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华哲学对世界的影响
- 格式:docx
- 大小:17.11 KB
- 文档页数:3
现代商贸工业還训■■iWTihhniirnaio 论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哲学的现实意义孙晨华(上海大学哲学系,上海200444)摘要:叔本华是一位悲观主义人生哲学家,他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意志,而人生的本质是无限的痛苦和无聊。
叔本华的思想散发着哲学的耀眼光芒。
许多人会误解叔本华,认为他的悲观主义就是消极避世,其实不然。
叔本 华的悲观主义思想是对当时社会的写照和批判,在当时社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叔本华的思想散发着独特的和谐 光芒,对后世人们的处世之道也有很深的教育意义。
关键词:叔本华;悲观主义;现实意义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 19311/ki. 1672-3198. 2016. 28. 064西方传统哲学家常把人看成理性的动物,而叔本 华认为意志是世界的本质,意志是一种求生存的欲望冲动,意志表现为某种无法满足的欲求。
无法满足的 欲求是痛艿的,所以世界的本质就是痛香的。
“生活是 |件悲惨靜f f,我棚§生絲、考它”。
S本华是-位用悲观的态度去看待人生的哲学家。
1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哲学思想背景19世纪的欧洲是理性主义的王国,而主张非理性 主义的叔本华哲学思想受到了极大的排斥与质疑a但 这仿佛在叔本华的意料之中。
他说:“人生过得很快而 了解得慢,因此,我不会活着看到我的声誉。
我们常听 说4学术共和国’,但还不曾听说过4天才共和国”’。
我认为叔本华的哲学思想与他的成长环境有很大 的关系。
叔本华原本有一个温馨幸福的家庭,但是 1805年其父亲去世,叔本华与母亲的关系也一立不睦,之后与黑格尔同台竞技的时候受到了无比冷漠的待我国也得到了实行,根据我国的发展模式,形成了内容 丰富、体系完整、不断完善的社会主义经济民主思想8此外,在经济民主发展的过程中,优秀的企业管理能力 也作为一种先进的思潮受到其他国家经济发展的效仿 和学习。
美国民众自由、开放、创新的精神也在这一过 程中被展现得淋漓尽致,不拘一格、锐意进取、注重失 效的职业精神也成为企业管理的一种精神内涵。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读后感-读后感大全寒假期间我阅读了叔本华所著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书,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是生命哲学的先驱,是世界哲学史上最先公开反对理性主义哲学的第一人,他开创了非理性主义哲学的先河,也是唯意志论的代表,认为生命意志是主宰世界运动的力量。
叔本华对人世间的苦难感受敏锐,同样,他的一生中都充满悲观的人生色彩。
叔本华在哲学研究中致力于对柏拉图、康德哲学的深入研究,他对费希特、谢林、黑格尔的哲学充满蔑视的态度。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书从认识论、自然哲学、美学、伦理学四个部分对表象、意志、理性和世界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论述。
叔本华的哲学深刻的影响了生命哲学、存在主义哲学以及人类学家的观念和方法。
初读这一著作,那句开篇名言“世界是我的表象”给我非常深刻的印象,他在书中论述的内容是表象、意志和理性等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与世界的联系。
他认为“世界是我的表象”是一个真理,而且是世界上对于任何一个生活着或者认识着的生物都有效的真理,明白这一道理的人会确切的知道:“他不认识什么太阳,什么地球,而永远只是眼睛,是眼睛看见太阳;永远只是手,是手感触着地球”他认为世界的存在只是作为表象而存在,也就是说这世界的存在对个体完全只是一个其他事物的一个进行表象者的关系。
这个进行“表象者”就是人自己。
叔本华认为在世界上任何一种生物都有感知外界的能力,但只有人类能对外界的感知进行哲学的思考,因此,人类可以统治世界,这里承认了意志的存在,就是人是有自由意志的,他认为从表象出发认识世界是不全面的,是片面的,但是这种不全面是必须的,意志会补充这种片面性。
书中提到,客体主体分立是这样一个形式:任何一个表象,不论是哪一种,抽象的或直观的,纯粹的或经验的,都只有在这一共同形式下,根本才有可能,才可想象。
因此,再没有一个比这更确切,更不依赖其他真理,更不需要一个证明的真理了;即是说,对于“认识”而存在着的一切,也就是全世界,都只是同主体相关联着的客体,直观者的直观;一句话,都只是表象。
