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建筑师崔恺作品分析
- 格式:ppt
- 大小:3.94 MB
- 文档页数:19
风景中的建筑——访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崔愷院士Architecture in the Landscape走出城市,走出水泥森林,心向自然来创作。
从山谷里的杭帮菜博物馆、中信金陵酒店,到沙漠里的敦煌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美舍河湿地展示馆,再到即将开放的北京世园会中国馆、正在进行中的以工业遗产改造为主题的江苏园博园、贵州楼纳的乡村书院,我始终坚持的是面向自然、面向风景的创作,即向自然景观学习,向传统农耕文化学习。
1 迎风纳景:海口市民游客中心海口市民游客中心位于海口市风景优美的滨海公园内,怎样能更好地融入场地内的小山丘、周边的绿色与不远处的海景中?建筑设计不仅需纳景,还需导风,以适应当地的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
建筑整体被约9 000m 2的木结构屋面覆盖,屋面结构由单曲胶合木梁、胶合木次梁以及双层木屋面板组成,最长一根胶合木梁长度约50m,整体屋面采用钢结构体系进行支撑,屋面上部覆盖红雪松木瓦,起到了很好的隔热作用。
屋面起伏之间风从檐下的建筑中穿过,同时屋面也充分地起到了遮阳作用,增加了下部空间的舒适感。
木屋面之下是半室外的骑楼空间。
主要设置了一些服务游客的功能,同时也为市民、游客提供了一个舒适的室外活动空间,当地火山岩的使用使得骑楼更具海南传统建筑特色,也减少了耗能。
便民服务平台、城市规划展示、城市综合管理的功能设置在建筑内部。
2018年12月28日,海口市民游客中心正式揭牌启用,成为展示城市的一个重要窗口。
2 绿色共享:从废弃矿坑到南宁园博园的蜕变南宁园博园原本是一片被开采得七零八落的废弃矿坑,要转变为展示园林文化的窗口,我们觉得绿色性、生态性、创新性是必然之路。
这里有两点值得探讨:第一,当谈及园博会,大多以传统建筑与传统园林来诠释,是否可以有创新;第二,园博会中往往有以花为装扮的大型高耗能温室,这是否是必然的形式。
因此,我们希望探求一种不一样的园博会,它将是对丰富多彩的广西多民族文化与自然风貌的一次重构。
建筑⼤师--崔恺崔恺,教授级⾼级建筑师,中国勘察设计⼤师,现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
他的建筑观:建筑之于我是⼀种审美。
图形之美、空间之美、造型之美、技术之美、材料之美,沉醉其中.建筑之于我是⼀种⽂化。
史学之远、哲学之深、⽂学之妙、及⾄⽣活万象,涵括其中。
建筑之于我是⼀种交流。
管理者、投资者、建造者、使⽤者汇集⼀处,共识共勉,成就其中。
建筑之于我是⼀种使命。
职业道义、社会责任、企业形象、⼈之品格,尽显其中。
建筑之于我是⼀种旅程。
长路漫漫、始于⾜下、脚踏实地、潜⼼求索,乐在其中。
崔恺访谈—外研社设计(节选)(Bruin:东南⼤学建筑系硕⼠研究⽣)Bruin:我以为你们这⼀辈的建筑师,上学的时候接触到的早期的建筑理论的影响,我特地找来了79-86的《建筑师》⽬录,我看那时候⼤家⽐较关注设计⼯业化——所以我碰到你们这⼀辈的建筑师,⼀提到⼯业建筑改造,都有点情结似的,是吗?崔恺:对⼯业建筑改造的兴趣还是来⾃于对国际上这⽅⾯实践的⼀些认识和了解。
这种改造像是新的⼀种⽂化复兴,在纽约的SOHO和Chelsea,德国的鲁尔⼯业区,我们都去看过。
去年,在北京,伯明翰城市管理部门也给我们介绍了关于传统⼯业区⼀些想法。
我觉得从总体来看,从世界范围来看是⼀个从⼯业⾰命向信息化⾰命转型带来的物质遗产转移的过程,在欧美国家更多出现的是传统⼯业向亚洲第三世界国家转移的过程,遗留下来很多旧⼚房。
肯定会来炸,因为它达不到⼀个要求。
为什么这么说呢,好⽐电器产品,⼿机也好电脑也好,我们购买肯定是因为它们的性能--有⼏百块钱的⼿机,有⼏千块钱的,为什么要买这⼏千块钱的⼿机不买⼏百块钱的,肯定是考虑它有⼀些功能:蓝⽛、上⽹、双频、彩显、照相;买汽车,为什么买⼏万块钱的奥拓或者买⼏⼗万的奥迪,甚⾄上百万奔驰宝马,因为价格差别反映了不同的技术含量。
