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五行关系论的多重模式及其对相生相克的超越
- 格式:pdf
- 大小:455.73 KB
- 文档页数:7
董仲舒儒家传统五行的思想董仲舒“以《春秋》灾异之变推阴阳所以错行”,董仲舒继承了《公羊传》中的灾异说。
他应汉武帝之对策云:“臣谨案春秋之中,视前世已行之事,以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
……及至后世,淫佚衰微,不能统理群生,诸侯背畔,残贼良民以争壤土,废德教而任刑罚。
刑罚不中,则生邪气;邪气积于下,怨恶畜于上。
上下不和,则阴阳缪盭而妖孽生矣。
此灾异所缘而起也。
”? 董仲舒借时学(阴阳五行学)发挥或者说发展《春秋》天人感应思想,其说固然奇伟怪谲,难以思议,但决非无中生有,而是本于《春秋》穷天人之变的精神。
董仲舒继承了儒家传统中《洪范》讲五行的思想,并发扬光大之,建立了一套囊括天人的宇宙学说。
董仲舒认为,宇宙由木、火、土、金、水五种不同的属性组成。
此五种不同的属性相生相胜,构成一合理的宇宙关系。
如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反过来看则是火胜木,土胜火,金胜土,水胜金,金胜木。
五行相生是一种生成关系,五行相胜是一种变救关系。
宇宙按照这种五行相生相胜的关系生成变化,因而成为一可理解的合理的宇宙。
如木性主生故为春,火性主长故为夏,土性主养故为季夏,金性主收故为秋,水性主藏故为冬。
用五行来解释天时,天时即合乎理性可被理解。
在董子看来,不仅天时依五行构成,人事也依五行构成。
如木为春生之性宜以农为本劝农事无夺农时,火为夏长之性宜选贤举能赏有功封有德,土为养成之性宜循宫室之制谨夫妇之别,金为秋收拢宜刑有罪伐无道安集天下,水为冬藏之性宜敬四时之祭与谛袷昭穆之序。
如此,依五行解人事,人事亦合理而可理解。
按照董子的宇宙构成说,宇宙依五行被合理地安排,日月星辰、春夏秋冬、山河大地、鱼虫鸟兽皆依五行之性合理地运行生成,故人世间与自然界不应有灾异存在,因人世间之灾与自然界之异均是不依五行之性合理地生成运行所致。
2009年6月 Journal of Hengshui University Jun. 2009收稿日期:2009-01-20作者简介:余治平(1965-),男,江苏洪泽人,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哲学博士、博士后.董仲舒阴阳思想论余 治 平(上海社会科学院 哲学研究所,上海 200235)摘 要:董仲舒《春秋繁露》对阴阳五行学说的论述应该是自春秋战国以来最为系统、最为详尽的。
通过宇宙观、世界观的建构,通过对阴、阳、五行及其与天、人关系的充分论证,董仲舒第一次把阴阳五行予以了哲学的提升。
阴、阳之转移,有互不相同的基本轨迹。
因此,阴、阳之位次也不相同。
通常状态下,阴与阳不可能同时在一个时空点上俱在、并出。
所以,阴阳不得俱出。
阴阳之间,阴是阳之助,阳是岁之主。
阳绝对尊于、高于、优越于阴。
天道总以阴为权、以阳为经,并显经而隐权、先经而后权。
但阴阳之间存在着一种“合别”“中和”的关系。
阴阳只有在中之居处才具有属于自己的开始和终结。
“中”是天下万物的真正归宿,“和”是天地世界所生所成的真实本然。
关键词:董仲舒;阴阳;位次;尊卑;中和中图分类号:K2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2065(2009)03-0016-06儒门之内,能够公开、明确地议论阴阳五行之学,始于董仲舒。
儒家对阴阳五行之学的吸收、改造与消化,也盛于董仲舒。
这需要一定理论勇气,非大儒而不敢为,非鸿儒而不能为,因为如果成功了,算得上援阴阳五行而入儒,拓展了儒学,创新了儒学;而一旦失败,则可能会背上杂儒、乱儒、儒门叛逆一类的千古骂名。
董仲舒的哲学是天学。
董仲舒认为,“天有十端”即“天为一端,地为一端,阴为一端,阳为一端,火为一端,金为一端,木为一端,水为一端,土为一端,人为一端,凡十端而毕,天之数也”[1]45(《官制象天》)。
“十端”之中,除却天、地、人三者,剩下的就是阴阳、五行,十居其七,可见“阴阳五行”在董仲舒学说中的重要地位。
略论董仲舒“天人合一”思想作者:杨立灵来源:《科教导刊》2009年第29期摘要本文探讨了董仲舒的“天人合一”思想。
关键词“天人合一”思想内涵中图分类号:B222文献标识码:A1 “天人合一”的内涵董仲舒的哲学基础是“天人感应”的学说。