怪癖叔本华的性格反复无常,缺乏安全感,他时时处处提防着他人会某他才还他命,他敏感多疑,恐惧感时时伴随着他,晚上睡觉经常被噩梦惊醒,因此,他的枕头底下总是有一把手枪,夜间不论听到什么声响,他都会从床上一跃而起,抓起上好膛的手枪;他非常怕死,只要一听说发生了瘟疫,他马上就会狂奔逃离当地,因此,在他书桌的墨水瓶底下,总放着一些金币,以便在紧急时刻拿着就走;至于有关的收支账目,叔本华不用母语德文,而经常用古希腊文和拉丁文书写,以防止别人偷窥他的秘密。
经常搬家,而且只住底层,住进去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仔细观察看有无最便捷的通道,以便一有危险方便脱身逃命,他常年和一只猫相依为命,他说:“猫是温顺安分的,而人的眼光里透露着狡黠。
”他怕死,认为即使活到80岁而死也是太突然,只要活到90岁,生死才和谐合一。
不过,老天并没有成全他,1860年,他因肺炎恶化而去世,72岁自负作为柏林大学编外教授的资格,在这里的一件著名的事情是他选择与自己认为是沽名钓誉的诡辩家的黑格尔同一时间授课。
但黑格尔当时正处于他声名的顶峰,叔本华自然没能成功,很快他的班上就只剩下两三个人,最后一个也不剩了,只能凄凉地离开柏林大学。
当他的母亲对他的博士论文《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稍加讽刺时,他反唇相讥说:“即使你的著作在垃圾堆里也找不到时,人们还会读我的书。
”“你这些东西将会是一堆无人问津的废纸”而却自信地反驳道:“你将来会被人记起,只是因为你的儿子。
”吝啬、自私他与一个老妇人吵架并把她推下了楼梯,致使她终生残疾,法院判决叔本华每年付给她一小笔用作生活费,这点小钱对富裕的叔本华来说应该不算什么,但是当他听说那个老妇人去世了时,没有表现一丝同情,而是在当天的账本上记下“老妇死,重负释”几个字。
浅谈叔本华哲学思想一、世界的本质是生存意志在人生观上,持悲观主义的观点,主张禁欲忘我,其悲观主义产生于西方哲学从传统的理性主义和基督教信仰向现代意志主义的转变过程中。
浅析叔本华的意志与表象亚瑟·叔本华,德国哲学家,意志主义的主要代表之一。
在人生观上,持悲观主义的观点,主张禁欲忘我。
他继承了康德对于现象和物自体之间的区分。
不同于与他同代的费希特、谢林、黑格尔等取消物自体的做法,他坚持物自体,并认为它可以通过直观而被认识,将其确定为意志。
意志独立于时间、空间,所有理性、知识都从属于它。
人们只有在审美的沉思时逃离其中。
叔本华将它著名的极端悲观主义和此学说联系在一起,认为意志的支配最终只能导致虚无和痛苦。
他对心灵屈从于器官、欲望和冲动的压抑、扭曲的理解预言了精神分析学和心理学。
他文笔流畅,思路清晰,后期的散文式论述对后来哲学著作的诗意化产生了较大影响。
1819年,他出版了自己最重要的著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但在当时几乎无人问津,但是他并没有为此而灰心,他自我嘲讽似的宣称,这本书不是为当代人,而是为后代人所写的。
他在默默无闻中等待了30个寒暑,这部鼓噪着生命冲动的哲学名著也伴随它的作者度过了30年的冬眠期。
这本书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重新诠释了充足理由律,解释为什么现象世界必须通过充足理由律来了解;第二部分提供了意志显现的细节,它是一种既不满足又不停止,盲目的冲动,要求人从自身存在本质即欲望之中解放出来;第三部分试图通过对自然和生命的审美,即艺术中获得一种短暂的慰藉;第四部分以伦理学和禁欲主义的形式提供一种可能获得拯救的方式。
而终于在1851年得到了爆发。
一位名人说:“走了一整天,到天黑,他走到了。
”叔本华继承了康德关于为世界划分两个层次的观点。
在康德看来,人的理性(这里是指纯粹理性或理论理性)只能认识进入人的认识领域范围内的东西,即现象界,至于现象界背后的自在世界则是人的理性无法认识的。
在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中,康德指出:人们必须以双重方式来思考自己,按照第一重方式,须意识到自己是通过感觉被作用的对象;按照第二重方式,又要求他们意识到自己是理智,在理性的应用中不受感觉印象的影响,是属于知性世界的。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叔本华(1788年-1860年)是德国哲学家,他被视为西方哲学中悲观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
他的哲学思想主要表现在两部著作《论人生的苦难》和《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
在叔本华看来,人生本身就意味着痛苦和困境,而且人们得到的快乐总是短暂的,最终都会面临死亡和虚无的命运。
在《论人生的苦难》中,他写道:“不知为什么人生总是苦难重重,虽然我们每时每刻都在渴求快乐。
”叔本华认为这种苦难不仅是肉体上的,还包括心理上、社会上等面向。
他认为,人类生活的本质就是痛苦、不满和无尽的欲求。
对于这种情况,叔本华提出了“解脱”的途径。
他认为,只有找到真正自由的状态,才能摆脱痛苦的束缚。
而真正自由的状态是一种脱离欲望和意志支配的境界,即“超越自我的境界”。
在这种境界中,人们可以获得真正的平静和内心的自由。
此外,叔本华还提出了“意志”的概念。
他认为,世界的本质是一种无限的、不可知的意志,它是一种强烈的、永不满足的欲望,它是万物存在的根源。
