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高一语文期中考试教师讲评用卷
- 格式:doc
- 大小:121.00 KB
- 文档页数:8
成都2024-2025学年度(上)2027届高一期中考试语文(答案在最后)本试卷共23题,共8页,共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籍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位置。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工匠精神厚植的企业,一定是一个气质雍容、活力涌流的企业。
崇尚工匠精神的国家,一定是一个拥有健康市场环境和深厚人文素养的国家。
有人可能觉得匠人同世界脱节,但方寸之间他们实实在在地改变着世界:不仅赋予器物以生命,更刷新着社会的审美追求,扩充着人类文明的疆域。
工匠精神从来都不是什么雕虫小技,而是一种改变世界的现实力量。
坚守工匠精神,是为了擦亮爱岗敬业、劳动光荣的价值原色,倡导质量至上、品质取胜的市场风尚,展现创新引领、追求卓越的时代精神,为中国制造强筋健骨,为中国文化立根固本,为中国力量凝神铸魂。
工匠精神中所深藏的,有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生命哲学,也有技进乎道、超然达观的人生信念。
从赞叹工匠继而推崇工匠精神,见证着社会对浮躁风气、短视心态的自我疗治,对美好器物、超凡品质的主动探寻。
工匠精神是手艺人的安身之本,亦是我们的生命的尊严所在;是企业的金色名片,亦是社会品格、国家形象的荣耀写照。
工匠精神并不以成功为旨归,却足以为成功铺就通天大道。
(摘编自李斌《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人民日报》)材料二:新时代的“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所谓“爱岗”,就是要干一行,爱一行,热爱本职工作,不能见异思迁,站在这山望那山高。
所谓“敬业”,就是要钻一行,精一行,对待自己的工作,要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一丝不苟,认真负责。
高一语文试卷讲评课教案高一语文试卷讲评课教案篇一:高一语文期中考试试卷讲评教案高一年级期中语文试卷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通过对考卷做系统分析,帮助学生对试卷结构、得分情况有深度了解。
2、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分析错题错因,订正并理解考题。
3、方法与过程:结合高考考纲要求,指导各题型分析方法和步骤。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语言文字运用积累、古诗文鉴赏、文学类文本分析。
难点:文言文阅读。
三、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四、教学过程(一)课前演讲:对于本次期中考试的总结及展望S点评T总结:语文学习没有常胜将军,一马当先不必沾沾自喜,马失前蹄也不必妄自菲薄。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今天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本次期中考卷。
(二)分析试卷T:Ppt展示数据统计表S/T:从数据中分析出什么?T:160分值中,得分率低于60%的题目基本集中在语言文字运用、古诗文阅读、诗歌鉴赏及文学类文本中,得分率最高的是名句默写题。
从这份简单的数据分析中,我们清晰看出我们同学们并不缺乏学习的毅力,而是缺乏丰厚的文学积淀和理解鉴赏诗文的能力。
所谓厚积薄发,我们来从语言文字运用题入手分析。
(三)语言文字运用S:自主订正1-5小题,揣度做题方法T:请同学来分析,重点分析1、5两题1、字音剑戟:杜牧《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压轴(ppt):《辞海》“压轴是戏曲术语。
指一台折子戏演出中的倒数第二个剧目。
由于最末一个剧目称大轴而得名。
”召唤:广播操《时代的召唤》2、成语T:高考考纲对成语题的要求是表达运用E级,即理解成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并能正确使用。
S:“应运而生”顺应时代的需要而出现的。
“犯罪行为”不是“顺应时代出现的”,故用在此处不合适。
T:注意避免张冠李戴,望文生义。
成语题可以从哪几方面来分析呢?S:情感色彩、使用对象(豆蔻年华)3、4、文言词汇T:这两题重点考查了课内重点文言实词和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
