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不确定性下的选择理论
- 格式:ppt
- 大小:156.50 KB
- 文档页数:15
第一章 绪论1.信息经济形成的五个标志:1、信息资源成为人类社会的主要经济源;2、信息技术成为经济活动的主要技术;3、信息部门的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大于物质部门所占的比重--信息经济发达的标志之一;4、信息产业和物质生产部门的信息劳动者占总从业人数的比例大于物质劳动者在总从业人数中所占的比例--信息经济形成的一个主要标志;5、产品中的信息成分大于质能成分。
2、信息经济的形成时间(1)基本观点:20世纪50年代中期(2)关于阶段划分的基本认识:信息经济的形成是一段时间,而不是某一固定时间,但总有一个时间起点,它往往是某一重大事件发生的时间。
就世界范围而言,以最早进入的那个国家的时间起点为起点。
确定信息经济的形成时间应以主要标志为基础,为避免偶合性,可考虑多个标准。
(3)基本理由:1954年美国信息业从业人员超过工业和其他产业从业人员;第二代计算机诞生并逐步用于经济活动中;信息经济学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符合理论来源于实践的规律。
(4)信息经济形成的原因根本原因:1、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信息经济形成与发展的根本动力。
2、社会变革对信息经济到来的促进作用。
直接原因:1、人类需求的渐进2、物质经济的“滞胀”3、质能资源的短缺4、信息技术的发展3.信息经济与传统经济的关系:1、信息经济改造着传统经济:(一)劳动者(二)企业 引起企业竞争手段变化;对企业家提出更高要求;企业必须向知识型方向转变;企业生产方式的变革;采取新的管理手段;(三)产业结构 推动第一、二、三产业不断升级2、信息经济依赖于传统经济:信息经济是传统经济发展的产物;信息经济发展依托的是传统产业发展和它创造的潜在市场;信息经济的成长发展与运行需要传统经济提供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
第二章 信息经济学的基本问题1.信息经济学的产生:1、1959年马夏克:发表《信息经济学评论》一文,标志着信息经济学的产生。
1968年马夏克&宫泽(日本经济学家)共同创立了信息系统的一般选择理论——微观信息经济学八大基础理论之一。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博士研究生招生入学考试考试大纲科目代码:3033科目名称:经济学第一部分:大纲内容一、大纲内容简介经济学是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
本课程加入了现代微观和宏观经济学理论的最新进展和相关研究成果,主要内容包括消费者与生产者理论到局部均衡与一般均衡学说,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到拍卖理论与机制设计,消费者理论、生产者理论,以及部分均衡、一般均衡、博弈论和信息等内容的现代微观经济理论,经济增长、经济周期、通货膨胀、经济政策和动态均衡等主要问题。
先修课程为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
