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制度与大革命PDF
- 格式:doc
- 大小:33.11 KB
- 文档页数:11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旧制度与大革命》pdf篇一:《旧制度与大革命》的解读《旧制度与大革命》的解读《旧制度与大革命》是法国历史学家托克维尔的著作,探讨的是法国大革命,在原有的封建制度崩溃之时,因并未带来革命预期的结果,而致使执政者与民众间的矛盾公开化,社会动荡愈演愈烈。
看这本书的原因,是处在中国反腐浪潮风口浪尖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中纪委书记王岐山同志想推荐的,虽然是一名工科研究生,我却明显的感受到当前中国社会背景复杂和社会矛盾激化的处境,与法国大革命时期有某种相似性,特别是托克维尔对于法国大革命背景和旧制度的分析有其独到的视角,改变了我对革命的看法。
为什么法国的封建权利比在其他任何国家更令人民感到厌恶?为什么法国大革命是在封建势力对人民压迫最轻的地方发生的?关于大革命的重新解读《旧制度与大革命》在我看来并不是一本历史书。
显然,托克维尔并没有采用大量的史料堆积,同样无意于去详细介绍法国大革命的前因后果与具体进程。
然而,这本书的影响是如此深远,直到今天,依然能够激起广泛的思考与讨论。
这样一本经典之作固然体现在全书中随处可见的精辟的论断与华丽的词句,然而却不仅于此。
在托克维尔看来,法国大革命是在特定历史结构下,旧制度长期演化的结果,甚至这场革命本身都只是旧制度演化的一个过程。
同样革命所建立起来的新的机制只不过是旧有的萌芽的发展,而那些骤然建立起的制度却依然脆弱。
虽然对于革命的宏大意义保持审慎地怀疑,托克维尔却并非简托克维尔(1805-1859)单地主张“告别革命”。
相反,对于民情的冷静地考察使他敏锐地看到平等化的观念逐渐成为现代社会不可避免的浪潮,并在法国大革命中被广泛地传播开来。
中央集权制的发展,加剧了法国阶级的分离,法国人们变得彼此相似,但却比以往更加分割成一个个陌生的小团体,彼此漠不关心。
最后,法国的旧制度被一群相似的人推翻。
造成社会阶层分化因此,尽管我们可能通过史料的不同挖掘与解释,对于托克维尔的某些论断提出质疑,然而,这种超越历史的核心的命题是无法被消解的。
旧制度与大革命自由在历史长河中,旧制度与大革命自由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
旧制度指的是传统的统治体系和社会结构,通常由君主制、贵族阶层和封建等组成。
而大革命自由则是指在革命中争取民主、平等和自由的理念。
这两个概念在欧洲历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并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旧制度起源于中世纪的封建社会,是一个基于等级制度和特权体系的统治体系。
在这个体系中,君主统治者拥有绝对的权力,而贵族阶层则享有社会地位和经济特权。
普通人民则被剥夺了政治权利和自由,处于被统治的地位。
旧制度下的社会是一个严重不平等的社会,阶级固化、权力集中和经济不公现象普遍存在。
然而,旧制度也带来了某种程度的稳定和秩序。
由于君主制的存在,国家得以维持相对稳定的统治,贵族阶层也为国家提供了稳定的经济基础和行政管理。
封建制度下的农民和底层人民虽然受到压迫,但也有着相对安定的生活。
然而,随着人们对自由和平等的渴望越来越强烈,旧制度的不合理性和不公正性逐渐暴露出来。
这种渴望最终在18世纪末期爆发为大革命的浪潮。
大革命自由是指通过革命手段推翻旧制度,争取民主、平等和自由的理念。
这是一场从政治、社会到文化各个层面的彻底变革。
大革命自由的核心原则是人民主权、平等权利和个体自由。
