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称谓
- 格式:docx
- 大小:23.20 KB
- 文档页数:3
古代类似大家的称呼
在古代,人们在称呼彼此时常使用一些尊敬或亲昵的称谓,这通常取决于社会地位、亲疏关系和场合。
以下是一些古代常见的称呼:
尊称:
公元前的中国,人们通常使用尊称表示敬意,如“大人”、“令尊”(用于长辈)等。
亲戚关系:
兄、弟、姐、妹:用于兄弟姐妹之间。
伯、叔、姑、舅:用于表达堂兄弟姐妹关系。
父亲、母亲、爷爷、奶奶:表示家庭中的长辈关系。
官职或地位:
大人、贵人:表示尊贵的身份或高地位的人。
臣子、仆人:用于下级对上级的尊称。
友好亲密:
同窗、知己:表示朋友关系。
志同道合的朋友可能使用一些亲昵的称呼,如兄弟、姐妹等。
师徒关系:
师父、师傅:对导师或师长的尊称。
徒弟、徒子:对学生或弟子的称呼。
夫妻关系:
夫君、夫人:表示夫妻关系中对丈夫或妻子的尊称。
敬称:
阁下、殿下:表示对对方尊贵的敬称,常用于对皇帝、王子等的称呼。
称谓后缀:
如“公子”、“小姐”等,用于表示对某人身份或地位的尊重。
这些称呼在不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中可能有所不同,但它们都反映了人们对于社会等级、家庭关系和社交互动的认知和规范。
中国古代称谓中国古代称谓大全国是一个礼仪之邦,在称谓方面很讲究,主要有尊称和谦称,其它有自称、他称、鄙称、专称、代称、惯称等。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中国古代称谓大全,欢迎大家参考!中国古代称谓1一、人的称谓:(一)称字:幼时命名由父亲长辈命名,成年(男20,女15)取字沈德鸿字雁冰,鲁迅字豫才。
(二)称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年龄不限,如李白号青莲居士,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李清照号易安居士。
(三)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如范仲淹称文正,欧阳修称文忠。
(四)称籍贯:以人的出身地命名,如孟浩然称孟襄阳,柳宗元又称柳河东。
(五)称官名:以人的官名来命名,如杜甫称杜工部。
(六)称官地:以人做官的地方来命名。
如岑参:岑嘉州柳宗元称柳柳州。
(七)古代帝王对贵族功臣的封赐爵号(位):公、侯、伯、子、男(五等)。
二、谦称:1、自称:愚、敝、卑、臣、仆2、帝王自称:孤、寡、朕3、古代官吏自称:下官、末官、小吏4、读书人自称:小生、晚生、晚学、不才、不肖5、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用家或舍:如家父、家母、家兄、舍弟、舍妹、舍侄6、其他自谦词:尊长者自称:在上晚辈自称:在下老人自称:老朽、老夫女子自谦:妾三、敬称:1、对帝王:万岁、圣上、天子、圣驾、陛下、大王。
2、对将军:麾下。
3、对于对方或对方亲属的敬称用令、尊、贤。
令:令尊(对方父亲)令堂(对方母亲)令兄(对方哥哥)令郎(对方儿子)令爱(对方女儿)。
尊:用来称与对方有关的人和物。
尊上(对方父母)尊公、尊君、尊府(对方父亲)。
尊堂(对方母亲)尊亲(对方的亲戚)尊命(对方的吩咐)尊意(对方的意思)。
贤:称平辈或晚辈。
贤家(指对方)贤郎(对方儿子)贤弟(对方弟弟)。
仁:称同辈友人中长于自己的人为仁兄。
称地位高的人为仁公。
4、称年老的人为丈,丈人。
唐以后称岳父为丈人,又称泰山。
妻母为丈母,又称泰水。
5、称谓前加“先”表已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
古代称谓常识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古代称谓常识:
