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朱自清教学目标
- 格式:ppt
- 大小:2.66 MB
- 文档页数:22
《荷塘月色》教案范文5篇《荷塘月色》教案篇1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把握写景抒情散文情景交融的特点。
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比喻、通感的巧妙运用,动词、叠词的精心选用。
(二)能力训练目标1、训练整体感知、揣摩语言的能力。
2、提高对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的领悟能力。
3、提高对情景交融意境的鉴赏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1、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追求理想。
教学建议:一、__的教学重点应放在结构安排、写景的层次和运用语言的技巧上。
二、__语言精美,写景状物传神,应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自然地受到感染,体会__的韵味。
__语言朴素、典型,充满诗意,这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巧妙运用比喻、通感,精心选用动词、叠词的表达技巧。
解决办法1、介绍课文的写作背景及作者当时的思想状况。
2、引导学生品味表达作者感情基调与感情发展变化的关键语句。
3、引导学生体味__描写景物的特点,从中领悟寄寓的思想感情。
4、通感的修辞方法学生第一次接触,可以结合练习题讲一点知识,必要时可扩展一些练习。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要点:讲解《荷塘月色》,弄清作者写作的缘起及描绘月色下的荷塘的特点,环境描写与抒发感情的关系。
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巧妙运用比喻、通感,精心选用动词、叠词的表达技巧。
教学内容与步骤:一、解题:荷塘月色(加点部分板书,下同)是朱自清的早期散文作品之一。
荷塘,是指作者任教的北京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表明作者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
月色是__描绘的中心,它是作者心目中向往、追求的和谐宁静的境界。
朱自清在青年时代曾参加过“五四”运动,向往过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来也投身过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
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革命处于低潮,朱自清陷入苦闷之中。
他既对现实不满,又不敢投入火热的革命斗争中去,因而借赏景来排遣苦闷。
__中所反映出来的憎恶现实,想找一个安宁的所在而不得的苦闷心情,在当时一部分正直的知识分子中很有代表性。
荷塘月色教案(精选4篇)【篇一】荷塘月色教案《荷塘月色》教学设计一、教学对象分析文中写景多用比喻、通感,很多同学的理解只停留在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层面。
但文章语言优美、音节和谐,富有诗情画意。
这一特点会让学生对教学的过程充满了期待,有利教学。
二、教学内容分析《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写景抒情散文,安排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把握写景抒情散文情景交融的特点。
1.训练整体感知、揣摩语言的能力。
3.提高对情景交融意境的鉴赏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追求理想。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二)在特定语境中揣摩语句的含义。
(三)了解“通感”这种修辞方法的特点及作用。
五、教学方法(一)自主阅读体验与教师引导、集体讨论相结合。
(二)赏读法为主兼用探究法对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六、教学时间:2课时七、教学过程设计布置预习:1、上网查阅写作年代的相关背景以及朱自清的生平经历;2、熟读课文,扫清生词障碍。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每个人排解烦恼、释放压力的方式总是不同的。
有人喜欢到黑龙江上感受涛声激荡;有人则喜欢去白桦林间倾听落叶纷飞;有人喜欢去天边小镇仰望雪山阳光;有人则喜欢去美丽的嘉荫丈量天高地远……甚至有人在自家小屋的门口去看蚂蚁搬家、小鸟搭窝。
而我们的朱自清先生却喜欢在烦闷时去清华园里看荷赏月。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月色》,看看那又是怎样一幅美景。
(二)介绍写作背景(三)讲授新课1、理行踪明确:带上门出去(第1段)→漫步小路(第2、3段)→观荷塘赏月色(第4、5段)→看四周(第6段)→遐想(第7、8、9、10段)→推门进去(结束)。
(画一个圆形的图解做板书,边板书边讲解。
)2、析感情(1)分析第1段明确:课文第一句直接道出“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它是全文的文眼,就像是一支乐曲中的主旋律,在全曲中回荡。
(2)分析第2、3段对比:常日的小路与此时月下的小路,有何不同?用白天(少人走)、一般的夜晚(更加寂寞)、没有月光的晚上(阴森森的)和今天的淡月比,写出景色朦胧,富有诗意,第一次把“月色”点了出来。
朱自清《荷塘月色》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课文《荷塘月色》的基本内容,了解作者朱自清的生平和写作背景。
(2)能够分析并欣赏文中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1.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朗读、感悟,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荷塘月色的热爱与赞美,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美好生活的情感。
(2)学会在生活中发现美、欣赏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课文《荷塘月色》的字词背诵与理解。
(2)分析并欣赏文中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2.2 教学难点(1)课文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对作者情感变化的把握。
三、教学方法3.1 情景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描绘的世界。
