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节水讲义和电解质的平衡
- 格式:ppt
- 大小:257.50 KB
- 文档页数:4
水、电解质酸碱代谢失调病人护理病人的护理——第一难!!1.正常体液平衡﹡(1)水的平衡(2)电解质的平衡(3)酸碱平衡2.水和钠的代谢紊乱的护理高渗性脱水﹡、低渗性脱水、等渗性脱水、水中毒(1)病因(2)病理生理(3)临床表现(4)辅助检查(5)治疗要点3.钾代谢异常的护理﹡低钾、高钾血症(1)病因病理(2)临床表现(3)辅助检查(4)治疗要点(5)护理措施4.钙、镁、磷代谢异常的护理钙、镁、磷代谢异常(1)病因(2)临床表现(3)治疗要点5.酸碱平衡失调代谢性酸中毒﹡、代谢性碱中毒﹡、呼吸性酸中毒、呼吸性碱中毒(1)病因病理(2)临床表现(3)辅助检查(4)治疗要点6.护理(1)护理评估(2)护理措施第一节正常体液平衡一、水的平衡(一)体液的含量与分布人体内体液总量与性别、年龄及胖瘦有关,成年男性占体重的60%,女性50%、婴幼儿70%~80%。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脂肪量增多,体液量将减少。
其中细胞内液占体重的40%,女性占35%;细胞外液占20%,其中组织间液为15%,血浆为5%。
第一间隙——细胞内液所在的空间;第二间隙——细胞外液所在的空间。
这部分细胞外液不断地进行交换,对平衡水、电解质起重要作用——功能性细胞外液。
第三间隙——胸腔、腹腔、脑室和脊髓腔、关节和滑囊等腔隙的少量液体,属细胞外液,在体液平衡及调节中作用不大——非功能性细胞外液。
(二)24小时液体出入量的平衡摄入量(ml)排出量(ml)饮水1600 尿1500食物水700 无形失水800(1)呼吸蒸发300内生水200(2)皮肤蒸发500粪200总入量2500 总出量25001.无形失水——不显性失水。
正常状态,皮肤和呼吸蒸发的水分,每日约850ml,在估计病人液体入量时,要计入。
在异常情况下,失水量可能更多,如体温增高可增加水分蒸发。
体温每增高1℃,每日每公斤体重将增加失水3~5ml;气管切开病人呼吸失水量是正常的2~3倍,大面积烧伤和肉芽创面的病人水分丢失更为惊人。
第二节水和电解质的平衡及调节1、细胞外液中的电解质:主要阳离子是_______,其含量占阳离子90%以上;主要的阴离子是_________、________,其中的________对维持细胞外液的PH 稳定起重要作用。
2、细胞内液中的电解质:阳离子主要是________,其含量占阳离子90%以上,还有少量的_________和_________等;阴离子以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为主,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对维持细胞内液的PH稳定起重要作用。
正常情况下,细胞内、外液渗透压________,呈电________性。
3、无论是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这些电解质离子的存在对于维持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4、不同部位体液间水和电解质的交换:血浆与组织液间的水和无机离子主要通过____________形式进行交换。
而血浆中的_____________远高于组织液。
组织液与细胞内液之间通过细胞膜进行物质交换,阳离子和阴离子主要通过_____________的方式进出细胞,由于膜上___________的作用,细胞内外主要的阳离子分别为_______、_______。
5、水和电解质的平衡:正常人每天进出水量为_________毫升,体内水分来自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排出途径为_________、_________蒸发、_________蒸发和___________。
水的摄入和排出保持_________6、人体在两种情况下会发生脱水,一是_________或_________,使细胞外液渗透压_______,细胞中的水向细胞外转移,二是因___________、腹泻丢失水和电解质后只补充水,或大汗后只补充水而不补充___________,造成细胞外液渗透压__________,细胞外液中的水向细胞内移动,从而使细胞外液________,血浆中的水分也随之减少。
《水和电解质的平衡及其调节》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理解水和电解质平衡的概念和意义。
(2)掌握水和电解质的来源和去路。
(3)阐明水平衡和电解质平衡的调节机制。
2、能力目标(1)通过分析数据和图表,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通过讨论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认识到水和电解质平衡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饮水和饮食习惯。
(2)关注自身健康,增强自我保健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水和电解质平衡的概念。
(2)水平衡和电解质平衡的调节机制。
2、教学难点(1)电解质平衡的调节机制。
(2)水和电解质平衡失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水和电解质平衡的基本概念和调节机制。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水和电解质平衡失调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
3、直观演示法:通过图表、动画等多媒体手段,直观展示水和电解质的平衡及调节过程。
四、教学过程1、课程导入(5 分钟)通过展示人体缺水和缺电解质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问学生对水和电解质平衡的了解,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水的平衡(20 分钟)(1)讲解水的含量和存在形式:人体中水的含量约占体重的 60% 70%,存在形式有自由水和结合水。
