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大复集 卷三十八 诔祭文杂著共三十六篇
- 格式:doc
- 大小:54.50 KB
- 文档页数:10
黄侃佚文十二篇辑考陈开林;杨素婷【摘要】黄侃诗文几经整理,搜罗大备,然尚有遗漏.通过爬梳载籍,发现黄侃佚文十二篇,凡序跋题辞五篇、释文二篇、书信四通、箴一篇,为当世已刊所未及,可补其阙.兹加以整理,并略加考释.【期刊名称】《唐山学院学报》【年(卷),期】2018(031)004【总页数】7页(P67-73)【关键词】黄侃;佚文;辑考【作者】陈开林;杨素婷【作者单位】盐城师范学院文学院,江苏盐城224002;盐城师范学院文学院,江苏盐城224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256.3;I206.5黄侃(1886-1935),初名乔鼐,后更名乔馨,最后改为侃,字季刚,又字季子,晚年自号量守居士,湖北蕲春(今黄冈市蕲春县)人。
黄侃是近代著名学者,与乃师章太炎并称“章黄”,其生平著述,今已多有刊布。
就诗文而言,湖北人民出版社1985年出版了《黄季刚诗文钞》,随后潘重规于台湾也编辑出版了《量守遗文合钞》,其中有《黄季刚诗文钞》失收之文*汤志钧《读〈量守遗文合钞〉——黄侃与章太炎、刘师培》,载张晖编《量守庐学记续编》,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177-189页。
(按:《黄季刚诗文钞》失收的三篇文章分别是:《申叔师与端方书题记》《致教育总长汤济武论救太炎师书》《申理章太炎建议案》,现已收入《黄季刚诗文集》。
)。
2008年,南京大学出版社刊行滕志贤编《新辑黄侃学术文集》。
2016年,中华书局整理出版《黄侃文集》,其中新辑《黄季刚诗文集》《黄侃国学文集》,搜罗黄侃诗、词、文、联语、书信颇丰,嘉惠学界至深。
然而囿于整理黄侃文集的工作难度较大,编校工作仍有阙失。
本文通过爬梳载籍,发现黄侃佚文十二篇,凡序跋题辞五篇、释文二篇、书信四通、箴一篇,为上述已刊所未及,兹加以整理,并略作考释,以期有所裨益于学界。
一、《〈文微〉题辞》方心佛示侃此书时,先生尚健存。
何意杀青未竟哲人已萎邪?自彦和以后,世非无谈文之专书,而统纪不明,伦类不析,求如是书之笼圈条贯,盖已稀矣!三统循环,救文以忠,忠之敝,小人以野。
明万历焦竑刻本《陶靖节先生集八卷》考释贺伟【摘要】二十世纪以来,学者们整理研究陶集时,往往把焦竑本视作宋刻陶集的一种,强调其校勘价值.仔细阅读焦竑本,并以之与现存宋本陶集对比,笔者认为,它应当是以明万历间李公焕本系统中的某种陶集为底本,并参校当时社会流传的其它陶集版本,以意删并,重自编订后的面貌.焦竑故意托言“友人以宋刻见遗”“昭明旧本”,以炫入耳目,自高其书,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明末士人“务为诞伪”的时代社会风气.事实上焦竑刻陶集所据的底本,只是众多明代刻本的一种,它保存的宋痒本佚文,可能出于窜改,目的是为了给那些他不赞成的“一作某”的异文,提供直接的版本依据.在没有确切证据的情况下,焦竑本的校勘价值,不宜太过强调,甚至需要重新评估.【期刊名称】《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9(037)001【总页数】6页(P159-164)【关键词】焦竑;陶集;萧统本;李公焕本;宋庠本【作者】贺伟【作者单位】清华大学中文系,北京10008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2《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九三《陶韦合集》提要云:明凌濛初编……版用朱墨二色,刊刻颇工,而所评率无足取。
陶集八卷,前有焦竑《序》,指为昭明太子之旧本。
考是集自阳休之重定之后,昭明本不传久矣。
宋人不得见,而竑乃得见之耶?万历以后,士大夫务为诞伪,例皆如此,不足深怪①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760页。
凌濛初把陶渊明、韦应物二人的集子合为一编,以朱墨二色套印,刊刻颇为工整。
据《中国古籍总目》的著录信息,凌氏原刻本现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社科院文学所以及辽宁省图书馆等机构。
《陶韦合集》中的陶集,是以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焦竑授吴汝纪刻《陶靖节先生集八卷附录一卷》(下文简称焦竑本)为底本。
现代学者整理陶集,对焦竑本多有参考,然对其所据的底本问题,尚未给予足够重视。
仔细阅读相关史料,笔者认为焦竑本陶集颇有值得深思之处。
《葬经》内外篇《葬书内篇一》:葬者乘生气也。
生气即一元运行之气在天则周流六虚,在地则发生万物。
天无此,则气无以资。
地无此,则形无以载。
故磅礴乎大化,贯通乎品汇。
无处无之,而无时不运也。
陶侃曰先天地而长存,后大地而固有,盖亦指此云耳。
且夫生气藏于地中,人不可见,唯循地之理以求之,然后能知其所在,葬者能知其所在,使枯骨得以乘之,则地理之能事毕矣。
五气行乎地中,发而生乎万物。
五气即五行之气,乃生气之别名也。
夫一气分而为阴阳,析前为五行。
虽运于天,实出于地。
行则万物发生,聚则山川融结。
融结者,即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也。
人受体于父母,本骸得气遗体受荫。
父母骸骨为子孙之本,子孙形体乃父母之枝,一气相荫,由本而达枝也。
故程子曰:卜其宅兆,卜其地之美恶也。
地美则神灵安,子孙盛。
若培壅其根,而枝叶茂,理固然也。
恶则反是。
蔡季通曰:生死殊途,情气相感,自然默与之通。
今寻暴骨,以生人刺血滴之而渗入,则为亲骨肉,不渗则非。
气类相感,有如此者,则知枯骨得荫,生人受福。
其理显然,不待智者而后知也。
或谓抱养既成,元非遗体,僧道嗣续,亦异所生,其何能荫之有?而不知人之心,通乎气。
心为气之主,情通则气亦通,义绝则荫亦绝。
故后母能荫前母子、前母亦发后母儿,其在物则篓薮螟蛉之类是也。
尚何疑焉?经曰:气感而应鬼福及人。
父母子孙本同一气,互相感召,如受鬼福。
故天下名墓在在有之,盖真龙发迹,迢迢百里,或数十里结为一穴,及至穴前则峰峦矗拥,众水环绕,叠蟑层层,献奇于后,龙脉抱卫,砂水翕聚,形穴既就,则山川之灵秀造化之精英,凝结融会于其中矣。
苟盗其精英窃其灵秀,以父母遗骨藏于融会之地,由是子孙之心寄托于此,固其心之所寄,遂能与之感通,以致福于将来也。
是知人心通乎气,而气通乎天,以人心之灵合山川之灵,故降神孕秀,以锺于生息之源,而其富贵贫贱寿夭贤愚,靡不攸系,至于形貌之妍丑,并皆肖象山川之美恶,故嵩岳生申,尼丘孕孔,岂偶然哉?鸣呼!非葬骨也,乃葬人之心也。
楚狂接舆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
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诫子书诸葛亮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
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游斜川序陶潜辛酉正月五日,天气澄和,风物闲美,与二三邻曲,同游斜川。
临长流,望曾城,鲂鲤跃鳞于将夕,水鸥乘和以翻飞。
彼南阜者,名实旧矣,不复乃为嗟叹;若夫曾城,傍无依接,独秀中皋,遥想灵山,有爱嘉名。
欣对不足,率尔赋诗。
悲日月之遂往,悼吾年之不留。
各疏年纪乡里,以纪其时日。
飞蛾赋鲍照仙鼠伺暗,飞蛾候明,均灵舛化,诡欲齐生。
观齐生而欲诡,各会性以凭方。
凌燋烟之浮景,赴熙焰之明光。
拔身幽草下,毕命在此堂。
本轻死以邀得,虽糜烂其何伤!岂学山南之文豹,避云雾而岩藏。
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与顾章书吴均仆去月谢病,还觅薛萝。
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
