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辨率地震勘探复习8
- 格式:pptx
- 大小:3.91 MB
- 文档页数:4
地震勘探原理各章重点复习资料第⼀章:1、地球物理勘探:是根据地质学和物理学的基本原理,利⽤电⼦学和信息论等许多学科领域的新技术建⽴起来的⽅法,简称物探⽅法。
也就是,根据地层和岩⽯之间的物理性质不同来推断岩⽯性质和构造。
2、主要物探⽅法:地震勘探(岩⽯弹性的差别)—勘探地震学⾮地震类:重⼒勘探(岩⽯的密度差别)磁法勘探(岩⽯的磁性差别电法勘探(岩⽯的电性差别)3、重⼒勘探是研究反映地下岩⽯密度横向差异引起的重⼒变化,⽤于提供构造和矿产等地质信息。
重⼒异常的规模、形状和强度取决于具有密度差的物体⼤⼩、形状及深度。
重⼒勘探的任务是通过研究地⾯、⽔⾯、⽔下(或井下)或空间重⼒场的局部或区域不规则变化(即局部重⼒异常或区域重⼒异常)来寻找埋藏在地下的矿体和地质构造4、磁法勘探就是测定和分析各种磁异常,找出磁异常与地下岩⽯、地质构造及有⽤矿产的关系,作出地下地质情况和矿产分布等有关结论。
磁法勘探主要⽤来研究地质构造;研究深⼤断裂;计算结晶基底的埋深;寻找油⽓、煤⽥的构造圈闭、盐丘等,寻找磁铁矿床、⾦属和⾮⾦属矿床等。
5、电法勘探就是利⽤⼈⼯或天然产⽣的直流电场或电磁场在地下的分布规律来研究地球结构、地质构造及找矿的⼀种物探⽅法。
电法勘探是以岩⽯或矿⽯的电性差异为基础的,主要研究的电性差异参数包括:电阻率(ρ)、激发极化率(η)、介电常数(ε)、导磁率(µ)、电化学活动性等。
电法勘探的内容⼗分丰富,它们⼴泛应⽤于⾦属及⾮⾦属、⽯油、⼯程地质、⽔⽂地质等勘探研究⼯作中。
6、地震勘探⽅法就是利⽤⼈⼯⽅法激发的地震波(弹性波),研究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的规律,来确定矿藏(包括油⽓,矿⽯,⽔,地热资源等)、考古的位置,以及获得⼯程地质信息。
地震勘探所获得的资料,与其它的地球物理资料、钻井资料及地质资料联合使⽤,并根据相应的物理与地质概念,能够得到有关构造及岩⽯类型分布等信息。
7、地震波的激发和接收,提取有⽤信息。
《地震勘探原理》考试题型一、名词解释1、振动:物体围绕一个中心做往复运动波动:各振动在空间上的传播射线平面(三线所决定平面):由入射线、反射线和过反射点界面法线所组成的平面称为射线平面。
振动图:固定空间位置,观察r处质点位移随时间变化规律的图形。
波剖面:固定某时刻,观察质点位移随距离变化规律的图形。
时距曲线:表示某一波阻抗差界面反射波传播时间与炮检距关系的曲线,称为时距曲线。
2、平均速度:地震波垂直穿过地层的总厚度与总传播时间之比。
均方根速度:把水平层状介质情况下的反射波时距曲线近似当作双曲线,所求出的地震波速度称为均方根速度,这种近似在一定程度上考虑了射线的偏折。
叠加速度:由共中心点道集速度谱求出的速度。
对一组共中心点道集上的某个同相轴,利用双曲线公式选用一系列不同速度来计算各道的动校正量,病进行动校正;当某个速度能把同相轴校成水平直线时,则这个速度就是这条同相轴对应的反射波叠加速度。
层速度:在水平层状介质中,某一层的速度。
等效速度:在均匀介质条件下,理论双曲线与实际反射波时距曲线最佳拟合的介质速度。
视速度:不沿射线方向测得的传播速度。
视周期:从振动图中可得到的相邻两峰或两谷间的时间称为视周期。
视频率:视周期的倒数称为视频率。
视波长:从波剖面中可得到的相邻两峰或两谷间的距离称为视波长。
视波数:视波长的倒数称为视波数。
