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鞍山简要地理
- 格式:doc
- 大小:32.50 KB
- 文档页数:4
马鞍山名称由来:相传楚汉战争时,楚霸王项羽被困垓下,败退至和县乌江,自刎而亡。
乌骓马思念主人,翻滚自戕,马鞍落地化为一山,该山即名马鞍山,马鞍山市也由此得名。
地理位置:位于安徽省东部,长江下游南岸,东临石臼湖与江苏溧水县和高淳县交界;西面长江与和县相望,南与芜湖市郊、芜湖县、宣城市接壤;北与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毗连。
气候特征:属北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具有四季分明,季风显著,温和湿润,梅雨集中,降水量略偏少,日照偏少等特征。
历史文化:历史悠久,西周时属吴国,春秋战国时先后由吴改属越国和楚国。
秦至西晋均属丹阳县,隋以后为当涂县。
众多文人墨客在此留下大量诗赋书画。
唐代大诗人李白晚年多次驻留马鞍山,留下了诸多佳话,也让这座城市与诗歌结下了不解之缘。
比如他写的《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成为千古名句。
城市荣誉:是全国文明城市,并且从2009 年开始已蝉联五届。
旅游资源:采石矶:是国家5A 级景区,与岳阳城陵矶、南京燕子矶并称为“长江三矶”。
这里江面狭窄,形势险要,自古为江防重地,景色壮丽,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李白文化园:位于马鞍山市南部的当涂县,是李白的墓地所在,对于研究李白的生平和诗歌创作具有重要意义。
其他景点:还有陋室、霸王祠、褒禅山等景点,分别与刘禹锡、项羽、王安石等历史人物相关,充满了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
经济产业:马鞍山是一座资源型城市,因钢设市、因钢兴市,以马钢而闻名,是中国重要的钢铁工业基地。
总的来说,马鞍山是一座兼具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诗城”的美誉名副其实。
它的旅游资源丰富,经济产业具有一定特色,是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也是长三角城市群和南京、合肥都市圈的重要成员。
◆马鞍山市情简介马鞍山位于安徽省最东部,横跨长江、毗邻南京。
1956年10月建市,现辖3县3区,总面积4049平方公里,总人口228.5万,其中市区面积704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93.3平方公里,城镇化率65.15%。
马鞍山是一座美丽的城市。
在中国版图上有明显的标记:万里长江到了马鞍山掉头北流,唐代大诗人李白在此留下的千古绝唱《望天门山》“碧水东流至此回”,描写的就是这一景观,长江两岸也因此称为江东、江西。
楚汉战争中项羽乌江自刎时说“无颜见江东父老”,江东就是指马鞍山一带,马鞍山也素称江东大地。
马鞍山自然风光秀丽:素有“九山环一湖、翠螺出大江”的美誉,山清水秀、风景宜人。
马鞍山规划建设富有特色:城市依山环湖拥江而建,容积率、建筑密度低,人口不多,公园、广场众多,是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试点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
马鞍山是一座文明程度比较高的城市。
是中部地区首个全国文明城市,去年连续三届蝉联“全国文明城市”称号。
马鞍山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自古以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文人墨客流连忘返的地方,刘禹锡的《陋室铭》、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李之仪的《卜算子》、周兴嗣的《千字文》等千古名篇均成就于此。
李白一生在此写下53首壮丽诗篇和7篇文章,并长眠于大青山脚下,至今在采石矶还流传着李白跳江捉月、骑鲸升天的故事。
为了纪念诗仙李白,马鞍山每年举办一届李白诗歌节,因此被誉为“诗城。
马鞍山是一座工业城市。
因钢设市,先有马钢、后有马鞍山市,又被称之为“钢城”。
全市二产比重60%,以钢铁为基础材料的下游产业比较发达,还有汽车、电力、化工、建材、食品、铸造等一批优势产业集群。
工业城市有两个特征:一是崇尚工业、崇尚企业家的文化蔚成风气;二是各类加工设备齐全,人才、产业配套能力较强。