二、大纲内容第一部分预备知识与方法1.1 现代经济学的本质1.2 数学预备知识及其方法1.3 消费者和生产者理论1.4 不确定性下的选择理论第二部分一般均衡理论与社会福利2.1 竞争均衡的实证理论2.2 竞争均衡的规范理论2.3 经济核、公正配置及社会选择理论2.4 不确定性下的一般均衡理论第三部分博弈论与市场理论3.1 博弈论简介3.2 重复博弈和声誉机制3.3 合作博弈3.4 市场理论第四部分市场有效与市场失灵4.1 市场有效理论4.2 竞争均衡理论4.3 外部性与市场失灵4.4 公共产品与市场失灵第五部分机制设计与市场设计理论5.1 委托-代理理论5.2 完全信息下的一般机制设计5.3 不完全信息下的一般机制设计5.4 动态机制设计5.5 拍卖理论5.6 匹配理论第六部分经济增长理论6.1 经济增长理论概述6.2 索洛增长模型6.3 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技术不变的经济增长6.4 内生增长模型6.5 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技术进步的经济增长6.6 经济增长的源泉与最优增长理论第二部分:说明1、基本要求:该大纲要求学生掌握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并能运用均衡分析方法、边际分析方法、博弈论分析方法和经济建模方法等对一些现实问题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大纲的基本要求如下:一、大纲重点及难点重点:一般均衡理论、市场理论、经济增长理论、实际经济周期理论难点:一般均衡理论、市场理论、经济增长理论二、大纲基本要求第一部分预备知识与方法基本要求:1、了解:数学预备知识及其方法2、理解:现代经济学的本质3、掌握:消费者和生产者理论4、熟练掌握:不确定性下的选择理论第二部分一般均衡理论与社会福利基本要求:1、了解:竞争均衡的实证理论和规范理论2、理解:经济核、公正配置及社会选择理论3、掌握:一般均衡理论4、熟练掌握:不确定性下的一般均衡理论第三部分博弈论与市场理论基本要求:1、了解:博弈论简介2、理解:重复博弈和声誉机制3、掌握:合作博弈4、熟练掌握:市场理论第四部分市场有效与市场失灵基本要求:1、了解:市场有效理论2、理解:竞争均衡理论3、掌握:公共产品与市场失灵4、熟练掌握:外部性与市场失灵第五部分机制设计与市场设计理论基本要求:1、了解:委托-代理理论2、理解:动态机制设计3、掌握:完全信息和不完全信息下的一般机制设计4、熟练掌握:拍卖理论和匹配理论第六部分经济增长理论基本要求:1、了解:经济增长理论与内生增长理论的演变2、理解:经济增长理论和内生增长理论3、掌握:索洛增长模型和内生增长模型4、熟练掌握:最优增长理论2、分值比例:该大纲分为六大部分,分值共计100分,各部分的分值及比例如下:第一部分预备知识与方法(10分,10%)第二部分一般均衡理论与社会福利(20分,20%)第三部分博弈论与市场理论(20分,20%)第四部分市场有效与市场失灵(20分,20%)第五部分机制设计与市场设计理论(15分,15%)第六部分经济增长理论(15分,15%)3、题型分布:该考试大纲由选择题、判断题、简答题、计算题和应用题组成,各类题型的分值及其比例如下:选择题(20题,40分,40%)判断题(10题,10分,10%)简答题(3题, 15分,15%)计算题(2题, 15分,15%)应用题(2题, 20分,20%)4、其他规定:笔试、考试时间180分钟。
第三讲第讲不确定性下的选择教材第⏹5章⏹不确定性和风险⏹风险偏好⏹存在风险时的需求不确定性y和风险Uncertainty Risk什么是不确定性?在许多情况下我们不能确⏹什么是不确定性?在许多情况下,我们不能确定哪个结果会实现。
也就是说,有若干结果发生的概率都是正的。
我们用不确定性来描述这生的概率都是正的我们用不确定性来描述这类情况⏹有时我们不知道每种结果发生的概率(可能性),但有时知道每种结果发生的客观概率。