地震地质条件:在一个地区能否有成效的应用地震勘探,来研究地下地质构造的条件。
具体可分为表层地震地质条件和深地震地质条件。
激发条件:是指震源种类、能量、周围介质的情况等与激发地震波密切有关的各种条件。
对陆上炸药震源来说,激发条件包括炸药量大小、药包形状、个数、分布方式,埋置岩性和深度等。
对非炸药震源,激发条件则包括装置的种类、能量、参数选择及安置情况等。
激发条件的选择是否适当对地震原始资料质量的影响很大。
接收条件:是指接收地震波的仪器的工作状态和条件。
具体包括地震检波器的安置情况,组合个数和方式,以及地震仪的各种因素等。
绪论1、地球物理勘探的概念(1)简称“物探”,是通过观察存在地球及其周围的地球物理场的特征和岩石的各种物理特性来研究地质规律和勘查各种矿产的各种方法的总称。
(2)是以物理学原理为基础,利用电子学、计算机的数字处理、信息论等科学技术中的新技术所建立起来的一整套勘探地下矿产的方法。
(3)是借助于各种物探仪器在地面观测地下岩石的各种物理参数,从而解释和推断地下岩石的构造特点、岩石性质等,从而到达勘查地下矿产(金属非金属矿产、煤、油气等等)的目的。
2、地球物理勘探的分类,不同勘探方法的优缺点。
重力勘探:利用岩石的密度差异磁法勘探:利用岩石的磁性差异电法勘探:利用岩石的电性差异地震勘探:利用岩石的弹性差异放射性勘探:利用岩石的放射性差异地震勘探的优点:精度高,分辨率高,穿透深度大,能较详细地了解由浅至深一整套地层的地质规律。
缺点:成本高3、地震勘探的概念、分类,目前地震勘探以何种方法为主。
概念:利用岩石的弹性差异来进行矿产勘察。
是通过人工激发地震波,研究地震波在弹性不同的地下地层中传播的规律,以查明地下的地质构造,达到油气或其他勘探目的的一种物探方法。
分类:地质法(优:在找油初期,可以起到一个指向作用,避免了盲目性,成本低。
缺:野外地质方法很难准确了解地下地质情况!);钻探法(优点:精度最高,缺点:一孔之见,而采用大量的钻井,不仅成本高,而且效率低);物探方法(优点:精度高于地质法,成本低于钻探法;不足:精度低于钻探法,成本高于地质法)。
应用最多的方法:物探方法4、地震勘探的三个阶段地震资料野外采集、地震资料室内处理、地震资料解释。
第一章各种介质的概念重点:①物体是否为弹性、塑性介质与受力大小、时间及温度有关。
②均匀介质与各向同性介质的关系。
(1)理想弹性介质:当介质受外力后立即发生形变,而外力消失后能立即完全恢复为原状的介质;(2)粘弹性介质:当外力消失后不是立即恢复原状,而是过一段时间后才恢复原状的介质称为粘弹性介质。
(完整版)地震勘探原理复习题答案绪论一、名词解释1.地球物理方法(Exploration Methods): 利用各种仪器在地表观测地壳上的各种物理现象,从而推断、了解地下的地质构造特点,寻找可能的储油构造。
它是一种间接找油的方法。
特点:精度和成本均高于地质法,但低于钻探方法。
2、地震勘探:就是利用人工方法激发的地震波(弹性波),研究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的规律,以查明地下的地质构造,从而来确定矿藏(包括油气、矿石、水、地热资源等)等的位置,以及获得工程地质信息。
二、简答题1、了解地下资源信息有那些主要手段。
(1)、地质法(2)、地球物理方法(3)、钻探法(4)、综合方法:地质、物探(物化探)、钻探结合起来,进行综合勘探。
其中,地质法贯穿始终,物探是关键,钻探是归宿。
2有几种主要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它们的基本原理。