这几年,也发展了一些新兴产业,如电子信息、光伏、光电、风电、新能源等。
1 总论1.1 概述1.1.1 地理位置及交通状况马鞍山铁矿位于金平县城40°方向,平距约26Km,属金平县勐桥乡管辖。
勘查区地理坐标:东经103°24′30″~103°27′30″,北纬22°51′30″~22°54′45″,面积30.65Km2。
矿段范围北起田房,南至坡石赖,东至桥头街,西到石板寨,东西长约3.50km,南北宽约2.86km,面积约10Km2。
矿区紧邻勐桥乡政府驻地桥头街,北东部有马鞍底三级公路(三那公路)通过,该公路起始于蔓耗大桥,经米场到勐桥。
勐桥至蔓耗大桥公路距离32 Km,蔓耗大桥至个旧市88 Km,勐桥至蒙自红河钢铁厂(经个旧)运输距离170 Km。
桥头街有简易乡村级公路穿过矿区的北西部,交通较为方便,详见图1-1。
1.1.2 区域自然地理及经济状况勘查区位于红河南岸,地处云贵高原哀牢山脉的南端。
受红河及其支流的切割,形成山高谷深以中高山为主的典型山区地貌。
地势呈西高东低,南高北低,海拔标高350m(勐桥弯河桥)~1057.42m(马鞍山主峰),相对高差为707m。
区内主要山脉走向均为北西~南东延伸,主要河流老碑页河为矿区的最低侵蚀基准面(标高350m),该河流属红河水系支流,流向北东,流水属常年性流水,流量受季节性影响,动态变化明显。
区内气候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垂直气候分带复杂、低纬山原型季风气候特点。
属热带湿风无寒地区,全年无霜,雨量充沛,干湿季节明显;气候炎热,年平均气温23.0℃,最高气温40℃,最低气温-2.3℃;年平均降雨量1289.0mm,降雨主要集中在当年的5~10月份,当年11月至次年4月为旱季;年平均蒸发量664.5mm,年平均相对湿度85%;主导风向东南风,年平均风速图1-1 矿区交通位置图2.1m/s,最大风速3.5m/s;根据矿区周边县城金平县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河口县为6度,而将其地震烈度确定为7度。
马鞍山市城市简况及房产市场简介1、地理位置马鞍山市位于长江下游南岸、安徽省东部,地处北纬31°46'42''~31°17'26''与东经118°21'38''~118°52'44''之间;东临石臼湖与江苏溧水县和高淳县交界;西濒长江与和县相望;南与芜湖市郊、芜湖县、宣城县接壤。
至芜湖市区30公里;北与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毗连,具有临江近海,紧靠经济发达的长江三角洲的优越地理位置。
马鞍山市最北点在慈湖河入江口,最南点在黄池镇水阳江中心航道线上,最西点为江心洲与和县之间长江主航道中心线,最东点处于石臼湖中心线。
全市总面积1686平方公里,南北最大纵距54.4公里,东西最大横距46公里。
2、行政划分及人口情况全市户籍人口为126.57万人。
其中:农业人口66.49万人,非农业人口60.08万人。
据抽样调查,人口出生率为10.1‰,死亡率为4.6‰,自然增长率为5.5‰。
全市土地总面积1686平方公里,其中市区354平方公里。
境内辖1县3区、17个镇、14个乡、13个街道办事处、122个社区居民委员会、366个村民委员会。
3、城市交通马鞍山市是安徽省东部的重工业城市,也是重要的经济强市,它的交通系统尤其是铁路交通十分发达,比如宁铜线上的列车均会停靠马鞍山站。
而马鞍山到南京的高速公路已经开通,到南京走高速公路仅需半个小时车程。
至于航空方面,马鞍山距南京禄口国际机场仅38公里之遥。
除此之外,马鞍山还有发达而又廉价的水运。
4、城市规划(一)规划目标至2010年城市发展规模为城市人口94万人(包括当涂县城),城市建设用地约为100.8平方公里(包括当涂县城),人均用地为107.2平方M。
(二)发展模式城市的发展模式为“一主一副二带”的城市空间体系和“两轴两带”的空间发展模式,以实现南进东扩的城市用地布局形态,在城市空间网络节点和主轴线的激发与支撑作用下,带动城市空间发展。
马鞍山地质概要[地质演化]马鞍山市在地质上位于宁芜断陷盆地的南段和中段,广泛分布着中生代陆相火山岩及因火山喷发沉积而成的铁矿床。
现今的地质构造和地表形态是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经历了海洋——隆起成陆——海水入浸——地壳多次升降沉积——火山喷发——断陷侵蚀等复杂的内外应力作用过程才形成的。
大约在4亿年前(早古生代),马鞍山地区是一片汪洋大海。
在距今4~3.5亿年间(泥盆纪),海水逐渐后退,成为陆地。
但在石炭纪到三叠纪之间(距今3.5~1.8亿年间),地壳沉降,海水再次入侵,陆地为沧海。
其间也曾有短期的地壳隆起,地壳升降运动频繁。
