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中医学的特色与中医基础理论课程
- 格式:doc
- 大小:33.00 KB
- 文档页数:10
绪论一、中医理论体系的概念中医学: 是中华民族具有独特理论和诊疗方法的传统医学。
中医基础理论:是研究和阐释中医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学科,为专业基础课性质。
二、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一)理论体系的形成1、形成标志《黄帝内经》:(《黄帝内经素问》、《灵枢经》)。
2、体系的确立《难经》:阐释并发展《黄帝内经》。
《伤寒杂病论》:第一部临床辨证论治专著。
(《伤寒论》)、(《金匮要略》)。
《神农本草经》:第一部中药学专著。
(二)理论体系的发展1、魏、晋、隋、唐时期《针灸甲乙经》:针灸学专著。
《脉经》:脉学专著。
《诸病源候论》:病因学专著。
2、宋、金、元时期《小儿药证直诀》:儿科学专著。
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寒凉派张从正:攻下派李杲:补土派朱震亨:滋阴派3、明清时期温病学:温热邪气导致的外感热病理论。
《瘟疫论》:戾气导致外感热病理论。
《医林改错》:重视实践,发展瘀血致病理论。
4、近现代时期中西汇通:主张西学中用。
中西医结合:中医现代化。
三、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一)整体观念整体观念:指一个事物的统一性和完整性。
1、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构成人体的各脏腑组织器官➢在组织结构上不可分割。
➢在生理上互相联系。
➢在病理上互相影响。
➢在诊断上要综合分析。
➢在治疗上要整体考虑。
2、人与自然界的统一联系(1)季节气候的影响生理:夏季多汗而少尿,冬季少汗而多尿。
病理:冬春季多呼吸道疾病,夏秋季多消化道疾病。
(2)昼夜晨昏的影响生理:白天人体阳气盛,夜晚阳气较衰。
病理:白天病情较轻,夜晚病情较重。
(3)地方区域的影响生理:南方人腠理多疏松,北方人腠理多致密。
病理:地方病,如瘿病(地方性甲状腺肿)。
(二)辨证论治辨证论治,辨别证候,讨论确立治则、治法。
➢证候:疾病发展到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症状:疾病过程中的临床表现。
➢病:疾病总过程的病理概括。
症状与证候的关系:现象和本质的关系。
病与证候的关系: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的关系。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范文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一、引言各位同学,大家好!今天我为大家带来的主题是中医基础理论的讲解。
中医作为我国独有的宝贵财富,拥有悠久的历史和博大的理论体系。
作为学习中医的基础,了解中医基础理论对于我们后续的学习和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在接下来的讲解中,我将从中医的基本概念和核心理论入手,向大家介绍中医的基础理论体系。
二、中医的基本概念中医,又称“中医药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包括中医理论和中药两个方面,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理论是中医的理论基础,它主要研究人体的结构、功能及其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以及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和治疗方法。
中医的核心理论包括四大体系:整体观念、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和经络学说。
1. 整体观念中医的核心理念是“整体观念”,也称之为“整体观”。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各个器官和组织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联系,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生命系统。
中医治疗强调调整整体的平衡,而不是只关注某个器官或症状的治疗。
2. 阴阳学说阴阳学说是中医理论的重要基础,它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核心之一。
中医将万物分为阴阳两个方面。
阴阳是相对的,互相依赖、互为消长,当阴阳失去平衡时,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3. 五行学说五行学说是中医理论中的另一个重要概念。
中医将天地万物划分为五行:木、火、土、金、水。
五行相互制约和转化,构成了一个动态平衡的生命系统。
人体的各个器官和组织也分别对应五行中的不同属性,如肝属木、心属火等。
4. 经络学说经络学说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中医独特的理论体系。
中医通过研究和诊断经络来了解人体的生理和病理状况。
经络是人体内部的一种能量通道,通过它们可以使气血运行通畅,维持人体的健康。
三、中医的疗法和治疗方法中医拥有丰富多样的疗法和治疗方法,其中最常见的有药物治疗、针灸、推拿和中医养生等。
1.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中医最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
中药是中医治疗的主要工具,通过选择合适的中药来调理人体的阴阳和五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中医学的医学模式我们现在开始上课了。
