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中心正向亚洲转移
- 格式:doc
- 大小:109.00 KB
- 文档页数:7
国外城市群发展浅说(转载自安徽社科院“聚焦泛长三角”)城市群是伴随工业化而出现的,因此它主要分布在西欧、美国和日本等先进的工业化国家和地区。
西欧城市群西欧是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开始最早的地区,城市化水帄高,城市数量多,密度大,均以多个城市集聚的形式形成城市群。
这些城市群包括:1、英国伦敦——伯明翰——利物浦——曼彻斯特城市群。
该城市群区域集中了英国4个主要大城市和10多个中小城市,是英国产业密集带和经济核心区。
2、法国巴黎——鲁昂——勒阿弗尔城市群。
该城市集聚区是法国为了限制巴黎大都市区的扩展,改变原来向心聚集发展的城市结构,沿塞纳河下游在更大范围内规划布局工业和人口而形成的带状城市群。
3、德国莱因——鲁尔城市群。
该城市群区域是因工矿业发展而形成的多中心城市集聚区,是欧洲工业中心。
该城市群集合体是在长116公里、宽67公里范围内聚集了波恩、科隆、杜塞尔多夫、埃森等20多个城市,其中50~100万人的大城市有5个。
4、荷兰兰斯塔德城市群。
这是一个多中心马蹄形环状城市群,包括阿姆斯特丹、鹿特丹和海牙3个大城市,乌德支列、哈勒姆、莱登3个中等城市以及众多小城市,各城市之间的距离仅有10~20公里。
该城市群的主要特点是把一个城市所具有的多种职能分散到大、中、小城市,形成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空间组织形式,以保持整体的统一性和有序性。
美国城市群美国城市群的形成与制造业的发展密切相关,3大城市群都分布在制造业发达地区。
1、波士顿——华盛顿城市群。
该城市群分布于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帄原,它北起波士顿,南至华盛顿,以波士顿、纽约、费城、巴尔的摩、华盛顿等一系列大城市为中心地带,其间分布的萨默尔维尔、伍斯特、普罗维登斯、新贝德福德、哈特福特、纽黑文、帕特森、特伦顿、威明尔顿等城市将上述特大中心城市连成一体,在沿海岸600多公里长、100多公里宽的地带上形成一个由5大都市和40多个中小城市组成的超大型城市群,面积约13.8万帄方公里,人口约4500万人,城市化水帄达90%。
世界格局包括世界经济格局和世界政治格局,世界经济格局变化快于世界政治格局变化。
南北经济力量博奕是促进当今世界经济格局变化的重要因素。
所谓南,系指南方国家,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获得独立与主权的发展中国家。
所谓北,系指北方国家,即发达国家,集中在被称之为“富国俱乐部”的经合组织(OECD)之中。
南北关系,体现为南北政治、经济、科技和安全、军事等各方面的相互合作与斗争,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南北经济实力对比逐渐发生的变化。
联合国及其所属机构发表的数据表明,20世纪80年代,南方国家的GDP 增速已高于北方国家,但人均GDP增速则低于北方国家。
然而步入9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作为一个整体,不仅在经济总量上缩小了同发达国家的差距,而且在人口基数增加的前提下,人均GDP也缩小了与发达国家之间的鸿沟。
在21世纪头10年,发展中国家的GDP 和人均GDP增速以及拉动经济增长的私人消费、固定资产投资和对外贸易“三大要素”的增速都继续保持高于发达国家的势头。
变是永恒的,世界唯一的不变就是变。
人们不应再以静止的观点看待发展中国家的地位和作用。
随着发展中国家经济比发达国家以更快速度增长,南北差距就会趋于缩小,世界经济格局就会发生改变,这是必然的结果。
所谓国际经济格局其核心内容是大国或国家集团之间的经济力量对比关系和支配别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的权力配置情况,具体包括经济发展、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三个方面的力量对比关系。
从地缘角度划分,世界总体上可分为六大经济区域:即亚洲、欧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非洲。
一、亚洲率先走向崛起亚洲地域面积约占世界陆地面积的三分之一,人口约占世界总人口的五分之三,堪称世界第一大洲,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有过自己的辉煌。
在1997—2007年的10年里,亚洲国家和地区克服了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跃居为全球经济发展最快和最具活力的地区,亚洲新兴经济体的GDP年均增速超过9%,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愈益增大。
日本《富士产经商报》在2008年4月4日报道中指出,2007年,中日韩、台湾、香港、东盟10国等亚洲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名义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1.7万亿美元,是1980年的6倍。
全球发展中心由( )向( )转移
全球发展中心由欧洲向(亚洲转移
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旧的国际秩序正在松动,过去的世界格局也正在转型,而新秩序和新格局目前尚未形成。
面对此番大变局,没有哪个国家可以轻易选择逃避,也没有哪个大国可以单独面对。
