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幼儿园_小水滴旅行记教学课件设计
- 格式:ppt
- 大小:7.71 MB
- 文档页数:9
小水滴旅行记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水循环的基本过程,明白水的重要性。
2. 通过故事形式,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公共演讲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小水滴的起源和特点2. 小水滴的旅行过程3. 水循环的意义4. 水资源保护的重要性5. 团队协作和公共演讲技巧的培养三、教学方法:1. 故事讲述法:通过讲解小水滴的旅行故事,引导学生了解水循环的过程。
2. 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水资源保护的方法,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3. 公开演讲法:让学生扮演小水滴,向其他同学介绍自己的旅行经历,培养公共演讲能力。
四、教学准备:1. 课件:制作小水滴旅行记的课件,包括图片、动画和文字。
2. 道具:准备一些小水滴的模型,用于讲解和展示。
3. 报告台:准备一个报告台,用于学生公开演讲。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向学生介绍小水滴的起源和特点,引起学生的兴趣。
2. 讲解:通过课件和道具,讲解小水滴的旅行过程,让学生了解水循环的基本过程。
3. 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水资源保护的方法,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4. 公开演讲:让学生扮演小水滴,向其他同学介绍自己的旅行经历,培养公共演讲能力。
六、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水循环的理解程度。
2. 评价学生的公开演讲表现,包括内容表达的清晰度、语言的流畅性和肢体语言的恰当性。
3. 收集学生的讨论成果,评估他们对水资源保护措施的思考深度和创新性。
七、作业布置:1. 请学生绘制一幅小水滴旅行过程的连环画,并在每幅画下面简短描述水循环的相应环节。
2. 写一篇关于水资源保护的家庭日志,记录在日常生活中采取的节水措施和感受。
八、课程延伸:1. 组织一次校园节水宣传活动,让学生参与到实际的节水行动中,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2. 邀请水资源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全球水资源的状况和保护措施。
九、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互动环节,考虑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
2024年中班科学课件《小水滴的旅行》一、教学内容本课件依据教材《幼儿科学探索》第四章《水的世界》相关内容,详细讲解小水滴的形成、循环过程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具体内容包括:水的三态变化、水循环过程、节约用水的重要性及实践方法。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幼儿了解水的三态变化及水循环过程,认识水的重要性。
2. 技能目标:培养幼儿观察、思考、表达及动手操作能力,学会节约用水。
3. 情感目标:培养幼儿珍惜水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水的三态变化及水循环过程的理解。
教学重点:培养幼儿节约用水、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课件、实物展示(冰块、水、水蒸气)、水循环模型。
学具:画笔、画纸、水杯、滴管。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冰块、水、水蒸气实物展示,引导幼儿观察、触摸,激发兴趣。
2. 新课导入(10分钟)通过PPT课件,讲解水的三态变化及水循环过程,引导幼儿思考生活中的水是如何变化的。
3. 例题讲解(15分钟)结合水循环模型,讲解水滴从蒸发、凝结、降水到流回大海的过程,让幼儿直观地了解水循环。
4. 随堂练习(10分钟)分组进行观察、讨论,让幼儿用自己的话描述水的三态变化和水循环过程。
