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写作
- 格式:doc
- 大小:53.50 KB
- 文档页数:8
基础写作一.绪论一什么是写作性质:写作是一种精神生产活动,是用文字符号传达有创造意义的制作行为。
而文章则是组成篇章的语言,是精神生产的成品,是写作的结果。
属性:文童是静态的,而写隹则是作为一种行为过程,是动态发展的。
范畴:写作既包括了制作的成品文章,又包括了制作成品的过程,二者有种、属之差。
含义:写作,就其过程而言,可以简单理解为通过记写活动来制作文字产品。
从形式上看,写作是人们运用语言文字记写思维成果的行为活动;从本质上说,写作不仅是个人情感的宣泄和抒发,也是为交流思想、传播信息进行精神生产的创作性劳动过程。
二写作的特性1 .个体创造性A.个体性:写作活动中,任何社会生活、客观事理等客体内容,都必须经过作者头脑的整理、加工后才能通过书面形式表达出来,任何写作活动都要受到作者本人情感、意志、兴趣的支配。
B.创造性:写作是一种精神生产活动,它不同于物质生产的复制、批量生产,没有符号的制作如制衣、制图,不属于写作范畴,而没有创造性的书写如记录、誉写、抄袭,也不是写作。
2.实践操作性:具体体现在“写”上,还体现在劳动的性质上A.实践性:以写为主。
叶圣陶说过:写作能力的养成,一耍得其道,二耍常历练。
B.操作性(技能性):写作有一定的规矩、技巧和程序,通过培训和练习能够获得一般的操作能力。
3.动态综合性A.动态性:写作是作者生活思想、知识、语言、技巧、的动态体现。
这些又都是变量因素,经常处于不稳定的变化状态。
如果从单个的一次写作行为来看,每一次具体的写作行为必然经历三个阶段:“内化”——“意化”——“外化”。
“内化”:变外物为内物,变身外之物为储存于脑中的感知之物,并使之被写作主体化融、吸纳,是准备即感知的积累阶段。
“意化即写作主体在心理操作下,将感知之物意态化,使之转化为意念和形象。
是写作的设计即孕育阶段。
“外化”:将孕育成型的意象,通过语言符号定型于身外,使思维成果物态化,是写作的完成亦即表意行文阶段。
第一章写作、写作学、写作课一、问答题:1.什么是写作?一般来讲,写作就是运用语言文字交流思想、传递信息、表达感情、阐明事理的活动。
说通俗一点,写作就是写文章。
写作时,作者借助语言文字把自己的见闻、感受、思想——思维的过程与结果固定化、外物化、形式化,形成一种有物有序的东西——文章。
2.谈谈写作的社会性的表现。
(1)、写作因社会生活的需要而产生,也可以说写作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在殷周以前,没有文字的洪荒时代,人们‚口耳相传‛、‚声气相求‛、‚结绳明。
(2)、社会生活激发了作者的写作欲望。
‚人禀七情,应物斯感。
‛(刘勰《文心雕龙〃明诗》)是说人有七情六欲,都是因外物的变化而感发。
人在社会生活中因外物的感触,因遭逢际遇的困扰,心中有所思,有所感,有所怀,才有强烈的写作欲望。
如果没有社会生活,作者无感无会生活与写作活动,一个催生,一个反映,互为因果,两不分离。
(3)、社会生活为写作提供丰富的材料。
写作材料取自于社会生活,又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没有社会生活,写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毛泽东早在1942年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就指出:文艺作品是社会生活在作者头脑中的反映。
列宁也说:‚我们的感觉、我们的不可能写出文章。
(4)、社会生活影响作者的写作思想。
写作的主体都生活在具体的历史环境中,社会生活、时代精神直接影响作者的写作思想。
此时代此环境的作家在选材、立意、写作形式,运用的写作方法等方面与彼时代、彼环境的作家都不同。
有人曾给老舍说,让他与山西的赵树理换一下,老舍说,那我就完了。
(5)、社会生活影响读者的品评意向,从而间接影响作者的写作。
读者是写作的受体。
他们的世界观、文章观、审美情趣、阅读倾向都受其所处的社会生活在这里,读者的意见是基于现阶段人们对文章与文学的不同观念并反馈给作者的,尽管作者作了解释,也说明他对读者的意见有所关注。
(6)、社会生活能帮助作者克服主观偏见。
列夫〃托尔斯泰在开始写作《安娜〃卡列尼娜》时,曾把安娜构思成一个坏女人,但是在写作过程中,由于受到现实生活的启迪,他断然改变了最初的构想,把安娜描绘成一个正面的带有复杂性格的上层俄罗斯妇女形象,充分体现了生活(7)、社会生活可以启发作者获得写作技巧。
《基础写作》考试大纲一、考试目的《基础写作》课程考试旨在考察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包括对写作基本原理、方法和技巧的掌握,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各种文体写作的能力。
二、考试范围1、写作基础知识包括写作的本质、特点、作用,写作主体、客体、载体、受体的基本概念和相互关系,写作过程中的感知、运思、行文等环节。
2、文体写作(1)记叙文能清晰地叙述事件,塑造人物形象,表达情感,掌握记叙文的六要素和写作方法。
(2)议论文能够提出明确的论点,运用充分的论据进行论证,掌握议论文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3)说明文准确地说明事物的特征、性质、功能等,掌握说明文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4)应用文熟悉常见应用文(如书信、通知、启事、报告等)的格式和写作要求,能够根据实际需要正确撰写。
三、考试形式1、考试方式:闭卷、笔试。
2、考试时间:_____分钟。
四、考试题型1、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写作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包括概念、原理、方法等。
2、判断题判断给出的关于写作的陈述是否正确,考查学生对写作知识的准确把握。
3、简答题要求学生简要回答有关写作理论和方法的问题,检测学生对重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4、写作题给定一个具体的题目,要求学生根据题目进行写作,考查学生的综合写作能力。
