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跨校辅修专业(行政管理)
- 格式:doc
- 大小:73.50 KB
- 文档页数:2
同济博士双学位课程同济大学博士双学位课程是一项重要的学术成就,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术资源和机会。
这种课程有助于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两个学位,并且在学术研究和专业发展方面有着显著的优势。
在本文中,我将探讨同济大学博士双学位课程的深度和广度,以及它对学生的意义和影响。
1. 什么是同济大学博士双学位课程?同济大学博士双学位课程是一种学术计划,允许学生在同济大学和其他高校之间同时获得两个学位。
这种课程通常涵盖多个学科领域,例如工程,管理,科学等。
通过这种课程,学生能够在不同的学术环境中学习和研究,拓宽自己的学术视野和能力。
2. 深度和广度:博士双学位课程的两面性博士双学位课程的深度在于它提供了更深入的学术研究和专业知识。
通过在同济大学和其他高校之间的学习,学生可以接触到不同领域的专家和学术资源,这些资源将为他们的研究提供更广阔的视野。
这种广度使得学生能够深入研究自己所选择的学科,并在不同的学术环境中获得不同的学习和研究经验。
3. 同济大学博士双学位课程的意义和影响同济大学博士双学位课程对学生的意义和影响是显著的。
它提供了一个多学科的学术环境,使得学生能够接触到不同领域的学科知识和研究方法。
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学术兴趣和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非常重要。
博士双学位课程为学生提供了广泛的职业选择。
通过获得两个学位,学生可以选择从事学术研究、教育工作,还是进入业界从事专业工作。
这种多样性和灵活性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不同的职业需求和发展。
4. 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我看来,同济大学博士双学位课程是一项有价值的学术成就,它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职业选择。
通过在不同学府的学习和研究,学生能够接触到世界一流的学术资源和领先的学科知识,提高自己的学术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博士双学位课程还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跨学科思维,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和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
这是十分重要的,因为现实问题往往是跨学科的,需要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方法的综合运用。
国内高校校际合作与跨校辅修总览高校校际合作是指以高校为主体要求两个以上大学,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进行合作,通过共同投入和努力达到一定办学目的.辅修分为校内辅修和跨校辅修。
校内辅修现在普遍,跨校辅修蓬勃发展中,下面一览表。
填志愿前对此有所了解,再填志愿,说不定会对大家有帮助。
一、同城跨校辅修1、北京学院路地区高校教学共同体,包含:北京大学医学部、北京语言大学、北京城市学院、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北京体育大学、北京电影学院、北京舞蹈学院、北京科技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华北电力大学等21所高校,合作内容:含跨校选修课,跨校辅修专业,共同体辅修专业的多层次一体化的“一校式”素质教学课程体系,网址:/2、上海市东北片高校合作办学,包含: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理工大、上海海事大学、上海海洋大学、上海电力学院、上海体育学院、上海杉达学院、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等12所高校,合作内容:名教授流动讲座、跨校修读选修课程、跨校修读辅修专业。
网址:/Study/User/Default.aspx3、上海市西南片高校14所高校联合体,包含: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东华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戏剧学院、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上海应用技术学院、上海音乐学院、上海大学、上海立信会计学院、上海商学院、上海电机学院、上海政法学院。
西南片高校联合办学采取了师资互聘、开设本科生跨校副修专业学士学位、跨校第二专业、研究生跨校选课、各校实验设备共享等项举措。
目前有本科生教学、研究生教学、学生工作、科研工作、分析测试、工会等6个协作组。
网站。
4、松江大学园区跨校教学联盟。
自2005年10月起,松江大学园区七所学校开展松江大学园区高校授予辅修专业学士学位证书试点工作。
目前松江大学园区联盟高校成员有:东华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上海对外贸易学院、上海立信会计学院、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也都结成了教学联盟,各自将本校的特色专业向其他学校学生开放,合作内容:教师跨校互聘、学生跨校选修、学分互认、合作科研、图书及仪器设备共享5、北京中关村地区高校教学联合体。