第一,世界权力重心正在东移,旧的国际秩序已表现出衰弱甚至瓦解迹象。
过去五百年,随着西方率先进行几次工业革命,西方经济实力远远超过世界其他地区,由此奠定的国际秩序也就有了明显的西方中心主义色彩。
20世纪爆发的两次世界大战不啻是西方列强在争夺国际空间。
二战后,亚洲国家日本虽然实现经济腾飞,但也只是自觉成为西方一部分而已。
然而,近年随着中国、印度、巴西等新兴工业国家快速发展,世界经济重心逐渐向非西方世界转移。
有些学者称为世界“权力重心”东移。
未来,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势头仍将迅猛。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在2018年12月发表的《未来国际经济格局变化和中国战略选择》报告中预测,到2035年发展中国家GDP将超过发达经济体,在全球经济和投资中的比重接近60%,全球经济增长重心将从欧美转移到亚洲,并外溢到其他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经济体系重心转移的趋势在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推动下,经济体系的重心正在发生转移。
过去几十年来,西方国家一直是全球经济的中心。
然而,随着许多新兴经济体的崛起,全球经济的格局正在发生变化。
首先,亚洲国家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使得亚洲成为全球经济的新引擎。
中国、印度和东南亚国家等地区正在经历快速的经济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之一。
中国的GDP已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体。
中国的制造业实力和产品质量逐渐获得认可,成为全球供应链的重要环节。
同时,印度的技术产业也快速崛起,吸引了众多国际公司和投资者。
亚洲的崛起使得全球经济的重心逐渐向东方转移。
其次,非洲也在经济领域迎来了一系列积极变化。
随着许多非洲国家政治稳定和经济改革的推进,非洲大陆成为了国际投资的热点之一。
许多外国公司将目光投向非洲的自然资源和庞大的消费市场。
此外,非洲的年轻人口和不断增长的中产阶级也为经济增长提供了动力。
非洲的经济实力增强和对外贸易的活跃使得全球经济重心向南方转移。
第三,新兴市场国家的崛起也推动了全球经济的重心转移。
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等国家合称为"金砖四国",代表了新兴市场国家在全球舞台上的崛起。
这些国家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不断上升,成为全球贸易和投资的重要力量。
金砖四国通过合作机制,推动贸易自由化和投资便利化,提升自身在全球经济体系中的话语权。
金砖国家的崛起推动了全球经济的多极化发展,使得全球经济重心更加平衡。
此外,全球经济的重心转移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
技术创新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跨国公司能够更加轻松地进入新兴市场并实现全球化经营。
同时,金融市场的国际化也使得国际投资和资本流动更加便利。
这些因素使得全球经济的重心逐渐向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转移。
然而,经济体系重心转移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全球经济格局的变化可能导致地区间经济不平衡和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扩大。
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可能面临经济结构调整和调整困难。
进入21世纪后,世界经济增长的重心正向亚洲太平洋地区转移,中国正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长江三角洲(简称“长三角”)地区正逐步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最突出的增长极,长三角内部城市群的空间格局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要求,在不断演进,正朝着世界第六大城市群迈进。
通过强化南京、苏锡常、徐州三个城市圈的功能,更好地带动全省城镇的快速发展”。
(三)杭-甬城市群。
从有利于发挥优势、增强中心功能出发,杭-甬城市群的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正在逐步被优化。
杭-甬城市群的特点是,以体制改革作为推动力,消除城乡分割的种种体制障碍、政策障碍,建立有利于城镇集聚和城镇建设的新机制。
杭州,作为长江三角洲重要经济中心和国际风景旅游城市,要在较高起点上考虑产业发展,着力培育较强的产业、技术创新功能,较强的商品和生产要素集散功能,较强的信息、旅游等综合服务功能。
而长三角最南端的宁波,其最大优势是拥有得天独厚的深水海岸线资源,非常有利于港口海运业和临港型工业发展,建设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加快确立区域功能分工优势。