3.2 朗读感悟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韵律美,体会作者的情感。
3.3 合作探讨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
四、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1)展示荷塘月色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
(2)简介作者朱自清及其作品《荷塘月色》。
4.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4.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2)每组选取一位代表进行分享。
4.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生僻字词。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4.5 情感体验(1)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荷塘月色的看法。
(2)引导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发现美、欣赏美。
五、课后作业(1)背诵课文《荷塘月色》。
(2)写一篇关于荷塘月色的作文。
六、教学评价6.1 课堂表现评价(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的能力。
(2)评估学生在课堂讲解中的表现,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六、课后作业评价(1)检查学生背诵课文《荷塘月色》的情况,确保学生掌握基本内容。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荷塘月色》的诗文。
(2)分析朱自清的写作风格和艺术特色。
(3)掌握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运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文的主题和意境。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3)学会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感受诗文的美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培养学生对自然美景的欣赏能力,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3)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1. 诗文的主题思想和意境。
2. 朱自清的写作风格和艺术特色。
3. 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运用。
三、教学难点1. 诗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象征意义。
2. 欣赏和分析诗文的美感。
3. 运用诗文中的词语进行创作。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含诗文内容、作者简介、相关图片等。
2. 准备诗文的朗读录音,以便学生跟读和模仿。
3. 准备生字词卡片,方便学生学习和巩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PPT展示朱自清的画像,简介作者的背景和作品。
(2)引导学生回顾《荷塘月色》的诗文内容,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2. 学习诗文(1)学生自主朗读诗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书写。
(2)教师带领学生分析诗文的主题和意境,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
(3)学生合作探讨,分析诗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象征意义。
3. 欣赏与分析(1)学生跟读朗读录音,感受诗文的美感。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朱自清的写作风格和艺术特色。
(3)学生分享自己欣赏诗文的心得体会。
4. 巩固学习(1)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学生进行认读和默写。
(2)学生运用诗文中的词语进行创作,可以是句子、段落或小作文。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文的主题和意境。
(2)强调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运用。
(3)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培养对自然美景的欣赏能力。
朱自清《荷塘月色》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荷塘月色》的背景和作者朱自清的生平等基本知识。
分析并欣赏朱自清的散文风格和语言特点。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学习如何运用描述和抒发情感的技巧来写作。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2.1 文章的主题和情感表达:通过分析文章的内容和语言,理解作者对荷塘月色的感受和赞美之情。
2.2 朱自清的散文风格和语言特点:通过具体的例子,分析作者运用描述和抒发情感的技巧,以及其独特的语言风格。
三、教学难点3.1 理解作者深层次的情感和思想:学生需要通过仔细阅读和深入思考,理解作者对荷塘月色的深层次感受和赞美。
3.2 欣赏和评价朱自清的写作技巧:学生需要通过分析文章的语言和结构,学会欣赏和评价朱自清的写作技巧。
四、教学准备4.1 教具准备:准备课文《荷塘月色》的文本和相关图片等教具。
4.2 课前预习:要求学生预习课文,了解作者和背景知识,预习生字词。
五、教学过程5.1 导入:通过展示荷塘月色的美丽图片,引起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和兴趣。
5.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大意和主要内容,教师提问检查理解情况。
5.3 分析与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主题和情感表达,学生进行讨论和分享自己的感受。
5.4 写作技巧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朱自清的散文风格和语言特点,学生通过具体例子进行欣赏和评价。
5.5 总结与拓展:教师对课文进行总结,强调主题和情感表达,提供相关的阅读材料或写作任务,供学生拓展学习和实践。