后一种类型的不确定性通常称为风险在本章中我们始终只分析风险在术语中通⏹在本章中,我们始终只分析风险,在术语中通常不区分风险和不确定性如何描风险如何描述风险?⏹为了描述某个事件的风险,我们需要知道:❑该事件所有可能的结果❑每个结果发生的客观概率,或概率密度⏹为了简化起见,我们把每个具有风险的事件都看作一个彩票(lottery),每个可能的结果都用每个可能的结果都用收入(货币) 来表示即使是没有不确定性的事件也可以被认为是一张退❑化的彩票期望值和方差⏹给定一个彩票,可能的结果是,相应给定个彩票可能的结果是相应的概率分别是,或概率密度expected value ⏹期望值(expected value ):⏹方差(variance ):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 ): 方差的平方根⏹直观上,期望值表示彩票的平均回报,而方差刻画彩票的风险(是对风险的客观度量)一些性质性质E X+bY E⏹(aX+bY)= aE(X)+bE(Y)⏹D(aX+b)= a2D(X)⏹D(X+Y)= D(X)+D(Y)+2cov(X,Y)cov X Y)❑(X,Y)=E(X-EX)(Y-EY)=E(XY)-EX·EY❑如果X和Y相互独立,则D(X+Y)=D(X)+D(Y)存在风险时的决策⏹如果一个人面临两个选择:彩票A B 如果个人面临两个选择:彩票和彩票,他会选择哪一个?⏹这取决于他在有风险情况下的偏好❑期望效用(Expected utility )❑风险态度(Risk attitude )彩票空间和偏好彩票间和偏好为简便起见,如果一个彩票⏹为简便起见,如果个彩票A只有两种结果,我们用表示。
后悔理论:不确定条件下理性选择的替代理论格拉汉姆・鲁麦斯、罗伯特・萨戈登11、 卡尼曼和特沃斯基的证据 著 瓦奇 译注当前不确定性条件下选择的经济分析,主要建立在几个基本公理之上,冯・诺伊曼和摩根斯坦(1947年),萨维奇(1954)等对这些公理的表述都不尽相同。
这些公理被广泛认为代表不确定条件下理性行为的本质。
然而,众所周知,很多人的行为方式系统违反这些公理。
我们首先从卡尼曼和特沃斯基的论文《前景理论:风险条件下的决策分析》开始,这篇论文提供了这些行为的大量证据。
卡尼曼和特沃斯基提出了一种他们称为前景理论的理论来解释他们的观察。
我们在这里将提出一种比前景理论更简单的替代理论,并且我们相信它更具直觉吸引力。
本文使用下列符号。
第i 个前景记作X i 。
具有概率p 1,…,p n (p 1+…+p n =1)的财富x 1,…,x n 的增加和减少,可以记作(x 1,p 1;…;x n ,p n )。
空结果被剔除,因此前景(x ,p ;0,1-p )简记为(x ,p )。
复合前景,如以其他前景作为结果,可以表示为(X 1,p 1;…,X n ,p n )。
我们使用传统符号>、≥和∽代表严格偏好关系、弱偏好和无差别。
我们规定,对前景X i 和X k ,有X i ≥X k 或者X i ≤X k ;但是,我们通常不要求关系≥可传递。
卡尼曼和特沃斯基的实验将假设的一对前景之间的选择提供给大学的教师和学生群体。
表1列出了他们选择的结果,揭示了三种主要类型的对传统期望效用理论的违反:a)“确定性效应”或“公比效应”,例如,X 5<X 6和X 9>X 10的组合以及X 13<X 14和X 15>X 16的组合。
也有“反向公比效应”,例如,X 7>X 8和X 11<X 12的组合。
b) 原始的“阿莱悖论”或“公共结果效应”,例如,X 1<X 2和X 3>X 4的组合。
c) 两阶段博弈中的“隔离效应”,例如,X 9>X 10和X 17<X 18的组合。
第一章测试1.传统经济学假设信息是完全的。
A:对B:错答案:A2.信息经济学假设人是非理性的。
A:错B:对答案:A3.1944年,冯·诺依曼和摩根斯坦恩创立了不确定条件下的选择理论。
A:对B:错答案:B4.1959年,马尔萨克发表《信息经济学评论》一文,标志者信息经济学的诞生。
A:错B:对答案:B5.阿克洛夫提出了“柠檬理论”。
A:对B:错答案:A6.博弈论是信息经济学的方法论基础。
A:对B:错答案:A7.马尔萨克认为,一项观察信号的后验条件分布,一般都与先验分布有所差别,这种概率的差别正是获取信息的结果。
A:错B:对答案:B8.()在《风险、不确定性和利润》一书中提出信息可以作为商品。
A:凡勃伦B:哈耶克C:米塞斯D:奈特答案:D9.《美国的知识生产和分配》一书开创了宏观信息经济学的先河,其作者是A:范里安B:斯蒂格利茨C:马克卢普D:阿罗答案:C10.微观信息经济学的核心内容不包括:A:道德风险B:委托代理关系C:逆向选择D:信息技术和网络外部性答案:D第二章测试1.期望效用法则中包含了对待风险的态度。