他认为天是至高无上的人格神,不仅创造了万物,也创造了人。
因此,他认为天是有意志的,和人一样“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
人与天是相合的。
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继承了思孟学派和阴阳家邹衍的学说,而且将它发展得十分精致。
董仲舒利用阴阳五行学说来体现天的意志,用阴阳的流转,与四时相配合,推论出东南西北中的方位和金木水火土五行的关系。
而且突出土居中央,为五行之主的地位,认为五行是天道的表现,并进而把这种阳尊阴卑的理论用于社会,从此而推论出“三纲五常”的道德哲学。
这里所说的三纲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三纲五常为董仲舒提倡之后,成为我国古代维护历代封建皇朝统治的工具。
他认为“道”是源出于天的,“天不变,道亦不变”。
即是说“三纲五常”、“大一统”等维护统治秩序的“道”是永远不变的。
那么,如何解释皇位的更换和改朝换代呢?为此,他提出了“谴告”与“改制”之说。
他认为统治者为政有过失,天就出现灾害,以表示谴责与警告。
如果还不知悔改,就出现怪异来惊骇,若是还不知畏惧,于是大祸就临头了。
他认为人的认识活动受命于天,而认识的目的是了解天意。
通过内省的途径就能判断是非,达到“知天”的目的。
另外还必须通过对阴阳五行的观察,才能达到对天意、天道的了解。
正是按照“尽心”、“知性”、“知天”的模式,达到“天人合一”。
他还认为通过祭祀能与神相沟通,使之能看见一般人所看不见的东西,这样就能知道天命鬼神了,这种认识论达到了神秘的程度。
2 天人思想的政治实质和内容在现实政治中,董仲舒主张君权至上,拥护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的政治体制。
为巩固这一体制,保证汉家天下的长期延续,他为君权至上的合法性、合理性、神圣性作了精心论证。
董仲舒:农业中的五行原理一手将儒学推向正统地位的毫无疑问就是董仲舒了,就是在他的努力之下儒学才能够成为影响中国两千多年的思想,而他所提出的一系列的观点也正好符合了汉朝统治者的需求,两者是互帮互助。
一、阴阳五行与农业的结合在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中可知五行就是金木水火土,其中东方是木,南方是火,中央是土,西方是金,北方是水,而且这五行还是相生相克的关系。
并且他曾在书中说道:“天地之气。
合而为一,分为阴阳,判为四时,列为孤行……故为治,逆之则乱,顺之为治。
”这段思想主要是讲的是阴阳的重要性,如果不按照天地的规则来做事,那么就是有违天时,而董仲舒正是把五行融入了其中,他认为每个季节都有自己对应的五行以及该做的事情。
在《春秋繁露》的第十三卷中曾说到,春天是木;夏天是火;而夏中是土;秋天是金;冬天是水,这就是董仲舒把农业与五行结合起来了,因为这几个季节都与农业有关,每个季节都有每个季节的事情。
他认为春天是木属性,这个季节是农之根本,在这个期间应该劝农桑,让百姓去耕种,而朝廷应该减免百姓的赋税,说到这里董仲舒就把这些内容给扯到了皇帝的身上。
如果统治者不作为,整天吃喝玩乐,荒废朝政,而且还加重农民负担的话那可就是大罪了,这样就会造成草木鱼虾枯死而且江河干枯,这样的思想董仲舒把他放到了四季当中的每个地方。
在夏季是火,这个不难理解,毕竟夏天这么的热,要是夏天出现干旱什么的,那么就是统治者不修道德造成的,只要皇帝不杀忠臣,女人不当政,才能确保夏天顺利的度过。
而夏中的主要意思跟夏季差不多,到了秋天的时候如果发生什么异变的话,那就是因为有战事、盗贼和犯人多造成的,而冬天要是太冷的话就是国家法令造成的。
这些内容在书中董仲舒已经做了总结:春主生,夏主养,秋主收,冬主藏;其乐以养,死溉其哀以人子者也。
故四时之行,之道也。
其实说白了董仲舒的这些农业思想无非就是顺应天时,不能违背每个季节做的事情,这些内容在早期的儒家思想中就已经体现了,而且他的这些思想也都可以找到相应的影子。
阴阳五行视野下的董仲舒历史哲学(四)栏主|王元阳游走于体制和学术边缘,希冀借助阴阳五行学说史之梳理,得窥经史术数演变真相之一二。
阴阳五行视野下的董仲舒历史哲学3.文质说虽然董仲舒的三王之教说仅是一种方便说法,与三统说无关,但董仲舒仍然对先王之教有着详尽的论说,且与三统说并行不悖,此即文质说。
董仲舒的文质说出之于《春秋》“贵志”之义,并借鉴了阴阳学说的资源,为汉家政治规定了合理的改造方向。
