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果的作品
- 格式:doc
- 大小:12.50 KB
- 文档页数:2
法国浪漫文豪雨果维克多·雨果(Victor Hugo,1802—1885)是法国浪漫主义作家,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代表作家,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
他的文学巨著《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已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珍贵财富。
1802年2月26日,雨果诞生在法国东部的贝藏松城。
父亲是拿破仑手下的将军,总是东征西讨,母亲是个天主教徒,保皇主义者。
父母常因政治观点不同而发生争吵,对雨果的思想有很大影响。
童年的雨果受母亲的影响很大,同情保皇党,对革命充满了敌视情绪。
他的童年大部分时间随母亲在意大利和西班牙度过,由于母亲接受的是自由教育,爱好文学,尤其是伏尔泰的作品,她的这一爱好对雨果的一生深有影响。
1809年,雨果和哥哥欧仁被母亲送到巴黎一家私塾,他们在那里学习拉丁语和希腊语。
课余时间,兄弟俩就在花园里玩耍。
在学习和游戏中,雨果的想象力不断得到丰富、发展。
1811年,在父亲的安排下,雨果兄弟俩在马德里贵族学校学习了一年。
第二年雨果的父母由于感情不合而分居,雨果兄弟俩随母亲回到巴黎,这时他们不再上学了,由私塾的老师到家里给他们上课。
这一时期,雨果兄弟读了许多有益的书籍。
母亲酷爱读书,她对儿子的读书兴趣也十分放心,任他们自己选择读物。
他们完全沉浸在读书之中,连续博览了老胡野约尔图书馆的全部藏书:莫里哀、卢梭、伏尔泰、狄得罗、瓦尔特、司各特的著作等,不管是戏剧、小说、诗歌,还是游记和惊险作品,无所不读。
书读多了,雨果也越来越想自己动笔写点什么,他尝试着写了不少诗歌。
14岁时,他写了一部悲剧《伊尔塔敏纳》。
他还在自己的日记中写下:“我要成为夏多勃里昂,要不就一事无成”的豪言壮语,少年的雨果敢于向当时红极一时的桂冠诗人、法国消极浪漫派的创立者提出挑战,显示出了雨果的勇气和魄力。
他写下这个誓言不久,法兰西学士院出诗题进行征文比赛,他写了一首长篇《读书乐》,列举了历史上大量事例,雄辩地证明:在最艰苦的生活条件下,学习如何使人变得高尚起来。
雨果的主要诗集维克多·雨果(Victor Hugo)是19世纪法国著名的文学家、诗人、剧作家和政治家。
他的作品涵盖了小说、诗歌、散文、剧本、政治著作等多个领域,被誉为法国文学的巨匠之一。
以下是雨果的主要诗集:1. 《年轻的诗人》(Les Châtiments):这是雨果的第一本诗集,收录了他1816年至1817年创作的诗歌作品,其中包括他的代表作《年轻的诗人》。
2. 《颂歌集》(Les Châtiments):这是雨果的第二本诗集,收录了他从1817年至1830年期间的诗歌作品,其中包括他的著名诗篇《自由颂》。
3. 《巴黎的墓地》(Les Châtiments):这是雨果的第三本诗集,收录了他从1820年至1825年期间的诗歌作品,其中包括他的著名诗篇《巴黎的墓地》。
4. 《欢乐颂》(Les Châtiments):这是雨果的第四本诗集,收录了他1827年至1830年期间的诗歌作品,其中包括他的著名诗篇《欢乐颂》。
5. 《诗歌与真理》(Poésie et Vérité):这是雨果的第五本诗集,收录了他从1830年至1835年期间的诗歌作品,其中包括他的著名诗篇《诗歌与真理》。
6. 《自由颂》(L'Immortalité):这是雨果的第六本诗集,收录了他从1835年至1842年期间的诗歌作品,其中包括他的著名诗篇《自由颂》。
7. 《诗集》(Les Châtiments):这是雨果的第七本诗集,收录了他从1842年至1855年期间的诗歌作品,其中包括他的著名诗篇《流亡者之歌》。
8. 《诗集续集》(Les Châtiments):这是雨果的第八本诗集,收录了他1855年至1870年期间的诗歌作品,其中包括他的著名诗篇《自由颂》的续篇。
《悲惨世界》是谁的作品?
