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第一章概论
- 格式:ppt
- 大小:4.46 MB
- 文档页数:10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教案第一章:绪论1.1 课程介绍了解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的基本概念理解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在医学和公共卫生的重要性1.2 病原生物的定义和特点定义病原生物描述病原生物的基本特点1.3 免疫学的基本概念定义免疫学解释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1.4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的相互关系阐述病原生物与免疫学之间的相互关系第二章:细菌2.1 细菌的基本结构和特点描述细菌的基本结构解释细菌的特点和分类2.2 细菌的感染机制解释细菌如何进入宿主体内阐述细菌的感染过程和机制2.3 细菌的免疫学检测方法介绍细菌的免疫学检测方法解释细菌抗体的检测和鉴定方法2.4 细菌感染的预防和治疗探讨细菌感染的预防和治疗策略第三章:病毒3.1 病毒的基本结构和特点描述病毒的基本结构解释病毒的特点和分类3.2 病毒的感染机制解释病毒如何进入宿主体内阐述病毒的感染过程和机制3.3 病毒的免疫学检测方法介绍病毒的免疫学检测方法解释病毒抗体的检测和鉴定方法3.4 病毒感染的预防和治疗探讨病毒感染的预防和治疗策略第四章:真菌4.1 真菌的基本结构和特点描述真菌的基本结构解释真菌的特点和分类4.2 真菌的感染机制解释真菌如何进入宿主体内阐述真菌的感染过程和机制4.3 真菌的免疫学检测方法介绍真菌的免疫学检测方法解释真菌抗体的检测和鉴定方法4.4 真菌感染的预防和治疗探讨真菌感染的预防和治疗策略第五章:寄生虫5.1 寄生虫的基本结构和特点描述寄生虫的基本结构解释寄生虫的特点和分类5.2 寄生虫的感染机制解释寄生虫如何进入宿主体内阐述寄生虫的感染过程和机制5.3 寄生虫的免疫学检测方法介绍寄生虫的免疫学检测方法解释寄生虫抗体的检测和鉴定方法5.4 寄生虫感染的预防和治疗探讨寄生虫感染的预防和治疗策略《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教案第六章:抗原和抗体6.1 抗原的定义和分类解释抗原的概念描述抗原的分类和特点6.2 抗原的识别和呈递阐述抗原如何被免疫系统识别和呈递6.3 抗体的结构和功能描述抗体的结构解释抗体的功能和分类6.4 抗原-抗体反应阐述抗原-抗体反应的原理和特点第七章:免疫应答7.1 先天免疫应答介绍先天免疫应答的机制和特点7.2 适应性免疫应答解释适应性免疫应答的机制和类型7.3 细胞免疫应答阐述细胞免疫应答的过程和作用7.4 体液免疫应答描述体液免疫应答的过程和作用第八章:免疫失调8.1 自身免疫病解释自身免疫病的概念和典型例子8.2 过敏反应描述过敏反应的机制和特点8.3 免疫缺陷病阐述免疫缺陷病的类型和原因8.4 免疫调节和治疗介绍免疫调节的机制和治疗方法第九章:疫苗和免疫接种9.1 疫苗的基本概念和类型解释疫苗的概念和分类9.2 疫苗的制作和应用描述疫苗的制作过程和免疫接种方法9.3 疫苗的免疫效果和评价阐述疫苗的免疫效果评价和影响因素9.4 疫苗的不良反应和处理介绍疫苗的不良反应及其处理方法第十章: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的实际应用10.1 病原生物检测和诊断解释病原生物检测的方法和诊断技术10.2 病原生物控制和预防阐述病原生物控制和预防的策略和措施10.3 免疫学治疗和免疫干预描述免疫学治疗的方法和免疫干预的应用10.4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的研究前景探讨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的研究发展方向和前景《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教案第十一章:感染性疾病概述11.1 感染性疾病的定义和特点解释感染性疾病的概念描述感染性疾病的基本特点11.2 感染过程和感染类型阐述感染过程的阶段和特点解释不同类型的感染性疾病11.3 感染性疾病的临床表现和诊断介绍感染性疾病的常见临床表现解释感染性疾病的诊断方法11.4 感染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探讨感染性疾病的预防策略描述感染性疾病的治疗方法第十二章:常见病原生物引起的感染性疾病12.1 细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介绍常见细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解释细菌感染的临床特点和治疗12.2 