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
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
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
幸富菊花,偏饶竹实,山谷所资,于斯已办。
仁智所乐,岂徒语哉!与宋元思书吴均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
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江水·三峡郦道元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追寻六经之本——曹元弼的《孝经》学陈壁生【摘要】在晚清民国经学中,曹元弼是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曹元弼遍注群经,构建了一个庞大的学术体系.而在他的经学思想中,他通过注解《孝经》,为其经学理论奠定了基础.他继承郑玄的思想,认为《孝经》是六经之道的总汇.在曹元弼看来,六经之道,在于人伦,而《孝经》恰恰提供了这一人伦思想的核心.同时,他认为通过《孝经》中的"爱"与"敬",可以贯通百王之道,六经之法.【期刊名称】《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7(016)004【总页数】10页(P37-46)【关键词】曹元弼;孝经;爱敬【作者】陈壁生【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北京 10087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26民国二十五年(西元1936年),唐文治在无锡国专为学生讲《孝经》,将此讲义编成《孝经救世编》,因为自觉“惟因为初学讲解,随讲随编,如朱子所谓急迫之意多,沉潜之味少”,遂将此编寄给隐居苏州的逊清遗老、唐氏旧交曹元弼以求正,曹元弼的复信中,对此书的评价有云:“凡立教,有为万世者,有救一时者。
君之书,殆救一时者也。
”[1](P121)曹元弼之言,既有对此书挽救世道人心之意的奖掖,也不无对其沉潜之味不足的褒贬。
盖曹元弼本为晚清民国之经学大师,入民国之后,眷恋旧清,甘为遗老,闭门著述数十年,而其著述之宗旨,在于代圣立言,“为万世”而已,他通过对《孝经》的重新解释,重新发明了经学系统。
曹元弼(1867—1953),号叔彦,江苏省苏州府吴县(今苏州)人,肄业于南菁书院,后入湖北存古学堂,为经学总教,又以受张之洞之托,以《劝学篇》守约之法,拟作《十四经学》。
辛亥鼎革,共和肇始,曹元弼以君臣之义不可废,以伯夷之行自期,闭门著述数十年,遍注群经,于《易》《书》《仪礼》《大学》《中庸》及经学史,皆有著述,尤专精于郑君之学。
至第二共和历四载,以八十七之年卒于苏州。
六家诗名物疏卷三十六卷三十六钦定四库全书六家诗名物疏卷三十六明冯复京撰小雅鸿雁之什一鸿雁篇鳏释名云鳏昆也昆明也愁悒不寐目恒鳏鳏然故其字从鱼鱼目恒不闭者也○白虎通云鳏之言鳏鳏无所亲也○孝经注云男子六十无妻曰鳏○礼记云少而无父者谓之孤老而无子者谓之独老而无妻者谓之鳏老而无夫者谓之寡此四者天民之穷而无告者也皆有常饩寡小尔雅云凡无妻无夫通谓之寡寡夫曰茕寡妇曰嫠○释名云寡踝也踝踝单独之言也○孝经注云妇人五十无夫曰寡○礼记疏云男子无妻亦谓之寡左传云崔杼生成及疆而寡堵説文云垣也五版为堵○传云一丈为版五版为堵笺云春秋传曰五版为堵五堵为雉雉长三丈则版六尺疏云毛言五版为堵谓累五版也版广二尺故周礼説一堵之墙长丈高一丈是版广二尺也传以一丈为版郑欲易之故引公羊传文以证版之长短○韩诗説云八尺为版五版为堵五堵为雉又云堵四十尺雉二百尺以板长八尺接五版而为堵接五堵而为雉宅説文云所托也○释名云宅择也言择吉处而营之也○尉缭子云天子宅千畆诸侯宅百畆大夫以下里舎九畆○周礼云国宅无征注云城中之宅无税庭燎篇庭燎周礼阍人大祭祀防纪之事设门燎賔客亦如之司烜氏凡邦之大事共坟烛庭燎注云坟大也树于门外曰大烛于门内曰庭燎皆所以照众为明疏云庭燎以苇为中心以布纒之饴蜜灌之若今爉烛或以百般一处束之或百处设之若人所执者用荆燋为之执烛抱燋曲礼云烛不见跋是也○礼记云庭燎之百由齐桓公始也注庭燎之差公盖五十侯伯子男三十疏云此数出大戴记也百者皇氏云作百炬列于庭或云百炬共一束也○国语单子云敌国賔至甸人积薪火师监燎○礼书云在手曰烛在地曰燎晨説文云早昧爽也从臼从辰辰时也亦声□夕为□臼辰为晨皆仝意○释名云晨伸也旦而日光复似见也沔水篇朝曲礼曰天子当依而立诸侯北面而见天子曰觐天子当宁而立诸公东面诸侯西面曰朝注云诸侯春见曰朝受贽于朝受享于庙生气文也秋觐曰觐一受之于庙杀气质也朝者位于内朝而序进觐者位于庙门外而序入王南面立于依宁而受焉夏宗依春冬遇依秋王制云诸侯之于天子比年一小聘三年一大聘五年一朝又云天子无事与诸侯相见日朝考礼正刑一德以尊于天子○周礼太宰大朝觐防同赞玉币玉献玉几玉爵宰夫凡朝觐防同以牢礼之法掌其牢礼幕人朝觐防同共帷幕幄帟绶掌次朝觐防同张大次小次大宗伯春见曰朝注云朝朝也欲其来之早又云朝觐防同则为上相司几筵大朝觐王位设黼扆筵席玉几典瑞云侯伯执圭子男执璧以朝觐宗遇防同于王小臣朝觐沃王盥齐仆朝觐宗遇飨食皆乘金路各以其等为车送逆之节大司冦朝觐防同前王大行人春朝诸侯以图天下之事凡诸侯之邦交嵗相朝也○孟子曰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宗大宗伯云夏见曰宗注云宗尊也欲其尊王○大行人云夏宗以陈天下之谟海释名云海晦也主承秽浊其色黑如晦也○説文云海天池也以吐纳百川者○公羊传云河海润千里○春秋攷异邮云黄星骋海水跃宋均云黄星土精土安静跃则失常○山海经云大荒中有山曰天台海水入焉○庄子云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晏子云海深十里○博物志云天地四方皆海水相通地在其中盖无几也七戎六蛮九夷八狄形类不同总谓四海言皆近于海也○初学记云东海之别有渤澥故东海共称渤海又通谓之沧海山海经有岐海幼海少海凡四海通谓禆海裨海外复有大瀛海环之海神曰海若海中山曰岛海中洲曰屿○渤海图论云海者百谷之王也山东三面濒海登莱二府岛屿环抱其在青济则乐安日照濵州利津霑化海丰诸境皆抵海为界称渤海云○留青日札云东海南海易穷汉使东道极于黑齿国南道极于乌弋山离国此亦当是西南也乌弋山离去长安万二千二百里行可百余日乃至条支国临西海又乘水西行可百余日近日所入云于阗水西流注西海其东水东流注盐泽河源出焉康居去长安万二千三百里其西北可二千里有奄蔡国临大泽无涯盖北海云鹤鸣篇鹤春秋説题词云鹤知夜半注鹤水鸟也夜半水位感其生气则喜而鸣○通卦验云立夏清风至而鹤鸣○周易曰鸣鹤在隂其子和之○诗义疏云鹤大如鹅长脚青黑高三尺余喙长四寸余多纯白或有苍色者今人谓之赤颊常夜半鸣其鸣高亮闻八九里雌【一作老】者声差下鸡鸣时亦鸣○风土记云鸣鹤戒露白鹤也此鸟性警至八月白露降即高鸣相警○相鹤经云鹤阳鸟而逰于隂因金气依火精以自养食于水故喙长轩于前故后趾短栖陆故足高而尾凋翔云故毛丰而肉疎大喉以吐故修颈以纳新故夀体无青黄二色者木土之气内养故不表于外行必依洲屿止不集林木盖羽族之宗长仙人之骐骥也鹤之上相瘦头朱顶露眼黑睛高鼻短喙防颊防耳长颈促身燕膺鳯翼雀毛龟背鼈腹轩前垂后高胫麄节洪髀纎指此相之备者也鸣则闻于天飞一举千里鹤二年落子毛易黑点三年产伏复七年羽翮具复七年飞薄云汉复七年舞应节复七年十二时鸣中律复百六十年不食生物大毛落茸毛生雪白或纯黑泥水不汚复百六十年雌雄相见目精不转而孕千六百年饮而不食鸾鳯为羣○禽经云鹤老则声下而不能高近而不能尞又云鹤爱隂而恶阳声交而孕又云鹤以怨望以洁唳○古今注云千载变苍又千嵗变黑所谓鹤○玉策记云千嵗之鹤随时而鸣能登木色纯白脑尽成骨其未千嵗者终不集于林也○本草云鹤有有黄有白有苍○云峤类要云鹤胎生者形体坚小惟食稻粱虽甚驯久须飞去鹳合而卵生其体大食鱼鰕噉虵鼠不能去耳○埤雅云鹤雌雄相随履迹而孕内典曰鹤影生○雅翼云鹤性好隂故谓其羽为隂羽周书曰隂羽鳬旌也古书多言鹄即鹤音之转鹄不日浴而白白即鹤也鹄鸣哠哠哠哠鹤也以龟龙鸿鹄为夀夀亦鹤也臯传云臯泽也○笺云泽中水溢出所为坎○韩诗説云九臯九折之泽○楚辞注云泽曲曰臯渊説文云渊囘水也○管子云水出地而不流者命之曰渊○李萧逺云水通之斯为川塞之斯为渊○荀子曰积水成渊蛟龙生焉○列子云鲵旋之潘为渊止水之潘为渊流水之潘为渊滥水之潘为渊沃水之潘为渊氿水之潘为渊雍水之潘为渊汧水之潘为渊肥水之潘为渊是为九渊焉错説文作厝云厉石也○传云可以琢玉○严氏云