- 直称姓名:
- 自称姓名或名。
- 用于介绍或作传。
- 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
- 称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 称号:号又叫别号、表号。
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
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
- 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
- 称斋名: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
如称蒲松龄为聊斋先生,梁启超为饮冰室主人。
- 称籍贯:如唐代诗人张九龄是曲江人,故而人称张曲江;北宋王安石是江西临川人,故而人称王临川。
- 称郡望:如韩愈虽系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但因昌黎(今辽宁义县)韩氏为唐代望族,故韩愈常以“昌黎韩愈”自称,世人遂称其为韩昌黎。
- 称官名:把官名用作人的称谓在古代相当普遍。
如《与妻书》:“司马春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
”“司马”指白居易,曾任江州司马。
- 称爵名:如诸葛亮曾封爵武乡侯,所以后人以武侯相称。
南北朝诗人谢灵运袭其祖谢玄的爵号康乐公,故世称谢康乐。
- 称官地:指用任官之地的地名来称呼。
如贾谊曾贬为长沙王太傅,世称贾长沙;陶渊明曾任彭泽县令,世称陶彭泽;骆宾王曾任临。
一、父族:1、父母:称已故父亲为显考;称已故母亲为显妣。
自称孝男某名。
称自己的已故父母,为先父、先母。
2、爷爷:称已故爷爷为显祖考;称已故奶奶为显祖妣。
自称孙某名。
人称自己的已故爷爷、奶奶,为先祖考、先祖妣。
3、爷爷的父亲:称曾祖。
自称曾孙某名。
4、爷爷的胞兄弟:称伯叔祖大人。
自称侄孙或又孙。
5、父亲之胞兄弟:称伯父、叔父大人。
自称脉侄。
6、父之胞兄弟之妻:称伯母、叔母。
自称脉侄。
7、兄长之妻:称尊嫂,自称夫弟。
嫂嫂回称夫弟:称贤叔,自称愚嫂。
8、弟弟之妻:称贤弟妇,自称夫兄。
弟妇回称尊伯,自称愚弟妇。
9、侄子之妻:称贤侄媳,自称愚叔、愚伯。
父(侄子之父)回称伯叔翁。
10、祖母之父:称外曾祖大人。
自称愚外曾孙。
11、祖母之亲叔伯:称外曾伯祖、外曾叔祖大人。
自称愚外曾又侄。
对他人对他12、祖母之胞兄弟:称舅祖大人。
自称愚甥孙。
13、祖母之胞姊妹:称姨祖母。
自称愚姨侄孙。
14、祖母之胞脉侄:称表伯叔大人。
自称表侄。
15、祖母脉侄之妻:称表伯叔母。
自称愚姨侄。
16、祖母胞兄弟之婿:称表姑父。
自称表内侄。
二、母族:1、母亲之父母:称已故外公为外祖考;称已故外婆为外祖妣。
自称愚外孙。
2、母服内伯叔:称外伯祖、外叔祖大人。
自称愚外侄孙。
3、母服内伯叔母:称外伯祖母、外叔祖母。
自称愚外侄孙。
4、母亲之姑夫:称外祖姑夫大人。
自称愚姻内侄孙。
5、母之胞兄弟及妻:称舅父母大人。
自称愚外甥或外侄。
6、母亲之胞姊妹:称姨妈。
自称姨甥或姨侄。
7、母亲之姊妹夫:称姨丈大人。
自称愚姨甥。
8、母之亲表兄弟:称表舅。
自称愚姻侄。
9、母之表兄弟妻:称表舅母。
自称愚表侄。
10、母服内之侄儿:称贤表兄弟。
自称愚表兄弟。
11、母服内之侄媳:称表嫂或表弟妇。
自称表夫兄弟。
12、母服内之侄女:称贤表姊妹。
自称表兄弟。
13、母之侄女丈夫:称表姊妹夫。
自称姻弟。
14、母胞姊妹之女:称姨表姊妹。
自称愚表兄弟。
15、母亲姊妹之婿:称姨表姊妹夫。
自称姨表姻弟。
