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华师大版七年级上册《422由视图到立体图形》教学设计
- 格式:docx
- 大小:113.01 KB
- 文档页数:5
课题:4.2.1由立体图形到视图年级:七年级学科:数学编号:7-0 ( )主备人:王忠宝审核:审批:课题:由立体图形到视图课型:新授课审批时间:一、教学目标1.了解三视图的意义,会画基本几何体的三视图;2.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三视图的概念教学难点:正确画出图形的三视图三、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方法:引导探究,合作交流.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先在讲台上放一个飞机的模型(或课件出示),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画出这个飞机的模型(如图).允许学生自由发挥,让学生任意去画.二.探索归纳画完以后,教师有意识地拿三位同学的图画给大家看(要求1、要画得比较好,要求2、三位同学刚好从三个不同的角度),在学生欣赏的同时要求同学说出画这三幅图形的角度.生:我们是从正面、上面、左面三个角度去画的.师:其实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经常用到从这三个角度画的图形.介绍三视图法,就是从正面、上面和侧面(左面或右面)三个不同的方向看一个物体,然后描绘三张所看到的图,即视图(view).这样就把一个物体转化为平面的图形.师:从正面看到的图形,我们把它称为正视图;从上面看到的图形,我们把它称为俯视图;从侧面看到的图形,我们把它称为侧视图.依观看方向不同,侧视图我们又可以分为左视图、右视图.例如:要做一个水管的三叉接头(如图),工人事先看到的不是这个图形,而是从正面、上面和左面看接头的三个平面图形(如下图),然后根据这三个图形制造出水管接头.三.实践应用例1:画出如图所示的正方体和圆柱的三视图.师:分析我们从正面看上去它的投影是一个正方形,从左边看上去它的投影是一个正方形,我们从上面看下去它的投影还是一个正方形.因此我们可以得到:正方体的三视图都是正方形.右图是正方体的三视图.左图是圆柱的三视图由学生自己分析: 我们从正面看上去它的投影是一个正方形,从左边看上去它的投影是一个正方形,我们从上面看下去它的投影是一个圆,因此我们可以得到:圆柱的三视图两个是正方形,另外一个是圆.思考:如果圆柱横着放。
正视图左视图俯视图课 题:4.2 画立体图形第二课时 由视图到立体图形&.教学目标: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简单立体图形的三视图的画法,反过来,能根据视图来描述物体的形状,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渗透逆向思维。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根据视图描述物体的形状。
难点:根据视图描述物体的形状。
&.教具准备:几个大小相同的长方体、三棱锥、四棱锥、圆锥等。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1、思考下列问题:(1)正视图是长方形的立体图形有哪些?(长方形、圆柱、三棱柱等)(2)正视图和左视图都是长方形的立体图形有哪些?(长方形、圆柱、三棱柱等)(3)正视图和左视图都是长方形并且俯视图是长方形(圆、三角形)的立体图形有哪些?(长方体、圆柱、三棱柱)二、讲解例题,探究新知问题:能够根据立体图形作出它的三视图,那么已知视图能否确定立体图形呢?(引出标题) 方法:由视图到立体图形的过程就是根据视图想象出它们的空间形状和结构的过程。
§.例1、如图所示:是某个立体图形的三视图,请根据三视图说出立体图形的名称。
解:该立体图形是长方体,如图所示。
正视图左视图•俯视图正视图左视图俯视图•俯视图正视图左视图正视图左视图俯视图正视图左视图俯视图变换1:将俯视图是正方形变为圆,其余不变,则这个立体图形是什么?(圆柱)变换2:将俯视图是圆变为三角形,其余不变,则这个立体图是什么?(三棱柱)方法小结:正视图是长方形的立体图形有长方体、圆柱、三棱柱等;正视图和左视图都是长方形的立体图形有长方体、圆柱、三棱柱等;正视图、左视图和俯视图都是长方形的立体图形是长方体。
§.例2、如图所示:是某个立体图形的三视图,请根据三视图说出立体图形的名称。
解:该立体图形是长方体,如图所示.变换1:将俯视图是圆变为三角形,其余不变,则这个立体图形是什么?(三棱锥)变换2:将俯视图是三角形变为正方形,其余不变,则这个立体图形是什么?(四棱锥)注意:(1)无法根据一个视图确定其空间形状,因此必须将有关视图联系起来分析。
