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十大商帮及其商道(下)
- 格式:ppt
- 大小:12.16 MB
- 文档页数:116
明清“十大商帮”分别为:晋(山西).徽(今安徽黄山地区).陕(西).(闽)福建.(粤)广东.江右(江西).洞庭(今苏州市西南太湖中洞庭东山和西山).宁波.龙游(浙江中部).山东商帮.当代10大商帮分别是:在历史上已负盛名的晋商和徽商.日渐崛起的浙商、苏商、沪商、京商、粤商和闽商.以及正悄然发展的鲁商、豫商.另有当代5大商帮之说:浙江商帮、山东商帮、苏南商帮、闽南商帮、珠三角商帮有人将十大商帮特色简要概括为:广东商帮金融集团; 山西商帮天涯贾客; 龙游商帮翰墨儒商; 徽州商帮海商劲旅; 褔建商帮小本商民; 江右商帮钻天商队; 洞庭商帮商国骄子; 宁波商帮殷实货贩; 山东商帮粮货大军;陕西商帮.(一)、晋商"学而优则贾"的晋商帮(二)、徽商"富商巨贾"的徽商(三)、闽帮“亦盗亦商”的闽帮(四)、粤商“内涵丰富”的粤商(五)、陕西商帮“行道多多”的陕西商帮六)、山东商帮“全民经商”的山东商帮(七)、宁波商帮“后来居上”的宁波商帮(八)、龙游商帮“海纳百川”的龙游商帮(九)、洞庭商帮“善于审时度势”的洞庭商帮(十)、江西商帮“讲究贾德”的江西商帮山西商帮山西以诚信著称,崇信“管鲍遗风“代表人物: 中国私家银行第一人雷履泰。
徽州商帮徽州(今安徽黄山地区)以诚待人、以信接物、以义为利代表人物胡雪岩陕西商帮陕西善捕商机,敢做敢为代表人物: 贺达庭家族的当铺世家。
洞庭商帮今苏州市西南太湖中洞庭东山和西山善于更新观念、重视依托家乡代表人物翁笾“翁百万”,还有许氏许冲宇江右商帮江西积极活跃、不避艰险代表人物: 独辟蹊径的盐业大亨李宜民山东商帮山东仗义、吃苦耐劳、稳重实干代表人物: 东方第一商人孟洛川广东商帮广东胆大务实、精明灵活、擅长贸易代表人物: 一代酒王张振勋。
福建商帮福建诚实信用,善用关系代表人物: 万金油大王胡文虎宁波商帮宁波勇于冒险、以信为本代表人物: 火柴大王刘鸿生龙游商帮浙江中部诚实守信、亦贾亦儒代表人物: 财可通神, 富可敌国的沈万山晋商:晋商,通常意义的晋商指明清500年间的山西商人。
中国历史上,把以血缘姻亲和地缘乡谊为纽带连接而成的商业集团,称为商帮。
明清时期,中国大地上形成了晋、徽、陕、鲁、洞庭、龙游、宁波、江右、闽、粤十人商帮。
晋商和徽商的兴起缘于贩盐获利,陕西商人也不例外。
明代陕西行省包括U•肃地区,不仅地域辽阔,几乎囊括了明代长城“九边”的西段,而且关屮八百里秦川又盛产粮食,陕西商人便有了“输粮换引”的地理和资源优势。
再加上为安抚边外少数民族,明政府开放“茶马互市”的边境贸易,使陕西商人又多了一个致富的门路。
山东是孔子的故乡、儒家思想的发源地,鲁商受儒家“重农抑商”文化影响很深。
从汉代开始,士农工商“四民”分业,商人被排在末位,鲁商既想赚钱,又不想失去政治地位, 从而决定了他们必然走上“以末(商业)致富,以本(农业)守Z”的封建商业道路。
洞庭商帮是指居住在苏州太湖东、西洞庭山上的洞庭商人。
他们利川太湖交通方便和周边地区物产丰富的得犬独厚条件,以贩运米粮和丝绸布匹为业。
尤具是鸦片战争后,在作为金融中心的上海,洞庭商人利用自己的钻天之术,开辟了买办业、银行业、钱庄业等金融实体和丝绸、棉纱等实业。
由此,洞庭商帮产生了一批民族资本家,走上了由商业资木向工业资木发展的道路。