然而,叔本华同时也认为,诸如欲望和意志等这些驱动力反而成为了人类苦难的根源,因为这些驱动力总是让人心灵不安,并导致了一系列不满和挣扎。
除了以上提到的,叔本华的哲学思想还包括以下几点:1. 悲观主义的根源:叔本华认为,悲观主义的根源在于生命本身就是无意义的。
他认为,人类的存在没有任何目的或价值,和其他动物一样都只是遵循着自然规律生存而已。
因此,所有的努力都是徒劳,最终都会化为乌有。
2. 世界的本质:叔本华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意志。
这里所说的意志并不是普通的人们所理解的“意志力”,而是一种无始无终的本体力量,它驱使着人们的欲望和行为,也是万物运转的动力。
3. 永恒的现在:叔本华主张重视瞬间,认为唯有通过当下的体验才能真正感受到生命的意义。
他认为,过去已经逝去,未来尚未到来,人们所能真正享受的只有现在这一刻。
4. 知识与审美:叔本华认为,知识和审美是人类摆脱苦难的两种途径。
通过知识的积累,人们可以获取更多的现实经验,从而更好地理解世界和自己;而通过审美的体验,人们可以暂时摆脱痛苦,沉浸在美好的事物中。
叔本华是德国哲学家,他被视为现代西方哲学的重要人物之一,对哲学有着独特的看法。
叔本华认为,哲学是对世界和人生的根本问题的思考和探索,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他认为哲学应该探究人类存在的本质、意义和价值,以及人类的认识、意志和情感等方面的根本问题。
叔本华认为,哲学应该超越科学和宗教的限制,摆脱传统哲学的束缚,以全新的视角和方法来探究世界的本质和意义。
他认为哲学应该以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为出发点,探究人类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以及人类如何实现自由、幸福和完美的目标。
在探究哲学的过程中,叔本华强调个体体验和直觉的重要性。
他认为个体体验是认识世界和人生本质的重要途径,而直觉则是直接把握世界本质的能力。
因此,他强调要超越传统的逻辑和理性思维方法,以个体体验和直觉来探究世界的本质和意义。
总的来说,叔本华认为哲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对世界和人生的根本问题的思考和探索。
他强调个体体验和直觉的重要性,认为哲学应该超越科学和宗教的限制,以全新的视角和方法来探究世界的本质和意义。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读后感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
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读后感(通用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读后感1《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书是由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所著。
叔本华是生命哲学的先驱,他非常敏感地感觉到人间的苦难,因而他的人生观了充满悲观色彩。
叔本华一生致力于柏拉图、康德哲学的研究,蔑视费希特、谢林、黑格尔。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这一著作分为认识论、自然哲学、美学、伦理学四个部分。
叔本华认为“世界是我的表象”,人类的思维至多只能表现出世界的外部现象,表现为一个接一个的事物,而不可能在本质上说明这些事物。
在大千世界中,只有人与众不同,因为人具有意志,意志是人的本性,是万物的基础、它单一、玄奥、超越时空,无原因、无目的,不可改变。
意志在现象界中表现为不断上升的意识系列,处于永恒地无目的高一级形态与低一级形态的斗争中,因此与痛苦、灾难密不可分。
艺术仅仅具有短暂地使人摆脱意志的作用,真正的解放只“生于打破自我个性的束缚”。
他的哲学在一定程度通过尼采,影响了活力论、生命哲学、存在主义哲学以及人类学家的观念和方法。
初读这本书,印象最深的是作者的开篇第一句“世界是我的表象”。
他认为,人不认识什么太阳,什么地球,而永远只是眼睛看见太阳,永远只是手感触着地球,那么围绕着人的世界只作为表象存在着。
我认为,主体的悟性至关重要,不同的主体将对事物获得不同的表象,每个主体所表象的内容应是有差别的。
读完了本书的第一章节,我并没弄清作者真正所表达的思想,却对自己的生活重新做了思考。
既然身外的世界只是自己的一个表象,我感知的事物,究竟是否真是事物的本身,我不能确定。
仅仅作为一个普通人,我没有渊博的知识,没有敏锐的洞察力,也不具备深刻的思想。
这样,我的悟性极可能平乏或是愚钝,被我表象的世界一定是不够真实的,也相信我的周围也存在不少与我相近之人。
《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读书笔记叔本华的哲学可分为两部分作理解,叔本华在《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中将世界划分为客体的世界与意志世界。