基于“课程标准、中招考点、两类结构”教案设计原单位:修订:教学内容:由视图到立体图形课型:新授课主备人:备课时间:一、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让学生由三视图能说出该立体图形的名称,画出该立体图形,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几何直观.2、教材分析视图法是画立体图形的一种方法,它的主要作用是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概念,本节的内容是上节内容的拓展,教材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推断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协作学习的精神.3、中招考点三视图是中招必考题,难易程度适中,在历年来的中招考试中设置一题,题型多是选择题或填空题,分值为3分.4、学情分析本节课是在学习画三视图的基础上,其反过来要求根据三视图还原其几何体,有一定的难度,大部分学生知道是什么几何体,但空间概念不足,不能很好地画出来.二、学习目标会根据三视图还原立体图形,三、评价任务会由三视图确定几何体的形状和小立方体的个数.四、教学过程学习目标教学活动评价要点要点归纳会根据三视图还原立体图形。
一、自学指导1.自学内容:课本127--128页练习之前的内容.2.自学时间:10分钟3.自学方法:自学课本与小组讨论相结合.4.自学要求(1)认真自学例3,掌握解题方法;(2)同桌之间相互描述实物的形状,培养空间想象能力.二、复习回顾1.什么叫三视图?2.如图所示是四棱锥的三视图,则A是(),图,B是()图,C是()图.A B C三、自学检测1.根据立体图形的三视图,说出立体图形的名称.2. 根据立体图形的三视图,说出立体图形的名称.全班至少90%的学生能由三视图确定几何体的形状.主视图左视图俯视图3.一个物体的三视图如下,你能描述该物体的形状吗?主视图左视图俯视图4.你能根据下面的三视图画出它的原立体图形吗?当堂训练1.下面是一个物体的三视图,试说出物体的形状.2.指出下面三个平面图形是右下面这个物体的三视图中的那个视图.3.一个仓库里堆积着正方体的货箱若干,要搬运这些箱子很困难,可仓管员要落实箱子的数量,就想出一个办法:将这堆货物的三视图画出来.你能根据三视图帮他清点一下箱子的数量吗?能运用所学知识确定物体的形状,以及小立方体的个数.由视图到立体图形:根据某个视图是无法确定其空间形状的,必须将所有视图结合来分析.方法如下:1.把所有视图联系起来粗略地看一看2.找出各个视图间的关系3.看出整个立体图形的大致形状4.进一步分析主视图4.由四个小长方形搭成的物体,它的俯视图如图所示.问这个物体有几种搭法?试分别画出来.5. 用小方块搭成一个几何体,使它的主视图和俯视图如图所示,它最少需要多少个小立方块,最多需要多少个小立方块?主视图 左视图俯视图主视图。
4.2 画立体图形—由视图到立体图形内容:华东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材第131--134页教学目标:1.掌握由物体的三视图辨认出物体形状的方法.2.在探索平面图形与空间几何体的相互转换的活动过程中,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发展几何直觉.3.尝试从不同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对解决问题过程的反思,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4.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推断等教学活动,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性与创造性,增强自信心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力,并从交流中获益,培养自主意识和协作学习的精神.教学重点:根据三视图描述基本几何体.教学难点:根据三视图描述实物原型.教学过程一、知识回顾1、通过_________可以把一个物体转化为平面的图形2、正视图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图形,俯视图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图形,侧视图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图形。
3、如图所示,是由几个小立方块搭成的几何体的俯视图,正方形上的数字表示该位置上的小立方块的个数,请画出它的正视图和左视图。
4、试画出粉笔的三视图.二、自主探究观察右边的平面图形,大家可以联想到什么立体图形?结论:根据一个平面图形可以联想到许多的立体图形,要准确判断一个立体图形就必须用三视图的各个图形来综合判断。
三、实践应用探究1、下面是一些立体图形的三视图,请根据图形说出立体图形的名称并画出立体图形。
(1)正视图左视图俯视图(2)正视图正视图俯视图解:(1)长方体(2)圆锥探究2、一个物体的三视图是下面三个图形,请说出该物体形状。
正视图左视图俯视图探究3、如图,是一个常见的机械零件的三视图,请猜想,它可能是什么?答案:六角螺丝帽探究4、三视图如图所示的组合体,共有多少个小正方体组成?答案:12个探究5、一个由几块相同的小正方体搭成的立体图形的正视图和俯视图,如图所示这个立体图形中共有几块小正方体?答案:或7个;或8个;或9个四、小结。