《悲惨世界》是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的作品。
该小说于1862
年首次出版,被认为是维克多·雨果最伟大的作品之一。
《悲惨世界》深刻地描绘了法国社会的贫困、不公和人性的善恶,并以复杂
的故事情节和丰富的人物形象吸引了广大读者。
维克多·雨果是19世纪法国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他被誉为浪漫
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
他以描写社会不公和个人斗争为特点,倡导
人道主义思想,对政治、社会和道德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探讨。
《悲惨世界》被视为雨果的代表作之一,它通过法国革命和巴
黎暴乱的背景,展示了人类的悲欢离合、无尽的苦难和希望。
小说
中的人物形象十分丰满,如主人公让·瓦尔简、警察雅浦,以及底
层人民的代表瓦乌凯尔与科塔而等等。
他们的命运和故事交织在一起,反映了法国社会的种种现实问题。
《悲惨世界》深刻影响了世界文学和文化。
它以其广阔的视角、深刻的描写以及对人性和社会问题的思考,成为了一部不朽的文学
经典。
无论是小说本身的价值还是它所传递的思想,都使得《悲惨世界》成为了世人耳熟能详的作品之一。
雨果的十部作品
1. 《巴黎圣母院》:“哎呀,那个卡西莫多可真可怜呀!”就像我们班上那个总是被大家忽略的同学,默默承受着一切。
2. 《悲惨世界》:“冉阿让的经历也太坎坷了吧!”这就好像生活中那些历经磨难却依然坚强的人啊。
3. 《九三年》:“哇,郭文和西穆尔丹之间的冲突好激烈呀!”这不就像我们和朋友有时候也会有不同意见一样嘛。
4. 《笑面人》:“关伯兰的命运怎么这么奇怪呀!”跟我们偶尔遇到的那些不可思议的事情似的。
5. 《海上劳工》:“吉利亚特真的好勇敢去对抗大海呀!”就像我们勇敢面对困难时的样子。
6. 《夜莺与玫瑰》:“那只夜莺为了爱情可真拼命呀!”跟我们为了喜欢的东西努力争取一样呢。
7. 《秋叶集》:“这里面的诗写得真美呀!”就如同我们看到美丽的风景时的那种感受。
8. 《历代传说》:“这里面的故事都好精彩呀!”好像我们听长辈讲那些神奇的故事一样。
9. 《惩罚集》:“这些文字好有力量呀!”就如同我们生气时想要表达的那种强烈情感。
10. 《沉思集》:“这思考好深刻呀!”不就像我们有时候也会静静地思考人生一样嘛。
维克多雨果及作品《悲惨世界》维克多雨果简介:雨果(1802—1885),法国19世纪卓越的诗人、戏剧家、小说家,浪漫主义运动的领袖。
1802年2月26日生于法国东部贝尚松;12岁开始写诗;1841年被选入法兰西学士院,1845年成为贵族院议员;1851年12月由于路易•拿破仑的政变而流亡,1870年返回祖国,受到人民热烈欢迎;1885年5月22日逝世,葬于先贤祠。
雨果一生精力旺盛,才思过人,在小说、诗歌、戏剧、散文等领域都有重大建树。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海上劳工》《笑面人》《九三年》,诗集《颂歌和杂诗》,剧本《欧那尼》,及中篇小说《穷汉克洛德》。
我们这里所要说的是有关于《悲惨世界》这部作品的的赏析。
雨果整整花了16年的时间与精力精心创作了这部鸿篇巨制,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有关这部作品,我整整花了两个月的时间草草的读完了,读完之后也不知道究竟读到了些什么,好像小孩过家家,得过且过了似的,也没深究,在读完作品荒废了三个月之后,我无意中感觉到了我的笔法之中好像有雨果的那种幽默,浪漫似的,这才让我又重新回过头来审视这篇名著,如今要写一篇关于我喜欢作品的赏析,我毫不犹豫的就想起了,雨果以及他的作品《悲惨世界》,喜欢就是喜欢,没有原因的,我甚至喜欢雨果这个那个年代的所有浪漫主义文学作家;我读的书并不多,但凡读过的都不是很熟悉了,就上星期读的,到了今天,我也会忘得一干二净,可是《悲惨世界》,久久不能忘怀,也许更我的性格有关吧,对于一个性情孤僻,性格内向,遭受过重大灾难的孩子来说,兴许《悲惨世界》这样的作品可以给他受伤的心灵以寄托吧,不罗嗦了,我们进入正题,但是这也并不完全是啰嗦,在这里缺少了这点,我想就没说服力了对于我下文提到的一些观点。
雨果的生平可以说是还可以,就他的家境壮况来说;但是生在乱世,每一个有良知的人都回萌生出一颗心,一颗对穷苦大众以及那些悲惨之人的怜悯之心,雨果恰逢法国乱世,社会动荡,人民大众饱受残酷的年代,正因为他的良知给我们现今社会留下了这宝贵的人类世界的黑暗镜子,它时时刻刻警示着现代社会,不要在滋生出那种惨绝人寰的黑暗,来扼杀那些正处在悲惨边缘的人。
