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版 妇产科护理学 第11章 分娩期并发症妇女的护理
- 格式:ppt
- 大小:1.41 MB
- 文档页数:36
分娩期并发症妇女的护理母婴护理妇产科护理湖职课件汇报人:2023-12-21•分娩期并发症妇女的护理•母婴护理•妇产科护理技术操作规范与流程目录01分娩期并发症妇女的护理产后出血的护理密切观察产妇的血压、心率、呼吸等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并处理产后出血。
确保静脉通道畅通,以便及时输血和补液。
根据出血原因采取相应的止血措施,如缝合裂伤、压迫止血等。
保持会阴部清洁,预防感染。
监测生命体征保持静脉通道止血措施预防感染紧急处理监测生命体征预防感染心理支持羊水栓塞的护理01020304一旦发生羊水栓塞,立即给予吸氧、抗过敏、抗休克等紧急处理。
密切观察产妇的血压、心率、呼吸等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
保持会阴部清洁,预防感染。
给予产妇心理支持,缓解紧张情绪。
定期监测产妇的血压,及时发现并处理高血压。
监测血压指导产妇合理饮食,控制盐分摄入,减轻水肿症状。
调整饮食保证产妇充足的休息时间,避免过度劳累。
注意休息给予产妇心理支持,缓解紧张情绪。
心理支持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护理02母婴护理新生儿出生后需注意保暖,保持适宜的室内温度和包裹,避免受凉。
保暖喂养皮肤护理健康检查新生儿出生后尽早吸吮母乳,促进乳汁分泌,同时注意观察宝宝是否有吞咽困难或呕吐现象。
定期洗澡、更换尿布,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预防尿布疹和皮肤感染。
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包括身高、体重、头围等指标的测量,以及听力、视力等筛查。
新生儿护理产妇在分娩后容易出现情绪波动,如焦虑、抑郁等,护理人员应给予情绪支持,鼓励产妇表达感受。
情绪支持鼓励家庭成员参与产妇的护理,给予关爱和支持,减轻产妇的心理压力。
家庭支持分娩后的疼痛是常见的现象,护理人员应指导产妇正确的疼痛管理方法,如呼吸法、按摩等。
疼痛管理产妇需要充足的睡眠来恢复身体,护理人员应提供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帮助产妇调整睡眠习惯。
睡眠管理产妇心理护理03妇产科护理技术操作规范与流程检查前需排空膀胱,取膀胱截石位,外阴部常规消毒。
第十一章产后并发症妇女的护理产褥感染:分娩时及产褥期生殖道受病原体感染引起局部和全身的炎性变化。
产褥病率:指分娩24小时以后至10日内,每日口表测量体温4次,有2次体温≥38℃。
诱因:任何削弱产妇生殖道和全身防御能力的因素均可成为产褥感染的诱因。
病因:常见病原体有β-溶血性链球菌、大肠杆菌、葡萄球菌以及厌氧菌。
感染途径:外源感染(金葡菌)、内源感染(大肠杆菌)。
临床表现1.急性外阴、阴道、宫颈炎2.急性子宫内膜炎、子宫肌炎3.急性盆腔结缔组织炎、急性输卵管炎4.急性盆腔腹膜炎及弥漫性腹膜炎5.血栓静脉炎(1)盆腔内血栓静脉炎(2)下肢血栓静脉炎:习称“股白肿”6.脓毒血症及败血症治疗原则1.支持疗法、增强免疫力。
2.抗生素:依据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首选广谱高效抗生素等综合治疗。
3.清除宫腔内残留物。
4.血栓静脉炎时加用肝素钠。
5.严重病例有感染性休克或肾衰竭者应积极进行抢救。
护理措施1.采取半卧位或抬高床头,促进恶露引流,炎症局限,防止感染扩散。
2.做好病情观察与记录。
3.保证产妇获得充足休息和睡眠;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饮食;保证足够的液体摄入。
4.鼓励和帮助产妇做好会阴部护理,及时更换会阴垫。
5.准确执行医嘱,配合做好脓肿引流术、清宫术、后穹隆穿刺术的准备及护理。
6.对病人出现高热、疼痛、呕吐时按症状进行护理,解除或减轻病人的不适。
7.避免院内感染。
8.做好心理护理。
9.做好健康教育与出院指导。
第二节晚期产后出血分娩24小时后,在产褥期内发生的子宫大量出血,称晚期产后出血。
以产后1~2周发病最常见。
病因1.胎盘、胎膜残留:产后10天。
2.蜕膜残留。
3.胎盘附着部位复旧不良。
4.剖宫产子宫切口裂开:子宫切口感染、横切口选择过低或过高、缝合技术不当。
5.感染:子宫内膜炎。
6.肿瘤。
临床表现治疗原则1.药物治疗少量或中等量阴道流血,应给予足量广谱抗生素、子宫收缩剂、支持疗法及中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