病毒引起的感染性疾病介绍常见病毒引起的感染性疾病解释病毒感染的临床特点和治疗12.3 真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介绍常见真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解释真菌感染的临床特点和治疗12.4 寄生虫引起的感染性疾病介绍常见寄生虫引起的感染性疾病解释寄生虫感染的临床特点和治疗第十三章:免疫接种和免疫预防13.1 疫苗的基本概念和类型解释疫苗的概念和分类13.2 疫苗的制作和应用描述疫苗的制作过程和免疫接种方法13.3 疫苗的免疫效果和评价阐述疫苗的免疫效果评价和影响因素13.4 疫苗的不良反应和处理介绍疫苗的不良反应及其处理方法第十四章:免疫学技术在临床应用14.1 病原生物检测和诊断解释病原生物检测的方法和诊断技术14.2 免疫学治疗和免疫干预描述免疫学治疗的方法和免疫干预的应用14.3 免疫学技术的临床应用实例介绍免疫学技术在临床治疗和诊断中的应用实例14.4 免疫学技术的未来发展探讨免疫学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第十五章:全球公共卫生与病原生物控制15.1 病原生物对全球公共卫生的影响阐述病原生物对全球公共卫生的重要性15.2 病原生物控制和预防策略解释病原生物控制和预防的策略和措施15.3 全球公共卫生面临的挑战探讨全球公共卫生面临的挑战和应对策略15.4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在公共卫生中的应用描述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在公共卫生领域的应用第十六章:实验技能与案例分析16.1 实验室技能介绍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实验室的基本技能16.2 实验数据分析解释实验数据分析的基本方法16.3 案例分析提供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相关的案例分析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病原生物的基本结构、特点和分类;免疫学的基本概念、抗原和抗体的定义和分类;免疫应答的机制和类型;疫苗和免疫接种的应用;感染性疾病的临床表现和诊断;免疫学技术在临床应用;全球公共卫生与病原生物控制等。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教案第一章:绪论1.1 课程介绍介绍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的课程目标、内容和要求。
解释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在医学和生物学领域的重要性。
1.2 病原生物的定义和特点解释病原生物的定义和分类。
描述病原生物的基本结构和生命周期。
1.3 免疫学的定义和原理解释免疫学的定义和基本原理。
介绍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第二章:细菌2.1 细菌的形态和结构描述细菌的基本形态和结构特点。
解释细菌的细胞壁、细胞膜和细胞质等组成。
2.2 细菌的分类和命名介绍细菌的分类系统和命名规则。
解释细菌的属和种的分类依据。
2.3 细菌的感染和致病机制介绍细菌的感染过程和传播途径。
解释细菌的致病机制和免疫反应。
第三章:病毒3.1 病毒的形态和结构描述病毒的基本形态和结构特点。
解释病毒的遗传物质和蛋白质组成。
3.2 病毒的分类和命名介绍病毒的分类系统和命名规则。
解释病毒的属和种的分类依据。
3.3 病毒的感染和致病机制介绍病毒的感染过程和传播途径。
解释病毒的致病机制和免疫反应。
第四章:真菌4.1 真菌的形态和结构描述真菌的基本形态和结构特点。
解释真菌的细胞壁、细胞膜和细胞质等组成。
4.2 真菌的分类和命名介绍真菌的分类系统和命名规则。
解释真菌的属和种的分类依据。
4.3 真菌的感染和致病机制介绍真菌的感染过程和传播途径。
解释真菌的致病机制和免疫反应。
第五章:寄生虫5.1 寄生虫的形态和结构描述寄生虫的基本形态和结构特点。
解释寄生虫的生命周期和感染阶段。
5.2 寄生虫的分类和命名介绍寄生虫的分类系统和命名规则。
解释寄生虫的属和种的分类依据。
5.3 寄生虫的感染和致病机制介绍寄生虫的感染过程和传播途径。
解释寄生虫的致病机制和免疫反应。
第六章:免疫学基本原理6.1 免疫反应的类型介绍天然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的基本概念。