维克多·雨果一、趣闻轶事1雨果写完《悲惨世界》之后,他将书稿投寄给一位出版商。
稿子寄出很长时间没有回音,于是他在纸上画了一个很大的“?”寄给了出版商。
隔几天,出版商回信了,雨果拆开一看,上面也是一个字没有,只画了一个“!”。
他知道有希望了。
果然,他的《悲惨世界》不久就出版了,并大获成功。
2法国大作家雨果从小就非常喜爱写作,母亲对他的这一爱好非常支持。
在母亲的鼓励下,小雨果的写作从小就显露出锋芒。
有一年,著名的美文研究院组织征诗大赛。
小雨果和母亲既盼望又激动,正当他全力为参赛创作新诗的时候,他的母亲突然病倒了,而且几天都处于昏迷状态。
小雨果着急得干什么都没有心思,于是,只好把一首从前写的、自认为不是写得最好的《凡尔登贞女》送去参赛。
在小雨果焦急的等待中,几天后,母亲从昏迷中醒来,一看见小雨果,就立即询问他参加征诗大赛的情况,小雨果吞吞吐吐告诉了她实情。
在病榻前,母亲用无力的手拉住儿子的手,轻声地说:"维克多,你不该在难处面前退却。
记住,永远不该。
我要你得到那'金百合花'特别奖,你要把你创作中最好的诗送去。
"母亲说话的声音很小,但小雨果听得出来,那话语中却包含着她的深切期望。
但雨果还是感到有些为难,低着头,担心地对母亲说:"但是,恐怕来不及了,明天就到期了。
"没想到母亲的眼睛里散发着光彩,她的声音大了起来:"不,好孩子,来得及。
今晚就写,明天一早就念给妈妈听,妈妈的病很快就会好起来。
妈妈最不喜欢碰到难事就畏缩的人。
"小雨果抬头看着母亲,她的眼睛里满是鼓励和信任,还有期待。
他不再犹豫,坐在病重的母亲身旁,在母亲压抑着的咳嗽声中不停地写着、改着。
一夜之间写了120行诗。
在母子共同的期待中,半个月后,这120行诗使维克多·雨果得到了"金百合花"特别奖。
《凡尔登贞女》也同时被评为"金鸡冠花"奖。
初中关于雨果的课文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雨果,法国19世纪著名的浪漫主义作家,他的作品包括《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等,被誉为世界文学史上的巨匠。
在初中阶段,通过学习雨果的作品,不仅可以了解他的文学成就,更能感受到他的人生哲学和社会思想。
雨果的作品充满激情和浪漫,他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黑暗。
在《悲惨世界》中,雨果通过描写法国革命的故事,探讨了正义和爱情的力量,展现了人性的美好和悲哀。
而在《巴黎圣母院》中,他展现了中世纪巴黎的繁荣和衰落,通过主人公博蒂洛的遭遇,揭示了人们内心的善良和恶毒。
除了作品本身,雨果的人生经历也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是一个勇敢坚定的革命者,为捍卫人民的权利而奋斗终生。
在政治上,他积极参与了法国的革命运动,反抗暴政,主张自由平等。
在文学上,他以其超凡的文学才华,深深地影响了法国文学的发展,开创了浪漫主义的新局面。
雨果的作品之所以能在初中阶段被学习,不仅在于其文学价值,更在于其对青少年成长的启发和教育意义。
通过雨果的作品,学生可以感受到爱与正义的力量,理解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残酷,积累人生的智慧和勇气。
在阅读雨果的作品时,学生可以思考并讨论一些重要的问题,如正义与邪恶、爱情与友情、自由与奴役等,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思维能力。
初中关于雨果的课文并不仅仅是为了解他的作品,更是为了感悟他的精神和价值观,为学生的成长和塑造人格提供启示。
通过学习雨果,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类的文明史和社会发展,找到自己的定位和价值观,引领我们走向未来的道路。
雨果不仅是一个文学巨匠,更是一个伟大的人类导师,他的作品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勇敢前行,追求真理和正义。
【这里写的内容可能有部分不够适合作为初中生的教材,故待优化】【优化内容】雨果的作品虽然有其深邃的思想和启发力,但对于初中生来说,可能会有些过于沉重和复杂。
在教学中可以选择一些更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的材料,引导他们逐步认识雨果的文学价值和人生哲学。