地球物理勘探方法是以岩矿石(或地层)与其围岩的物理性质差异为物质基础,用专门的仪器设备观测和研究天然存在或人工形成的物理场的变化规律,进而达到查明地质构造寻找矿产资源和解决工程地质、水文地质以及环境监测等问题为目的勘探,叫地球物理勘探,简称物探。
相应的各种勘探方法,叫地球物理勘探方法,简称为物探方法,有地震勘探、重力勘探、磁法勘探、电法勘探、地球物理测井。
(1)重力勘探:利用岩石、矿物(地层)之间的密度差异,引起重力场变化,产生重力异常,用重力仪测量其异常值,根据异常变化情况反演地下地质构造情况。
(2)磁法勘探:利用岩石、矿物(地层)之间的磁性差异,引起磁场变化,产生磁力异常,用磁力仪测量其异常值,根据异常变化情况反演地下地质构造情况。
(3)电法勘探:利用岩石、矿物(地层)之间的电性差异,引起电(磁)场变化,产生电性异常,用电法(磁)仪测量其异常,根据异常变化情况反演地下地质构造情况。
(4)地震勘探:利用岩石、矿物(地层)之间的弹性差异,引起弹性波场变化,产生弹性异常(速度不同),用地震仪测量其异常值(时间变化),根据异常变化情况反演地下地质构造情况。
《地震勘探》复习提纲《地震勘探》复习提纲复习说明:对《地震勘探》的复习,要求掌握基本概念,弄清楚各种⽅法的基本思路,记住最基本的公式。
特别要注意对专业词汇的掌握,也就是强调对基础知识的学习。
绪论1、了解地球信息的主要⽅法有哪些及各种⽅法的定义2、地球物理勘探⽅法的特点3、主要的物探⽅法有哪些?各种物探⽅法的物理依据如何?4、地震勘探的主要环节?各环节的主要任务?第⼀章地震波的动⼒学1、地震波传播的动态特征主要反映在哪两个⽅⾯?2、地震地质模型类型及定义3、振动的定义及描述参数4、波动的定义及描述参数5、地震波的动⼒学参数及定义:震源、地震⼦波、地震波的频谱、地震波振动图及波剖⾯图、描述地震波的特征参数及定义、波阵⾯(波前、波后)、平⾯波与球⾯波、波线(射线)、惠更斯原理及应⽤6、地震波的类型、振动模式及特征:体波(纵波与横波)、⾯波(瑞利波、拉夫波、斯通利波及管波)7、在⽆限均匀各向同性介质中,只有纵波和横波存在,纵波和横波有共性也有区别。
①纵波和横波的共性:都是体波,都有球⾯扩散;②纵波和横波的区别:极化⽅向不同,传播速度不同(记住纵波和横波的速度公式)。
纵波速度公式:p V =;横波速度公式:s V = 8、介质对地震波传播的影响因素有哪些?9、地震波的球⾯扩散、⼏何扩散定义?10、地震波吸收的定义、描述参数及有关结论11、地震反射波、透射波及折射波的定义12、费马原理及应⽤13、Snell定律及应⽤14、转换波定义及成因15、临界⾓及折射波的形成16、地震绕射波定义(⼴义和狭义)17、地震横向分辨率定义18、地震波遇到分界⾯时:①在界⾯上能量重新分配,传播⽅向发⽣变化。
能量分配关系由诺特⽅程(或佐普⾥兹⽅程)决定,传播⽅向遵⾏斯奈尔定律;②⾮垂直⼊射时,⼀般都产⽣转换波;③垂直⼊射时,不产⽣转换波。
记住垂直⼊射的反射系数、透射系数公式。
利⽤垂直反射系数公式说明界⾯产⽣反射波的条件。
④下覆速度⼤于上覆速度时,以临界⾓⼊射会产⽣折射波。
《地震勘探原理及方法》复习提纲一、名词解释1.反射波在不同密度的媒质分界面发生反射的波2.透射波地球物理学透射波即透过波3.滑行波入射角等于临界角且V2>V1,透射波就会变成滑行波。
4.折射波当入射波大于临界角时,出现滑行波和全反射。
在分界面上的滑行波有另一种特性,即会影响第一界面,并激发新的波。
在地震勘探中,由滑行波引起的波叫折射波,也叫做首波。
入射波以临界角或大于临界角入射高速介质所产生的波.5.波前振动刚开始与静止时的分界面,即刚要开始振动的那一时刻6.射波前7.均匀介质反射界面以上的介质是均匀的,即地震波传播速度是一个常数。