在这个理念下,人民不再接受君主制的统治和阶级特权的存在,而是追求政治自由、经济独立和社会平等。
大革命自由的出现,引发了欧洲各个国家的革命浪潮,最重要的就是法国大革命。
法国大革命是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政治事件之一,它推翻了维持了上千年的君主制,将人民主权和自由平等的理念引入了政治舞台。
在这场革命中,人民不再被视为君主的臣民,而成为享有平等权利的公民。
大革命自由的口号“自由、平等、博爱”成为了法国新政府的宗旨。
尽管大革命自由为人民带来了新的希望和机会,但同样也伴随着一系列的混乱和矛盾。
法国大革命的极端阶段引发了一系列的恐怖统治,无数无辜者被处决。
这说明,在追求自由和平等的过程中,良好的制度和秩序并不是可以忽视的。
作者: 高毅
作者机构: 北京大学历史系
出版物刊名: 中国高校社会科学
页码: 66-80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5期
主题词: 托克维尔;旧制度;法国大革命;行政集权;政治自由;文学政治;现代化
摘要:�旧制度与大革命》不是我们所熟悉的那种传统的法国革命史著作。
作者托克维尔从贵族自由派的立场上,对旧制度与大革命在政治文化上的某种历史关联做出了许多独到的分析。
以该书的四个核心概念——旧制度、大革命、中央集权、政治自由——为支点,从嫉恨情绪的普遍滋长及其社会后果、文学政治的兴起和泛滥、王朝政府行政集权的自毁效应这三个方面,探讨托克维尔解说'旧制度何以引发大革命'这一问题,或许对我们有所启示。
《旧制度与大革命》这本书的特殊贡献,可能是首次暗示了在现代化进程中避免革命动荡的某种可能的路径。
《旧制度与大革命》——托克维尔一、波澜壮阔的变革时代托克维尔出生在1805年,去世在1859年,活了50多岁,他跟卡尔·马克思是同时代人。
生活在19世纪初期的这一代欧洲人所经历的是一个波澜壮阔的变革时代,欧洲的贵族和君主制度遭到了民主思想和民权思想极大的冲击,整个社会肌理发生革命性的变化。
当时代的知识分子必须要“长三个眼睛”:第一,他要去看英国正在发生的工业革命;第二个眼睛,他要看在法国爆发的法国大革命;第三个眼睛,他要跨越大西洋,去看北美一个新兴的国家,叫美国。
美国正在崛起为一个新的经济体,同时在实验巨大的一场政治变革和民族制度的创新。
那个时代的人可以说生活在一个非常焦虑,同时也很激情的大时代。
可以说,人类文明的变革就是在19世纪初到20世纪,这整个100年中所完成的。
托克维尔是一个法国人,他出生在法国北部诺曼底地区的一个贵族家庭,当过律师,在政治上,他非常倾向于民主和自由主义。
有一件事情他做得非常坚决——他拒绝继承家族几百年来所留传给他的贵族身份。
也就是说,他不要当贵族,宁愿以一个平民的身份生活在法兰西,见证这个国家的变革——他所生活的时代就是法国大革命爆发的期间。
欧洲的双元革命——英国的工业革命代表了人类由农耕文明进入到了工业文明的时代,那么法国大革命意味着君主制度向民主制度转型的时期。
法国大革命爆发在1789年7月份,那个时候,巴黎人攻占了巴士底狱,这代表着法国大革命的爆发,一直到1830年的七月王朝的建立结束。
大家算一下,这大概是40年左右的时间。
在这段时间中,法国的政坛可以说是“城头变幻大王旗”,仅仅托克维尔,他就在几十年时间里经历了法国大革命的5个朝代。
他曾经担任过法兰西第二共和国的外交部长,所以他处在法国大革命核心时期,也可以说亲眼目睹了法国大革命的爆发到法国大革命的结束,以及这场革命对欧洲乃至全球政治生态的巨大变化。
在1848年的时候,30岁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发表了《共产党宣言》。
《旧制度与大革命》《旧制度与大革命》的作者是法国历史学家亚历克西·德·托克维尔,原著出版于1856年,商务印书馆1992年出版中文译本。