A:错B:对答案:B2.一个人的效用函数是凸函数(凸向原点),他是风险厌恶的。
A:对B:错答案:B3.如果一种风险发生的概率可以用统计方法计算并预测,则称为可保风险。
A:对B:错答案:A4.风险不能完全转移。
A:对B:错答案:B5.信息可以看作是传递中的知识差。
A:错B:对答案:B6.信息就是根据条件概率原则有效的改变概率的任何观察结果。
A:对B:错答案:A7.信息很容易被独占或垄断。
A:对B:错答案:B8.信息的价值,通常是指信息服务的价值,是指有无信息时最大期望效用之差。
A:对B:错答案:A9.假设某人的效用函数为v=ln(1+c),v为效用,c为工资,有四份工作,他会选择那一份?A:0.5可能性10000,0.5可能性4000B:0.8可能性8000,0.2可能性3000C:7000D:0.4可能性20000,0.6可能性2000答案:C10.一块土地下有油的概率为0.3,如果开采,有油获利100,没油亏损50。
不确定型决策的五种方法不确定型决策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经常出现,对于这类决策,我们需要运用一些特殊的方法来应对。
以下是关于不确定型决策的五种方法:一、灰色系统理论灰色系统理论是一种用于处理不确定性信息的数学工具,它可以有效地处理缺乏充分信息的情况。
在进行不确定型决策时,我们通常会遇到信息不完全、数据不确定等问题,此时可以运用灰色系统理论进行分析和预测。
这一方法的优势在于可以有效地处理不确定性信息,提高决策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二、模糊综合评价方法模糊综合评价方法是一种用于处理模糊信息的常用方法,它可以将模糊的、不确定的信息进行定量分析和综合评价。
在不确定型决策中,我们往往需要面对模糊的信息和多因素的影响,此时可以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来帮助决策。
通过该方法,可以将不确定性信息转化为可计量的指标,从而有助于进行综合评价和决策选择。
三、蒙特卡洛模拟方法蒙特卡洛模拟方法是一种基于随机抽样的数值计算方法,它通常应用于不确定型决策的风险分析和决策模拟中。
在不确定性情况下,我们往往需要对不同的决策方案进行风险评估和模拟分析,此时可以采用蒙特卡洛模拟方法。
通过该方法,可以对决策方案进行多次随机抽样,并基于概率分布进行模拟,从而评估不同方案的风险程度和可能性。
四、多目标决策方法不确定型决策通常伴随着多个决策目标和多个决策方案,此时可以运用多目标决策方法进行决策分析和优化选择。
常见的多目标决策方法包括层次分析法、灰色关联分析法、TOPSIS法等。
通过多目标决策方法,可以将不确定情况下的多种目标和因素进行量化分析和综合评价,帮助决策者进行合理的决策选择。
五、决策树分析方法决策树分析方法是一种基于树状结构的决策模型,它可以帮助决策者在不确定型决策中进行多条件的分析和决策选择。
在不确定情况下,我们通常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和条件对决策的影响,此时可以利用决策树分析方法进行全面的多条件决策分析。
通过该方法,可以将不确定的决策条件和因素进行系统化的组织和分析,有助于找到最优的决策路径和选择方案。
决策理论与决策方法决策理论与决策方法是管理学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涉及到个体和组织在面临不确定性时的决策过程和方式。
决策理论和方法旨在帮助决策者更加有效地评估各种选择,并做出最优决策。
本文将分别介绍决策理论和决策方法,并分析它们在实践中的应用。
决策理论是指对决策过程中的假设、原则和规则进行研究和分析的一种学科。
决策理论研究的核心是在不确定性条件下选择最优决策的原则。
例如,当面临多个不同的选择时,决策者应该如何评估各种可能的结果和概率,并根据这些结果进行决策。