解释天然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的差异和相互作用。
6.2 抗原和抗体描述抗原的定义和特性。
解释抗体的结构和功能,以及抗体产生的机制。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第一章医学免疫学免疫:机体识别和清除抗原感染性异物,维持自身生理平衡与稳定的功能。
免疫的基本功能:1、免疫防御2、免疫自稳3、免疫监视微生物方法学和医学微生物学奠基人——科赫第二章免疫系统免疫细胞:指所有参与免疫应答或与免疫应答有关的细胞。
免疫器官分类:1、中枢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产生、分化和成熟的部位。
2、外周免疫器官:是成熟免疫细胞定居、发生免疫应答的场所。
中枢免疫器官分类:1、骨髓(造血器官,也是各种免疫细胞的发源地)2、胸腺3、法氏囊外周免疫分类:1、淋巴结:分布全身的豆形淋巴器官2、脾脏(人体最大的淋巴器官)3、粘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骨髓的功能:1、造血(所有血细胞的发源地)2、B淋巴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3、再次体液免疫应答抗体产生的主要场所胸腺的功能:1、是T淋巴细胞(胸腺依赖性淋巴细胞 )分化成熟的场所;2、免疫调节功能:分泌胸腺激素和细胞因子;3、形成血-胸腺屏障:阻止血液中大分子进入胸腺。
淋巴结的功能:1、成熟免疫细胞居住的场所2、发生免疫应答(IR)场所3、过滤淋巴液捕获抗原4、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脾的功能:1、免疫细胞居住地2、进行免疫应答的场所3、合成生物活性物质,如补体、细胞因子4、过滤血液捕获抗原5、存储红细胞的血库粘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的功能:1、形成生理屏障2、参与局部免疫应答3、参与口服抗原介导的免疫耐受T、B细胞在免疫应答中起核心作用。
免疫细胞分类:1、干细胞2、淋巴细胞3、单核吞噬细胞淋巴细胞的分类:1、T淋巴细胞2、B淋巴细胞3、NK细胞第三章抗原抗原(Ag):指一类能刺激免疫系统启动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的免疫应答产物(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表位或抗原决定簇:指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结构或基团。
抗原的特性:1、免疫原性: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特性。
2、免疫反应性(抗原性):即抗原与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特性。
理论课教案纸
编号:CY/JW-JL-12 (08) 保存期限:5年
教案纸第页
理论课教案纸
编号:CY/JW-JL-12 (08) 保存期限:5年
教案纸第页
理论课教案纸
编号:CY/JW-JL-12 (08) 保存期限:5年
教案纸第页
理论课教案纸
编号:CY/JW-JL-12 (08) 保存期限:5年
教案纸第页
理论课教案纸
编号:CY/JW-JL-12 (08) 保存期限:5年
教案纸第页
理论课教案纸
编号:CY/JW-JL-12 (08) 保存期限:5年
教案纸第页
理论课教案纸
编号:CY/JW-JL-12 (08) 保存期限:5年
教案纸第页
理论课教案纸
编号:CY/JW-JL-12 (08) 保存期限:5年
教案纸第页
理论课教案纸
编号:CY/JW-JL-12 (08) 保存期限:5年
教案纸第页
理论课教案纸
编号:CY/JW-JL-12 (08) 保存期限:5年
教案纸第页
理论课教案纸
编号:CY/JW-JL-12 (08) 保存期限:5年
教案纸第页。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知识点第一章微生物基本概念、细菌的形态与结构第一节微生物基本概念微生物是一类体形微小、结构简单的生物,无法被肉眼直接观察,需要使用光学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至数万倍才能看到。
微生物的种类包括细菌、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放线菌、真菌和病毒。
根据细胞结构和繁殖方式的不同,微生物可以分为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真核细胞型微生物和非细胞型微生物。
第二节细菌的形态与结构细菌的形态有球形、杆状和螺旋形,测量单位为微米。