依据《规划》,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的战略定位是: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心、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发展目标是:到2015年,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到2020年,力争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其中,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中心定位是首次提出。
2010年5月24日,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介绍,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明确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的战略定位,即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心、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到2015年,长三角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到2020年,力争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2010年6月,国家发改委在其网站上发布消息,正式印发长三角区域规划。
该规划的规划期为2009-2015年,展望到2020年,根据规划,长三角将形成以上海为核心的“一核九带”空间格局。
世界政治格局分析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和不断发展,世界政治格局也在不断演变和变化。
在过去几十年里,世界经济与政治中心逐渐从西方转移到了亚洲和其他发展中国家。
这一趋势预示着未来的全球政治格局将变得更加复杂和多元化。
本文将分析当前全球政治格局的变化和趋势。
第一部分:全球经济中心下移,亚洲崛起过去的几十年里,经济发展的中心逐渐从欧美转移到了亚洲和其他发展中国家。
特别是中国的崛起使亚洲成为了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数据,预计到2030年亚洲的经济总量将占到全球经济的42%,而欧洲和美洲的经济量分别将占到21%和18%。
这一趋势的结果是,全球重大的政治和经济决策将越来越受到亚洲国家的影响。
此外,亚洲国家也在不断增加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力。
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通过这一倡议,中国将与沿线国家建立起更加紧密的联系,提供财政和技术支持来帮助这些国家发展其基础设施和其他领域。
这种经济上的互动将进一步促进亚洲各国之间的合作,同时也有可能创造出类似于欧洲联盟的政治形式。
这样的合作将有望推动亚洲地区与其他地区的整合进程。
第二部分:全球政治权力平衡的重塑与调整全球政治格局的动态变化不仅体现在经济领域,在政治领域也发生了很多变化。
过去几十年里,美国是全球政治权力的主要代表,而其他国家则相对较弱。
但是近年来,这种格局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随着美国的去中心化,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影响力也不断增强。
如中国、俄罗斯、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大国,都在不同程度上扮演着全球政治格局重塑和调整的角色。
例如,在全球气候变化领域,中国一直在扮演重要角色。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国之一,中国一度被视为阻碍全球气候变化行动的主要因素之一。
但在近年来的几年里,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中国已成为全球领先的可再生能源生产国之一,并时常呼吁推动全球气候变化行动的合作。
在国际组织中,中国也一直推动并参与了一系列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协议和行动。
试题:试分析当今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以及发展趋势——结合课文,从发给的资料切入论文要求:1.按照上面给出的论文大纲写作,摘要、主题词、参考文献不要。
2. 论文按照“一”、“〔一〕”、“1.”三级标题写出,3标题根据自己论文的需要加入。
3. 字数要求在2200字以上,低于2200字为不及格。
4. 必须用笔在本考卷上书写,打印无效。
5. 不要互相抄袭,一旦发现雷同,分数为零。
6. 试卷统一在12月15日交本班学习委员处,16日交商学院陆秘。
参考资料见下:世界经济中心正向亚洲转移?2009-06-03 09:49 21世纪经济报道世界经济中心正向亚洲转移?这个答案是肯定的。
尽管这种转移不是马上就会发生,但这是不可防止的。
我得出肯定答案的原因部分是因为人口学和经济学。
亚洲人口众多,他们正在与西方富裕国家缩小收入水平。
亚洲人口占世界人口的60%,此外亚洲人口增长水平比欧洲和北美都快,未来20年,亚洲人口将会占到世界人口的2/3。
不过,仅有巨大数量的人口并不会带来巨大的经济影响力。
在未来几十年里,亚洲将成为世界经济中的重要角色。
中国、印度、印尼和越南以及其他一些亚洲国家和地区已经取得了很大的经济进步。
这些经济进步有赖于私营部门和竞争的推动,并且,政府对经济的影响也较以前逐步减小。