第(1)课时课题:书法---写字基本知识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初步掌握书写的姿势,了解钢笔书写的特点。
2、了解我国书法发展的历史。
3、掌握基本笔画的书写特点。
重点:基本笔画的书写。
难点:运笔的技法。
教学过程:一、了解书法的发展史及字体的分类:1、介绍我国书法的发展的历史。
2、介绍基本书体:颜、柳、赵、欧体,分类出示范本,边欣赏边讲解。
二、讲解书写的基本知识和要求:1、书写姿势:做到“三个一”:一拳、一尺、一寸(师及时指正)2、了解钢笔的性能:笔头富有弹性;选择出水顺畅的钢笔;及时地清洗钢笔;选择易溶解的钢笔墨水,一般要固定使用,不能参合使用。
换用墨1 水时,要清洗干净;不能将钢笔摔到地上,以免笔头折断。
三、基本笔画书写1、基本笔画包括:横、撇、竖、捺、点等。
2、教师边书写边讲解。
3、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姿势正确)4、运笔的技法:起笔按,后稍提笔,在运笔的过程中要求做到平稳、流畅,末尾处回锋收笔或轻轻提笔,一个笔画的书写要求一气呵成。
在运笔中靠指力的轻重达到笔画粗细变化的效果,以求字的美观、大气。
5、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发现问题及时指正)四、作业:完成一张基本笔画的练习。
板书设计:写字基本知识、一拳、一尺、一寸我的思考:通过导入让学生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这是书写的起步,让学生了解书写工具及保养的基本常识。
基本笔画书写是整个字书写的基础,必须认真书写。
课后反思:学生书写的姿势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要加强训练,基本笔画也要加强训练。
总第(2)课时课题:书写练习1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教会学生正确书写“杏花春雨江南”6个字。
2、使学生理解“杏花春雨江南”的意思,并用钢笔写出符合要求的的字。
重点:正确书写6个字。
难点:注意字的结构和笔画的书写。
教学过程:一、小结课堂内容,评价上次作业。
二、讲解新课:1、检查学生书写姿势和执笔动作(要求做到“三个一”)。
2、书写方法是:写一个字看一眼黑板。
课题:4.2 画立体图形第一课时由立体图形到视图&.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物体视图能正确反映物体各个方面的形状。
2、使学生能正确画出简单立体图形的三视图,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绘图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正确画出简单立体图形的三视图。
难点:正确画出简单立体图形的三视图。
&.教具准备:长方体、圆柱、三棱柱、圆锥、四棱锥等模型,水管的三通。
&.教学过程:一、教学引入拿出水管的三叉接头实物,展示它的三视图(详见教材P图1.2.4)。
工人要加工水管的三叉129接头,事先看到的不是三叉接头的立体图形,而是从正面、上面和左面看三叉接头的三个平面图形,然后根据这三个图形制造水管接头。
为什么呢?因为平面上画空间的物体不是简单的事情,即使画出来,也很难反映事物各个方面的形状,特别是复杂的物体,例如:制造航天飞机,建造房子等,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创造了三视图法,工程师和工人们为了描绘和制造各种事物,常常使用这种方法。
二、探究新知&.结合上述图形给出三视图的定义:从正面、上面和侧面(左面或右面)三个不同的方向看一个物体,然后描绘三张所看到的图,即视图。
从正面看到的视图,称为正视图;从上面看到的视图,称为俯视图;从侧面看到的视图,依观看方向不同,有左视图和右视图。
注意:(1)三视图必须从正面、上面和侧面三个方向观察物体;(2)三视图的目的是把立体图形转化为平面图形。
正视图 左视图 俯视图正视图 左视图 俯视图 三、讲解例题,巩固新知题型:画简单几何体的三视图。
§.例1、画出如右图所示的正方体和圆柱的三视图。
分析: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正方体的三视图都是正方形,圆柱的三视图是正视图是长方形,俯视图是圆,侧视图是长方形。
解:正方体的三视图都是正方形。
圆柱的正视图和左视图是长方形,俯视图是圆。
变式训练:(1)将圆柱变动摆放位置(如底面面对学生,侧面面对学生等),请同学们分别说出它们的三视图。
课题:§4.2.2 画立体图形――由视图到立体图形教学目的知识技能目标1.在了解三视图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能根据简单的三视图描述基本几何体或实物原型;2.会画出简单的立体图形.过程性目标1. 经历由三视图想象实物形状的过程,加深对空间图形的认识;2. 体验对空间图形的研究方法,提高学生对学习空间图形的兴趣.教学难点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知识重点由视图想象立体图形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入“盲人摸象”是大家非常熟悉的成语故事。