从发动机到排⽓量各种配制全都不⼀样。
可是⼿机⼏百上千,汽车⼏⼗万,那么房⼦多少钱--上百万,这么昂贵的消费品⾥⾯的技术含量居然是零!那肯定将来要改,要升级,可升级的时候发现没有地,要么把⽼房⼦炸掉,要么来改。
崔恺设计思想及设计手法崔恺的建筑观:1.建筑之于我是一种审美。
图形之美、空间之美、造型之美、技术之美、材料之美,沉醉其中。
2.建筑之于我是一种文化。
史学之远、哲学之深、文学之妙、及至生活万象,涵括其中。
3.建筑之于我是一种交流。
管理者、投资者、建造者、使用者汇集一处,共识共勉,成就其中。
4.建筑之于我是一种使命。
职业道义、社会责任、企业形象、人之品格,尽显其中。
5.建筑之于我是一种旅程。
长路漫漫、始于足下、脚踏实地、潜心求索,乐在其中。
第一次知道43岁的崔恺大师时是大三,起源于图书馆的一本小小的《德胜尚城》,几个看似简单又特别有味道的办公楼,现代气息中又透着淡淡的中国风,雅致的配色和灵活的空间让我牢牢的记住它的设计者——崔恺。
后来假期去了北京,特意去看了这个小小的“城”。
德胜尚城位于德胜门箭楼的西北方向,距德胜门箭楼仅二百米。
它的地理位置使历史与今天近在咫尺。
由于环境条件特殊,需要思考对传统城市文脉的尊重,崔恺特意将它谦虚的处理在城市背景里,但它细致的设计让它在和谐的背景下显的与众不同。
傍晚的金色阳光洒在灰灰的墙上,让人想与这座“城”亲近起来。
上了一层高的宽宽的台阶就来到了它的主轴线——街。
崔恺巧妙的运用老北京对于胡同的记忆在设计时将地上部分分成七栋独立的单体建筑,而每一栋面积都不一样,能够满足不同的市场需求。
它们由一条斜街将他们串起,楼与楼之间形成新的胡同空间,崔恺还将原来胡同的名字都保留下来刻在石碑上。
每栋楼都有自己的庭院,保留下来的古槐、旧砖瓦墙和小四合院等建筑元素在这里自由的生长,传达了北京地方文化,保留了城市原有的记忆。
夕阳下的德胜尚城德胜尚城新旧建筑从德胜尚城就能看出崔恺大师对于本土建筑创作的设计思想,他认为一个建建筑必须要有一个能点题的灵魂,所以他在进行设计的时候都会有这样的考虑:在建筑中的某些部分用某种形式或元素来呼应原来城市的文化、对传统的生活方式,一些提示性的设计会比较容易与人们的现代的生活相融合,又使建筑能包含人们对本土文化的思考与感情。
80 时代建筑 Time+Architecture 2021/1支文军 郭小溪 ZHIWenjun.GUOXiaoxi大地生长崔愷的敦煌“本土设计”建筑实践Growing on the LandCui Kai's "Land-based Rationalisman" Architectural Practice in Dunhuang摘要自2003年敦煌市博物馆的设计开始,崔愷及 其团队历经近20年在敦煌设计了 4个重要的公共建 筑,始终立足敦煌本土且未曾中断。
这一系列实践所生长的敦煌大地为其“本土设计”理念的发展提供了 根植的土壤,所产生的转变构成了观察“本土设计” 走向成熟的内在线索。
文章试图揭示崔愷的敦煌“本土设计”建筑实践与“大地”之间的紧密关联,并将 其置于崔愷设计历程的三个不同时期中进行思考,勾勒出“本土设计”理念从萌芽、发展到成熟的生长路径。
关键词 大地;本土设计;敦煌;历史文化;自然;自1984年从天津大学毕业后开始执业,崔愷的 建筑实践至今已持续36年。
《时代建筑》曾于“承上启下:50年代生中国建筑师” “建筑'新三届两 期主题中对其进行了详细的访谈与报道。
作为“文革”后入学的第一批优秀建筑师代表,他的建筑实践经历 与中国城市、建筑快速发展的40年相重叠,项目量庞大且涵盖了文化建筑、校园建筑、历史建筑更新、 乡村建设等诸多类型,并建构出了自身成熟的“本土设计”理念。
观察崔愷的设计历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一种对于当代中国建筑发展的反思。
笔者曾于2012年至甘肃参观敦煌市博物馆,其后于2020年7月再赴敦煌(见图1 ),探访了崔愷及其团队历经近20年在敦煌设计的4个重要公共建筑, 这种体验经由时间跨度而强化,受西部辽阔的空间尺度而加深。