(2)水的来源和去路:来源包括饮水、食物中的水和代谢产生的水;去路主要有排尿、排汗、呼吸和排便。
(3)水平衡的调节:重点讲解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的过程,通过动画展示抗利尿激素的作用机制。
3、电解质的平衡(20 分钟)(1)介绍电解质的种类和作用:电解质包括钠、钾、氯、钙、镁等,它们在维持细胞内外液的渗透压、酸碱平衡和神经肌肉兴奋性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2)电解质的来源和去路:来源主要通过食物摄取,去路通过尿液、汗液等排出。
(3)电解质平衡的调节:以钠钾平衡为例,讲解醛固酮的调节作用。
4、水和电解质平衡失调(15 分钟)(1)介绍脱水和水肿的概念和原因。
《水和电解质的平衡及其调节》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水和电解质平衡的概念,说出人体内水和电解质的来源和去路。
(2)学生能够解释水平衡和电解质平衡的调节机制,包括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
(3)学生能够分析水和电解质失衡的原因和症状,如脱水、水肿、血钾过高或过低等。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图表、分析数据等活动,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表达信息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学生能够认识到水和电解质平衡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饮水和饮食习惯。
(2)学生能够关注自身和他人的健康状况,增强自我保健意识和关爱他人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水和电解质平衡的概念和调节机制。
(2)水和电解质失衡的原因和症状。
2、教学难点(1)水平衡和电解质平衡的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机制。
(2)分析水和电解质失衡的案例,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水和电解质平衡的基本概念、调节机制等重要知识。
2、直观演示法通过图片、图表、动画等多媒体资源,直观展示水和电解质在人体内的分布、来源和去路,以及调节过程。
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水和电解质失衡的案例,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4、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的临床案例,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5 分钟)通过展示一组人体缺水和水肿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水在人体内平衡的思考,提问:“为什么人体会出现缺水和水肿的情况?水在人体内是如何保持平衡的?”从而导入新课。
2、讲授新课(30 分钟)(1)水的平衡(10 分钟)①讲解水的含量和分布:人体内水的含量约占体重的 60% 70%,不同年龄段和性别略有差异。
水在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中分布不同,细胞内液约占体重的 40%,细胞外液约占体重的 20%,其中血浆约占5%,组织液约占 15%。
《水和电解质的平衡及其调节》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理解水和电解质平衡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掌握水和电解质平衡的调节机制,包括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
2、能力目标(1)通过分析相关图表和数据,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和分析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1)使学生认识到维持水和电解质平衡对于人体健康的重要性,增强自我保健意识。
(2)培养学生关注生命科学、关注健康的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水和电解质平衡的概念及意义。
(2)水和电解质平衡的调节机制。
2、教学难点(1)激素调节水和电解质平衡的具体过程。
(2)渗透压调节的原理和过程。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水和电解质平衡的基本概念、调节机制等重要知识。
2、直观演示法利用多媒体展示相关的图表、动画等,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和过程。
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相关案例,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的病例分析,加深学生对水和电解质平衡失调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学过程1、课程导入(5 分钟)通过展示一个人在剧烈运动后大量出汗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大量出汗会对人体产生什么影响?人体是如何调节以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的?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水和电解质的平衡及其调节。
2、知识讲解(25 分钟)(1)水和电解质平衡的概念①介绍水在人体内的含量和分布,以及电解质的种类(如钠、钾、氯等)和它们在人体内的存在形式。
②解释水和电解质平衡的含义,即摄入的水和电解质与排出的水和电解质在数量上保持相等,从而使体内的水和电解质含量相对稳定。