在实际生活中,如果我们对一个事物没有做到全面了解,那么我们很可能犯盲人一样的错误。
对于数学学习也是一样。
请看下面的问题:下面是一个物体的三视图,请同学们举手回答一下这是个什么物体,看谁说得快.并能够正确地画出来.问题一:(1)生:该立体图形是长方体,如图所示.问题二:(2)生:该立体图形是圆锥,如图所示.先给出一个长方形,告诉学生这是某个立体图形的正视图,问学生这是什么立体图形的正视图;然后再给出一个长方形,是某个立体图形的左视图,问学生这是什么立体图形的左视图,最后给出一个长方形(俯视图),让学生想象它是什么立体图形?这样就可以让学生体验,只给其中一个或二个视图是不能确定立体图形的。
唯有三视图可以。
新课教学下图是一个物体的三视图,请同学们想一想试说出这个物体的形状.同学们,你想出的物体形状和下图所示的一样吗?1.一个物体的三视图是下面三个图形,请同学说出这个物体形状的名称.2.一个物体的三视图如下,你能描述该物体的形状吗?思考题:由五个相同的小正方体搭成的物体,从上面看的形状如图所示,这个物体是什么形状?你有几种搭法?通过对模型以及它的俯视图进行比较,我们都知道了,这个问题的答案不只一个。
课堂练习P133练习第1、2题小结与作业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通过三视图画立体图形。
同学们的想象力是非常丰富,精神可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可以通过三视图画立体图形。
本课作业P134习题4.2第4题;课下分别准备四个和5个等边三角形和正方形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华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由立体图形到视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华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由立体图形到视图》这一章节主要让学生了解并掌握立体图形的视图概念,以及如何通过不同的视图来观察和理解立体图形。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实际例子,引导学生掌握俯视图、正视图、侧视图的概念,并能够识别和画出简单立体图形的不同视图。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图形认知能力,但对于立体图形的视图理解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大量的实例和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建立空间图形与视图之间的联系,提高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立体图形的俯视图、正视图、侧视图的概念,并能够识别和画出简单立体图形的不同视图。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图形认知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勇于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立体图形的视图概念及简单立体图形的不同视图。
2.难点:立体图形与视图之间的联系和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实际例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动手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3.小组合作法: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交流,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4.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立体模型、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等。
2.学具:学生用书、练习册、铅笔、橡皮等。
3.课件:立体图形及视图的图片、动画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立体图形,如魔方、篮球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立体图形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会呈现出什么样的形状?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展示课件,向学生介绍俯视图、正视图、侧视图的概念,并给出具体的例子,让学生理解和掌握。