8.层状介质指地质剖面是层状结构的,在每一层内速度是均匀的,但层与层之间速度是不相同9.振动图形和波剖面某点振动随时间的变化的曲线称为振动曲线,也称振动图。
地震勘探中,沿测线画出的波形曲线,也称波剖面。
10.同相轴和等相位面同向轴是一组地震道上整齐排列的相位,表示一个新的地震波的到达,由地震记录上系统的相位或振幅变化表示。
11.时间场:因介质内任意一点坐标(x,y,z)确定波前到达这点的时间t而确定的标量场g(x,y,z)就是时间场等时面:波前面就是等时面12.视速度当波的传播方向与观测方向不一致(夹角θ)时,观测到的速度并不是波前的真速度V,而是视速度Va。
即波沿测线方向传播速度。
13. 离散付氏变换14. 时间域把信号表示为振幅随时间变化的函数,称为信号在时间域的表现形式。
15. 频率域把信号表示为振幅和相位随频率变化的函数,称为信号在频率域上的表现形式。
16. 褶积由地震子波和反射系数得到地震记录(输出相应)17. 离散褶积由离散的地震子波和反射系数得到地震记录18. 互相关用来表示两个信号之间相似性的一个度量,通常通过与已知信号比较用于寻找未知信号中的特性。
19. 自相关随机误差项的各期望值之间存在着相关关系,称随机误差项之间存在自相关性20. 离散互相关21. 离散自相关22. 采样间隔地震勘探中检波器接受的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储存,需要采样离散化,这个采样间隔就称为地震采样间隔。
地震勘探原理复习资料.txt一个人一盒烟一台电脑过一天一个人一瓶酒一盘蚕豆过一宿。
永远扛不住女人的小脾气,女人永远抵不住男人的花言巧语。
地震勘探原理复习资料1.什么是地震勘探,它主要包括哪几个阶段?答:1)由人工激发的地震波(弹性波),穿过地下介质运动、遇到弹性分界面返回地面,用仪器接收地震波,得到地震记录。
对接收到的地震记录进行处理、解释,从而就能了解地下介质的情况,这个过程叫地震勘探2)它由三个部分组成:野外资料采集、室内资料处理、室内资料解释。
2.什么是弹性介质?什么是均匀介质?答:弹性介质:物体受力后,发生形变,但当外力撤消后,即能恢复原状的性质。
均匀介质:波速是常数(定值)的介质附加:(塑性介质:物体受力后,发生形变,但当外力撤消后,不能恢复原状的性质。
)3.什么是杨氏模量、剪切模量及泊松比的物理意义?答:(1) 杨氏模量(E):简单拉伸或压缩时,弹性体的相对伸缩△L/L与应力P之比 E=P/(△L/L) ;不同的物体E是不同的,在线性弹性极限范围内,物体的弹性形变满足虎克定律(应力∝应变)(2) 切变模量(剪切模量)μ:它是简单剪切力作用时的切应力P 与剪应变tgθ之值,即有μ=P/tgθ=P/( △L/L)(3) 泊松比(σ):弹性体内发生纵向伸长(或缩短)时,伴随产生的横向相对收缩(或膨胀) △d/d与纵向相对伸(缩) △L/L之比值,称泊松比.σ=(△d/d)/( △L/L) 它是表示形变变化调整的一种尺度.4.试叙纵波和横波的传播特点。
答:纵波是弹性介质发生体积形变所产生的波动(体积变化),是一种胀缩力形成的波质点的振动(位移)与波的传播方向一致,可在任何介质中传播横波是弹性介质发生切变时所产生的波动(形状变化),是旋转力作用形成的波,质点的振动(位移)与波传播的方向垂直,只在弹性固体中传播,即横波不通过液体、气体,因为剪切模量=0,纵波速度比横波速度大,所以远离震源时总是纵波先到达检波器。
三、简答题:1.简述有限差分法波动方程偏移的基本原理。