龙游商帮,实际上是包括常山、江山、开化等衢属各县的衢州府商人集团。
衢州地接浙江、江西、福建、安徽四省,号称四省通衢,水陆交通便利,是毗邻地区各种物资的集散地。
龙游商帮虽地处偏僻,却冇着开放的心态,明清时期,许多商人将经营商业所赚得的资金用来购买土地或经营典当、借贷业,以求有稳定的收入,具有战略眼光的龙游商人则适时地将手头资金投入手工业生产和矿产开发等实业,使商业资本及时转化为产业资本,在全国各地发展了口己的事业。
所以当时民间有“钻天洞庭商,遍地龙游帮” Z说。
宁波地处东海Z滨、是中国海外贸易的重要港」由于拥有经营的地缘优势,宁波白姓从商者甚众,清代南方的钱庄就是由宁波商人为主体,与北方的山西票号相得益彰形成了中国传统金融业南北两大支柱。
商帮在我国古已有之,盛兴于明清。
他们的贸易活动领域遍及全国各地,其商品曾远销到世界各地并大受欢迎,对当时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我国近代对外贸易的兴起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可以说明清时期初步形成的传统市场体系,正是有赖于作为市场主体的各个地方商帮来连接市场中的网络。
古代丝绸之路留下的传奇故事,可以找到它的原型。
在历史发展各个时期,帮会的表现形式是不同的。
它是随着社会、文化、经济的发展,在一定区域内、一定时段在资源整合上自发形成的一种组织形式。
“帮”是文化上的概念,目前已经虚化。
商帮在商业往来中起了很大作用,有效地整合了商业资源。
毕竟个体资源是有限的,想获得更大发展就需要更多的资源。
大家都有这个需求,组合起来,作为互助形式,形成内部的游戏规则。
它们的内部也有一个分工,按每一个买卖进行,每做一桩买卖,大家就会决定谁负责买卖,谁负责运输,谁负责产品的完好无损。
但帮会的内部成员很不稳定,在一桩桩买卖中形成并更换。
时间长了也会形成一些固定的不成文的潜规则,不像企业那样形成固定的组织。
不可否认,商帮整个商业往来中发挥了很大作用,其内部共同分享资源,在竞争中获取优势,但弱点明显,个人意图突出,整体利益很少。
商会(帮会)的作用很多,包括相互之间的团结合作、互补、信息交流。
中国古代有徽、晋、陕、鲁、闽、粤、宁波、洞庭、江右、龙游等十大商帮,其中以徽商和晋商规模最大、实力最为雄厚,纵横商界500年,最后却在清末民国时期,被宁波帮后来居上、取而代之。
十大商帮中最早崛起的就是山西、陕西商人。
明洪武(1368-1398)初年为了供应北部边防粮食供应而实施纳粮中盐的开中法,山陕商人凭借地理之便迅速崛起。
明代山西商人主要活动在黄河流域、各大盐场及四川地区。
随着清代国家的统一,版图的拓展,山西商人的活动范围更加扩大,成为东北、蒙古、新疆的主要商人力量,其活动范围甚至远至西藏,山西商人还垄断了对俄国恰克图的贸易,并从事东南、两湖至西北的长途贩运贸易。
中国十大商帮中国十大商帮一、晋商晋商,通常意义的晋商指明清五百年间的山西商人,晋商经营盐业,票号等商业,尤其以票号最为出名。
晋商也为中国留下了丰富的建筑遗产,著名的乔家大院、常家庄园、曹家三多堂等等。
二、徽商徽商,即徽州商人、新安商人,俗称“徽帮”,指徽州(府)籍商人的总称。
徽商来自徽州,包括歙、休宁、婺源、祁门、黟、绩溪六县,即古代的新安郡。
六县之中,歙和休宁的商人特别著名。