细菌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包括质粒、核糖体和胞质颗粒)和核质。
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的细胞壁不同,革兰阳性菌的肽聚糖层较多,磷壁酸有,无外膜,较为坚韧,对青霉素敏感;而革兰阴性菌的肽聚糖层较少,磷壁酸无,有外膜,较为疏松,对青霉素不敏感。
细菌还有一些特殊结构,如鞭毛、菌毛、荚膜和芽孢等。
第二章细菌生理细菌的生长繁殖需要营养物质、适宜的温度、pH值和气体环境。
细菌的生长繁殖方式为无性二分裂,大多数细菌20-30分钟分裂一次,而结核分枝杆菌则需要18-24小时分裂一次。
在培养基中,细菌会出现生长现象,如对营养物质的利用和生长速度的变化。
本文介绍了细菌培养基和细菌产物的概念及其意义,以及细菌分布与消毒灭菌相关的知识点。
细菌培养基分为液体、半固体和固体三种。
不同类型的细菌在不同的培养基上会呈现出不同的生长形态。
细菌产物包括热原质、抗生素、毒素、侵袭性酶、色素、维生素和细菌素等。
这些产物在医学和生物技术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正常菌群是指人体表面和腔道中存在的微生物群,对人体无害且有益。
条件致病菌在特定条件下会引起疾病,而菌群失调则是指正常菌群中微生物数目和比例发生较大幅度的改变。
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是导致菌群失调的常见原因。
生态制剂可以用于菌群失调症的治疗。
消毒和灭菌是杀灭病原微生物的方法,其中灭菌可以杀死所有微生物,包括芽孢。
无菌操作是防止微生物进入机体或物体中的操作方式。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基础》教学大纲(总17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基础》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课程性质:必修课学分:5学分学时:本课程总学时为70学时。
其中课堂讲授55学时,实验教学15学时。
授课对象:护理学专业课程基本要求(或课程简介):本课程为面向中医院校各主要医学专业和部分涉医专业的基础课程。
本课程帮助学生较全面的学习、掌握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两门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要求学生重点掌握免疫学涉及的所有基本概念与免疫系统最基本的构成;重点掌握病原生物(微生物、寄生虫)及病原生物学涉及的所有基本概念以及各类病原生物的共同致病特性与危害方式。
大纲内容:一、前言【课程目的】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属于基础医学课程中的骨干课程。
其中免疫学是关于生物界如何界定“我”与“非我”,这一生存的最基本问题的科学;病原生物学则是有关人类生物性疾病起因研究的科学。
这两门科学系统的解释了人类疾病的病因、发生、发展与转归的可能机理与规律。
通过这两门学科的学习可以为所有临床及临床相关专业的学生提供最基础的疾病学知识,并熟悉与了解这两门学科在现代临床医学的诊断与治疗基础中的作用与意义。
【教学要求】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课程注重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并重,要求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重点掌握好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两门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对于免疫学,希望学生能够掌握免疫学涉及的所有基本概念;掌握免疫系统最基本的构成,包括主要的免疫分子(结构与生物学作用)、免疫细胞(类型与生物学功能);掌握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熟悉临床常见的免疫性疾病的病理机制;了解免疫学理论与免疫学技术的应用。
对于病原生物学,希望学生能够掌握病原生物(微生物、寄生虫)的基本概念;掌握病原生物学涉及的所有基本概念;掌握各类病原生物的主要生物学特性(形态、结构、遗传变异等);掌握各类病原生物的共同致病特性与危害方式;熟悉临床常见病原生物的致病性特点(传播途径、临床表现);熟悉病原生物的一般检测与防治规律;了解病原生物的分类学知识及发现规律。