决策理论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由于经济学和心理学等学科的发展,决策理论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
决策理论主要包括多准则决策、主观决策和决策模型等研究内容。
多准则决策是一种常见的决策理论,它考虑到多种决策准则和目标,并试图将其整合为一个综合的评价指标。
在多准则决策中,决策者需要分析每个决策准则的权重和重要性,并评估每个决策选择在这些准则上的得分。
然后,通过加权求和或其他方法将各个准则的得分综合起来,得到每个决策选择的综合得分。
最终,根据综合得分,决策者可以选择得分最高的决策选择。
主观决策是另一种重要的决策理论,它强调决策者的主观判断和个人经验。
在主观决策中,决策者将依赖于自己的主观判断来做出决策,同时考虑到一些客观因素。
与多准则决策不同,主观决策更加关注决策者的直觉和经验。
主观决策常常用于缺乏准确数据或在时间紧迫的情况下。
决策模型是一种用数学和统计方法来辅助决策的工具。
决策模型将决策问题转化为一个数学模型,并使用各种数学方法来求解这个模型。
常用的决策模型包括线性规划、动态规划和模糊决策等。
线性规划是一种用来解决线性决策问题的方法,动态规划则适用于具有时序性的决策问题,而模糊决策则用于处理决策问题中存在的模糊和不确定性。
决策模型可以帮助决策者更加客观地评估各种决策选择,并提供相应的最优解决方案。
决策方法则是将决策理论应用于实践的具体方法。
决策方法的选择和应用需要考虑到具体决策问题和环境。
不确定条件下的选择:阿莱悖论和前景理论实验设计实验一:阿莱悖论1.第一环节:假设:两种彩票彩票1:获得3000元,概率1;获得0元,概率0彩票2:获得4000元,概率0.8;获得0元,概率0.2选择:彩票1人数:彩票2人数:2.第二环节:假设:两种彩票彩票3:获得3000元,概率0.25;获得0元,概率0.75彩票4:获得4000元,概率0.2;获得0元,概率0.8彩票3人数:彩票4人数:实验二:确定效应A.你一定能赚30000元。
B.你有80%可能赚40000元,20%可能性什么也得不到。
AB实验三:反射效应A.你一定会赔30000元。
B.你有80%可能赔40000元,20%可能不赔钱。
AB实验四:损失规避投一枚均匀的硬币,正面为赢,反面为输。
如果赢了可以获得50000元,输了失去50000元。
请问你是否愿意赌一把?请做出你的选择。
A.愿意B.不愿意实验五:参照依赖假设你面对这样一个选择:在商品和服务价格相同的情况下,你有两种选择:A.其他同事一年挣6万元的情况下,你的年收入7万元。
B.其他同事年收入为9万元的情况下,你一年有8万元进账。
实验六:看上去很美现在有两杯哈根达斯冰淇淋,一杯冰淇淋A有7盎司,装在5盎司的杯子里面,看上去快要溢出来了;另一杯冰淇淋B是8盎司,但是装在了10盎司的杯子里,所以看上去还没装满。
你愿意为哪一份冰淇淋付更多的钱呢?实验七:钱和钱是不一样的今天晚上你打算去听一场音乐会。
票价是200元,在你马上要出发的时候,你发现你把最近买的价值200元的电话卡弄丢了。
你是否还会去听这场音乐会?假设你昨天花了200元钱买了一张今天晚上的音乐会票子。
在你马上要出发的时候,突然发现你把票子弄丢了。
如果你想要听音乐会,就必须再花200元钱买张票,你是否还会去听?阿莱悖论(Allais Paradox)1952年,法国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莱作了一个著名的实验:对100人测试所设计的赌局:赌局A:100%的机会得到100万元。
《信息经济学》课程习题集一、单选题1. 信息经济学作为正式学科概念是在()提出的。
[ ]A 20世纪30年代B 20世纪40年代C 20世纪50年代D 20世纪60年代2. 信息经济学的诞生是以()的发表为标志的。
[ ]A 《信息经济学评论》B 《资本的性质》C 《信息与经济行为》D 《国富论》1. 3. 信息经济学见诸文字的最早的启蒙思想是在以下哪本书中提出的。
[ ]A 《资本的性质》B 《信息的经济理论》C 《信息经济学》D 《国富论》4. 信息经济学的创始人是[ ]A 乔治。
