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浪漫主义的抒情——论贺敬之的诗歌创作
- 格式:pdf
- 大小:803.90 KB
- 文档页数:9
贺敬之的抒情短诗贺敬之的抒情短诗就像是一坛坛精心酿制的美酒,散发着独特而迷人的芬芳。
贺敬之的诗往往充满了对祖国大地深深的热爱之情。
他的诗里,祖国就像是一位无比慈祥伟大的母亲。
那山川河流是母亲秀丽的面容和婀娜的身姿。
比如说他笔下描写的黄河,那黄河水奔腾不息,就像母亲跳动的脉搏,每一次的起伏都充满了生命的力量。
他写黄河的诗句,让我们仿佛能看到黄河水裹挟着泥沙汹涌而来,那气势如同千军万马在奔腾,这难道不就是对祖国壮丽山河的深情礼赞吗?他的抒情短诗里还饱含着对革命岁月的缅怀和敬仰。
那些革命战士就像是夜空中最闪亮的星星。
在那个艰苦的年代,战士们冲锋陷阵,他们不怕牺牲的精神在贺敬之的诗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他的诗就像一部生动的历史画卷,展开画卷,我们能看到战士们坚定的眼神,能听到战场上的枪炮声。
这时候你再去读他的诗,就感觉自己置身于那个热血沸腾的革命年代,跟战士们并肩作战呢。
贺敬之抒情短诗的语言也是相当有特色的。
简洁却又富有力量,像一把锋利的剑直刺人心。
不像有些诗,堆砌很多华丽的辞藻却让人摸不着头脑。
他的诗句往往能够一针见血地表达出最强烈的情感。
就好比是我们生活中的直爽的朋友,说话从不拐弯抹角。
读他的诗,你不会有那种云里雾里的感觉,而是一下子就能被那种真挚的情感所打动。
他诗中的意象运用也是一绝。
那些意象就像一个个灵动的小精灵,在诗中跳跃着,传递着情感。
比如说“延安”这个意象,在他的诗里,延安不仅仅是一个地名,更像是一座神圣的灯塔。
延安象征着希望,象征着革命的力量源泉。
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延安就像黑暗中的一束光,吸引着无数有志之士前往。
贺敬之把这种对延安的崇敬和向往通过他的诗表达得恰到好处,让我们读诗的时候,也对延安充满了向往之情。
贺敬之的抒情短诗是值得我们反复品味的宝藏。
他的诗能让我们更加热爱祖国,能让我们铭记那段艰苦卓绝的革命历史,能让我们感受到真挚情感的力量。
他的诗就像一阵清风,吹走我们心灵的尘埃,又像一场甘霖,滋润我们干涸的心田。
幽妙的景深婉的情──贺敬之《桂林山水歌》分析这首诗具有浓厚的民歌风味。
诗人为探索我国新诗发展的道路曾采用过多种诗体形式。
他的政治抒情诗大多采用马雅可夫斯基的“阶梯式”和热情奔放、约束较少的自由体,抒情短章则常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民歌体。
《桂林山水歌》歌咏桂林山水,显然适于采用清新明快、委婉抒情的民歌体,以构成一种近于咏叹调的形式。
诗人娴熟地运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调子,可与另一名篇《回延安》相媲美。
一赞南方桂林山水,一赞北方革命圣地,同曲异彩,令人颂倒。
诗句均由两行一节组成,语言自然流畅,有如行云流水,音韵节奏和谐,便于吟咏歌唱。
此诗因其意境、音韵俱佳、思想、艺术均有独到之处,在贺敬之的抒情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原文节选:云中的神啊,雾中的仙,神姿仙态桂林的山!情一样深啊,梦一样美,如情似梦漓江的水!水几重啊,山几重?水绕山环桂林城……是山城啊,是水城?都在青山绿水中……啊!此山此水入胸怀,此时此身何处来?……黄河的浪涛塞外的风。
此来关山千万重。
马鞍上梦见沙盘上画:“桂林山水甲天下”……啊!是梦境啊,是仙境?此时身在独秀峰!心是醉啊,还是醒?水迎山接入画屏!画中画——漓江照我身千影。
歌中歌——山山应我响回声……(第一层)扩展资料贺敬之诗歌特点贺敬之是个在艺术上进行着不倦探求的诗人。
四十多年来,从他的第一本诗集《并没有冬天》,到《乡村的夜》、《朝阳花开》、《放歌集》,到近作《中国的十月》、《“八一”之歌》,其艺术逐步走向成熟,并呈现出自己的风格。
在同时代的诗人中,贺敬之最善于表现重大的政治题材和抒写重大的政治主题。
这一特点主要反映在他建国后的政治抒情诗创作中。
翻开他的诗集,《放声歌唱》、《雷锋之歌》、《中国的十月》、《“八一”之歌》可以说都是诗与政论的结合。
它们熔描写、抒情、议论于一炉,鲜明地表露着诗人的政治态度和政治激情,格调高昂而奔放。