董仲舒说:礼之所重者在其志……故曰:非虚加之,重志之谓也。
志为质,物为文。
文著于质,质不居文,文安施质?质文两备,然后其礼成。
文质偏行,不得有我尔之名。
俱不能备而偏行之,宁有质而无文…..然则《春秋》之序道也,先质而后文,右质而左物……是故孔子立新王之道,明其贵志以反和,见其好诚以灭伪。
其有继周之弊,故若此也。
(《春秋繁露·玉杯》)董仲舒由论礼而及于文质,“文”指礼仪文饰而言,“质”指礼的内在本质。
最早讨论文质问题的是孔子,也是由论礼而发。
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即是说在包含了文质两方面的礼之实践中,君子应该文质相适,不能偏重于任何一面。
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那质胜文要比文胜质更好,因为孔子也说“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
如用之,则吾从先进。
”(《论语·先进》)①孔子在文质问题上的立场完全被董仲舒继承,虽然他也强调“质文两备,其礼成”,但也数引《论语》之文,以之论证质相比于文的优越性。
董仲舒更将文等同于礼具(物),将质等同于人的内在心志(志),并引《春秋》中的具体事例所体现的褒贬之义得出《春秋》贵志之义,从而更加证明了质相比于文的优越性。
最后,董仲舒将《春秋》重质而轻文与孔子作《春秋》之旨连接起来。
孔子生于周之末世,对周文之弊有切肤的痛触,所以作《春秋》而立新王之道,目的就是为了承其弊而加以补救之,具体的补救方式正如综论《春秋》十大主旨的《十指篇》所言:“承周文而反之质,一指也。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中的“天”摘要:董仲舒作为西汉儒学大师,其构建的新儒学理论将儒学获得了独尊地位,董仲舒通过构建和诠释儒家政治学说,整合各种理论学派从而构建起一整套的哲学学说,当中天人感应论是其哲学当中最富有价值和最具有创造性的理论核心和逻辑起点,而作为天人感应论当中的思想原则,获得了中国历代统治者和官僚集团的支持,对于汉代之后中国历代封建王朝以及当代中国社会具有深远不可替代的作用和意义。
本文通过对董仲舒当中的“天”的概念的分析,从而对天人关系的构建对于中国传统政治格局的理论奠基和对当代中国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一:对董仲舒的天的概念的历史性考察在先秦时期,天的概念是多元,西周时期的“天道无亲”“惟德是辅”“天将兴之,谁能废之。
”的思想和墨子“顺天意者”“必得赏”“反天意者”“必得罚”的天志论,也为天人感应学说的产生增添了催化剂,战国时期,气的概念广泛流传,孔子,孟子作为儒家的创始人和发展者,对于天的探讨很少是一种对其天的概念纯粹解读,孟子的“顺天者存,逆天者亡。
”,显然具有一种价值层次的理解,而荀子的“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而最终是“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在吕氏春秋中,“凡帝王者之将兴也,天必先见祥乎下民。
”而在《史记》中以《史记·项羽本纪》当中项羽战败之后说出“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而《史记·高祖本纪》中刘邦在受伤之时竟然说出“吾以布衣提三尺剑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命乃在天,虽扁鹊何益?”,而在《史记》中仍然“人主不德,布政不均,则天示人以灾,以诫不治。
”因此对先秦时期的天的探讨事实上已经具有一种前提性的反思,实际上这里就具有相当程度的逻辑在先的理解,对于天的概念实际上是一种历史意识的在先的逻辑解答,这种历史意识并不是一个人对历史素材和历史细节的掌握程度,而是对现实的本质的生活的前提性批判性反思,对这种批判性反思有一种内在的,在先的,确定性的理解,这种内在的,在先的,正确的理解就是在研究历史活动之前的一种领悟性的生活本身的内在性构思。
浅论五行相生相克关系的两种解释摘要:关于五行的相生相克关系存在两种解释。
通过分析这两种说法的差异,指出从时令季节角度解释五行的相生相克关系要更贴近中医的精髓、更符合中国农业文明的历史。