上一节我们讲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中医学肇始于《黄帝内经》,它构建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奠定了中医学发展的理论基础。
历代医家在《内经》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实践和学科发展的需要,从不同的角度补充、丰富、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其中以金元四大家为代表,对中医学理论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在明清时期,王清任是一个伟大的创新家,对中医学的理论做出了突出贡献,敢于超越前人。
到了近代时期,由于西学东进,西方以欧州文化的中心,西方的文化东进以后,在咱们国家思想界、文化界、科学界出现了中学和西学之争,人们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在思想文化界这种学术的争论,在探索中国的传统文化如何和西方文化进行交流,这种思想影响了中医界。
在近代时期,中医学术界提出了“中西汇通”和“中医科学化”的概念,试图用西方的西医学来解释中医学,或者是把两者混到一起。
尽管最终这两种思潮都没能够为中医学理论在近、现代时期的发展提出明确的思路、方法,(没能够)推动中医理论发展,但是对我们今天实现中医现代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它)使我们认真思索如何实现中医现代化?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直到今天,随着党和国家对中医事业的重视,促进了中医学术界不断地去探索怎样发展中医学术,怎样实现中医现代化。
那么如何实现中医现代化,是当今世界,包括思想界、文化界,尤其是我们中医学术界,在二十一世纪所面临的,或者正在探索解决的重大科学问题。
中医学的医学模式我们这一节讲中医学的医学模式。
第一个问题讲讲什么叫做医学模式。
首先说一说什么叫模式。
模式,从现代意义讲,是指范本、模本、样本的样式,也就是说,模式是一种样式。
模式作为学术的术语,在不同学科有不同学科的涵义。
它既是思想体系,又是一个思维方法。
那么模式在医学领域里就叫医学模式。
什么叫医学模式呢?医学模式又称医学观念,是人们考察、分析和处理有关人类健康和疾病问题的观点和方法,是一个历史范畴,它反映着一定历史阶段医学发展的特征、水平、趋向和目标。
《中医基础理论》说课说课稿《中医基础理论》说课稿一、课程简介与教学目标《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药学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它系统地阐述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中医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为学习中医药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与重点难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中医学的哲学基础、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病机学说、诊法与辨证论治等。
藏象学说、经络学说和病因病机学说是最为重要的内容。
教学重点在于使学生深入理解中医的理论体系,掌握中医的思维方法。
教学难点在于如何将抽象的中医理论形象化、生动化,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包括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践操作等。
通过这些教学方法和手段,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我们还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鼓励他们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实践来探索中医的奥秘。
四、教学资源与支持为了确保教学质量的提高,我们配备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支持条件。
这包括教材、讲义、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资料,以及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参考书籍、网络资源等。
我们还拥有一支高素质、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他们热爱教育事业,关心学生成长,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指导和支持。
五、评价方式与标准本课程的评价方式包括平时成绩、期末考试和实践活动三部分。
平时成绩主要考察学生的课堂表现。
通过这些评价方式,可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学质量,为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提供依据。
《中医基础理论》是一门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的课程。
我们将竭尽全力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和支持条件,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我们也期待学生们能够珍惜学习机会,努力掌握中医精髓,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中医基础理论》说课说课稿(1)《中医基础理论》说课稿一、课程简介与教学目标《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药学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它系统地阐述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如何学好中医基础理论同学们,现在开始上课。