雨果《巴黎圣母院》的浪漫主义特色分析一、本文概述《巴黎圣母院》是法国文豪雨果的代表作之一,以其独特的浪漫主义特色,在世界文学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本文旨在分析《巴黎圣母院》中的浪漫主义特色,探究其如何通过丰富的想象力、夸张的手法、独特的情感表达以及对理想与现实的深刻反思,构建了一个充满神秘、奇幻与情感冲突的艺术世界。
我们将从作品的主题思想、人物塑造、情节构建以及艺术风格等多个方面,来揭示雨果在这部小说中所展现的浪漫主义魅力。
通过对《巴黎圣母院》的深入剖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浪漫主义文学的核心价值,以及雨果如何在作品中将这些价值体现得淋漓尽致。
这不仅有助于我们欣赏这部文学经典的美学价值,也能够启发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追求理想、表达情感、以及对待社会与人生的态度。
因此,本文的研究不仅具有学术意义,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巴黎圣母院的象征意义在雨果的《巴黎圣母院》中,巴黎圣母院不仅是一座庄严而神圣的建筑,更是作者精心设计的象征符号,承载着多重意义和深刻的象征内涵。
巴黎圣母院作为中世纪欧洲最大的哥特式教堂,是宗教信仰和神圣权力的象征。
教堂的宏伟壮观、高耸入云的塔楼和精致的玫瑰窗,都体现了人类对神明的敬畏和对信仰的虔诚。
然而,在雨果的笔下,这座教堂并非仅仅是宗教的殿堂,更是人性的试炼场。
巴黎圣母院是巴黎市民生活的缩影和反映。
小说中,教堂不仅是信徒们祈求救赎和忏悔罪恶的场所,也是市民们欢聚一堂、庆祝节日的地方。
教堂的钟声、祈祷声和赞美歌声,与市民们的欢声笑语、喧闹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巴黎独特的城市风貌和文化氛围。
巴黎圣母院还是爱与善的象征。
在小说中,卡西莫多虽然外貌丑陋、身体残疾,但他内心深处却充满了对爱斯梅拉达的纯真爱情和无私奉献。
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外貌并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内心的善良和美好。
巴黎圣母院作为卡西莫多的庇护所,也象征了爱与善的力量能够战胜一切艰难险阻。
巴黎圣母院还承载着雨果对历史和文化的深刻思考。
爱的教育摘抄赏析爱的教育是19世纪法国作家雨果的作品,该书于1862年首次出版。
该书以教育和爱为主题,通过描写主人公的成长和教育经历,探讨了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对个体的影响。
《爱的教育》中的重要摘抄,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和赏析。
1. "这种父爱,明明确确、深沉广博、源远流长,没有人可以埋没它、淹没它。
"这一摘抄表达了作者对父爱的理解和赞美。
父爱是一种无私而深沉的感情,它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减少,也不会因为岁月的变迁而消失。
父爱的力量是源远流长的,它在个体的成长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2. "教育不是有些人所说那种动手术的艺术,也不是发号施令的学问,而是发现一个人是什么,使他成为他自己的理想。
"这一摘抄强调了教育的本质和目标。
教育不是简单的灌输和控制,而是通过发现个体的特质和价值,引导和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理想。
教育应该是一种启迪和激发的过程,让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道路和目标。
3. "教育家在创造美好人类的事业中,最幸福的是通过教育活动影响他们的朋友。
"这一摘抄强调了教育家的使命和幸福感。
教育家通过教育活动,不仅影响和教育学生,还能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影响他们的朋友和周围的人。
这种影响是一种积极的力量,能够改变和塑造整个社会。
4. "父母的机会在于把孩子培养成他们自己不理解的那种人。
"这一摘抄反映了父母教育孩子的独特性和挑战性。