作为客体而存在的世界,实际上是其对充足根据律的解释,叔本华认为根据律分为四个部分,即因果律、逻辑推论、数学证明和行为动机。
这一部分是传统认识论的核心问题。
而作为意志而存在的世界,则是叔本华哲学观点的最重要部分,他对后世哲学的影响主要有两方面:(1)促使哲学从理性转向非理性;(2)叔本华是哲学史少有的悲观主义者;伦理学在古希腊是就已是哲学研究的分支之一,不过在叔本华之前,还没有一个哲学家把伦理学问题看得如此重要。
本文将着重探讨叔本华的意志哲学,并试图发现叔本华哲学对现代的启示。
叔本华的意志哲学实际上是“实体”哲学。
在叔本华看来,世界存在着一个意志,而且这一意志是促使万物产生的原因。
表象和意志共同构成了整个世界,但叔本华认为,由于表象实际上是意志的表象化,因而世界的本质实际上全部都由意志所构成。
其次,意志总是无法被满足,而人生则是痛苦的。
意志总是伴随着欲求,当某一欲求被满足,新的欲求又随即出现,这一个过程在逻辑上永远无法完结。
无论乐观与否,人无时无刻不处于痛苦的状态,乐观的人生也只是对痛苦现实的回避。
理解叔本华所说的意志要分成两部分讨论,动物的意志最容易观察,而植物和无机物的意志则相对困难。
欲求是意志的表现形式,而欲求则表现为行为的目的性,因而要说动物存在意志不难理解。
植物的意志表现的较为隐晦,但也有迹可循。
举例来说,植物在生长过程中表现为欲求行为的有:(1)植物在生长过程中总是朝着阳光照射的方向生长;(2)有一些植物对动物的接触有所反应。
不难发现,凡是具有行为能力,且行为不存在一致性的物体都可视为具有意志。
但对无机物而言则不同,大部分无机物不具有自主行为能力,而具有行为能力的无机物又似乎总存在着固定的规律。
叔本华的哲学对社会学科很多学科有启发意义,社会科学研究的对象是人,而人的意志性相较植物、动物和无机物明显得多。
世界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叔本华的哲学思想叔本华的哲学思想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1788-1860)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位杰出哲学家,他的哲学思想深刻而独特,对后来的哲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深入探讨叔本华的哲学思想,包括他的主要观点、思想的发展和对现代世界的影响。
一、生平与背景叔本华出生在德国的丹麦哥本哈根,他的家庭背景和教育经历为他的哲学思想奠定了基础。
他的父亲是一位富有的商人,这使得叔本华在年轻时便享受到了相对富裕的生活。
他在青年时代游历了欧洲各地,接触到了不同的文化和哲学思想,这对他的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叔本华曾就读于哥廷根大学和柏林大学,学习了众多哲学家的作品,包括康德、尼采和古希腊哲学家的著作。
这些学术背景为他的哲学思想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悲观的世界观叔本华的哲学思想以其深刻的悲观主义而闻名。
他认为人类生活充满了苦难和痛苦,世界是一个充满痛苦和欲望的地方。
他的悲观主义观点在其代表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得到了充分展现。
根据叔本华的观点,人类的欲望和需求是永无止境的,但满足这些需求的时刻很短暂,之后人们又陷入了空虚和不满。
他将这一现象称之为"欲望无穷",并认为这是人类痛苦的根源。
他强调,要想减少痛苦,最好的方式就是削减欲望,降低对世界的期望。
三、“意志”与“表象”叔本华提出了“意志”和“表象”这两个核心概念,用以解释世界的本质。
他认为,世界有两种存在方式:一种是作为“意志”的内在本质,另一种是作为“表象”的外部表现。
“意志”代表着世界的内在力量,是一种盲目的、决定一切的力量,它驱使着一切生命追求自己的目标和欲望。
而“表象”则是外部世界的投射,是我们感知和理解世界的方式。
叔本华认为,人们通过感官接收到的世界只是“表象”,而“意志”则隐藏在背后,是推动一切现象发生的动力。
四、道德观与悲怆叔本华的道德观与他的悲观主义密切相关。
他认为,道德行为应该建立在对他人痛苦的同情之上。
叔本华的意志与表象
叔本华是德国哲学家,其著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是其思想的代表作之一。
在这本著作中,叔本华对人类意志和表象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
首先,叔本华认为世界是由两个层面构成的:意志和表象。
意志是真实世界的
本质,是超越时间和空间的永恒力量,而表象则是我们感知到的现实世界,是由我们的感官所构建的。
在叔本华看来,表象只是表面现象,真正的本质在于意志。
叔本华认为,人类的意志是自由的,而表象受到因果律的束缚。
意志是超越时
间和空间的,是永恒不变的,而表象则是有限的,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因此,叔本华认为人类应该通过超越表象的方式来认识真实世界,从而实现对自己的解脱和超越。
叔本华的意志与表象思想对哲学、文学和艺术等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哲学