关键词:五行; 五材; 相生; 相克相生相克是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之一,中医用它来说明五行之间以及运用五行分类的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生是指一事物对另一事物具有促进、助长和资生的作用,其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相克是指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生长和功能具有抑制和制约的作用,其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人们对五行的相生相克关系存在两种解释:一种是根据木火土金水这五种物质本身属性来解释五行的生克关系,如金属可以砍伐树木是金克木。
另一种是从季节的相生相间关系来说明五行的相生相克,如四季轮转、从春(木)到夏(火),故木生火。
这两种解释哪一种更适合中医的五行学说呢?笔者认为,从时令季节角度解释五行的相生相克更贴近中医的精髓。
1 五材的起源及五材的生克关系五材是指自然界中木火土金水等五种物质或材料。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生活和生产实践中逐步认识到木火土金水这五种物质的重要性,如《尚书·大传》载:“水火者,百姓之所饮食也;金木者,百姓之所兴也;土者,万物之所资生,是为人用。
”并认识到这五种物质是不可缺少的,正如《左传·襄公二十七年》所说:“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而且古人进一步认识到木火土金水是构成世界万事万物的物质来源,《国语·郑语》中说:“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这说明古人已开始试图把木火土金水作为构成世界的五种基本材料或元素来把握世界的整体。
这种建立在朴素、感性的实践认识基础上的五材说使人很容易根据木火土金水这五种物质本身属性来解释五行的生克关系。
如在《白虎通》记载:“木生火者,木性温暖,火伏其中,钻灼而出,故木生火。
火生土者,火热,故能焚木,木焚而成灰,灰即土也,故火生土。
第21卷第5期衡水学院学报Vol. 21, No. 5董仲舒五行关系论的多重模式及其对相生相克的超越崔锁江,代春敏(衡水学院董子学院,河北衡水053000)摘要:董仲舒首创了五行关系论的多重模式,包含了“五行相胜”“五行相生”“五行相干”“五行相助”“五行相和”等多种内容。
这种思想不断被后世学者坚持、丰富与发展。
但是,相生相克最终成为占据主流的通俗模式。
而相和相助虽然屈居次要位置,但更符合现代公民社会的伦理需求。
通过在恶与善、差异与平等、单向性与双向性、生化性与稳定性、斗争性与同一性、约束性与自由性等多重维度上比较两种模式,可以得到相和相助优越于相生相克的结论。
相和相助模式更符合儒家的仁爱精神、马克思主义有关人类解放的学说、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需要,可以为人们处理多元复杂关系提供中国智慧,有助于实现五行关系论的现代化。
关键词:董仲舒;五行;相生相克;相和相助DOI:10.3969/j.issn.1673-2065.2019.05.007作者简介:崔锁江(1977-),男,河北无极人,讲师,法学博士;代春敏(1973-),女,河北衡水人,讲师。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重大项目(16JJD720004);河北省社会发展研究课题(2019030602006)中图分类号:B234.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065(2019)05-0037-07 收稿日期:2018-05-16学界大多把相生相克奉为五行关系论的圭臬。
尤其是中医学者更是把“生克”作为其重要的理论基础,提出“五行生克制化律是保持生命整体稳定有序的唯一的独特模式”[1]的观点。
但是,有的学者认为:“五行学说所揭示的相胜和相生的事物运行模式而言,它本身还有着不可克服的局限性。
”[2]有的学者提出了“促进相生,减少相克,人类社会才能实现和谐有序的发展”[3]的命题。
与此不同的是董学研究者已经注意到董仲舒首创了五行关系论的多重模式。
周桂钿先生总结董仲舒五行关系中的“相胜相生的循环系统”[4],并且认为:“《洪范》只讲五行,没有讲它们之间的关系。