(2)材料作文提供一段材料,让学生根据材料的内容和主旨进行写作,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写作能力。
五、考试内容及要求1、写作基础知识(1)理解写作的本质是一种创造性的精神劳动,是作者运用语言文字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的过程。
(2)掌握写作主体的素养(包括生活积累、思想修养、知识结构、语言能力等)对写作的影响。
(3)了解写作客体的构成要素(对象、材料、环境等)以及如何对其进行观察、分析和选择。
(4)明确写作载体(语言、结构、文体等)的特点和要求,能够运用恰当的语言和结构表达思想。
(5)认识写作受体(读者)的需求和接受心理,做到写作具有针对性。
2、文体写作①能够围绕中心事件,合理安排叙事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等),使情节曲折生动。
一、消息的含义❖消息,又叫新闻。
❖国外最早的新闻是15世纪,意大利威尼斯、热那亚等地手抄小报。
❖1566年街头小报《威尼斯新闻》正式诞生。
❖世界第一份近代报纸是德国《报道与新闻报》,1609年正式出版。
❖世界第一家通讯社是哈瓦斯通讯社(法新社前身),成立于1835年。
❖3、现代(1)新鲜事儿(2)新闻体裁(3)新闻报道❖(二)定义❖1、国内通用的新闻定义:“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新闻反映新近发生的、重要的、有意义的、能引起广泛兴趣的事实,具有迅速、明了、简洁的特点,是一种最有效的宣传形式。
”❖3、新闻广义:指广播、电视、报纸中常见的各种新闻报道体裁,包括消息、通讯、特写、调查报告。
❖狭义:专指消息,就是报纸上那些用黑体字的“本报讯”、“新华社某地某月某日电”,广播电台以“本台消息”开头的那些文稿。
它是用概括叙述的方式,以简洁的语言,对国内外新近发生的、有报道价值的事实作迅速及时的报道。
它是广播、电视、报纸最常用、最主要的一种新闻体裁。
二、消息的作用❖1、消息是报纸的第一文体。
是报纸的主角,是“立报之本”。
❖2、消息的写作技能是新闻工作者的“看家本领。
”❖3、写好消息是提高报纸质量的一个着力点。
❖三、消息的特点(一)内容新鲜——新——新闻的内在特质(二)迅速及时——快——新闻生存的外部条件(三)事实真实——真——新闻的生命(四)篇幅短小——短——新闻的外形特征❖消息在新闻体裁中是篇幅最短的一种文体。
(五)用事实说话——实——新闻写作的基本❖作者不直接发表意见,表明观点,而是通过事实的选择和阐述本身表露出来。
只是客观地、忠实地叙述作者所见所闻的事实。
❖1953年3月12日,吴冷西在新华社一次会议上的总结报告,对新闻写作提出八条要求,第一条就是“用事实说话。
”(六)生动活泼——活四、消息的种类❖从写作和报道角度划分,消息分为:动态消息、综合消息、经验消息、评述消息、深度报道。
❖(一) 动态消息含义:指能够迅速及时地反映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和社会生活中出现的新事物、新情况、新动向的新闻报道。
《基础写作》教案《基础写作》教案《基础写作》课开篇的话关于基础写作课程一、与作文课的联系与区别1.是高中语文作文的延续与深入公民写作与大学写作2.大学基础写作,是一门基础课,是基本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3.教学目的,不是使每个同学成为作家,而是训练同学们的生存本领。
三分理论七分训练(本科生入学到毕业百篇文)二、基础写作课程教学安排总时数为68学时分两学期上第一学期:基础理论第二学期:文体写作课堂讲授与训练相结合平时成绩占40%,期末考试占60%。
(平时成绩包括:出勤、课堂表现、作业等)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分组讨论研究、课堂写作训练)课堂训练教材35页,7——11题,任选一题,做到作文本上,下课前完成。
作文讲评一、注重基本功训练文字表达,需要“耐心”,循序渐进,把基础夯实。
注重一个“实”,朴实、真实、充实。
二、材料要用心选择,既充实,又不贪多挑确实感动过自己的事例,把事情说清楚,把感受写透彻。
不能面面俱到,写成流水帐。
三、结构要完整、合理,苦心构思,巧妙、严谨。
必须有标题,居中排列。
书信的上款、下款。
四、文体要准,写啥象啥。
书信,要心贴心地交流;散文,托物言志,缘情而作,缘事而发。
写给父母的信,从头至尾,没有“父母”字样。
五、用词准确,句子通顺,合乎语法。
病句:整理完了一切锁碎的事情……我知道他将会是一个跟我很好相处的朋友。
有些人怀着两三本书,有些人载着自行车……的、地、得的用法:总得说来学校很大,出奇得大愧疚的窒息痛哭的歇斯底里的我其它:在人生道路的分歧口一点一点地消失不见掉他们有拥有一计之常终于,不比古时圣人12年寒窗苦读轻松的义务教育随着高考的结束,也悄然拉上了帷幕。
报道——报到如果能……也不会有那么多的担心对于我的录取通知书。
极具优秀的档案没有。
如同打翻了装有各种味道的瓶子在自己的心中。
一个人在东北三省——沈阳待着貌似也不无聊。
面对大学是新鲜而又好学我的所有过去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一张白纸进入了一个个不一样的大学当我填好志愿时的那一刻第一章绪论一、教学目的要求理论是行动的指南。
基础写作全套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掌握基础写作的基本技巧和方法。
2.能够准确运用基础写作的表达手法。
3.能够自主撰写一篇基础写作作文。
二、教学重点1.基础写作技巧和方法的熟练掌握。
2.基础写作表达手法的准确运用。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多种基础写作的例子。
2.教师准备多个与基础写作相关的练习题。
3.教师准备多媒体设备和投影仪。
四、教学步骤Step 1: 引入通过展示一些基础写作的例子,引起学生兴趣,让学生了解基础写作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比如,展示一段描述自然风景的文字,让学生感受其中的美丽和细腻。