斯蒂格勒B 约翰.豪尔绍尼C 乔治.阿克洛夫D 维克瑞5. 信息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而存在的标志是什么。
[ ]A 1979年首届国际信息经济学学术研讨会的召开;B 1976年,美国经济学会将“不确定性和信息经济学”作为一个类目列为《经济文献分类法》第026项;C 1970年,乔治.阿克洛夫的次货市场理论的提出;D 1959年,马尔萨克的《信息经济学评论》一文发表,标志着信息经济学的产生。
6. 信息经济学产生的标志是[ ]A 马尔萨克《信息经济学评论》一文的发表;B 乔治.阿克洛夫提出了分析二手汽车市场的“柠檬”理论;C 纳什提出“纳什均衡”的概念;D 冯.诺依曼和摩根斯的《博弈论和经济行为》一书的出版。
7. 信息经济学进入拓展阶段的重要标志是[ ]A 风险理论B 次货市场理论C信息系统选择理论 D 信息搜寻理论8. 不属于信息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的是[ ]A 均衡理论B 预期效用理论C 次货市场理论D 博弈论9. 传统信息经济学的两个基本假设是[ ]A 完全竞争和完全信息B完全竞争和不完全信息C不完全竞争和完全信息D不完全竞争和不完全信息10. 信息泛指一切事物运行的状态和方式,是从哪一个层次认识信息的。
[ ]A 本体论层次B 认识论层次C 知识差层次D 主观意识层次11. 从狭义的角度看,信息就是传递中的()。
[ ]A 时间差B 空间差C 知识差D 数据12. 信息是关于事务运动状态和运动方式的反应,是从()层次认识信息的。
冯.诺依曼——摩根斯坦关于不确定性条件下的选择公理冯.诺依曼——摩根斯坦公理扩展了标准的消费者理论中的定理。
它假设: 1、每一个人都能够对构成博弈i G 的产出i π进行排序。
博弈只是产出的一种概率分布。
因此21111,1;,(ππp p G -=)只是一个简单的排序,包含两种可能的产出1π和2π以及各自的概率1p 和11p -。
2、每一个人对博弈i G 的排序都具有传递性。
因此,当人们面对至少两种博弈时,他们会选择21RG G 或者12RG G 。
这里的R 表示“至少同样好”。
如果21RG G 或者32RG G ,则根据传递性,有31RG G 。
3、传递性公理规定,对于所有的产出i π都存在一个概率i v 使],1;,[1w i b i v v I πππ-,这里b π和w π分别表示最好和最坏的产出,I 表示无差异。
如果最好的产出是100,最坏的产出是0,那么这个公理表示,对于这两个数之间的任意一个产出(比如80),都存在一个概率i v ,构成以i v 的概率获得100和i v -1获得0的博弈,使得选择人在确定地获得80和这个博弈之间无差异。
显然,当1→i v 时,我们最终会选择博弈。
当0→i v 时,我们会选择确定的期望。
在[0,1]之间的任意一点,我们都会认为二者无差异。
4、对于一个博弈i G 都有可能将基本产出i π替换成另一个博弈i g ,只要满足条件i i Ig π。
因此一个博弈的组成部分可能构成另一些博弈,只要消费者在确定的期望和代替它的博弈之间无差异,他也许会在两种博弈之间无差异。
5、博弈的复杂性是没有意义的。
所有的博弈最终都可还原为产出的一个概率分布,这也总是消费这所能认知的选择。
消费者赋予代表相同概率分布的所有博弈以相同的效用指数。
当面对及其复杂的博弈时,他会与第1章和第2章提到的“有限理性”相冲突。
如果两个博弈1G 和2G 包括同样的两个产出1π和2π,并且21ππR ,那么消费者会选择1π的概率更大的博弈。
不确定性情况下的决策选择摘要:本文以前景理论为基础,通过对可行性实验的研究,从经济学和心理学的角度解释了不确定性情况下决策者的选择。
关键字:不确定性;风险规避;效用风险理论的发展演变经历了三个阶段:从最早的期望值理论,到后来的期望效用理论,以及最新的前景理论。
按照期望效用理论,决策者在不确定性情况下进行行为选择时,一个理性的人会选择期望效用较大的行为,但是在期望收益相等的时候,期望效用理论却并没有提出决策者的行为选择。