徽商在宋代开始活跃,全盛期则在明代后期到清代初期,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商帮。
三、粤商广义上的粤商包括潮州帮(潮商),广州帮,客家帮,其中潮商与徽商、晋商,是中国历史“三大商帮”。
狭义的粤商指广州帮。
粤商与徽商、晋商、浙商、苏商一道,在历史上被合称为“五大商帮”。
四、陕商陕商,通常意义的陕商指明清五百年间的陕西商人。
曾经有陕商腰缠十万下扬州、陇蜀商铺都姓赢、紫阳茶青湖茶红、江南贩布赛王侯等典故。
五、闽商闽商,狭义指福建商人,广义指福建、浙南、粤东潮汕地区和海外闽民系商人。
被誉为“华商第一族”。
诚信为先,利义兼得,是闽商的基本理念。
道光年间成书的《晋江县志》,将商贾与农工并列,而非置于四民之末,“行货曰商,居货曰贾,商贾之名,虽亚乎士,而与农工,均在四民之列”。
六、赣商赣商,在历史上被称为“江右商帮”。
据明末清初散文家魏禧所著的《日录杂说》上记载:“江东称江左,江西称江右。
盖自江北视之,江东在左,江西在右。
”遂得此名。
江右商帮称雄中华工商业九百多年,是中国古代实力最强商帮。
七、洞庭商帮洞庭商帮又叫“洞庭帮”、“洞庭山帮”、“山上帮”或“洞庭山人”,这些几乎成了“苏商”的主体。
这个不以苏州、也不以吴县为名而只是以洞庭东西山的山名为名称的商帮,其历史悠久。
明代苏州小说家冯梦龙把这个商帮的情况最先写进他的小说集《醒世恒言》里。
小说中写道:两山之人,善于货殖,八方四路,去为商为贾,所以江湖上有个口号,叫做“钻天洞庭”。
八、鲁商鲁商,是山东的商人精英群体,人称山东商帮,始于商周,形成于春秋战国,成熟于两汉,在此后的不同历史阶段,又有所发展与完善。
2013中考历史延伸阅读:中国历史上的十大地域性商帮一、福建商帮亦盗亦商福建商帮的兴起,一开始就与封建政F的官方朝贡贸易和禁海政策针锋相对。
他们走私进行商业贸易,不能贸易时就进行抢劫,他们具有海盗和商人的双重性格。
内外勾结的贸易方式是福建海商最常见的经商方式,他们广泛联络沿海居民,建立了许多据点,利用据点收购出海货物,囤积国外走私商品,以利销售,他们不仅在海营商,还有许多也是“陆地商”,“水陆两栖”,海上贸易也做,陆地贸易也做。
明清福建商人,把国内与国外的贸易紧密地结合起来,努力经营,进行多种形式贸易,从而形成了中国封建社会晚期一个很有影响的地方商帮。
点评:随着封建社会的消亡,福建商帮却在海外南洋、T灣等地开辟出新的商业场地。
福建商帮中的许多商人,正是以自由商人的身份,大无畏地开拓海外市场,终于在福建帮这棵枯树上开出了新枝,使福建商帮的商业精神在海外华人和T灣的福建籍人身上得到延续。
二、广东商帮内涵丰富道光十年,英国议会对曾在中国作过商业贸易的英国商人进行一次调查,最后得出的结论是:“绝大多数在广州进行贸易的人都一致声称,在广州做生意几乎比世界一切其他地方都更方便,更好做。
”海外流传着这么一句话:“太阳无时不普照粤人社会。
”粤商的辉煌时期,还是在近、现代。
在近代,由于外国经济势力的侵入以及中国缓慢地迈开近现代步伐,晋商、徽商等因为固守传统而日渐式微,而粤商却伴随着近代广东商品流通的扩大、商品经济的发展海外移民的高潮而崛起,广东商人发迹于东南亚和香港、潮汕地区。
二次大战期间,广东商人虽然曾一度沉寂,但经过战后若干年的苦斗,又终于在上一世纪70年代后崛起于中国南部、香港及东南亚。
点评:近代粤商发扬了古代广东商人的冒险开拓、独立进取的商业精神,而在参与国际商业贸易的过程中,近代潮商又具有了某种开放的心态。