5. 互动环节(10分钟)举行“我是节水小能手”活动,让幼儿分享节约用水的方法,培养节约用水意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小水滴的旅行》2. 内容:水的三态:固态(冰)、液态(水)、气态(水蒸气)水循环过程:蒸发、凝结、降水、流入大海节约用水:随手关闭水龙头、一水多用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小朋友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画一幅节约用水的画,并附上节约用水的方法。
2.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应关注幼儿在课堂上的表现,了解他们对水循环、节约用水的掌握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组织幼儿参观污水处理厂,了解污水变清澈的过程,增强幼儿的环保意识。
中班科学课件《小水滴的旅行》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幼儿科学探索》教材第四章《水的奥秘》中的第一节《小水滴的旅行》。
详细内容包括:了解水的三态变化,通过实验观察水的蒸发、凝结和融化现象,认识水循环过程。
二、教学目标1. 知道水的三态变化,理解水循环过程。
2. 能够通过观察、实验操作等方法,探索水的三态变化。
3. 培养幼儿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水的三态变化及其相互转化过程。
难点:水循环过程的抽象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物展示水、酒精灯、玻璃片、冰块、热毛巾、投影仪。
2. 学具:每组一份水、酒精灯、玻璃片、冰块、热毛巾。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投影仪展示雨、雪、雾等自然现象,引导幼儿观察并讨论:这些现象与水有什么关系?2. 例题讲解(10分钟)(1)讲解水的三态变化:固态(冰)、液态(水)、气态(水蒸气)。
(2)通过实验操作,观察冰融化成水、水沸腾成水蒸气的过程。
(3)讲解水循环过程:蒸发→凝结→降水→地表径流。
3. 随堂练习(10分钟)(1)让幼儿分组实验,观察冰融化、水沸腾现象。
(2)讨论水循环过程中,小水滴是如何旅行的。
(2)引导幼儿思考:水循环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意义?六、板书设计1. 水的三态变化:固态(冰)→液态(水)→气态(水蒸气)2. 水循环过程:蒸发→凝结→降水→地表径流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描述水的三态变化过程。
(2)简述水循环过程及其意义。
2. 答案:(1)水的三态变化:固态(冰)→液态(水)→气态(水蒸气)(2)水循环过程:蒸发→凝结→降水→地表径流意义:维持地球生态平衡,为生物提供生存条件。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幼儿了解了水的三态变化和水循环过程,提高了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
2. 拓展延伸:(1)观察生活中的水循环现象,如:雨后积水、雾凇等。
(2)开展主题活动,让幼儿了解水资源的珍贵,培养节约用水的意识。
语言活动《小水滴旅行记》
活动目标:
1.观察下雨是的自然现象。
2.感知水在自然界的蒸发和凝结的现象,喜欢探索自然的秘密。
活动准备:
1.PPT。
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
听故事,小水滴去哪里了
师:小水滴落下来,落进了大海里,太阳出来了,它们又要出发去旅行了,它们会去哪里呢?
幼儿自由讨论小水滴旅行的过程及旅行过程中的变化,并在集体面前大胆讲述。
师:小水滴会去哪里呢?
小结:太阳温暖空气,加速了水的蒸发。
空气从各个地方带走了水汽,这些水汽在升入高空的过程中,逐渐凝结成云。
然后,云中的小水滴逐渐汇聚成大水滴,大水滴从高空落回地面,形成降雨。
就这样,蒸发和凝结的现象又开始循环,再循环。
二、神秘雨点在哪里
1.观看视频或实地观察下雨的情境。
2.师:我们了解了小水滴的旅行,谁来说说雨点落下来的样子(引导幼儿用声音或动作模仿)。
三、小水滴去哪了
1.出示两块相同的手帕并完全浸湿,一块直接晾晒,一块放入透明塑料袋中密封。
2.一段时间后,教师出示直接晾晒的手帕,鼓励幼儿观察并触摸手帕,说说自己的感受。
3.教师:手帕为什么干了?手帕里的水到哪里去了呢?
4.出示塑料袋中的手帕(先不把手帕取出,并保留塑料袋壁上的水滴),鼓励幼儿观察塑料袋内的水滴。
5.师:想一想,这些水滴是哪来的?