六、教学评估6.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活动中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6.2 写作练习: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自然美景的短文,通过学生的写作来评估他们对朱自清写作技巧的理解和运用。
六、作业布置6.1 阅读作业:要求学生阅读其他朱自清的作品,如《背影》等,以进一步了解其写作风格和主题。
《荷塘月色》朱自清教案《荷塘月色》朱自清教案(精选9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荷塘月色》朱自清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荷塘月色》朱自清教案篇1教学目标揣摩优美的艺术语言,赏析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
理清作品的事物线索和感情线索,析文中之情,赏文中之景,披文以入情;结合具体的景物描写摹绘比喻、比拟、通感的修辞效果,同时寻踪文中的美点教学重点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了解作者对现实不满,寻求精神解脱和自由而又无法解脱的苦闷心情;通过品鉴景物的色调和情味,体会作者的喜悦和哀愁。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我们没进入这篇课文的学习之前,先让我们一起联想一下我们的眼前出现了一大片碧绿的荷塘,荷花娇艳的盛开着,面对此等美景,我国宋代的著名诗人杨万里赞叹道: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而周敦颐却看到了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品格!描写同一事物却反差如此之大,这正印证了王国维先生的那句话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是为了抒情,抒什么样的情?抒的是作者自己的主观感情,客观事物都深深地打上了作者主观情感的烙印!今天我们就让我们跟随朱自清先生的脚步,去看一看他给我们留下的这一篇优美的散文《荷塘月色》,看一看他给我们描写了怎样的月色下的荷塘美景,抒发了怎样的独特情怀!二、简介作者和《荷塘月色》:1、首先给大家介绍的是本文的作者朱自清,提问:同学们对朱自清了解多少?以前我们学过他哪些文章?(要求学生各抒己见)明确: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对于他,大家应当记得他的四个令人羡慕的闪光点:(1)19岁考入北大哲学系;(2)27岁任清华大学教授;(3)毛泽东曾高度的赞扬朱自清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4)朱自清的散文秀丽朴素,独树一帜,建立了一种纯正朴实的新鲜作风,这源于他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对世情精细的观察和体验及朴实、忠厚、平淡、刚正的性格。
朱自清《荷塘月色》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荷塘月色》;(2)理解课文中所用的修辞手法和词语的含义;(3)分析课文结构,掌握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2)学会欣赏朱自清的写作风格,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荷塘月色的热爱和赞美之情;(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美好生活的情感;(3)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 课文朗读和背诵;2. 理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词语含义;3. 分析课文结构和主题思想。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所用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2. 课文词语的含义和用法;3. 对课文主题思想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准备1. 课文原文;2. 相关背景资料;3. 多媒体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荷塘月色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感受美景;(2)简要介绍朱自清及其作品《荷塘月色》的背景;(3)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美;(2)让学生默读课文,划出印象最深刻的句子;(3)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中的词语含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所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3)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课文解析(1)分析课文结构,引导学生掌握文章主题思想;(2)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难点词语;(3)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情感教育。
5. 课堂小结(1)让学生复述课文内容,巩固所学知识;(2)强调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词语用法;(3)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
6. 作业布置(1)让学生朗读、背诵课文;(2)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3)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拓展视野。
7. 课后反思(1)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发现问题并及时调整;(2)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针对性地进行辅导;(3)不断提升自身教育教学水平,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荷塘月色》优秀的教学设计(精选6篇)《荷塘月色》的教学设计1【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理清全文结构,掌握《荷塘月色》刻画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学习《荷塘月色》中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散文的语言美。
