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广安、眉山、内江、遂宁2018届高三第二次诊断性考试语文试卷[答案]
- 格式:pdf
- 大小:428.13 KB
- 文档页数:14
A. 表明金银开采数量增加
B. 表明政府铸币量迅速提高
............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仔细观察红军宣传画,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红军通过通俗易懂的宣传画达到宣传革命的目的出发,即可排除无关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7. 抗战时期,日军在沦陷区改革教育体制,缩短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学习年限,增大初等教育在整个学制中的比重;日军这样做是便于实现其同化政策的阴谋。
构成这段文字的是
8. 1978~1987年,我国农业劳动力在社会总劳动力中的份额由73.8%下降到60.1%,平均每年下降2.26%;而此前26年(1952~1978年)平均每年仪下降0.47%。
这反映了
A. 经济结构的调整成效显著
B. 城乡人口实现了自由流动
C.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被消除
D. 劳动力就业结构趋于平衡
【答案】A
- 11 -。
四川省内江市2018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30分)注意事项:1.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考试科目涂写在机读卡上。
2.答第Ⅰ卷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机读卡对应题号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考试结束,监考员将第Ⅰ卷的机读卡和第Ⅱ卷的答题卡一并收回。
一、(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慷慨.(kǎi)封妻荫.子(yīn)缘木求渔小题大做B.拎.包(līn)风光旖.旎(yǐ)繁文缛节美轮美奂C.店铺.(pù)压轴.好戏(zhú)各行其是名门旺族D.砧.板(zēn)闭目塞.听(sè)乌七八糟鸠占鹊巢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不少网友在微博上抢发各类暴雨和积水图片,更有网友将照片归纳成集,戏称..为“陶然碧波”“大望垂钓”“机场观澜”等新燕京七景。
B.“压力”功效奇特,竟然..使人越来越年轻。
如何延缓衰老的脚步,让生命在时间的“侵蚀”下依然能够永葆青春,是千百年来人类共同的梦想。
C.她动了右腿股骨头置换手术,腰痛腿麻,忍无可忍....,需要不时按摩,但绝大部分时间里,她忍着不吭声。
D.刘谦连续在央视春晚上露脸,让曾经无人问津的魔术一时间炙手可热....,不过,要说知名度和关注度,刘谦比起自己的祖师爷还是略有不及的。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微博是舆论放大器,也是是非搅拌机,要想避免不被这一“双刃剑”所伤,我们还要进一步了解、学习网络的相关知识。
B.每到清晨,浓浓的云雾笼罩着玉色湖,巨大的铁灰色山岩倒映在明镜般的玉色湖水里,就像雄壮的巨人倒进了旖旎的丽人怀抱。
C.SKA射电望远镜必须建在偏僻地区,以确保现代生活中的移动电话、收音机、电视及其他电子产品产生的无线电波不会干扰到从太空中接收到的微弱信号。
四川省广安、遂宁、内江、眉山四市2017届高三语文第二次诊断考试试
题(扫描版)
尊敬的读者:
本文由我和我的同事在百忙中收集整编出来,本文稿在发布之前我们对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如有疏漏之处请指正,希望本文能为您解开疑惑,引发思考。
文中部分文字受到网友的关怀和支持,在此表示感谢!在往后的日子希望与大家共同进步,成长。
