别劳动时间C. 劳动强度D. 劳动技能答案:A二、简答题1. 简述马克思关于“商品二重性”的理论。
答案: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二重性。
使用价值是指商品满足人类某种需要的属性,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指商品在交换过程中所体现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商品的二重性是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基础。
2.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是如何揭示资本主义剥削本质的?答案: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本质。
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工人的劳动时间分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
必要劳动时间是工人生产自身生活资料所需的时间,而剩余劳动时间是工人为资本家无偿劳动的时间。
资本家通过延长剩余劳动时间,增加剩余价值的量,从而实现对工人的剥削。
三、论述题1. 论述马克思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答案: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的哲学理论,它认为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马克思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原动力,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社会形态的更替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结果。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四、案例分析题1. 某工厂的资本家为了增加利润,决定延长工人的工作时间,但并未提高工资。
请结合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分析这一行为。
答案:根据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资本家通过延长工人的工作时间,实际上是在增加剩余劳动时间,从而增加剩余价值的量。
2025年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自测试题(答案在后面)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是:A. 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B.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C. 社会意识先于社会存在发展变化D.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无关2.下列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观点中,符合马克思主义的是:A. 人与自然是对立的B. 人与自然需要建立一种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C. 人与自然需要和谐发展,建立共生关系D. 人类可以随意改造自然而不受任何限制3.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的理论体系,它的基本原则包括()A. 历史唯物主义B. 辩证唯物主义C. 剩余价值理论D.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4.下列各项中,属于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经济背景的有()A.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B. 现代无产阶级的崛起C. 马克思主义的创立D. 前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和冲突5、(数字、)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观点的理论基础主要是基于( )A、唯物论B、辩证法C、唯物史观D、认识论6、(数字、)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初级”主要指的是( )A、生产力B、政治体制C、经济发展水平D、科技创新能力7.下列关于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形态的划分的论述,正确的是:• A.社会形态由低向高发展是自然演进的结果,没有跳跃性变化。
• B.历史上出现过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等社会形态,它们都是完全独立、互不联系的。
• C.社会主义社会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社会形态,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终结阶段。
• D.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形态的变化只与生产力的发展有关,与其他因素无关。
8.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因为人民群众:• A.总是站在历史发展的对立面,从而推动历史发展。
• B.是先进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具有预见未来的能力。
• C.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是历史的主体和动力。
绪论练习本上参考答案1、简述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
(P16)答:(1)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2)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集中表现为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
(3)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表现为它力求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如实地认识世界,不带任何偏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还在于它的深刻性,在任何一个领域都不是浅尝辄止;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也在于它经受了实践的检验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4)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都是以实践性为基础的。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和归宿。
2、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和理论品质。
(P14-19)答:(1)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的理论体系,简要地说,它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的;马克思主义不仅包括它的创立者的理论,还包括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继承人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形成一个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科学体系。
(2)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3、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P2-4)答:(1)马克思主义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成为主导趋势,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各种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充分显露,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争取自身和人类解放的斗争的历史时代。
(2)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的发展,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和各种社会矛盾的激化,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工人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准备了阶级基础。
(3)工人阶级肩负着资本主义的掘墓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的历史使命。
工人阶级为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迫切需要革命理论的指导。
马克思、恩格斯正是适应工人阶级解放斗争的需要和时代的需求,创立马克思主义的。
绪论练习本上参考答案1、简述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
(P16)答:(1)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2)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集中表现为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
(3)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表现为它力求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如实地认识世界,不带任何偏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还在于它的深刻性,在任何一个领域都不是浅尝辄止;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也在于它经受了实践的检验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4)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都是以实践性为基础的。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和归宿。
2、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和理论品质。
(P14-19)答:(1)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的理论体系,简要地说,它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的;马克思主义不仅包括它的创立者的理论,还包括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继承人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形成一个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科学体系。
(2)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3、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P2-4)答:(1)马克思主义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成为主导趋势,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各种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充分显露,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争取自身和人类解放的斗争的历史时代。
(2)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的发展,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和各种社会矛盾的激化,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工人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准备了阶级基础。
(3)工人阶级肩负着资本主义的掘墓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的历史使命。
工人阶级为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迫切需要革命理论的指导。
马克思、恩格斯正是适应工人阶级解放斗争的需要和时代的需求,创立马克思主义的。
4、结合实际说明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P10)答:(1)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实践经验的总结、科学成果的升华,所以它必然会随着时代的改变、实践的扩展、科学的进步而不断丰富和发展其自身。