茫茫大漠与无垠戈壁,半山佛窟与千载古 道印刻着悠久的历史,广袤的土地上党河缓缓流淌、光影昼夜变幻,不经意间轻易震撼着观者的内心。
设计作品 WORKS OF DESIGN2006年5月18日—世界博物馆日,首都博物馆正式开馆了!从远处看去,沿长安街缓缓升起的绿色文化广场,烘托起宏伟的巨构。
青铜体珍藏的专题展厅、木质体包容的基本展厅、石墙体收纳的科研办公,通过纯净的玻璃幕墙连接在一起。
轻盈舒展的大屋顶,如同盛唐建筑的飞檐,笼罩着这一切,映射出内部空间的朦胧景象。
贯穿东西的干挂石墙轻轻提起4m,模糊了古代城墙与现代幕墙的分别。
椭圆的青铜体以10∶3的比例向北倾斜,破墙而出,生出文物发掘的意象。
屋顶和它完全脱开,阳光从环形天窗洒下,令人仰视神往。
传统风格的材料与先进的建构技术,浸透着千年文化古都的底蕴和传承。
文化客厅——首都博物馆新馆崔恺崔海东沿着青白石铺砌的中心御道步入礼仪大厅,一座34×51×34m的巨大客厅,这里将举行重要的活动与庆典。
西面是总服务台、临时展厅、基本展厅,五层的空中四合院再现老北京的生活场景,仿佛空中楼阁。
东面是多媒体演示、多功能厅、专题展厅,封闭的造型使观者倍感神秘。
南面,迁移自历代帝王庙的景德牌楼彰显礼仪,10m处的空中花园映出优美的剪影。
大厅与木质体的南平台、青铜体的东平台通过自动扶梯、坡道连结,生成趣味独特的空间景观。
椭圆筒水平的展厅与螺旋的坡道交错,斜墙斜柱流露出现代艺术的韵味。
城市景观的融入,打破了传统博物馆封闭沉闷的感觉,为市民营造了明亮、温馨的文化休闲环境。
楔形的竹林庭园缓缓下沉,从东北角向南、向西延伸进地下一层的综合服务区域,以一个视野绝佳的玻璃电梯作为结束。
曲径通幽、绿影婆娑的青石玉竹,映衬着咖啡厅、文博服务的浓浓暖意。
每当节日的夜晚,北立面的石墙孔洞透出点点微光,南立面的窗户则形似八卦。
青铜表面的乳钉被洗光灯扫亮,木盒子从玻璃后面透出温暖的机理。
长城、金鼎、宝盒,交融在宣纸般轻薄的屋顶下,融进北京城的星空。
灯具切换的生动场景,犹如光的剧目。
建筑向西南方向靠拢,沿长安街和白云路的城市空间尽可能开阔,非对称设置的青铜体提示着街角。
建筑⼤师崔愷及代表作品崔愷是我国著名建筑师,天津⼤学硕⼠,中国⼯程院院⼠,中国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名誉院长、总建筑师,国家⼯程设计⼤师。
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
有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办公楼、北京现代城公寓、宁波天⼀家园住宅社区等⼗余处作品…崔愷认为城南开发要因地制宜,⾛创新之路:⼀是要有别于城北⾼塔林⽴的城市形态。
简历:1984.10 毕业于天津⼤学建筑系获硕⼠学位1984—1985 建设部建筑设计院建筑师1985—1987 深圳华森建筑与⼯程设计顾问有限公司建筑师1987—1989 ⾹港华森建筑与⼯程设计顾问有限公司建筑师1989—1996 建设部建筑设计院⾼级建筑师副总建筑师1997—2000 建设部建筑设计院副院长总建筑师2000—2015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总建筑师国家⼯程设计⼤师2011年12⽉8⽇当选中国⼯程院⼟⽊、⽔利与建筑⼯程学部院⼠2015—今中国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名誉院长、总建筑师,中国⼯程院院⼠获奖:1997 “全国优秀科技⼯作者”1998 “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999 “国家⼈事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9 “国家百、千、万⼈⼯程”⼈选2000 “国家设计⼤师”2003 “法国⽂学与艺术骑⼠勋章”2006 “梁思成建筑奖”2007年亚洲建协⾦奖2011年当选中国⼯程院⼟⽊、⽔利与建筑⼯程学部院⼠兼职: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全国注册建筑师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全国⾼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国际建筑师协会国际竞赛委员会联席主任国际建筑师协会副理事⾹港建筑师学会会员北京市⼈民政府顾问常熟市⼈民政府顾问北京市⾦融街建筑顾问东莞松⼭湖⾼科技产业园建筑顾问天津⼤学兼职教授南京⼤学兼职教授西南交通⼤学兼职教授多家专业杂志编委多家社会媒体顾问作品:主持:全程负责从⽅案设计到施⼯图设计,直⾄现场服务。