This article is collected and compiled by my colleagues and I in our busy schedule. We proofread the content carefully before the release of this article, but it is inevitable that there will be some unsatisfactory points. If there are omissions, please correct them. I hope this article can solve your doubts and arouse your thinking. Part of the text by the user's care and support, thank you here! I hope to make progress and grow with you in the future.。
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
2.答题时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无破损。
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散文作为自由的话语,最初就是历史学和哲学叙述的文体承载方式,与历史学和哲学有着亲缘性关系,但是,人们常常关心其诗学和美学意义,而很少关心散文和哲学之间的关联。
散文中可以有哲学的思致、认识和发现,但是,散文文体毕竟不能真正代替哲学文体,散文中有哲理,或哲学中有散文,应该是二者关系的基本表达。
在话语表达中,散文必须以情感表达为主调,而哲学必须以理性解释为主调。
这就是说,散文是情感与思想的自由谐和,仅有思想而没有情感,不是散文的本质性要求。
哲学与散文之间的关联是内在的,表现为思想与情感间显示着最本原的生命亲近,《庄子》与《孟子》就标志着中国哲学与散文之间最古老的联系。
庄子不是借助纯粹概念的分析来表达思想,而是善于借助形象和寓意之间的关联,揭示深刻的人生奥秘,虽然他的散文中也有一些概念。
孟子的说理,带着人生的全部激情,并正视人性的善良和伟大说理,因而,情感因素的参与,使《孟子》本身具有抒情的力量。
中国古代思想的诗歌源头和散文源头,使古老的思想始终保持激情创造与诗意抒情的力量,当然,思想发展到后来,逐渐与诗性分离。
走上了专门化道路。
而在中国文化史上,导致这一转变的文化英雄,则不太容易确定。
但是可以肯定,是哲学家导致了这种根本性转变。
在西方,哲学与散文之间关联,可以通过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著作获得深刻说明。
2018高三语文第二次诊断性试卷(广安、眉山、内江、遂宁含答案)四川省广安、眉山、内江、遂宁2018届高三第二次诊断性考试语文2015级高三毕业班第二次诊断性考试语文本试卷10页,22小题,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和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答主观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題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花鸟画,是中国画中最富于民族文化特性的表现门类之一,千百年来,一直在民族文化所赋予它的原动力的推动下发展着,不断深化其精神内蕴。
它一方面不断充实自身以适应新时代的审美要求,另一方面又在潜移默化地塑造和陶冶人们的审美情趣。
花鸟画的民族文化原动力,是以花鸟拟人、表情的寓意性。
《芥子园画谱》有载:“古诗人比兴,多取鸟兽草木。
而草虫之微细,亦加窝意焉。
”花鸟画在演变和发展过程中,也伴随着中华文明的进程,通过主观的诗性和文学性审美方式抒情达意、托物言志,形象性地展现着中国人的宇宙观和自然观。
我们的先民曾将自然中的花鸟变幻为图腾,表达对大自然的原始崇拜。
原始社会,人们常把某种动物、植物或非生物等,视为自己的亲属、祖先或保护神。
图腾实际是一种被人格化的崇拜对象。
人们相信它们有一种超自然力,会保护自己,并且还可以获得它们的力量和技能,让族群不断繁衍壮大。
虽然图腾信仰在历史发展中逐渐模糊,但并未完全销声匿迹,它逐渐演化为民俗文化的一部分,让生活充满文化窝意。
这种文化寓意也影响着花鸟画的发展,甚至呈现为某种圭臬,不断被程式化和重复表现。