6.小结:原来,密封在塑料袋中的手帕里的水蒸发后,凝结在塑料袋壁上,形成了小水滴;直接晾晒的手帕里的水变成了水汽,跑到空气中去了。
大班上学期科学教案《小水滴旅行记》含PPT课件PPT课件活动目标:1.理解故事内容,了解故事中小水滴旅行的原因及过程。
2.对小水滴的变化过程产生探究兴趣。
活动准备:《小水滴旅行记》课件,电饭锅,水,长条曲线。
配套课件:大班科学课件《小水滴旅行记》PPT课件下载地址:/ppt/2341.html活动过程:导入1.师:小朋友,你们喜欢旅行吗?请你们说说自己以前到那些地方去旅行过?原来有这么多好玩的地方,下次我也去旅行,去玩一玩。
2.师:(教师出示小水滴图片)今天我们班来了小客人,看,这是谁呀?(是小水滴)小水滴它有过一次愉快的旅行,想知道他都到哪里旅行了吗?屈老师带你们一起来看看。
分段欣赏动画《小水滴旅行记》1.欣赏第一段。
师:小水滴怎样才能和大雁姐姐去旅行呢?谁可以帮助小水滴飞上天(幼儿分别回答)?下面,我们看看是谁帮助小水滴旅行的? 2.欣赏第二段。
师:是谁帮助小水滴旅行的?(太阳公公)太阳公公是怎样帮助小水滴的呢?(放射万道金光)小水滴变成什么了?(水蒸气)小水滴变成水蒸气,又到哪儿旅行了呢?3.欣赏第三段。
师:水蒸汽飞呀飞呀,变冷以后,三个一伙,五个一群,这时候它们变成什么了?你们看,下面又发生了什么事情?4.欣赏第四段。
师:这次,它变成什么?为什么会变成小雪花?小水滴想家了,你们说说谁帮助小水滴回家呢?5.总结:小水滴从大海出发去旅行,经过许多有趣的事情,又回到了大海。
完整欣赏动画《小水滴旅行记》1.师:那我们再来完整地欣赏一遍,看看小水滴是怎么旅行的。
2.提问:故事的名字叫什么?小水滴是怎么旅行的呢?师生共同总结:小水滴在旅行的过程中变成水蒸汽,又从水蒸汽变成白云,白云变成小雨、雪花,最后变成小水滴回到大海。
做实验,让幼儿直观了解水的三态变化现在,让我们一起通过实验的方式来看看水到底是怎样变化的。
1.在电锅里装一些水,插上电源加热,请幼儿看看发生了什么变化。
小结:水热了就会有水蒸气(o.shi),许多水蒸气向上跑的现象叫做"蒸发'。
中班科学课件《小水滴的旅行》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小水滴的旅行》这一课件,该课件主要涉及教材中“水的循环”章节的内容。
详细内容包括:水的三态变化、自然界中的水循环过程、水滴的形成与旅行。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水的三态变化,理解水的循环过程。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 培养学生珍惜水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水的循环过程的理解,水的三态变化的原因。
教学重点:水的三态变化、水循环过程及其在自然界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课件、实物展示(如冰块、水、水蒸气)、水循环模型。
学具:观察记录表、画笔、彩纸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展示冰块、水、水蒸气三种状态的实物,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之间的联系。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实物有什么共同点吗?它们之间是如何变化的?2. 例题讲解(10分钟)通过PPT课件,讲解水的三态变化及其原因。
结合实物展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水的循环过程。
3. 随堂练习(5分钟)让学生完成观察记录表,记录水的三态变化过程。
分组讨论:每组选一个代表分享观察记录,其他同学补充。
4. 课堂互动(10分钟)教师提问:水滴在自然界中是如何旅行的?请同学们用画笔和彩纸展示出来。
5. 知识巩固(10分钟)结合水循环模型,让学生复述水的循环过程。
教师提问:水的循环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意义?如何保护水资源?六、板书设计1. 板书《小水滴的旅行》2. 内容:水的三态:固态(冰)、液态(水)、气态(水蒸气)水的循环过程:蒸发、凝结、降水、地表径流、渗透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并记录一天内家中用水的过程,思考如何节约用水。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师反思:本节课通过实物展示、PPT讲解、课堂互动等多种方式,让学生了解了水的循环过程。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增加实验环节,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水的三态变化。
小水滴旅行记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水的循环过程,知道水在不同形态之间的转化。