在近代广东商人身上,我们看到传统文化与近代商业文化的某种有效的结合与融合。
而正是这种文化的发展与融合,也许才是粤商继晋商、徽商衰落之后仍能发展,并进一步成长的原因。
中国历史十大商帮的成功之道晋商商帮、徽商商帮、陕西商帮、龙游商帮、宁波商帮、江西商帮、广东商帮、山东商帮、洞庭商帮、洞庭商帮是“中国历史十大商帮”,他们各有自地域文化特色不同,取得成功经验也不同,至今他们的很多经验仍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现将其情况介绍于后:1、陕西商帮—行道多多在明代的商业界里,山西与陕西商人为了对抗徽商及其他商人的需要,常利用邻省之好,互相结合,人们通常把他们合称为西商或是山陕商帮。
西商在明代前期的势力很大,他们从经营盐业中获得了大量的厚利,可惜利益的原因使他们内部开始分化,陕西盐商与山西盐商分道扬镳,最终陕西盐商到了四川独立发展,这也为陕西商帮的最终形成奠定了基础。
陕西商帮生财的行道较多,在这一点上他们与江西商帮相似。
陕西商帮是一个综合性的商帮,他们对财富的追求与一般商帮相同:尽可能追逐厚利,如果不行,就退而求其次。
陕西商帮以盐商最为著名,经营布业、茶业和皮货业也是陕西商帮盈利的重要途径。
点评:虽然贵为中国十大商帮之一,且民风习俗与山西商帮相近,但在外人看来陕西商帮见识短浅,在各个方面都无法与晋帮相比。
而对于商业资本的使用上,陕西商人采取的是土财主方式,很少有人投资手工业,这与江南地区商人积极发展手工业的情况恰恰形成鲜明的对比2、徽商商帮—贾而好儒徽商与晋商齐名,作为中国商界中的一支劲旅,徽商曾活跃于大江南北、黄河两岸,以至日本、暹罗、东南亚各国和葡萄牙,无徽不成商叫遍天下。
其商业资本之巨、从贾人数之众、活动区域之广、经营行业之多、经营能力之强,都是其他商帮所无法匹敌的,在中国商界称雄数百年。
徽州人都是经商能手,他们善于分析和判断经济形势,在买贱卖贵的不等价交换中牟取厚利,大规模的长途商品贩运是徽商致富的一个重要途径,另外,囤积居奇、特权牟利、牙行制度、高利贷等,也是不少徽商致富的手段。
徽商与其他商帮的最大不同,就在于儒字。
徽州是南宋大儒朱熹的故乡,被誉为儒风独茂,因此徽商大多表现贾而好儒的特点,他们的商业道德观带有浓厚的儒家味。
中国十大商帮研究一.中国十大商帮中国古有十大商帮,分别是山西晋商、徽州徽商、陕西、福建闽商、广东粤商、江右赣商、洞庭、苏商、宁波、龙游浙商、山东鲁商等。
也可称:山西商帮、陕西商帮、山东商帮、福建商帮、徽州商帮、洞庭商帮、广东商帮、江右商帮、龙游商帮、宁波商帮。
其中晋商、徽商、潮商势力最大,影响最远的三大商帮。
二. 国内大宗商品远距离贸易的发展与全国性市场的形成16至18世纪中国发生了一场商业革命,尽管它是一场未完成的革命,但正由于这场“革命”,才使得十大商帮相继崛起。
16至18世纪大宗商品的远距离贸易,是徽商、晋商、闽商、粤商、江西商、洞庭商、山东商、龙游商等商帮众多商人的行为,与以往个别商人的经营活动,已不可同日而语。
国内大宗商品的远距离贸易,是大宗商品在不同的经济区内交换,从而形成了不同的经贸区。
江南经贸区是在江南便捷的交通条件和发达的丝织业、棉纺织业等基础上形成的。
江南地区大宗商品远距离贸易的特点是,江南向全国输出的,主要是相对高值的丝、棉纺织品。
而江南从全国输入的是低值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