古代别称:1.桑梓:家乡2.巾帼:妇女3.须眉:男子4.鸿雁:书信5.社稷:国家6.汗青:史册7.轩辕:祖国8.“三尺”:法律9.谦称:①自称:愚、鄙、敞、卑、窃、臣、仆②帝王自称:孤、寡、不谷③读书人自称:小生、晚生、晚学④其它:在下、小可、老朽、妾、老纳等10.敬称:①称帝王:万岁、圣上、圣驾、天子、陛下等②称天子:殿下③称将军:麾下④称对方或对方亲属:有令、尊、贤、仁。
令,意思是美好,用于称呼对方的亲属。
如令尊(对方的父亲),令堂(对方的母亲),令阃(kǔn)(对方的妻子),令兄(对方的哥哥),令郎(对方的儿子),令爱(对方的女儿);尊,用来称对方有关的人或物。
如尊上(称对方的父母),尊公、尊君、尊府(皆称对方父亲),尊堂(对方的母亲),尊亲(对方亲戚),尊驾(称对方),尊命(对方的嘱咐),尊意(对方的意见);贤,用于称平辈或晚辈。
如贤家(称对方),贤郎(称对方的儿子),贤弟(称对方的弟弟)。
仁,表示爱重,应用范围较广。
如称用辈友人中长于自已的人为仁兄,称地位高的人为仁公等。
⑤称年老的为:丈、丈人(后来指妻父)又称“泰山”,妻母称丈母,“泰水”。
⑥称谓前加“先”,表示已死。
⑦对尊长者和同于朋辈间的称谓有:君、子、公、足下、先生、大人等。
11.年龄称谓:(代称)①垂髫(tiao)指三四岁~八九岁儿童。
②总角指八九岁~十三四岁少年。
③豆蔻指十三四风岁~十五六岁的少年。
④束发:男子十五岁。
⑤弱冠:男子20岁,表示已成年。
⑥而立:是男子三十岁。
(立:“立身”之志)⑦不惑:是男子四十岁。
⑧知命:是男子五十岁。
(知命,即知“天命”)⑨花甲:是六十岁。
⑩古稀:是七十岁。
(11)耄耋:指八九十岁。
(12)期颐:是一百岁。
古代女子称谓
在古代,对女子的称谓有很多种,每个时代的称谓都有所不同。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古代女子称谓:
1. 夫人:这个称谓通常用来尊称已婚的女子,尤其是丈夫地位较高的女子。
2. 小姐:这个称谓在古代较为常见,主要用于称呼未婚女子。
3. 姑娘:这个称谓在古代也很常见,用来称呼未婚的年轻女子。
4. 娘子:这个称谓主要用来尊称已婚女子,特别是丈夫地位较高的女子。
5. 少妇:这个称谓通常用来尊称已婚的年轻女子。
6. 妾:这个称谓在古代用于称呼地位较低的已婚女子。
7. 美女:这个称谓在古代主要用来形容女子的美貌。
8. 才女:这个称谓用来尊称有才华的女子。
9. 皇后:这个称谓是古代对皇帝妻子的尊称。
10. 公主:这个称谓是古代对皇帝女儿的尊称。
以上只是古代女子称谓的一部分,实际上还有很多其他称谓。
在古代,不同的地区、民族和阶层可能会有不同的称谓。
古代常见的尊敬称谓与谦称
尊敬称谓
1. 大人:用于对身份崇高、地位高的人表示尊敬,如官员、贵
族等。
2. 大人之名:用于对高级官员或地位显赫的人表示尊敬。
3. 太守:用于对地方行政长官表示尊敬。
4. 都督:用于对统领军队、掌握一方武权的将领表示尊敬。
5. 公子:用于对家世显赫、出身尊贵的人表示尊敬。
6. 夫人:用于对已婚女性表示尊敬,特别是身份地位高的女性。
7. 敬称:用于对长辈、学者、名人等表示敬重。
谦称
1. 小人:用于对自己表示谦虚,表达对他人的尊敬和自己的低调。
2. 谦谦君子:用于对自己或别人的优秀品质表示谦虚。
3. 愚兄愚弟:用于对同辈或好友表示谦让。
4. 敢问尊姓大名:用于对陌生人表示恭敬,表达对对方身份的重视。
5. 公子台:用于对同辈或朋友表示谦逊。
以上是古代常见的尊敬称谓与谦称,这些称谓和称呼在古代社会中起到了表达尊重和彼此间礼节的作用。
虽然现代社会使用的称谓方式有所变化,但对他人的尊重和礼节仍然是重要的价值观。
古代不同身份称谓大全
古代的身份称谓有很多,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称谓:
1. 君主类:
- 皇帝/天子:最高统治者的称号,如中国的皇帝、罗马的凯撒大帝。