这是本门课程最后一个单元,在前面系统讲述了这门课程的基本内容之后,我们回过头来:讲一讲作为本科学生如何来学习《中医基础理论》这门课程?最终,学习之后,要达到一个什么目的?在这个基础之上,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碰到一些难以理解的问题,选择有代表性的,在这里面,再作一次解释,提供一个思路和方法。
至于在讲述过程中曾经提到某一个问题,有多种学术观点、有多种学说,作为本科教学,只提供一个目前学术界共识的一个学说,其余的一律不要求,仅供同学们今后学习的时候去思考、去探索。
首先说一说,作为本科生进入高等学校,第一门中医课程——《中医基础理论》。
要想学好这门课程,每位同学应该做好三方面的准备,就是在原有高中教育的基础上,通过我们讲授这门课程,同学们能够体会到《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国的文化密切相关。
无论在哲学和科学,乃至人文,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都密切相关。
特别是和中国古代的哲学,有非常重要的关系。
因此,我们希望同学们在学习这门课的时候,认真去学一点中国的传统文化,特别是中国古代哲学史。
推荐给同学们一本我认为不错的《中国古代哲学史》,北京大学哲学系哲学教研室,是给哲学系学生上公共课的,叫《中国古代哲学史》。
希望大家认真去阅读。
通过阅读这本书,自学,可以了解中国古代的哲学大致的发展过程。
我们前面讲过气、阴阳五行,那里面都做了解释,这个概念是怎样?气、阴阳五行学说是怎么样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比较系统完整的中国古代哲学的理论。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除了读这本书之外,建议同学们读一点中国的小学,现在叫蒙学,中国文化的蒙学,推荐一本,读一读《幼学琼林》。
那里包括天文、自然、地理、文化、哲学、伦理,全都有了,是中国传统教育第一名七门课程。
至于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的还有许多书,读这一本,我看就能了解一下中国文化的概貌,从哲学、社会科学、伦理学、天文、地理、气候,那里面都有。
再推荐一本书,要想了解中国文化的大致发展过程,现在教育部为全国的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编写了一本中国传统文化,大概就有三本教材,任何一本教材都可以。
一、教案名称: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供中医本科用)第一章中医学导论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中医学的定义、特点和优势。
2. 让学生掌握中医学的历史发展脉络。
3. 让学生了解中医学的基本观念和思维方法。
三、教学内容:1. 中医学的定义和特点2. 中医学的历史发展3. 中医学的基本观念4. 中医学的思维方法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医学的定义、特点、历史发展、基本观念和思维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的中医病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医学的理论和实践。
五、教学步骤:1. 引入:介绍中医学的定义,引导学生了解本课程的学习内容。
2. 讲解:详细讲解中医学的特点、历史发展、基本观念和思维方法。
3.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的中医病例,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4.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5. 作业布置:让学生课后复习并完成相关的练习题。
六、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中医学基本概念的理解。
2. 作业批改: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3. 病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际病例分析中的表现。
七、教学资源:1. 教材:中医基础理论教材。
2. 课件:制作精美的PPT课件。
3. 案例资料:收集相关的中医病例。
八、教学时间:2学时九、教学重点:1. 中医学的定义和特点。
2. 中医学的历史发展脉络。
3. 中医学的基本观念和思维方法。
十、教学难点:1. 中医学的基本观念和思维方法。
2. 中医学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十一、教学准备:1. 教案:编写详细的教案。
2. 课件:制作精美的PPT课件。
3. 案例资料:收集相关的中医病例。
十二、教学过程:1. 引入:介绍中医学的定义,引导学生了解本课程的学习内容。
2. 讲解:详细讲解中医学的特点、历史发展、基本观念和思维方法。
3.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的中医病例,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4.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5. 作业布置:让学生课后复习并完成相关的练习题。
绪论一、中医理论体系的概念中医学: 是中华民族具有独特理论和诊疗方法的传统医学。
中医基础理论:是研究和阐释中医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学科,为专业基础课性质。