主创:主要负责⽅案设计阶段。
指导:负责⽅案设计和⼯程指导。
1982 建筑师之家主创全国⼤学⽣建筑设计竞赛⼀等奖1987-1991 阿房宫凯悦酒店主创陕西西安建设部优秀建筑设计⼆等奖1989-1992 蛇⼝明华船员基地主创⼴东深圳深圳市优秀设计⼀等奖建设部优秀建筑设计三等奖1991-1994 丰泽园饭店主持北京宣武建设部优秀建筑设计⼆等奖国家第七届优秀⼯程设计铜质奖全国中青年“建筑师杯”优秀设计奖1995-1997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办公楼主持北京海淀国家第九届优秀⼯程设计铜奖建设部优秀建筑设计⼆等奖第三届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奖优秀奖北京市“九⼗年代⼗⼤建筑”1995-1997 威海中信⾦融⼤厦主持⼭东威海建设部优秀设计三等奖1996-2000 现代城⾼层公寓主持北京朝阳建设部优秀建筑设计三等奖北京市第⼗届优秀⼯程设计⼆等奖1998-1999 外研社⼆期⼯程(印刷⼚改造) 主持北京海淀1999-2001 天⼀家园住宅社区主持浙江宁波2000-2001 北京外国语⼤学逸夫教学楼主持北京海淀建设部优秀建筑设计⼆等奖国家第⼗⼀届优秀⼯程设计银奖2000-2002 ⽔关长城三号别墅主持北京延庆威尼斯双年展建筑艺术推动奖法国蓬⽪杜艺术收藏2000-2002 清华科技创新中⼼主持北京海淀建设部优秀建筑设计⼆等奖北京市第⼗⼀届优秀⼯程设计(建筑设计) ⼀等奖国家第⼗⼀届优秀⼯程设计铜奖2000-2003 富凯⼤厦主持北京西城中国建筑学会第三届建筑创作奖优秀奖建设部优秀建筑设计⼆等奖⾸届全国绿⾊建筑创新奖三等奖国家第⼗⼀届优秀⼯程设计银奖北京市第⼗⼀届优秀⼯程设计(建筑设计) ⼀等奖2000-2003 康堡花园主持北京朝阳北京市第⼗⼆届优秀⼯程设计(居住区规划及居住建筑)三等奖2001-2002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办公楼主持北京海淀北京市第⼗⼀届优秀⼯程设计(建筑设计) ⼀等奖建设部优秀建筑设计三等奖中国建筑学会第三届建筑创作奖佳作奖2001-2004 外研社⼤兴国际会议中⼼主持北京⼤兴中国建筑学会第三届建筑创作奖佳作奖2001-2004 福建龙岩学院主教学楼主持福建龙岩2001-2005 ⾸都博物馆主持北京西城2002-2003 成都东⽅明珠花园指导成都建设部优秀建筑设计⼆等奖北京市第⼗⼀届优秀⼯程设计(住宅设计) ⼆等奖国家第⼗⼀届优秀⼯程设计银奖2002-2003 北京雅昌彩印天竺⼚房综合楼主持北京顺义建设部优秀建筑设计⼆等奖北京市第⼗⼆届优秀⼯程设计(公共建筑)⼆等奖第四届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佳作奖2002-2004 ⼴东东莞松⼭湖商务办公⼩区主持⼴东东莞2005年度全国优秀规划设计⼀等奖(部级)2002-2004 西安紫薇⼭庄度假村及别墅区主持陕西西安威海第⼆届⼈居建筑设计⼤奖赛铜奖2002-2004 北京蓝堡国际公寓主创北京朝阳北京市第⼗⼆届优秀⼯程设计(居住区规划及居住建筑)⼆等奖2002-2004 民航总局办公楼改造主持北京东城建设部优秀建筑设计三等奖北京市第⼗⼆届优秀⼯程设计(公共建筑)⼆等奖2002-2004 浙江⼤学⽣命科学学院(⽅案、初步设计)主持浙江杭州2007年度杭州市建设⼯程西湖杯(优秀勘察设计)⼆等奖2008年度浙江省建设⼯程钱江杯(优秀勘察设计)⼆等奖2002-2004 ⼤连软件园⼋号和九号办公楼主持辽宁⼤连北京市第⼗⼆届优秀⼯程设计(公共建筑)三等奖第四届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佳作奖2002-2004 华融⼤厦主创⼴东深圳2002-2004 唐⼭会展中⼼主创河北唐⼭2002-2004 福建⼴电中⼼主持福建2002-2004 殷墟博物馆主创河南安阳亚洲建协建筑奖(ARCASIA Award)2007年⾦奖第四届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优秀奖2002-2005 安徽出版⼤厦主持安徽合肥2002-2005 北京德胜尚城办公⼩区(德胜科技⼤厦) 主持北京西城第⼗届⾸都规划建筑设计⽅案汇报展⽅案奖(公共建筑) 优秀奖第四届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佳作奖北京市第⼗三届优秀⼯程设计建筑设计获奖⼆等奖2008年度全国优秀⼯程勘察设计⾏业(部奖)⼆等奖2008年度全国优秀⼯程勘察设计奖(国家奖)铜奖2003-2004 湖南株洲体育中⼼主持湖南株洲北京市第⼗四届优秀⼯程设计奖三等奖2003-2004 北京国典综合楼主创京第⼗⼆届⾸都城市规划建筑设计⽅案汇报展⽅案奖(公共建筑)优秀奖2003-2005 ⼤连软件园⼗号和⼗⼀号办公楼主持辽宁⼤连北京市第⼗三届优秀⼯程设计建筑设计获奖⼆等奖2008年度全国优秀⼯程勘察设计⾏业(部奖)⼆等奖2003-2005 ⼤连软件园软件⼯程师公寓主持辽宁⼤连第四届中国威海国际建筑设计⼤奖赛铜奖2003-2005 敦煌市博物馆主持⽢肃敦煌2003-2005 北京市数字信息出版社主持北京东城第⼗届⾸都规划建筑设计⽅案汇报展⽅案奖(公共建筑)优秀奖、⼗佳⽅案奖2003-2007 秦安⼤地湾遗址博物馆主持⽢肃天⽔2004-2005 南京国际建筑艺术实践展主持江苏南京第三届中国威海国际建筑设计⼤奖赛优秀奖2004-2005 辽宁五⼥⼭遗址博物馆主持辽宁桓仁北京市第⼗四届优秀⼯程设计奖⼆等奖2009年度全国优秀⼯程勘察设计⾏业(部奖)⼆等奖2004-2005 海银博物馆主持北京密云2004-2005 ⼭东理⼯⼤学图书馆主持⼭东淄博2004-2006 拉萨⽕车站主持西藏拉萨北京市第⼗三届优秀⼯程设计建筑设计获奖⼀等奖第五届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奖优秀奖2008年度全国优秀⼯程勘察设计⾏业(部奖)⼆等奖2008年度全国优秀⼯程勘察设计奖(国家奖)⾦奖2004-2006 中国驻南⾮⼤使馆主持南⾮⽐勒陀尼亚2004-2006 中国驻南⾮开普顿领事馆主持南⾮开普顿2004-2006 ⼭东德州⾏政中⼼主持⼭东德州2004-2006 中国驻南⾮开普顿领事馆主持浙江宁波2004-2006 ⼭东⼴电中⼼主持⼭东济南2005-2006 韩美林艺术馆主持北京通州北京市第⼗四届优秀⼯程设计奖⼀等奖2009年度全国优秀⼯程勘察设计⾏业(部奖)⼆等奖2005-2008 中纪委⾕泉会议中⼼主持北京平⾕2005-2006 西昌⽂化艺术中⼼及⽕把⼴场主持西昌凉⼭全国⼈居经典建筑规划设计⽅案竞赛⾦奖第五届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奖佳作奖北京市第⼗四届优秀⼯程设计奖⼀等奖2009年度全国优秀⼯程勘察设计⾏业(部奖)⼀等奖2005-2008 浙江⼤学紫⾦港校区农⽣组团主持浙江2005-2006 天津塘沽图书馆主持天津2005-2006 天津海河新天地项⽬C-1区主持天津2005-2006 天津⼤沽⼝炮台博物馆主创天津2005-2007 北京外国语⼤学体育馆主持北京北京市第⼗四届优秀⼯程设计奖三等奖2005-2007 北京⼈民⼤学图书馆主持北京2005-2007 ⽆锡鸿⼭墓遗址博物馆2005-2008 南京艺术学院主创江苏南京2005-2008 天津博学院主创天津2006-2007 邯郸赵王城遗址博物馆2006-2007 河北后城援助⼩学校2006-2007 ⽇照⼭海星⽩宫会所2006-2007 钓鱼台前门宾馆院落整治修缮⼯程主持北京第四届中国威海国际建筑设计⼤奖赛优秀奖2007-2007 西⼭创意产业基地B区主持北京第四届中国威海国际建筑设计⼤奖赛优秀奖2007-2008 