同时,我们实验发现,在期望收益相差不大的情况下,根据不同的环境条件(这里指诸多的外界因素而非决策者本人因素)决策者有时甚至会更加青睐期望收益相对较小的选择。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背离期望效用理论的情况发生呢?一、不确定性抉择我们对一组不同收入群体的实验人员做了以下调查:试验一现在有两种选择,在确定有200元收入的情况下,做出以下选择:A:再确定得到50元;B:0.25的概率会再获得200元;实验结果:实验二现在有两种选择,在确定有400元收入的情况下,做出以下选择:C:确定会损失150元;D:;0.25的概率会什么都不损失;实验结果在对不同收入群体的决策者进行调查中发现,对两种不同的实验,虽然每一种选择的期望效用(这里我们为讨论简单,将决策者的效用简单化表现为收益)都是相等的,却有着截然不同的选择结果。
我们发现,决策者进行决策的因素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包括自身风险规避程度、收入状况、环境等,并不是依照某一种确定的方式进行下去的。
二、风险规避和风险喜好一般来说,风险对人们的效应取决于三个变量:风险本身的大小、财富水平以及主观态度。
而从现实生活中来看,面对风险的主观态度又在影响决策时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考虑马歇尔的直接效用函数,我们在这里只讨论效用函数中自变量只有一维、并且效用函数具有凹性的简单情况。
效用函数具有凹性是指:u’(x)>0,u’’(x)<0。
效用函数的凹性意味着三个经济含义:(1)风险规避;(2)边际效用递减;(3)想赢怕输。
预期效用理论的原理预期效用理论是经济学中的一种理论,描述了人们如何在面临不确定性的情况下进行决策。
该理论认为,人们的决策是基于对可能结果的效用价值的估计,而不仅仅是结果本身的价值。
预期效用理论的核心假设是人们是理性的决策者,他们会根据自己的偏好来最大化个人效用。
预期效用理论包含以下几个基本原理:1. 人们将评估概率与效用值相乘。
按照预期效用理论,人们会根据不同结果发生的概率来评估效用值。
如果某个结果发生的概率更高,那么它的效用值会更高。
2. 人们具有风险规避的倾向。
预期效用理论认为,人们在决策过程中更倾向于避免风险。
换句话说,人们更愿意选择稳定的结果而不是不确定的结果,即使这意味着得到的效用值可能较低。
3. 人们的偏好是相对的。
根据预期效用理论,人们对结果的看法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他们会将当前的决策结果与其他可能的结果进行比较,并选择效用值最高的结果。
4. 人们对效用的估计有偏好。
预期效用理论认为,人们的效用函数不是线性的。
换句话说,人们对不同结果的效用值的评估可能是非对称的,即对于得到相同效用值的正向和负向结果,人们的导向可能不同。
5. 人们会根据过去的经验进行决策。
预期效用理论假设人们会根据过去的经验来估计不同结果的概率。
如果过去发生某个结果的概率较高,人们可能会在决策过程中高估该结果的发生概率。
预期效用理论有着广泛的应用,尤其在金融和投资领域。
投资者在做出投资决策时,可以利用预期效用理论来评估不同投资方案的风险和收益。
此外,预期效用理论还可以解释消费者在购买决策中的行为,例如消费者对价格和质量之间的权衡以及选择不同品牌的决策过程。
然而,预期效用理论也存在一些限制。
首先,该理论假设人们是理性的决策者,可以准确评估概率和效用值。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概率和效用值的估计可能存在误差。
其次,该理论没有考虑到人们对风险的态度可能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改变。
人们在不同的情境下可能会表现出不同的风险规避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