认识通感到修辞方法,体会__中通感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借助关键语句理解__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1.让学生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颇不宁静的感情。
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学习方法】:朗读、自主、合作、探究【预习案】(一)、学法指导通过听朗读、学生默读,让学生读文入境。
通过反复学生诵读、感知,品味作品语言。
通过提问思考讨论,体会作者的感情。
(二)、预习内容1、走近作者作者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祖籍浙江绍兴,1898年生于江苏东海。
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
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取《楚辞·卜居》,“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中“自清”二字,改名“朱自清”,考入本科哲学系。
毕业后在江苏、浙江等地的中学任教。
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震动了当时的诗坛。
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研究古典文学。
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作家。
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
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
毛泽东同志曾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说:“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
……”“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作品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伦敦杂记》,杂文集《论雅俗共赏》、《标准与尺度》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2、时代背景:__写与1927年7月,正是蒋介石发动“四·一二”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
朱自清先生是一个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涌现出来的知识分子,他信奉民主主义,富有正义感和同情心,可又与时代斗争的旋涡保持一定的距离。
朱自清《荷塘月色》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荷塘月色》全文;(2)分析朱自清的写作风格,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3)掌握荷花、荷叶、荷香等自然景观的描绘方法。
1.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学会通过景色描写来抒发情感的写作方法;(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自然之美,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2)领悟生活中的美好瞬间,珍惜当下;(3)学会用细腻的笔触描绘生活中的美景,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2.1 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背诵;2.2 写作手法的学习与运用;2.3 情感态度的培养。
三、教学难点3.1 课文中的生僻字词理解;3.2 写作手法的深入分析;3.3 情感态度的感悟。
四、教学准备4.1 课文朗读录音;4.2 与课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4.3 写作练习纸张、文具等。
五、教学过程5.1 导入新课(1)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的美妙;(2)展示与课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美景。
5.2 学习课文(1)让学生自读课文,感受荷塘月色的美景;(2)教师讲解课文中的生僻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课文;(3)分析课文的写作手法,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5.3 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景色描写与情感表达之间的关系;(2)分享讨论成果,让学生互相学习、借鉴。
5.4 写作练习(1)让学生以“校园一景”为主题,进行景色描写的写作练习;(2)教师辅导学生进行写作,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手法;(3)选取优秀作品进行展示、点评。
5.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2)强调写作手法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写作;(3)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美好瞬间,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六、教学拓展6.1 对比阅读(1)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描写荷塘月色的文学作品,如《荷塘月色》原文版、其他诗人的诗歌等;(2)让学生比较这些作品与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在写作风格、情感表达等方面的异同;(3)组织课堂讨论,分享学生的阅读心得。
《荷塘月色》教案朱自清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荷塘月色》全文。
(2)了解朱自清的生平和文学地位。
(3)分析并掌握文中运用象征、拟人等修辞手法的作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2)学会欣赏散文的语言美,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和理解文章,培养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荷塘月色的热爱与赞美,培养对自然美的敏感度。