扬子不砻不错焉攸用错谓治玉也○尚书豫州锡贡磬错注云治玉石曰错谷广雅云谷楮也○陆疏云幽州人谓之谷桑荆扬交广谓之谷中州人谓之楮殷中宗时桑谷共生是也今江南人绩其皮以为布又以为纸谓之谷皮纸洁白光泽其里甚好叶初生可以为茹○管子云五位之土其柞其谷○酉阳襍俎云构谷田久废必生构叶有瓣曰楮无曰构○本草图经云楮有二种一种有斑花文谓之斑谷今人用为冠一种皮无花但叶似葡萄作瓣而有子者为佳其实初夏生如弹丸青緑色至六七月渐深红色乃成熟八月九月采○抱朴子云柠实赤者饵之一年老者还少○物类相感志云其胶可团丹砂○埤雅云楮宜涧谷○雅翼云谷恶木易生实赤如杨梅而无核祈父篇祈父传云圻父司马也职掌封圻之兵甲○书云圻父薄违蔡氏云圻父逼逐违命者也又云司马掌邦政统六师平邦国○周礼云大司马掌建邦国之九法以佐王平邦国以九伐之法正邦国以九畿之籍施邦国之政职中春敎振旅中夏教苃舎中秋敎治兵中冬敎大阅若大师则掌其戒令及战巡陈眡事而赏罚若师有功则左执律右执钺以先恺乐献于社○小宰云夏官其属六十○记王制云司马辨论官材论进士之贤者以告于王○家语云司马之官以成圣贤能而失官爵功劳而失赏禄士卒疲怨兵弱不用曰不平不平则饬司马爪説文曰覆手曰爪○释名云爪绍也筋极为爪绍续指端爪士笺云司右主勇力之士为王闲守之卫○周礼司右掌羣右之政令凡军旅防同合其车之卒伍而比其乘属其右凡国之勇力之士能用五兵者属焉虎贲氏下大夫二人虎士八百人掌先后王而趋以卒伍军旅防同亦如之舎则守王闲王在国则守王宫国有大故则守王门○孔疏云司右与虎贲氏俱率其属以卫王○礼书云古之守卫王宫者不特士庶子而已有虎贲之虎士司隶之五隶司戈盾军旅防同授旅贲及虎士戈盾则王之在国在野可谓严矣必使四夷之隶者以着王之所守在四夷也或使师氏之属师之者以着王之使武以文也饔説文熟食也○周礼内饔外饔郑云饔割烹煎和之称○仪礼雍人摡鼎匕俎于雍爨注云雍人掌割烹之事者白驹篇藿説文尗之少也○公食礼云铏芼牛注云豆叶也黄鸟篇粟説文云粟嘉谷实也粟之为言续也○周礼云仓人掌粟入之藏○春秋説题辞云粟助阳扶性一变而以阳生为苗二变而秀为禾三变而粲然谓之粟四变入臼米出甲五变而烝饭可食阳以一立为法故粟积一大分穗长一尺西者金所立米者阳精故西字合米而为粟○吕氏春秋曰饭之美者不周之粟○罗氏云古不以粟为谷之名但米之有孚殻者皆称粟今人以谷之最细而圆者为粟则粱是其类○仁山金氏云吕氏书説有殻曰粟无殻曰米按粟即所谓谷也古人米与谷兼积米切用而易腐谷气全而可久缓急兼储后世军储独以米故久即不可食○本草粟米味咸主养肾气去脾胃中热益气陈者味苦主胃热消渴利小便唐本注云粟类多种而并细于诸粱北土常食与粱有别明笺云明当为盟信也○礼记曰约信曰誓涖牲曰盟○周礼司盟掌盟载之法凡邦国有疑防同则掌其盟约之载及其礼仪北面诏明神既盟则贰之盟万民之犯命者诅其不信者亦如之注云盟者书其辞于策杀牲取血坎其牲加书于上而埋之谓之载书有疑不协也明神日月山川觐礼加方明于坛上所以依之也诏之者读载书以告贰之者写副当以授六官盟诅者欲相与共恶之也又玉府若合诸侯则共珠槃玉敦戎右盟则以玉敦辟盟遂役之赞牛耳桃茢封人大盟饰牛牲诅祝作盟诅之载辞司冦凡邦之大盟约涖其盟书而登之于天府太史内史司防及六官皆受其贰而藏之○左传子贡曰盟有玉帛以奉之诸兄尔雅云男子先生为兄后生为弟族父之子相谓为族晜弟族晜弟之子相谓为亲同姓兄之子弟之子相谓为从父昆弟诸父尔雅云父为考父之考为王父父之世父叔父为从祖祖父父之晜弟先生为世父后生为叔父父之从父晜弟为从祖父父之从祖晜弟为族父按诸之训众也则诸父诸兄当合三族而言笺传义非也我行其野篇遂笺云牛蘈也仲春时生可采○尔雅云藬牛蘈郭云今江东呼草为牛蘈者高尺余许方茎叶长而锐有穗穗间有华华紫缥色可淋以为饮疏缥青白色淋以水沃也○陆玑云今人谓之羊蹄似芦菔而叶长赤防为茹滑美○本草羊蹄一名东方宿一名连虫陆一名鬼目一名蓄陶隠居云今人呼秃菜即蓄音之讹诗云言采其蓄图经云生下湿地春生苗高三四尺叶狭长颇似莴苣而色深茎节间紫赤花青白成穗子三棱若茺蔚夏中即枯根似牛蒡而坚实衍义云叶如菜中菠薐但无岐而色差青白叶厚花与子亦相似按笺云蓫牛蘈尔雅云藬牛蘈则蓫即是藬孔疏云释草无文非也孙炎注尔雅云车前草一名牛蘈考车前草本草有五名并不云牛蘈孙説误矣葍笺云葍亦仲春时生可采○尔雅云葍防郭云大叶白华根如指正白可啖又云葍藑茅疏葍与藑茅一草也华白者即名葍华赤者别名藑茅○广雅云乌麮葍也○陆玑曰河内谓之蓘幽州谓之葍燕一名藚其根正白宜着热灰中温噉之饥嵗可烝茹以御饥或云花叶有两种一种叶细而花赤一种叶大而花白复香○风土记云葍蔓生被树而升紫黄色大如牛角二三同蔕长七八尺甜味如蜜按陆玑所言花赤者即是藑茅也风土记所云恐别是一物蓫葍毛公并谓之恶菜然蓫堪入药用葍花白而香根可茹未必恶菜也六家诗名物疏卷三十六。
北图古籍编辑组: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全120册,DJVU 【作者】北京图书馆古籍出版编辑组编【丛书名】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出版项】书目文献出版社 , 1998【ISBN号】 7-5013-1388-1 / Z121.7【原书定价】¥【大小】9.53GB【格式】DJVU【书签】简单书签【完整性】120册全,无缺页.收古籍473种,约8千卷,20万页【清晰度】清晰(2274*3136*300DPI)杀毒:卡巴斯基扫描无毒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文本目录经部01(经)经部?周易集解/略例注(唐)李鼎祚邢涛辑纂01(经)经部?尚书考异(明)梅鷟撰01(经)经部?尚书谱(明)梅鷟撰01(经)经部?三礼考注/序录/纲领(元)吴澄撰01(经)经部?孟子节文(明)刘三吾辑02(经)经部?诗辑(明)严灿撰02(经)经部?春秋正旨(明)高拱撰02(经)经部?春秋公羊经传解诂(汉)何休撰02(经)经部?春秋繁露(汉)董仲舒撰03(经)经部?礼书(宋)陈祥道撰03(经)经部?纬纤候图校辑(清)殷元正辑,陆明睿增订04(经)经部?乐律全书(明)朱载堉撰05(经)经部?续复古编(元)曹本撰05(经)经部?集钟鼎古文韵选(明)释道泰撰05(经)经部?埤雅(宋)陆佃撰05(经)经部?增修复古编(宋)张有撰05(经)经部?增广钟鼎篆韵(元)杨钧撰05(经)经部?尔雅(宋)郑樵注05(经)经部?集篆古文韵海(宋)杜从古撰05(经)经部?博雅(魏)张揖撰05(经)经部?尔雅新义/叙录(宋)陆佃撰(清)宋大樽校06(经)经部?译语?不详06(经)经部?增订华夷译语(明)火原洁撰06(经)经部?西番译语?不详06(经)经部?西天馆译语?不详06(经)经部?暹罗馆译语?不详06(经)经部?高昌馆译书?不详06(经)经部?八馆馆考?不详06(经)经部?百译馆译语?不详06(经)经部?高昌馆课?不详06(经)经部?回回馆杂字?不详06(经)经部?高昌馆杂字?不详06(经)经部?华夷译语(明)火原洁撰史部07(史)史部?杂史类?楚纪(明)廖道南撰08(史)史部?杂史类?皇明修文备史题(清)顾炎武编09(史)史部?地理类?蜀事纪略(明)朱燮元撰09(史)史部?地理类?西南纪事(明)郭应聘撰09(史)史部?地理类?督师纪略(明)茅元仪撰09(史)史部?地理类?重刻确庵曾先生西蜀平蛮全录(明)曾省吾撰09(史)史部?地理类?甲乙记政录/续丙记政录/续丁记政录/新政(明)徐肇台撰09(史)史部?地理类?平闽记(清)杨捷撰10(史)史部?杂史类?皇明臣略纂闻(明)瞿汝说辑10(史)史部?杂史类?虔台倭纂(明)谢杰撰柳邦奇等辑10(史)史部?杂史类?倭患考原/恤援朝鲜倭患考(明)黄俣卿撰10(史)史部?杂史类?倭情考略(明)郭光复撰10(史)史部?杂史类?皇明驭倭录附略寄语略(明)王士骐辑10(史)史部?杂史类?安南来威图册/辑略(明)冯时旸等撰10(史)史部?杂史类?实日堂杂抄(明)张鼐辑11(史)史部?杂史类?建文书法拟前编/正编/附编(明)朱鹭撰11(史)史部?杂史类?名臣宁攘要编(明)项德桢编11(史)史部?杂史类?建文朝野汇编(明)屠叔方撰11(史)史部?杂史类?辽事述?不详11(史)史部?杂史类?夷俗记/世系表(明)萧大亨撰12(史)史部?杂史类?泰昌朝记事(清)李逊之撰12(史)史部?杂史类?吾学编(明)郑晓撰12(史)史部?杂史类?明季水西记略(清)李珍撰12(史)史部?杂史类?郑华亭考选处分始末.不详12(史)史部?杂史类?朝野公言.不详12(史)史部?杂史类?中州战略(明)高谦撰13(史)史部?杂史类?万历三大征考.东夷考略.东事答问.都督刘将军传(明)茅瑞征撰13(史)史部?杂史类?闲思往事(明)曹珖撰13(史)史部?杂史类?玉镜新谈(明)朱长祚撰13(史)史部?