本书中,托克维尔对法国大革命做出了最为经典的解读。
这是本什么样的书呢?正如一个美国历史学家评价的那样:“《旧制度与大革命》提出了革命原因的最深刻的分析。
”(《旧制度与大革命》导言)研究两百年前法国大革命的著作1856年,托克维尔的著作《旧制度与大革命》出版。
《旧制度与大革命》旨在阐述旧制度和大革命之间的关系,但是它的创作精神和作者的成名作《论美国的民主》如出一辙。
著作本身是作者关于集权制及其引发后果的分析。
本书的中文译本是在1992年出版的,由冯棠先生翻译,桂玉芳和张芝联两位老先生做的校对,张芝联是中国有名的研究法国历史的学者,他写的序言有助于人们了解托克维尔这本《旧制度与大革命》,张芝联先生说,托克维尔开宗就这样说,他写这本书他是关于法国革命的研究,而不是一部法国的大革命史。
为什么会产生法国大革命,这确实是一个非常令人感兴趣的一个话题。
托克维尔出版此书的时间是1856年,距离法国大革命爆发(1789年)仅67年,原本他还准备写第二卷,可惜三年之后就因病去世。
他出身贵族,短短的一生就经历了五个朝代(法兰西第一帝国、波旁复辟王朝、七月王朝、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法兰西第二帝国),他曾经是法国的外交部长,出于对政治的失望,后期就安心写作。
托克维尔的著作在1870年之后被冷落了七八十年,近几十年来在西方突然走运,这不是偶然的,因为保守的自由主义的思想抬头,托克维尔的政治观点重新受到了重视,托克维尔在中国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不仅中国内地有好几个中译本,在香港也有中译本,台湾也有中译本出现,可见两岸三地的中国人都很重视这本书的作用,因为这本书可以让人们有很深入的思考,比方这个书里面有些非常发人深省的观点,为什么在路易十六统治时期,旧君主制最繁荣的时期,何以繁荣反而加速了大革命的到来。
《旧制度与大革命》第二编8---12章第八章在法国这个国家,人们变得彼此最为相似这一章主要讨论了:什么人以及他们之间怎么变得如此相似。
各省之间以及各省之内人们变得极为相似,至少除了平民百姓之外,不同阶级的人变的极为相似,贵族和资产阶级在财富、教育与生活方式等彼此相似,“除权利之外他们概无差别”P121。
1、(1---4段)旧制度下的法国,两种截然相反的景象。
表面上,置身于上层社会的人们变得极为相似,但是他们却只顾自身利益,不参与全体的生活,彼此分离。
“这种几乎无止境的划分,使得法国公民比任何地方的公民更缺乏在危机中共同行动、互相支持的精神准备,所以,一场伟大的革命就能在一瞬间彻底推翻这样的社会”。
P1182、(5段)各省之间的相似各省特有的生活已经消失——→一切法国人彼此极为相似。
国家统一现象明显:立法的一致性、统治者与被统治者都认为法律应普遍一致。
3、(6---16段)各省之内,不同阶级的人(平民百姓之外)——主要指贵族和资产者,“除了权利之外,他们概无区别”1)、(10---13段)论述贵族的贫困化问题随着大规模地产的划分、治理习惯和精神的丧失,贵族逐渐贫困化。
12段讲到法国贵族的一个特点既骄傲又贫困。
13段讲到贵族贫困化现象在欧洲大陆或多或少都可见到,封建制已经消失而又无新的贵族制形式代替它。
而只有英国相反,贵族在财富增长的同时新贵族只能模仿财富而无法超越他们。
2)、(14--16段)贵族和资产者在财富、教育与生活方式等变得彼此相似,“除权利之外,概无差别”。
3)、(17段)“正是独夫体制,天长日久,使人们彼此相似,却对彼此的命运互不关心,这是独夫政体的必然后果。
”PS:一个翻译问题:最后一段,“即便是在英国,虽然不同阶级被共同利益牢固地拴在一起,但他们仍旧常常在精神和风尚方面有所差异;因为具备这种奇异力量的政治自由,虽然能在一切公民之间建立必要的关系和互相依附的联系,却不能因此而使他们永远彼此相等;”Similar 是英文文本中的词,所以我们觉得翻译成“相似”更恰当和更易理解。