在距今1.35亿年后(属中生代白垩纪),由于受印支运动影响,该地区地壳活动加剧,先后出现了强烈的火山喷发。
火山喷发的整个过程大约持续了3000万年。
在燕山运动的中、晚期(距今6000万年后),地壳发生断陷,成为陆相火山盆地。
到了新生代的晚第三纪(距今2500万年),该地区又发生局部的火山活动。
在第四纪(距今200~300万年)新构造运动中,马鞍山地区因位于长江下游断裂带东岸,受江南古陆影响,地壳出现间歇性升降运动,并且向西岸掀斜下降,使长江河道东岸紧靠丘陵矶石,左岸形成较为开阔的冲积平原。
由于马鞍山地区是一个非严格封闭的断陷构造盆地,有缺口连通长江,发源于皖南山地的水阳江、青弋江也经该洼地注入长江。
后由于泥沙淤积,通长江的缺口封淤,大约在第四纪全新世早期(约100~150万年以前),这一地区形成古丹阳湖。
古丹阳湖形成初期水深岸陡,范围辽阔,面积达4100平方公里左右,今马鞍山市和当涂县的绝大部分地区为湖水所淹。
第四纪全新世中、后期(距今100万年)以后,今芜湖至马鞍山间的地壳略有上升,古丹阳湖逐渐收缩。
[火山喷发]根据地质勘探及同位素年龄测定,马鞍山地区在中生代的白垩纪(距今1.35亿~7000万年),发生过三期四次集中的火山喷发活动。
第一期火山喷发活动,表现为全地区广泛地喷发,时间大约在距今1.26~1.2亿年间,持续约600万年,火山口大约在今当涂县龙泉乡龙王山和马鞍山市向山地区的大黄山。
马鞍山市情简介“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就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在马鞍山境内的采石矶所作。
马鞍山是新中国成立后建设和发展起来的一座新兴工业城市,位于安徽省东部,长江下游南岸,东临石臼湖与江苏溧水县和高淳县交界;西濒长江与和县相望,南与芜湖市接壤,北与南京毗连,1956年10月建市,现辖三区一县,总面积1686平方公里,总人口126万,其中市区面积354平方公里,人口59万。
马鞍山地理位臵优越,水陆空交通便利,内河航运以长江为主,长江马鞍山港是天然深水良港,国家一类口岸。
铁路通过宁铜线,北接京沪线、西接皖赣线。
公路运输方便快捷,经宁马高速、沪宁高速到南京市区车程只有40分钟,到上海只需4个小时。
航空运输距南京碌口国际机场不足1小时车程。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经济社会驶入又好又快发展的轨道,经济总量位居全省第三,人均生产总值、人均财政收入、人均可支配收入等多项人均经济指标连续多年位居全省各地之首,达到长三角中等发展城市水平。
2006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415亿元,人均生产总值4300美元,财政收入76亿元。
工业经济实力较强,安徽最大的工业企业马钢就座落在马鞍山, 马钢是国内最大的上市公司之一,销售收入在安徽省企业中率先突破百亿元,铁钢材产量已突破1000万吨。
地方工业发展不断加快,特种专用汽车的产销量和市场占有率列全国第一位,造纸、炭黑、磁性材料、回转支承、液压锤等一批产品居于行业领先地位,法国圣戈班、美国沃尔玛、英国BOC、日本丸红、台湾中橡、青岛啤酒、珠海格力、蒙牛乳业等大批国内外知名企业相继来马投资。
马鞍山有着悠久的历史。
西周时属吴国,春秋战国时期先后改属越国和楚国,地名最早可追溯至楚汉战争时,楚霸王项羽被困垓下,四面楚歌,败退至和县乌江,请渔人将心爱的坐骑乌骓马渡至对岸,自觉无颜见江东父老,自刎而亡。
乌骓马登岸后思念主人,翻滚自戕,马鞍落地化为一山,马鞍山由此而得名。
新马鞍山市简介一、规划背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国函[2011]84号)国务院关于同意安徽省撤销地级巢湖市及部分行政区划调整的批复,原地级巢湖市管辖的含山县,和县(不含沈巷镇)划归马鞍山市管辖。
二、地理概况含山县、和县(不含沈巷)划归马鞍山市后,新马鞍山市位于沿江两岸,像一片梧桐树叶。
新马鞍山市东临石臼湖与江苏溧水县和高淳县交界;南与芜湖市郊、芜湖县、宣城市、无为县接壤;西与巢湖毗邻;北与安徽全椒县和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普口区相连,具有跨江近海,紧靠经济发达的长江三角洲的优越地理位置。
全市总面积3927平方公里,南北最大纵距约80公里,东西最大横距约130公里。
其中:马鞍山市区总面积:340平方公里,含山县总面积:1047平方公里,和县总面积:1194平方公里,当涂县总面积:1346平方公里。