(2)水和电解质平衡的重要性结合具体的生理功能,如细胞的正常代谢、维持内环境的稳定等,说明水和电解质平衡对于人体健康的重要性。
(3)水和电解质平衡的调节机制①神经调节讲解当体内水分减少或增多时,神经系统如何通过感知刺激,调节水的摄入和排出。
《水和电解质的平衡及其调节》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水和电解质平衡的概念,包括水的摄入和排出途径,以及常见电解质(如钠、钾、氯等)在体内的含量和分布。
(2)掌握水和电解质平衡的调节机制,包括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
(3)学会分析水和电解质失衡的原因和症状,如脱水、水肿、高钾血症、低钾血症等。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图表、案例分析等活动,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和交流,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认识到水和电解质平衡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饮食和生活习惯。
(2)培养学生关注自身健康和关爱他人健康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水和电解质平衡的概念和调节机制。
(2)水和电解质失衡的原因、症状和治疗方法。
2、教学难点(1)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在水和电解质平衡中的作用机制。
(2)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生活中与水和电解质平衡相关的问题。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水和电解质平衡的基本概念、调节机制和失衡的相关知识。
2、直观演示法通过展示图表、图片、动画等直观材料,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生理过程。
3、案例分析法引入实际案例,让学生分析水和电解质失衡的原因和症状,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4、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和合作学习。
1、导入新课(5 分钟)通过展示一些因水和电解质失衡而导致健康问题的案例图片或视频,如严重脱水、水肿等,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水和电解质的平衡及其调节。
提问:为什么人体需要保持水和电解质的平衡?失衡会带来哪些后果?2、知识讲解(30 分钟)(1)水的平衡讲解水的摄入和排出途径,包括饮水、食物中的水、代谢产生的水,以及通过尿液、汗液、呼吸和粪便排出的水。
强调人体每天的水摄入量和排出量应该保持平衡。
展示水的平衡图表,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水的收支情况。
《水和电解质的平衡及其调节》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水和电解质平衡的概念,包括体内水和电解质的含量、分布和存在形式。
(2)学生能够阐述水和电解质平衡的调节机制,包括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3)学生能够分析影响水和电解质平衡的因素,如饮食、环境、疾病等。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分析实验数据和图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学生能够认识到水和电解质平衡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饮食和生活习惯。
(2)学生能够关注自身健康,增强自我保健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水和电解质平衡的概念和调节机制。
(2)水和电解质失衡的原因和后果。
2、教学难点(1)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在水和电解质平衡中的作用。
(2)水和电解质平衡的复杂调节网络。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水和电解质平衡的基本概念和调节机制,使学生对相关知识有初步的了解。
2、直观演示法通过展示图表、实验数据、动画等直观材料,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和复杂的调节过程。
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案例,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归纳总结法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大家每天都需要喝水,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喝水?喝进去的水都到哪里去了?”(2)展示一些与水和电解质失衡相关的图片或案例,如脱水、水肿等,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关注,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水和电解质的平衡及其调节。
2、知识讲解(1)水的平衡①介绍体内水的含量、分布和存在形式。
人体内水的含量约占体重的 60% 70%,其中细胞内液约占体重的 40%,细胞外液约占体重的20%,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
水在体内以自由水和结合水的形式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