旧制度与大革命历史与变革的交织旧制度和大革命是人类社会历史上两个重要的阶段,它们的交织和相互影响产生了巨大的变革。
本文将探讨旧制度和大革命的定义、历史背景、主要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变革带来的影响。
正文始!一、旧制度的定义和历史背景旧制度指的是法国封建社会中专制君主制度下的经济、政治和社会体制。
在这个旧制度下,法国贵族拥有绝对的特权和权力,而普通民众则没有政治参与权和社会地位。
旧制度的社会结构由三个阶级组成:第一阶级是教士阶级,包括天主教的主教和修道士;第二阶级是贵族阶级,他们是权力和土地的拥有者;第三阶级是广大的农民、工人和市民。
旧制度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中世纪封建社会。
中世纪封建社会是以领主或君主为核心,通过官僚政府和封建领主制度来管理的。
在这个时期,封建领主通过收取租金和剥削农民的劳动来维持自己的统治。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封建制度的局限性和不公平性逐渐暴露出来,人们开始对旧制度的合理性提出质疑。
二、大革命的定义和历史背景大革命,指的是法国1789年至1799年间发生的一系列政治和社会变革。
它标志着法国从君主专制制度向共和制度过渡的重要转折点。
大革命的起因可以追溯到法国国内的社会和经济问题,以及启蒙思想的传播和法国启蒙运动的浪潮。
第三、旧制度与大革命的联系与变革带来的影响旧制度和大革命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作用。
首先,旧制度的不合理性和不公平性为大革命的爆发提供了社会基础。
贵族阶级的特权和剥削导致了社会的贫富差距激增,压迫和不满情绪在民众之间不断积聚。
大革命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消除这种不平等现象,实现社会公正和人权的保障。
其次,大革命对旧制度进行了彻底的改革。
在大革命期间,革命政府通过一系列法令和宪法文件,废除了封建制度,废除了君主专制,确立了宪政共和制度。
大革命还将权力从贵族手中收回,实现了民主和平等的理念。
这些改革对法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极大地推进了法国的现代化进程。
同时,大革命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和不稳定因素。
托克维尔一生经历丰富,历经第一帝国、复辟王朝、七月王朝、第二共和国和第二帝国五个时期,并且有着多年的从政经验,这使他具备了很强的分析能力。
从1851年起即开始着手对法国大革命的研究,到1856年本书出版,共耗时5年时间,期间查阅了大量档案、文书等一手资料,使得本书更具科学性和严谨性。
在托克维尔之前,已经很多人就法国大革命撰写了大量的著作,因此托克维尔没有在叙述和描写具体事实上下功夫,而将主要精力转向了探讨大革命的根源,也就是它与旧制度的关系问题,这就使得在兼顾历史事实的同时更具理论深度。
就方法论而言,托克维尔采用的是类似年鉴学派的问题史学,他所提出来的各种问题,如为何最繁荣的路易十六时期反而加速了革命,为何同样的制度下法国首先爆发革命等,有助于引导人们重新思考现象背后的秘密,进而探寻历史发展的真相。
虽然不同的人会对法国大革命进行不同的解读,但不可否认的是,托克维尔力求客观分析这一历史的努力是最有成效的。
他重视各国间的比较,指出“谁要是只研究和考察法国,谁就永远无法理解法国革命”,正是通过对其他国家的考察,托克维尔认识到法国革命的独特原因以及它在全欧洲的影响。
他还重视通过辩证法来分析法国革命,一方面他强调民族特征、旧制度传统对革命兴起以及革命后政治制度构建的巨大影响,另一方面又特别重视偶然因素,如路易十六时期的改革加速了法国社会矛盾的激化。