XX学院辅修专业与辅修学位管理办法第一章辅修专业与辅修学位的设置第一条为进一步完善多元化、个性化的人才培养体系,推进辅修专业与辅修学位交叉学习的教育教学,满足学有余力的本科学生的修读要求,根据《南昌工程学院学生学籍管理规定》等文件,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辅修专业是指学生在修读主修专业的同时,修读的其它专业。
辅修专业与主修专业不同学科门类且达到规定的学士学位授予要求时,可授予辅修学士学位。
辅修学位是指学生在修读主修专业学士学位的同时,修读与主修专业不同学科门类专业的学士学位。
第三条学校所开设的本科辅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原则上可供全校本科学生辅修。
第二章辅修专业与辅修学位的管理第四条教务处负责辅修专业与辅修学位学生的学籍管理,开设学院负责辅修专业与辅修学位的日常教学管理。
第五条辅修专业与辅修学位的教学纳入教务系统统一管理。
第六条开办学院根据学生人数自行确定辅修专业与辅修学位的教学组织形式。
学生人数较少的,可采用学生自主选课方式随正常的课程教学班上课;学生人数较多的,可单独编班教学。
单独编班教学的,课表须报备教务处,期末考试安排在考试周进行。
第三章辅修专业与辅修学位的修读申请第七条申请辅修专业与辅修学位的学生须符合下列条件:1、全日制普通本科二年级及以上学生;2、身体健康,学有余力。
第八条学生申请辅修专业与辅修学位的报名时间是第二学年起每学年上学期初两周。
学生向所在学院提出申请,经所在学院审核,由辅修专业与辅修学位开办学院审批、公布录取信息并报送教务处。
第九条学生也可在未报名未注册情况下,以自主学习形式修读辅修专业与辅修学位的课程。
学生在修读过程中可申请补办注册手续,或者在完成相应课程之后申请辅修专业与辅修学位的学业证书。
考虑教学资源容量,学校优先满足注册学生的选课学习。
第四章辅修专业与辅修学位的学籍管理第十条辅修专业与辅修双学位所开设的课程均为必修课程。
考试不及格课程可参加补考。
补考不及格课程可申请自主学习。
副(辅)修专业学士学位管理试行办法2007.4『新版专业及教学计划』『学籍管理办法』『修读辅修专业申请表下载』『旧版专业及教学计划』第一条指导思想为适应科教兴国和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等人才的要求,充分利用上海市西南片高校群体的学科优势,拓展多元化人才培养途径,增强学生毕业后对工作的适应能力。
上海西南片高校(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华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华东政法学院、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戏剧学院、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上海应用技术学院、上海音乐学院、上海大学、上海立信会计学院等)简称“西南片高校”,本着联合办学、资源共享、互惠互利的原则,决定在全日制本科生中试行副(辅)修专业学士学位制度。
第二条专业设置副(辅)修专业学士学位所设专业必须是各校现有的、具有学士学位授予资格并已有3届以上毕业生的本科专业。
上海市西南片高校本科生教学协作组每年应将开设的副修专业学士学位统一上报上海市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备案。
第三条申请条件(一)申请对象为西南片高校所属高校在籍的全日制本科生。
(二)思想品德良好,遵纪守法。
(三)主修专业学习成绩优良,学有余力。
(四)申请副(辅)修专业的学士学位和主修专业应属不同的专业学科门类。
(五)符合副(辅)修专业学士学位专业的招生要求。
第四条申请程序(一)西南片高校本科生教学协作组在每年5月1日前将各校开设的副(辅)修专业学士学位的名称、专业培养计划、招收名额、招收条件、录取办法、收费标准等予以公布。
(二)凡具备修读副(辅)修专业学士学位申请条件的学生,由本人向所在学校教务处领取并填写《上海市西南片高校修读副(辅)修专业学士学位申请表》,经学生所在院(系)同意后交所在学校教务处审核,并统一报主办学校审核和录取。
(三)副(辅)修专业学士学位主办学校教务处将录取的修读学生名单以书面形式通知学生及其所在学校教务处。
学生按规定的日期到主办学校教务处缴纳修读费、办理注册手续后领取副(辅)修专业学士学位听课证。
★七校联合跨校辅修第二专业学士学位及双学位管理规定七校联合跨校辅修第二专业学士学位及双学位管理规定第一条总则根据《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华中农业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联合办学协议书》和《联合办学实施办法》的有关精神,结合近两年来联合办学的管理经验,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辅修、第二专业学士学位及双学位1.辅修专业指学生根据个人的志趣和发展的需要,择定其他学校的某一专业,作为自己的辅修专业。
2.第二专业学士学位指通过参加辅修专业(与主修专业属于同一学科门类)的学习所获得的学位。
3.双学位指通过参加辅修专业(与主修专业属于不同学科门类)的学习所获得的学位。
第三条组织与管理1.“七校联合办学”执行机构为“七校联合办学协调小组”,协调小组成员由各学校的教务处(部)长组成,各学校的教务处(部)长按序轮流担任联合办学协调小组秘书长,任期一年。
2.七校联合办学秘书长单位职责:①定期召开联合办学协调小组工作会议;②进一步修改、完善辅修管理规定。
③公布每年开设专业及各专业的培养计划、课程安排、学习要求等信息;④汇总并通报辅修数据和信息,发布各类通知;⑤负责“七校联合办学”的宣传与报道;⑥协调解决相关事件。