如花鸟画中常见的石榴、蝙蝠、葫芦等,是人们喜闻乐见的题材,具有“多子多福”“福禄”等吉祥寓意。
四川省广安、遂宁、内江、眉山四市2020届高三第二次诊断考试语文试题本试题卷共10页,22题。
全卷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祝考试顺利★【注意事项】1.答卷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合乎要求的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选考题的作答:先把所选题目的题号在答题卡上指定的位置用2B铅笔涂黑。
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5.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阅读题(7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们对幸福有不同看法,现在一般认为,幸福就是一个人对自己生活状态持续地觉得满意的感受,当然这通常是以占有资源或者物质享受为前提,所以个人的幸福感受有着较强的主观性、个人性或个体差异,它与人的品德、性格等内在条件密不可分。
作为一种完整的美好生活,幸福不是虚无缥缈的彼岸对象,而是贯穿于整个日常生活的经验状态,它体现在一个个具体的实践情境之中,而这一切全都有赖于美德这个内在条件的支撑与保障。
美德首先是指勇敢、节制、慷慨、诚实这样的伦理美德。
它们合在一起,就构成了一个人身上的优良品质。
在心理层面,它们意味着行为者的情感和欲望在处理实践事务时的适度状态。
为了获得适度性,行为者需要将情感或欲望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这种理性就是一种“实践智慧”,或者说理智美德。
没有实践智慧这种理智美德的养成和运用,就不会有勇敢、节制这些伦理美德的呈现和实施。
美德为实现幸福奠定主体方面的基础,但美德并非实现幸福的充分条件。
四川省广安、眉山、内江、遂宁2018届高三第二次诊断性考试语文试卷[答案]本试卷10页,22小题,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和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答主观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題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花鸟画,是中国画中最富于民族文化特性的表现门类之一,千百年来,一直在民族文化所赋予它的原动力的推动下发展着,不断深化其精神内蕴。
它一方面不断充实自身以适应新时代的审美要求,另一方面又在潜移默化地塑造和陶冶人们的审美情趣。
花鸟画的民族文化原动力,是以花鸟拟人、表情的寓意性。
《芥子园画谱》有载:“古诗人比兴,多取鸟兽草木。
而草虫之微细,亦加窝意焉。
”花鸟画在演变和发展过程中,也伴随着中华文明的进程,通过主观的诗性和文学性审美方式抒情达意、托物言志,形象性地展现着中国人的宇宙观和自然观。
我们的先民曾将自然中的花鸟变幻为图腾,表达对大自然的原始崇拜。
原始社会,人们常把某种动物、植物或非生物等,视为自己的亲属、祖先或保护神。
图腾实际是一种被人格化的崇拜对象。
人们相信它们有一种超自然力,会保护自己,并且还可以获得它们的力量和技能,让族群不断繁衍壮大。
虽然图腾信仰在历史发展中逐渐模糊,但并未完全销声匿迹,它逐渐演化为民俗文化的一部分,让生活充满文化窝意。
这种文化寓意也影响着花鸟画的发展,甚至呈现为某种圭臬,不断被程式化和重复表现。
如花鸟画中常见的石榴、蝙蝠、葫芦等,是人们喜闻乐见的题材,具有“多子多福”“福禄”等吉祥寓意。
作为一种寄情于天地万物的艺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是中国花鸟文化的精髓。
画家通过隐喻、象征、谐音等艺术手法寄托生活中聚积的情感和美好感望,并假以笔墨的独特性,达到自然栽体、个性笔墨、意境意趣的统一。
花鸟画不只是在客观地表现对象形态,通过情感寄托,它还既能引起大众共鸣,也能给子观者某种联想空间。
如《宣和画谱》所描述:“花之于牡丹芍药,禽之于鸾凤孔翠,必使之富。
而松竹梅菊,鸥鹭雁骛,必见之幽闲。
