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2) 最新
- 格式:doc
- 大小:121.92 KB
- 文档页数:6
§4.5 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一、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现状和成因1、现状:总体恶化,局部改善,治理速度远远赶不上破坏速度,生态赤字逐渐扩大2、原因:自然原因:我国地域广大,且受季风气候的影响,自然灾害多。
我国地形复杂,多山地、丘陵,平原面积少,植被覆盖率低,生态环境脆弱人为原因:①巨大的人口压力②不合理的开发活动二、我国生态环境问题分布特征①环保意识不强,重开发轻保护,重建设轻维护②监管薄弱,执法不严,管理不力③保护和建设的投入不足5、中国生态环境保护的具体措施①植树造林,水土保持,草原建设和国土整治的重点生态工程②长江,黄河中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护工程③重点地区天然林资源保护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④建立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⑤生态农业试点示范,生态示范区建设⑥环境保护法制建设6、中国不同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措施2018年夏天,我国许多地方遭遇了少见的气候异常:北方的暴雨、南京的高温、云南的洪涝灾害等。
生活在欧洲的人们却感受到天如此寒冷。
在伦敦,人们穿上了毛衣,在德国,居然下了几十毫米厚的积雪。
有证据表明,气候变暖是诱因,它破坏了正常的大气环境。
在此情况下,《京都议定书》的实施显得那么迫切和需要。
据此回答1~2题。
1.《京都议定书》中有一条款是“碳汇”问题,允许森林茂密的工业化国家用森林抵消一部分温室气体的减排义务。
因此下列哪个国家可从中受益?()A.美国B.加拿大C.法国D.意大利2.农民在温室大棚增施二氧化碳的目的是()①杀菌消毒②提供光合作用的原料③提高温室大棚的温度④吸收太阳紫外线和可见光A.①②B.②③C.①④D.①③下图是我国历史时期森林植被遭到破坏地区分布图。
读图回答3~4题:3.图中秦代以前和西汉时期森林植被遭破坏的主要原因是()A.气候变化B.兴修水利C.战争破坏D.营造帝王宫殿和陵墓4.关于下列地区森林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A.a地区为次生林比重最大的地区B.b地区以人工林、次生林为主C.c地区森林覆盖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D.d地区已成为我国最大的采伐林区5、图中e地区与森林破坏有关的常见生态问题是A.沙尘暴B.泥石流C.水土流失D.台风生态足迹是人们所消耗的每种消费品的生物生产面积的总和。
第五节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
【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文本明白中国生态环境的现状、成因及其防治方法。
2.运用“中国的生态环境脆弱区图”分析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散布、形成的自然背景和人为缘故。
3.通过阅读文本和相关资料,深刻熟悉到中国生态环境治理的紧迫性。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散布、形成的自然背景和人为缘故及防治方法
难点: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形成的自然背景和人为缘故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式】图表分析法、比较法等
【教学进程】
教学进程
2、特点:
3、形成原因;
4、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
5、生态环境问题之间的相关性
二、中国生态问题的防治措施
(1)退:(2)建:(3)改:(4)法:。
第五节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生态环境现状、成因和防治措施。
2.运用中国的生态环境脆弱区图,分析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形成的自然背景和人为原因。
3.理解中国生态环境治理紧迫性,逐步树立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分布、形成的自然背景和人为原因及防治措施难点: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形成的自然背景和人为原因教学用具:自制图表、多媒体投影仪等教学方法:图表分析法、比较法等教学过程:一、中国的生态环境问题现状中国的生态环境问题形势严峻,以水土流失、荒漠化、森林和草地资源减少,生物多样性锐减为特征的生态破环的范围仍在扩大,程度在加剧。
二、中国的生态环境问题成因1.巨大的人口压力2.不合理的开发活动说明:中国现代人口数量异常迅猛增长,成为中国生态环境的最大压力,为了生存,人们毁林开荒,围湖造田,乱采滥挖,破坏植被,环境保护意识不强,重开发轻保护,重建设轻维护,对资源采取掠夺式、粗放型开发利用方式,超过了生态环境承载能力,造成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
三、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的区域性特点中国地域广大,且受季风气候的影响,由北向南、从东到西,气候和地势有明显差别,形成了类型众多的生态系统。
由于自然和人为的原因,在不同生态系统背景下产生了不同的生态环境问题。
我国不同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分布见图4、16。
通过读图4.16,说出我国不同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形成原因:受气候变化和人为活1.大兴安岭西侧, 内蒙古半干旱草原区.西北干旱半干旱荒漠绿洲区 C .暖温带半湿润黄淮海平原区D .E .南方亚热带丘陵地区F .西南横断山区、云贵高原西部亚热带丘陵山地区G .青藏高原高寒地区?生态破坏给新疆的发展造成巨大的损失;新疆生态破坏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的主要表现。