由视图到立体图形-华东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一、知识点概述本节课主要涉及到三个方面的内容:1.立体图形的定义与性质;2.立体图形的投影方法;3.立方体与正四面体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1.理解立体图形的概念与性质;2.掌握多视图法画立体图形的方法;3.掌握截影法画立体图形的方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理解立体图形的概念与性质;2.掌握截影法画立体图形的方法。
四、教学内容及课时安排本节课程安排为1课时,内容如下:1、课前导入(15分钟)1.老师介绍本次课程的学习内容;2.学生回忆上节课的学习内容,为本节课程做好铺垫。
2、讲解新知(25分钟)1.老师讲解立体图形的定义与性质;2.老师讲解多视图法画立体图形的方法;3.老师讲解截影法画立体图形的方法。
3、练习与讨论(20分钟)1.老师进行一道立体图形的练习题的讲解;2.学生课堂上自己练习画立体图形;3.学生就画图方法的问题,与周围同学交流讨论。
4、课堂小结(10分钟)1.老师对本节课程进行总结;2.学生对本节课程进行反思,写下自己的学习笔记;3.确认下节课的学习内容和作业。
五、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老师的讲解,使学生了解立体图形的概念与性质;2.实践法:通过练习画图的方式,使学生巩固学习内容;3.讨论法:通过与同学讨论,解决画图中遇到的问题;4.总结法:通过老师对本节课程的总结,使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六、教学工具与素材1.幻灯片:介绍学习内容和方法;2.教材: 《数学》华东师大版七年级上册;3.黑板与彩笔:练习画图。
七、教学评估1.课堂练习:学生听课、练习画图的情况与表现;2.练习作业的完成情况:对本节课程的掌握程度进行评估;3.学生的笔记本:学生对本节课程的学习进行记录。
八、教学建议1.可以提前通知学生,让他们自己多带一些铅笔和橡皮;2.改变老师单一讲授的方式,可以让学生自己先画画图再进行讨论,使课堂更加生动有趣;3.练习题可以多一些,让学生在课后多加练习。
4.2由立体图形到视图(第二课时)一、学习目标1.能够画出从不同方向看一些常见的立体图形所得到的平面图形,能够根据从不同方向看一个立体图形得到的平面图形,想象并描述它的形状;2.体会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相互转化关系.二、学习重点:从正面、左面、上面看一些简单几何体或它们的组合得到平面图形.三、学习难点:不用实物模型,画出从不同方向看立体图形得到的平面图形。
根据展开图想象相应的立体图形。
四、目标解析达成目标的标志是:学生能从一组图形中辨认出从不同方向看一些立体图形得到的平面图形,并能说出从不同方向看一些简单立体图形以及它们的简单组合得到的平面图形。
可以画出从不同方向看得到的示意图。
五、教学问题诊断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等几何概念,对于从不同方向看和立体图形的表面展开图这两个知识点,由于学生刚开始接触初中几何学习,空间想象能力较弱。
所以,要多指导学生从观察实物的图形入手,慢慢过渡到观察抽象图形,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在课堂活动过程中体会知识的生成、发展和变化。
培养学生逐步学会独立思考、与他人合作、并经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设计1、创设情境,引入课题教师:请大家阅读古诗、看图片,想一想:“横看成岭侧成峰”一句中,蕴含了怎样的数学道理?(看第一句,第二句,和第四句,它揭示了在解决数学问题时,我们要从不同的角度,站在不同的高度,看问题,不要钻牛角尖,在一棵树上吊死,换句话说就是要建立发散思维的习惯。
)题西林壁---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从正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从其他面看庐山山峰耸立)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师生活动:学生观察图片,并回答。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为什么大家看到的不同:观察的方向不同,观察到的图形也不同。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图片和动态图,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学生认识到在几何知识的学习中有很多规律奥秘需要去探究,让学生体验到探究的乐趣及发现的喜悦。