杂史类?蓝玉党供状(明)13(史)史部?杂史类?世庙识余录(明)徐学谟辑13(史)史部?杂史类?启祯两朝剥复录(明)吴应箕撰13(史)史部?杂史类?万历三十一年癸卯楚事妖书始末(明)14(史)史部?传记类?孔颜孟三氏志/提纲(明)刘浚撰14(史)史部?传记类?孝顺事实(明)明成祖朱棣撰14(史)史部?传记类?女范编(明)黄尚文辑14(史)史部?传记类?帝鉴图说(明)张居正等撰14(史)史部?传记类?忠武录(明)沈津辑14(史)史部?传记类?重编义勇武安王集(清)钱谦益辑14(史)史部?传记类?义勇武安王集(明)顾问辑15(史)史部?传记类?皇明辅世编(明)唐鹤征纂15(史)史部?传记类?国朝内阁名臣事略(明)吴伯与撰16(史)史部?传记类?兰台法鉴录(明)何出光、陈登云等撰,喻思恂续16(史)史部?传记类?南垣论世考(明)徐懋学等撰,卢大中续17-18(史)史部?传记类?两浙名贤录/外录(明)徐象梅19(史)史部?传记类?藩献记(明)朱谋{土韦}撰19(史)史部?传记类?今献备遗(明)项笃寿撰19(史)史部?传记类?西巡录(明)陈尧撰19(史)史部?传记类?莆阳文献(明)郑岳辑19(史)史部?传记类?丙子西征记(清)顾栋撰19(史)史部?传记类?松陵文献(清)潘柽章撰20(史)史部?传记类?味水轩日记(明)李日华撰20(史)史部?传记类?文文肃公日记.北征纪行(明)文震孟撰20(史)史部?传记类?孙夏峰先生日谱残稿(明)孙奇逢撰20(史)史部?传记类?呼桓日记(明)项鼎铉撰20(史)史部?传记类?使西日记(明)都穆撰20(史)史部?传记类?司徒恩遇日记(明)毕自严撰20(史)史部?传记类?祁忠敏公日记(明)祁彪佳撰21(史)史部?传记类?果亲王西藏日记(清)允礼撰21(史)史部?传记类?皇明历科状元录(明)陈鎏辑21(史)史部?传记类?皇明三元考科名盛事录(明)张弘道张凝道同辑21(史)史部?传记类?宋元科举题名录.不详21(史)史部?传记类?宋历科状元录.元朝历科状元姓名(明)朱希召撰21(史)史部?传记类?春浮园别集(明)萧士玮撰21(史)史部?传记类?运使复斋郭公言行录.敏行录(元)徐东撰21(史)史部?传记类?元统元年进士题名录.不详22(史)史部?地理类?山东海疆图记.不详22(史)史部?地理类?新修河东运司志(清)冯达道纂修张应征续修22(史)史部?地理类?全陕政要(明)龚辉撰22(史)史部?地理类?三省备边图记(明)苏愚撰22(史)史部?地理类?(康熙)章丘县志(清)钟运泰高崇岩纂修22(史)史部?地理类?圣朝混一方舆胜览.不详23(史)史部?地理类?修攘通考(明)何镗编23(史)史部?地理类?阙里志(明)陈镐撰孔弘干续修23(史)史部?地理类?皇舆考(明)张天复撰24(史)史部?地理类?(嘉靖)南畿志(明)闻人诠陈沂纂修24(史)史部?地理类?(顺治)溧水县志(清)闵泒鲁林古度纂修24(史)史部?地理类?(洪武)京城图志(明)王俊华纂修24(史)史部?地理类?(正德)江宁县志(明)王诰刘雨纂修25(史)史部?地理类?扬州足征录(清)焦循辑25(史)史部?地理类?(万历)扬州府志(明)杨洵陆君弼等纂修25(史)史部?地理类?(万历)监城县志(明)杨瑞云夏应星纂修26-27(史)史部?地理类?(正德)姑苏志(明)林世远王鏊纂修27(史)史部?地理类?(嘉靖)常熟县志(明)冯汝弼邓韨纂修28(史)史部?地理类?四明文献考.不详28(史)史部?地理类?(成化)宁波郡志(明)张瓒杨实纂修28(史)史部?地理类?敬止录(明)高于泰撰(清)徐时栋辑29(史)史部?地理类?(嘉靖)徽州府志(明)何东序汪尚宁纂修29(史)史部?地理类?(弘治)休宁志(明)程敏政纂修欧阳旦增修30(史)史部?地理类?南昌郡乘(清)叶舟陈弘绪纂修30(史)史部?地理类?信丰县志(清)杨宗昌曹宣光纂修31(史)史部?地理类?(嘉靖)吉安府志(明)王昂重编31(史)史部?地理类?(康熙)袁州府志(清)李芳春袁继梓纂修32(史)史部?地理类?(康熙)雩都县志(清)卢振先管奏韺纂修32(史)史部?地理类?(康熙)南安府志(清)李世昌纂修32(史)史部?地理类?(天启)赣州府志(明)余文龙谢诏纂修33-35(史)史部?地理类?(弘治)八闽通志(明)黄仲昭纂修34-35(史)史部?地理类?(康熙)福建通志(清)金鋐郑开极纂修36(史)史部?地理类?(康熙)衡州府志(清)张奇勋周士仪纂修谭弘宪周士仪续修37(史)史部?地理类?(康熙)宝庆府志(清)梁碧海刘应祁纂修38(史)史部?地理类?(成化)广州志(明)吴中王文凤纂修38(史)史部?地理类?(康熙)广东舆图(清)蒋伊韩作栋等撰38(史)史部?地理类?(嘉靖)广东通志初稿(明)戴璟张岳等纂修39-40(史)史部?地理类?(康熙)韶州府志(清)马元纂修39-40(史)史部?地理类?(康熙)新修广州府志(清)王永瑞纂修40(史)史部?地理类?(顺治)潮州府志(清)吴颖纂修41(史)史部?地理类?(嘉靖)广西通志(明)林富、黄佐等纂修42(史)史部?地理类?(嘉靖)四川总志(明)刘大谟、杨慎等纂修43(史)史部?地理类?黔记(明)郭子章44(史)史部?地理类?(康熙)云南通志(清)范承勋、吴自萧纂修44(史)史部?地理类?(康熙)剑川州志(清)王世贵、张伦纂修45(史)史部?地理类?(康熙)鹤庆府志(清)佟镇、邹启孟纂修45(史)史部?地理类?(康熙)永昌府志(清)罗纶、李文渊纂修45(史)史部?地理类?(康熙)建水州志(清)陈肇奎、叶涞纂修45(史)史部?地理类?(康熙)大理府志(清)李斯佺、黄元治纂修46(史)史部?政书类?皇明制书.不详46(史)史部?政书类?宪章类编(明)劳堪撰47(史)史部?政书类?纪世挈要(明)张燧撰47(史)史部?政书类?天津卫屯垦条款?不详47(史)史部?政书类?缮部纪略(明)郭尚友撰47(史)史部?政书类?工部厂库须知(明)何士晋撰47(史)史部?政书类?两浙南关榷事书(明)杨时乔撰47(史)史部?政书类?榷政纪略/奏疏/莅政八箴(明)堵胤锡撰47(史)史部?政书类?工师雕斵正式鲁班经匠家镜三卷鲁班仙师源流一卷(明)午荣章严同撰48(史)史部?政书类?扬州营志(清)陈述祖李北山纂修48(史)史部?政书类?军政事宜(明)庞尚鹏撰48(史)史部?政书类?实政录(明)吕坤撰48(史)史部?政书类?宝坻政书(明)刘邦谟王好善辑48(史)史部?政书类?按吴檄稿(明)祁彪佳撰49-50(史)史部?政书类?皇明泳化类编(明)邓球编51(史)史部?政书类?岭西水陆兵纪拙政编(明)盛万年撰51(史)史部?政书类?军政条例类考(明)霍□辑51(史)史部?政书类?嘉靖事例(明)范钦等编51(史)史部?政书类?圣驾重幸太学录(明)夏言等辑51(史)史部?政书类?四川各地勘案及其它事宜档册(明)阙名辑51(史)史部?政书类?常熟县儒学志(明)缪肇祖等撰52-53(史)史部?政书类?万历会计录(明)张学颜等撰54(史)史部?政书类?万历大政类编(明)55(史)史部?政书类?漕运全书?不详56(史)史部?政书类?太仓考(明)刘斯洁撰56(史)史部?政书类?漕运通志(明)谢纯撰56(史)史部?政书类?宝泉新牍(明)陈于廷辑56(史)史部?政书类?救荒活民类要(元)张光大撰56(史)史部?政书类?条议船政拨差事宜书册(明)阙名辑56(史)史部?政书类?海运纪事(明)阙名辑56(史)史部?政书类?菑祲窽议(明)毕自严撰57(史)史部?政书类?长芦盐法志/援证(清)黄掌纶等撰57(史)史部?政书类?淮鹾分类新编(清)陆费垓编57(史)史部?政书类?河漕备考历代黄河指掌图说(清)朱鋐撰57(史)史部?政书类?夏镇漕渠志略/前集(清)狄敬撰58(史)史部?政书类?福建鹾政全书(明)周昌晋撰58(史)史部?政书类?古今鹾略/补(明)汪砢玉撰58(史)史部?政书类?盐政志(明)朱廷立史绅等撰58(史)史部?政书类?两浙订正鹾规(明)杨鹤撰胡继升等补58(史)史部?政书类?两淮盐法志(明)史起蛰张矩撰59(史)史部?政书类?宗藩条例不详59(史)史部?政书类?王国典礼(明)朱勤美撰59(史)史部?政书类?阿哥婚娶定例?不详59(史)史部?政书类?满洲四礼集(清)索宁安撰59(史)史部?政书类?宗祀议(清)翁同龢撰59(史)史部?政书类?谥法纂(明)孙能传撰59(史)史部?政书类?四译馆考(清)江蘩撰60(史)史部?政书类?苏松历代财赋考/请减苏松浮粮疏稿/居官备览?不详60(史)史部?政书类?考成录略(明)朱国寿撰60(史)史部?政书类?河南赋役总会文册.不详60(史)史部?政书类?四川重刊赋役书册.不详60(史)史部?政书类?丝绢全书?