二、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一)理论体系的形成1、形成标志《黄帝内经》:(《黄帝内经素问》、《灵枢经》)。
2、体系的确立《难经》:阐释并发展《黄帝内经》。
《伤寒杂病论》:第一部临床辨证论治专著。
(《伤寒论》)、(《金匮要略》)。
《神农本草经》:第一部中药学专著。
(二)理论体系的发展1、魏、晋、隋、唐时期《针灸甲乙经》:针灸学专著。
《脉经》:脉学专著。
《诸病源候论》:病因学专著。
2、宋、金、元时期《小儿药证直诀》:儿科学专著。
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寒凉派张从正:攻下派李杲:补土派朱震亨:滋阴派3、明清时期温病学:温热邪气导致的外感热病理论。
《瘟疫论》:戾气导致外感热病理论。
《医林改错》:重视实践,发展瘀血致病理论。
4、近现代时期中西汇通:主张西学中用。
中西医结合:中医现代化。
三、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一)整体观念整体观念:指一个事物的统一性和完整性。
1、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构成人体的各脏腑组织器官➢在组织结构上不可分割。
➢在生理上互相联系。
➢在病理上互相影响。
➢在诊断上要综合分析。
➢在治疗上要整体考虑。
2、人与自然界的统一联系(1)季节气候的影响生理:夏季多汗而少尿,冬季少汗而多尿。
病理:冬春季多呼吸道疾病,夏秋季多消化道疾病。
(2)昼夜晨昏的影响生理:白天人体阳气盛,夜晚阳气较衰。
病理:白天病情较轻,夜晚病情较重。
(3)地方区域的影响生理:南方人腠理多疏松,北方人腠理多致密。
病理:地方病,如瘿病(地方性甲状腺肿)。
(二)辨证论治辨证论治,辨别证候,讨论确立治则、治法。
➢证候:疾病发展到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症状:疾病过程中的临床表现。
➢病:疾病总过程的病理概括。
症状与证候的关系:现象和本质的关系。
病与证候的关系: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的关系。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是以阴阳五行作为理论基础,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
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情、病位,分析病机及人体内五脏六腑、经络、关节、气、血、津液的变化,判断邪正消长,进而得出病名,归纳出证型,以辨证论治原则,制定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治法。
使用中药、针灸、推拿、拔罐、气功、食疗等多种治疗手段,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而康复。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一、整体观念:是指机体自身整体性和机体内外环境统一性的思想。
1、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形体、结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
2、人与环境密切相关季节气候昼夜晨昏地理环境3、人与社会环境密切相关。
二、辨证论治1、辨证:是将四诊收集的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和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病。
2、论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阴阳五行一、阴阳学说1、阴阳的基本概念:阴阳师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阳——运动、外向、上升、温热、无形、明亮等。
阴----相对静止、内守、下降、寒冷、有形、晦暗等。
2、阴阳的基本内容(1)相互对立(2)互根互用(3)消长平衡(4)相互转化3、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1)说明人体组织结构(2)说明人体生理活动(3)说明人体病理变化阴阳偏盛——阳盛则热阴盛则寒阴阳偏衰——阳虚则寒阴虚则热(4) 用于疾病诊断望诊:色泽鲜明属阳,色泽晦暗属阴闻诊:语音高亢宏亮属阳,语音低微无力属阴。
问诊:喜寒恶热属阳,喜热恶寒属阴。
切诊:脉浮、数、滑、实为阳,脉沉、迟、涩、虚属阴。
(5)、用于疾病治疗:补其不足,泻其有余。
二、五行学说1、五行的基本概念五行: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2、五行相生相克五行相生:是指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促进、资助、协同作用。
次序:木—火—土—金—水—木五行相克:是指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抑制、约束、拮抗作用次序木—土—水—火—金—木注:相生相克五行相乘相侮:相乘(过度克制)相侮(反向克制)3、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作用(1)确定五脏的五行属性(2)说明五脏的病变的相互影响(3)用于疾病的诊断(4)用于疾病的治疗气、血、津液气气的概念:气是不断运动的具有很强活力的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中医学的特色与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同学们好,我们现在开始上课。
我们上一个单元讲述了中医学和中医理论体系的概念,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这一节我们接着讲中医学的优势和特色。