方面,叔本华的思想启发了存在主义哲学家的思考,塑造了他们对人类存在的理解。
在文学方面,叔本华的思想激发了许多作家的创作灵感,提供了他们对人类内心世界的深刻描写。
在艺术方面,叔本华的思想影响了许多艺术家的创作风格,使他们更加关注个体的内在体验。
总而言之,叔本华的意志与表象思想是其哲学体系的核心内容,通过对意志和
表象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叔本华启发了后世哲学家、作家和艺术家的思考,为人类对自身存在的意义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启示。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解读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解读是德国哲学家阿瑟·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所提出的哲学理论,他认为世界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理解:作为意志和作为表象。
1. 意志(Will):意志是一种超越理性和知觉的力量,是推动一切行动和欲望的动力。
在这个理论中,意志被视为世界的本质,是一种无法被彻底理解的力量。
它是一种盲目的欲望,不受个体意识的控制,主导着人类和其他生命形式的行为。
2. 表象(Representation):表象是我们对外部世界的感知和理解,通过感官来构建对于事物的概念和认知。
表象是我们主观意识对于客观世界的投射,是我们感知世界的方式。
叔本华认为,人们通常只能通过表象来认识世界,但表象只是对于世界的表面现象的映射,而不能揭示真实的本质。
他主张通过超越个体的意识和欲望,达到对于意志的直接认知,以此获得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智慧。
在叔本华的哲学中,他将这种认知方式与艺术、宗教和冥想等领域联系起来,认为它们可以帮助我们超越表象世界,直接体验和领悟意志的存在。
总的来说,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解读是叔本华哲学中的一种观点,强调了超越表象的认知方式,试图揭示世界的本质和人类存在的真实意义。
叔本华谈人生的意义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是德国哲学家和作家,著名的哲学家尼采曾对他的影响表示敬意。
叔本华的哲学主要关注人生的意义和存在的痛苦。
他认为,人生的意义不在于追求物质财富和功利,而是通过认识自己和超越存在的痛苦来寻找真正的满足和幸福。
本文将探讨叔本华对于人生意义的观点,并对其哲学进行深入分析。
首先,叔本华认为人生的本质是痛苦和无常。
他相信世界是由一个无止境的欲望和需求的浩劫构成的,人们不断追求满足这些欲望和需求的渴望,但却永远无法满足。
因此,人生被看作是一个持续的痛苦状态。
他引用了印度佛教的思想,认为欲望是造成痛苦的根本原因。
只有通过放弃欲望和内心的驯服,人们才能找到真正的满足。
叔本华强调,人们应该追求智慧和自知之道,通过反思和深度思考来了解自己的欲望和动机。
他相信,真正的意义和幸福来自于对内心的觉醒和认知。
他认为,每个人都应该从追求权力、地位和物质财富的陷阱中解脱出来,放下对外在物质世界的执着。
只有在内心的宁静中,人们才能获得真正的满足感和幸福。
叔本华还提出了一种超越痛苦的方法,即通过美学体验。
他相信,通过欣赏艺术和美的方式,人们可以暂时超越现实世界的痛苦和无常。
他将艺术看作是一种特殊的表达方式,能够帮助人们逃避生活的痛苦并感受到更高级别的存在。
通过欣赏艺术作品,人们可以找到对美的共鸣和理解,并在这种共鸣中找到安慰和满足。
然而,叔本华并不认为这种超越痛苦的方法是持久的或真正的解决之道。
他认为,即使通过艺术或其他方式暂时逃避现实的痛苦,人们最终还是会被现实所击败。
因此,他提出了一种更为悲观的理论,即“意志的否定”。
他认为,通过否定欲望和欲望的满足,并最终否定自身的存在,人们可以解脱出现实世界的痛苦和无常。
叔本华的哲学观点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和讨论。
一些人认为他过于悲观和消极,忽视了生活中的乐趣和积极的方面。
然而,他的思想也受到了很多人的赞赏和尊重,特别是在艺术界和文学界。
△配图/摄影师Sarah Moon(莎拉·莫恩)作品Run Eliane - Run在庸庸碌碌的不幸众⽣中,他们活动的⽬的之⼀是为了钱袋⽽不是为了头脑。
我们来到世间是担负着罪孽的重担的,只因为要赎罪,我们的⼈⽣才那样的不幸,结果才是死亡。
⼈所处的世界,所处的地位,所得的结果是⼀样,就应该有着悲⼼。
悲已亦所以悲⼈,悲⼈也就是悲⼰,由之容忍、忍耐、慈善、⾃制,就⾃然⼈所处的世界,所处的地位,所得的结果是⼀样,就应该有着悲⼼。
悲已亦所以悲⼈,悲⼈也就是悲⼰,由之容忍、忍耐、慈善、⾃制,就⾃然地应与各⼈同在。
通过艺术的创作与欣赏,我们将意志所⽣欲望世界提升到忘我的精神境界中,这时可暂时忘却⼈世的不幸与痛苦。
⼈⽣实如钟摆,在痛苦和倦怠之间摆动,这⼆者就是⼈⽣的必要要素。
— —叔本华⽼实说,阿尔图尔·叔本华(Schopenhauer)不是⼀个和蔼善良之⼈。