(2)体会作者在困境中追求自由、独立思考的精神。
(3)学会珍惜生活中的美好时光,激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荷塘月色》全文。
(2)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和艺术特色。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 教学难点:(1)文中象征、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复杂情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朱自清及其文学地位。
(2)概述《荷塘月色》的背景及主题。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感受文本的美感。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中的难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拟人等修辞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荷塘月色的热爱与赞美。
(2)引导学生从文中感受到作者的追求自由、独立思考的精神。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荷塘月色》全文。
2. 结合课文,分析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艺术特色。
3. 写一篇关于《荷塘月色》的读后感。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荷塘月色》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 学生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程度。
3. 学生对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讨问题。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具体事例,深入理解作者的观点。
3. 利用比较分析法,引导学生区分课文中的象征、拟人等修辞手法。
荷塘月色教案(最新6篇)《荷塘月色》教案篇一教学重点:1、分析文中的景物描写。
2、揣摩文章典雅清丽、准确生动、富有韵味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教学内容与步骤:一、朗读课文2-6小节二、分析文中的景物描写。
1、课文第2小节写了什么地方的景色?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小路上的景色:小路(幽僻、寂寞)树(蓊翁郁郁)月光(淡淡的)“幽僻”、“寂寞”极言环境的寂寥,烘托人物心境的抑郁;“蓊翁郁郁”加强了浓重的夜晚气氛;“阴森森”虚写,渲染恐怖的氛围。
这些景是忧闷郁结的作者眼中之景。
写月光虽然是“淡淡的”,但却与作者此刻的感情相合,“今晚却很好”,可见作者心中淡淡的愁云。
2、课文第4小节写了什么?作者怎样写的?学生回答,老师补充:写了月下荷塘静态:叶:田田、亭亭花:零星点缀微开着的--袅娜(轻盈多姿)风打着朵的--羞涩(娇怯不语) 形象过如明珠--洁白处如星星--绿叶白花色彩如美人--纤尘不染动态:花:花香,如歌声叶:凝碧的波痕:整齐而有节奏的波动3、课文第5小节写了什么景色?学生回答:写了塘上月色月光:如流水月影:如名曲作者是从几个方面写了月色?学生回答,教师补充:(1)正面:以流水作比(2)通过雾:薄薄的青雾(3)通过荷花与荷叶写月色的朦胧:像在牛乳中洗过,像笼着轻纱的梦。
(4)以树影写月色:画,浓淡适宜(5)通过光与影的和谐写月色:和谐的旋律4、讨论第6节学生自己分析,教师作适当点拨:这一节写荷塘的四周。
在这里,作者运用了绘画技巧来写荷塘的环境。
作者笔下的荷塘四周,疏密有致,浓淡相宜,明暗结合,喧寂相间。
(1)四面的树(照应第2 节)有远有近:杨柳最多--远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近(2)写树不忘写月色:阴阴的(3)路灯光把作者从幻想中召回,最后两句虽似写景,实则点明心境。
写树上的蝉声与水里有蛙声,由寂静到热闹,充满了生机,将荷塘和月色衬托得更加突出,并含蓄地表明作者虽完全沉醉在荷塘月色的宁静的境界中,但哀愁和苦闷还是笼罩在心头。
朱自清《荷塘月色》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荷塘月色》。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如“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荷塘月色”、“宁静”、“淡雅”等。
(3)了解作者朱自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和讨论,分析课文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学会欣赏和评价文学作品,提高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荷塘月色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美好时光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课文朗读和背诵。
2. 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3. 分析课文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难点:1. 理解作者对荷塘月色的深层含义。
2. 学会欣赏和评价文学作品。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简要介绍作者朱自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荷塘月色”,激发学生兴趣。
2. 朗读与背诵:(1)组织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情感表达。
(2)鼓励学生背诵课文,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3. 生词和短语学习:(1)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2)通过例句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4. 分析与讨论:(1)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5. 欣赏与评价:(1)引导学生欣赏课文中的美景和情感表达。
(2)培养学生评价文学作品的能力。
五、作业布置:1. 熟读并背诵课文《荷塘月色》。
2. 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荷塘月色的作文。