不详60(史)史部?政书类?江南简明赋役全书.不详子部61(子)子部?杂家类?雅尚斋遵生八笺(明)高濂撰61(子)子部?杂家类?居家必用事类全集.不详61(子)子部?杂家类?宋氏家要部/家仪部/家规部/燕闲部(明)宋诩撰62(子)子部?杂家类?类说(宋)曾慥辑63(子)子部?杂家类?林子全集(明)林兆恩撰64(子)子部?杂家类?山林经济籍(明)屠本畯辑64(子)子部?杂家类?道听录(明)李春熙撰64(子)子部?杂家类?静虚斋惜阴录(明)顾应祥撰64(子)子部?杂家类?谈冶录(明)徐广辑64(子)子部?杂家类?郁冈斋笔麈(明)王肯堂撰65(子)子部?杂家类?情种(明)宋存标撰65(子)子部?杂家类?樗斋漫录(明)许自昌撰65(子)子部?杂家类?六语(谚语七卷.谣语七卷.讔语二卷.讥语二卷.谶语六卷.谐语七卷)(明)郭子章撰65(子)子部?杂家类?南园漫录(明)张志淳撰65(子)子部?杂家类?天都载(明)马大壮撰65(子)子部?杂家类?文海披沙(明)谢肇淛撰65(子)子部?杂家类?游翰稗编(明)梁溪无名生辑66(子)子部?杂家类?客座赘语(明)顾起元撰66(子)子部?杂家类?禅寄笔谈(明)陈师撰66(子)子部?杂家类?鹿苑闲谈(明)钱五卿撰66(子)子部?杂家类?西台漫纪(明)蒋以化撰66(子)子部?杂家类?见闻杂记/续(明)李乐撰66(子)子部?杂家类?文园漫语(明)程希尧撰66(子)子部?杂家类?掌记(明)茅元仪撰67(子)子部?杂家类?经史避名汇考(淸)周广业撰67(子)子部?杂家类?东坡先生物类相感志题(宋)释赞宁撰67(子)子部?杂家类?双槐岁抄(明)黄瑜撰67(子)子部?杂家类?弹园杂志(明)伍袁萃撰67(子)子部?杂家类?闻雁斋笔谈(明)张大复撰67(子)子部?杂家类?闲书(淸)程作舟撰67(子)子部?杂家类?邸中杂记(明)刘永澄撰68(子)子部?杂家类?问辨牍/续(明)管志道撰68(子)子部?杂家类?续家训(宋)董正功撰68(子)子部?杂家类?雪庵清史(明)乐纯撰68(子)子部?杂家类?皇朝仕学规范(宋)张镃撰69(子)子部?杂家类?愈愚录(清)刘宝楠撰69(子)子部?杂家类?里堂道听录(清)焦循撰69(子)子部?杂家类?愈愚续录(清)刘宝楠撰70(子)子部?杂家类?长生铨(明)洪应明撰70(子)子部?杂家类?万历欣赏编(明)沈德符撰70(子)子部?杂家类?闲中偶录石&居士撰70(子)子部?杂家类?新刊履斋示儿编(宋)孙奕撰70(子)子部?杂家类?虑得集(明)华悰韡撰70(子)子部?杂家类?漫录评正前集六卷.别集九卷.多集六卷.畸集五卷.驳驳漫录评正不分卷.坿驳漫录评正不分卷(明)贺灿然撰.伍袁萃撰.驳漫录评正70(子)子部?杂家类?妆史(清)田霡撰70(子)子部?杂家类?养生杂类(宋)周守忠撰71(子)子部?类书类?记纂渊海(宋)潘自牧撰72(子)子部?类书类?婚礼新编(宋)丁升之辑72(子)子部?类书类?奁史(淸)王初桐辑73(子)子部?类书类?锦绣万花谷四十卷后集四十卷续集四十卷(宋)阙名撰74(子)子部?类书类?新编翰苑新书前集后集续集别集.不详75(子)子部?类书类?事类赋(宋)吴淑撰并注75(子)子部?类书类?新编类意集解诸子琼林前集/后集(元)苏应龙辑76(子)子部?类书类?韵府群玉(元)阴时夫辑.阴中夫注76(子)子部?类书类?明本大字应用碎金.不详76(子)子部?类书类?新锲燕台校正天下通行文林聚宝万卷星罗(明)徐会瀛辑76(子)子部?类书类?帝王经世图谱(宋)唐仲友撰77(子)子部?释家类?天目中峰和尚广录(元)释明本撰77(子)子部?释家类?佛祖历代通载(元)释念常撰77(子)子部?释家类?大元至元辨伪录(元)释祥迈撰78(子)子部?丛书类?山居小玩(明)毛晋编78(子)子部?丛书类?天文汇抄题(唐)李淳凤撰78(子)子部?丛书类?水边林下.题湖南漫士辑78(子)子部?丛书类?欣赏续编(明)茅一相编78(子)子部?丛书类?欣赏编(明)沈津编79(子)子部?丛书类?童氏杂着(清)童华撰79(子)子部?丛书类?松筠丛着(清)松筠撰79(子)子部?丛书类?彭氏遗着(清)彭鹏撰79(子)子部?丛书类?朱秉器全集(明)朱孟震撰80(子)子部?丛书类?胡氏粹编(明)胡文焕辑80(子)子部?丛书类?了凡杂着(明)袁黄撰80(子)子部?丛书类?黔牍偶存(明)刘锡玄撰81(子)子部?丛书类?欧虞部集附李英诗一卷附餐霞集一卷附历游集二卷附当垆集一卷附都下赠言录一卷(明)欧大任撰李英撰孔达成辑82(子)子部?丛书类?奚囊广要?不详82(子)子部?丛书类?艳雪斋丛书(明)高奭编82(子)子部?丛书类?寿养丛书(明)胡文焕编82(子)子部?丛书类?士商必要(明)题江湖散人辑83(子)子部?丛书类?藏说小萃(明)李如一编83(子)子部?丛书类?程氏丛刻(明)程百二编83(子)子部?丛书类?刻金粟头陀青莲露(明)叶华撰84(子)子部?丛书类?许氏巾箱集(清)许兆熊编84(子)子部?丛书类?郭子式先生校刻书.不详84(子)子部?丛书类?隐山鄙事(清)李子金撰84(子)子部?丛书类?阳山顾氏文房小说(明)顾元庆编集部85(集)集部?宋别集类?赵清献公文集(宋)赵抃撰85(集)集部?宋别集类?武溪集(宋)余靖撰85(集)集部?宋别集类?安阳集/家传/别录/遗事(宋)韩琦撰85(集)集部?宋别集类?徂徕石先生全集(宋)石介撰85(集)集部?宋别集类?巨鹿东观集(宋)魏观撰86(集)集部?宋别集类?莆阳居士蔡公文集(宋)蔡襄撰86(集)集部?宋别集类?山谷老人刀笔(宋)黄庭坚撰86(集)集部?宋别集类?梁溪遗稿诗抄/文抄(宋)尤袤撰(清)朱彝尊辑86(集)集部?宋别集类?亚愚江浙纪行集句诗(宋)释绍嵩撰86(集)集部?宋别集类?碧岩诗集(宋)金朋说撰86(集)集部?宋别集类?石堂先生遗集(宋)陈普撰87(集)集部?宋别集类?王荆文公诗(宋)王安石撰李壁注刘辰翁评点詹大和撰年谱87(集)集部?宋别集类?刘须溪先生记钞(宋)刘辰翁撰87(集)集部?宋别集类?古灵先生文集(宋)陈襄撰陈晔撰年谱87(集)集部?宋别集类?曾南丰先生文粹(宋)曾巩撰87(集)集部?宋别集类?欧阳先生文粹/拾遗(宋)欧阳修撰88(集)集部?宋别集类?后山居士文集(宋)陈师道撰88(集)集部?宋别集类?方壶存稿(宋)汪莘撰88(集)集部?宋别集类?蛟峰先生文集外集/山房先生遗文(宋)方逢辰方逢振撰88(集)集部?宋别集类?罗鄂州小集罗郢州遗文(宋)罗愿罗颂撰88(集)集部?宋别集类?元公周先生濂溪集(宋)周敦颐撰88(集)集部?宋别集类?撙斋先生缘督集(宋)曾丰撰89(集)集部?宋别集类?乐全先生文集(宋)张方平撰89(集)集部?宋别集类?竹坡类稿(宋)吕午撰89(集)集部?宋别集类?宋宝章阁直学士忠惠铁庵方公文集(宋)方大琮撰89(集)集部?宋别集类?宝晋山林集拾遗(宋)米芾撰90(集)集部?宋别集类?勉斋先生黄文肃公文集/语录/年谱(宋)黄干撰90(集)集部?宋别集类?青山集(宋)郭祥正撰90(集)集部?宋别集类?心史(宋)郑思肖撰90(集)集部?宋别集类?唐先生文集(宋)唐庚撰91(集)集部?金元别集?知常先生云山集(元)姬志真撰91(集)集部?金元别集?筠溪牧潜集(元)释圆至撰91(集)集部?金元别集?藏春诗集(元)刘秉忠撰91(集)集部?金元别集?磻溪集(金)丘处机撰91(集)集部?金元别集?鲁斋遗书(元)许衡撰91(集)集部?金元别集?水云集(金)谭处端撰91(集)集部?金元别集?郝文忠公陵川文集(元)郝经撰92(集)集部?元别集类?中庵先生刘文简公文集(元)刘敏中撰92(集)集部?元别集类?傅与砺文集(元)傅若金撰傅若川辑92(集)集部?元别集类?姚文公牧庵集(元)姚燧撰(明)刘昌辑92(集)集部?元别集类?鄱阳仲公李先生文集(元)李存撰92(集)集部?元别集类?巴西邓先生文集(元)邓文原撰92(集)集部?元别集类?燕石集(元)宋褧撰93(集)集部?元别集类?刘文靖公文集(元)刘因撰93(集)集部?元别集类?云峰胡先生文集(元)胡炳文撰93(集)集部?元别集类?邓伯言玉笥集(元)邓雅撰93(集)集部?元别集类?还山遗稿(元)杨奂撰93(集)集部?元别集类?贡文靖云林集(元)贡奎撰93(集)集部?元别集类?吴礼部文集(元)吴师道撰94(集)集部?元别集类?石田先生文集(元)马祖常撰94(集)集部?元别集类?知非堂稿(元)何中撰94(集)集部?元别集类?一山文集(元)李继本撰94(集)集部?元别集类?伯生诗后题叶氏四爱堂诗(元)虞集/吴全节等撰94(集)集部?元别集类?栖碧先生黄杨集(元)华幼武撰94(集)集部?元别集类?道园遗稿(元)虞集撰94(集)集部?元别集类?