他⾮常厌恶同⼈,⾃称是“蔑视⼈类者”。
他的母亲、名噪⼀时的作家约翰娜·叔本华曾⾮常痛⼼地说,她的⼉⼦经常“⼼情恶劣”,实在令她难以忍受。
他总是不停地咒骂这个愚蠢的世界,抱怨⼈类⽣活的悲惨。
他疑⼼重重,⽼害怕周围的⼈会加害于他,卧室⾥总放着⼀把利器,值钱的东西总是藏在家中最偏僻的⾓落⾥。
他从来不让理发师给⾃⼰刮胡⼦,担⼼他会⽤⼑⼦割断⾃⼰的喉咙。
如果有⼈惹怒了他,他甚⾄会⼤打出⼿。
⼀位善良的⼥裁缝喜欢唠唠叨叨。
某⼀天不幸打扰了叔本华,他便使劲地把她推倒在地,致使这位可怜的⼥⼈从此终⾝残废。
叔本华呢,当然得⼀辈⼦付给⼈家抚恤⾦。
和⾃⼰的出版商,叔本华也总是吵架,指责他们没有竭尽全⼒推销他的⼤作。
⽣命的最后⼏年,他蛰居于法兰克福,⾃称是“愤世嫉俗之⼈”,只有那条可爱忠实的卷⽑狗伴随着他。
叔本华最痛恨哲学教授,尽管他⾃⼰也曾试图挤进⼤学⾥混碗饭吃。
在柏林时,他⾃信⼤学⽣们最渴望听他讲课,便把⾃⼰的讲座和⼤名⿍⿍的⿊格尔的课排在同⼀时间。
叔本华的哲学思想叔本华到底说了什么?以下是关于叔本华哲学思想的简单介绍。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主要是以意志作为世界的本质认识我们所熟知的世界,以虚无主义和悲观主义看作为人生归宿的哲学体系。
叔本华这个悲观主义思想在哲学史上影响巨大;著名的哲学家勃兰特.罗素在他的《西方哲学史》中评价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是“可以作为大多数哲学家所提倡的乐观主义的解毒剂”,叔本华的哲学思想对其后的哲学家们也产生了强有力的影响在表象世界中,人作为意志的外在体现没有任何自由。
在表象世界中,人不停地满足其生存和生殖欲望。
不管人的欲望是否被满足,其结果都带来痛苦一方面,短暂的满足虽然会带来稍许的幸福,但满足欲望之后,很快就会感到无聊,而无聊即是另一种痛苦的开始;另一方面,并不是所有的欲望都能满足,而满足不了的那些欲望又会带来痛苦。
由于能够被满足的欲望在所有欲望中所占比例实在太小,因此整个人生是痛苦的。
人生是痛苦的,叔本华从意志的肯定和否定两方面讨论了如何能够解脱痛苦的问题。
从肯定意志的角度看,肯定意志就是,人生尽管有痛苦,但痛苦过程之中也有些许的、短暂的欲望满足和片刻的幸福,这种片刻幸福也丰富了整个人生的意义,使人理解和承受人生的痛苦,这是大多数人所可能拥有的幸福。
人生是痛苦的,但其中的幸福对大多数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从否定意志的角度看,否定意志而获得幸福的方法就是,认识有清静剂的作用,在认识的条件下,意志会自动退出意识的主导地位,人作为表象界最高级的意志体现者就会厌恶意志,主动地、自愿地压制意志,抑制欲望,形成禁欲,否定生命意志和生殖意志,从而解脱痛苦对于这个认识了自身本质的人来说表象和意志就意味着归于无了。
这种禁欲者虽然肉身尚存,但是其意志已经死去。
用叔本华的话说,这是一种“微弱的生存。
这种否定方式如果推广开来,就是人类的消失和世界的寂灭,即解脱了痛苦,也无所谓幸福叔本华揭示痛苦,但是不会止步于痛苦。
他的哲学在整体意义上来看是没有幸福可言的,但从个体意义上来看,是有幸福可依的这种幸福虽然短暂,但是却丰富了我们的生活,在叔本华那里绝对的幸福是没有的,但是相对的幸福我们却是可以达到,我们也只能享受到相对的幸福。
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哲学述评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1788-1860)是德国哲学家、文学家,其悲观主义人生哲学是他最重要的贡献之一。
在他的哲学体系中,人生被视作一种无法逃脱的苦难和痛苦的状态。
他参照佛教、耶稣教和希腊哲学等多种思想,阐述了其悲观主义人生哲学,其核心是人生的苦难和无意义性,具有广泛的影响。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的根源可追溯到希腊哲学家尤利西斯的思想,即生命是一种负荷,要么得到解放,要么承担。
这种思想也可以在耶稣教中找到,即人们必须承受苦难,才能在神的国度里得到救赎。
此外,叔本华通过对佛教理论的学习,也发现了人生的苦难和无意义性的本质。
综合这些思想,他提出了自己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
叔本华认为人类生命的最终价值在于其对“世界意志”的认识。
世界意志被认为是引导所有事物的创造力的存在,所有的现象都是它的表现。
人类的智力可以辨认出这种基本的世界意志的存在,但我们不能通过它来解决人类生命的最终问题-死亡。
叔本华认为,人的存在是悲惨、乏味和无意义的。
他认为,苦难是人类生命最显著的特征,生命是由痛苦、失望和绝望所组成的,人类的实质是痛苦生命,我们的存在完全是基于欲望和物质。
叔本华关于悲剧的解释是他哲学的关键要素。
他认为,悲剧是一种表达“世界意志”的艺术形式。
人类的生命本身就是悲剧,构成我们生命的因素就如同悲剧中的主人公一样,遭受着世界的虚空、无能、无力感、痛苦等等。
他同时指出,很多人能够从悲剧中获取安慰,就是因为他们体验到了“世界意志”的存在。
在悲剧中,人们被迫接受虚空、疾病、死亡等等本质意义,从而发现生命的真正意义所在。