3. 预习下节课文《背影》。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包括朗读、讨论和提问等。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的作业,包括课文背诵、生词学习和作文写作等。
3. 学生表现: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表达能力、思考能力和合作能力等。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如参观荷塘或月夜下的景色,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荷塘月色的美丽。
2. 引导学生阅读其他关于荷塘月色的文学作品,进行比较和欣赏。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的基本内容,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能够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语言表达的美感和技巧。
(3)能够运用文本中的描写方法,进行创意写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本内容。
(2)通过朗读、感悟,提升语文素养和审美能力。
(3)通过模仿、创新,提高写作水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散文的喜爱,提高文学素养。
(2)培养学生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3)引导学生从中感悟生活,提升对生活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并掌握《荷塘月色》的基本内容。
(2)分析并欣赏作者的语言表达美感和技巧。
(3)进行创意写作。
2.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作者对荷塘月色的独特感悟。
(2)如何运用文本中的描写方法进行创意写作。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图片展示:荷塘月色图片,引导学生感受美景。
(2)作者介绍:简单介绍朱自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基本内容。
(2)学生通过课后注释,自主解决生字词问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美景描写,分享各自的感悟。
(2)全班交流:各组代表发言,全班同学共同感悟荷塘月色的美。
4. 朗读感悟:(1)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美。
(2)教师引导:引导学生从语言表达的角度,分析作者的写作技巧。
5. 创意写作:(1)模仿练习:学生模仿课文中的描写方法,进行小练笔。
(2)创新写作: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创新写作。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一篇以“月色”为主题的作文。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朗读感悟和创意写作等方式,使学生深入理解了《荷塘月色》的内容,提升了学生对散文的欣赏能力和写作水平。
《荷塘⽉⾊》是朱⾃清先⽣最有代表性的⼀篇写景抒情散⽂。
⼩编整理了⾼中语⽂荷塘⽉⾊教案【三篇】,希望对你有帮助!荷塘⽉⾊教案1【教学⽬标】1、把握作者情感的发展变化,了解作者不满⿊暗现实,向往⾃由⽣活的思想感情。
2、揣摩⽂章典雅清丽、准确⽣动、富有韵味的语⾔,学习作者运⽤语⾔的技巧。
【教学重点、难点】揣摩⽂章典雅清丽、准确⽣动、富有韵味的语⾔,学习作者运⽤语⾔的技巧。
【教学步骤】第⼀课时【教学⽬标】1、鉴赏散⽂的相关知识。
2、介绍课⽂的写作背景及作者当时的思想状况。
3、(美点寻踪)引导学⽣初步感知⽂章的美。
理清游踪。
4、引导学⽣体味第四段的语⾔美、画⾯美。
【教学过程】⼀、导⼊1、本单元学习散⽂。
散⽂包括抒情散⽂、叙事散⽂、写景散⽂、哲理散⽂。
她就像⼀壶清茶,在炎热的夏季带给我们清凉的慰藉;在深秋的寒⽓中送来舒⼼的温暖。
散⽂重在抒情,但情有独钟,情有所系。
《⽂⼼雕龙》说:“⼈禀七情,应物⽽动。
物⾊三动,⼼亦摇焉。
”眼前的物象唤醒记忆中的表象,情感体验也⼀同苏醒,于是⼼物感应,情景相⽣,触景⽣情,缘情造景。
正所谓“⼀切景语皆情语”。
郁达夫在论及现代散⽂时说:“作者处处不忘⾃我,也处处不忘⾃然与社会。
……⼀粒沙⾥见世界,半瓣花上说⼈情,就是现代散⽂的特征之⼀。
”由此可见要热爱⽣活,⽤⼼体验⽣活就能写出好⽂章。
写景是为了抒情,客观事物都深深地打上了作者主观情感的烙印!2、我们今天要⼼仪怎样⼀段感情、怎样⼀幅美景呢?请看画⾯,我们的眼前出现了⼀⼤⽚碧绿的荷塘。
⾯对此等美景,杨万⾥赞叹道:毕竟西湖六⽉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穷碧,映⽇荷花别样红。
──《晓出净慈寺送林⼦⽅》写出了荷花的艳丽的⾊彩。
泉眼⽆声惜细流,树阴照⽔爱晴柔。
⼩荷才露尖尖⾓,早有蜻蜓⽴上头。
──杨万⾥《⼩池》写出了荷花的动态。
周敦颐却看到了它“出淤泥⽽不染,濯清涟⽽不妖”的⾼洁品格!⾯对这样的景⾊,朱⾃清⼜是如何抒写⼼中的情怀的呢?⼆、整体感知现在我们随着动⼈的旋律再次⾛进朱⾃清先⽣⼼灵的荷塘,叩响⼼扉,解读那淡雅朦胧的⼼语、⼼荷。
朱自清《荷塘月色》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荷塘月色》的文章内容;(2)能够分析朱自清的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3)提高学生对散文的阅读和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章内容;(2)学会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感受文章的语言美;(3)学会从写作手法、修辞手法等方面分析文章,提高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欣赏能力;(2)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提高文学素养;(3)培养学生安静、细腻的心境,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1. 文章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2. 文章中运用的写作手法和修辞手法;3. 生僻字词的认读和理解。