政治抒情诗抒写的是政治之情,然而政治不等于口号,口号也不能成为诗。
浅析《回延安》一梦回延安祖国热土延安,一座中华文明发祥的城市。
在这里我们有轩辕黄帝安寝的桥山之巅;我们有“边陲之郡”、“五路襟喉”的边塞气势;我们有安塞腰鼓的热血奔腾;我们更有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畏艰险的民族精神。
延安在中华民族历史上写下了辉煌重要的一页,从革命根据地的创立到毛主席进京登上天安门,这十三年间延安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整风运动、中共七大等一系列影响和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已经成为全国人民心中的宝贵精神支柱。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
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作者贺敬之先生1940年历尽艰险来到延安,再到1956年从回延安,这十六年间延安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祖国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贺敬之先生的豪迈之情,激动之情溢于言表!“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二梦回延安以意逆志“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
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贺敬之先生的《回延安》,来源于作者的真实生活感触,1956年诗人回到延安——这片曾经养育他多年的红色土地。
如今再一次见到她,见到那里生活着的人们,心中感慨万千,激动澎湃。
延安的黄土、宝塔山、杜甫川、柳林铺、白羊肚手巾、红腰带,在世人眼中是这样的亲切与可爱;更重要的是延安的亲人们,是这样的可亲可爱与可敬!诗人把延安比做母亲,是她哺育了我们,心中的感激之情,使诗人“双眼的眼泪眼眶里转”,是对延安母亲的感恩之情。
“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将诗人养育,“树梢树枝树根根”诗人将自己比作树梢,而延安的“树根根”在默默地滋养着“树梢”。
诗人早已与延安血脉相连。
诗人既是对延安的爱,又是对祖国的热爱,更是对党的热爱。
“一条条街道宽又平,一座座楼房披彩虹;一盏盏电灯亮又明,一排排绿树迎春风…对照过去我认不出了你”,延安在党的领导和亲人们的努力之下发生了巨大变化,“母亲延安换新衣”。
诗人对于延安这样的变化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诗人是1940年初次到延安,1940年的祖国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侵华日军的铁蹄在摧残祖国的大好河山,诗人千难万险来到延安来到心中的圣地是因为“我们是文艺工作者,我们是抗日的战士”。
贺敬之的革命浪漫主义情怀及创作特色论略关键字:贺敬,贺敬之,敬之,革命,革命浪漫主义,命,浪漫,浪漫主义,浪漫主义情怀,主义,情怀,创作,特色贺敬之的革命浪漫主义情怀及创作特色论略本文为Word文档,感谢你的关注!一、贺敬之的革命浪漫主义理论情怀贺敬之是一个诗人,也是一个具有理论修养的诗歌理论家。
就像他的诗歌创作表现出鲜明的革命浪漫主义特色一样,其理论主张也表现出鲜明的革命浪漫主义情怀。
五十年代前期,在浪漫主义备受压抑、没有“名分”的理论语境中,贺敬之关于创作理论的文章就表现出浪漫主义倾向。
《谈提高作品的思想性:给XX同志的信》写于共和国早期,1950年。
文章如题目所示,探讨如何提高作品的思想性问题,所针对的是公式主义和把标语口号当作“思想”写进作品进而导致提倡的庸俗化和作品思想性不高等创作现象,与浪漫主义本无关系,当时也没有谈论浪漫主义的语境和由头。
但作为一个浪漫主义诗人,无论讨述何种问题,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将话题流向心仪的地方。