”[5]周先生把董仲舒五行论概括为四个要点:以相生的次序排列五行;五行土为贵说;用五行相胜来说明封建政府内部权力互相制约;用五行相克来充实天人感应的内容。
周先生认为五行在运行过程中会出现“五行顺逆”的情况,这就需要君主通过修养自身道德进行“变救”,进而实现天人之间感应与互动。
余治平教授指出:“现存文献中,《春秋繁露》第一次详尽阐述出木、火、土、金、水五行的位次、相互关系及其推演的逻辑与过程。
”[6]他在肯定传统的相胜相生之后,把“一旦五行没有按照序次运行,则就会产生‘逆’‘乱’或‘干’”的情况称为董仲舒的“五行有变”思想,这就需要人君以相应的政事调整与道德修养进行相应的“救助”。
笔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究董仲舒五行关系论的多重模式并突出相和相助的现实价值。
一、五行关系模式不断丰富的发展过程《尚书·洪范》提出:“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
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
”[7]这里38 衡水学院学报投稿平台:/ 第21卷只是列出五种元素及其各自的属性,尚未对五行关系作出论述。
最早出现的五行关系论是西周末年的“五行相和”。
《国语·郑语·史伯为桓公论兴废》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时候就以五行作为说明。
他提出:“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
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是以和五味以调口,刚四支以卫体,和六律以聪耳,正七体以役心,平八索以成人,建九纪以立纯德,合十数以训百体。
”[8]史伯在这里言说的重点是“和实生物”的思想,而不是五行思想。
以土杂和其他四元素仅仅是举例。
五行相胜的观念在春秋战国时代流行开来。
《左传》提出了“火胜金”[9]974“水胜火”[9]1078的说法。
《管子·四时》与《礼记·月令》更是强调了五行依据四时更替而“主运”。
邹衍提出了“五德终始”的说法。
五行相胜是五行更替的背后动力。
《吕氏春秋·有始览·应同》依次提出了“土气胜”“木气胜”“金气胜”“火气胜”“水气胜”的说法。
这种顺序暗合了五行相胜的思想,趋向于形成五行关系论。
董仲舒提出:“五行者,五官也,比相生而间相胜也。
”[10]487他的《五行相生》与《五行相胜》突出了相生相胜的主干地位,而五行相胜演化为五行相克。
董仲舒就提出:“以子而迎成养,如火之乐木也;丧父,如水之克金也;事君,若土之敬天也。
可谓有行人矣。
”[10]405董仲舒的五行相生与五行相克结合在一起最终成为相生相克模式,在五行关系论当中长期居于主流地位。
但是,董仲舒的五行关系论并不局限于相生相克,而是开创了多重模式。
从董仲舒开始,五行论被广泛地运用于政治、军事、命理、堪舆、中医、建筑、养生等各个方面,五行关系论也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
古代中医学者不断探究五行关系的复杂性,提出了“相乘相侮”等一系列新模式。
“五行相乘”就是指五行之间的过度克制,而“五行相侮”则是五行之间的反向克制。
这是对“五行相克”认识不断深化的表现。
隋朝萧吉的《五行大义》一书在五行配干支的基础上探讨了五行之间的复杂关系。
其中有“论相生”“论配支干”“论五行相杂”“论德”“论合”“论扶抑”“论相克”“论刑”“论害”“论冲破”[11]等内容。
其中的“相克”“刑”“害”“冲破”就相当于“相胜”。
“相杂”“德”“合”则包含了五行相和的思想。
“扶抑”则相当于相助相干。
这就充分说明五行关系论具有多重模式与复杂性的特点。
讨论董仲舒五行关系论的多重模式有助于进一步推动五行论这一古老思想的现代化,进而破除人们对相生相克传统模式的执着与束缚。
二、董仲舒首创五行关系的多重模式《春秋繁露》中有九篇文章以五行为题,隐藏着董仲舒五行论的基本脉络。
其中《五行对》《五行之义》《五行相生》阐释了五行相生,还包含了“五行授受”“五行主四季之气”等思想。
《五行相胜》是董仲舒对战国以来“五德终始”的继承,又开启了五行相克的通俗说法。
学者们也一直在争论相生相克哪个更早出现。
周桂钿先生认为“将五行相生与相克结合成完整的体系”是董仲舒在五行学说上的创新之一[5]35。