这里大家掌握的不错,我们简单看一下。
2023-2024学年济宁市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卷(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我们汉族,历史很长,开化较早,人口众多。
近代以前,长期的农业社会,产生和继承、发展了许多节日。
尽管过去有些节日,现在我们看来是无谓、可笑乃至可厌的,但在被创造乃至被继承的当时,有它的主客观原因和相应条件。
因此,为了满足需要,不能不借助于巫术及宗教、仪式,这就必然使这种文化带有消极的因素。
它标志着人类和民族文化的原始的或近原始的阶段。
但是,人民文化具有一种自然调节、改进的能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实际活动能力和心理智能也不断变化。
他们对于传统文化(包括节日活动在内)中的不合理的、过时的部分,往往不自觉地或半自觉地加以改动,使之合理化(或比较合理化),使之具有较高的社会意义。
例如本来是一种攘灾法术的放纸鸢活动,逐渐成为一种大人或儿童的文娱活动。
又如,本来是江滨人民驱除瘟神等的宗教行事——送瘟船,后来却被联系到楚国忠臣的沉江故事使它具有历史的和伦理的意义。
这种事实,不仅说明了民间文化的进步性,也增强了文化进化理论的可靠性。
我们现在处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许多社会礼制和观念都起着新的变化。
我们的风俗、习尚(包括节日)也不能安于旧态。
解放后,我们已经采用了一些新节日,如青年节、劳动节、建军节、“十一”国庆节(还有些地方把重九改为老人节)。
但同时有些传统节日仍在普遍或局部沿用,如春节、清明、中秋节等。
不过由于现实生活有较大的变动,作为上层建筑的文化,不能不做相应的修改,如传统新年改为春节,并加入新的内容(慰问军烈属等);清明节主要作为纪念革命烈士的节日等,这样做,是合理的,也是必要的,这些有长远历史的古老节日,在新社会中就成了新文化的一部分。
(摘编自钟敬文《节日与文化》)材料二传统节日面临的冲击,来自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
首先是内容方面,主要是节日内容的独特性和明晰性被模糊了,因为传统节日很大一部分属于时令性的,与中华民族独特二十四节气文化相关联,例如元旦、春节、立春、寒食、冬至等,这一系列传统节日以农耕社会对时令变化的固有依赖为前提,在当代社会,这一依赖的固有性弱化了,甚至逐渐消失,这导致了以时令性为基础的传统节日在内容上弱化。
2024年福建高一语文期中考试试卷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必修下册前四单元及古诗词诵读。
一、现代文阅读(31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说“木叶”》的开头,从屈原到谢庄、到陆厥、到王褒,木叶飘然,何以成诗?何以诗性洋溢?如此,洞庭木叶便缠绕着我的思绪,为什么“木叶”与洞庭波,成为屈原心中秋日自然景观的代表?为什么是“木叶”而不是“树叶”?为什么“木叶”成为《九歌》之始?为什么林庚先生能用诗的语言论屈原?“木叶”不就是“树叶”吗?为什么屈原和后来的诗人们,甚少写为“树叶”?这一切,使我激动并牵动着我的心思、目光。
2011年11月,商务印书馆出版了林庚先生的《唐诗综论》,其中有《说“木叶”》,我从书店购得,如获至宝。
我可以慢慢地读先生的作品了,可以品味着先生的文字去读了。
我的惊讶是:形象思维的某种后果——出人意料的语言的诞生——林庚先生告诉我们,它既是一种“大胆地发挥创造性”,也是一种“冒险”。
也就是说,别树一帜的形象思维,多数人不识其妙的诗的语言的创造,是一种“冒险”的事业。
何险之有?言他人所未言?思他人所不思?然,又不尽然。
诗人中有追求奇险怪僻生涩者,为新而“新”,被读者遗弃。
但“无边落木萧萧下”,却至今不朽。
不言“树叶”而言“木叶”“落木”,其中有一个跨越:由树而木,或认为树与木同为一义,有“树木”之名在;然而,当诗人在写秋风落叶环境中的或者飘摇,或者飘零,或者软软的叶的性状时,均不用“树”而用“木”,均不用“树叶”而用“木叶”“落木”;木从树木中分离出来,删去冗繁,木变得简单、兀立、有质感,由此可知,“木叶”绝非一般意义上的形象思维的产物,它经历了诗人的“思”哲学意义上的“思”——“在思中,存在成为语言。
语言是存在的家,在其家中住着人,那些思者以及那些用词创作的人”(《人,诗意地安居》)。
2024-2025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模拟卷(考试时间:150分钟,分值:150分)(含解析)适用地区:山西、内蒙古、河南、四川、云南、陕西、青海、宁夏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用2B铅笔在“考场号”和“座位号”栏相应位置填涂自己的考场号和座位号。