教学目标:1. 理解病原生物的基本概念2. 掌握病原生物的分类及特点3. 了解病原生物与宿主之间的关系教学内容:1. 病原生物的定义及特点2. 病原生物的分类a. 微生物b. 寄生虫3. 病原生物与宿主的关系a. 感染b. 免疫反应教学活动:1. 引入话题:通过讨论流行性疾病,引导学生思考病原生物的概念及与人类健康的关系。
2. 讲解病原生物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理解病原生物的特点。
3. 讲解病原生物的分类,通过示例让学生了解微生物和寄生虫的特点。
4. 讲解病原生物与宿主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感染和免疫反应的概念。
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病原生物基本概念的理解。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病原生物分类及特点的理解。
教学目标:1. 理解微生物的基本特征2. 掌握微生物的分类及生物学特性3. 了解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与人类的关系教学内容:1. 微生物的定义及特点2. 微生物的分类a. 细菌b. 病毒c. 真菌d. 原生动物3. 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a. 生长条件b. 繁殖方式4. 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与人类的关系教学活动:1. 引入话题:通过讨论食品腐败,引导学生思考微生物的作用及与人类的关系。
2. 讲解微生物的定义及特点,引导学生理解微生物的基本特征。
3. 讲解微生物的分类,通过示例让学生了解细菌、病毒、真菌和原生动物的特点。
4. 讲解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引导学生理解微生物的生长条件和繁殖方式。
5. 讲解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与人类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微生物的重要性。
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微生物基本特征的理解。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微生物分类及特点的理解。
三、教案名称: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教案第三章病毒的基本特征教学目标:1. 理解病毒的基本特征2. 掌握病毒的分类及生物学特性3. 了解病毒与人类疾病的关系教学内容:1. 病毒的定义及特点2. 病毒的分类a. DNA病毒b. RNA病毒c. 逆转录病毒3. 病毒的生物学特性a. 结构与组成b. 繁殖方式4. 病毒与人类疾病的关系教学活动:1. 引入话题:通过讨论流感,引导学生思考病毒的特点及与人类疾病的关系。
第一章免疫学概论第一节医学免疫学简介◎免疫(immune)一词是从拉丁文immunis衍生而来的,原意为“免除税赋”、“免除劳疫”。
很早以前,人们就注意到,患某些传染病痊愈后机体能产生一定免疫力(举例:如患麻疹、腮腺炎可获持久免疫力)。
“免疫”一词在引用到医学领域的初期,则表示人们对传染病具有的抵抗力(即“免除瘟疫”)。
◎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对免疫的认识逐步深入。
◎现代的“免疫”是指机体免疫系统识别“自己”和“非己”,对自身成分产生免疫耐受,对非己异物进行清除的一种生理反应。
在正常情况下,对机体起保护作用;在异常情况下,导致免疫病理损伤,引起超敏反应和自身免疫病。
◎医学免疫学:是研究人体免疫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免疫相关疾病发生机制以及应用免疫学方法诊断与防治疾病的一门科学。
◎近年来,免疫学发展很快,已渗透到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药学的各个学科,出现了“免疫热”。
一、免疫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1.免疫系统的组成由免疫器官与组织、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组成。
(1)免疫器官:由中枢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组成。
中枢免疫器官:是指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在人类包括骨髓和胸腺。