托克维尔认为“即使没有革命,革命所作的一切也会产生”,这是整个法国历史发展的结果,但法国大革命的爆发加速了这一过程,使得中央集权制由此得到巩固。
另外,托克维尔还使用了阶级分析法,正如他所说的,“人们会拿但个人的例子来反驳我;我谈的是阶级,唯有阶级才应占据历史”,他将贵族、资产者、农民等视为阶级贯穿了他的整个论述过程,通过分析阶级间的矛盾来探究整个社会的矛盾,进而发现导致社会变革的原因。
当然,这里也不能不提他难以摆脱的贵族性,托克维尔尽管有意识的试图客观的对大革命进行分析,但他仍然时时流露出他对贵族政治优越性的判断,认为贵族制是实现地方自治的保障,或许那些认为其是吧保守主义者的人就是从这里得出自己的论断的(与之相对的则是托克维尔也高度重视平等和自由,并将个人的独立和自由视为法国人一贯具有的特质,从这里或许还可以将其归为自由主义者)。
《旧制度与大革命》_规章制度《旧制度与大革命》发布时间:2017-07-02旧制度与大革命《旧制度与大革命》是法国历史学家托克维尔的著作,探讨的是法国大革命,在原有的封建制度崩溃之时,因并未带来革命预期的结果,而致使执政者与民众间的矛盾公开化,社会动荡愈演愈烈。
原著出版于1856年。
旧制度与大革命》探讨的是法国大革命,在原有的封建制度崩溃之时,因并未带来革命预期的结果,而致使执政者与民众间的矛盾公开化,社会动荡愈演愈烈法文原本名称l'ancien régime et la révolution (1856) ,英文版名称有两个:the old regime and the revolution 和the old regime and the french revolution 。
这部《旧制度与大革命》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新东西,发了什么前人所未发的新意?托克维尔开宗明义就指出,他从事的是“关于法国革命的研究”,而不是写另一部大革命史。
既是“研究”,就要提出问题。
从各章题目就可以知道作者要解决的是哪些问题。
从方法论说,这也可以称为后来“年鉴学派”创导的问题史学。
例如,托克维尔企图说明:何以全欧洲几乎都有同样的政体,它们如何到处都陷于崩溃?何以封建特权对法国人民比在其他地方变得更为可憎?何以中央集权行政体制是旧制度的体制,而不是大革命或帝国的创造?何以18世纪的法国的人们比其他国家人民更彼此相似,同时又彼此分离,漠不相关?尽管文明不断进步,何以18世纪法国农民的处境有时甚至比13世纪的农民处境更恶劣?何以18世纪法国文人成为国家的主要政治人物?何以法国人宁愿先要改革,后要自由?何以行政革命先于政治革命?路易十六时期是旧王朝最繁荣时期,这种繁荣如何加速了革命?等等。
旧制度与大革命—法国政治文化中的两个概念及其遗产[法] 弗朗索瓦 · 孚雷 文 黄艳红 译【译者按】这篇文章为著名法国革命史家弗朗索瓦·孚雷为皮埃尔·诺拉主编的《记忆之所》撰写的一个篇目,标题为《旧制度与大革命》。
孚雷在该文中论及的问题,远不限于对旧制度与大革命这两个概念的记忆。
他从这两个概念出发,分析法国大革命与美国革命的不同,强调法国革命者的“白板论”无法摆脱“历史牢笼”的纠缠;他对法国大革命开启的革命动力学进行了阐发:有1789必有1793;对于19世纪的法国何以革命频发,他从托克维尔和泰纳等人的资源出发,给出了富有启发的解释:无论左派还是右派,都认为可以通过政治权力实现社会改造,他们从来没有想过改变集权化的政治和行政体制,以及国家和社会的关系。
孚雷还在文中简述了他关于19世纪法国政治史的基本理解,国内学人对此亦有介绍。
摘要:旧制度与大革命是法国大革命中诞生的一对对立性的政治文化概念,它们之间复杂的纠结关系是法国大革命不同于同时代的美国革命的重要方面。
作为法国政治文化中的核心参考概念,它们在历次革命运动中经常被唤起,历史因而也带有某种重演的色调。
