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概论》实验报告格式(月面观测)
- 格式:doc
- 大小:34.50 KB
- 文档页数:1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地球概况的基本知识,包括地球的形状、大小、运动等。
2. 掌握天文观测的基本方法,如使用望远镜、天球仪等。
3. 通过观测星空,认识常见的星座、行星等天体,并了解其特点。
4. 培养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实验时间与地点实验时间:2023年X月X日实验地点:某大学天文台三、实验仪器与材料1. 天文望远镜2. 天球仪3. 星图4. 记录本5. 计算器四、实验内容与步骤1. 观察地球概况模型,了解地球的形状、大小、运动等基本知识。
2. 使用天球仪,学习天球坐标系统,包括赤道坐标和赤纬坐标。
3. 观察星空,识别常见的星座、行星等天体。
(1)星座识别:a. 观察天球仪,找出北天极附近的天蝎座、猎户座、大熊座等星座。
b. 通过望远镜观察,确认星座的位置和形状。
(2)行星识别:a. 观察天球仪,找出金星、火星、木星、土星等行星。
b. 通过望远镜观察,确认行星的位置、亮度、形状等。
4. 记录观测结果,包括星座、行星的位置、亮度、形状等。
5. 分析观测数据,了解星座、行星的特点。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星座识别结果:a. 成功识别了北天极附近的天蝎座、猎户座、大熊座等星座。
b. 通过望远镜观察,确认星座的位置和形状,与星图上的描述相符。
2. 行星识别结果:a. 成功识别了金星、火星、木星、土星等行星。
b. 通过望远镜观察,确认行星的位置、亮度、形状等,与星图上的描述相符。
3. 分析结果:a. 观测到的星座和行星位置与星图上的描述基本一致。
b. 观测到的行星亮度、形状等特征与实际相符。
六、实验总结1. 通过本次实验,了解了地球概况的基本知识,掌握了天文观测的基本方法。
2. 成功识别了常见的星座、行星等天体,并了解了其特点。
3. 培养了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4. 对天文观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激发了进一步学习的动力。
5. 建议在今后的实验中,可以增加更多天文观测内容,提高实验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第1篇一、实验背景月球作为地球的天然卫星,自古以来就引起了人类的极大兴趣。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观测月球的方式也日益多样。
本实验旨在通过天文望远镜观测月球,了解月球的表面特征、结构以及与地球的关系,提高我们的天文观测技能。
二、实验目的1. 了解月球的基本知识,包括月球的直径、质量、公转周期等;2. 掌握使用天文望远镜观测月球的方法和技巧;3. 通过观测月球,了解月球的表面特征、结构以及与地球的关系;4. 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实验操作能力。
三、实验原理月球绕地球公转的同时,也在自转。
由于月球的自转周期与公转周期相同,我们只能看到月球的一面。
月球表面布满了陨石坑、山脉、峡谷、月海等特征,这些特征的形成与太阳系早期的小行星撞击有关。
四、实验器材1. 天文望远镜:口径80-120毫米的折射式或反射式望远镜;2. 三脚架;3. 月球观测指南;4. 记录本和笔。
五、实验步骤1. 选择观测地点:选择一个视野开阔、无遮挡、远离城市光污染的地点进行观测。
2. 安装望远镜:将望远镜安装在三脚架上,调整望远镜的水平和垂直方向,确保望远镜对准天空。
3. 对准目标:使用寻星镜或手机天文应用找到月球,将望远镜对准月球。
4. 调整焦距:调整望远镜的焦距,使月球图像清晰。
5. 观测月球:观察月球表面的特征,如陨石坑、山脉、峡谷、月海等,并记录下来。
6. 分析数据:根据观测结果,分析月球的表面特征、结构以及与地球的关系。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月球表面特征:通过观测,我们发现在月球表面上有大量的陨石坑,这些陨石坑的大小和形状各异,有些甚至超过了几百公里。
此外,月球表面还有山脉、峡谷、月海和火山口等地貌特征。
2. 月球结构:月球的结构分为月壳、月幔和月核。
月壳较薄,主要由岩石组成;月幔较厚,主要由岩石和金属组成;月核较小,主要由铁和镍组成。
3. 月球与地球的关系:月球是地球的唯一天然卫星,它与地球之间的引力关系使得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保持稳定。
旅游与环境学院《地球概论》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月面观测
实验人:姓名(学号)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天文光学望远镜的使用;