中国于1970年代末开始经济改革,印度的经济改革则始于1980年代末、1990年代初,它们快速实现了工业化。
现在,很多亚洲国家和地区也意识到了人力资本是现代知识经济的基础,所以它们现在开始强调对教育和培训的投资。
由于以上原因以及相关公共政策方面的转变,使得亚洲地区在过去20年间有了长足发展,这些国家和地区与欧美国家的民众收入缩小了差距。
亚洲下一个十年还有可能继续发展。
此外,亚洲地区有巨大的消费者群体,它们可以从欧美国家大力进口产品。
另外,很重要的一点是,日本、印度等亚洲国家和地区的公司和研究机构是世界一些领域内重要创新的来源之一。
亚洲地区巨大的经济制高权并不就意味着美国会失去在世界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世界经济中心的转移对于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是什么?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世界经济中心的转移成为学者们研究的一个热点话题。
那么,这种转移对于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到底有哪些呢?我们来一探究竟。
一、转移带来的经济结构调整随着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的崛起,以及发达经济体的市场饱和,世界经济中心逐渐向亚洲地区转移。
这种转移将会带来经济结构的调整,原本依赖发达经济体市场的亚洲国家可以借此机会寻找新的市场渠道,进一步推动经济发展。
同时,也会带来一些问题。
由于新兴市场国家在经济、政治和社会方面与发达国家存在很大差距,其经济增长的推动会面临挑战。
一些新兴市场国家过于依赖出口,这也可能导致其遭受贸易战的影响而经济增长受阻。
二、转移对国际合作的影响世界经济中心的转移,还会对国际合作产生影响。
在这个过程中,各国之间的贸易和投资会发生变化,也会产生新的国际合作机会。
然而,也可能会给国际合作带来一些困难。
例如,在世界经济中心向亚洲地区转移的过程中,亚洲国家对于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要求可能会与发达国家存在分歧,导致合作难以开展。
同时,各国之间的竞争也会加剧,产生激烈的争端和冲突。
三、转移对就业的影响世界经济中心的转移,也会对就业产生影响。
在转移前,原本依赖发达经济体市场的国家的就业形势可能会受到影响,因为这些国家的一些企业可能会面临市场份额被新兴市场国家抢占的风险。
与此同时,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增长也会带动就业增加。
例如,中国的经济增长为全球就业带来了巨大的机会。
但是,也需要注意的是,新兴市场国家的就业品质和工作条件可能与发达经济体存在差距,需要加强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四、转移对各国政策的调整世界经济中心的转移,也会促使各国政策的调整。
一些高附加值产业的移动,将强制发达国家重新考虑国内经济的结构问题。
例如,可能需要加强研发投入,提高企业竞争力等等。
另外,转移中还会涉及到跨国投资和贸易条款的制定,不同国家将会做出不同的政策调整。
五、结语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话题,而世界经济中心的转移也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世界经济中心正向亚洲转移㈠亚洲地域面积约占世界陆地面积的三分之一,人口约占世界总人口的五分之三 堪称世界第一大洲,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有过自己的辉煌。
上世纪继日本和亚洲四小龙腾飞之后,中国在70年代未、越南在80年代中、印度在90年代初开始的经济变革,促进了各自经济的起飞,为东亚乃至亚洲的持续高速增长发挥了“拉动效应”。
在1997至2007年的10年里,亚洲国家和地区克服了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跃居为全球经济发展最快和最具活力的地区。
世界金融危机之后,全球的经济体正在经历一个不同速度的恢复过程,亚洲新兴经济体一枝独秀。
2009年,美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衰退2.4%,欧洲衰退4.6%,但印度增长7.3%,中国增长8.7%。
2010年,中国、印度以及其他亚洲新兴经济体国家的表现也都大大好于美欧发达国家。
亚洲目前在全球贸易总额中占三分之一。
世界经济重心主向亚洲转移的趋势十分明显。
亚洲在经济上的崛起,已促使世界经济格局重新分化,逐步形成了欧美亚三足鼎立的局面。
美欧等先进工业国无不竞相调整其对外经济政策,将重心移向亚洲。
目前,美国大力实施“重返亚洲”战略,美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已不是欧洲,而是亚洲。
它与亚洲的贸易总额已占美全球贸易总额的40%,在亚洲的直接投资更是高达近千亿美元,远远超过西欧。
欧洲理事会常任主席范龙佩则提出欧盟应当“向东看”,加强与亚洲国家的合作,促进经贸关系深入发展。
㈡中国发展将推动世界经济中心向亚洲转移。
㈢亚洲地区巨大经济至高权并不意味着美国会失去在世界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二、美国“一超多强”格局日趋模糊。
2011年前三个季度,美国GDP季度增速分别为O.4%、1.3%和2.5%(均为环比折年率)。
低于去年3%的水平②。
经济复苏放缓的主要原因是紧缩财政政策的困扰和前期刺激性政策效应的弱化,使得私人部门持续疲弱,尤其是个人消费支出增长乏力,无法维持经济增长的动力。