珠江三角洲经贸区,除对外贸易外,国内的长途贩运有二条线路,一是通过西江展开与广西贸易;二是通过北江、东江和韩江开展与江西、湖广、福建以及江南等地的远距离贸易。
16世纪以来,首先,四川商业中心从成都移至重庆,踞于长江上游的重庆成为进出西南以及西南沟通长江中下游的商品集散地。
其次,长江中游汉口崛起,成为沟通长江全线与大江南北的贸易中心点,长江上中游经贸区因而形成。
这一个经贸区的特点,是以过境贸易为主,商品以粮食为大宗。
华北经贸区是以水陆交通联接而成,以生活资料贸易为主,包括京师和北直隶、山东、河南和山西在内的经贸区。
西北贸易区具有明显的军事贸易的特征,是以商人与边塞驻军的贸易为主,辅以汉族商人与少数民族的贸易。
形成于明中叶的西北经贸区,与明朝的军事布局有密切关系。
五个经贸区与其他地区之间的大宗商品远距离贸易,使全国范围内各层次的市场融为一体,形成了一个大网络。
明清十大商帮中国历史上,把以血缘姻亲和地缘乡谊为纽带连接而成的商业集团,称为商帮。
明清时期,中国大地上形成了晋、徽、陕、鲁、洞庭、龙游、宁波、江右、闽、粤十大商帮。
晋商和徽商的兴起缘于贩盐获利,陕西商人也不例外。
明代陕西行省包括甘肃地区,不仅地域辽阔,几乎囊括了明代长城“九边”的西段,而且关中八百里秦川又盛产粮食,陕西商人便有了“输粮换引”的地理和资源优势。
再加上为安抚边外少数民族,明政府开放“茶马互市”的边境贸易,使陕西商人又多了一个致富的门路。
山东是孔子的故乡、儒家思想的发源地,鲁商受儒家“重农抑商”文化影响很深。
从汉代开始,士农工商“四民”分业,商人被排在末位,鲁商既想赚钱,又不想失去政治地位,从而决定了他们必然走上“以末(商业)致富,以本(农业)守之”的封建商业道路。
洞庭商帮是指居住在苏州太湖东、西洞庭山上的洞庭商人。
他们利用太湖交通方便和周边地区物产丰富的得天独厚条件,以贩运米粮和丝绸布匹为业。
尤其是鸦片战争后,在作为金融中心的上海,洞庭商人利用自己的钻天之术,开辟了买办业、银行业、钱庄业等金融实体和丝绸、棉纱等实业。
由此,洞庭商帮产生了一批民族资本家,走上了由商业资本向工业资本发展的道路。
龙游商帮,实际上是包括常山、江山、开化等衢属各县的衢州府商人集团。
衢州地接浙江、江西、福建、安徽四省,号称四省通衢,水陆交通便利,是毗邻地区各种物资的集散地。
龙游商帮虽地处偏僻,却有着开放的心态,明清时期,许多商人将经营商业所赚得的资金用来购买土地或经营典当、借贷业,以求有稳定的收入,具有战略眼光的龙游商人则适时地将手头资金投入手工业生产和矿产开发等实业,使商业资本及时转化为产业资本,在全国各地发展了自己的事业。
所以当时民间有“钻天洞庭商,遍地龙游帮”之说。
宁波地处东海之滨、是中国海外贸易的重要港口,由于拥有经营的地缘优势,宁波百姓从商者甚众,清代南方的钱庄就是由宁波商人为主体,与北方的山西票号相得益彰形成了中国传统金融业南北两大支柱。
中国古代十大商帮,你不知道的那些事?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
从古至今商业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而在这段过程中商帮的形成对中国商业的文明金融业的诞生经济的繁荣奠定了基础,更成为了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潜移默化的感染着我们。