2、了解月球表面的各种结构和形态特征;
3、了解月球表面几个大的月海、山脉、环形山和辐射纹等位置特征。
二、实验用品:天文望远镜、月球正面图、铅笔、电脑等
三、实验内容:
1、正确选择望远镜的放大倍率,观察月球表面的形态特征;
2、通过望远镜,观察月球上的月海、山脉、环形山和辐射纹等结构
特征。
四、实验结果:
1、详细记录观测日期、时间、地点、使用仪器、放大倍率、月相农
历日期;
2、分析月面的形态特征;
3、描述观察到的月球上的月海、山脉、环形山和辐射纹等名称、位置、
特征;
4、画出观测到的月面图(画一直径10cm的圆表示月面,在圆上画
出它的明暗线以及观测到的月海、山脉、环形山和辐射纹等,并
标出它们的名称以及月面的方位)。
地概实验心得实验一:天球仪的使用一开始接触地球概论的实验,是从接触天球仪开始。
让人惊叹的是,小小的的天球仪竟包含了整个星空,旋转着天球仪,仿佛感觉到整个宇宙都在我们面前。
作为初学者,天球仪无疑是我们认识天体的最好工具之一。
而通过实验一,我了解了天球仪的结构并掌握了它的使用操作方法,了解主要天球坐标和天体相对位置。
当然更让人开心的是,我可以通过天球仪演示天体视运动和任意日期与时刻的天空,从而学会认星和了解星空的变化规律,我还成功的利用天球仪验证了天体周日视运动和天体周年视运动(四季星空),我还学会了在天球仪上求解一些简单的天文问题,如:我利用天球仪可以求出福州在夏至日和冬至日日出和日末时刻,正午太阳高度和昼长……天球仪开启了我们探索星空之门,再仰望星空,仿佛宇宙尽收眼底。
实验二:四季星空当我从老师的手中接过活动星图时,我对这个小东西充满好奇,它真的可以帮助我认识四季星空吗?它要怎么使用呢?听老师一一讲解,豁然开朗。
但毕竟没有实践,总觉少了点什么,当天晚上,兴致满满的爬上楼顶,唉!!众里寻星千百度,却不见它的身影啊!意兴阑珊……机会总是会有的,2010年11月03日晚,我带着活动星图上了地理科学学院实验楼的天文楼顶,终于看到星星了!迫不及待的转动星图,转到正确位置,对着头顶的星空,寻找着……“我看到了,我看到了,那是牛郎星,那那……是织女星。
”我兴奋的指着天空那最亮的两颗星星,对着身边的同学说……那晚,看着牛郎和织女星,想着那美好的传说,内心充盈着幸福和期待。
那晚我还找到了天鹅座。
美好洁白的天鹅……其实那天最亮的星星是木星,但是它不是恒星,因此不能在活动星图中找到。
实验三:天文望远镜的使用和操作2010年11月03日晚,我第一次接触到天文望远镜。
那天晚上木星高悬于空,天文台室外架着一台天文望远镜,那是一个小型折射望远镜。
我和斐然两人,调整寻星镜与主镜同轴后,她观察寻星镜,并调整其视角,我则观察主镜,精确目标。
海南师范大学资源环境与旅游系学生实验(实习)报告课程:自然地理学-地球概论实验名称:月球公转和月面结构指导教师:余中元班级:地理科学学号:姓名:日期: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观察月球运行规律,月相形成规律。
形成关注和观测天文的习惯,培养对天文学的兴趣。
训练观测天文的方法和观测能力。
实验用具:天球仪、星图、手电筒、月球运行图、月相变化图实验内容:月球公转、月相变化、月面结构实验过程:先利用天球仪和月球运行仪对月球运行规律和月相变化规律进行了解,对月相图图进行熟悉。
然后在一月内分8次室外在晚上同一时间用天文望远镜和肉眼对月相和月面结构进行观测,对做好记录。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我们知道由于月球本身不发光,在太阳光照射下,向着太阳的半个球面是亮区,另半个球面是暗区。
随着月亮相对于地球和太阳的位置变化,就使它被太阳照亮的一面有时对向地球,有时背向地球;有时对向地球的月亮部分大一些,有时小一些,这样就出现了不同的月相。
每当月球运行到太阳与地球之间,被太阳照亮的半球背对着地球时,人们在地球上就看不到月球,这一天称为“新月”,也叫“朔日”,这时是农历初一。
过了新月,月球顺着地球自转方向运行,亮区逐渐转向地球,在地球上就可看到露出一丝纤细银钩似的月球,出现在西方天空,弓背朝向夕阳,这一月相叫“蛾眉月”,这时是农历初三、四。
随后,月球在天空里逐日远离太阳,到了农历初七、八,半个亮区对着地球,人们可以看到半个月亮(凸面向西),这一月相叫“上弦月”。
当月球运行到地球的背日方向,即农历十五、十六、十七,月球的亮区全部对着地球,我们能看到一轮圆月,这一月相称为“满月”,也叫“望”。
上半月由缺到圆。
下半月由圆到缺。
上半月,月亮的西半面亮。
下半月,月亮的东半面亮。
上半月出现上弦月,在西面的天空,下半月出现下弦月,在东面的天空。
月相变化在历法制定和人类生产生活有着密切关系和重要意义。