3.试分别比较视速度与真速度、视倾角与真倾角、真深度与法线深度的大小关系。
4.简述炸药震源激发岩性的选择原则。
5.薄层有哪些类型?如何根据地震资料进行薄层解释?6.A VO属性处理中可获得哪些属性?并简述它们的作用。
7.简述主要的野外参数及其选择原则。
8.简述叠前部分偏移的过程及其优缺点。
9.试分析地震波场的主要信息及其地质意义。
10.从多次覆盖观测系统中可以得到哪四种记录?分析各种地震记录的用途。
11.简单分析组合和叠加技术对地震资料分辨率的影响。
12.试按不同的准则将地震波分类(至少四种分类)。
13.请分析比较组合与多次覆盖对随机干扰的压制效果哪个更佳?为什么?14.层位标定有哪些具体方法?15.简述影响速度分析精度的因素。
16.什么是褶积模型?褶积模型在地震勘探中有哪些应用?17.试述直达波、反射波、折射波、面波时距曲线之间的关系。
18.试述一炮地震反射记录会受到哪些因素影响。
19.地震波在实际岩层中传播时,其振幅与波形如何变化?20.叙述地震波在均匀介质中、水平层状介质中、连续介质中传播的运动学特点。
21.试述水平多次叠加法压制多次反射波的方法原理。
22.给出多次覆盖地震资料处理中的两大时差校正技术的定义,并说明两者的相互关系。
23.试述一道反射地震记录形成的物理机制。
24.试述地震勘探数据采集过程中,提高信噪比的方法有哪些?四、问答题:1.分析说明地震剖面(包括水平叠加剖面和偏移剖面)与波阻抗反演剖面的特点及其本质区别。
2.试用所学知识分析提高地震资料分辨率的对策。
3.指出下面地震剖面的特点和存在问题,说明该剖面的形成过程,并对剖面上各种地震波现象进行合理的地质解释。
4.试阐述地震解释中假象的来源与解决方法。
5.请详细描述地震勘探中提高地震资料质量的主要方法与技术。
6.给出垂向分辨率和横向分辨率的一般定义,结合Rayleigh准则和Widess准则以及第一Fresnel带,定量分析垂向分辨率和横向分辨率,并说明正确偏移成像时横向分辨率的极限。
地震勘探复习资料1.地球物理勘探:以岩矿石间的地球物理性质差异为基础,通过接收和研究地质体在地表及其周围空间产生的地球物理场的变化和特征来推断地质体的存在状态的一种地质勘探方法。
2.地震勘探:以岩矿石间的弹性差异为基础,通过接收和研究地质体在地表及其周围空间产生的弹性波场的变化和特征来推断地质体的存在状态的一种物探方法。
3.工程地震勘探:指一种研究人工震源所激发产生的地震波在地下岩层,土壤或其他介质中传播来解决工程地质问题的方法。
4.波动:振动在介质中传播5.浅层地震勘探:研究人工激发的地震波在岩,土介质中的传播规律,以探测浅部地质构造或测定岩,土物理力学参数的地球物理方法。
6.地球物理前提:岩矿石间的的弹性差异。
7.振动图:在波传播的某一特定距离上,该处质点位移μ随时间t 变化规律的图形。
8.波剖面图:若在某已确定的时刻t,位移μ随距离x变化关系的图形。
9.振动带:波前与波尾之间的介质区域,此时,其中所有质点正处于震动状态。
10.等时面:在介质分布空间,将地震波到达的时间值相同的各点连接起来,所构成的空间曲面。
11.视速度:地震波是沿射线方向传播的,我们观测它时,只有射线方向一致才能测得其真实速度,其他任意方向所得的速度为视速度。
12.折射波盲区:观测不到折射波的范围,即震源至初至折射波之间的区域。
13.单相介质:只考虑单一相态的介质14.垂向分辨率:是指用地震记录沿垂直方向能分辨的最薄地层的厚度。
15.水平分辨率:用地震记录横向能分辨的最小地质体的宽度。
16.双相介质:有两种相态组成的介质。
17.粘滞介质:具有吸收性能的非理想弹性介质,或叫“粘弹性介质”。