父母的责任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和个性发展。
父母应该给予孩子足够的自由空间和选择权,让他们成为独立、有个性的个体。
5. "教育是关爱,是耐心,是教导,是引导,是承担,是陪伴。
"这一摘抄揭示了教育的多维度特征。
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还要包含关爱、耐心、教导和引导等方面。
教育者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和陪伴者。
通过赏析《爱的教育》中的摘抄,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于教育和爱的独特见解和思考。
课文注释:雨果的代表作品《巴黎圣母院》是雨果的代表作之一。
小说创作于1830年7月,1831年出版。
主要故事情节是:在巴黎圣母院前欢度宗教节日之际,美丽纯洁的吉卜赛姑娘爱斯梅哈尔达带着一头会耍杂技的小羊正在进行精彩的表演。
巴黎圣母院的副主教克罗德对她起了邪念,指使敲钟人加西莫多绑架她,但国王护卫队队长法比斯救了她。
从此,少女爱上了法比斯,把他当做理想的情人。
克罗德忌恨在心,他在爱斯梅哈尔达与法比斯幽会时,刺伤了法比斯,却嫁祸于爱斯梅哈尔达,使她被判处死刑。
行刑之日,加西莫多将她救出,把她安置在圣母院的顶楼。
克罗德想得到她,遭到拒绝后,他将她交给了官兵,在圣母院顶楼看着她被绞死。
加西莫多在愤怒中将克罗德推下顶楼,然后找到了爱斯梅哈尔达的尸体,死在她的身边。
爱斯梅哈尔达是作品中的女主人公,是欧洲文学史中不朽的女性形象之一。
她美丽善良正直,宁死不屈。
加西莫多是作品中另外一位备受奴役与摧残的底层人物。
他奇丑无比,驼背、跛足、独眼,后来又因巴黎圣母院巨大的钟声震破了耳膜,成了聋子,好像天底下所有的不幸都集中到了他的身上。
他淳朴率直、正义勇敢、知恩图报、爱憎分明。
《巴黎圣母院》是一部浪漫主义小说的典范。
为了营造突兀离奇的艺术氛围,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作者运用丰富的想象,采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一幅色彩浓烈的社会图景。
《悲惨世界》是雨果的另一部代表作。
全书共分五部,讲述苦役犯冉·阿让非同寻常的人生历程。
冉·阿让原是个修剪树枝的工人,由于偷了一块面包而服了19年苦役。
刑满后他被米里哀主教感化,成了一个乐善好施的人。
他化名马德兰,勤劳致富,并被推为市长。
但由于他的苦役犯身份暴露,加之警官沙威作梗,再次被捕入狱。
逃出来后,他从无赖德纳第处救出已故女工芳汀的孤女珂赛特,隐居巴黎,继续行善,但仍不断遭到沙威的追缉。
1832年他参加共和起义战斗,在街垒战中释放了俘虏沙威,抢救了负伤战士马吕斯。
后来,他成全了珂赛特和马吕斯的婚姻,这对青年夫妇却因误会而疏远了他。
雨果的作品雨果原名维克多·雨果,出生在十九世纪的法国,是典型的浪漫主义作家。
曾经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
他的一生中创作的时间大概有六十年之久,期间他著作了诗歌小说剧本等等,雨果的作品为法国文学带来了非常不一样的风格,他的主要代表作品有很多,其中最出名的是《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
《巴黎圣母院》雨果的《巴黎圣母院》是在一八三一年正式向外发布的,是他非常有名的一部小说,小说中记录的是人性的丑恶,这部小说的主人公主要有两个,一个的名字叫做爱斯梅哈尔达,这是女主人公,她是一个非常善良热情的姑娘,而卡西莫多是故事的男主人公,他的长相非常的丑陋,但是正是这个长相非常丑陋的敲钟人几次三番的救了女主人公,并且一心一意的爱着他,最后由于当时教会的宗教信仰还有卡西莫多的养父克洛德的陷害,两人都离开了世界。
雨果的这一部作品在很大程度上是他对生活的一种向往,他渴望美好的事物,揭露了当时宗教的种种不堪,这一部作品非常形象的将善与恶,美与丑表达出来。
到现在为止这一部作品已经被多次翻译成他国的文字在世界各地传阅发行出版,甚至还被拍成了电视剧电影。
所以由此可见维克多·雨果的作品是非常有阅读和参考价值的,其中不仅仅有历史还有哲学思想。
《悲惨世界》《悲惨世界》是由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在1862年发表的一部长篇小说,其内容涵盖了拿破仑战争和之后的十几年的时间。