这对概念固然展现了法国革命者“白板论”的意志主义,但应该注意到二者之间的隐秘关联:旧制度在政治实践依然贯穿于19世纪的革命之中,如崇拜不可分割的主权,信赖集中统一的行政制度。
关键词:旧制度 大革命 历史阐释 记忆法国大革命于两百年前出现在历史舞台上。
如果说它是我们今天身处其中的政治文明的源头的话,这首先是因为它有这样的意愿。
鉴于其主要角色的言论和人民的壮举,它被视为一个奠基性的、特别值得纪念的事件:个人自由最终克服古老的压迫性权威、进而获得人类的再生。
大革命之前的过去只是一个“旧制度”,这个简单的概念抹杀了大革命之前的所有民族记忆—既有封建制也有君主制。
因此,作为“旧制度”所必需的救赎,大革命占据了全部的历史空间。
从此,只有它才是纪念、庆祝、歌颂的对象,这仿佛也是在时刻惕厉人们谨防被废除的旧事物的回归。
《旧制度与大革命》的解读《旧制度与大革命》是法国历史学家托克维尔的著作,探讨的是法国大革命,在原有的封建制度崩溃之时,因并未带来革命预期的结果,而致使执政者与民众间的矛盾公开化,社会动荡愈演愈烈。
看这本书的原因,是处在中国反腐浪潮风口浪尖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中纪委书记王岐山同志想推荐的,虽然是一名工科研究生,我却明显的感受到当前中国社会背景复杂和社会矛盾激化的处境,与法国大革命时期有某种相似性,特别是托克维尔对于法国大革命背景和旧制度的分析有其独到的视角,改变了我对革命的看法。
为什么法国的封建权利比在其他任何国家更令人民感到厌恶?为什么法国大革命是在封建势力对人民压迫最轻的地方发生的?关于大革命的重新解读《旧制度与大革命》在我看来并不是一本历史书。
显然,托克维尔并没有采用大量的史料堆积,同样无意于去详细介绍法国大革命的前因后果与具体进程。
然而,这本书的影响是如此深远,直到今天,依然能够激起广泛的思考与讨论。
这样一本经典之作固然体现在全书中随处可见的精辟的论断与华丽的词句,然而却不仅于此。
在托克维尔看来,法国大革命是在特定历史结构下,旧制度长期演化的结果,甚至这场革命本身都只是旧制度演化的一个过程。
同样革命所建立起来的新的机制只不过是旧有的萌芽的发展,而那些骤然建立起的制度却依然脆弱。
虽然对于革命的宏大意义保持审慎地怀疑,托克维尔却并非简托克维尔(1805-1859) 单地主张“告别革命”。
相反,对于民情的冷静地考察使他敏锐地看到平等化的观念逐渐成为现代社会不可避免的浪潮,并在法国大革命中被广泛地传播开来。
中央集权制的发展,加剧了法国阶级的分离,法国人们变得彼此相似,但却比以往更加分割成一个个陌生的小团体,彼此漠不关心。
最后,法国的旧制度被一群相似的人推翻。
造成社会阶层分化因此,尽管我们可能通过史料的不同挖掘与解释,对于托克维尔的某些论断提出质疑,然而,这种超越历史的核心的命题是无法被消解的。
不简单地成为纷繁历史的工具,也不轻易地沦为激昂情感的奴隶。
正因为此,思想才能穿越时代的隔膜,成为深邃的洞见。
革命的发生并不是总因为人们的处境越来越坏。
最经常的情况是,一向毫无怨言仿佛若无其事的忍受着罪难以忍受的法律的人们,一旦法律的压力减轻,他们就将它猛力抛弃。
“被革命摧毁的政权几乎总是比他前面的那个政权更好??对于一个坏政府来说,最危险的时刻通常就是他开始改革的时刻。
”法国大革命就是这种情况。
路易十六统治时期时就君主制最繁荣的时期,那时候公共繁荣迅速发展,人口不断增加,财富增长更快,但是却加速了大革命的到来。
改革并不能解决一切问题,改革可能促进制度的覆灭。
如中国的同治中兴,同治中兴时期清政府采取一系列的改革措施,目标是要恢复古代最完善制度的活力。
但同治中兴的伟大目标是复兴儒家价值观念及其制度。
同治中兴和路易十六期间进行的改革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是路易十六不同的是,他的改革刺激了人民发财的热情,但是其存在的政治制度却阻挠了这种热情实现的可能性,使得人民认定了法国封建体制不得不推翻,从而促成了自身的毁灭。