18.各向同性介质:弹性体的弹性性质与空间方向无关的介质。
19.各向同性介质:弹性体的弹性性质与空间方向相关的介质。
20.时距曲线:震源到接受点的距离x与地震波走时t之间的关系曲线。
21.正常时差;反射波旅行时t与来自同一反射界面的双程垂直时间(回声时间)t0之差。
地震勘探原理及⽅法复习提纲《地震勘探原理及⽅法》复习提纲⼀、名词解释1.反射波2.透射波3.滑⾏波4.折射波5.波前:振动刚开始与静⽌时的分界⾯,即刚要开始振动的那⼀时刻。
6.射波前7.均匀介质:反射界⾯以上的介质是均匀的,即地震波传播速度是⼀个常数。
8.层状介质9.振动图形和波剖⾯10.同相轴和等相位⾯:⼀串套得很好的波峰(⾕11.时间场和等时⾯12.视速度:当波的传播⽅向与观测⽅向不⼀致(夹⾓θ)时,观测到的速度并不是波前的真速度V,⽽是视速度Va。
即波沿测线⽅向传播速度。
13. 离散付⽒变换14. 时间域:把信号表⽰为振幅随时间变化的函数,称为信号在时间域的表现形式15. 频率域:把信号表⽰为振幅和相位随频率变化的函数,称为信号在频率域上的表现形式。
16. 褶积17. 离散褶积18. 互相关19. ⾃相关20. 离散互相关21. 离散⾃相关22. 采样间隔23. 频率24.炮检距:炮点到检波点之间的距离。
25.偏移距:炮点到最近检波点之间的距离。
26.观测系统::激发点和接收点间的相互位置关系27.有效波28.⼲扰波:在地震勘探中模糊⼲扰反射波的其他波,分为⽆规则⼲扰波(随机噪声、地⾯威震等)和规则⼲扰波(⾯波、声波、浅层折射波、侧⾯波、多次波等)29.规则⼲扰波30.随机⼲扰波31.多次波:多次反射波、反射-折射波、折射-反射波和绕射-反射波等等统称为多次波。
32.空间假频33.有效波和⼲扰波34.⾯波:波在⾃由表⾯或岩体分界⾯上传播的⼀种类型的波。
35.地震组合法36.震源组合:把多个检波器的信号迭加在⼀起作为⼀道输出37.⾯积组合38.不等灵敏度组合39.多次覆盖:对被追踪的界⾯进⾏多次观测的野外⼯作⽅法40.动校正:在⽔平截⾯的情况下,从地震记录中减去正常时差,记得到X/2处的⾃激⾃收时间t0,这⼀过程称为正常时差的校正,或者动校正。
41.倾⾓校正42.倾⾓时差:43.正常时差:在⽔平界⾯情况下,各观测点相对于爆炸点纯粹是由于炮检距不同⽽引起的反射波旅⾏时差。
第一章1.油气勘探方法:地质方法,地球物理勘探方法(重,磁,电,地震,地球物理测井),地球化学勘探方法,钻探方法。
2.地震勘探概念:用人工方法引发地震,用仪器在地面以一定的方式记录爆炸发生后地面各接收点的振动信息,利用原始记录经处理后的成果来推断地下地质构造的特点。
3.地震勘探的环节:野外资料采集,室内资料处理,地震资料解释第二章1.地震波动需的研究内容:研究波前面的空间位置与其传播时间的关系2.地震波的本质:一种在岩层中传播的弹性波。
3.波前:某一时刻介质中的各点刚好开始振动,这些点连成的曲面就叫做波前,也叫波阵面。
4波后:某一时刻介质中的各点的振动刚好停止,这些点连成的曲面叫做波后,也叫波尾。
(注:不指明时刻来谈论波前是无意义的)5.振动图:在地震勘探中,某个检波器记录的是它自己所在位置的地面振动,它的振动曲线就叫做该点的振动图。