西⼭项⽬A/E/F区主持北京2007-2007 ⼭东济南章丘朱家峪古村接待中⼼2007-2007 北京丰盛危改东区主创北京2007-2008 重庆B18- 1 主创重庆2007-2008 奈伦国贸主持天津2007-2008 奥运信息柱主持北京2007-2008 奥运多功能演播塔主持北京北京市第⼗四届优秀⼯程设计奖⼆等奖2008年度全国优秀⼯程勘察设计奖(国家奖)铜奖2007-2008 奥运下沉庭院3号院主持北京第五届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奖优秀奖2009年度全国优秀⼯程勘察设计⾏业(部奖)⼀等奖2007-2008 苏州⽕车站第四届中国威海国际建筑设计⼤奖赛银奖2007-2008 妇联综合楼翻扩建主持北京2007-2008 蓬莱古船博物馆主持⼭东省蓬莱2007-2008 三眼井⽂化历史保护修缮主创北京第四届中国威海国际建筑设计⼤奖赛优秀奖2007-2008 天津塘沽区响螺湾⽉亮岛主持天津2008-2009 上海项⽬朱家⾓⽔上宾馆主持上海2008-2009 鄂尔多斯东胜区体育公园主创内蒙古2008-2009 鄂尔多斯⽂化中⼼主创内蒙古2008-2009 敦煌莫⾼窟旅游中⼼主持敦煌2008-2009 昆⼭⽂化中⼼主持2008-2009 济南全民健⾝中⼼主持济南2008-2009 北⼯⼤软件园Ⅱ项⽬主持北京2008-2009 内蒙古⼴播影视数字传媒中⼼(⼀期)主持内蒙古2008-2009 重庆万州三峡移民纪念馆主持重庆万州2008-2009 吉安⾏政中⼼主持吉安2008-2009 泰⼭桃花峪游⼈服务中⼼项⽬主持⼭东济南2008-2009 平⾕特⾊⽂化展⽰中⼼主持北京2008-2009 德阳市奥林匹克后备⼈才学校主持四川德阳2008-2009 泰⼭桃花峪游⼈服务中⼼项⽬主持⼭东泰安2009-2010 天津于家堡⾦融区03-15项⽬主持天津2009-2010 天津渤龙新城项⽬主持天津2008-2010 中纪委⾕泉会议中⼼五区健⾝馆主持北京2009-2010 ⼤同博物馆主持⼭西⼤同2009-2010 北川羌族⾃治县⽂化中⼼主持四川北川2009-2010 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主持江苏省徐州2009-2010 北京市第35中学主持北京2009-2010 保定市博物馆/⼤剧院主持河北省保定2009-2010 北京邮电⼤学新校区主持北京2009-2010 西安环城西苑主持陕西西安研究:2005 唐⼭市商业中⼼区城市空间整治研究2005-2006 北京外国语⼤学校园可持续发展规划研究2006-2007 德胜尚城国际演讲:1996.09 法国巴黎1996.10 ⽇本⼤阪2001.04 马来西亚吉隆坡2004.06 韩国釜⼭2005.02 韩国⾸尔2005.10 新加坡2006.01 斯⾥兰卡科伦坡2006.03 越南胡志明市2006.03 中国⾹港2006.11 荷兰代夫特2007.01 巴基斯坦卡拉奇2007.11 维也纳奥地利2008.05 曼⾕泰国2008.07 都灵意⼤利国际展览:2004.12 中国台北2008.01 英国伦敦2008.03 美国纽约2008.09 法国巴黎外界评价作为⽬前中国建筑设计界的领军⼈物,崔愷的专家设计⼯作室⽆疑带有更多的“名⼈”⾊彩。
摘要:崔愷是中国新生代建筑师里最广受评议的代表之一。
有着近30年职业生涯的他,很难再被视作一名年轻的建筑师,尽管如此,他不墨守成规的思考方式和激进的设计手法使其成为新生代中国建筑师中的先锋人物,成为许多建筑系学生和年轻建筑师的精神向导。
他的作品是对当今主流建筑中盛行的消费主义的一种强有力的回应,在遵循现代理性和技术逻辑的同时,又深深植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当下现实。