Step 2: 解释基础写作技巧和方法解释什么是基础写作,以及基础写作的一些基本技巧和方法。
比如,强调基础写作的简洁性和准确性,鼓励学生在写作时尽量用简洁明了的词汇和短句。
Step 3: 呈现基础写作的表达手法通过多媒体设备展示基础写作的常见表达手法,如比喻、夸张、排比等。
并且解释这些手法在基础写作中的运用场景和效果。
比如,通过展示一段采用排比手法的描述,让学生体会到排比的增强效果。
Step 4: 练习基础写作让学生进行基础写作的练习,根据示范给定的话题进行写作。
比如,要求学生以“我的暑假”为题目,用基础写作的方法描述自己的暑假经历。
同时,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写作的提示和关键词。
Step 5: 分享作文让学生互相分享自己的基础写作作品,并给予互相评价和建议。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各自作文中采用的基础写作技巧和方法,互相学习借鉴。
五、教学延伸1.继续练习基础写作,让学生扩展写作题目和范围,更加熟练运用基础写作技巧和方法。
2.引导学生分析名家作品中的基础写作手法,提高学生对基础写作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基础写作的概念和技巧有了初步的了解,并通过练习和分享,提高了自己的基础写作能力。
但是,本节课的时间有限,学生的写作能力还需要进一步培养和训练,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加以提高和巩固。
《基础写作》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写作的基本技巧和方法。
2. 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对写作的兴趣和自信心。
二、教学内容1. 写作的基本概念和原则2. 写作的技巧和方法3. 写作的实践和训练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写作的基本概念和原则,分享写作的经验和技巧。
2. 互动法:分组讨论,学生互相评价和修改作文。
3. 实践法:布置写作作业,让学生进行实际的写作训练。
四、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和思考。
2. 作文作业:评估学生的作文内容、结构和表达。
3. 学生互评:评估学生在互相评价和修改作文中的表现。
五、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写作的基本概念和原则。
2. 第二课时:讲解写作的技巧和方法。
3. 第三课时:进行写作实践和训练。
4. 第四课时:学生互相评价和修改作文。
5. 第五课时:总结和反思,提升写作能力。
六、教学资源1. 教材:《基础写作》教科书2. 参考资料:写作技巧和例文3. 投影仪和投影幕:用于展示例文和写作技巧4. 作文纸张和笔:用于学生写作练习七、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引入有趣的写作故事或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 讲解写作技巧:讲解并解释写作技巧和方法,提供相关的例文进行参考。
3. 写作实践:布置写作任务,让学生进行实际的写作练习。
4. 学生互评:组织学生互相评价和修改作文,提供反馈和建议。
5. 总结和反思:总结本节课的写作技巧和方法,鼓励学生进行反思和总结。
八、教学注意事项1.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供不同难度的写作任务。
2.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表达,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3. 注重学生的写作过程,而不仅仅是结果,给予他们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写作。
4. 引导学生正确使用语言和标点符号,提高他们的写作质量。
九、教学延伸活动1. 组织写作比赛或展览,让学生展示和分享他们的作品。
2. 邀请作家或编辑进行讲座和交流,让学生了解写作的专业知识和经验。
基础写作试题库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下列句子中,语法正确的是:A. 他经常在图书馆看书。
B. 他经常在图书馆看书。
C. 他经常在图书馆看书。
D. 他经常在图书馆看书。
答案:A2. 下列词语中,与“书籍”意思相近的是:A. 图书馆B. 课本C. 书架D. 杂志答案:B3.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比喻修辞手法的是:A. 他像风一样跑得快。
B. 他跑得很快。
C. 他跑得像风一样。
D. 他跑得快。
答案:A4.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排比修辞手法的是:A. 他喜欢读书、听音乐、画画。
B. 他喜欢读书,也喜欢听音乐,还喜欢画画。
C. 他喜欢读书,喜欢听音乐,喜欢画画。
D. 他喜欢读书、听音乐、画画。
答案:B5.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设问修辞手法的是:A. 为什么他总是那么快乐?B. 他为什么总是那么快乐?C. 他总是那么快乐,为什么?D. 他总是那么快乐,为什么?答案:A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1. 请在横线上填入适当的词语,使句子通顺。
他_________地走进了教室。
答案:自信2. 请在横线上填入适当的词语,使句子通顺。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非常_________。
答案:精美3. 请在横线上填入适当的词语,使句子通顺。