在马克思主义产生160多年来的历史过程中,它的创始人和后继者总是根据变化了的实际情况,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从而形成了一部内容丰富并持续向前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2)马克思、恩格斯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者。
马克思主义问世以后,他们又通过总结实践经验、理论研究和与反马克思主义观点的论战,不断把自己的理论推向前进。
(3)马克思、恩格斯逝世以后,列宁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条件下,在领导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在同第二国际修正主义的斗争中,继承、捍卫、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即列宁主义阶段。
(4)马克思主义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传入中国,在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二、课后思考题参考答案2、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P5-P9)答:(1)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直接理论来源。
(2)古希腊罗马哲学、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18法国唯物主义和法国复辟时代的历史学家的思想,也是马克思主义重要的理论来源。
(3)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与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密切相关。
特别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与生物进北论这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对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影响尤为巨大。
6、如何说明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P19)答:(1)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2)体现时代性要求我们高瞻远瞩,站在时代的前列,立足新的实践,把握时代的特点,充分反映时代的进步和历史发展的要求。
(3)把握规律性要求我们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为指导,大力弘扬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的精神,不断加深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为我们的一切实际工作提供规律性的指导。
(4)富于创造性要求我们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在实践中掌握新知识,积累新经验,增长新本领,提出新理论,开拓各项工作的新局面,把各项事业提高到新的水平。
7、如何正确认识树立科学的人生理想的意义?(P23)答:1)理想是人生航程的灯塔2)理想是人生前进的动力3)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
8、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P24-P25)答:(1)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研究的方法。
(2)马克思主义并不提供对一切问题的现成的答案。
(3)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各国的具体之际相结合,解决本国的实际问题。
9、如何正确理解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和根本方法?(P26-P28)答:(1)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全面提高人的素质。
(2)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所谓理论联系实际,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作为指导,去观察和分析社会实际、工作实际和思想实际,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反对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两种倾向。
10、如何认识当代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重大意义?(P29)答:(1)当今时代世界历史发生了许多引人注目的重大变化,马克思主义既面临折严重挑战,又面临着极好的发展机遇。
(2)明确现今时代和实践的变化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
(3)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观点前后相继、一脉相承。
(4)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理论创新是十分严肃而艰巨的工作,不能把理论创新简单化、庸俗化。
第一章一、练习本上试题参考答案一)简答题1、简述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和掌握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
(P35)答:(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
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第一方面是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即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的问题。
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不能认识存在、世界能不能被认识的问题。
(2)掌握哲学基本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如何正确回答哲学基本问题内容的第一方面,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如何回答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2、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重要意义。
(P40)答:(1)列宁的物质定义是:“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简言之,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并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2)列宁的物质定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第一,它指出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第二,它指出物质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第三,它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3、简述意识的本质。
(P82-84)答:第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第二,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第三,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4、简述联系的复杂多样性。
(P52)答:(1)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具体联系是复杂多样的。
事物联系的主要形式有: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等等。
不同的联系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
(2)认识事物联系的复杂多样性,对于我们观察和处理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必须坚持全面的观点,尽可能地从各个方面把握事物的各种联系。
其次,必须抓住事物中本质的、必然的联系,避免对不同的联系不分主次、甚至本末倒置的倾向。
5、简述实践的含义及其基本特点和基本形式。
(P44-46)答:(1)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2)实践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点:第一,客观性;第二,自觉能动性;第三,社会历史性。
(3)实践有以下三种基本形式:第一,物质生产实践。
它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第二,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第三,科学实验。
6、如何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P48-49)答:(1)劳动实践是人类和人类社会产生的决定性环节。
劳动改变了古猿的身体结构,创造了人的手和脑,产生了语言和意识,形成了社会关系,从而形成了人类和人类社会。
(2)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的基础。
人类要生存,社会要存在,就必须解决人们吃、穿、住、用的问题,为此就必须进行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
(3)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以及其他各种实践活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生产实践的持续进行,使生产力不断发展。
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使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得以解决,推动社会不断发展。
科学实验的进行大大推动了科技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7、简述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P56)答:(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力。
(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它们的钥匙。
(3)矛盾分析法是认识的根本方法。
(4)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以及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焦点和根本分岐。
8、简述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的相互关系及其意义。
(P57-58)答:(1)相互关系: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
首先,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相反的基本属性,它们在矛盾运动中所处的地位是不同的。
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
其次,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不可分离的。
一方面,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另一方面,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
(2)意义: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的关系,要求我们在分析和处理矛盾时,必须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
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的对立统一关系。
9、简述本质和现象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P76-78)答:(1)本质和现象是相互区别的。
首先,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
暴露于事物外部,可以为人的感官直接感知;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内在联系,只有通过理性思维才能把握。
其次,现象是个别的、具体的、多种多样的,本质则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共同的东西。
再次,现象是多变的、易逝的,本质则是相对稳定、相对平静的。
(2)现象和本质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
一方面本质不能脱离现象,任何事物的本质都要通过这样那样的现象表现出来,不表现为现象的纯粹本质是不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