6.波剖面:沿着测线画出的波形曲线(以某一直线为X轴,选定一个时刻t,纵坐标代表各点相对平衡位置的位移,这样可作出一条曲线,叫做波形曲线)叫做波剖面7.反射定律:反射线位于入射平面(入射线和法线所确定的垂直于分界面的平面)内,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8.射线平面:入射线,过入射点的界面法线,反射线三者所决定的平面9.透射定律:透射线位于入射平面内,入射角的正弦与透射角的正弦比等于第1,第2两种介质中的波速之比(记得把公式写上)10.斯奈尔定律(书本30页):11.费马原理:波在各种介质中的传播路径满足所用时间为最短的条件12.惠更斯原理:波在传播过程中,任一时刻的波前面上的每一点都可以看作是一个新的点震源,由它产生二次扰动,形成子波前,这些子波前的包络面(envelope) ,就是新的波前面。
反映了波传播的空间位置、形态。
根据这个原理可以通过作图的方法,由已知t时刻波前的位置去求出t+Δt时刻的波前。
13.惠更斯菲涅耳原理:波传播时,任一点处质点的新扰动,相当于上一时刻波前面上全部新震源所产生的子波在该点处相互干涉叠加形成的合成波。
地震勘探复习参考资料地震子波:爆炸产生的是一个延续时间很短的尖脉冲,这一尖脉冲造成破坏圈、塑性带。
最后使离震源较远的介质产生弹性变形,形成地震波,地震波向外传播一定距离后,波形逐渐稳定,成为一个具有2-3个相位(极值)延续时间60-100毫秒。
其振幅有大小,极性有正有负,到达接收点的时间有先后。
时距曲线:波从震源出发,传播到测线上各观测点的旅行时间t,同观测点相对于激发点的距离x之间的关系曲线。
正常时差:水平界面时,对界面上某点以炮检距x进行观测得到的反射旅行时同以零炮检距(自激自收)进行观测得到的反射旅行时之差。
这是由于炮检距不为零引起的时差动校正:在水平界面的情况下,从观测到的反射波旅行时中减去正常时差 t,得到x/2处的t0时间。
这一过程叫正常时差校正,或称动校正静校正:由于地形高低、激发井深、低速带等因素引起的反射波旅行时间的畸变进行的校正。
倾角时差:地震勘探中激发点两侧对称位置观测到的来自同一倾斜界面的反射波旅行时差。
视速度:当波的传播方向与观测方向不一致(夹角)时,观测到的速度并不是波前的真速度V,而是视速度Va。
滑行波:由透射定律可知,如果V2>V1,即sinθ2>sinθ1, θ2>θ1,当θ1还没到90度时,θ2到达90度,此时透射波在第二种介质中沿界面滑行。
此时这种波称为滑行波。
折射波:当入射波大于临界角时,出现滑行和全反射。
在分界面上的滑行波有另一种特性,即会影响第一界面,并激发新的波。
在地震勘探中,由滑行波引起的波叫折射波,也叫首波。
随机干扰:没有一定的规律,没有一定的传播方向,在地震记录上形成杂乱无章的干扰背景。
多次波:对被追踪界面的观测次数而言,n次覆盖即对界面追踪n次。
共反射点叠加:将不同接收点接收到的来自地下同一反射点的地震记录,经过动校正后叠加起来。
剩余时差:把某个波按水平界面一次反射波作动校正后的反射时间与其共中心点处的t0之差叫剩余时差。
等效速度:倾斜界面共中心点反射波时距曲线用水平界面来代替所对应的速度,适用于倾斜界面均匀覆盖介质情况。
《地震勘探原理》考试复习资料1、油气勘探的三种方法:1、地质法:(Geology Method)2、地球物理方法:(Exploration Meth3、钻探法:Drill Way (Log/Well) 4、综合方法:地质、物探(物化探)、钻探结合起来,进行综合勘探。
2、地球物理勘探方法概念及分类:它是以岩矿石(或地层)与其围岩的物理性质差异为物质基础,用专门的仪器设备观测和研究天然存在或人工形成的物理场的变化规律,进而达到查明地质构造寻找矿产资源和解决工程地质、水文地质以及环境监测等问题为目的勘探,叫地球物理勘探,简称物探。
相应的各种勘探方法,叫地球物理勘探方法,简称为物探方法。
分类:地震勘探弹性差异重力勘探密度差异磁法勘探磁性差异电法勘探电性差异地球物理测井3地震勘探:在油气勘探中,地震勘探已成为一种最有效的方法。