经济繁荣何以反倒加速了革命的到来?在历史教科书里总结革命爆发的原因,无外乎国王独裁专制,政府腐败,苛捐杂税,民不聊生等等通常所见的说辞。
读者们也自然而然的觉得,肯定是官逼民反嘛,老百姓活不下去了所以起来闹革命。
然而真相远不是这么回事。
在考察法国大革命爆发的历史背景时,托克维尔还观察到了另一个“悖论”:大革命前二十年,社会财富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蓬勃增加,“人口在增加,财富增长得更快。
国家因战争负债累累;但是个人继续发财致富,他们变得更勤奋,更富于事业心,更有创造性”;“公共繁荣在大革命后任何一个时期都没有大革命以前20年中那样发展迅速。
”本来人们认为革命往往是在人民处于水深火热民不聊生的时候发生的,但路易十六统治时期是旧君主制最繁荣的时期,何以繁荣反而加速了大革命的到来?托克维尔的判断是:革命的发生并非因为人们的处境越来越坏。
此前人们对未来无所期望,现在人们对未来无所畏惧,一心朝着新事物奔去。
伴随着社会繁荣,国家财产和私人财产从未如此紧密混合。
国家财政管理不善在很长时间内仅仅是公共劣迹之一,这时却成了千家万户的私人灾难。
也就是说,改革已经开始,改掉了一部分,读者在当当网购买的《旧制度与大革命》使得没有改的这一部分显得分外触目,更令人无法忍受,后者坚持不改,这个时候革命就来了。
当今中国,在经历了改革开放和几十年的快速发展后,开始面临一些转型难题。
利益分化严重,贫富差距加大,阶层固化、社会不公、政府腐败等现象,都是中国现代化道路上不得不正视的挑战和考验。
当前中国与大革命前的法国都处于最繁荣的时期,物质财富的增加,催促了人们权利意识的觉醒和敏感,随着物质生活的富足,人们开始追求更多的表达权、批评权。
尤其是随着新兴网络文化的发展以及人们知识的增加,人们对于对特权、腐败、不公正的容忍度更低。
中国改革已进入深水区,改革势必会遭到特殊利益集团的阻碍,尤其那些依靠权力寻租、依赖特权致富的人群,不愿意改革,不愿意牺牲一些利益,阻力障碍会很大。
但是如果停滞、不改革,忽视社会的公平正义,只会增加群众的不满情绪,甚至使社会陷入动荡的危险境地。
借用托克维尔的话“最危险的时刻通常就是它开始改革的时刻”,那么中国现在政府不断强调政治体制改革说明中国社会也处在非常危险的地步。
法国革命的历史告诉我们,在经济繁荣期,政府应十分关注人们的态度,对民众不满的地方要及时回应,及时疏导民众的情绪。
要真正实践科学发展的理念,使发展的红利人人得以分享,使发展的代价降到最低。
试论本书的政治思想(上)托克维尔在政治理念上的倾向性在这本著作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他衷心的热爱着政治自由和地方自治的治理模式,这从他对英国政治制度的不遗余力的褒奖中就可以看出来。
在他关于三级会议省朗格多克治理状况的描述(商务印书馆92年版附录一)中,或者在他的旧作《论美国的民主》中,这种对自由的热爱表现得更加明显。
在他看来,英国、美国,以及在某种意义上的朗格多克,都是既有平等、又有自由的社会。
他评价朗格多克的地方自治制度说:由于有了朗格多克这种特殊政体,新的时代精神才得以平稳地渗透到这古老的制度中,它什么也不破坏,就改变了一切、全部适合现代文明的需要。
而对于旧制度,托克维尔认为,它既保留了不平等的贵族特权和等级制度,又增加了王权专制的不自由因素,因此是一种弊端丛生的坏制度。
他在全书各处不止一次的对这种制度的弊病痛心疾首。
他这样评论已经变质的封建等级制度:封建制度已不再是一种政治制度,但它仍旧是所有民事制度中最庞大的一种。
范围缩小了,它激起的仇恨反倒更大??摧毁一部分中世纪制度,就使剩下的那些令人厌恶百倍。
对国王的中央集权制度,他更不留情面,这里仅举一例:国王窃取权力任意征收捐税乃是一切流弊的根源。