他反对生硬地将思想塞进作品,反对客观主义地堆砌生活材料,提出要通过“感情溶化”将思想溶化为诗情,将现实生活溶化为血肉形象。
在他看来,包括生活实践在内的整个创作过程都要经过感情溶化。
所谓“感情溶化”,是“思想和生活相结合在作者的创作过程中具体的体现”。
他说“所谓‘思想’,是必须被感情所具体化了的;所谓‘生活’,是必须被感情所血肉化了的;所谓‘生活与思想’结合,便是通过感情的溶化和升华而达到的形象化与单纯化”。
强调主观作用,反对自然主义和公式主义,反对标语口号,是贺敬之把脉共和国初期创作问题之后开出的药方,起核心作用的是“感情溶化”。
他虽然没有使用胡风那套理论术语,但其理论主张却与胡风的“主观战斗精神”有惊人的相似。
而推崇主观精神作用正是浪漫主义理论的核心内容。
贺敬之心系浪漫主义,在情感和理智上,在理论和创作中,都表现出鲜明的浪漫主义理论情怀。
他说得很到位也很明确,浪漫主义是人类生活和精神的反应,文学史从不缺少浪漫主义。
贺敬之的诗歌名词解释贺敬之,中国古代文学家、诗人,他的诗歌作品独具风格,深受读者喜爱。
在了解贺敬之的诗歌之前,我们需要对一些与诗歌相关的名词进行解释,以便更好地欣赏和理解他的作品。
本文将介绍与贺敬之的诗歌创作相关的一些重要概念和术语,帮助读者更好地领略他的诗意世界。
1. 诗歌:诗歌是一种文学形式,以抒发情感、表达思想、形象描绘为主要特点。
贺敬之所写的诗歌作品被称为诗篇,主题广泛,情感丰富,极具艺术审美价值。
2. 抒情:抒情是诗歌表达情感的一种写作技巧。
贺敬之的诗歌常常融入他对自然、人生、国家等方面的真情实感,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3. 意象:意象是诗歌中通过描述具体形象来传达抽象意义的一种手法。
贺敬之常常以自然界的景象、人物形象等作为意象的基础,运用独特的比喻、象征、拟人等手法,使诗歌语言具有鲜活生动的形象感。
4. 对偶:对偶是诗歌中重要的音韵修辞手法,指的是对齐或相叠的语句结构和意义。
贺敬之的诗歌中常常运用对偶手法,通过对句式、词语、意义的对比或呼应,使诗篇音韵和谐、韵律流畅。
5. 典故:典故是指诗歌中引入的经典故事、历史人物或文化符号等。
贺敬之的诗歌中常常借用典故,以点染情感,或传达主题,或增加意境,使作品更具深度与内涵。
6. 深情:贺敬之的诗歌作品常常带有浓郁的情感色彩,通过对生活琐碎之处的关注,将个体情感融入广阔的人生境界中。
他以真挚的感情表达对人、对世界、对生命的深深思考和关怀。
7. 隐喻:隐喻是一种诗歌修辞手法,通过暗示或隐晦的比喻来传达意义。
贺敬之的诗歌中常常运用隐喻,通过把抽象的事物比拟为具体的形象,来传达他的情感和主题。
8. 音律:音律是诗歌作品中由词句的调子、节奏和音韵组成的音乐性特征。
贺敬之的诗歌作品往往具有优美的音韵节奏,如行云流水般的抑扬顿挫,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听觉上的愉悦。
9. 修辞:修辞是指对语言的巧妙运用,通过各种修辞手法来增强语言的表达力。
贺敬之的诗歌中常常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使诗篇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贺敬之诗歌《三门峡——梳妆台》原文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贺敬之诗歌《三门峡——梳妆台》原文及赏析【导语】:《三门峡梳妆台贺敬之》全文与读后感赏析望三门,三门开:黄河之水天上来!神门险,鬼门窄,人门以上百丈崖。
革命浪漫主义的抒情——论贺敬之的诗歌创作
张器友
【期刊名称】《唐都学刊》
【年(卷),期】2007(023)001
【摘要】在贺敬之近七十年的创作道路上,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大体表现出结合状态,就整体而言,更多地倾向于革命浪漫主义.他立足民族的土壤,置身于世界范围内的"底层潮流",在主观和客观相统一、思想和感情相融合前提下的主体性张扬;以"大我"主导审美倾向,努力创造社会主义一共产主义新人的抒情形象;熔过去、现在、未来于一炉,并且倾向于未来的思情取向,等等,都表明他属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思潮中杰出的革命浪漫主义歌者.