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测试范围:统编版必修上册第1-4单元。
5.难度系数:0.7。
6.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材料一:眼下中国诗歌所遭遇的最为严重的生存困境,无疑是社会大众整体上对新诗所持的淡漠乃至排斥的态度。
但我们不能一概而论地以为这是社会大环境变化导致的必然结果。
社会大环境的变化是一个原因,更主要的原因是创作主体的变化。
诗歌要有发自内心的真实声音,才能打动人,引起人们的共鸣。
面对中国当代诗歌不景气的现实,诗歌的创作不能孤芳自赏、闭门造车。
诗歌创作需要贴近生活、贴近时代、贴近读者。
长期以来,诗歌与现实的关联越来越弱化,很多诗人的创作与社会变化、现实生活渐行渐远。
重提和倡导诗歌回归现实,并不是要给诗歌设定规矩和限制。
任何诗人都不是生活在真空里,而一个真正优秀的诗人应该担起责任和道义,他的写作应该与这个时代紧密相连。
现实生活为我们提供了无穷无尽的宝藏,认识现实就是认识自己。
不仅要在习以为常、司空见惯中洞悉它的变化,更需要用心去勘探社会形态、人们的观念与精神世界的演进。
北京市顺义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姓名: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题号一二三四五六七八总分评分一、本大题共6小题,共17分。
阅读《劝学》(节选)和《师说》(节选),完成下面小题。
(一)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二)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1.下列加点的字词理解错误..的一项()A.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焉:在这里B.吾从而师.之师:以……为师C.其闻道也亦固.先乎吾固:本来D.君子生.非异也生:习惯2.对下列加点的词语在句中的含义与现代汉语含义的分析正确的一组是()①古之学者..传道受业解惑也..必有师。
②师者,所以③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④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⑤弟子不必..之利..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⑥蚓无爪牙A.全不相同B.②③⑤和现在的用法相同C.全都相同D.①③⑥和现在的用法相同3.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而”字归类正确的一项是()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②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③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④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⑤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⑦蟹六跪而.二螯⑧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A.①③④/②/⑤⑦/⑥⑧B.①③⑤/②④/⑥/⑦/⑧C.③/①④/⑧②/⑤⑥/⑦D.②③/①④/⑤/⑥/⑦⑧4.从句式特征看,与“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一句句式完全相同的一项()A.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C.耻学于师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5.对下列关于《劝学》《师说》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韩愈是中唐散文家、诗人,字退之,以其祖籍,世称韩昌黎;以其官职,世称韩吏部;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
湖北省黄冈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姓名: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题号一二三四总分评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诗歌是最早出世的文学,这是文学史家公认的事实。