叔本华认为,人类必须通过反思和追求内在平静而抵消世界的负面影响,通过自我放逐和内省来达到自我救赎。
他主张要拥有超越性的视野,只有通过经验和追求内在平静的境界,才能真正地体验到“世界意志”的存在,从而达到救赎自我的目的。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的影响是如此广泛,以至于他被认为是19世纪欧洲哲学中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
叔本华思想总结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是德国十九世纪著名哲学家,他的思想被誉为“伟大的悲观主义”,对于世界的本质和人类的存在提出了独特的见解。
以下是对叔本华思想的总结,具体内容如下:首先,叔本华的思想以“意志”作为基础。
他认为世界上的一切现象和事物都是源于一个无限的、盲目的力量,这个力量被他称为“意志”。
意志是不可满足的欲望和欲求的根源,它驱使着一切活物的行动和世界的变化。
叔本华认为,人类对于欲望的追逐只会带来短暂的快乐,最终都会导致苦难和痛苦。
其次,叔本华强调人类对于世界的认知是有限的。
他认为,人类的知识只是现象的表象,无法真正了解事物的本真本质。
他引用了佛教的“八苦”来描述人类感知世界的困难,这八苦包括: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盛衰。
人类越接近真相,就越能意识到生活中的无常和痛苦。
另外,叔本华对于幸福和快乐的观点颇具特色。
他认为个体永远无法在欲望满足中找到真正的幸福,因为欲望是无限的。
他建议人们通过意志的抑制和对欲望的消除来达到内心的宁静和平静。
他认为,艺术和美好的事物能够带来短暂的快乐和乐趣,但也只是片刻的感受,无法持久。
此外,叔本华对于人类的行为和社会有着独到的见解。
他认为人性本恶,道德行为和正义只是社会约定俗成的规则,无法真正改变人的本性。
他对于婚姻和性爱的看法十分悲观,认为这些只是为了繁殖和满足欲望的手段。
他对于社会制度和政治体制也持怀疑态度,认为人们为了权力和资源而彼此争斗。
最后,叔本华的思想也有一定的哲学影响。
他对于写作和表达的关注,以及对意识流的探索以及精神分析都对后来的哲学、文学和心理学产生了影响。
叔本华的一些思想也与东方哲学如佛教有着一定的相似之处。
总之,叔本华的思想深刻而独特,透过他的眼睛,世界显得无常、苦难且悲观。
意志的盲目驱使和欲望的不可满足使人类陷入循环之中,只有通过意志的抑制和对世界的洞悉,人们才能够找到内心的平静和真正的幸福。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被誉为德国哲学界的悲观主义代表人物,他的哲学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悲观主义哲学表达了人生的苦难和无常,并探讨了人们面对这些现实的最佳方式。
以下是叔本华悲观主义哲学的相关参考内容。
首先,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强调了人类存在的根本幸运性。
他认为,人们的欲望永远无法得到完全满足,并且人类经历的苦难和痛苦永远大于他们所能获得的快乐。
他将人类作为处于承受痛苦和无常之中的生灵,这种痛苦不仅来自外部的世界,也来自人们自身的欲望和需求。
因此,叔本华认为,人类的存在终将是悲伤的。
其次,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探讨了智慧和冷静对待人生的重要性。
他主张通过冷静和理智的态度,人们可以超越自己的欲望和冲动,从而减少人生的苦难。
他强调内心的宁静和淡泊,认为通过消除欲望的源头,人们可以达到对生活的真正理解和平静的状态。
叔本华认为,智慧是通过超越自我、控制欲望和寻求内在的和谐实现的。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还关注到了人与世界的关系。
他认为,人类经常受到外部世界的限制和苦难,而这会带来短暂的满足感和欢乐,但最终都会转为痛苦。
他强调世界是一个由意志支配的地方,人们常常被动地处于意志的控制之下。
叔本华认为,要摆脱这种状况,人们需要通过超越自我和个人意愿的境地,追求更普遍和持久的和谐。
最后,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主张放弃欲望和自我的个人意愿,通过悲悯和同情他人来实现内心的宁静。
他认为,通过对他人的同情,人们可以更清晰地认识到意志的存在和人类普遍的苦难。
他主张将关注点从自我转移到他人身上,通过关爱和同情他人来减少个体的痛苦和自我关注。
叔本华认为,悲悯是人类智慧的表现,通过同情他人,人们可以超越自我意愿的限制,体验到更高级的和谐和宁静。
总之,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强调了人生的苦难和无常,并探讨了人们面对这些现实的最佳方式。
他提倡通过冷静和理智的态度超越自我欲望,通过同情他人来实现内心的宁静。
叔本华哲学对世界的影响
叔本华是西方的哲学家,叔本华的哲学思想对当今世界有着重要影响。
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叔本华哲学对世界的影响,希望对你有帮助!