第四条课程、学分、学制1.各高校依据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指定50学分为该专业的双学位课程学分供其他高校学生辅修学习。
2.辅修第二专业学士学位、双学位的教学从大学二年级下学期开始至四年级下学期结束。
在此期间共5个学期的双修日与2个暑假均可用于教学。
3.根据湖北省教育厅鄂教高[2000]028号文件规定,跨校攻读第二专业学士学位、双学位可适当延长在校学习时间,一般不超过一年。
第五条申请参加跨校辅修学习的条件1.申请人必须为各高校全日制普通本科二年级在读学生,学习成绩优秀,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且无记过及记过以上处分;2.学生选择的辅修专业原则上应和主修专业分属不同的学科门类,与主修专业相近的专业不能作为辅修专业;3.学生在校期间只允许申请辅修一个专业;4.各学校可在此基础上对报名条件作进一步的要求,具体以各学校的报名通知为准。
x大学辅修专业及辅修双学位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跨学科专业人才的需求,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高素质”,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与竞争能力,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辅修专业制度是指学有余力的本科学生在攻读主修专业的同时,修读主修专业所属本科专业目录二级专业类以外的其它二级专业类专业的课程。
完成辅修专业规定的全部学分者可获得相应证书。
主修专业为管理类的专业,须跨本科专业目录一级专业大类选择辅修专业;计算机辅修专业招收辅修学生,可不受跨二级专业大类限制。
第三条辅修双学位制度是指在完成主修专业和辅修专业学习后,按照两个专业要求获得双学位规定的课程学分,完成实践环节训练,并通过双学位论文答辩,获得主修专业和辅修专业双学士学位。
第二章学分要求第四条辅修专业必修课应包括 7-9 门专业主干基础课和专业课。
获得辅修专业证书者最低需完成 24 个学分。
第五条辅修双学位的课程门数在辅修专业课程门数基础上增加 2-4 门。
获得辅修双学位证书者最低需完成 40 个学分,同时完成主修和辅修两个专业的毕业设计 ( 论文 ) 。
第三章申请条件及程序第六条申请辅修专业学习的条件为 :(一) 全日制在校本科二年级学生;(二) 修满第一学年主修专业全部课程 , 且主干课程全部及格 , 学有余力;第七条申请辅修双学位学习的条件为:(一) 获得辅修专业全部课程学分且成绩优秀 , 平均成绩在该专业辅修总人数的前 30%以内;(二) 主修专业成绩全部合格;(三) 非英语专业学生通过学校规定的国家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及格线 , 英语专业学生通过全国英语专业四级考试。
第八条每学年第一学期进行辅修专业报名、审批工作,具体程序如下 :(一) 招收本科生的各学院 , 在每学年第一学期初提出开设辅修专业申请 , 包括辅修专业名称、可以接受的学生人数及相关要求 , 报教务处审核;(二) 教务处审核各学院提出的开设辅修专业申请 , 通过后在全校范围内予以公布;(三) 学生本人在规定时间内填写《辅修专业申请表》,交主修所在学院;(四) 学生主修所在学院对申请参加辅修专业学习的学生进行资格初审(须经主管教学院长签字), 初审通过后将学生名单提交教务处审核;(五) 教务处审核并向辅修专业所在学院推荐辅修学生;(六) 辅修专业所在学院于每学年第二学期第一、二周内完成对申请者的测试和审核 , 并将结果上报教务处;(七) 教务处对申请参加辅修专业学习的学生名单进行审批后 , 由各辅修专业公布最终名单。
大学辅修专业(学位)教育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拓展学生知识面,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发挥学校办学的优势和特色,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跨学科专业人才的需求,培养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与竞争能力,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辅修专业是指全日制本科学生修读主修专业以外,辅修的另一个专业;辅修专业学士学位是指由学校授予的全日制本科学生修读主修专业外的跨学科门类专业而获得的学士学位。
第三条辅修专业学士学位所设专业必须具有学士学位授予资格并已有3届及以上毕业生的本科专业。
教务处将学校开设的辅修专业统一报备上海市学位委员会办公室。
第二章组织管理第四条辅修专业(学位)教育实行两级管理。
辅修专业的开设由教务处与主办教学单位共同确定;主办教学单位根据学校统一规定的课程设置要求,制订培养方案、安排好师资,并形成教学文件,报学校审核。
第五条教务处对辅修专业及辅修专业学士学位实行统一管理,包括学籍管理、教学质量监控等。
主办教学单位负责本单位所开设辅修专业培养方案的制订和实施,包括课程设置、教学大纲、教学安排、教师配备、教学实践落实等。
第六条计划开设辅修专业的教学单位必须根据学校发布的通知要求办理申报手续,经主管校长批准后,由教务处统一向学生公布。
第三章教学管理第七条辅修专业教学计划总学分45-55学分,其中包含学位论文(毕业设计)学分。
第八条辅修专业可采取单独编班、选课随班听课和免听考试形式组织教学。
为避免与主修课程冲突,单独编班上课的辅修课程一般安排在周五晚、周六、周日。
第九条对辅修专业的课程教学要求应与主修专业的课程教学要求相同。
第四章学籍管理第十条报名、注册、保留学籍、恢复学籍与终止学籍(一)报名(1)本校在籍全日制本科大二学生,第一学年课程成绩平均绩点达到2.0及以上且无不及格课程,能认真遵守《学生手册》中的各项规章制度,无考试违纪作弊记录者,可报名修读辅修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