至于鹤之轩昂,鹰隼之击搏,杨柳梧桐之扶疏风流,乔松古柏之岁寒磊落,展张于图绘,有以兴起人之意者,率能夺造化而移精神,遐想若登临览物之有得也。
”不难看出,花鸟画中的题材除了祝福寓意外,也在抒发中国文人的生活情趣和和精神操守,或许在不同时期其寓意会有所不同,但都满足着每个时期寻常百姓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小花鸟,大境界。
在中国人的眼睛里,花鸟的世界,永远都充满着生机与雅意。
(摘编自马新林《清气满乾坤花鸟画的中国精神》)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花鸟画所描绘的对象不仅仅是花和鸟,而是泛指花草树木、飞禽走兽等各种动植物。
B.花鸟画的内蕴十分丰富,它在不同的时代所呈现出来的审美倾向是不完全相同的。
C.用诗性的语言和文学表现方式寄托着人们主观的情感与志趣,是花鸟画的本质特征。
D.在中华文明进程中,中国人通过花鸟画,形象地表达了对宇宙和自然的态度与看法。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中~*国教^育出版#网@]A.把花鸟比作人,用花鸟寄托情感,以及中国笔墨的独特性,使花鸟画具有了鲜明的中国民族文化特色。
B.花鸟画中的石榴、蝙蝠、葫芦等题材,因为在长期发展中不断重复出现并已程式化,因而受到人们喜爱。
C.正是借助象征、隐喻、谐音等艺术手法,花鸟画中的石榴、蝙蝠有了“多子多福”、葫芦有“福禄”的吉祥寓意。
D.花鸟画表达了不同时期的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祝福、向往和追求,这使它具有了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国先民对花鸟的图腾信仰逐渐演化为民俗文化的一部分,并影响了花鸟画的发展,可见,花鸟画是图腾信仰的产物。
B.画家们把日常生活中积聚的情感寄托在了花鸟画中,因而,人们在欣赏他们的作品时才有了产生情感共鸣、发生联想的可能。
C.《宜和画谱》的描述表明花鸟画的许多题材具有较为稳定的文化和审美意蕴,但这种意蕴在将来也可能发生变化。
D.中国人在小花鸟中发现了生活大境界,发现了天地万物中蕴含的雅意,表明中国人能以发现的眼光,去发现生活中的美。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来%源#:zz@step.*com&]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一只羊的冬季纪东方大风刮了七天,大雪下了七夜。
战备公路边三四米深的大沟平了,不但平了,连公路上也积了半米厚的雪。
暴风雪把路封了,阿拉嘠哨所成了名副其实的“孤军”前沿。
大清早一起床,王平均连长召集司务长、给养员、炊事班长开会,讨论一连人的吃饭问题。
司务长愁眉苦脸抖搂所有的家底:米够吃一天,菜窖里还有三个大萝卜,一棵瘦白菜。
全连已经吃了五天的盐水煮饭,今天山下再送不上来给养,战士们就要饿肚子了。
山对面,不足200米直线距离就是另一个国家的哨所。
边境,前沿,战备紧张,难道真的要让我们的战士饿着肚子去站岗吗?王连长急得满脑门子汗,在屋里转了三个圈,忽地甩脱披着的皮大衣,下决心地扔掉手里的烟,说:“不行,我带一班下山。
背也得背给养上来。
”司务长红了眼圈:“这事责任在我,没有在暴风雪来之前安排好,我去。
”一班长腾地站起来:“这条路我最熟,还是我带人去。
连长你要指挥战备,不能离开。
”[中@国*教育%&出版#网]门忽地开了,寒风追逐着雪花,低吼着扑向地面,打了个旋。
一个小战士阅进来,报告都没有打,结结巴巴地说:“连长,连……长,后院,后院。
”“有情况!”连长顺手掏出了手枪,一班长仲手去撲墙架上的冲锋枪。
小战士更急了。
“不是,不是,敌人,是……”转眼工夫,刚才愁眉苦脸的一屋子人迅速集合,成战斗队形把后院包囤得水泄不通。
一只羊躺在后院的栅栏门前,可能是冻的,也可能有伤,已经奄奄一息,无助的大眼睛睁开又闭上,连呻吟的力气都没有了。
营房后面就是山,山上经常有老百姓放羊,国境那边的这边的都有。
羊是吃草的,羊吃草不分国境,哪边的草都可以吃饱肚子。
昨天晚上的风太大了,估计是风雪中羊跑迷糊了,从山上摔下来。
连长松了口气,摇摇头,把手枪插回枪套:“嗨,一只羊。
”一班长如释重负地关上枪机:“嗨,一只羊。
”司务长意味深长地点点头;“嗨,一只羊。
”对呀,一只羊!大家的眼刷地都亮了,亮得红彤彤的,好像把山上的雪都照亮了。
一只羊啊。