中医学的优势和特色是与现代医学相比较而言的,那么中医学的优势和特色表现在哪些方面呢?中医学的优势和特色(一)中医学的整体医学模式(第)一(个优势和特色)表现为中医学的整体医学模式,我们昨天讲了,中医学的医学模式是整体医学模式,这个整体医学模式(反)映了中医学对生命、健康、疾病问题的基本观点。
(其)一、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的特征,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中医学的医学模式是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文化背景的,与以欧洲文化为中心的,以西方文化为背景的现代医学有着显著的区别,这是第一点。
其二、中医学的科学思维方式是朴素的、系统的整体思维方式。
它从整体、矛盾、运动、联系的观点去看待问题,来认识生命的运动过程,认识疾病和健康之间的关系,这种科学思维方式与现代系统科学思维方式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仅仅它是朴素的而已。
这个科学思维方式也比现代医学的思维方式要科学,这个科学思维方式代表着现代科学科学思维方式的发展方向。
其三、表现为天地人三才一体的认识论。
就是中医学的思维方式在认识生命、认识健康和疾病的问题上,把人同自然、同社会放在一起来考察,把天地人三者作为一个系统来考察,人是这个系统之中一个子系统,放到这样一个大的系统从整体上来认识问题,认识生命的运动过程,认识健康和疾病的问题,来处理疾病的问题。
这是第一(个)优势和特色,与现代西医学相比较而言表现在中医学的一个整体医学模式。
(二)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第二个(优势和特色),中医学有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也是同西医学相比较而言的。
其一、表现为这个理论体系将哲学和医学融为一体。
我们在上一节中讲到,中医理论体系以中国古代哲学气、阴阳、五行学说作为哲学基础,作为构建中医理论体系的科学方法论。
应用气、阴阳、五行等中国古代哲学一些基本范畴和概念来阐述生命、健康和疾病的问题,将哲学的概念转化为医学自身的概念,使气、阴阳、五行这些中国古代哲学的思想和医学融为一体,构成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现代医学所没有的。
这是第一点。
其二、中医学表现为它是融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为一体这样一种医学。
既承认人的生物学属性,又承认人的社会属性,强调人在生命过程中与自然环境特别是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在考察生命、健康、疾病问题的时候,从自然、社会这个整体来考察人的生命运动过程,这和单纯的生物医学有本质的区别。
这一点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生物科学的发展,中医学这种优势显得越来越突出。
当今世界现代医学已经认识到人的精神状态、情感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作用。
那么,近几年现代医学提出了心身医学的概念。
就咱们国内现在翻译过来(的)几本著名的心身医学的著作而言,这些医学家按照他们现在的观点,用西医的观点来看,现在西医所有的疾病都和人的精神因素有关,无一例能除外的。
那么西医现在认识到社会环境、人的精神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这样一种认识我们中医学从构建理论体系开始就已经认识得很清楚。
几千年来中医学在治疗疾病的时候,从不把治疗疾病的手段限于唯一的药物和针灸,每个实施治疗过程中都把调整人的情绪、调节七情作为一项重要手段,医生在施诊过程中同患者进行交流的同时进行感情的交流,实际上就是在进行人的精神状态的调节,咱们中医的古书叫人事疗法,活套疗法。
中医生在辨证论治的过程中实际上在进行着情志的治疗,这一点是现代医学所不及的,尤其是在当今世界,生活行为方式、精神因素在疾病过程中对人的健康所产生的作用越来越重,所以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它的特色优势显得越来越明显。
所以,二十一世纪(在)国家制定中医药发展纲要里面有一个重大的命题就是中医对情志疾病的干预,用西医的话说就是心身疾病的干预,这是咱们中医学的重大特点。
其三、从功能状态来考察生命、健康和疾病。
咱们中医学认识生命的运动、认识健康、认识疾病不是源于解剖学。
我们在上一单元讲过,中医理论体系的构建是有形态学基础的,特别是古代的解剖学,但是中国的思维方式决定了考察生命健康的问题不是仅仅取决于解剖学,而是从生命运动过程当中,从生命的现象,无论是正常的现象还是异常的现象,从这些现象入手来考察生命、健康和疾病的问题。
对于正常的生命过程主要是从功能状态,从生命现象来考察,不是追究于它的解剖形态结构发生哪些改变,由内而外,由形态来决定它的生理功能,这个思考方法由中医学这个朴素的、系统的、整体的科学思维方式所决定,我们现在所建立的这些概念都是从外至内,从功能状态来进行考察的,这一点也是区别于现代医学的。
现代医学是以解剖学为基础,随着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等等多个学科的发展而形成现代医学的医学体系,它是以解剖形态学为基础的,结构和功能是个线性关系。
而中医学在认识问题的时候,考察生命、健康和疾病问题的时候,恰恰与这个思维方式相反,也正是这一点恰恰反映了中医学的思维方式是符合现代科学的系统科学思维方式。
系统科学思维方式考察问题的立足点是从功能状态来考察系统的结构,来考察系统的功能,而不是先从系统的结构来说明系统的功能,上面所讲的表现为中医学的优势和特色的独特的理论体系。
(三)诊疗体系第三个(优势和特色),它的诊疗体系也有自己的特点,那叫四诊合参、辨证论治。
我们前面讲了,中医学考察问题是从功能状态入手,不是仅仅从解剖形态的变化来考察生命、健康和疾病的问题,因此在四诊过程(中)强调四诊合参,内外相袭。
中医学建立任何一个概念,特别是考察生命、健康和疾病的问题以后,它采用的思维方法《内经》已经给我们说得非常清楚了,我们今天把它总结成为“内外相袭”,由内至外,由外至内,那么既有解剖学基础,又不完全囿于解剖,而重在由外及内。