地震勘探方法就是利用人工方法激发的地震波(弹性波),研究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的规律,以查明地下的地质构造,从而来确定矿藏(包括油气、矿石、水、地热资源等)等的位置,以及获得工程地质信息。
地震勘探所获得的资料,与其它的地球物理资料、钻井资料及地质资料联合使用,并根据相应的物理与地质概念,能够得到有关构造及岩石类型分布等信息4、地震勘探基本原理:⇒利用岩石、矿物(地层)之间的弹性差异(Elasticity Property Difference )⇒引起弹性波场变化(Elasticity Filed)⇒产生弹性异常(速度不同)(Elasticity Waves Abnormal)⇒用地震仪测量其异常值(时间变化) (Seismograph )⇒根据异常变化情况反演地下地质构造情况(Inversion Geological Structure5、自激自收:6、地震勘探的主要工作环节。
野外数据采集室内资料处理地震资料解释第一章一、名词1、地震波运动学:研究在地震波传播过程中的地震波波前的空间位置与其传播时间的关系,即研究波的传播规律,以及这种时空关系与地下地质构造的关系。
地震勘探学复习重点全(优秀版)word资料1. 振动图,波动图振动图:波在传播过程中,某一质点的位移u是随时间t变化的,描述某一质点位移与时间关系的图形叫做地震波的质点振动图形.波动图:在地震勘探中,通常把同一时刻沿地震测线的各质点离开平衡位置的位移分布所构成的图形叫做地震波的波剖面。
即位移u 是距离x的函数,u=f(x) 。
2. 纵波,横波特点费马定理,斯奈尔定律纵波(P波):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传播方向平行(或一致)的波。
横波(S波):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传播方向垂直的波。
费马原理(又称射线原理或最小时间原理)内容:它较通俗的表达是:波在各种介质中传播路径,满足所用时间为最短的条件。
斯奈尔定律:入射线、透射线位于反射界面法向的两侧,入射线、透射线和法线同在一个平面内.入射角的正弦和透射角的正弦之比,等于入射波的速度和透射波的速度之比。
3. 反射波,透射波,折射波,滑行波,多次波反射波:各地层之间存在阻抗差异透射波:透射波产生在速度不同的分界面上折射波: 在任一地层顶面形成折射波,必须是该层波速大于上覆所有各层的波速。
识别多次波的重要标志:t0标志,角度标志4. 地震纵向/横向分辨率地震纵向分辨率:指在纵向上能分辨岩性单元的最小厚度。
地震横向分辨率:指在横向上能确定特殊地质体的大小、位置和边界的精确程度。
5. 反射波时距曲线推导虚震源弹性:物体在外力作用下发生了形变,当外力去掉以后,物体就立刻恢复其原状。
塑性:物体在外力作用下发生了形变,当外力掉以后仍旧保持其受外力时的形状。
弹性体: 具有弹性的物体叫做弹性体;塑性体: 具有塑性的物体叫做塑性体弹性波: 振动在弹性介质中传播就形成了弹性波b.惠更斯原理(又称波前原理):在弹性介质中,若已知任一时刻t 的波前,则该波前面上的每一个点都可以看作是新的震源(子波源),并各自发出子波(由子波源向各方发出的微弱的波),所有这些子波以介质中的波速v 向各方传播,经过Δt时间间隔,它们的包络面便是t+Δt 时刻的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