- 英王/法王/德皇:各国的国王。
- 王子/公主:王室子女的称号。
- 国君/藩王:统治诸侯的君主。
2. 贵族类:
- 侯爵:低于王爵,高于伯爵的贵族地位。
- 伯爵:低于侯爵,高于子爵的贵族地位。
- 子爵/男爵:低于伯爵的贵族地位。
- 亲王/公爵:特殊高贵地位的贵族称号。
3. 士人类:
- 大夫:古代中国的官员称谓,高于卿、低于公。
- 卿:古代中国的官员称谓,高于大夫、低于王。
- 文官/武官:古代中国的官员划分,分为以才学为主的文官和以武力为主的武官。
- 出使大使/公使:代表国家出使他国的高级外交官。
4. 常人类:
- 士人:古代中国的知识分子。
- 隐士/仙人:追求自我修养、与尘世隔绝的人。
- 商人/贸易商:负责商品交易的人。
- 百姓/庶民:普通民众的称谓。
5. 佛教/道教类:
- 和尚/僧人:出家修行的佛教徒。
- 圣人/道士:修炼道教的人。
古代不同身份称谓大全
在古代社会,人们的身份地位是非常重要的,不同的身份称谓也反映了社会等级和地位的差异。
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古代不同身份称谓的大全吧。
1. 君王,古代君王的称谓有很多,比如“陛下”、“圣上”、“明君”等,这些称谓都是对君王尊崇的表示。
2. 贵族,贵族在古代社会地位非常高,他们的称谓有“大人”、“公子”、“卿”等,这些称谓都是对贵族身份的尊称。
3. 文官,古代的文官身份地位也是非常重要的,他们的称谓有“大人”、“大夫”、“郎君”等,这些称谓都是对文官身份的尊称。
4. 武官,武官在古代社会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他们的称谓有“将军”、“大将”、“校尉”等,这些称谓都是对武官身份的尊称。
5. 士人,古代的士人地位介于文官和武官之间,他们的称谓有“先生”、“士人”、“秀才”等,这些称谓都是对士人身份的尊称。
6. 庶民,庶民是古代社会的主体,他们的称谓有“老百姓”、“百姓”、“庶民”等,这些称谓都是对普通人的称呼。
7. 奴隶,在古代社会,奴隶是最底层的人群,他们的称谓有“奴才”、“奴婢”、“奴隶”等,这些称谓都是对奴隶身份的称呼。
以上就是古代不同身份称谓的大全,这些称谓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和人们对不同身份的尊重和区分。
通过了解这些称谓,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古代社会的结构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希望大家能够通过这些称谓,对古代社会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称谓大全:古代称呼大全称谓大全话题:称谓大全母亲的弟弟的称呼知识分子女真丈夫直系血亲父系曾曾祖父--曾祖父--祖父--父亲曾曾祖母--曾祖母--祖母--父亲母系曾曾外祖父--曾外祖父--外祖父--母亲曾曾外祖母--曾外祖母--外祖母--母亲儿子:夫妻间男性的第一子代。
女儿:夫妻间女性的第一子代。
孙:夫妻间的第二子代,依性别又分孙子、孙女。
有时孙子是一种不分性别的称呼。
曾孙:夫妻间的第三子代。
玄孙:夫妻间的第四子代。
旁系血亲父系伯:父亲的兄长,也称伯伯、伯父、大爷大妈:大爷的妻子叔:父亲的弟,也称叔叔、叔父婶:叔叔的妻子姑:父亲的姊妹,也称姑姑、姑母姑夫:姑姑的丈夫母系舅:母亲的兄弟,也称舅舅舅妈:舅舅的妻子姨:母亲的姐妹,也称阿姨、姨妈姨夫:姨的丈夫姻亲丈夫:结婚的女人对自己伴侣的称呼媳妇:结婚的男人对自己伴侣的称呼公公:丈夫的父亲,也直称爸爸婆婆:丈夫的母亲,也直称妈妈丈人、岳父:妻子的父亲,也直称爸爸丈母娘、岳母:妻子的母亲,也直称妈妈儿媳:对儿子的妻子的称呼女婿:对女儿的丈夫的称呼嫂子:对兄长妻子的称呼弟妹、弟媳:对弟弟妻子的称呼姐夫:对姐姐丈夫的称呼妹夫:对妹妹丈夫的称呼妯娌:兄弟的妻子间互相间的称呼或合称连襟:姐妹的丈夫间互相间的称呼或合称,也称襟兄弟大姑子:对丈夫的姐姐的称呼小姑子:对丈夫妹妹的称呼大舅子:对妻子哥哥的称呼小舅子:对妻子弟弟的称呼中国人对丈夫的称呼大全良人】古时管丈夫“良人”,这称呼好听啊,估计那时的丈夫都不泡妞,家里一杆旗帜永远飘扬,所以叫“良人”。