【总页数】8页(P102-109)
【作者】张器友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中文系,安徽,合肥,23003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
【相关文献】
1.“情”的政治与抒情的政治学:20世纪中国政治抒情诗——以贺敬之政治抒情诗创作为个案 [J], 王金胜
2.战士式的诗人与战士型的诗--贺敬之诗歌创作的进取精神与时代担当 [J], 艾斐
3.论贺敬之诗歌的革命浪漫主义 [J], 郭久麟;
4.贺敬之对古代积极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继承与超越 [J], 刘中琐
5.贺敬之早期的诗歌创作 [J], 丁永淮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作者: 韩斌生
出版物刊名: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85-92页
主题词: 政治抒情诗;艺术特色;诗歌艺术;思想意义;社会主义;现实生活;作品;优秀诗人;想象;
创作激情
摘要: <正> 贺敬之是我国当代文学史中的优秀诗人.解放以后至一九五九年期间创作的大部分作品都收集在他的《放歌集》中.此外还陆续发表了《西去列车的窗口》、《雷锋之歌》等.在'四人帮'被粉碎以后,诗人又重新拿起由于'四人帮'迫害而搁置了十多年的笔,以饱满的创作激情表达了对党、对祖国的真挚强烈的爱,歌颂了伟大的时代,洋溢着无产阶级的革命激情和革命理想,其庄严重大主题和深刻的思想意义,由于作品鲜明的艺术特色,而更为强烈地感染、教育、鼓舞着亿万人民群众.。
作者: 马怀忠
出版物刊名: 齐鲁学刊
页码: 72-75页
主题词: 革命传统;列车;南泥湾;窗口;上海青;年轻一代;社会主义建设;抒情诗;革命友谊;现实生活
摘要: <正> 贺敬之同志的《西去列车的窗口》是一首有着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的抒情诗。
它以强烈的革命激情、高昂明快的笔调和绚丽多姿的诗句,反映了我们现实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革命前辈如何交好革命的班,年轻一代又如何接好革命的班。
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这样一幅激动人心的画面:一批参加边疆建设的上海青年,跟随着一位当年曾开垦过南泥湾的老战士,踏上了革命的征途。
通过一路上倾心交谈和感情交流,他们之间建立了深厚的革命友。
贺敬之对新诗形式的探索和创造——《贺敬之诗歌论》之一丁永淮
【期刊名称】《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1984(000)002
【摘要】<正> 用更多的好形式来表现新的时代。
——郭沫若新诗的形式问题,是一个进行过多次热烈讨论的题目,至今仍在讨论、探索、尝试实践中。
许多诗人进行了认真的探讨和试验,贺敬之就是其中取得重要成就的著名诗人之一。
历来杰出的诗人,他们都不菲薄形式,忽略形式,而是重视形式。
他们不是形式主义者,而是形式的创造者。
他们创造着诗,同时也创造着诗的形式。
贺敬之是注重诗的形式的,他说:“诗,不能没有形式”,又说:“形式,当然是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
关于新诗形式的创造,他提出了相当完整的见解:
【总页数】8页(P53-60)
【作者】丁永淮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
【相关文献】
1.贺敬之"楼梯式"诗歌的艺术来源 [J], 邹建军;李志艳
2.革命浪漫主义的抒情——论贺敬之的诗歌创作 [J], 张器友
3.贺敬之诗歌的语言学解读 [J], 张卫中
4.从《乡村的夜》看贺敬之早期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 [J], 潘立文
5.贺敬之诗歌的"红色基因"及其当下价值 [J], 胡功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革命浪漫主义的抒情——论贺敬之的诗歌创作
作者:张器友, ZHANG Qi-you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中文系,安徽,合肥,230039
刊名:
唐都学刊
英文刊名:TANGDU JOURNAL
年,卷(期):2007,23(1)
1.高尔基论文学 1978
2.贺敬之谈诗 2004
3.贾漫诗人贺敬之 2000
4.贺敬之贺敬之诗选 1979
5.勃兰克斯十九世纪文学主流 1982
6.郭沫若郭沫若全集·文学编 1990
7.波斯彼洛夫.王忠琪.徐京安.张秉真文学原理 1989
8.宗白华西方美学名著选译 2000
9.马克思.恩格斯.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1972
10.汉斯--尤尔根·格尔茨.伊德.赵其昌.任立歌德传 1982
11.卢卡契现代主义的意识形态 1985
12.《今天》编辑部致读者 1978
13.余光中余光中谈诗歌 2003
14.查看详情 2004(12)
本文链接:/Periodical_tdxk200701025.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