从而理解中国生态环境治理紧迫性,树立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四、中国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与防治措施 1.恶化原因:①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②管理不力③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投入不足2.防治措施:3.重点生态工程:长江、黄河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护林工程 天然林保护工程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阅读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推进林业跨越式发展①我国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的规划和实施情况;②工程区域涉及长江上游、黄河中上游、东北内蒙古等重点国有林区的省市区分布范围。
第五节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生态环境现状、成因和防治措施。
2.运用中国的生态环境脆弱区图,分析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形成的自然背景和人为原因。
3.理解中国生态环境治理紧迫性,逐步树立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分布、形成的自然背景和人为原因及防治措施
难点: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形成的自然背景和人为原因
教学用具:自制图表、多媒体投影仪等
教学方法:图表分析法、比较法等
教学过程:
一、中国的生态环境问题现状
中国的生态环境问题形势严峻,以水土流失、荒漠化、森林和草地资源减少,生物多样性锐减为特征的生态破环的范围仍在扩大,程度在加剧。
二、中国的生态环境问题成因
1.巨大的人口压力
2.不合理的开发活动
说明:中国现代人口数量异常迅猛增长,成为中国生态环境的最大压力,为了生存,人们毁林开荒,围湖造田,乱采滥挖,破坏植被,环境保护意识不强,重开发轻保护,重建设轻维护,对资源采取掠夺式、粗放型开发利用方式,超过了生态环境承载能力,造成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
三、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的区域性特点
中国地域广大,且受季风气候的影响,由北向南、从东到西,气候和地势有明显差别,形成了类型众多的生态系统。
由于自然和人为的原因,在不同生态系统背景下产生了不同的生态环境问题。
我国不同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分布见图4、16。
通过读图4.16,说出我国不同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形成原因:
受气候变化和人
1. 分析图中生态环境脆弱区A —G 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发生的自然
.大兴安岭西侧, 内蒙古半干旱草原区 .西北干旱半干旱荒漠绿洲区 C .暖温带半湿润黄淮海平原区 D .E .南方亚热带丘陵地区
F .西南横断山区、云贵高原西部亚热带丘陵山地区
G .青藏高原高寒地区
?
如生态环境中的森林破坏、土壤侵蚀和草地退化会导
生态破坏给新疆的发展造成巨大的损失;新疆生态破坏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的主要表现。
从而理解中国生态环境治理紧迫性,树立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四、中国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与防治措施 1.恶化原因:①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
②管理不力
③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投入不足
2.防治措施:
3
.重点生态工程:长江、黄河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护林工程 天然林保护工程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①我国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的规划和实施情况;
②工程区域涉及长江上游、黄河中上游、东北内蒙古等重点国有林区的省市区分布范围。
③实施天然林工程的深远影响。
(提示:应指导学生结合中国地图阅读)
中国不同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措施生物多样防治措退:退耕还林、还草、还牧、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森林公园;生态农业试点改:经济结构、生活用能、法:环境保护法制建设逐步完善,如禁渔期制度、环保
板书设计
第五节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
一、中国的生态环境问题形势严峻
二、中国的生态环境问题成因:
1.巨大的人口压力2.不合理的开发活动三、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的区域性特点
四、中国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与防治措施
1.恶化原因 2.防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