他_________地回答了老师的问题。
答案:流利4. 请在横线上填入适当的词语,使句子通顺。
这个方案需要_________的讨论。
答案:深入5. 请在横线上填入适当的词语,使句子通顺。
他_________地完成了任务。
答案:出色三、阅读理解题(每题5分,共20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秋天的校园》秋天到了,校园里的树叶开始变黄,一阵风吹过,它们像蝴蝶一样在空中飞舞。
学生们在操场上奔跑,享受着秋天的凉爽。
老师在教室里讲课,学生们聚精会神地听着。
秋天的校园,充满了活力和希望。
1. 文章中描述了哪些秋天的景象?答案:树叶变黄、风吹过树叶像蝴蝶飞舞、学生们在操场上奔跑、老师在教室里讲课。
基础写作自考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以下哪项是正确的句子结构?A. 主语+谓语+宾语B. 主语+宾语+谓语C. 谓语+主语+宾语D. 宾语+谓语+主语答案:A2. 在写作中,使用第一人称代词可以:A. 增加客观性B. 增加主观性C. 减少情感色彩D. 增加正式性答案:B3. 以下哪个词是副词?A. quicklyB. quicklynessC. quickD. quickness答案:A4. 写作中使用比喻的目的是什么?A. 增加信息量B. 增加可读性C. 减少复杂性D. 减少篇幅答案:B5. 在写作中,段落的主要功能是:A. 引入主题B. 展开论述C. 总结全文D. 以上都是答案:D6. 以下哪项是正确的标点符号使用?A. 他喜欢苹果,香蕉,和橙子。
B. 他喜欢苹果、香蕉和橙子。
C. 他喜欢苹果、香蕉,和橙子。
D. 他喜欢苹果,香蕉,和橙子。
答案:B7. 以下哪个选项是正确的引述格式?A. 根据Smith(2010)的说法,...B. 根据Smith说,...C. 根据Smith(2010)说,...D. 根据Smith说,...答案:A8. 以下哪个词是名词?A. runB. runningC. runnerD. runs答案:C9. 写作中,使用主动语态通常比被动语态:A. 更正式B. 更直接C. 更复杂D. 更间接答案:B10. 以下哪个句子使用了排比修辞手法?A. 春天来了,花儿开了,鸟儿叫了。
B. 春天来了,花儿开了。
C. 花儿开了,春天来了。
D. 春天来了,花儿开了,鸟儿飞走了。
答案:A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 在写作中,为了使文章更加生动,可以使用________来描述场景。
答案:比喻2. 当需要强调某件事情的重要性时,可以使用________结构。
答案:倒装3. 为了使文章更加连贯,可以使用________词来连接句子。
答案:过渡4. 在写作中,避免使用________词可以使文章更加简洁。
1.写作客体:写作客体,即与写作主体发生对应关系、写作主体认识视野中的一切认识对象。
它包括一切被写作主体认识、描摹、评价的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外部世界与主观世界。
从山川草木到社会生活、从事物外貌到内在结构、从他人言语到自我内心,都可以作为写作客体。
写作客体近似于人们说的“社会生活”,但又与它不尽相同。
存在于写作主体之外的社会生活,在与写作主体发生对应关系之前,只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只有进入写作主体的认识视野,成为写作活动对象的社会生活才是写作客体。
因此,写作客体相对于社会生活的概念,其外延比较狭窄,是“对象化了的社会生活”。
2.主题对象化:3.白描:是中国文学中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传统的描写手法。
用最精练、最节省的文字粗线条地勾勒出人物的精神面貌。
要求作家准确地把握住人物最主要的性格特征,不加渲染、铺陈,而用传神之笔加以点化。
鲁迅的小说是白描的典范作品。
鲁迅曾说:“白描却没有秘诀。
如果要说有,也不过是和障眼法反一调: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而已。
”(《作文秘诀》)。
不仅可以运用于小说的描写中,还可以运用于散文、诗词的创作中。
使用这种手法刻画人物时,要求作者紧紧抓住人物所处的特定环境及人物的个性、经历、言行的突出之点,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描写,以表现人物的个性特征。
在作品中,作者有时用白描勾勒人物肖像。
4.灵感:指文艺、科技活动中瞬间产生的富有创造性的突发思维状态。
不用平常的感觉器官而能使精神互相交通,亦称远隔知觉。
或指无意识中突然兴起的神妙能力。
或指作家因情绪或景物所引起的创作情状。
5.意化:6.象征:文艺创作中的一种表现手法。
指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的形象以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或感情。
7.意义段:8.主题:9.叙述人称:10.主体意识:它是人对于自身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是人之所以具有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根据。
自主意识和自由意识是主体意识的重要内容。
自主意识是指,人意识到自己是世界的主人,在同客观世界的关系中,人居于主导和主动方面;同时,人意识到自己是自己命运的主人,有独立自主的人格。