叔本华哲学对世界的影响
身为哲学家,在叔本华看来,所谓的哲学就像是我们想要去某一个地方,只要知晓目的地,那么不管采取什么方式都可以到达。
在他看来,世界的本质就是意志,是无法分割的,他深藏在万事万物的表象之下,不受任何东西的约束。
如果一直外化,那么他就需要被约束。
叔本华的思想中,悲观的成分很明显,他是悲观主义者,同时也是禁欲主义者,这一点从他对婚姻的看法以及终身未娶就可以知晓。
他认为人的欲望是无穷无尽的,也就是所谓的人要在不断追求中满足自身,通过自身价值的实现,来证明活着的意义。
虽然可以通过客观的审视来缓解人自身的失落,悲伤等,但是这些能偶维持的时间是短暂的。
之后人还是会陷入无尽的痛苦之中,只有通过不断的对生命意识的自我否定,才能够完全的走出痛苦。
叔本华这样的哲学思想影响力非常多的人,其中有哲学家如尼采、萨特、维特根斯坦、伯格森、波普尔等人,当然除了哲学家之外,还有心里学家如佛洛伊德、荣格等人。
还有作家托尔斯泰、莫泊桑、托马斯曼等等,他们的文学作品中都可以找到叔本华哲学思想的影子。
当然还有艺术家萧伯纳、瓦格纳和马勒等等,以及诗人狄兰·托马斯、博尔赫斯,作为与哲学很难被扯到一块的科学,也深受他思想的影响,如爱因斯坦、达尔文等等。
总之。
叔本华哲学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他几乎影响了任何学科,启发了更多的人。
叔本华的哲学思想
叔本华的哲学思想主要是以他独特的“生存意志论”而被世人所知晓的,叔本华的哲学思想被人们称之为是悲观主义。
同时,他的一生又被用于思考人生问题。
当然悲观主义的有很大的消极作用,但是
也不能因此就否定了它积极的一面。
所以在了解、认识叔本华的悲观主义的哲学时,应该辩证的看待,全面的认知。
他的悲观主义是建立在其“本体意志论”的基础上的,在他看来,世界是表象和意志。
所以他看待事物现象也会表象的,是“我的表象”,也就是所谓的“自在之物就是作为意志的世界,是我的意志”。
在叔本华的哲学中,理想就像是一个跛脚的,而认识也是经常会出现错误的工具,这是一种非理性主义。
他强调的是一切事物都是意志,同时意志是自由的,是一种无法控制的冲动,是永远也无法被满足的欲求,这些在本质上是没有目的的,一切的止境,也就是无尽的追求。
由此,他引发出了悲观主义的人生哲学思想,也就是人生等同于痛苦。
意志的本质是挣扎,任何事物是敌对的,这样,意志的本质也就就是痛苦。
因为人有无尽的欲望,所以在满足欲望的过程时,就要经受更多的痛苦。
欲望越多痛苦越多。
意志越趋于完美,那么痛苦也就越发的显著。
欲望无法满足,人类痛苦;欲望得到满足,人类暂时无聊,人生就是在这两者中进行无尽的转换。
也就是说,痛苦和无聊是人生主要的组成部分。
哲学家叔本华是哪国人
叔本华是西方的哲学家,是个悲观的人,同时他还信奉禁欲主义,并且为此终身未娶。
那么叔本华是哪国人呢?一个国家能够拥有这样伟大的哲学家,想必也是非常骄傲的吧!
关于叔本华是哪国人看他的出生地就能得出结论。
1788年02月的一天,叔本华出生在了一个商人家庭中,他的父亲是有名的商人,母亲是作家,他的出生是带有光环的。
在德国波兰但译这个地方,叔本华顶着富二代的头衔出生。
也就是说,叔本华是德国人。
在他五岁的时候,全家搬家到了汉堡。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却成为了一个无国论者。
虽然在他的精神世界,他信奉无国论,但是他的一生注定披着德国的国籍生活。
因为家庭的原因,叔本华在德国的生活并不如人们想象中的那么幸福,至少他的童年并不快乐,他的父亲希望他长大后能够经商,母
亲则希望他成为作家,他自己则喜欢哲学。
为此他的生活过的非常痛苦。
父亲强迫他学习工商管理最后他为了自己的人生做出了反抗。
成年后的他迅速的开始了自己的独居生活,搬出了父母的家,开始醉心于自己的哲学事业。
这哲学方面,他写过很多的著作,阐述自己的哲学观点,表达自己对爱情,婚姻,生活的看法。
同时也得到了人们的认同,并且他的哲学思想,至今依旧影响着人们。
这些方面的成就,足以对得起自己的国籍,为德国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