在大革命后产生的专制帝国里,人们实现了较为彻底的平等,但也较为彻底的丧失了自由,这也是不合托克维尔理念的。
他把1789年革命初期人们那种追求自由的精神描述得无比伟大和神圣:这是青春、热情、自豪、慷慨、真诚的时代,尽管它有各种错误,人们将千秋万代纪念它,而且在长时期内,它还将使所有想腐蚀或奴役别人的那类人不得安眠。
与之相对的是,当人们放弃了自由,重回专制君主怀抱的时候,他又非常遗憾的说法国人抛弃了他们的最初目的,忘却了自由,只想成为世界霸主的平等的奴仆。
他甚至断言:只要平等与专制结合在一起,心灵与精神的普遍水准便将永远不断地下降,并进而认为,这场大革命实际上是在追求自由的道路上的倒退:当我考虑到这场革命摧毁了那样多与自由背道而驰的制度、思想、习惯,另一方面它也废除了那样多自由所赖以存在的其他东西,这时,我便倾向于认为,如果当初由专制君主来完成革命,革命可能使我们有朝一日发展成一个自由民族,而以人民主权的名义并由人民进行的革命,不可能使我们成为自由民族。
根据他在书中的措辞判断,他对自由的热爱远远超过对平等的热爱。
那么,对于未经王权专制污染的传统封建制度,对欧洲传统的贵族政治,托克维尔又是如何评价的呢?在这方面他的态度仿佛非常暧昧。
一方面,他曾列举了1788年时德意志大多数邦国农民生活的惨状,把这些地方说成中世纪制度保留得最多、人民受其苛政折磨最深的地方。
以此看来,他仿佛是反对这一极不平等的制度的。
但这只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在书中更多的地方,托克维尔反复赞扬传统封建制度下的自由传统,,赞扬贵族阶级的高尚精神,对后来贵族阶级的失势表示了极大的惋惜。
他说,在封建时代??贵族享有令人痛苦的特权,拥有令人难以忍受的权利;但是贵族确保公共秩序,主持公正,执行法律,赈济贫弱,处理公务。
多少世纪中一直走在最前列的阶级,长期来发挥着它那无可争议的伟大品德,从而养成了某种心灵上的骄傲,对自身力量天生的自信,惯于被人特殊看待,使它成为社会躯体上最有抵抗力的部位。
它不仅气质雄壮,还以身作则来增强其他阶级的雄壮气质。
托克维尔甚至认为,在某种意义上,正是因为大革命打倒了贵族,才切断了法兰西民族的自由根基。
他说:世界上所有社会中,长期以来一直最难摆脱专制政府的社会,恰恰正是那些贵族制已不存在和不能再存在下去的社会。
永远值得惋惜的是,人们不是将贵族纳入法律的约束下,而是将贵族打翻在地彻底根除。
这样一来,便从国民机体中割去了那必需的部分,给自由留下一道永不愈合的创口。
试论本书的政治思想(下)在阅读这些词句的时候,我猜想,无论如何,托克维尔本人也许并没有完全超越他的贵族出身。
他对抽象自由持有坚定的、异乎寻常的热爱,对社会平等却抱着一种若有若无的模糊态度。
他最欣赏的当然是自由和平等两全其美的制度,但是,倘若在全民平等却毫无自由的帝国专制制度和极度不平等但存在贵族自由的封建制度之间选择的话,也许他更喜欢后者。
毕竟,他在描绘贵族的传统美德时动用了那么多浪漫华丽的词汇,而这些丰富的感情却从未应用到消除了等级差异的平等社会的身上。
托克维尔在书中还不止一次的描述了贵族政治瓦解之前地方自治带来的美妙效果,以及各阶级之间通力合作的美妙关系:如果你研究初期三级会议,定会看到??资产者与贵族那时有着更多共同利益,更多共同事务;他们表现出更轻微的互相仇恨。
在最初和在长时期内,农村的阶级??与贵族接近、??与贵族混合以处理同样的事务。
资产阶级作为整体,在当时的政治社会中,却占据更有保障的、更高的地位。
资产阶级参加政府的权利是无可争辩的;资产阶级在政治议会中起的作用始终是重要的,常常举足轻重。
其他阶级每天都感到需要重视资产阶级。
??贵族和第三等级当时??共同管理事务,共同进行抵抗。
当然,托克维尔的这些话并不是在正面论述封建社会的美妙。
他的本意是拿贵族政治全盛时期和贵族政治衰落后的情形作对比,以彰显后者的不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