人生来就有情感,情感天然需要表现,而表现最适当的方式是诗歌,因为语言节奏与内在节奏相契合,是自然的“不能已”的。
诗歌、音乐、跳舞原来是混合的。
它们的共同命脉是节奏。
在原始时代,诗歌可以没有意义,音乐可以没有“和谐(melody)”,舞可以不问姿态,但是都必有节奏。
后来三种艺术分化,每种均仍保存节奏,但于节奏之外,音乐尽量向“和谐”方面发展,跳舞尽量向姿态方面发展,诗歌尽量向文字意义方面发展,于是彼此距离遂日渐其远了。
节奏是宇宙中自然现象的一个基本原则。
节奏是一切艺术的灵魂。
在生灵方面,节奏是一种自然需要。
节奏是音调的动态,对于情绪的影响更大。
我们可以说,节奏是传达情绪的最直接而且最有力的媒介,因为它本身就是情绪的一个重要部分。
诗的节奏决不能制成定谱。
即使定谱,而每首诗的节奏亦绝不是定谱所指示的节奏。
乐的节奏可谱,诗的节奏不可谱;可谱者必纯为形式的组合,而诗的声音组合受文字意义影响,不能看成纯形式的。
这也是诗与乐的一个重要的分别。
诗是一种音乐,也是一种语言。
音乐只有纯形式节奏,没有语言的节奏,诗则兼而有之。
这个分别最重要。
语言的节奏是自然的,没有规律的,直率的,常倾向变化;音乐的节奏是形式化的,有规律的,回旋的,常倾向整齐。
诗源于歌,歌与乐相伴,所以保留有音乐的节奏;诗是语言的艺术,所以含有语言的节奏。
现代人做诗文,不应该学周诰殷盘那样信屈聱牙,为的是传达的便利。
不过提倡白话者所标示的“做诗如说话”的口号也有些危险。
日常的情思多粗浅芜乱,不尽可以入诗;入诗的情思都须经过一番洗练,所以比日常的情思更为精妙,更有剪栽。
语言是情思的结晶。
诗的语言亦应与常言有别。
高一语文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卷(附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题。
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它以优美的语言、深刻的思想和丰富的情感,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精神。
古典诗词不仅是文学艺术的珍品,也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古典诗词的语言之美,在于其凝练、含蓄、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
诗人通过精心选择字词,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对偶等,使诗词的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例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诗人运用比喻的手法,将雪花比作梨花,生动地描绘了雪景的美丽。
古典诗词的思想之深,在于其对人生、社会、自然等方面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诗人通过诗词表达自己的理想、抱负、情感和价值观,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民的生活状况。
例如,“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诗人杜甫表达了对穷苦人民的同情和对社会公平的向往。
古典诗词的情感之丰富,在于其能够触动人们的心灵,引起人们的共鸣。
诗人通过诗词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等情感,使读者在欣赏诗词的过程中感受到人性的美好和生命的意义。
例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诗人李煜通过对愁绪的形象描绘,表达了自己内心的痛苦和无奈。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A. 中国古典诗词只是文学艺术的珍品,不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B. 古典诗词的语言之美在于其运用了比喻、拟人、夸张、对偶等所有修辞手法。
C. 古典诗词的思想深刻,能够反映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民的生活状况。