一只无主的羊。
看看门脚奄奄一息的羊,大伙看司务长,司务长看一班长,一班长又看看连长。
连长说:“先把它弄到炊事班,其余人回连部。
”连部继续开会。
战士们也在开会。
话题自然离不开羊。
有的说,当然是杀了炖一锅,全连美美地吃一顿,留着羊头和骨头,熬成老汤,吃上三天五天没有问题。
有的说,不能随便吃老百姓的东西。
不能违反群众纪律,尤其是边境,闹不好会引起国际纠纷。
对方马上反驳,现在牧民有的是羊,不在乎少一只两只。
再说,咱们自己不说,吃到肚子里谁知道?不要假积极。
双方争得气呼呼,但又谁也不能说服谁。
想吃肉的似乎已经闻到了伙房里羊肉的香味。
怕犯纪律的把脸贴在窗户上,悄悄把玻璃上的冻雪画出一只羊的样子。
[来源:*&中国教~育#出版网@]晚上开饭的时候,还是米饭盐水萝卜。
那只羊没有成为晚饭,而是在灶房里溜达嘴里叼着连里仅存的细莱半棵瘦白莱,没有菜心只有菜帮的当地产的小白菜。
据说,连长派通讯员卫生员给羊当“保镖”,挡住了炊事班长举起的菜刀。
半棵白菜也是连长特批的。
司务长心疼得差点和连长吵起来,那是他给连长留的最后的一点特殊“伙食”。
王连长的胃病犯了,吃萝卜吃得直吐酸水儿。
[来~%源#:中国教育出版*&网]据通讯员说,连长一夜没睡,打了十几个电话。
最后一个电话没有说完就断了,大雪结成的冰凌把电话线压断了。
第二天,雪停了,一班长集合队伍准备下山背粮。
临出发的时候,一幅场景让他目瞪口呆:最少有两三百只的羊群争先恐后的涌来,密密麻麻的羊蹄印在雪地里踩出了一条瓷瓷实实的“天路”,后面是旗里拥军模范乌日格愣大叔赶着爬犁,爬犁上是粮食、冻羊肉。
麻袋最下面,还有一口袋包裹得严严实实的过年都难得的细菜真真正正的内地大白菜。
那只羊一直养在连队,乌日格愣大叔说不是他家的羊,一冬天也没有人来认领。
一只羊温暖了我们整整一个冬天。
直到我复员下山,那只羊还在山上。
(有删改)[来源^:z#z~&step.@com]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叙述了阿拉嘎哨所的军人在大雪封山、给养缺乏时发生的故事,塑造了一位工作认真负责、思想纪律性强的连长形象。
B.寒风追逐着雪花,低吼着扑向地面,打了个旋”一句,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出风雪交加的恶劣气候,渲染了气氛。
C.小说善于运用细节刻画人物。
在发现是一只羊误人后院的情节中,小说运用语言、神态、动作等描写生动地表现了连长等人的心理。
D.战士们就“杀羊饱吃一顿”的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这一情节展现了战士们不同的性格,也表达了对想杀羊吃肉战士的批判。
5.小说围绕“一只羊”展开情节,表现了怎样的主题?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5分)6.小说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6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汉学大师饶宗颐钱钟书说他是“旷世奇才”,季羡林说他是“心目中的大师”,法国汉学家说他是“全欧洲汉学界的老师”。
事实上,饶宗颐既非学院派,也非西洋派,而是一位受家庭浓厚的文化熏陶、自学成材的大学者。
当其他孩子都步入学堂读书的时候,饶宗颐感觉学校的教育并不适合自己,宁愿独自一人躲进藏书楼自学。
在父亲的悉心栽培下,饶宗颐打下了良好的传统文化根基。
虽未获得正式学校文凭,也未曾留学海外,但后来却在海内外二十余所高等院校任教,精通英、法、日等六国语言,还熟知古代梵文、楔形文、甲骨文、金文、简牍帛书文字,皆得益于他的自学能力。
1949年,饶宗颐移居香港。
从1952年开始,在香港大学中文系任教16年,在英国人的统治之下,中国的学者没有地位。
但他对身外浮名并不看重,在学术的天地里,自得其乐,满世界留下了脚印。
要考证甲骨文,他就出现在日本;想要研究敦煌学,他便去了法国;要研究梵文,他就去印度。
饶宗颐的研究几乎涵盖国学的所有领域,很难把他归到哪一家,他曾幽默地说,“我是一个无家可归的游子”。
学者称其“业精六学、才备九能”,他则以“天地大观入吾眼,文章浩气起太初”这样气势磅礴的对联,来表现其开阔的視野和博大的胸襟。
季羡林曾评价他最善于发现问题,绝不固步自封,随时准备接受新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