你知道在古代具体有哪些商帮吗?梯子约读中提到十大商帮:具体是山西晋商、安徽徽州徽商、福建闽商(分闽南商帮和闽东商帮)、广东粤商(分潮汕商帮、广府民系)、山东鲁商、宁波商帮、陕西(秦商/关陕商人)、洞庭商帮、龙游商帮、江西赣商。
影响最深的四大商帮,分别是晋商、徽商、粤商、闽商四个商帮。
而这十大商帮能在众多商帮中脱颖而出,务必有与众不同的商业模式可以给现代企业带来一些借鉴与思考。
1.晋商:经营模式最为先进十大商帮中最早崛起的就是山西商人。
历史上,山西商人称为晋帮。
晋商是明清时国内最大的商帮,在商界活跃了500多年,足迹不仅遍及国内各地,还出现在欧洲、日本、东南亚和阿拉伯国家,完全可以与世界著名的威尼斯商人和犹太商人相媲美。
山西商人曾稳稳地把自己放在全国民间钱财流通主宰的地位上,山西票号俨然成为清政府的“财政部”。
这种作为都是大手笔,与投机取巧的小打小闹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山西票号注重信息的捕捉与反馈,并视之为成功的关键。
山西人能够首创票号,他们长远的战略眼光和经商天赋无疑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山西票号堪称现代金融业的雏形。
提到晋商,人们自然而然会想到山西人的两个特点:一是山西人讲诚信,二是山西人会理财。
正是这些特点,才使晋商在中国历史上,稳居全国商帮之首,称雄商界。
晋商在清王朝建立后,万里行贾,诚信经营,从贸易领域到金融领域,创造了诸多华夏第一,比如第一次集汇兑、放款、存款为一体,第一次将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第一次推行股份制管理制度,第一次将人才竞争和激励机制引入管理活动之中,第一次将汉语密码应用于金融汇兑过程中。
尤其是票号管理上推出的“东掌和约制度”、“人身顶股制度”、“抽疲转快和制度”、“汇兑密押制度”、“花红准备制度”、“巡视监管制度”,目前我们还在继承沿用。
十大商帮——潮商十大商帮中,晋商、徽商、潮商为势力最大,影响最远的三大商帮。
到了近代,随着晋商、徽商的没落,而潮商却伴随着近代海外移民的高潮而崛起于东南亚和香港、潮汕地区。
这期间,潮商虽然在二次世界大战后一度沉寂,但经过战后若干年的苦斗,又终于在上一世纪60一70年代崛起于香港及东南亚。
目前潮商不仅在本土茁壮成长,而且己经扎根国内及世界各地。
香港最大的华人企业是李嘉诚的长实集团;欧洲最大的华人企业是潮商陈克威、陈克光的陈氏兄弟商场;泰国最大的企业是陈有汉的盘谷银行;北京有全国最大的连锁家电企业国美集团;深圳有国内最大世界第三的即时通信公司腾讯科技,。
从泰国首富、金融大王陈弼臣,到世界华人首富、素有“超人”之称的李嘉诚等一批世界级巨商,以及国内2005年荣登胡润百富榜榜首的黄光裕,潮商似乎总是和“首富”有缘。
潮商是华夏大地上一个光辉的群体,是华商中最为突出的代表;他们书写了一个个商业神话,他们以超人的智慧为中国人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
潮汕地区,位于广东省最东端,包括汕头市、潮州市和揭阳市三大区域。
“潮”是水的意思,“汕”是沙子堆成的脊部。
从名字就可以看出,潮汕地区背山向海。
汕头是脊部的头,汕尾是脊部的尾,地域上的潮汕指的就是潮汕平原上的汕头、汕尾,潮州,揭阳四个市。