在当时,妻子称自己的丈夫为“良人”,但丈夫管老婆也叫“良人”,相比必当时男女比较平等的。
【郎】在“良”字旁边加个“阝”,就是“郎””;在“良”字左边加“女”,就成“娘”。
“郎”为夫君。
李白就有“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的诗句。
“郎”多亲切的称呼阿!【郎君】但单音节词似乎太甜腻了,大约除了个别那时的“小甜甜”,如郑袖,钩弋之流,众多良家妇女们在人前还是羞于叫出口。
古代汉语中的特殊称谓1、百姓的称谓:布衣、黎民、庶民、苍生、氓。
2、伯(孟)仲叔季: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
伯(孟)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
3、不同的朋友关系之间的称谓:贫贱之交:贱而地位低下的时结交的朋友。
金兰之交: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
刎颈之交: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
忘年之交:辈份不同,年龄相差较大的朋友。
竹马之交:从小一块长大的异性朋友。
布衣之交:以平民身份的相交往的朋友。
患难之交:在遇到磨难时结成的朋友。
4、年龄的称谓:年龄的称谓不满周岁——襁褓;2~3岁——孩提;女孩7岁——髫年;男孩8岁——龆年;幼年泛称——总角;13~15岁——舞勺之年;15岁(女)——及笄之年;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二八年华;24岁(女)花信年华;至出嫁——梅之年,标梅之年;至30岁(女)——半老徐娘;20岁(男)——弱冠;30岁(男)——而立之年;壮年时期——春秋鼎盛;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还历之年;90岁鲐背之年;称“中华”,后常用来泛指中原地区。
《三国志》:“其地东接中华,西通西域。
”今已成为中5、国的别称。
【九州】传说中的我国上古时期划分的九个行政区域,州名分别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
后成为中国的别称。
陆游诗云:“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过秦论》“序八州而朝同列”,秦居雍州,加上八州即九州。
【赤县】古人把中国称作“赤县神州”。
毛泽东词《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长夜难明赤县天。
”辛弃疾词《南乡子》:“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中原】又称中土、中州。
狭义的中原指今河南省一带,广义的中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或整个黄河流域。
《出师表》:“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
”陆游《示儿》诗:“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指整个黄河流域。