范德机诗集(元)范梈撰94(集)集部?元别集类?汉泉曹文贞公诗集/后录(元)曹伯启撰95(集)集部?元别集类?侨吴集(元)郑元佑撰95(集)集部?元别集类?畴斋文稿(元)张仲寿撰95(集)集部?元别集类?梧溪集(元)王逢撰95(集)集部?元别集类?至正集(元)许有壬撰95(集)集部?元别集类?清閟阁遗稿(元)倪瓒撰96(集)集部?元别集类?云阳李先生文集(元)李祁撰96(集)集部?元别集类?秋声集(元)黄镇成撰96(集)集部?元别集类?荻溪集(元)王偕撰96(集)集部?元别集类?新喻梁石门先生集(元)梁寅撰96(集)集部?元别集类?后圃黄先生存集向明斋诗文(元)黄枢(明)黄维夫撰96(集)集部?元别集类?贡文靖公云林诗集(元)贡奎撰96(集)集部?元别集类?圭峰先生集(元)卢琦撰97(集)集部?明别集类?静居集(明)张羽撰97(集)集部?明别集类?青金集(明)史迁撰97(集)集部?明别集类?韫玉先生集(明)吴珷撰97(集)集部?明别集类?新编颐光先生集/拾遗/外集(明)陆颙撰97(集)集部?明别集类?得月稿(明)吕不用撰97(集)集部?明别集类?朱枫林集(明)朱升撰97(集)集部?明别集类?陶学士先生文集(明)陶安撰97(集)集部?明别集类?韩山人诗集/续集(明)韩奕撰98(集)集部?明别集类?爱礼先生集(明)刘驷撰98(集)集部?明别集类?王忠文公文集(明)王祎撰98(集)集部?明别集类?心远先生存稿(明)杨琢撰98(集)集部?明别集类?浦舍人集(明)浦源撰98(集)集部?明别集类?瀔川集(明)吴沈撰99(集)集部?明别集类?涂子类稿(明)涂几撰99(集)集部?明别集类?坦斋刘先生文集(明)刘三吾撰99(集)集部?明别集类?澹居稿(明)释至仁撰99(集)集部?明别集类?先世遗芳集(明)刘昭年撰99(集)集部?明别集类?刘槎翁先生诗选(明)刘崧撰99(集)集部?明别集类?林登州遗集(明)林弼撰100(集)集部?明别集类?海叟集(明)袁凯撰100(集)集部?明别集类?泊庵先生文集(明)梁潜撰100(集)集部?明别集类?西庵集(明)孙蕡撰100(集)集部?明别集类?友石先生诗集(明)王绂撰100(集)集部?明别集类?青城山人诗集(明)王璲撰100(集)集部?明别集类?夏忠靖公集(明)夏原吉撰100(集)集部?明别集类?逃虚子诗集/续集(明)姚广孝撰100(集)集部?明别集类?坦庵先生文集(明)梁本之撰101(集)集部?明别集类?盘谷集(明)刘廌撰101(集)集部?明别集类?黄给谏遗稿(明)黄钺撰101(集)集部?明别集类?嵩渚文集(明)李濂撰101(集)集部?明别集类?金川玉屑集(明)练子宁撰101(集)集部?明别集类?仁山遗稿(明)程弥寿撰102(集)集部?明别集类?孙文简公瀼溪草堂稿(明)孙克弘撰102(集)集部?明别集类?拘虚集/后集/拘虚诗谈/游名山录(明)陈沂撰102(集)集部?明别集类?夏东岩先生文集/诗集(明)夏尚朴撰102(集)集部?明别集类?颐山私稿(明)吴仕撰102(集)集部?明别集类?胡祭酒集(明)胡俨撰102(集)集部?明别集类?石溪集(明)周叙撰103(集)集部?明别集类?觉非集(明)罗亨信撰103(集)集部?明别集类?东冈集(明)柯暹撰103(集)集部?明别集类?南斋先生魏文靖公摘稿(明)魏骥撰103(集)集部?明别集类?少华山人前集/后集(明)许宗鲁撰103(集)集部?明别集类?戴中丞遗集(明)戴鱀撰103(集)集部?明别集类?翰林学士耐轩王先生天游杂稿(明)王远撰104(集)集部?明别集类?衡藩重刻胥台先生集(明)袁袠撰104(集)集部?明别集类?正心诗集(明)朱荣{冫戒}(?)撰104(集)集部?明别集类?南湖先生文选(明)丁奉撰104(集)集部?明别集类?蓉川集/入夏录/赠言(明)齐之鸾撰104(集)集部?明别集类?董汉阳碧里后集鸣存/疑存/杂存/达存(明)董谷撰105(集)集部?明别集类?巢睫集(明)曾棨撰105(集)集部?明别集类?遵岩先生文集(明)王慎中撰105(集)集部?明别集类?明山先生存集(明)姚涞撰105(集)集部?明别集类?洞庭集(明)孙宜撰106(集)集部?明别集类?翁东涯集(明)翁万达撰106(集)集部?明别集类?季彭山先生文集(明)季本撰106(集)集部?明别集类?芹山集(明)陈儒撰106(集)集部?明别集类?杨氏南宫集(明)杨仪撰107(集)集部?明别集类?洨滨蔡先生文集(明)蔡叆撰107(集)集部?明别集类?长春竞辰稿/余稿(明)朱让栩撰107(集)集部?明别集类?月川类草(明)夏浚撰107(集)集部?明别集类?飞鸿亭集(明)吴鹏撰107(集)集部?明别集类?东塘集(明)毛伯温撰108(集)集部?明别集类?钱临江先生集(明)钱琦108(集)集部?明别集类?玉华子游艺集(明)冯一龙撰。
文言文阅读:书信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一)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
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
太史公行天下,周游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
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辙生十有九年矣。
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
恐遂汩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
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
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
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
而辙也未之见焉。
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辙之来也,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于人见欧阳公,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
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
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
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
然幸得赐归待选..,使得优游数年之间,将以益治其文,且学为政。
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二)上韩丞相书苏洵洵年老无聊,家产破坏,欲从相公乞一官职。
非敢望如朝廷所以待贤俊,使之志得道行者,但差胜于今耳。
去岁蒙朝廷授洵试校书郎,亦非敢少之也。
使朝廷过听,而洵侥幸,不过得一京官,终不能如汉、唐之际所以待处士者。
则京官之与试衔,又何足分多少于其间,而必为彼不为此邪。
然其所以区区无厌,复有求于相公者,实以家贫无赀,得六七千钱,诚不足以赡养,又况忍穷耐老,望而未可得邪。
《容安馆札记》739则七三九《全唐文》續:卷六一九陸參《長城賦》頗有盤空硬語,開篇“干城絕,長城列”一段,中間“邊雲夜明,列雲鏵也”一段【《皇朝文鑑》卷七周邦彥《汴都賦》:“宫旋室浮,艫艦移也”】,皆小杜《阿房宮賦》所祖。
而自孫可之《與王霖秀才書》衹稱楊敬之《華山賦》見卷七二一,後來《野客叢書》卷二四、《容齋五筆》卷七亦僅言《阿房賦》之本《華山賦》,無道此篇者。
廖瑩中《江行雜錄》謂《阿房宮賦》“六王畢”云云仿陸傪此《賦》之“干城絕”云云,而於“明星熒熒”云云,仍云本楊敬之。
《茶香室叢鈔》卷八引廖說,僅云:“《華山賦》以小形大,《阿房賦》以大形小,意似有別。
”浦銑《復小齋賦話》卷上云:“謝惠連《雪賦》起四句皆三字,後人祖之者:梁簡文《舞賦》、杜牧之《阿房宮賦》、陸魯望《苔賦》、邵雍《洛陽賦》、陳普《無逸圖賦》、羅明《玉燭賦》、沈幹《浙江賦》、夏言《天賜時玉賦》、羅喻義《瀛洲賦》。
先於惠連者,有郭景純《井賦》。
推而上之,相如《上林》”云云[1],亦不及陸氏此篇。