D. 古典诗词的情感丰富,只能表达诗人自己的喜怒哀乐,不能引起读者共鸣。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 文章开篇提出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瑰宝,然后从语言之美、思想之深、情感之丰富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B. 文章在论述古典诗词的语言之美时,列举了“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的例子,增强了说服力。
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科技发展与创新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
这轮科技革命正加速转变为现实生产力,直接导致生产力的三个要素,即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的深刻变化。
劳动力的变化,已经不是以往蓝领、白领、金领之类的升级和变化,也不是体力型、知识型、科技型的智能化升级,而是人作为劳动者的健康、安全、智慧、长寿,丰富了劳动者的内涵;各种便携式智能装备拓宽了劳动者的外延,机器人和人工智能参与劳动,跻身劳动者行列,增加了劳动力的类别和数量;人工智能参与生产的标准化、精准化,以及人更多地向着脑力劳动发展,提高了劳动者的整体质量。
劳动者再没有以往那么单纯,人和机器人建立了多重内部关系,体现了劳动者的深刻变化。
人的健康、安全和长寿,以及人的体质和智能,是劳动者最重要的内涵。
内涵丰富、素质提升,这是劳动者最大的变化。
劳动者质量取决于人的体质和智能,农业科技促进的粮食增产,在解决温饱的基础上,改善了劳动者的营养,使劳动者的体能得到加强。
现代医学科技从为少数人服务发展到普惠大众,使更多的劳动者的健康得到保障。
过去四分之一的世纪,人类在健康领域取得的巨大进步已经让大多数人受益,但仍然有很多人享受不到这些福祉。
如果想要所有人都能得到医疗护理,必须对卫生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并投入资金,让其能给最偏远地方的人提供健康医疗服务。
老弱病残虽然不是直接的劳动者,但如果他们的疾病能够得到治疗,他们的生活能够得到保障,也能解除劳动者的后顾之忧,实际上也间接地改善了劳动者工作和生活的条件和环境。
教育科技特别是这些年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兴起,使成人教育、职业教育、短期培训得到发展,提高了劳动者的智能技能水平,进而提高了劳动效率。
机器人和人工智能逐渐参与一些劳动,虽然取代了劳动者的一些岗位,但是那些急难险重和肮脏的工作被取代,大大减少人类劳动的风险和牺牲,使人可以更加安全、舒适地劳动。
高级中学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一语文·教师讲评用卷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辐射冲击的生活电磁场无处不在,我们时刻都暴露在电磁辐射之中,要么是射频辐射,要么是低频辐射。
前者主要由电台、无线电话、电报天线、电视和收音机等转播台产生,而后者则由家用电器以及电线等产生。
在现代社会,‚人们整天都在电磁辐射的海洋里游走‛,各种各样的电磁辐射应有尽有,而且电磁场时刻处在相互叠加以及不断变化中。
大多数科学家认为,这种辐射是无害的。
他们的论证逻辑是,电磁场的作用十分微弱,几乎不能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
目前所知的研究结果中,唯一的共识是,非离子辐射对臵于附近的机体组织有加热效果。
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对手机辐射强度有专门的衡量标准,称为‚特定吸收率‛,即辐射强度必须在某个加热强度之下。
美国无线通信和互联网协会副总裁约翰〃沃尔斯就说:‚经过同行评议的科学证据无可辩驳的显示,无线设备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
‛对于这个论断,相关的权威机构也给予了肯定。
然而,现实中却产生了一种名为电磁辐射过敏的病症。
患者如果受到诸如电脑、手机等家用电器发出的电磁辐射,身体就会产生剧烈的反应。
常见的症状有皮肤灼烧、浑身麻木以及眩晕恶心、头痛失眠以及意识不清等。
维也纳医科大学环境健康研究所的迈克尔〃昆蒂指出,依据当前的探索情况,手机辐射确实具有‚非热量效应‛,即不仅仅是能够加热细胞,而且还将影响人体健康。
他说,科学家渴望确定背后的机制,并且设计出避免危害的电话。
有三种途径来检测非热量效应,即辐射对褪黑激素分泌、基因表达以及细胞内部信号传达的影响。
首先,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的物理学家德尼斯〃L〃亨韶以充分的证据指出,电线产生的电磁波能够破坏褪黑激素的生产,从而导致免疫系统对基因损害的修复。