【海内】古代传说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
古代时候的“称谓”大全
在古代社会,人们常常使用特定的称谓来表示对不同身份和地
位的称呼。
下面是古代时候常见的各种“称谓”大全。
1. 帝皇:用于指称最高统治者,如皇帝、天子等。
2. 太后:用于指称皇帝的母亲,通常是已故皇帝的妻子。
3. 皇后:用于指称皇帝的妻子,通常是由太后指定。
4. 王:用于指称地方上的统治者。
5. 太子:用于指称皇帝的儿子,也可以指地方上王的儿子。
6. 公主:用于指称皇帝的女儿,通常用于外交婚姻。
7. 贵族:用于指称统治阶级的成员,分为不同等级,如公、侯、伯、子、男等。
8. 士人:用于指称受过良好教育、具备文人才能的人。
9. 仕宦:用于指称担任官职的人,如宰相、太守、州牧等。
10. 老师:用于指称受人尊敬的教育者,如先生、师傅、导师等。
11. 侍从:用于指称宫廷内的仆从和侍奉皇室的人。
12. 赋税户:用于指称负责缴纳赋税的人。
13. 商人:用于指称从事商业活动的人。
14. 农夫:用于指称从事农业劳动的人。
15. 工匠:用于指称从事手工艺制作的人。
这些是古代时候常见的一些“称谓”,以展示了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和人们对于不同身份和地位的称呼。
了解这些称谓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古代社会的组织结构和文化特点。
中国古代称谓大全中国古代的社会等级制度非常复杂,人们之间的称谓也非常讲究。
在古代,称谓不仅仅是一种礼仪,更是一种社会地位的象征。
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些中国古代的称谓大全。
1. 君。
君,是对君主的尊称,也可以用来称呼贵族。
在古代,君主是统治者,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因此被称为君。
2. 臣。
臣,是对君主的臣民的称谓。
臣民对君主效忠,尊敬君主,称自己为臣。
3. 王。
王,是比君还要高一级的尊称,是对国家的统治者的尊称。
在古代,王是封建社会的最高统治者,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4. 帝。
帝,是对皇帝的尊称。
在中国古代,皇帝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被尊称为帝。
5. 太子。
太子,是对皇帝的儿子的尊称。
太子是未来的继承人,地位非常高。
6. 公。
公,是对贵族的尊称。
贵族是封建社会的统治阶层,享有特权和地位,被尊称为公。
7. 侯。
侯,是对封建社会中的贵族的尊称。
侯是封建社会中的地方统治者,地位高于一般的贵族。
8. 伯。
伯,是对贵族的尊称。
伯是封建社会中的地方统治者,地位低于侯。
9. 子。
子,是对封建社会中的贵族的尊称。
子是封建社会中的地方统治者,地位低于伯。
10. 士。
士,是对有学问、有才华的人的尊称。
士在古代是非常受尊敬的社会阶层,他们通常是文官,担任重要的政治和文化职务。
11. 庶民。
庶民,是对一般平民百姓的称谓。
庶民是封建社会中的最底层阶层,地位低下,没有特权。
12. 婢女。
婢女,是对女性奴仆的尊称。
在古代,婢女通常是贵族家庭的奴仆,地位非常低下。
13. 郎。
郎,是对年轻男子的尊称。
在古代,郎是年轻有为的男子的尊称,通常是指有才华、有学问的年轻人。
14. 女子。
女子,是对年轻女子的尊称。
在古代,女子通常是指年轻的女性,地位低下,受到男性的支配。
15. 贤良。
贤良,是对有德行、有才华的人的尊称。
在古代,贤良是非常受尊敬的社会阶层,他们通常是文官,担任重要的政治和文化职务。