〇呂溫在韓、柳同遊中,比偶之習最深,更過於歐陽行周。
劉夢得《唐故衡州刺史呂君集序》卷六○五云:“始學左氏書,故其文微為富艷”,蓋指此而婉言之耳。
然如《藥師如來繡像讚》卷六二九,正不害為佳文。
卷六二七《與族兄皋請學春秋書》言世風大壞,恥為人師,亦恥師人,至云:“鄉校之老人,呼以‘先生’,則勃然動色”云云。
然昌黎《師說》、柳州《答韋中立論師道書》則又何耶?卷六五三元稹《白氏長慶集序》[2]:“見村校諸童,競習歌詠,召而問之,皆對曰:‘先生教我樂天、微之詩’。
”呼師曰“先生”,今世仍然。
又按卷九七○闕名《請禁師生稱謂奏》長興元年六月云:“朝廷較藝,為擇賢才,或臣下收恩,豈成公道?時論以貢舉官為邱門、恩門,及以登第為門生。
門生者門弟子也。
(中略)大朝所命春官,不曾教誨舉子。
舉子是國家貢士,非宗伯門徒”云云;《潛研堂文集》卷三十三《與友人論師書》略謂:“今之所謂師者,曰童子之師,曰會試之師,曰投拜之師。
苏轼:儒家居丧不赋诗的典范黄强【摘要】居丧不赋诗,是六朝以来直至晚清大多数诗人践行的千年习俗,直接体现了崇仰君子人格的儒家诗教的本质追求.苏轼是儒家居丧不赋诗的典范,南宋以来,受到朱熹、陆九渊、吴澄、阎若璩、焦循等人的由衷褒扬.但苏轼诗中《送宋君用游辇下》《咏怪石》二首以往或被视为居丧之作,而所有证据均不能成立.此外,苏轼题跋的《绝胜亭诗》决无可能是苏辙居母丧期间所作,而《次韵赵景贶督两欧阳诗,破陈酒戒》一首,亦并非苏轼劝他人丧制中赋诗之作.今人为古人撰写年谱,或为诗人作品系年时,往往因为不明了诸多古人居丧不赋诗,而发生种种疏漏或错误,因此对苏轼居丧不赋诗的考辨有其普遍意义.【期刊名称】《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6(000)001【总页数】9页(P143-151)【关键词】苏轼;居丧不赋诗;儒家诗教【作者】黄强【作者单位】扬州大学文学院扬州 225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22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苏轼是继李白、杜甫以后的著名诗人,文采风流,掩映百代,豁达放旷,迥异常人。
无论是在人生的顺境还是逆境之中,写诗吟诗始终是苏轼日常的功课,至老不衰。
他因诗中字句遭群小指摘,以莫须有的罪名诬告,导致“乌台诗案”的发生,然而一旦恢复自由,他又诗思驰骋。
虽告诫自己“平生文字为吾累,此去声名不厌低”,又禁不住“却对酒杯疑似梦,试拈诗笔已如神”。
①苏轼:《十二月二十八日,蒙恩责授检校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复用前韵二首》,《苏轼诗集》,王文诰辑注、孔凡礼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3册,第1005-1006页。
这就是具有真性情的诗人苏轼。
然而,作诗成瘾的苏轼在居丧期间却可以成年累月自觉搁置诗笔,甚至可说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居丧不赋诗的典范,由此可见其对儒家伦理道德的信守,对崇仰君子人格的儒家诗教的践行。
不过自宋代以来,始终有人忽视这一点,或谓苏诗中有居丧之作,或谓苏诗中有劝他人居丧赋诗之作。
龚自珍集卷三• 1 水仙华赋• 2 别辛丈人文• 3 黄山铭(有序)• 4 冷石轩记• 5 记佚媵• 6 定庵八箴o 6.1 大思箴o 6.2 极思箴o 6.3 志未逮箴o 6.4 削成箴o 6.5 童心箴o 6.6 怀我生之先箴o 6.7 勇言行箴o 6.8 文体箴•7 说京师翠微山•8 说昌平州•9 说天寿山•10 说居庸关•11 说张家口•12 京师悦生堂刻石(代宋经历)•13 己亥六月重过扬州记•14 病梅馆记•15 问经堂记•16 哀忍之华•17 戒将归文•18 燕昭王求仙台赋•19 天琴颂•20 写神思铭•21 纸冢铭•22 定庵七铭•23 金钏铭(回文)•24 石言[编辑] 水仙华赋有一仙子兮其居何处?是幻非真兮降于水涯。
亸翠为裾,天然妆束;将黄染额,不事铅华。
时则艳雪铺峦,懿芳兰其未蕊;玄冰荐月,感雅蒜而先花。
花态珑松,花心旖旎。
一枝出沐,俊拔无双;半面凝妆,容华第几?弄明艳其欲仙,写澹情于流水。
磁盆露泻,文石苔皴。
休疑湘客,禁道洛神。
端然如有恨,翩若自超尘。
姑射肌肤,多逢小劫;玉清名氏,合是前身。
尔乃月到无痕,烟笼小晕。
未同汀蓼,去摹秋水之神;先比海棠,来占春风之分。
香霏暮渚,水云何限清愁;冰泮晨洲,环佩一声幽韵。
别见盈盈帘际,盎盎座隅。
璧白琮黄,色应中西之位;矾红梅素,吟成兄弟之呼。
雾幛低徊而欲步,冰绡掩映以疑无。
水国偏多,仙台谁是?姿既雩乎美人,品又齐乎高士。
妍佳冷迈,故宜涤笔冰瓯者对之。
建德宋先生命作此赋。
甲子自记。
[编辑] 别辛丈人文新安郡斋古桂,唐时植也。
尊之曰辛丈人。
相依者四年,兹将别去,为文使听之。
其词曰:我来新安,神思窈冥。
昼夕何见?丈人青青。
我歌其文,丈人常听。
我思孔烦,言为心声。
伤时感事,怀都恋京。
歌不可止,舞亦不停。
别有妙词,一家不名。
云烟消渺,金玉珑玲。
文奇华古,文逸华馨,文幽华邃,文怨华零。
有鸾来窥,翔颠自鸣。
匪其和余,丈人之灵。
山雨春沸,城云暮扃。
简而不僵,丈人之形。
何书田文言文
《何书田文言文》是清代何元锡创作的文言文作品集。
《何书田文言文》是一部卷帙浩繁的奇书,以文字训诂为旨趣,从汉唐诸经到宋元明之注疏,再到清代朴学大师的著述,无不收录。
何元锡在书中对各家注释加以辨析、评判,故称《校勘记》。
又于字形、音读、异体、俗体、别体及校勘、正误等,均予详细考订,故又称《考异》。
何元锡之考据,精到准确,有清一代之朴学大师皆自愧弗如。
如钱大昕之《十驾斋养新录》,对《汉书》中《外戚传》“吹箫”条辨析极为详尽,然未引及何元锡之见解。
可见其时学术风气崇尚实事求是,朴学大兴,此书影响所及,自然在学术界产生深远影响。
《何大复集卷三十八》诔祭文杂著共三十六篇,其中诔祭文共七篇,包括对方竹先生、兄东昌公、李默庵先生、董先生、高铁溪先生、张公、岳母七位的哀悼。
两篇小品文,均写盗贼。
兽记两篇,一狐一【犭婴】;读后感一篇,器物铭文十篇,灯、几、椸、镜、刀、砚、笔、枕、壶、瓶;箴言四则,好恶、言行、穷达、毁誉;杂言十首,江河湖海,佩玦环玉等。
《何大复集》第三十八卷篇幅不长,于是将其一字一字敲成简体字,方便阅读方便鉴赏。
方竹先生诔并序先生谢逝,讣音奔告。
大夫笃孝,几陨几绝。
于是同年生汝南何景明诔之。
辞意浅简,无以究蕴逖闻,书之素旌,聊以写哀。
嗟嗟先生!含和服介,志贞履顺,长达少成,有闻厥震。
齐民元士,三军匹夫,席珍熟聘,褐璧其辜。
游心恬澹。
遗迹富贵,早学晚仕,方行勇退。
天弗*遗,弗俾*(先)生,人失其则,士丧其程。
素车骤骥,乃造玄室,风悲日冥,歼良萎哲。
有子大夫,高驾修行,广志遐泽,维亡弗亡。
譬木之孽,其发愈达,毖彼绩泉,其流不括。
嗟嗟先生,何戚何惙(惙惙忧愁的样子)!嗟嗟先生!这篇诔文是何大复先生因与之同年生的方竹先生的逝世而作。
分为两个部分,前一部分交代写作缘由。
听闻方竹先生的辞世,大家都很悲痛,作为与方竹先生同年生的我何景明也作祭文来表达我的哀悼。
第二部分用简短的话对方竹先生生平为人作了简明扼要的概括,幼年成长顺利,年龄不大已闻名遐迩,继而顺理成章地当上官。
先生心性恬淡,喜好游山玩水,学习为官两不误。
是个逍遥自在的人,无奈天妒英才,让方竹先生先我们而去。
因他的去世,人们纷纷停下手头的事务前来哀悼,有达官显贵也有市井小民。
所有人沉浸在一片悲戚之中。
文章虽不长,却表达了对逝者的追思和惋惜之情。
但主要并不是从作者自己来写自己如何悲伤如何哀痛,而是从其他来悼念先生的人、事、物、景来体现方竹先生去世给大家带来的感伤以及先生在世时人们对他的敬仰之情。
这篇诔文作时作者的官职应该比方竹先生高。
因为诔文一般是长辈对晚辈或者上级对下级哀悼的才叫诔。
另外作者可能与方竹先生交情不深,不甚了解,所以对其生平介绍不多,对两人的交往也未提及,只是以哀悼先生的人多来表达其生前性情随和,交游广泛。
第二,作者也提及了两人的交情,不过是“同年生”的相识交情,并不太深。
而下面这篇就不同了,与自己的亲兄弟当然感情不同于常人,为其写的祭文感情也真挚得多。
祭亡兄东昌公文呜呼!吾家自始祖有籍,世服畎畝,耆齿不造郭,童子不入市。
逮先祖父兴,乃知好儒,尤通阴阳家术。