基础写作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倒装句式的是:A. Only after he had finished his homework did he go to bed.B. He went to bed after he had finished his homework.C. He finished his homework and then went to bed.D. He had finished his homework before going to bed.答案:A2. 下列哪个词组的意思是“在...的边缘”?A. on the edge ofB. at the edge ofC. in the edge ofD. to the edge of答案:A3. 根据语境,选择最合适的连词填空:The weather was terrible, ________ we decided to stay at home.A. andB. butC. orD. so答案:D4.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虚拟语气的是:A. If I were you, I would take an umbrella.B. If I was you, I would take an umbrella.C. If I am you, I would take an umbrella.D. If I was you, I would take an umbrella.答案:A5. 下列哪个选项是正确的被动语态?A. The book was wrote by him.B. The book was written by him.C. The book was written to him.D. The book was wroted by him.答案:B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6. The meeting will be held ________ next week.A. sometimeB. some timeC. sometimesD. some times答案:A7. ________ he was very tired, he continued to work.A. DespiteB. In spiteC. RegardlessD. Although答案:D8. The teacher asked the students to ________ the book to the next chapter.A. turnB. turn onC. turn offD. turn up答案:A9. The police are ________ the case.A. looking intoB. looking forC. looking afterD. looking out答案:A10. The children were ________ in the playground.A. playingB. playedC. to playD. plays答案:A三、改错题(每题2分,共10分)11. She don't like chocolate.答案:She doesn't like chocolate.12. He has went to the store.答案:He has gone to the store.13. They are waiting you.答案:They are waiting for you.14. I wish I can go to the concert.答案:I wish I could go to the concert.15. There is a lot of books on the table.答案:There are a lot of books on the table.四、翻译题(每题5分,共20分)16. 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英文。
基础写作的特点基础写作是指在语言表达方面,以基础的语法、词汇和句型为基础,进行简单的写作练习。
它是学习语言的基础,也是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必要途径。
基础写作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一、简单明了基础写作的语言表达简单明了,不会使用过于复杂的词汇和句型,以便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
基础写作的文章结构也比较简单,通常包括开头、中间和结尾三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有明确的目的和内容。
二、重视语法和词汇基础写作注重语法和词汇的正确使用,这是语言表达的基础。
学生需要掌握基本的语法规则和常用的词汇,才能够进行基础写作。
在基础写作中,语法和词汇的错误会被纠正和指出,以便学生能够及时改正。
三、注重练习和反馈基础写作需要不断的练习和反馈,只有通过不断的练习和反馈,才能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在基础写作中,老师会对学生的作文进行评分和指导,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意见。
四、强调实用性基础写作强调实用性,即学生需要掌握一些实用的写作技巧和方法,以便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例如,学生需要学会如何写一封感谢信、如何写一篇议论文等。
基础写作的特点决定了它在语言学习中的重要性。
通过基础写作的练习,学生可以逐渐掌握语言表达的基本技能,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同时,基础写作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力和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因此,基础写作在语言学习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基础写作是语言学习中的重要环节,它的特点简单明了、重视语法和词汇、注重练习和反馈、强调实用性,这些特点决定了它在语言学习中的重要性。
学生需要认真对待基础写作的练习,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大学基础写作论文范文(实用33篇)今天晚上我看了许多短篇短篇故事,其中有一个短片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使我受益匪浅,那就是《一只小老鼠》。