新马鞍山市市域面积三、人口与行政区划1、行政区划新马鞍山市辖三区、三县、35个乡镇(30个镇、5个乡)其中:马鞍山市区辖三区4个乡镇(2个镇、2个乡)含山县辖8个乡镇和县辖9个乡镇当涂县辖14个乡镇(11个镇、3个乡)新马鞍山市行政区划2、人口新马鞍山市常住人口为222.13万人,户籍人口227.8万人(以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和统计年鉴中2010年末人口数据为准)。
其中:马鞍山市区常住人口74.15万人;户籍人口63.87万人含山县常住人口37.6万人;户籍人口44.5万人和县常住人口47.9万人;户籍人口54.2万人当涂县常住人口62.48万人;户籍人口65.23万人新马鞍山市现状人口四、经济社会发展概况马鞍山市(含当涂县):2010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811.0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5.0%。
全年实现财政收入140.04亿元,比上年增长14.5%。
三次产业结构比为3.5:69.5:27。
全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15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9332元。
含山县:2010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64.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6%。
马鞍山市水利概况马鞍山市地处长江及其支流水阳江、青弋江下游,属沿江平原地区。
位于安徽省东部,紧邻南京,距离南京40公里、上海300公里、杭州270公里,交通便捷,高速公路到上海、杭州仅三个小时车程,到南京和禄口国际机场不到40分钟车程,处于沿海和长江两大经济区交汇处,省对外开放东大门,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成员城市。
为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均降雨量1080mm、年均气温15.8‴,位于北纬30°46′42″--30°17′26″,东径118°21′38″---118°52′44″。
全市辖三县三区,总面积404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25.6万亩),总人口为252万人(2011年统计)(2010年统计:总人口为228.3万人。
其中:农业人口146.93万人,非农业人口81.37万人)。
我市境内水网密布,沟渠纵横,地势东北高西南低,既有圩区,又有山丘区。
共有水库164座,其中,中型水库6座、小(1)型水库23座、小(2)型水库135座,总库容17091万方,其中兴利库容8788万方;各类排灌站1362座,总机装14.3万千瓦;各类涵闸642座。
塘坝 5.17万座,总塘容16740万方。
河流总长488.61Km,主要河流19条,流域面积2901.50k㎡(其中不包括长江和县段、长江马鞍山段、姑溪河、青山河、黄池河、运粮河)。
其中通江河流19条。
“两湖”:石臼湖(面积约202平方公里)、雨山湖(面积0.8平方公里)。
堤防总长1226公里,其中长江堤防97.90公里。
共有大小圩口116个,万亩以上圩口36个、万亩以下五仟亩以上20个、五仟亩以上壹千亩以上60个。
灌溉面积为52.23万公顷(2010年马鞍山年鉴统计)。
马鞍山港是长江十大港口之一、国家一类口岸,对外全面开放,两岸直航,可停靠外国级船舶及万吨级船舶。
一、现状基本特征1、地理位置马鞍山市位于安徽省东部,长江下游东岸,长江三角洲的西缘。
北、东两面分别与江苏省江宁县高淳县接壤,南面与芜湖市接壤,西临长江与和县相望。
长江水路东到上海440公里,西达武汉685公里,陆路北距南京市区45公里,南距芜湖市区50公里,东至南京禄口机场35公里。
2、历史沿革马鞍山地区历史悠久。
西周属吴国,春秋战国先后由吴改属越国和楚国。
秦至西晋,均属丹阳县,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侨置于皖南一带的当涂县徙沿姑孰,上旨姑孰为当涂县之始,迄今相沿不变,从这时开始至1956年的1368年间,马鞍山地区均属当涂县。
民国裁府留县,当涂县属安徽省,1949年4月24日马鞍山解放。
1954年设马鞍山镇。
1955年设马鞍山矿区。
1956年10月12日,经国务院批准,设置马鞍山市。
3、自然条件马鞍山市西临长江,为长江中下游平原一部分。
市区地形基本上分为三部分:东部丘陵区;西部沿江地带分布着低丘,低丘与长江之间是狭长的阶地与河漫滩,长江中还有沙洲;中部是较为平坦宽阔的冲积平原,平均海拔在10米左右。