2.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注环境保护的意识。
3. 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水的循环过程:蒸发、凝结、降水、径流等。
2. 水在不同形态之间的转化:液态、气态、固态。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水的循环过程,水在不同形态之间的转化。
2. 难点:理解水循环的原理,以及水在不同形态之间的转化过程。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水的循环过程。
2. 利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形象地展示水循环的原理。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团队合作能力。
五、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小水滴旅行记。
2. 教学道具:水杯、水壶、气球等。
3. 学习任务单。
4. 学生分组,每组选一名组长。
教案设计: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出示水杯,提问:“你们知道水是从哪里来的吗?”3.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水在大自然中是如何循环的呢?”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观看多媒体课件《小水滴旅行记》,了解水的循环过程。
2. 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单,记录下水的循环过程。
三、小组讨论(10分钟)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任务单的完成情况。
2. 每组选一名组长,汇报本组讨论成果。
四、课堂讲解(10分钟)1. 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成果,讲解水的循环过程,解答学生的疑问。
2. 教师利用教学道具,生动形象地展示水在不同形态之间的转化。
五、实践环节(5分钟)1. 教师提出实践任务:观察周围环境中的水循环现象。
2. 学生分组进行观察,记录下所观察到的事物。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提出疑问。
3.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拓展(10分钟)1. 教师出示相关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了解全球水资源状况,引起学生对水资源保护的思考。
七、课堂小测(5分钟)1. 教师发放课堂小测试卷,学生独立完成。
《小水滴旅行记》大班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水循环的过程,知道水在不同状态之间的转化。
2. 培养观察和思考能力,通过故事理解水的重要性。
3. 激发想象力,创作属于自己的水滴旅行故事。
二、教学内容1. 水循环的三个阶段:蒸发、凝结、降水。
2. 水在不同状态之间的转化:液态、气态、固态。
3. 故事《小水滴旅行记》的内容,理解水的重要性。
三、教学准备1. PPT课件:《小水滴旅行记》故事内容。
2. 画纸、彩笔等绘画材料。
3. 水滴模型或图片。
四、教学过程1. 导入:讲述故事《小水滴旅行记》,引导幼儿关注水滴的冒险过程。
2. 讲解:通过PPT课件,讲解水循环的三个阶段和状态转化。
3. 实践:让幼儿观察周围环境中的水,了解水的状态转化。
4. 创作:鼓励幼儿用绘画方式创作属于自己的水滴旅行故事。
五、教学评价1. 幼儿能正确描述水循环的三个阶段和状态转化。
2. 幼儿能理解水的重要性,学会节约用水。
3. 幼儿在创作过程中表现出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1. 科学实验:组织幼儿进行简单的科学实验,如蒸发水、凝结水珠等,让幼儿亲身体验水循环的过程。
2. 实地考察:带幼儿去公园或河边观察水的状态转化,了解水循环在自然环境中的应用。
七、家园共育建议1. 请家长帮助幼儿收集有关水循环的图片或资料,增加幼儿对水循环的了解。
2. 鼓励家长与幼儿一起进行家庭科学实验,培养幼儿的探究兴趣。
八、教学反思1. 教师要关注幼儿在教学过程中的反应,根据幼儿的表现调整教学节奏和难度。
2. 在创作环节,教师应鼓励幼儿发挥想象力,尊重每个幼儿的独特想法。
九、教学设计意图1. 通过故事《小水滴旅行记》引起幼儿对水循环的兴趣,培养幼儿的科学素养。
2. 结合生活实际,让幼儿了解水的重要性,提高节约用水的意识。
十、教学资源推荐1. 推荐幼儿读物:《小水滴的故事》、《水循环大冒险》等。
2. 推荐科学实验器材:显微镜、放大镜、玻璃棒、透明容器等。
3. 推荐在线资源:有关水循环的科普视频、动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