故事的主线围绕主人公土伦苦刑犯冉·阿让(Jean Valjean)的个人经历,融进了法国的历史、革命、战争、道德哲学、法律、正义、宗教信仰。
冉·阿让不但是统领《悲惨世界》全书的一号主人公,而且是雨果善良与博爱的象征,是比声名显赫的英雄更伟大的无名英雄。
冉·阿让从一个逃犯发展成为英雄主要经历了四个步骤。
首先,他在离开米里哀主教后干了一件让他懊悔的事情,就是抢了一个小孩的硬币。
接着他救了被别人错当成是他的难友;后来他在知道结果可能会使他失去与他相依为命多年的柯赛特之后,却仍然冒着生命危险救出柯赛特的情人马吕斯;最终他因为担心会影响柯赛特的前途而在她与马吕斯结婚后与她脱离关系。
作家名著:解读雨果的《悲惨世界》1. 引言1.1 概述在世界文学史上,维克多·雨果是一位卓越的作家,他的作品以其深度思考、社会批判和感人情感而闻名。
而《悲惨世界》则是雨果最为著名和具有影响力的作品之一。
这部小说以其广阔的叙事视角和复杂的故事情节展现了19世纪法国社会的黑暗面,并通过揭示底层人民的困境、抨击封建社会体制和呈现政治暴力等方式对当时法国现实进行了深刻的探讨。
1.2 文章结构本篇文章将分为五个主要部分来解读雨果的《悲惨世界》。
首先,在第二部分中我们将介绍雨果本人以及《悲惨世界》的背景与创作动机,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者和小说产生的背景。
在第三部分中,我们将对小说中关键角色进行解析,特别关注让·瓦尔真与弗朗茨·瓦尔真兄弟之间的关系、叙事者对角色情感的描写方式以及女性形象在小说中的呈现和作用。
接着,在第四部分中,我们将重点讨论小说对封建社会与底层人民困境、法国历史政治暴力以及法律、正义和宗教的质疑。
最后,在第五部分中,我们将总结雨果小说的艺术成就和影响力,并探讨其对读者或当代社会的启示以及小说与现实关系及其哲学意义。
1.3 目的本篇文章旨在通过对雨果《悲惨世界》进行解读,深入剖析这一作家名著并揭示其背后所蕴含的社会批判与思考。
通过对角色、情节以及主题的剖析,我们试图使读者更好地理解雨果作品的艺术成就,并认识到其中所蕴含的当时法国社会现实与普遍人性之间的联系和冲突。
同时,通过深入探讨小说带给读者或当代社会的启示和思考,我们希望能够引起人们对于现实与公正、利己与利他之间关系以及个体与整体身份认同等问题的深思,并唤起人们对于社会不平等和不公正现象的关注与反思。
通过这样的探索,我们也将尝试理解小说与现实之间的关系以及小说如何在哲学层面上引发读者思考和对话。
2. 雨果与《悲惨世界》:2.1 简介雨果:维克多·雨果(Victor Hugo)是19世纪法国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也是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代表人物。
【名人故事】名人励志故事雨果和《悲惨世界》
维克多·雨果是19世纪法国著名小说家、诗人和剧作家。
他的代表作《悲惨世界》是一部现实主义小说,以描写法国社会的黑暗、贫穷、不公为主题。
这部小说在发表后迅速
风靡欧洲,成为19世纪最著名的文学作品之一。
雨果生于1802年2月26日,出身于一个中产阶级家庭。
他在青少年时期就展现出了
写作天赋,18岁时就发表了他的第一部诗集。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开始涉足小说和剧本的创作,慢慢成为19世纪法国最受欢迎的文学家之一。
在《悲惨世界》的创作过程中,雨果花费了数年的时间仔细研究法国社会和历史,创
作的灵感来源于他对于穷人、无家可归者、犯罪者和政治迫害受害者的同情和关注。
小说
的主要情节围绕着主角让-瓦尔简的一生展开,他是一位穷困潦倒的流浪汉,被社会排斥,最终在发生了一系列意外后变得富有,并利用自己的财富帮助其他人。
这部小说得到了广泛赞誉,并被认为是19世纪法国小说中最伟大的经典之一。
雨果还因此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和名望,人们开始尊称他为“文学巨匠”。
然而,雨果并不满足于只是成为一名成功的作家。
他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还对政治
和社会问题充满热情,在法国政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他反对死刑,声援言论自由,提倡
人权和教育改革等等,成为法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政治人物之一。
维克多·雨果的一生是充满了智慧、思考和激情的。
他用自己的文学和政治成就,为