马鞍山市气候属北亚热带季风型湿润气候,四季分明,季风显著,温和湿润,梅雨集中。
马鞍山境内河渠纵横,湖塘密布。
长江在市域内全长41公里,干流36公里。
慈湖河总长26公里,流域面积124.58平方公里。
采石河总长18.2公里,流域面积100.70平方公里,雨山河总长5.1公里,流域面积27.5平方公里,雨山湖水面0.85平方公里,调蓄容量120万立方米,以上河流均自东向西流入长江。
5、规模特征2001年底,城市建成区面积达67.58平方公里(含当涂县城),其中主城区61.25平方公里,当涂县城6.33平方公里;城市常住人口62万人(含当涂县城)其中主城区55万人,当涂县城7万人。
6、空间形态特征主城区规划采取“一城四团式”的空间结构,保持东进南扩的发展态势,工业和居住两大主要功能用地分别位于宁芜铁路两侧平行向南发展的格局。
辽宁马鞍山简介
马鞍山,位于辽宁东南部,辽宁省葫芦岛市建昌县境内,距市区12公里,距沈阳120公里,是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4A
级景区。
马鞍山自然景观雄奇壮丽,生态环境优越,森林覆盖率达88%,动植物种类繁多。
野生动物有梅花鹿、金雕、野兔、飞龙、锦鸡等;野生植物有香果、刺葡萄等40余种。
由于这里属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宜人,年平均气温6-10℃。
年平均降雨量800-1200毫米。
马鞍山景区面积60平方公里。
山中有水,水中有山;山上
有林,林中有山;森林覆盖率达88%,其中有省级以上保护树
种50余种。
马鞍山还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积淀。
建昌县
是金代女真族部落在此的活动中心之一。
金(大定)元(大德)之际女真人在此建立了金朝。
元末明初女真人又在此建立了女真族政权和屯田。
在辽金时期还修建了辽、金两座寺庙(现均已不存)和一座“三清阁”(即三圣阁)及一座关帝庙等名胜古迹。
清代在马鞍山建起了“东陵”、“西陵”两座陵墓。
—— 1 —1 —。
马鞍山城市概况马鞍山市位于长江下游南岸、安徽省东部,全市土地面积4042平方公里,市区规划面积715平方公里。
全市辖三县三区,6个乡,30个镇,171个社区居委会,425个村民委员会。
地理位置马鞍山市区地处北纬31°46′42″~31°17′26 ″与东经118°21′38″~118°52′44″之间;东临石臼湖与江苏溧水县和高淳县交界;西濒长江与和县相望,南与芜湖市郊、芜湖县、宣城市接壤;北与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毗连,具有临江近海,紧靠经济发达的长江三角洲的优越地理位置。
马鞍山市最北点在慈湖河入江口,最南点在黄池镇水阳江中心航道线上,最西点为江心洲与和县之间长江主航道中心线,最东点处于石臼湖中心线。
全市总面积4042平方公里,南北最大纵距54.4公里,东西最大横距46公里。
行政区划与人口2010年末,全市户籍人口为228.3万人。
其中:农业人口146.93万人,非农业人口81.37万人。
据抽样调查,人口出生率为10.1‰,死亡率为4.6‰,自然增长率为5.5‰。
自然资源马鞍山矿区地处长江下游宁芜--罗河成矿带,是我国七大铁矿区之一。
主要矿产资源有铁矿、硫铁矿、金矿、石膏、石灰土、钾长石、五氧化二矾、明矾石、高岭土和云母等。
其中铁矿是马鞍山的主要矿产资源,截至2003年底,已探明的铁矿产地有44处,伴生矿产地14处,铁矿总储量12.1亿吨,矿区主要分布在南山、姑山、黄梅山等地,硫铁矿集中分布在市郊的向山、马山地区,总储量约19937.7吨。
伴生的磷矿储量大,品位高,仅南山矿区储量即达53.1万吨。
分布于向山地区的明矾石矿,储量达367.7万吨,是制造钾肥、硫酸的重要原料。
基地在马鞍山市境内的马钢(集团)控股有限公司,除拥有市境内的南山、姑山2个铁矿区外,还拥有市外的桃冲、庐南、霍邱3个铁矿区。
截至2000年底,马钢集团五大铁矿区基本储量为:铁矿22.43亿吨,硫铁矿4993.7万吨,伴生五氧化二矾金属量158.26万吨,伴生五氧化二磷金属量430.80万吨,伴生铜金属量10.84万吨。
马鞍山的气候特点有什么特征马鞍山的气候特点有什么特征马鞍山横跨长江、接壤南京,自古就有“金陵屏障、建康锁钥”之称。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马鞍山的气候特点简介,希望能帮到大家!马鞍山的气候特点马鞍山位于安徽省东部,长江下游南岸,属北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季风明显,四季分明,气候温暖湿润,雨热同季。