由立体图形到视图课型:新授课一、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让学生能正确画出立体图形的三视图,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几何直观.2.教材分析视图法是画立体图形的一种方法,本节课采用了比较、猜测、综合、归纳、模拟与位置有关的推理等数学思维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扬学生的空间概念.3.中招考点三视图是中招必考题,题目难度适中,在历年来的中招考试中设置一题,题型多是选择题或填空题,分值为3分.4学情分析本节内容大部分学生概念掌握的较好,但动手能力较差,不能把看到的图形抽象出来,转化在图纸上.二、学习目标知道三视图的定义,能识别简单的三视图且会画简单立体图形及一些正方体组合体的三视图三、评价任务能识别常见几何体的三视图并会画组合体的三视图.四、教学过程学习目标教学活动评价要点要点归纳1.知道三视图定义,能识别简单的三视图. 会画简单立体图形及一些正方体组合体的三视图,一、自学指导1.自学内容:课本P123-126页的内容.2.自学时间:6分钟3.自学方法:独立自学+同桌讨论4.自学要求:(1)认真阅读P123-124页的内容,知道什么是中心投影和平行投影以及三视图的概念.(2)阅读完P125-126页的内容,独立完成课本P126页的练习.二、自学检测1.填空(1) 的主视图是(),左视图是( ),全班至少90%的学生能识别常见几何体的三视图:主视图:从正面看到的投影。
左视图:从左面俯视图是().(2) 的主视图是(),左视图是(), 俯视图是().(3) 的主视图是(),左视图是(),俯视图是().(4)的主视图是(),左视图是(),俯视图是()(5) 的三视图都是( ).2.直立放置在水平面上的圆柱体的三视图是下列图形中的()A B 三视图.看到的投影。
俯视图:从上面看到的投影。
主视图主视图俯视图左视图左视图俯视图C D3.下列几何体中,主视图与俯视图不同的是()A B C D4.下列几何体中,有一个几何体的俯视图的形状与其他三个不一样,这个几何体是()A B C D4.下图是一组立方体的组合体,该组合体的主视图是(),左视图是(),俯视图是().(只填图号)①②③5.由6个大小相同的正方体搭成的几何体如图所示,则关于它的视图说法正确的是()A.主视图的面积最大B.左视图的面积最大C.俯视图的面积最大D.三个视图的面积一样大7.画出下列立方体简单组合的三视图.三、当堂检测1.下列四个几何体中,主视图与左视图相同的几何体有()全班至少90%的学生能识别常见几何体的三视图.学生会画出组合体的三视图.1.三视图的位置摆放:主视图左视图俯视图2.画三视图应遵循的原则:长对正,高平齐,宽相等3.同一物体,由于摆放位置不同,在同一位置观察到的三视图可能会不同;同一物体,在不同位置观察到的三视图也可能会不同.A. 1个B.2个C. 3个D. 4个2.请你写出一个主视图与左视图相同的立体图形是________.3.若一个几何体的三视图形状都相同,则这个几何体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至少填两种图形) 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完成练习.主视图左视图俯视图主视图左视图俯视图4..如下图是一个由9个正方体组成的立体图形,请画出它的三视图.5.在桌上,有一个由若干个完全相同的小正方体堆成的几何体,如图所示.(1)请画出这个几何体的三视图.(2)若将此几何体的表面喷上红漆(放在桌面上的一面不喷),则三个面上是红色的小正方体有几个?6.如图是由几个小立方体堆成的几何体,观察图形,解答下列问题:(1)图中共有多少个小立方体?(2)画出这个几何体的主图与俯视图.(3)画出用小正方形中的数字表示在该位置的小立方块的个数的俯视图.谢谢观赏。
由视图到立体图形【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进一步掌握简单立体图形的三视图的画法,能根据三视图描述物体的形状. 过程与方法:在探索平面图形与空间几何体的相互转换的活动过程中,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发展几何直觉.尝试从不同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对解决问题过程的反思,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推断等教学活动,体验数学充满着探索性与创造性,增强自信心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力,并从交流中获益,培养自主意识和协作学习的精神.【教学重难点】重点:根据三视图描述几何体.难点:把三视图综合起来的空间想象力的培养.【教学过程】一、创设问题情境设计意图:通过设计问题,复习由立体图形到视图的有关知识,并利用多媒体演示出粉笔的三视图,然后把出示的问题进行变式,从而自然引入新课.师:试画出粉笔的三视图.学生动手,在练习本上完成.教师根据学生完成的情况进行评议.师:若一个物体的三视图如下图,试说明物体的形状.学生组内讨论,交流物体的形状,教师作出引导点评.