接下来的《五行顺逆》则描述了五行关系紊乱的现象。
其内在根据则是《治水五行》里的五行依据四时分别用事的思想。
五行关系紊乱进一步引发五行相干。
《治乱五行》就分析了五行之间相互干扰的现象。
这就需要人们进行“救助”与干预。
而接下来的《五行变救》主要是从政事角度进行“救助”,而《五行五事》则从修养角度进行了“救助”。
由此可见,董仲舒的五行论是一个既包含着世界观又包含着方法论的完整思想体系。
董仲舒分析五行现象、进行五行变救已经触及五行关系论的多重模式与复杂性。
笔者就对五行相胜、五行相生、五行相干、五行相和、五行相助等进行讨论。
1. 五行相胜董仲舒在《五行相胜》中采取了不同于《管子·四时》或者《礼记·月令》以自然变化之理说明人事行为的次序,而是直接以社会历史为材料说明自然之理。
他把“司农、司徒、司寇、司马、司营”等五种社会职能比喻为“木、金、水、火、土”。
进而,他以司农为木、以司徒为金,用“司徒诛杀司农”说明“金胜木”;以司马为火、司寇为水,用“司寇诛杀司马”说明“水胜火”;以君为土,以民为木,用“民叛君穷”说明“木胜土”;以司徒为金,认为司徒骄傲,最终被军士(司马)所杀,进而第5期崔锁江,等董仲舒五行关系论的多重模式及其对相生相克的超越39 以此说明火胜金;以司寇为水,认为“司寇为乱,足恭小谨,巧言令色,听谒受赂;阿党不平,慢令急诛,诛杀无罪”[10]500,这个时候营荡作为君就出来诛杀司寇,进而以此说明“土胜水”。
这完全不同于“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的形象思维。
司农、司徒、司马、司寇、司营五个职位之间的相杀已经带有了很强的“五行相克”的意味。
这种“相杀”“相害”“相克”甚至成为一种真实的政治斗争场景。
因此,五行相胜有其“恶”的一面。
2. 五行相生董仲舒在《五行相生》中列举了东西南北中五种方位、司农司马司徒司寇司营五种官职、仁义礼智信五种德目与五行相配,进而按照东南中西北的顺序,论述了木火土金水的相生次序。
董仲舒以“召公入南亩”说明“木生火”,以“周公辅成王”说明“火生土”,以“太公威武强御”说明“土生金”,以“子胥执权而伐”说明“金生水”,以“孔子折旋中矩、无有所阿”说明“水生木”。
《五行之义》当中也同样表达了五行相生的思想,把火受木,土受火、金受土、水受金看作是“子继父”的差异秩序。
他认为“诸授之者,皆其父也;受之者,皆其子也”,这就意味着五行相生的关系恰如父子相传,有差异、不平等的一面。
而如果要论述五行的平等性伦理则需要借助于五行相和、五行相助、五行相干的思想。
《五行相生》中提道:“本朝者火也,故曰木生火。
南方者火也,本朝。
”[10]490董仲舒以汉朝起源于南方汉水而认为“汉主火德”。
由此可见,五行相生成为探究“主德”的一个重要方法。
3. 五行相干董仲舒创造性地提出“五行相干”的思想,为五行关系向复杂性演变提供了基本依据。
他的《治乱五行》篇就提出:“火干木,蛰虫蚤出,蚿雷蚤行。
土干木,胎夭卵毈,鸟虫多伤。
金干木,有兵。
水干木,春下霜。
土干火,则多雷。
金干火,草木夷。
水干火,夏雹。
木干火,则地动。
金干土,则五谷伤有殃。
水干土,夏寒雨霜。
木干土,倮虫不为。
水干土,则大旱。
水干金,则鱼不为。
木干金,则草木再生。
火干金,则草木秋荣。
土干金,则五谷不成。
木干水,则冬蛰不藏。
土干水,则蛰虫冬出。
火干水,则星坠。
金干水,则冬大寒。
”[10]516董仲舒看到了五行相干造成的混乱,然后为了救治这种混乱,提出了自己的干预措施。
这种“救治”包含了“五行相助”的思想。
他认为五行之间的相互干犯是绝对的、充分的。
五行之间一共有20种干犯关系,分别是:火干木、土干木、金干木、水干木;土干火、金干火、木干火、水干火;金干土、水干土、木干土、火干土;水干金、木干金、火干金、土干金;木干水、土干水、火干水、金干水。
五行相干既不同于相生,也不同于相胜,而具有复杂性与不确定性。
其中最为极端的归纳就是阻碍与促进两种作用。
阻碍就相当于相胜相克,而促进则相当于相生相助。
五行相互干扰就意味着五行关系的复杂化,而不再是单纯的相生相克模式,进而使得多重模式成为必然。
4. 五行相和董仲舒在《五行之义》中提道:“土兼之也。
金、木、水、火虽各职,不因土,方不立,若酸、咸、辛、苦之不因甘肥不能成味也。
”[10]408五行之中的“金木水火”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以“土”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