手机辐射也同样会对人体细胞造成影响,进而影响褪黑激素的分泌。
然而,世卫组织的协同人员雷帕舒里却说,‚致病原因应该另有其主,因为低频电磁波很难进入到身体内部。
电磁波辐射导致褪黑激素分泌减少的论断没有合理的机制来解释。
‛但亨韶反驳道,‚数以千计的文章都记载了输电线路对人体的影响。
虽然目前我们不能确定是否手机也有同样的影响,但是对于输电线路来说,它产生的绝不仅仅是热效应。
‛其次,基因表达的影响。
斯德哥尔摩大学微生物与毒物学教授伊格尔〃贝勒耶的研究指出,电磁波辐射能够影响基因的表达——基因被激发以及‚表达出来‛的机制。
‚很多的实验都表明会造成影响,但是微观层面上的生物效应和宏观层面上的健康影响之间鸿沟,还需要时间去弥补。
‛第三,细胞内部信号的传递。
以色列维茨曼科学研究所学者罗尼〃色格发现,电磁波能够影响细胞内部信号传递的路线——即细胞之间相互交流的方式。
进一步地研究手机电磁辐射十分必要。
色格说:‚非热效应是确实存在的。
那么,它的机制到底是什么呢?没有人知道。
如果有这种效应的话,那么其中的动力机制在科学上将是全新的。
为此,我们必须转换目前的一贯思维方式,另辟蹊径寻求答案。
‛1.(3分)下列关于“电磁辐射”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电磁辐射包括由电台、无线电话、电报天线、电视和收音机等转播台产生的射频辐射和由家用电器以及电线等产生的低频辐射。
B.电磁辐射属于非离子辐射,科学家认为它只对置于辐射源附近的机体组织有加热效果而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
C.电磁辐射过敏病患者一旦受到电磁辐射就会产生不适的反应,如皮肤灼烧、浑身麻木以及眩晕恶心、头痛失眠以及意识不清等。
D.尽管科学家已经通过三种途径来研究电磁辐射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但由电磁辐射导致的病症的致病原理至今还没有得到证实。
答案:B解析:原文第二段是说‚大多数科学家‛。
原文第二段说电磁场‚几乎不能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几乎不影响‛不代表不影响。
且下文也提到了电磁场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2.(3分)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特定吸收率”在可控的范围内的手机不会影响人体健康,这一论断已经得到了共识。
B.电磁辐射过敏病从事实层面上证明了电磁辐射的“非热量效应”是确实存在的。
C.亨韶以充分的证据证实手机辐射会对人体细胞造成影响,进而影响褪黑激素的分泌。
D.贝勒耶认为电磁波辐射能够影响基因的表达,即细胞之间相互交流的方式。
答案:B解析:A项人们目前达成共识的是‚非离子辐射对臵于附近的机体组织有加热效果。
‛;C项亨韶以充分的证据证实‚电线产生的电磁波能够破坏褪黑激素的生产‛,而‚目前我们不能确定是否手机也有同样的影响‛。
D项影响基因表达即基因被激发及表达出来的机制。
3.(3分)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现代社会,电磁辐射无处不在,五花八门的电磁场相互叠加且不断变化构成了各种各样的电磁辐射。
B.“低频电磁波是怎样产生非热量效应的?”这一问题如能解决将打破科学研究中的惯性思维。
C.进一步研究手机辐射可以规避辐射的危害,这将帮助人们生产出没有辐射,不危害人体健康的手机。
D.许多实验证明了电磁辐射对人体微观层面上的影响,但这些影响和人体健康之间的关系尚未建立。
答案:C解析:‚生产出没有辐射‛的手机,在原文中没有依据。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李清照新传(节选)尽管李清照‚才高学博,近代鲜伦‛,又恰恰处在朝政腐败、社会动乱、四郊多垒、民不聊生的时代,但是作为一位上层妇女,她不可能为国为民建立其他功业,而凡是在当时条件下能够做到的,她都做出了最大限度的奉献。
她的睿智和赤诚,在毫无功利目的情况下,全部倾注于各种形式的文学创作和著述。
令人遗憾的是她原来卷帙富赡的文集多已散佚,留存至今的只是很少的一部分,真实可靠和较可靠的作品只有词五十来首,诗歌十五六首和少量的断句,文六七篇。
然而,作家贡献和影响的大小并不完全取决于作品数量的多寡。
李清照正是以她虽少却好的作品奠定了词坛大家的地位。
人们将其列入‚词家三李‛之一,并有‚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的说法,仿佛除了李白和李煜没有第三个人能与她相提并论。
‚清照的《漱玉词》,每一首都是冰莹玉润,令人把玩不忍释手。
有人说她的词如‘大珠小珠落玉盘’,这个比喻是很确切的‛。
‚李清照是北宋末年最伟大的词人;她是乐府词坛最有力的健将,乐府词的发展,至她始达于最高的造诣与成功。