其中又包括潮阳(属汕头),普宁(属揭阳)这样的几个县级市。
潮阳以前是中国第一大县,现分化成潮阳区和潮南区,属于汕头管辖。
潮汕地区总面积是1.0346万平方公里。
另外,潮汕地区只包含汕头,潮州,揭阳这三个地级市所管辖的地区,其中包括成为已并入汕头管辖的澄海和潮阳,潮州管辖的饶平,揭阳管辖的惠来和普宁。
潮汕籍著名经济学家萧灼基如此定义:“即分布于海内外的潮汕籍商人。
狭义潮汕是指分治后的汕头、潮州和揭阳三地;广义潮汕还包括汕尾等韩江流域地区。
”潮汕人以做生意闻名天下,先于温州人享有“东方犹太人”之称。
潮帮,和晋帮,徽帮,是中国的三大商帮。
全球华人首富李嘉诚是潮汕人,全国首富黄光裕是潮汕人,广东首富朱孟依是潮汕人。
中国历史十大商帮的创富秘诀福建商帮亦盗亦商福建商帮的兴起,一开始就与封建政府的官方朝贡贸易和禁海政策针锋相对。
他们大多走私进行商业贸易,不能贸易时就进行抢劫。
他们具有海盗和商人的双重性格。
内外勾结的贸易方式是福建海商最常见的经商方式。
他们广泛联络沿海居民,建立了许多据点,利用据点收购出海货物,囤积国外走私商品,以利销售。
他们不仅在海营商,还有许多是水陆两栖,海上贸易也做,陆地贸易也做。
明清时代,福建商人把国内与国外的贸易紧密地结合起来,努力经营,进行多种形式贸易,从而形成了中国封建社会晚期一个很有影响的地方商帮。
点评:随着封建社会的消亡,福建商帮却在海外南洋、台湾等地开辟出新的商业场地。
福建商帮中的许多商人,正是以自由商人的身份,大无畏地开拓海外市场,终于在福建帮这棵枯树上长出了新枝,使福建商帮的商业精神在海外华人和台湾的福建籍商人身上得到延续。
广东商帮内涵丰富道光十年,英国议会对曾在中国做过商业贸易的英国商人进行一次调查,最后得出的结论是:绝大多数在广州进行贸易的人都一致声称,在广州做生意几乎比世界一切其他地方都更方便、更好做。
海外流传着这么一句话:太阳无时不普照粤人社会。
粤商的辉煌时期,还是在近现代。
在近代,由于外国经济势力的侵入以及中国缓慢地迈开近现代步伐,晋商、徽商等因为固守传统而日渐式微,而粤商却伴随着近代广东商品流通的扩大、商品经济的发展及海外移民高潮而崛起。
广东商人发迹于东南亚和香港、潮汕地区。
二次大战期间,广东商人虽然曾一度沉寂,但经过战后若干年的苦斗,终于又在上一世纪70年代后崛起于中国南部、香港及东南亚。
点评:近代粤商发扬了古代广东商人冒险开拓、独立进取的商业精神,而在参与国际商业贸易过程中,近代潮商又具有了某种开放的心态。
在近代广东商人身上,我们看到传统文化与近代商业文化的某种有效的结合与融合。
而正是这种文化的发展与融合,也许才是粤商继晋商、徽商衰落之后仍能发展,并进一步成长的原因。
第二章__十大商帮及其商道(上)自古以来,西山因人多地少,赋税繁重,故外出经商谋生者很多。
他们中的大多数尚未成年就外出学徒,西山人称之为学生意或吃客帮饭。
从事的职业以丝绸、南北货、绒线、染织、水果等行业为多。
西山人经商的地域不仅限于附近的苏州、湖州、上海等城市,而且远道至湘、鄂等十余个省市谋生,其中尤以湖南的长沙、湘潭和上海等地最多。
旅居外地的西山同乡,为维护自身权益,联络乡情,造福桑梓,相继成立了同乡会,其中影响较大的是洞庭西山旅湘同乡会和洞庭西山旅沪同乡会。
另外,苏州、无锡、湖州等地也都有西山同乡会,及由西山同乡会设立的金庭会馆或金庭公店。