以上就是中国古代的一些称谓大全,这些称谓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和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
古代公文称谓语
1. 陛下:对帝王的尊称,秦朝以后只用以称皇帝。
2. 殿下:对皇太子、亲王的尊称。
3. 阁下:对一般官员的尊称。
4. 足下:对平辈或朋友的敬称。
5. 本官:官员对自己的谦称。
6. 卑职:下级官吏对上级官吏的自称。
7. 下官:古人对上级官员的自谦之词。
8. 臣:君主时代官吏和百姓的统称。
9. 小人:古代指地位低的人,后来也用于谦称自己。
10. 不才:对自己的谦称。
11. 老朽:老年人谦称自己。
12. 鄙人:对自己的谦称。
13. 愚兄:对同辈而年轻于己者的自我谦称。
14. 小弟:男性在朋友或熟人之间谦称自己。
15. 小女:对别人称自己的女儿。
以上只是一些常见的古代公文称谓语,实际上还有很多其他的称谓,具体使用要根据不同的场合和对象而定。
这些称谓语不仅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和礼仪文化,也体现了人们对他人的尊重和敬意。
中国传统称谓大全古代称谓大全1、古代年龄称谓总论: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
垂髫(tiao)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
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弱冠是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因为还没达到壮年,故称“弱冠”)。
而立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
不惑是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
知命是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
花甲是六十岁。
古稀是七十岁。
耄(mao)耋(die)指八九十岁。
期颐指一百岁。
不满周岁——襁褓;2~3岁——孩提;女孩7岁——髫年;男孩8岁——龆年;幼年泛称——总角;10岁以下——黄口;13~15岁——舞勺之年;15~20岁——舞象之年;12岁(女)——金钗之年;13岁(女)——豆蔻年华,15岁(女)——及笄之年;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20岁(女)——桃李年华;24岁(女)花信年华;至出嫁——梅之年;至30岁(女)——半老徐娘;20岁(男)——弱冠;30岁(男)——而立之年;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80岁——杖朝之年;80~90岁——耄耋之年;90岁鲐背之年;100岁——期颐。
另外,还有称童年为总角或垂髫,称青少年为束发,女子待嫁称待年或待字,称老年为皓首或白首,称长寿老人为黄发等等。
2、古代年岁的别称:总角:指童年。
古代古代
古代的女子称呼:
女子自称--“奴家”
女子谦称--“妾”、“贱妾”、“奴婢”
老年妇女谦称--“老身”
谦称自己的丈夫--“拙夫”
王妃、王后在皇上面前自称--“臣妾”
王妃、王后在臣子面前自称--“本宫”
寡居皇太后自称--“哀家”
民间女子自称--“小女子”、“民女”
称对方的年龄(多用于年轻女子)--“芳龄”
称对方的名字(多用于年轻女子)--“芳名”
女子谦称自己容貌--“蒲柳之姿”(柳树在古代被看作树中的贱物)
其他:
“敝”--谦称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如敝人,谦称自己;敝姓,谦称自己的姓;敝处,谦称自己的房屋、处所。