投资方面,2011年前两季度美国投资虽保持正增长,但增速分别仅为3.8%和6.4%,远低于去年同期31.5%和26.4%的水平。
经济重心转移的趋势历史
经济重心转移是指全球经济活动的地理中心逐渐转移。
在历史上,经济重心不断地发生变化,其趋势如下:
1. 古代:经济重心在波斯帝国和汉帝国之间交错转移,主要集中在亚洲地区。
2. 中世纪:经济重心逐渐向欧洲转移,尤其是意大利、荷兰和英国成为经济重心。
3. 工业革命前:经济重心逐渐向北美洲和澳大利亚转移,这些地区开始出现工业化和现代化。
4. 工业革命后:经济重心逐渐向欧洲和美国转移,美国经济逐渐成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
5. 二战后:经济重心逐渐向亚洲转移,尤其是日本和中国成为全球主要的经济大国。
6. 当今时代:经济重心进一步向亚洲转移,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印度等新兴经济体也逐渐崭露头角。
当今世界政治发展的趋势当今世界政治发展的趋势篇一: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及发展前景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及发展前景当今世情是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新变化,国际力量对比出现新态势,全球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呈现新特点,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义务论、威胁论、危机论此起彼伏,遏制与反遏制、渗透与反渗透、分化与反分化从未间断。
当今世界格局堪比战国时代各国背旧盟结新盟,合纵连横.它表现为一超突显、多元借重、多重制衡的立体复合状态。
这是大国博弈的结果.世界政治格局是世界上主要政治力量通过一系列的抗衡、分化组合而形成的一种结构. 这种结构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但又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
美国仍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但不是唯一的大国也无法主宰世界;国际关系中的军国主义化重新抬头,当代世界将变得更不安全;世界政治中的单极时期已经结束,并非是由于美国的衰弱,而是新的世界力量中心的崛起。
世界格局虽未最终确立,但已呈现相对稳定的力量对比态势,这就是一超多强。
一超,是指美国;多强即多种重要力量,不仅包括中、俄、日、欧盟等主要大国和集团,也有印度、巴西、南非等发展中大国和其他力量。
冷战结束以来,大国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美国与其他大国的关系。
美国在大国互动关系中处于主导地位。
美国在!’世纪的战略目标很明确,就是继续占据并加强世界领导地位。
因此,美国处理与其他大国关系主要是两手:既利用又控制,既借重又牵制。
比如,在伊拉克问题上,美国绕开联合国,组成“自愿者同盟”,置主要欧洲盟国的利益于不顾,使法国、德国等大为不满。
其他大国虽不满美国谋求一超独霸的政策,但由于实力对比悬殊,均不会单独与美国公开、全面对抗。
各主要大国都从实际出发,把处理好与美国的关系放在对外关系中的突出位置,与美国既合作也斗争。
美国虽然实力超群,但在国际政治、经济、安全等重大问题上还需要其他大国的合作。
去韩国留学签证材料_韩国留学签证所需材料去韩国留学签证材料一、韩国留学签证需要的材料:1.入学志愿书;2.财政担保人在职及收入证明书(有营业执照并加盖公章较好,而且月收入不得少于5000元人民币);3.银行存款证明书(美元3千元以上或等值人民币)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建设银行、招商银行等4大银行3个月以上定期存款单复印件4.留学的理由书,这是非常重要的内容,需要详细记录去韩国留学的理由,然后再由申请人签字并盖章。
5.申请人的履历书(包括中、英文名字,联系电话,详细地址)的右下方需要申请人签字并盖章。
6.申请者最高的学历原件,成绩单证明原件及复印件7.申请人身份证双面复印件或护照复印件8.彩色照片2张(4cm5cm)9.申请人及经济担保人户口本复印件(父亲一栏、母亲一栏、本人的一栏等双面复印件),假如申请人的户口与父母的户口不在一起时,需要做亲属关系公证。
10.父母的身份证双面复印件(经济担保人的身份证双面复印件)11.申请人的名章。
韩国留学签证办理流程韩国留学签证有三种:1.D-2学生签证(Student Visa)如果要在韩国的学院或大学进行学术学习或研究,都是申请D-2学生签证,包括大学本科生和硕士或博士研究生。
D-2签证可以在韩国得到签证延期,每次延期时间为一年。
2.C-3语言学习签证(Tourist Visa or General Short-term Visa)C-3签证指90天以内的短期研修签证。
如果学生准备在韩国的语言教育院校学习一个学期,可以申请这个居留期为3个月的学习签证,申请者可在户籍所在地所属辖区的韩国驻华使领馆办理,并能直接取得这种签证。
3.D-4语言签证(Short-time Student Visa)如果要在韩国的语言教育院校学习一个学期以上,就要申请在韩国可以得到延长的D-4签证。
持有D-4签证的学生上课期间如果缺席两周以上,该签证就会自动取消。
D-4签证是反签证,要在韩国法务部办理“签证颁发许可”文件后,才可到韩国驻华使领馆办理签证,办理的周期要长一些,申请者需要提前至少3-4个月办理这类手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