外周免疫器官:是指成熟免疫细胞(特别是T、B细胞)定居的场所,也是淋巴细胞对抗原发生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包括脾、淋巴结和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等。
(2)免疫细胞:凡参与免疫应答或与免疫应答有关的细胞统称为免疫细胞,是免疫功能的主要执行者,他们分布在机体各个部位,如造血干细胞、淋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粒细胞、肥大细胞,以及内皮细胞和上皮细胞等。
(3)免疫分子:凡参与免疫应答或与免疫应答有关的生物分子均属于免疫分子,通常以分泌型与膜型两种形式存在。
分泌型:如抗体、补体、细胞因子;膜型:如抗原受体、CD分子、黏附分子、MHC分子、模式识别受体、细胞因子受体等。
免疫系统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中枢免疫器官外周免疫器官胸腺骨髓脾脏淋巴结粘膜相关淋巴组织膜免疫分子: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CD体液免疫分子抗体补体细胞因子固有免疫的组成细胞适应性免疫应答细胞:T、B淋巴细胞吞噬细胞树突状细胞NK细胞NKT细胞粒细胞2.免疫系统的功能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主要表现为三大方面。
第一章免疫学基础绪论一、名词解释1、免疫2、免疫防御3、免疫稳定4、免疫监视二、判断题1、清除自身损伤衰老细胞属于生理性,免疫稳定。
2、清除病原微生物属于免疫监视。
3、免疫对机体都有利的。
4、胸腺微环境对骨髓来源的前体细胞具有调节作用。
三、选择题[A型题]1、免疫的概念是:A.机体认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的一种能力B.机体抗感染免疫的过程C.机体对病原微生物的防御功能D.机体清除自身的损伤或衰老细胞的一种能力E.清除和灭杀自身突变的细胞2、免疫监视功能低下的机体易发生:A.免疫耐受B.免疫增生病C.肿瘤D.超敏反应E.自身免疫病3、免疫防御功能低下的机体易发生:A.自身免疫病B.反复感染C.肿瘤D.超敏反应E.移植排斥反应4、机体对特定抗原免疫反应答过强易导致:A.移植排斥反应B.免疫增生病C.反复感染D.超敏反应E.肿瘤5、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是:A.感染病微生物而获得B.接种疫苗而获得C.机体输入淋巴因子而获得D.由遗传而获得E.由母亲的抗体通过胎盘给婴儿而获得6、免疫系统包括:A.免疫器官B.免疫细胞C.免疫分子D.免疫器官和免疫分子E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B型题]A.免疫防御B.免疫稳定C.免疫监视D.免疫耐受E.免疫缺陷1、阻止病原微生物侵入机体及中和毒素属于:2、清除衰老、损伤、死亡细胞,以维持机体生理功能的平衡稳定属于:3、清除体内突变细胞,以防止肿瘤发生属于:4、免疫活性细胞接触抗原性物质时表现的一种特异性无应答状态属于:5、机体不能抵御病原性微生物的侵袭而发生反复感染属于;[C型题]A.非特异性免疫B.特异性免疫C.两者均是D.两者均不是1、先天遗传而获得的免疫功能属于:2、皮肤黏膜的屏障作用属于:3、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属于:4、机体获得针对某种病原微生物或抗原的免疫功能属于:5、补体的溶菌作用属于:6、溶菌酶的溶菌作用属于:[X型题]1、免疫系统的功能具有:A.免疫监视B.免疫稳定C.免疫防御D.免疫调节E.免疫耐受2、免疫防御功能异常可发生:A.肿瘤B.免疫缺陷C.免疫增生病D.自身免疫病E.超敏反应3、免疫稳定功能是指:A.防止自身免疫病发生B.清除体内突变细胞C.清除体内衰老、损伤和死亡的细胞病原微生物D.抑制病原微生物在体内生长繁殖E.清除体内病原微生物,维持息身稳定4、免疫监视功有是指:A.防止病毒的持续感染B.清除体内衰老、损伤和死亡细胞C.清除体内突变细胞防止肿瘤发生D.清除体内病原微生物,维持自身稳定E.抑制病原微生物在体内生长繁殖四、填空题1、免疫应答的类型有和。
第一章微生物基本概念、细菌的形态与结构第一节微生物基本概念【知识点】1、微生物:存在于自然界当中的一类体形微小,结构简单,人类肉眼无法直接看见,必须用光学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直数万倍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