A b s t r a c t:C U I K a i i s o n e o f t h e m o s t p r o f i l e d representatives of this new generation of Chinese architects. With a professional career of almost 30 years he barely can be called a young architect, but with his unconventional way of thinking and his radical design approaches he became a pioneer for the new generation of native designers, giving orientation to many students and young professionals. His projects are a strong response to the easy-going consumerism in mainstream architecture, are indebted to the rationality and technical clearness of modern thinking, simultaneously deeply rooted both in the tradition and the present condition of China.关键词:现代化,批判性地域主义,建筑与环境,本土身份认同Key Words: Modernization, Critical Regionalism, Architecture and Landscape, Local Identity作者简介:尤根·罗斯曼自2010年起任新加坡国立大学设计与环境学院访问教授和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名誉教授。
崔恺的本土建筑创作研究崔恺致力于本土建筑创作,他的作品都有一种与空间,环境,历史和文化的亲和感。
从外研社,拉萨火车站,安阳殷墟和德胜尚城四个具有代表性的作品研究崔恺对人,空间,环境,历史和文化的关注,进一步了解他的本土建筑设计理论。
崔恺的建筑观:建筑之于我是一种审美。
图形之美、空间之美、造型之美、技术之美、材料之美,沉醉其中.建筑之于我是一种文化。
史学之远、哲学之深、文学之妙、及至生活万象,涵括其中。
建筑之于我是一种交流。
管理者、投资者、建造者、使用者汇集一处,共识共勉,成就其中。
建筑之于我是一种使命。
职业道义、社会责任、企业形象、人之品格,尽显其中。
建筑之于我是一种旅程。
长路漫漫、始于足下、脚踏实地、潜心求索,乐在其中。
近20多年来,全国各地涌现了一大批高品质的建筑作品,有的已经成为一个地区或城市的地标性的建筑,曾几度引起人们的热切关注。
然而创造了这一个又一个里程碑式建筑的建筑师却坦言自己不是有个性的建筑师,没有固定的设计理念,风格也在不断变化,他就是目前中国建筑界的领军人物——崔恺。
崔恺认为在建筑创作中最重要的元素无外乎两方面:一是使用者的行为要素,建筑有谁用,怎么用,有什么特殊要求等;这些问题的提出、分析过程就是他的灵感来源,提不出问题,设计就是盲目。
他的创作过程就是有针对性的,很明确地把提出的问题解决了。
在整个创作生涯中,他又十分注重建筑的功能问题和使用者的需要。
也许是他谦逊的性格,塑造的建筑也是以一种平和的姿态在服务人们。
如果不能从始至终完成一个项目的整体设计,那么一定会和合作者沟通,保证共同的文化观念。
二是广义的环境元素,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他关心生态、环保、科技创新,尽可能让自己的建筑作品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在完成的所有的项目中都有过这样的尝试:让自己的作品与它所处的环境同构一体,静静的,不张扬的,不吸引人眼球的嵌在大背景之中,使之灵魂在那些静谧的空间中延续,与后人、与未来对话。
关于本土设计—通过崔恺作品的一些认知摘要:崔恺先生的作品在遵循现代理性和技术逻辑的同时,又深深植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当下现实,是对当今主流建筑中盛行的消费主义的一种强有力的回应。