这个短片主要讲了一只小老鼠住在大灰狼家里,有一天,小老鼠想出去玩一玩,但是大灰狼说:“不行,这么久了,你就别想出去玩了。
”于是小老鼠就在大灰狼家里呆了一夜,第二天早上,小老鼠起来一看,大灰狼的眼镜变成了一块大大的黑眼镜,小老鼠想:我可不想成为一只小老鼠。
它就想:我一定要把大灰狼变成一个大黑猫,我不如就当一回小老鼠。
于是小老鼠就开始行动了!它用尾巴钩住一根木棍,然后把木棍往大灰狼面前一扔,大老鼠被这只小老鼠吓得直发抖。
这时它想:这根木棍真好玩呀,可以把大灰狼的尾巴咬掉,我可以把它扔出去。
它一扔出去,大灰狼就一溜烟跑了。
我们不能像小老鼠一样不知道危险,不知道安全,要学会勇敢,才能战胜危险。
我们要从小要学会勇敢,遇到问题要勇敢的面对,要勇敢面对,不要害怕。
我们也要像小老鼠一样,勇敢面对,不要害怕,要勇敢面对,不要害怕,要勇敢面对!一.写作教学目标1、能有一定的表达方式,能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意思,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2、能在文章中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感受,能用一定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心情,写出真情实感。
3、学会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
4、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良好的思想品德。
二.写作要求5、能把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个性特征表现出来。
6、能按事情发展顺序写好人物,重点描写人物。
7、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综合、抽象思维能力。
三.写作要求8、通过对人物的描写,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
9、通过对事物各种表达方式的描写,使学生的认识能力得到提高。
10、能按事情发展顺序描述自己的观点、想法。
摘要:关键词:中学生;语文阅读;良好习惯;培养现阶段,初中生的学习任务繁重,越来越多的学生不愿意去阅读,所以他们的阅读能力需要进一步加强,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充分整合教学资源,以助力于学生的阅读水平提高,从初中阶段学生个性化特点看,他们活泼好奇心强,虽然对待事物十分感性,但也有理性的一面,也喜欢追求新鲜事物,为了保障他们能够获取更多的知识,借助于阅读教学手段是非常有效的,课外阅读也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对于语文教学来说具有积极意义,所以应该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基础写作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以下哪项是构成句子的基本单位?A. 词汇B. 短语C. 句子D. 段落答案:C2. 散文的特点是什么?A. 严谨的结构B. 华丽的辞藻C. 随意的表达D. 固定的格式答案:C3. 议论文的写作目的是什么?A. 叙述事实B. 表达情感C. 阐述观点D. 描述景象答案:C4. 下列哪个选项是小说的基本要素?A. 论点B. 论据C. 人物答案:C5. 以下哪种修辞手法是通过对比明暗、刚柔等来表达思想感情的?A. 夸张B. 反问C. 对比D. 拟人答案:C二、阅读理解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问题。
在遥远的古老国度,有一个被遗忘的小镇。
这个小镇四季如春,风景如画。
镇上的居民和睦相处,生活节奏悠闲。
他们相信,幸福并不是追求物质的丰富,而是心灵的宁静和满足。
有一天,一个外来者闯入了这个宁静的世界。
他带来了许多外界的物品和新奇的思想,让镇上的人们开始向往外界的生活。
随着时间的流逝,小镇的宁静被打破,居民们开始争相追求物质财富,小镇的和谐氛围也逐渐消失。
问题:1. 小镇的居民最初追求的是什么?2. 外来者给小镇带来了什么变化?3. 故事最终反映了什么问题?答案:1. 小镇的居民最初追求的是心灵的宁静和满足。
2. 外来者给小镇带来了外界的物品和新奇的思想,引发了对物质财富3. 故事反映了物质追求可能破坏原有的和谐与宁静,引发社会问题。
三、作文请根据以下提示,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提示: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每天都会接触到大量的信息。
有人觉得这是一件好事,因为它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也有人对此表示担忧,认为过多的信息会导致人们无法集中注意力,影响思考的深度。
请你就“信息爆炸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这个话题,发表你的看法。
范文:在当今时代,信息的洪流无处不在,无时不刻不在冲击着我们的生活。
一方面,信息的丰富性为我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和知识来源;另一方面,信息的泛滥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挑战。
基础写作教程复习整理基础写作复资料一、名词解释:1、广义写作与狭义写作定义2、写作载体:写作载体是指承载文章(作品)中精神内容的外在物质形式,文章体式、表达方式和语体风格是构成写作活动的载体因素。
3、所谓“主体对象化”,就是写作主体将自身置于客体之中,或把自己当作客体,用客体的规律来约束、检验自己的认识,在此基础上选择出可写入文章的、完整的生活现象。
这种特到主要见于文学写作的认知过程。
4、人称:人称是作者叙述时的地位和视点。