她的词把她抬到文学史上最矜贵的一个地位,她的词不仅具有谐协的声律、美妙的字句,完成了词的形体美;而且能不露痕迹,自然地把她的意境情感在词里尽量表现出来。
乐府词至李清照,其技巧与运用,可谓尽善尽美了。
清照的词是最能够表现女性的优美的情调的。
以前一切男性词人所代写的‘闺情’,所代写的‘妇人语’,放在清照面前,都要黯然失色。
她没有一首词不是精金粹玉之作,她是太高绝一时了,庸才的作家是绝不能追得上的。
无数的词人诗人,写着无数的离情闺怨的诗词;他们一大半是代女主人翁立言的,这一切的诗词,在清照之前,直如粪土似的无可评价‛。
‚李清照词,其独到处,在既经音律锤炼之后,犹能出之以自然。
此为前辈作家所未历之境。
故李氏尝品题北宋词家及其制作,无一完善之评‛。
‚她的词虽存四五十阕,然其天才之卓异,亦足震烁词坛,使人惊赏不止。
她对于前辈作家,多致其不满之意,可见她当年眼界之高,几乎无一理想的作家,足供她的模型了。
她的词最能表现出女性的美来,其幽媚婉柔流畅,机杼天成,非时辈所能企及‛。
‚易安词在有宋诸名家中,自有其精神面目。
晏殊之和婉,欧阳修之深美,张先之幽隽,柳永之绵博,苏轼之超旷,秦观之凄迷,晏几道之高秀,贺铸之瑰丽,举不足以限之。
大抵于芬馨之中,有神骏之致,适以表现其胸怀襟韵,而早期灵秀,晚岁沉健,则又因年因境而异。
而其善于铸寻常言语,善用成语,善用叠字至十四字之多,皆足以见其开辟之才也‛。
以上是对李清照词的部分较有代表性的评语,对其诗文成就及社会价值和地位的评价,则可以下述诸家评语为代表:‚(李清照)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
在士大夫中已不多得,若本朝妇人,当推文采第一‛;‚本朝女妇之有文者,李易安为称首,诗之典赡,无愧于古之作者‛;‚(李易安)有才思,文章落纸,人争传之‛;‚(文叔之女)其文淋漓曲折,笔墨不减乃翁。
‘中郎有女堪传业’,文叔之谓也‛;‚她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已经与伟大的骚人屈原,诗人陶潜、杜甫并垂不朽了。
她不仅在女性里面是第一大作家,她的文名与作品,已经与世界永存了‛;‚李易安固不仅为妇女中之能文杰出者,即在各时代的诗人中,她所占的地位也不能在陶潜、李、杜及欧阳修、苏轼之下‛;‚李清照是宋代最伟大的一位女诗人,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一位女诗人,今所传的诗词不过寥寥数十首而已‛。
‚在我国古代的文学史上,李清照可以说是女诗人中最为杰出的一个。
长期的封建社会埋没了无数有才能的妇女。
因此,我们应该特别重视李清照这样的作家。
她的杰出的成就是我国封建社会妇女的才能不可磨灭的标志‛;‚历史上有名的女性,便单就中国而论,如像卓文君,如像蔡文姬,如像武则天,如像李清照,她们的才力也并不亚于男人,而她们之所以能够成人,乃至成为男性以上的人,就因为她们是不肯服从男性中心道德的叛逆的女性。
‛(选自陈祖美《李清照新传》,有删节)4.(5分)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李清照处在社会动乱、民不聊生的时代,这使她不可能建立为国为民的大功业,只能把精力倾注于文学创作和著述上。
B.李清照的文学创作和著述十分丰富,但是因各种原因存留下来的作品不多,而这其中有些作品可能还不是她本人之作。
C.后人给李清照的词以很高的评价,把她列入“词家三李”,说明只有李白和李煜能够达到她的高度,其他人则难以并列。
D.李清照以前的一些男性词人创作的词,在写“闺情”“妇人语”上,都是代女主人公立言,难以表达出离情闺怨。
E.本文中作者主要是从前人对李清照评价的角度来写李清照的,主要是对李词的成就、其诗文成就及社会价值和地位的评价。
答案:B、E解析:A项,不是那样的时代使李清照‚不可能建立为国为民的大功业‛,而是在那个社会中,作为一个上层妇女而不能作。
C项说‚说明只有李白和李煜能够达到她的高度,其他人则难以并列‛欠妥。
一是三人成就突出,所以后人这样评价,不能说‚只有李白和李煜能够达到她的高度‛;二是‚其他人则难以并列‛也欠妥,原文说‚仿佛除了……‛就说明作者对前人的评论并非十分肯定,即使是肯定‚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也只能是就某一方面而论。
D项,原文是从‚清照的词是最能够表现女性的优美的情调‛上来赞赏李词,认为其他男性词人不及她,而没有说男性词人‚难以表达出真正的离情闺怨‛的意思。
5.(6分)作为一代女词人,李清照在词的创作上做出了哪些贡献?请概括说明。
答案与解析:①她的词形式上具有声律谐协、字句美妙的特点,完成了词的形体美;(2分)②能够运用娴熟的技巧,不露痕迹,自然地表达意境情感;(2分)③作为一个女词人,她的词最能代表女性的优美情调,超越了其他男性词人所写的“闺情”代“妇人语”等离情闺怨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