Abstract: While following modern rationality and technical logic, Mr. Cui Kai's works are deeply rooted in China's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current reality. It is a strong response to the prevailing consumerism in today's mainstream architecture.关键词:本土,建筑环境,地域文化,城市Key Words:Local, Architectural Environment, Regional Culture, City我们珍视全球-地区建筑这一现象的存在,并把它看作是本世纪建筑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带有规律性的现象和未来建筑设计的发展方向……我们要像保护生物多样性那样保护地区文化的多样性。
—吴良镛何为本土设计?引用崔恺先生的话:本土主要是表达设计应立足土地,建筑要接地气的意思,当然这里所指的土地不仅仅是作为自然资源的大地,也泛指饱含人文历史信息的文化沃土。
崔恺先生的作品之所以有特色,都是因为那里的自然和人文环境有特色,之所以被认可,也是因为那里的人们看到了他们所熟悉的形态和语言。
现通过建筑环境、地域文化、城市等几个方面来分析本土设计的具体设计立场和方法。
环境:在崔恺先生的设计作品中,这种对环境的关照和对自然的尊重是无处不在的。
长城脚下公社的“看与被看”别墅便是对这种态度的最佳诠释。
别墅有着强有力的建筑表现确谦卑地置于其所处的环境之中,没有对其周边的风景造成任何遮挡。
从内部看,建筑是开放的,与此同时,将室外的景观以不同方式框进建筑来,此外,被绿色覆盖的屋顶使该建筑成为环境的一部分;这种尊重环境的设计手法我们还可以在其他项目中得以窥见:有着4个功能体块的杭菜帮博物馆,在体量上比较大,却与周边的湿地环境和山景结合得很好;用地位于江洋畈生态公园内,场地北、东、西三面环山,中间地势平台,为西湖疏浚淤泥库区,经过将近十年的表层自然干化,形成以垂柳和湿生植物为主的次生湿地,呈现出山-水-湿地的破碎地形。
我的艺术清单崔愷观后感崔愷一出场,就感觉他身上带着那种对建筑独特的热爱和理解的气场。
他谈到的那些建筑啊,就像打开了一扇扇通往不同世界的大门。
他说起自己设计的建筑的时候,那眼睛里都闪着光。
印象特别深的是他讲那些建筑背后的故事,比如怎么考虑当地的文化、环境因素。
就像他设计一个建筑,不是随随便便画个图纸就完事了。
他得先去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就像他是那个地方的一个老朋友一样。
比如说当地有什么特别的传统手工艺,他可能就会想办法把这个元素巧妙地融合到建筑里。
这就好比是给建筑穿上了一件具有当地特色的漂亮衣服,让建筑一下子就和这个地方融为了一体。
还有啊,他在节目里提到建筑和人的关系。
这可太重要了!建筑可不只是一个冰冷的水泥盒子,它是人们生活、工作、休闲的地方。
就像他设计的住宅建筑,那得考虑到住在里面的人舒不舒服,有没有足够的阳光,邻里之间的互动空间是不是合理。
他的想法就像是一个特别贴心的管家,把每一个住在建筑里的人的需求都考虑得周周到到的。
在他的艺术清单里那些建筑作品,真的是各个都像艺术品。
每一个线条,每一个空间的布局,都像是经过了精心的雕琢。
他让我知道了原来建筑也是一种讲故事的方式。
比如他提到的某个公共建筑,那个建筑的外形可能就寓意着这个城市的某种精神,人们一看到这个建筑,就像看到了这个城市的灵魂。
我感觉崔愷就像是一个建筑界的魔法师。
他拿着自己的设计理念这个魔法棒,把一块普通的土地变成了一个个充满生机和故事的建筑。
看他在节目里侃侃而谈,我都觉得自己对建筑这个领域有了新的认识。
以前觉得建筑就是那些高楼大厦,看完节目才明白,每一个建筑背后都有着像崔愷这样的建筑师的心血、智慧和对这个世界的热爱。
而且啊,他这种把艺术和生活、文化结合得这么好的方式,真的很值得点赞。
希望以后能看到更多他这样充满人文关怀的建筑出现在我们的城市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