三、教学难点1. 文章中某些复杂句子的理解和翻译;2. 文章主题思想的深入挖掘;3. 写作手法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文章内容、作者简介、写作手法等;2. 准备相关背景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3. 准备练习题和思考题,巩固所学内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朱自清及其作品《荷塘月色》;(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大意;(2)要求学生标出生僻字词,课后查找资料,加深理解。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和修辞手法;(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解析文章(1)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2)解析文章中的重点句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5. 品味语言(1)让学生朗读文章,感受语言美;(2)默写文章中的精彩片段,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6. 课堂小结7. 课后作业(1)熟读并背诵文章;(2)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六、教学拓展1. 比较学习:让学生寻找其他描述荷塘月色的文学作品,如古代诗词、现代散文等,进行比较阅读,分析各自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
朱自清《荷塘月色》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荷塘月色》的诗文。
(2)了解朱自清的生平和文学地位,了解荷塘月色的写作背景。
(3)分析诗中的意象、节奏和韵律,领会朱自清的写作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文内容。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学会通过朗读、表演等形式,表达对诗文的理解和感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美好时光的情感。
(2)培养学生对文学艺术的欣赏和追求,提高文学素养。
(3)培养学生勇于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1. 诗文内容的深入理解。
2. 朱自清写作技巧的分析。
3. 表达自己对诗文的理解和感悟。
三、教学难点:1. 诗中意象、节奏和韵律的把握。
2. 体会作者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文、作者简介、荷塘月色的图片等。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用于记录学习心得。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荷塘月色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
(2)简介朱自清的生平和文学地位。
(3)提问:“荷塘月色”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诗文,理解大意。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讨论交流。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节奏和韵律。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全班交流。
4. 品析欣赏(1)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讨论交流。
5. 表达展示(1)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如朗读、表演等),表达对诗文的理解和感悟。
(2)全班评价,教师点评。
6.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7. 课后作业(1)背诵诗文。
(2)写一篇关于《荷塘月色》的读后感。
8.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学习:引导学生与其他描写荷塘月色的文学作品进行对比,如苏轼的《赤壁赋》、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等,分析不同作者的写作风格和表现手法。
《荷塘月色》教案--【教学参考】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荷塘月色》。
(2)理解并掌握文中的生字词。
(3)了解作者朱自清及其作品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荷塘月色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2)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对自然美景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和背诵《荷塘月色》。
2. 理解并掌握文中的生字词。
3. 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 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和象征意义。
2. 作者情感的抒发和作品内涵的理解。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含作品内容、生字词、作者背景等。
2. 准备《荷塘月色》的文本,每人一份。
3. 相关参考资料,如朱自清的生平介绍、作品赏析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朱自清及其作品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作品,提问:“荷塘月色”给你怎样的联想?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
(2)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作品欣赏:(1)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和象征意义。
(2)教师示范解读,学生跟随感悟。
5. 情感体验:(1)学生谈谈对荷塘月色的喜爱之情。
(2)教师引导培养学生对自然美景的热爱。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7. 作业布置:(1)正确朗读和背诵《荷塘月色》。
(2)写一篇关于荷塘月色的感悟文章。
8.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文学素养。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荷塘月色的图片和音乐,引导学生进入作品情境,增强感官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