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项亲社会技能训练优秀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351.50 KB
- 文档页数:167
幼儿亲社会行为教案20篇第1篇教案第19篇教案一、设计意图垃圾,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垃圾会污染我们的生活环境,也会对我们的安康造成确定的影响,随着大家对环保的日益重视,垃圾分类已经成为一种大趋势。
为了使幼儿进一步生疏到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培育幼儿疼惜环境的意识,因此设计“垃圾分类我先行”社会活动,通过本次活动让幼儿生疏垃圾分类标志,并通过分类操作,把垃圾分类放进垃圾桶,从而使幼儿进一步感知哪些垃圾是可以循环再利用的同时,更好地了解垃圾分类的意义。
二、活动目标1.学习正确区分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和其它垃圾;2.引导幼儿生疏垃圾桶上的标志,学习垃圾分类的方法;3.知道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增加环保意识;4.激发幼儿在集风光前大胆表达、沟通的兴趣;5.培育幼儿乐观开朗的性格。
三、活动预备1.视频:为什么要垃圾分类?2.儿歌音频:筒宝宝3.PPT课件:垃圾分类我先行四、活动过程1.引出主题:一封奇特的信(1)教师:幼儿园今日幼儿园里收到了一封信,信中写道:亲爱的小朋友们,你们好,我们是卡布多拉星球的卡卡和多多,想要到你们的地球来旅游,可是却觉察你们秀丽的蓝色星球有各种垃圾! (2)教师:小朋友们,这么多垃圾,我们应当怎么办呢?幼儿:我们可以把垃圾进展分类投放,环境就会变好啦!2.观看视频:为什么要垃圾分类呢?教师:原来垃圾不仅可以破坏土壤、污染水源,还会滋生很多细菌病毒危害我们的身体安康,所以我们确定要疼惜环境,把垃圾分类放到垃圾桶里。
3.生疏常见的垃圾分类常见的垃圾分为四类,分别是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和其它垃圾:(1)可回收垃圾:(蓝色标志)再生利用价值较高,能进入废品回收站的垃圾。
(2)厨余垃圾:(绿色标志)厨房产生的食物类垃圾以及果皮等。
(3)有害垃圾:(红色标志)含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的垃圾。
(4)其它垃圾:(灰色标志)除了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有害垃圾之外的全部垃圾的总称。
4.玩耍:垃圾分一分教师:小朋友们你们都学会垃圾分类了吗?现在我们一起来玩“垃圾分一分”的玩耍吧!幼儿尝试进展垃圾分类操作。
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培养作者:杨辉来源:《幼儿教学研究》2012年第11期摘要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是幼儿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及心理健康、和谐发展的重要基础。
事实上,现在的有些儿童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不懂礼貌、不会合作、不愿分享,经常抢同伴的玩具,捣乱同伴的游戏。
研究表明,亲社会行为不是与生俱来的,这就需要对幼儿的亲社会行为进行相应的教育和培养。
关键词亲社会行为幼儿移情交往技能行为训练亲社会行为是指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包括合作、分享、安慰、助人等。
事实上,现在受到居住条件的限制和家长对早期教育错误认识的影响,孩子承受着繁重的学习任务,很少有机会与同伴玩耍。
这样就造成了有些儿童根本不懂得与同伴交往和相处。
在幼儿园里时常可看到抢同伴玩具的;同伴不同意参加游戏就搞破坏的;同伴摔倒了,不仅不帮扶,还在旁边讥笑等等行为问题。
研究表明,亲社会行为不是与生俱来的,也并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必然增多,攻击性行为必然减少,这就需要对幼儿的亲社会行为进行相应的教育和培养。
一、前提:学会移情移情是体验他人情绪情感的能力。
如果儿童缺乏移情能力,他就难以产生与他人相近似的情感体验,也更不会有同情、助人的行为。
这样的儿童总是以自我为中心,对他人则表现出来的是情感的冷漠,缺乏同情心等。
1.角色扮演:是让儿童根据一定的情节,扮演某个角色,并通过言语、行为、表情等表现该角色的特征,从中体验所扮演角色的心理感受,进而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类似情况时能作出恰当的反应。
比如“盲人摸象”的游戏,可以让孩子从中感受到盲人在生活中的许多不方便,体验到盲人的心情,当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盲人时,会表现出同情心,主动给予帮助。
通过角色扮演这种游戏,可以让孩子学会站在别人的观点和立场来考虑事物。
2.情绪追忆:是通过语言唤起孩子在过去生活中体验过的情绪,引起他们对当时情景的回忆,加强情绪体验与特定情景之间的联系,使孩子产生情感共鸣而达到移情。
假如看到有同伴摔伤时,我们可以引导幼儿回想:“自己在摔伤时,是不是特别希望能得到别人的关心和帮助?”这样,能使孩子深刻体验到他人的情感,感受到他人的需要,进而促使友爱、助人等行为的发生。
幼儿园中的社会技能训练本文将介绍在学前和幼儿园阶段计划和开始技能训练所必需的程序。
在这一章里我们要讨论如下问题:教学的环境和所需的材料;可能存在的教学因素;授课的频率和授课时间的长短;如何把技能训练融入课程;家长、管理人员和后勤人员的作用;小组领导的选举;小组的管理。
另外还包括教师备课指南及一个典型的技能训练课的导言摘录。
一、教学环境要尽可能地把技能训练的地点安排在教室里或者其他孩子们喜欢玩的地方。
已有的研究为这样做提供了两条重要的支持证据:首先,目标儿童的同伴可能也受到了同样的教学训练,当这个孩子练习新学到的行为时,他们很可能通过提供鼓励和反馈来帮助那些技能缺乏的孩子来练习这项技能;其次,因为从教学环境向应用环境的迁移并不会自动地发生,所以在孩子最需要亲社会技能的环境里(也就是,在教室的自然状态下)进行训练可以促进学习的迁移。
需要强调的是,要尽可能地在需要这种技能的可供选择的环境里进行教学,比如操场、走廊或者学校的餐厅。
当一种亲社会技能与一种很容易进入的环境有着特定关系时,就应当在这种环境里进行榜样示范和角色扮演。
对于那些已经融入了非特殊教育群体的孩子来说,这就意味着既要让他们在特殊教育教室里接受教育,又要让他们在这种环境里接受教育。
有时我们需要在一个更人工化的环境里,比如咨询者的办公室里或者一个供特殊教育用的教室里进行技能训练。
当孩子在学习亲社会技能需要额外的帮助时可以且应该这样做,但是我们并不建议在教学过程中使用这种环境,也不建议把这种环境作为训练技能的唯一环境。
在教室里面,要为大多数小组训练课留出专门的空间。
通常,教室里的这部分空间应该能让小孩子们在地板上盘腿坐成半圆形,还能允许榜样演示社会行为技能的步骤、进行角色扮演以及创造性地使用可以利用的教具和设备(一些教师发现让孩子坐在椅子上或自己的小地毯上是很有必要的,这样可以在孩子之间腾出一点空间,把潜在的行为问题降低到最小程度。
)如果同时有几个小组领导者在场,那就可以让一个小组领导者在孩子进行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帮助他们遵循技能训练的步骤,另一个或几个小组领导者可以坐在孩子中间以便为符合期望的小组行为提供强化并且对那些需要额外指导或行为控制的孩子进行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