“卑”--谦称自己身份低微。
“仆”--谦称自己是对方的仆人,使用它含有为对方效劳之意。
“敢”--表示冒昧地请求别人。
如敢问,用于问对方问题;敢请,用于请求对方做某事;敢烦,用于麻烦对方做某事。
“拙”--用于对别人趁自己的东西。
如拙笔,谦称自己的文字或书画;拙著、拙作,谦称自己的文章;拙见,谦称自己的见解;拙荆、贱内、内人:称自己的妻子。
“小”--谦称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人或事物,如小女子、小妇人;小儿:谦称自己的儿子;小女:谦称自己的女儿;小人:地位低的人自称;小子:子弟晚辈对父兄尊长的自称;小可(多见于早期白话):是有一定身份的人的自谦,意思是自己很平常、不足挂齿;小店:谦称自己的商店。
读书人的自谦词有小生、晚生、晚学等,表示自己是新学后辈;如果自谦为不才、不佞(没有才智的)、不肖(没有出息的),则表示自己没有才能或才能平庸。
“家”--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常用谦词。
“家”是对别人称自己的辈份高或年纪大的亲属时用的谦词,如家父、家尊、家严、家君:称父亲;家母、家慈:称母亲;家兄:称兄长;家姐:称姐姐;家叔:称叔叔,等等。
“舍”--用以谦称自己的家或自己的卑幼亲属,前者如寒舍、敝舍,后者如舍弟:称弟弟;舍妹:称妹妹;舍侄:称侄子;舍亲:称亲戚。
=========================华丽的分割线=============================
古人在说自己时的谦称因身份而有所不同。
一般人说自己可以说“鄙人”、“在下”、“小可”、“不才”、“愚兄”,单个字可以说“仆”,如“仆窃不逊,近自托自无能之辞”(司马迁《报任安书》),可以说“愚”,可以说“窃”,“愚以为”“窃以为”都是“我以为”的意思。
大臣们在君主面前可以说“臣”、“微臣”,甚至说“奴才”(何绅不是经常说吗?),犯了罪了说“罪臣”。
下级官吏在上级面前说自己“下官”、“卑职”。
下级将领在统帅面前称自己“末将”。
君主自己称呼自己时说“寡人”、“孤”、“朕”。
丫环在主子面前自称“奴婢”。
百姓在官员面前说“小人”“贱民”。
古代女子谦称自己为“妾”、“妾身”、“贱妾”。
出家人称自己“贫僧”、“贫道”、“贫尼”。
所有这些都是古人对自己的谦称。
特别人士
这个是用评价或者技能来做氏或名,这些人物在文里可以使用他们的特殊技能,这样也会给文增加不少色彩。
“躬、奕、匠、医、卜、星、伶、歌、庖、屠、陶、巫、祝、史”
如庖丁
当然,姓这些的也可以只是普通人。
有了第一个,那么我们开始给他们想第二个,名。
不要怕名重复,因为那个时代名字都很重复。
记得多取单字名,因为那个时候的单字名多过双字名。
[名字中有个特例,就是“虚双名”这个的特点是在单名中加一个字,这个字往往是“不、之、无”如介之推、申不害等。
]
古人用名相当庞杂,一般来说,基本什么都可以为其所用,但是有特点的可以从以下:
动物:牛,狐,虎,羊等大型动物
植物:花、草、树
自然现象:风、溪、流、河
动作:行、动、偃、息、寝、眠
等等等等,其中取名最简单的是利用《易》里的卦象。
这个既好找,又好玩
宫殿
承乾宫, 翊坤宫, ,雍华宫, ,钟粹宫,未央宫,
夕颜殿 ,交泰殿, 漪兰殿,霁月殿,椒房殿 ,清芷阁,雪舞阁 ,怜星阁,梦竹轩 ,漓雨轩,伊芙轩,汀兰水榭 ,琉璎水榭,怡蓉水榭,锦墨居, 潇湘馆, 蘅芜苑, 清漪苑弄玉小筑,漪澜小筑,
女子之名
千柔、傲蓉、谷雪、靖曼、以双、紫山、冷之、千彤、山灵、梦易、春玉、小翠、诗萍、尔露、怜蓉、谷彤、宛秋、白双、亦柳、宛香、芷蓉、谷绿、孤白、凡槐、寻双、傲梦、惜容、小菱、梦晴、又蕾、宛天、雅柳、水薇、水彤、海兰、千亦、春萱、凝波、千文、如晴、雅竹、幼绿、凌山、小柏、灵之、恨旋、尔卉、雨枫、孤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