那么“四诊合参,内外相袭”这种诊疗思想就体现出全面、系统、整体这样一种思维方式,所以中医在看病的时候一定要坚持这个系统、整体的科学思维方式,一定要坚持四诊合参。
望、闻、问、切这四者是互补的,任何一个诊疗过程,望、闻、问、切任何一个都不能全面地来对疾病的现象得出一个全面的结果,所以从古至今非常强调“四诊合参”。
“四诊合参,内外相袭”这个诊疗思想也反映了中医学的科学思维方式。
在治疗过程中强调“辨证论治”。
那么“辨证论治”这四个字集中体现了中医学的科学思维方式是系统整体的科学思维方式,在实施治疗过程中体现(出来)。
但是中医学在强调系统整体地来调节人的疾病状态的同时并不仅仅是如此,而且更重视因人而治,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叫个体化治疗,强调个体的差异性。
那么把这两者结合起来,中医既从宏观注意系统整体的变化,同时又注意局部的变化,把局部和整体统一起来。
这就是中医理解系统的、整体的科学思维方法表现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的特色。
(四)治疗体系第四(个优势和特色),在中医学的治疗体系上,它的特点表现为整体的综合调节。
具体可表现为:(其)一、中医学治疗疾病采取(的)是内治和外治相结合。
那么内治和外治有多种手段,基本思想是内外结合,这(是)从古至今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经验。
其二、药物和非药物结合。
尽管我们中医学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是药物,但是常常是还并不忽视非药物的治疗手段,比如针灸、按摩、心身的调节,以及不仅是学术界而且老百姓都知道的养生各种手段,都属于非药物治疗措施。
常常是非药物治疗措施在保障人的健康、预防疾病过程中起的作用要比药物作用更大,这也是中医学一个特点。
其三、方剂的综合调节。
尽管方剂有大小、奇偶,有单方,有复方,针灸的处方也好,药的方剂也好,它是由若干个药物、若干个穴位所构成的,那么它构成的思想是建立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之上。
几个穴位,或者是几味药物形成这个方剂的结构,体现了辨证论治这样一种思想,那么辨证论治的思想体现了中医学整体的治疗思想。
所以这个“方”是中医学治疗疾病采取的具体措施,方剂的构成上反映为整体的综合调节。
它的思想基础是中医学系统整体的思维方式,或者说是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在方剂上、在选用治疗措施、治疗手段、方法上的集中体现,这也是现代医学所不及的。
我们研究中医学治疗手段,为什么我们国家特别重视复方的研究?(方)虽有大小奇偶,有单有复,我们强调复方,(因为)复方更能够集中体现中医学的学术思想。
(五)养生保健体系第五(个优势和特色),它有自己独特的养生保健体系,这也是与西方医学相比较而言的。
在养生保健上一个基本观点强调天人合一、动静互涵、形神合一。
特别是天人合一、形神合一、这是中医养生的最基本的观点。
至于动静,那是具体措施,也是西方医学所不及的。
那么养生其中也强调把人放在天地之间来考察,放在环境之中来考察,强调在不同的环境之下,人养生(的时候)采取不同的措施,人的机体的阴阳平衡要和环境的阴阳相一致,叫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这样人才能够健康长寿,这是其一。
其二、具体的保健方法丰富多彩,(这是)全世界所有传统医学都所不及的。
印度医学在世界传统医学当中仅次(于)咱们中医,有完整的理论体系,治疗方法也丰富多彩。
中医学在养生保健(上)丰富多彩的方法是目前世界著名的几大传统医学所不及的,又是现代医学所不及的。
上述这些就是中医学的优势和特色。
总之,在思想方法上,中医学是系统整体的科学思维方式,这个思想方法决定了中医学来考察生命、健康、疾病的时候它的基本观点,贯穿在中医学对健康、疾病的认识和预防保健整个过程当中。
这些特点和优势表现为和现代医学它们之间有显著的差别,这也是我们现在积极地要继承中医,要发展中医,要促进中医现代化(的原因)。
(实际上)就是要进一步弘扬中医的优势和特色。
八、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性质、特点和内容下面讲最后一个问题,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性质、特点和内容。
前面我们讲了中医理论体系,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中医学的基本特点具体表现为中医学的医学模式,这个医学模式体现了中医学的优势和特色。
那么本门课程是什么样的课程呢?它有哪些内容呢?怎么来学习呢?下面介绍一下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性质、特点和内容。
第一、它的性质(一)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各个学科当中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二)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各分支学科的理论基础。
无论是基础学科或者临床学科,所有的学科的理论基础都是依据中医基础理论这门课程的。
第二、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特点。
我们把它归纳出来以下几个特点:一、哲理性。
我们刚才讲中医的特色已经讲到了,讲到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时)也讲到了,它以中国古代哲学气、阴阳、五行学说作为自己的哲学基础、医学观和方法论,体现为(在)中医理论里面哲学和医学融为一体。
中医基础理论里面一些概念和术语有的是从哲学移植来的,比如后面我们讲的气、阴阳、五行、气化、气机都是哲学的概念,但是这个哲学概念移植到医学里来以后,用它来论述生命、健康、疾病等基本的医学问题,又转化为中医学自身的科学术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