于是郡举典阴阳学,始有敝庐于城,而吾父继之,门户稍著。
父思以儒显厥家,而自以举业未遑也,属之吾叔,然吾叔又早死也。
当是时,兄且弱冠也,慨然有立志。
终日下帷,岁不窥圃。
读书过目即成诵,为文操笔若宿构。
人望之知丹穴之*,志在千仞;而渥水之驹,心跃万里也。
及得省荐,父曰:“儒业果有征?,堂构可弗坠也。
”既十年不得志于进士,家夙乏厚储,稍见迫窘。
而父亦罢官,羸囊单车,辛勤来归。
兄乃益砥志嗜修,不少贬屈;左右奉父,承以颜色。
父亦靡有弗豫者也。
然是时二兄学已就绪,予亦从父旋,兄从容试之,曰:“小弱弟可教也。
”遂口解经疑,手授简策,朝启夕励,不得相违。
弗逾载,而兄洎弟同举于乡。
父谓吾门当自此兴也。
逾年,兄遂令巴陵。
逾三年,弟仕于朝。
又逾三年,兄迁东昌。
父母之庆,兄弟之好,方以为慰,孰谓吾兄死也!始在巴陵,闻鸡通衙,执烛视事,风江雨湖,晨途夕舟,坐不温席,寝不缓带。
予视其劳瘁,窃怀忧惕,然卒无恙也。
至徙东昌,官尊而事少,属众而职专。
吏有所告,可以卧应。
予谓今之逸故以报昔日劳也。
呜呼!孰谓兄死也!死之先一日作书遣吏来京视弟,弟方与客坐语。
得书读之至再,且以遍视坐客。
有倾,仆进报兄死,弟叱之。
仆顷复报兄死,弟犹以为仆之误闻也。
呜呼!孰谓兄果死也!兄器度沉静,果于行义,善类朋趋,邪党*避,正色近信,不为矫饰。
兼之,加志穷民,秉心在公,名位当不量也。
年未至而施未光,天即夺之,何也?呜呼!父母俱存,兄弟仰赖,男未及婚,女未得嫁,吾兄何遽弃而去也!前月嫂奉柩归,至西平复生一男。
弟视之,眉目宛然类兄也。
前抱持曰:“哀哀遗腹儿!”泪下不能忍。
已,复视吾二侄,长者就外传,嗜书耽纸笔,自绝群儿,幼者头骨棱起,能对客读字。
退而又私喜,知吾兄有续也。
呜呼!吾家自有兄,前有彰,后有述。
所望于来者谓何?而今至此也!兄昔与弟书曰:“弟当志天下事,大吾家者也,弟也。
”然弟薄弱不堪世事,历官五年,寡合少朋,才不逮闻,名不任毁。
且夙志幽寂,不慕荣耀。
又多疾,亦*宦志。
兹得告归,自甘草野。
上承二亲,下奉寡嫂。
至于子女之养,父母尚在,必能得所,无似于弟,弟惟视其成立,以毕兄愿也。
呜呼!死生恒数,兄功名垂于均邑,孝廉称于乡闾,可【谓】不朽也。
子女虽少,已有成人之渐,可不忧矣,兄复何恨!但吾生者情抱兹痛烈,悠悠日月,无穷已时,而兄固弗闻也!呜呼哀哉!这篇祭文从家族的兴衰史说起,整个家族兴旺的重任落到刚及弱冠之龄的长兄身上。
长兄当然也不负众望,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奋发图强,终被推举参加省试。
但是十年不得中进士,这使得家中生活又稍显窘迫,随后父亲也罢了官,收入更少了。
此时的长兄不仅要潜心学习还要侍奉父亲,甚至教导二弟和三弟。
皇天不负有心人,三年之后兄弟三人同时在乡试中取得优异成绩。
自此整个家族应该就看到更加光明的未来了。
然而好景不长,七年后长兄在东昌殉职。
接到如此噩耗,全家人都不敢相信。
早逝的长兄留下遗腹子,也算是后继有人了。
最后作者向亡兄表达自己会好好照顾双亲以及长兄的遗孀的决心,以完成其未竟的遗愿。
并且抒发自己对其兄亡的悲痛之情。
看这篇《祭亡兄东昌公文》就令人想起韩愈著名的《祭十二郎文》,两篇文章真有异曲同工之妙。
首先都从小处着笔,叙述骨肉亲情。
韩愈直接用第二人称述说与其侄情同手足,何景明从第三人称写其兄对家族的贡献,对自己的教导。
然后,都是经过一段分离或者宦海沉浮之后终于稳定下来的时候得到如此噩耗,令人无法相信。
最后,也都表达了对死者及其遗孤的吊慰,交代后事及遗孤等。
此篇祭文一字不提恸哭,却是字字都在淌着伤心泪,感情真挚,催人泪下。
不仅仅赞颂了亡兄在世时对“我”对何家对乡里对东昌百姓的功劳,更是在字里行间藏着“我”、何家、百姓对亡兄的依依不舍的悼念。
本文言文字不算多,内容却非常丰富。
其第二段中详细描写的仆来报告兄之噩耗时尤为精彩。
很多祭文会一笔带过这个情节,或者是直接写闻此消息,伤心欲绝。
但是本文作者却一改常态,详写仆从多次来报,“我”仍以为是误闻,直到确认消息仍然不敢相信。
这一细节描写,从侧面体现了作者听闻此消息之后犹如晴空霹雳的感受。
虽未直接描写,却给读者以丰富的想象空间,再伤心也不为过的痛彻心扉。
最后一段,还介绍了亡兄昔日对自己所抱的振兴家业的希望,然而我却无能完成,这种遗憾更添了作者面对长兄的愧疚之情。
祭李默庵先生文正德十年四月,中书舍人何景明闻默庵先生李公之丧,哭之愈旬,乃束币为文,附其使,还吿于公之灵。
曰:呜呼!古人言:“感恩易耳,知己难也。
”景明于公所以恸悼呼涕不能自已者,非徒感恩重知己之难也。
夫景明昔寓于公,是时有毛夫人也。
公执诗书,毛夫人执灯烛,昼夜课景明诵读。
居也视衣食,还也馈车马,此岂不有父母恩耶!是时,景明幼孺,非有能知也,公以成人礼之,又日察其言动中善者称于人。
其所望见有皆可以施之天下百世者,不以时事富幸荣慕也。
公尝盛衣冠入景明语,毛夫人在傍,公谓曰:“汝视予贵耶?它日是子贵,奚翅予耶!然我所重望者,匪为贵己也。
”呜呼!古人谓知己有若此耶!白首握手,终日语心而不知者,何可胜道耶!古人曰:“无德不报”,又曰:“为知己者死”,今公逝矣,毛夫人又先亡矣,景明难欲报而死也无日矣。
他日纵有能施与汝、佐诸子,然二尊人又安能知耶!矧【景明】汝佐诸子又能自大,予又安能有施也!虽然,公所望见予者岂在报也。
即它日又有能立耳。
今虽能取一第,为一官,使公及见,然所自就立者,已弗若公所望见者也。
即它日又有能自就立,公又安能知耶!矧景明寡昧弗达,所自就立欲大於往日如公所望见者,又安能有也!呜呼已矣!何以酬公之德而副公之知耶!山川伊阻,不能弃官赴公丧,执纼道轭,我怀之悲,惟公有灵鉴之已矣。
呜呼哀哉!这篇祭文是作者为对其有教导之恩、知遇之恩以至于养育之恩的良师益友李默庵先生之悼亡之作。
比起为兄弟所写的而言,这一篇算是直接抒情占主导地位。
全文充满了作者对李默庵先生夫妇俩的感激以及恩情无以为报的遗憾之情。
正文部分回顾了李默庵先生夫妇在世时对自己的关照,幼年时期从无微不至的照料到德育智育方面的悉心引导,所有的恩情都难以为报,两位还未等到景明有报恩的时候就离开了,等到景明有能力的时候,你们又哪里知道呢?总而言之,真的是没什么可以回报恩公的大恩大德啊。
而且不能亲赴灵前吊唁,先生应该能体谅“我”的难处。
可以明鉴我的哀思。
很多祭文都为死者歌功颂德,大肆赞扬死者品德高尚之类,这篇祭文却是十分“小家子气”,全篇都写死者对自己一个人的恩德,显得狭隘而卑微。
但是正因为如此,才更能体现出作者超然的心态。
这篇祭文也许并不是最适合在逝者灵堂里朗诵的一篇,但一定是最富真情实感的一篇。
对过去的恩情的回忆以及这些年来无法回报恩师的愧疚直到现在想回报而无机会的遗憾之情都是肺腑之言,情感的交流是最能打动人的。
我读这篇文章很有感触,“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再”,这篇文章又提醒了我,祖母的养育之恩不能等到我的所谓“出息了”再报答,也许那个时候我也只能写祭文来表达无限的悔恨和哀思。
老人的心愿也许只是需要我多回家看看而已,这样的回报并不需要等我多少年后“出息了”再进行。
这篇祭文同时也是在提醒着所有的读者,不要以为自己赚了多少钱,取得了多么高的地位才能去回报亲人,其实他们要的只是你多陪陪他们而已。
另外,这篇祭文中我还有个地方不太懂。
李默庵先生对我说的“汝视予贵耶?它日是子贵,奚翅予耶!然我所重望者,匪为贵己也。
”一句中“翅”字没弄懂是什么意思。
祭董先生文呜呼!先生学书以游艺,饮酒以率真,蔑俗以肆志,薄仕以明有事,勇退以士所止,行义始终备矣。
夫知有所必厄,而郁有所必伸,故士之直朴而弗由饰者,恒受显弃而寡阴祸,先不足而后有余。
先生雠恶而摘过,急难而缓利。
出不贿官,居不资实,而艰遇靡合,贵眇谢速,则已厄矣。
然继者有令子以广其志,以发其祥,厄未极而所伸者厚矣。
夫娱目之宠有际,而后身之享靡穷,先生又何缺焉!传言:“天不满,山岳归;地不满,星辰见。
”然则物之所归而见者,必其所不满也。
先生又何疑焉!感兹骤骥,怆焉悲泉,临风一觞,敬吊先生!这篇祭文作者用五个“以”概括了董先生一生的性情和人品。
并且举出五个事例或者行为方式来一一说明。
盛赞先生嫉恶如仇,不慕名利,藐视权贵的美好品质。
董先生不仅仅自己拥有这些可贵的品质还影响他人和他一样去遵守。
这样不可多得的优秀之人的离去带给作者无限的悲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