洞庭西山旅湘同乡会清康熙年间,旅居湖南长沙、湘潭等地的西山同乡成立了洞庭西山旅湘同乡会。
同乡会在长沙、益阳、常德、湘潭、宁乡五埠均设立金庭会馆,作为当地西山同乡固定的活动场所,会馆所有房屋地产等均属同乡会公产。
清雍正元年(1723),同乡会在汉口公店街创办金庭公店,供汉口及五地西山同乡共同活动之用。
凡西山同乡过往,公店均提供一宿两餐的义务招待,遇有困难同乡,还补助旅费及食宿费。
公店经费主要来自同乡会会员费、公产租金及同乡捐款。
太平天国运动时由于汉口战乱,金庭公店财产被某教会侵占,经西山人葛二如出面,几度诉诸公堂,将其准备为儿子成家的钱也用完,仍无结果,最后葛二如为唤回公正而投江自尽,终于使同乡会收回了被侵占的财产,重新建立了金庭公店。
为此,同乡会为葛二如父子在公店内设长生牌位,春秋两季祭祀,以报义魂。
民国21年(1932),旅湘同乡会下属缥缈社在金庭公店创办《缥缈》旬刊,以联络同乡感情,介绍故乡情况,广传故乡新闻。
该报发行量在汉口、长沙、益阳、常德、湘潭、宁乡共3000份,在上海、苏州、湖州、无锡及西山共3000份,年价包括邮费在内为1元大洋。
民国22年(1933)4月,该旬刊出至第十七期后,与苏州《小苏报》合刊,改作三日刊(一面为《小苏报》,一面为《缥缈》),版面大小及价格未变,目的能使同乡“同时可以看到苏州的新闻和苏州大文豪的作品”。
2013中考历史延伸阅读:中国历史上的十大地域性商帮一、福建商帮亦盗亦商福建商帮的兴起,一开始就与封建政F的官方朝贡贸易和禁海政策针锋相对。
他们走私进行商业贸易,不能贸易时就进行抢劫,他们具有海盗和商人的双重性格。
内外勾结的贸易方式是福建海商最常见的经商方式,他们广泛联络沿海居民,建立了许多据点,利用据点收购出海货物,囤积国外走私商品,以利销售,他们不仅在海营商,还有许多也是“陆地商”,“水陆两栖”,海上贸易也做,陆地贸易也做。
明清福建商人,把国内与国外的贸易紧密地结合起来,努力经营,进行多种形式贸易,从而形成了中国封建社会晚期一个很有影响的地方商帮。
点评:随着封建社会的消亡,福建商帮却在海外南洋、T灣等地开辟出新的商业场地。
福建商帮中的许多商人,正是以自由商人的身份,大无畏地开拓海外市场,终于在福建帮这棵枯树上开出了新枝,使福建商帮的商业精神在海外华人和T灣的福建籍人身上得到延续。
二、广东商帮内涵丰富道光十年,英国议会对曾在中国作过商业贸易的英国商人进行一次调查,最后得出的结论是:“绝大多数在广州进行贸易的人都一致声称,在广州做生意几乎比世界一切其他地方都更方便,更好做。
”海外流传着这么一句话:“太阳无时不普照粤人社会。
”粤商的辉煌时期,还是在近、现代。
在近代,由于外国经济势力的侵入以及中国缓慢地迈开近现代步伐,晋商、徽商等因为固守传统而日渐式微,而粤商却伴随着近代广东商品流通的扩大、商品经济的发展海外移民的高潮而崛起,广东商人发迹于东南亚和香港、潮汕地区。
二次大战期间,广东商人虽然曾一度沉寂,但经过战后若干年的苦斗,又终于在上一世纪70年代后崛起于中国南部、香港及东南亚。
点评:近代粤商发扬了古代广东商人的冒险开拓、独立进取的商业精神,而在参与国际商业贸易的过程中,近代潮商又具有了某种开放的心态。
在近代广东商人身上,我们看到传统文化与近代商业文化的某种有效的结合与融合。
而正是这种文化的发展与融合,也许才是粤商继晋商、徽商衰落之后仍能发展,并进一步成长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