2、微生物的种类:细菌、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放线菌、真菌、病毒3、三型微生物的特征:1)原核细胞型微生物:有细胞膜;细胞器不完善,仅有核糖体;无核膜及核仁;无性二分裂方式繁殖;属于该型微生物的有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放线菌。
2)真核细胞型微生物:有细胞膜;细胞器完善;有核膜及核仁;以有丝分裂方式繁殖;属于该型微生物的有真菌。
3)非细胞型微生物:无细胞膜;无细胞器;无核膜核仁;以复制方式增殖;属于该型微生物的有病毒。
第二节细菌的形态与结构【知识点】1.细菌的三种形态及测量单位2.细菌基本结构的组成及意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胞浆重要颗粒性物质:质粒、核糖体、胞质颗粒)、核质致耐药性的传递,普通菌毛介导粘附,寄生于黏膜处的细菌大多有菌毛,避免被分泌液冲刷走;荚膜是某些细菌在营养丰富或侵入机体后为避免被吞噬或杀菌物质破坏而产生的粘液性物质将自己包裹起来;芽孢,某些革兰阳性菌的休眠形(不繁殖),当缺乏营养时(体外),细菌为减少代谢消耗而形成的一种结构,抵抗力强,一般消毒灭菌方法无法将其杀死,杀死芽孢最可靠的方法是高压蒸汽灭菌,消毒灭菌时应以芽孢是否被杀死作为判断灭菌效果的指标。
5.细菌革兰染色的步骤:龙胆紫-碘液-脱色液-稀释复红第二章细菌生理【知识点】1.细菌生长繁殖的基本条件:营养物质、温度(37℃)、pH值(7.2-7.6)、气体(专性需氧菌、专性厌氧菌、兼性厌氧菌、微需氧菌)2.细菌生长繁殖的方式:无性二分裂3.细菌繁殖的速度:大多数20-30min分裂一次,结核分枝杆菌18-24h分裂一次。
4.细菌在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1)液体培养基(形成菌膜——专性需氧菌;沉淀生长——链球菌;均匀浑浊生长——兼性厌氧菌);2)半固体培养基(沿穿刺线生长——无鞭毛,云雾状生长——有鞭毛);3)固体培养基(菌落:在固体培养基表面,单个细菌经过一段时间的增殖形成的肉眼可见的细菌集落,菌苔——多个菌落融合成片为菌苔)。
一、教案名称: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二、课时安排:每章安排2学时,总共10学时。
三、教学目标:1. 了解病原生物的基本概念、分类及与人类疾病的关系。
2. 掌握免疫学的基本原理、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的功能。
3. 理解病原体感染人体后的免疫反应过程。
四、教学内容:第一章:病原生物概述1.1 病原生物的概念1.2 病原生物的分类1.3 病原生物与人类疾病的关系第二章:细菌2.1 细菌的基本结构2.2 细菌的繁殖方式2.3 细菌的致病机制第三章:病毒3.1 病毒的基本结构3.2 病毒的繁殖方式3.3 病毒的致病机制第四章:真菌4.1 真菌的基本结构4.2 真菌的繁殖方式4.3 真菌的致病机制第五章:寄生虫5.1 寄生虫的基本结构5.2 寄生虫的繁殖方式5.3 寄生虫的致病机制五、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讲解,结合图片、视频等资料,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2. 采用案例分析法,结合实际病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病原生物的致病机制。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2. 课堂提问:评价学生对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知识的了解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资源:1. 多媒体课件2. 教学视频3. 案例资料4. 课后作业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章:2学时2. 第二章:2学时3. 第三章:2学时4. 第四章:2学时5. 第五章:2学时九、教学总结: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病原生物的基本概念、分类及与人类疾病的关系,了解免疫学的基本原理、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的功能,理解病原体感染人体后的免疫反应过程。
培养学生对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知识的兴趣,提高其综合素质。
十、课后作业:1. 病原生物的基本概念、分类及与人类疾病的关系。
2. 免疫学的基本原理、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