马鞍山年平均温度在16℃左右,最冷为1月,平均温度3℃,最热为7月,平均温度在28℃左右。
马鞍山市年平均降水量有1100mm,年际变化大,最大值为1991年的1918.7mm,最小值为1978年的459.8mm,前者为后者的四倍。
7月是一年中降雨量最多的月份,多年平均的月雨量为182.5mm。
马鞍山的地理位置马鞍山市位于安徽省东部,长江下游长三角区,地处东经117°53'~118°52'、北纬31°24'~32°02',区域内长江东西贯穿。
东邻南京市浦口区、江宁区、溧水区、高淳区,北接滁州市全椒县,西毗合肥市巢湖县级市,南泊芜湖市鸠江区、无为县,东南连芜湖县、宣城市宣州区。
马鞍山的景点林散之艺术馆,又名“江上草堂”。
坐落在采石公园的万竹坞,与唐李公青莲祠为邻,1991年10月落成开馆。
占地面积3800平方米,艺术馆分主馆、副馆和学术研究馆三部分。
佳山,原名家山,主峰高105.2米,位于雨山湖东1公里处。
1958年被拆毁,1980年,市电视台兴建于白云庵遗址上。
雨山,原名乳山,位于市区南部,主峰高103.4米,因山有两峰凸起,状似乳房,又因有僧于山腰凿泉如乳色,故名。
后人嫌山名不雅,就其谐音改称雨山。
慈姥山,原名鼓吹山,又名马和慈母山。
位于市区西北,濒临长江,距江苏地界仅500米。
西南距马和轮渡约1.5公里。
香泉湖,地处和县香泉镇,距离南京66公里。
规划用地约5400亩,其中水面约2400亩,由周边低山观音山、狮子山、陈家山在内六座山峰围合而成,海拔高度均在100米左右。
马鞍山五大主题研讨材料第一部分:马鞍山的地理特点马鞍山是中国安徽省的一个城市,位于长江中下游、太湖流域东岸。
它东邻江苏省,南接浙江省,北濒淮河,是江淮平原上重要的工业城市。
马鞍山地处中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交通便利,是长江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城市。
马鞍山市地势起伏,地形多样。
市区呈马鞍形状,因此得名。
市区以西是连绵起伏的群山,其中最高峰为天女山,海拔536米。
市区东部为平原,河流纵横交错,土地肥沃,适宜农业发展。
马鞍山市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约为15℃,降水充沛。
第二部分:马鞍山的历史文化马鞍山是中国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之一,拥有丰富的历史遗迹和人文景观。
这里曾是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拥有众多的历史文化遗址。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五矿文化遗址,这里发现了大量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以及古代冶炼、采矿活动的证据,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冶铁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马鞍山还有许多历史建筑和文化景观,如位于市区的宁国寺、钢都公园等。
宁国寺是一座古老的佛教寺庙,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建筑风格,是马鞍山市的重要文化遗产。
钢都公园是以纪念中国钢铁工业为主题的公园,里面有大量的钢铁文化展品和雕塑,向人们展示了马鞍山作为中国钢铁工业重镇的辉煌历史。
第三部分:马鞍山的经济发展马鞍山是中国的重要工业基地之一,有着较为完善的工业体系和丰富的资源储备。
这里以钢铁、化工、机械制造等为主要产业,其中宝钢集团是中国最大的钢铁企业之一,总部位于马鞍山市。
它在全国乃至全球的钢铁产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对马鞍山市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马鞍山市除了重工业之外,还有着发达的农业和服务业。
这里农田肥沃,粮食丰收,农产品出口量居全省前列。
服务业方面,马鞍山市提供了一流的公共服务,包括教育、医疗、交通等方面,为市民的生活提供了便利。
第四部分:马鞍山的旅游资源马鞍山市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是旅游观光的热门目的地之一。
这里有许多著名的旅游景点,如天柱山、宝丰湖、云台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