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建设和探索的时期(分四时期)
- 格式:doc
- 大小:35.00 KB
- 文档页数:2
————————[框图概览·线索归纳]————————【认读导引】一大核心: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两大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的改革开放时期。
三个时期:过渡时期(1949—1956年);社会主义探索时期(1956—1976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年至今)。
第16讲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主干整合·厘清史实]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国民经济的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领导开展了大规模的土地改革运动和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国营企业建立并迅速发展,从而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基础。
2.过渡时期总路线(1)提出:1953年。
(2)目的: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3)内容: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建设由此起步。
(4)特点: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3.“一五”计划(1)任务: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2)结果:到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各项指标大都超额完成。
(3)意义:开始改变中国工业落后的面貌,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4.三大改造(1)内容⎩⎪⎨⎪⎧①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
②手工业者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③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
(2)结果:1956年底,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上建立起来,中国从此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国家资本主义指受国家政权控制和监督的资本主义。
开始时实行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等初级国家资本主义形式,后来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级国家资本主义形式。
“赎买”政策指对资产阶级的生产资料通过和平方式并采取有偿办法实行国有化的政策。
专题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考点要求:(1)“一五”计划、社会主义的三大改造;(2)中共八大;(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4)国民经济的调整。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过渡时期:1949—1956年)(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1、国民经济的恢复(1952年)2、实施“一五”计划(发展生产力)补充:过渡时期总路线(一化三改):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这是一条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并举的路线。
(变革生产关系和发展生产力同时并举)(1)背景:我国落后的农业国现状,工业落后;为了增强国防;受苏联影响。
(2)时间:1953——1957(3)内容(特征):优先发展重工业;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4)成就:鞍山钢铁公司、长春一汽、沈阳第一机床厂、飞机制造厂先后建成投产。
另外还有武汉长江大桥。
(主要在东北)(5)意义: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
3、完成三大改造(变革生产关系)(1)时间:1953——1956年(2)内容: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①农业: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实行农业合作化,走集体化道路;②手工业:手工业者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③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和平赎买政策,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高潮。
(3)实质: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是一场社会主义革命。
(4)影响: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我国基本上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
(计划经济体制确立。
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1956—1966年)1、成功探索——中共八大的召开(1956年)(1)背景:“一五”计划取得巨大成就;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
(2)主要内容:①正确分析国内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社会主义建设和探索的时期(分四时期)
一、过渡时期(1949-1956年)
对新政权的巩固(土地改革、抗美援朝等);三大改造。
二、曲折前进时期(1956-1966年)
1、1956年三大改造后,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2、十年建设,成就很大,如科技(1964年原子弹爆炸成功)。
失误与挫折:1958年大跃进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左倾错误,给经济发展造成严重损失)。
三、十年文革(1966-1976年)
1、左倾错误发展到顶峰,完全偏离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
2、科技和外交上取得重大成就:※1964年原子弹、1967年氢弹、1970年人造地球卫星;
※与日、美等多个资本主义国家建交,恢复在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合法席位。
四、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1976年-现在)
经过两年的徘徊期,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中国进入以改革开放为特征的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中日关系专题
古代:日向中学习,派遣隋使、遣唐使,中日关系友好。
近代:明治维新后,日强大,侵略中国。
甲午中日战争、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等。
中日是敌对国,后中赶走日本侵略者。
现代:日政府追随美国,继续与中敌对。
1972年与美国关系松动后,中日建交。
现存问题:教科书问题(日右翼分子否认或美化侵略史实);慰安妇问题(日否认是强征);
参拜靖国神社问题(神社是历次日本对外侵略战争头目的灵位安放处,日右翼尊其为民族英雄);领土问题(钓鱼岛,日称“尖阁列岛”)。
如何看待和处理:坚持三个原则,一是继续使中国强大起来,发展经济;二是坚持还历史真相;
三是把日本右翼和日本人民区别开来,不能盲目仇日排外。
中共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
①土地改革(1952年底完成)
影响:消灭了封建土地制度,农民分得土地。
②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3年)
建立合作社,农民走合作化道路,1956年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
③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左倾错误)
影响:建立人民公社,农民土地被收归公有,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损害了经济的发展。
④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年)
影响:土地包产到户,农民积极性高涨。
但农民对土地只有使用权,所有权仍属国家。
结论: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在现代化建设中,我们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创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中国现代的外交
(一)20世纪五十年代外交
1、新中国的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成就表现:a、建国第一年,同苏联等17个社会主义国家建交,
b、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①提出时间:1953年底;②参与国家:印
③具体内容:(1)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2)互不侵犯,(3)互不干涉内政,
(4)平等互利,(5)和平共处。
④影响: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
系的基本准则c、1954年新中国第一次以五大国身份参加日
内瓦国际会议。
d、1955年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
针,倡导万隆精神。
(二)20世纪七十年代外交成就
1、取得成就的背景:a、中国综合国力的增长和国际地位的提高;b、国际形势发生变化。
2、表现:a、中美邦交正常化:
①1971年基辛格王方华周恩来会议,
②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中美签订《上海公报》,结束了20多年的对抗
b、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①时间:1971年,
②会议:第26届联合国大会。
c、中日关系正常化,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
3、意义:打破了20世纪50年代美国遏制孤立中国的外交僵局,打开了我国外交新局面。
(三)改革开放后的外交成就
1、背景: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
2、表现:a、“APEC”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上海召开。
①时间:2001年10月,
②主题:新世纪,新挑战,参与、合作、促进共同繁荣,
③主要成果:通过《上海共识》,④影响:中国迄今举行的规模最大的国际会议。
b、上海合作组织成立。
①时间:2001年,
②参与国家:中、俄、哈、吉、塔、乌,
③意义影响:中国第一个以中国城市命名的国际组织。
c、中国加入“WTO”:①时间:2001年,②地点:卡塔尔多哈
新世纪的中国:机遇与挑战
1、为什么说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点)
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还比较低,科学技术水平、民族文化素质还不够高;
社会主义具体制度还不完善,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新世纪的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各是什么?
机遇:一方面,在和平与发展的进步潮流中,争取较长时间的国际和平是可能的;世界范围技革命突飞猛进,也为我们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
挑战:另一方面,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其实质是经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经济、科技上同发达国家的差距给我们很大的压力,如果不抓住机遇、实现跨越式发
展,就会拉大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3、我国的发展现状:当人类跨入21世纪的时候,我国人民的生活已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
但总体达到的小康水平仍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4、展望前景:我们要在新世纪的头20年,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使经济更加发达、民主更加健全、科技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
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5、对青年的要求:作为当代中国青年,我们应立足中国的基本国情,着眼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
自觉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和文化建设,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担
当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
6、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教育水平:公共教育和健康教育在GDP中的比重很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很大。
◇居住条件:虽然人们的居住条件与改革开放前相比有了很大的改善,但由于中国人口众多、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及居民住房建设相对落后等原因,与发达国家相比,人均
住房面积和居住环境还需要进一步改善。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处于较低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