5、插叙:插叙是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出于某种需要,暂时中断叙述线索,插入另一件事情的叙述,然后再回到原来对主要事件的叙述上来。
6、工笔:工笔是细致入微的刻画,每一部分都要具体且富于变化地再现出来。
7、论证方式:论证方式是由论据和论题组成的推理形式。
8、类比法:类比法是指用同类的事物相比,或通过比喻来证明论点的方法。
二、填空题:1、写作活动的特点:人文性、综合性、个体性、创造性、实践性2、如果从引发写作主题写作行为的原因来分析,原因有(缘情而作)、(因事而作)、(受命而作)。
3、影响写作活动的重要主体因素?(情感与情绪)、(责任与道义)、(素质与人格)、(经验与体验)4、根据波普尔的“三个世界”的客体划分,可以把写作客体分为三种类型:对象化的客观存在,对象化的精神产品、第三类是对象化的作者自身。
5、写作客体在写作举动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①触发写作动机;②规定取材质量;③激活写作运思;④检验写作成品。
6、获取写作材料的方式,主要是通过观察、调查、检索、阅读、采访等。
7、文章体式的特性:(标准性)、(流变性)、(综合性)。
8、依模式确定结构类型:连贯式、递进式、总分式、并列式、对比式。
9、描写的类型:视觉描写、听觉描写、味觉描写、嗅觉描写、触觉描写、心理反应描写。
10、描写的要求:确定的要求、把握特征、言之有序。
11、文章预提的类型:科学语体、法律语体、事务语体、文艺语体、政论语体、消息语体、网络语体。
一、作为写作的一般属性,写作活动的主体性特征表现在主体精神活动的个体性、实践性、创造性等若干层面。
请结合教材的相关论述和自身的写作实践,谈谈你对写作实践性特征的理解和认识。
答:这道题要这样来理解,写作的一般属性有个性性、实践性、创造性三个特点,教材上关于每一点下面都有三个小点的阐述,如果死记,很容易搞混,所以,一定要结合自己的写作体会来谈,不一定九个小点都谈到,抓住大的方向就可以了。
关于第一个特点:个体性,任何一种写作活动都是写作者自己的一项精神活动,无论你写什么,选用哪些材料,运用何种体裁,最终成文后所体现出什么样的精神气质,等等,都带着写作者强烈的个人色彩,比如一个中学生,年少,热情,不成熟,阅历轻浅,与一个科学院院士一起去考查黄河或长江源头,然后写出来的文章定会风格迥异。
同样,两个一样年纪的少年一起去考查,写出来的文章也不会一样,这跟他们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审美与价值取向,等等元素不一样是紧紧相联的。
这就是所谓的“文如其人”,即“个体性”。
关于第二个特点:实践性,“写作”,顾名思义,那就是要去“动”笔(电脑)。
你得思考写什么,你得去选择适合的材料,你考虑用何种文体最适合于你,然后你得下笔(敲电脑),然后,你还要继续查阅资料进行修改,等等,所以,整个过程就是一个实践(行动)过程。
这就是写作的实践性特点。
关于第三个特点:创造性,不要被“创造性”这个词所吓住,以为这是作家干的活,科学家干的活,这是不对的。
普通人的写作同样是有创造性的,因为每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是独一无二的,那么每个人的思想、观点、行文特点都是独一无二的,这也体现了上面所讲的第一个特点“个体性”,所以每一个人写出来的文章都是“唯一”的一篇,举世无双的。
而这“唯一”就是创造性的体现。
当然,创造性也有不同的层次,这就是教材中讲到的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的三个境界。
好文章对世界对人类精神活动的贡献是功德无量的,这也是我们要努力追求创造性的最高境界的原因所在。
当然,不好的文章(或作品)对世界的破坏甚至毒害也是不应该忽视的。
二、写作的根本目的,在于以书面的形式将写作主体的感受或认识表达出来,并通过读者的阅读来实现写作者与阅读者之间的精神交流。
结合自身的写作、阅读实践,谈谈你对写作交流性特征的认识。
答:写作的交流性特征是写作的特殊属性。
要这样来理解,我们写作的目的,是要将自己的某种感受或认识表达出来,并通过读者的阅读来实现我们与阅读者之间的精神交流,所以,写作这项活动从本质意义上讲是包括了两个方面的活动:作者的写和读者的读,这也就是我们经常讲的“互动性”。
没有哪个人会真正让自己的文章或作品永远锁在抽屉里的。
交流性这个特点尤其体在现在极为流行的一种新的写作文体里:博客。
互动性在博客中体现得非常明显,博客一般都设置了评论和留言功能,跟读者的交流程度和频度都是空前的。
大家可以去看看韩寒的博客(/twocold),每篇文章都是几十万的点击量,数千条留言与评论,盛况空前。
目前,他的博客点击量是排在世界第一位,足足3亿。
这就是写作的交流性。
三、教材中谈到写作要“言之有物”,此中之“物”,包括哪两个部分内容?请结合教材予以具体论述。
“言之有物”包括材料和思想两个方面。
先看“材料”。
材料包括广义的和狭义的两种,材料是拿来干什么的呢?是拿来表现思想或观点的。
我们写一篇文章,就是要传达出一种思想或观点,那么,通过什么来传达呢?材料。
这里就有对材料的选择,什么样的材料最有利于我们的思想表达,我们就选择什么材料。
“选择”就是“取”与“舍”两个方面,因为有的材料很可能没有作用,甚至起反面作用,因此,选择、取舍很重要。
所以,由此看来,思想依赖材料来表达,而材料的选择又受制于思想,是双向的。
那么,哪些材料可以是用的呢,选择的标准是什么呢?教材中说了三点:要有代表性,要有精神启迪效果,具有可读性。
再看“思想”。
“思想”就是一篇文章(或一部作品)的主要内容所表达出来的某种总体性的意旨或倾向以及情感。
“思想”是需要提炼的,什么样的“思想”最能为阅读者所接受呢?有三个要求:真实、深刻、新颖,这也是文本思想的提炼应达到的要求。
在什么基础上进行提炼呢?要掌握大量的材料,还要看到材料背后深藏的本质,这就需要我们要能进行创造性思维。
四、有人说“材料重在选择,思想重在提炼”,结合自己的写作或阅读经验,谈谈你对此所持看法。
这道题应该同学们自己来答。
怎么答呢?举一篇自己的文章为例,写写其思考过程、行文过程、修改过程,就可以啦。
五、阅读散文《谢天》,谈谈典型材料的选用对文本思想的表达所具有的重要作用。
这类题怎么答呢?首先,要说出你读了这篇文章后,所体会到的思想与情感。
要注意其题目,题目常常是文章的眼睛与心灵。
