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 科学 三年级上册 《压缩空气》
- 格式:pptx
- 大小:71.67 MB
- 文档页数:18
《压缩空气》一、教学目标学生能够理解空气占据一定的空间,且空气占据的空间可被压缩和扩张。
学生能够认识到压缩的空气具有弹性。
学会使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且可被压缩或扩张。
能够运用对比实验控制条件的方法进行观察,并准确记录实验结果。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尝试从微粒的角度对空气的压缩和扩张现象进行解释。
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大胆预测和合理的解释,培养科学思维。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理解空气可以被压缩和扩张的特性,以及压缩空气具有弹性。
掌握对比实验的方法,能够准确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教学难点能够从微粒的角度解释空气为什么可以被压缩和扩张。
培养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合作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演示法。
四、教学准备学生分组实验材料每组两个完全相同的注射器、水、橙子皮、靶盘、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演示材料多媒体课件、大尺寸注射器(便于演示实验)。
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提问引入:教师展示水、空气、石块三种物体的图片,提问学生:“我们已经知道空气、水和石块都能占据空间,那么空气和水在占据空间方面有什么不同呢?”引导学生思考两者的差异,如空气看不见摸不着、水是液体等。
教师进一步追问:“那你们有没有想过,如果我们对它们施加压力,会发生什么呢?”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回顾旧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习的空气占据空间的知识,如将杯子倒扣在水中,杯子里的空气会阻止水进入杯子,使纸团保持干燥等实验。
教师可以用图片或动画的形式再次展示这个实验过程,加深学生对空气占据空间的理解。
教师提问:“从这个实验中,我们能看出空气在占据空间时有什么特点呢?”引导学生回答空气会占据一定的空间并且能阻止水进入。
引出课题: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后,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今天我们来探究空气是否可以被压缩或扩张,进一步了解空气在占据空间方面的特性。
”教师可以展示一些生活中与压缩空气相关的图片,如打气筒、篮球等,让学生初步感受空气的可压缩性。
新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压缩空气》教案一. 教材分析《压缩空气》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空气压缩的现象和原理。
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感受到空气的压力和体积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相关,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能够独立完成简单的实验和观察。
同时,他们对于周围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对于新鲜事物和现象容易产生兴趣。
但是,学生对于气体的性质和压缩现象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实验和讲解来进一步引导和培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空气压缩的现象和原理。
2.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思考和表达的能力。
3.培养学生对于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四. 教学重难点1.空气压缩的现象和原理。
2.实验操作和观察。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和体验空气压缩的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2.讲解法:通过讲解让学生理解空气压缩的原理,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知识体系。
3.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思考和表达自己的看法,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气球、气筒、水槽、玻璃管等。
2.课件和教具:空气压缩原理的图片和视频。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空气的存在和特性,引入课题。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图片和视频,向学生介绍空气压缩的现象和原理。
操练(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体验空气压缩的现象。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使用气筒向气球中打气,观察气球的体积和压力的变化。
巩固(10分钟)教师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表达自己的看法和理解。
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空气压缩在生活中的应用,如汽车轮胎、潜水员潜水等。
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空气压缩的现象和原理。
家庭作业(5分钟)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通过绘画或写作的方式,表达自己对空气压缩的理解和感受。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3课《压缩空气》教学设计容易。
和空气)用手压一压他们会怎样,放开手后又会怎样?(部分生上台感受,最后老师再次全班演示)活动意图说明:回顾上节课空气的特征,引出找空气与水的不同点,压自封袋看似找到了空气和水都容易变形这一共同点,实际上是为探索活动引出硬质容易—注射器做准备,让学生对已知的知识产生一定的疑问,激发学生继续探索的欲望。
环节二:探索(指向目标1、2)学生活动2:压缩空气和水1.认识注射器2.阅读实验要求:两个相同的注射器,分别抽进同样多的水和空气(达到同一刻度),用手指把注射器管口完全堵紧,避免周围的空气进入注射器猜测:如果把活塞向下压,管口的手不放开,活塞能推下去吗?如果能,能推倒哪里?在下图中画出你的猜测学生活动3:空气能否被压缩1.阅读实验要求:两个相同的注射器,分别抽进同样多的水和空气(达到同一刻度),用手指把注射器管口完全堵紧,避免周围的空气进入注射器。
(1)在记录单1上先画出活塞的初始位置,用同样大小的力(不宜过大)向下压后,画出活塞的位置,然后松手;再向上拉,画出活塞的位置,教师活动21.引出疑问:用自封袋装水和空气,我们知道他们都容易变形,并且还会恢复,那如果我换个容器来装它们,还会这样吗?出示注射器,认识注射器的结构。
2.出示实验要求:两个相同的注射器,分别抽进同样多的水和空气(达到同一刻度),用手指把注射器管口完全堵紧,避免周围的空气进入注射器3.交流预测情况教师活动31.谈话:孩子们,对于空气和水能否被压下去,你们都有自己的想法,接下来用实验来验证你们的想法吧!2.出示实验要求::两个相同的注射器,分别抽进同样多的水和空气(达到同一刻度),用手指把注射器管口完全堵紧,避免周围的空气进入注射器。
(1)在记录单1上先画出活塞的初始位置,用同样大小的力(不宜过大)向下压后,画出活塞的位初始刻度向下压然后松手;观察松手后的现象学生活动4:解释空气压缩(2)我们知道空气和水都是物质,物质是由微粒组成的。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3《压缩空气》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压缩空气》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和认识空气是可以被压缩的,并且在压缩的过程中,空气的体积会发生变化。
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空气的压缩现象,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于空气的概念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在实验操作和观察细节方面,需要老师在课堂上进行引导和指导。
此外,学生对于空气压缩的理解,需要通过实验和实际操作来加深。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空气是可以被压缩的,知道压缩空气的方法和现象。
2.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思考和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和科学探索的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空气的压缩现象。
2.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观察的准确性。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和体验空气的压缩现象。
2.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引导法:老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气球、气筒、塑料管、水槽等。
2.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一些与空气压缩相关的图片,如:气球、气筒等,引导学生关注空气的压缩现象。
2.呈现(5分钟)老师简要介绍实验的步骤和注意事项,然后演示如何用气筒压缩气球。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用气筒压缩气球,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4.巩固(5分钟)学生汇报实验结果,老师进行点评和讲解,让学生明确空气是可以被压缩的。
5.拓展(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空气压缩还有什么现象?如何用实验证明?6.小结(5分钟)老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强调空气的压缩现象。
7.家庭作业(5分钟)学生回家后,用家里的物品设计一个简单的空气压缩实验,拍下实验过程和结果,明天上课分享。
8.板书(5分钟)老师根据讲解和学生的讨论,板书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2.3《压缩空气》教案一. 教材分析《压缩空气》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和认识空气是可以被压缩的,通过一些简单的实验和观察,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对于科学实验产生浓厚的兴趣。
但在实验操作和观察方面,需要教师的引导和指导。
对于空气可以被压缩的概念,学生可能比较难理解,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和认识空气是可以被压缩的,学会使用简单的科学仪器进行实验操作。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的魅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和认识空气是可以被压缩的。
2.难点:让学生理解空气压缩的原理,以及如何进行实验操作。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气压计、气球、塑料瓶、水等。
2.学具:学生分组实验所需的器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听说过空气可以被压缩呢?接下来,教师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如打气筒打气、吹气球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空气是可以被压缩的。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实验器材,并向学生讲解实验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然后,教师进行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并尝试解释现象产生的原因。
4.巩固(5分钟)教师选取几名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并让其他学生观察和评价。
通过这种方式,巩固学生对空气压缩的理解和实验操作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