二、探究新知设计意图:利用已有知识导出新的问题,为新知的学习创设情境,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例题的处理中采用多种辅助手段,使学生有一个感性认识;使学生的思维顺利地由二维过渡到三维空间,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目的,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教师出示例1:下面是一个立体图形的三视图,请根据视图说出立体图形的名称.教师先让学生用课前准备好的橡皮泥独立制作,交流讨论;然后教师用电脑动态演示,让学生体会逼真的变化过程,通过这两种教学手段,让学生从中体验和领会实物模拟与数学中化归的思想方法.试一试;一个物体的三视图是下面三个图形,试说出该物体的形状.学生分组,讨论完成,然后小组内选出代表展示结果.针对学生的完成状况,教师应注意引导,提示学生用手头上准备的橡皮泥等物品进行摆拼,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出示例2:下面是一个立体图形的三视图,请根据视图说出立体图形的名称.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交流讨论,通过分组合作学习,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推向高潮,激励学生要敢于迎接挑战,战胜困难.最后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该物体的立体图形,师生进一步体会、确认.试一试:1.下面是一个立体图形的三视图,请根据视图说出立体图形的名称.2.下面是一个立体图形的三视图,请根据视图说出立体图形的名称.学生板演,其余的在下边完成;然后组内交流;教师巡回指导,最后作点评.三、课堂小结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小结所学知识及研究问题的方法,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数学学习的抽象概括水平,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小结:谈谈你对本节课学习的认识.四、课后作业1.下面三视图所对应的物体是.【答案】长方体2.根据下列物体的三视图,画出它的立体图形.【答案】如图所示:【板书设计】一、创设问题情境二、探究新知三、课堂小结四、课后作业。
4.2.2 由视图到立体图形(说课稿)一、教材结构与地位分析本节课是华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节第二课时的内容,本节课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由立体图形到视图的基础上进行的。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是立体图形,而要研究它,往往把它转化成平面图形来研究。
“由视图到立体图形”的主要作用是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本节由物体的三视图辨认出该物体的形状,是一个充满丰富想象力和创造性的探索过程.根据三视图描述基本几何体或实物原型,因此是学生学习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的一个重要的纽带。
教材结构分析,本节教材中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根据熟悉的立体图形的三视图说出简单的立体图形,第二部分是根据一个物体的三视图想象该物体的形状。
二、目标设置【课标要求】会根据视图描述简单的几何体。
【学习目标】1、能根据物体的三视图说出物体的形状2、能根据几个小立方块所搭几何体的俯视图及小正方形中的数字画出相应几何体的主视图、左视图。
3、能根据几个小方块搭成的几何体及它的主视图和俯视图,说出它最少需要多少个小立方块,最多需要多少个小立方块三、学情分析从已有的认知水平:七年级学生对身边有趣的事物充满好奇,对一些有规律性的问题充满探求的欲望,他们非常乐意动手操作,有很强的好胜心和表现欲,有一定的归纳能力。
但是他们开始接触几何知识,空间想象力太弱,缺乏从多角度观察事物的经验。
从已有的活动经验:已有根据立体图形画三视图的方法经验。
四、四基三点:基础知识:物体的三视图基本技能:能根据物体的三视图说出物体的形状基本思想:空间观念重点:由物体的三视图辨认出物体形状难点:能根据几个小立方块所搭几何体的俯视图及小正方形中的数字画出相应几何体的主视图、左视图。
五、重难点处理方法重点的处理方法:先用实物将同一个物体的三视图拼出来,将有关视图联系起来,找出各视图间的关系,引导学生综合考虑三个视图之间的联系,从而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并将物体的形状画出来。
难点的处理方法:先用小立方块将几何体的俯视图及小正方形中的数字拼出来,这样立体图形就出来了,再根据立体图形将左视图和主视图画出来,观察俯视图中的小正方形中的数字与左视图,主视图每一列,行的个数的关系,从中总结方法规律。