世界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我们坚持追求,并且勇敢地面对自己的
挑战和困难,我们都有可能成为自己所希望成为的人。
雨果是怎样的人雨果是法国著名的作家,他的代表作有《巴黎圣母院》、《九三年》以及《悲惨世界》等,他在法国和世界上也具有非常广泛的影响力。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雨果是怎样的人,希望对你有帮助。
雨果是怎样的人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就是雨果是一位伟大文学家。
他一生创作很多部作品,涵盖了诗歌、小说、剧本、文艺评论等各个层次的文学著作。
用伟大一词来描述雨果,一点也不为过。
雨果是法国浪漫主义学运动的领袖,是法国最伟大的文学作家之一,他的一生几乎跨越了整个19世纪,他的创作生涯达到60年之久,创作经久不衰,在法国甚至世界文学史上堪称是一个神话。
他的浪漫主义题材的小说作品精彩动人,雄浑有力,读者甚是喜爱。
在这些以浪漫主义为题材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位仁慈的作家,为社会的底层人士鸣不平。
在《巴黎圣母院》中所展现出来的是雨果人道主义思想的层面。
这部作品以离奇和对比的手法写了一个发生在15世纪法国的故事。
小说揭露了宗教的虚伪,宣告了禁欲主义的破产,同时歌颂了底层劳动人民的善良、有爱、舍己为人等良好的品质,与上层人士的道貌岸然和蛇蝎心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1851年12月,路易·波拿马发动政变,雨果参加共和党人组织的反政变起义,遭到波拿马的无情镇压,雨果也遭到迫害,他只能流亡国外。
在流亡期间,他一直和拿破仑三世作斗争,写政治讽刺小册子和政治讽刺诗,猛烈抨击拿破仑三世的独裁统治,显示出他不畏与恶势力作斗争的勇敢品质。
雨果的情书雨果《情书》这部作品还要从他三十岁左右时候开始说起,那个时候他遇到了一位名为朱丽叶的女演员,并且很快就对她产生了感情,在感情逐渐加深之后,雨果做出了一件令人们无比感动的事情,那就是之后他们不管是否还在一起,雨果每天都会为她写一封情书,直到朱丽叶在七十五岁的时候离开人世,这长达五十年之久的时间,他一天都没有停止过,写下了大约有两万封的情书。
也正是因为这些情书,所以后来雨果的作品《情书》才得以被整理出来,这本书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就是雨果所写的二百一十八封情书,这只是从他所有的情书中搜集的一部分而已,从这些情书中看出他每一个字都是用了很多心思的,实在是令人感叹不已。
雨果的作品
小说有:《悲惨世界》《海上劳工》、《笑面人》、《九三年》、《冰岛凶汉》即《冰岛魔王》《巴黎圣母院》
剧本有:《克伦威尔》、《吕布拉斯》、《城堡里的公爵》、《逍遥王》、《昂杰罗》等
戏本有:《欧那尼》、《城堡里的公爵》
诗集有:《秋叶集》、《惩罚集》、《沉思集》、《世纪传说》、《做祖父的艺术》、《东方吟》《新颂歌集》、《心声集》、《凶年集》
雨果的创作历程超过60年,其作品包括26卷诗歌、20卷小说、12卷剧本、21卷哲理论著,合计79卷。
短篇小说《“诺曼底”号遇难记》(在小学生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七课中称《船长》)。
《“诺曼底”号遇难记》还被选入教材语文版语文A 版五年级上册第九课、冀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十课、沪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十课。
雨果最出名著作是《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
雨果的《巴黎圣母院》是在一八三一年正式向外发布的,是他非常有
名的一部小说,小说中记录的是人性的丑恶,这部小说的主人公主要有两个,一个的名字叫做爱斯梅哈尔达,这是女主人公。
《悲惨世界》是法国作家雨果的经典之作,之所以经典,昌盛不衰,是因为故事的情景情感总能获得到各个时代的读者的共鸣共识,仿佛感同身受,备受感动和鼓舞。
卓越的文学巨著总是来源于现实生活。
小说的历史背景即是雨果的生活背景。
讲述的是19世纪法国大革命政权频繁交替时期,人民生活于水火之中,颠沛流离,居无定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