这里的“天”可以理解为大自然,可以理解为人世间的一切美好的人、事、物,“谢”“天”,就是要对某种我们不了解的存在、规律、原则有敬畏之心,有感激之心,有谦逊之心。
然后,分析这个思想与情感是怎样得出的呢?从文章的“材料”——几个故事、议论(名人名言)中得出来的。
第一个故事,小时候与祖母一起吃饭时,祖母的“谢饭”,她说的那些话,这让“我”对“天”有朦胧的谢意与感激,但并不明确。
第二个故事,“我”到了国外,读到爱因斯坦的故事,并把他与中国的介之推联想到了一起,两人虽然远隔千里、远距千年,但都有一样的情怀:伟大的谦虚与胸怀。
第三个材料是议论,也可以说是名人名言,用雨果的话,点出主题,“富亦谢天,贫亦谢天,病亦谢天,苦亦谢天”。
中国的“天”,与国外的“天”,是一样的,“谢”的情怀也是一样的。
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是对“谢天”的进一步阐释。
最后,点明文章的每一个材料都精心组织的,没有多余的、枝蔓的东西,对表达思想起到了非常好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作业2一、教材中谈到写作要“言之有序”,这一命题中的“序”主要是指什么?请结合教材予以具体论述。
答:“序”就是文本结构,结构就是文本内部的组织构造,也是我们平常说的“谋篇布局”。
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乱走的。
”二、文本的结构安排能否达到一定的审美要求,从而产生一定的审美效果,对于能否有效地实现与作者、与阅读者之间的精神交流具有不容忽视的制约作用。
请结合自己的阅读或写作实践,谈谈你对“结构安排要具有一定的审美效果”的理解。
答:就一般写作而言,结构的审美效果更多地来源于文本的形式美,即结构安排和语言表达两个方面。
而结构的审美效果是一条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完整匀称,周严缜密,错综变化。
我们就拿这次作业的第四题中的小说《大年初一没下雪》来分析吧。
这篇小故事写的是“我”在火车上的一段经历,作者的行文很朴素很克制,但恰恰是这样的笔触很好地写出了人世间那些无法避免的伤痛与悲苦命运,使文章充满了悲天悯人的情怀(主题),很动人。
文章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简单地交待背景:“我”大年三十晚上坐火车回家,冷清中遇到一对父女,但无多的交谈,因为“我”认为“他们”“土头土脑”,不是共度寂寞的玩伴,而这个冷漠的“认为”在文章结构上是一个重要的伏笔,为文章最后的“我”的转变、“我”对“父女”的牵挂形成鲜明的对比,非常好地突出了主题,在文章的感情发展的线路上掀起了波澜。
第二部分是文章重点,故事展开。
“我”由于寂寞想请那对“父女”吃饭,故事进行到这里并无多的进展,转机发生在小女孩的提问:“你看过雪吗?”注意了:题目中的“雪”出现了。
但是,“我”只是随意应付了几句,这个细节的安排在后面是极有用处的。
然后,故事进一步发展,“我”发现那个男人在偷偷地哭泣,于是,“我”知道了这个苦难的家庭,知道了这个从来没有见过雪的小女孩因为白血病就走到生命的尽头。
那个男人就是带女儿专程去杭州去雪。
于是,“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走到座位旁,给小女孩耐心地讲起下雪时的种种趣事”。
前面那个“应付”的细节在这里得到了呼应。
第三部分是尾声,是对文章思想的重要烘托与进一步推波助澜。
“我”回到了家里,此时“我”由最怕碰上风雪天变得“希望今天赶快下雪,下得越大越好”。
然而,文章写道:“一天无雪”,“一夜无雪”。
两段话,分别只有一句话。
这样的安排非常强烈地表达了“我”对那个小女孩的心痛的感觉,只是这种心痛是藏在朴素的文字下面的,更是能够揪住读者的心肺。
最后的安排非常地温情,终于,下雪了,越下越大,如一床巨大的被子,“被子下面熟睡着一个善良而又苦难的灵魂”,苍天有情。
文章进行到这里,我们的感情跟随着“我”翻山越岭、一路跋涉,由冷漠淡然走到悲天悯人、温暖而感伤。
这篇文章的结构安排是完整匀称的,有头有尾的,内部材料的组织也是周严缜密,并且有起伏有变化,扣人心弦。
全文分析结束。
同学们不一定要像我这样分析得这般细,但几个大的转折点、重要的地方还是要分析到位。
当然,你也可以有自己的观点与分析,但一定要建立在对客观的原文的基础上,并能够自圆其说,要完整,不要自我矛盾。
三、文本结构的安排涉及诸多环节,对此需要从多方面进行考虑,请结合自己的写作实践,就其中的某一方面予以具体阐述。
答:结构安排的考虑有这样几个方面:层次与段落,过渡与照应,开头与结尾。
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写作实际进行回答。
不一定三个方面都分析,分析一个方面就行了。
可以参照上面对小说《大年初一没下雪》的分析,这个故事的过度与照应,开头与结尾,有很多处理得好的细节,请同学们注意,比如,在开头部分,“我”的冷漠与淡然,到最后变得那样的缠绵和对萍水相逢的陌生人的牵挂,这样的对照,是很引人入胜的。
四、层次和段落是结构安排的核心问题,层次安排好了,文本的结构框架就确定了。
阅读小说《大年初一没下雪》,谈谈小说围绕情感变化安排层次的艺术特征。
这篇小说在上面已经分析了,请参考。
五、阅读19世纪德国作家克莱斯特的短篇小说《智利地震》,谈谈你对小说结构艺术手法的感受和思考。
答:先了解一下小说的主要特点:第一,小说具有完整、生动的故事情节;第二,小说要描写具体、真实的环境;第三,小说要塑造富于个性的人物形象。
《智利地震》,让读者从头至尾会笼罩在当时浓浓的封建宗教的乌云中:小说主人公荷塞发与家庭教师相恋未婚先孕,被教会判处死刑。
突然袭来的大地震让她和恋人奇迹般地逃脱了被处以死刑的命运。
出于教徒的虔诚,荷塞发在地震后重返教堂忏悔,最终与恋人双双死于遭受封建宗教思想毒害的教徒棒下。
小说开始是非常紧张的,荷塞发就要被处死,她的恋人也准备自杀殉情,这时,地震发生了。
九死一生的恋人相聚在一起,劫后余生的人们似乎接纳了他们,他们也以为经过惨烈的地震,人们会忘记会宽恕,此时的描写是疏缓和缠绵的。
但是,当他们重返教堂,神甫将矛头指向了他们,小说骤然紧张,一场混战,愚昧的信徒残忍地杀死了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