4.2-1由立体图形到视图教学目标(一)知识方面要求:1、了解基本几何体与其三视图之间的关系,在空间几何体与平面图形的转换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在观察的过程中初步体会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可能看到不同的图形.3、能识别简单物体的三视图.(二)能力训练要求1.经历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的活动过程,发展空间观念,积累数学活动经验.2.能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合理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的情感,激发对空间与图形学习的好奇心,初步形成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教学重点1.经历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和与他人合作交流,发展空间观念.2.初步体会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可能看到的不同的图形.3.能识别简单的三视图.教学难点识别简单的三视图.培养学生的探究创新的能力数学问题与实际问题的相互转化教学方法发现式教学法.结合一些具体的实物的情境,通过从不同方向观察,发现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可能看到不同的图形,然后过渡到讨论立方体及其简单组合体的三视独立活动与合作交流活动+讨论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研讨、实践创新教学用具多媒体辅助教学。
一个茶杯、一个暖水瓶、一块长方体的橡皮及若干个长方体、圆锥、圆柱、正方体.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入新课(动)1.我还大胆地让三个学生自告奋勇当作实物模特站立在教室中间,另3个出来观察;,全班学生观察;“我只看见一只耳朵!”“我看见了眼睛、鼻子、耳朵!”“我只看见黑黑的头发!”有的学生甚至离开座位,爬上桌子观察。
他们不断地对自己的成就发出喜悦的声音,而且还非常乐意地将自己的发现告诉其他同学学生通过观察知道,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3个人组成的立体图形时,所看到的;感觉到的;获得的感性认识是不一样的;不同的印象。
令我感到惊喜的是,他认识到:“从不同的角度去了解一个人,所获得的认识结果是不一样的。
”(各个侧面)不同,角度方向不同;答案不同,我们是师:讲台上明明摆着同样的东西,但他们三个人的回答却不一样,是怎么回事呢?施卓:因为他们站的角度不同,看到的东西就不一样了;发现了从不同方向看,的感觉可能不一样。
华师版数学七年级由视图到立体图形教学设计
一、复习与练习
1、下列立体图形中,俯视图是正方形的是()
2、由六个小正方体搭成的几何体如图所示,则它
的主视图是()
3、如左下图所示的几何体的左视图是()
4、如图,空心圆柱的主视图是()
5、正方体的主视图、俯视图与左视图都是形,
长方体的主视图、俯视图与左视图都是形,球的
主视图、俯视图与左视图都是形,圆柱的
视图是圆,视图是长方形;圆锥的
视图是圆,视图是三角形;
一、例题讲解
例1、下图所示的是一些立体图形的三视图,请根据视图说出立体图形的名称。
分析:1、正方体、长方体的三视图有什么特点?
2、圆柱和圆锥的三视图有什么特点?
解:(1)该立体图形是长方体,如下图所示:(2)该立体图形是圆锥,如下图所示:
例2、下图是一个物体的三视图,试想象该物体的形状。
分析:1、从府视图可以知道每层最多几个正方体?2、从主视图能看出层数是几,每层的大致左右排面情况?3、从左视图可以明确每层前后排面情况? 解:由俯视图得,正方体有2行2列,第一行第一列为空;由主视图得,正方体排有2层,第2层右边为空;由左视图得,正方体第二层前边为空。
想象出的物体的形状如下图所示:
例3、如图是某几何体的三视图,根据图中所标的数据求得该几何体的体积为( ) A. 236π B. 136π C. 132π D. 120π
分析:1、这是一个怎样的几何体?2、体积怎么算? 解:这个几何体是由2个圆柱构成的,它的体积为:
22
4822ππ⨯⨯+⨯⨯136π=
故选B 。
二、课堂练习
1、课本P128页,练习第1题;
2、一个几何体的三视图如图所示,则这个几何体是()
A.三棱锥
B.三棱柱
C.圆柱
D.长方体
3、如图是一个几何体的三视图,则这个几何体是A.正方体B.长方体
C.三棱柱D.三棱锥
4、如图,是一个带有方形空洞和圆形空洞的儿童玩具,如果用下列几何体作为塞子,那么既可以堵住方形空洞,又可以堵住圆形空洞的几何体是()
5、如图是一个几何体的三视图,该几何体的侧面积是()
A.4π
B.6π
C.8π
D.12π
6、用小立方体搭成一个几何体,使它的正视图和俯视图如图所示,搭建这样的几何体,最多需要几个小立方体?最少需要几个小立方体?
三、布置作业
1、课本P129页,习题4.2第4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