地球概论实习指导伊犁师范学院奎屯校区2007年8 月目录实验一、天球仪的使用................................................................. 2. ..实验二、活动星图的制作与使用................................................................. 5. .实验三、月面观测.................................................................6.. .实验四、测定子午线和太阳高度................................................................. 8. .实验五、辨认北极星,用简易方法测定地理纬度................................................................. 1. 0实验六、日食和月食观测.................................................................1..4.实验七、测定地方时,计算地理经度(选作).................................................................1.. 2实验一、天球仪的使用一、目的与要求了解天球仪的结构,学习使用天球仪,进一步巩固天球坐标系的知识二、主要内容观察天球仪的结构,演示天球的视运动,在天球仪上直接求解问题或按已知条件在天球仪上求解问题。
三、仪器用品天球仪(多媒体课件)、圆规等。
四、原理方法1.天球仪的结构天球仪由天球、地平圈、子午圈和支架四部分组成。
如图1所示:子午圈、地平圈、竖环、支座(1)天球天球是天球仪的主体,其中心轴线代表天轴。
《地球概论》课程实验大纲(一)基本要求通过实验,使学生熟悉天球仪、望远镜、经纬仪的结构、构造及光学系统和主要光学性能、光学原理,学会在天球仪上直接求解有关问题,学会使用望远镜、经纬仪等仪器进行有关的天文观测和天文测量,从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观测能力,以期达到验证、消化、运用、巩固课堂教案中所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为他们将来在中等学校课堂教案和指导天文活动打下基础。
(二)项目总表(三)实验内容实验一:天球仪的结构和在天球仪上直接求解问题实验目的:1.熟悉天球仪的结构、构造;2.学会在天球仪上直接求解有关问题,实验内容:.天球仪的结构、构造及在天球仪上直接求解有关问题()天球仪的结构、构造()在天球仪上读取恒星赤经和赤纬的近似值;()已知赤经和赤纬在在天球仪上找某星,并度量两星间的角距离;.天球仪的校正及按已知条件在天球仪上求解有关问题()天球仪的校正——纬度校正、方位校正、时间校正;()按已知条件在天球仪上求解有关问题;()利用天球仪演示有关天体的视运动。
实验要求:.每—人一组,按实验的方法、步骤进行实验;.每人均必需按要求掌握实验的内容,并独立完成实验作业。
实验工具:天球仪、两角规、细线、像皮泥。
实验二天文望远镜的安装、调试及太阳黑子的观测实验目的:.了解望远镜的结构、构造及光学系统和主要光学性能;.学会望远镜的安装、调整、使用和维护。
.掌握观测太阳黑子的方法,学会计算太阳黑子相对数和黑子面积。
实验内容:.望远镜的结构、构造及光学系统的认识;.望远镜的安装、调整、使用和维护。
.利用望远镜进行太阳黑子的观测,并计算太阳黑子相对数和黑子面积。
实验要求:.每—人一组,按实验的方法、步骤进行实验;.每人均必需按要求掌握实验的内容,并独立完成实验作业。
实验工具:天文望远镜、记录纸、透明坐标纸、铅笔(、)、墨镜、钟表实验三天文望远镜的使用、调试及月面特征的观测实验目的:.学习测定望远镜的主要光学性能;.了解月球表面的各种结构和形态;.记住几个比较大的月面构造的特征。
一、实习目的通过本次地质概览实习,旨在加深对地质学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地质观察、记录和分析的基本技能,了解地质构造、地层和岩石的基本特征,培养野外实际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实习时间2023年X月X日至2023年X月X日三、实习地点XX省XX市XX县四、实习单位XX地质勘探研究院五、实习内容1. 地质构造观察- 观察实习区域内的地质构造类型,如褶皱、断层等。
- 记录地质构造特征,包括规模、形态、产状等。
2. 地层观察- 识别实习区域内的地层单位,如沉积岩、火成岩和变质岩。
- 研究地层接触关系,如整合、不整合等。
3. 岩石观察- 观察岩石的宏观特征,如颜色、硬度、风化程度等。
- 分析岩石的微观结构,如矿物成分、晶粒大小等。
4. 地质填图- 利用地质罗盘和地形图进行地质填图,记录地质现象和特征。
- 绘制地质剖面图,展示地层和地质构造的纵向关系。
5. 野外地质笔记- 详细记录每天的实习情况,包括观察到的地质现象、个人心得和疑问。
六、实习总结1. 实习收获- 理论联系实际,加深了对地质学基础知识的理解。
- 掌握了野外地质观察、记录和分析的基本技能。
- 提高了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2. 实习体会- 野外地质实习是一项艰苦的工作,需要耐心和细心。
- 实践中遇到的问题需要通过团队合作和查阅资料来解决。
- 实习过程让我认识到地质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
3. 实习建议- 加强实习前的理论知识学习,为实习做好准备。
- 在实习过程中,注重团队协作,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 增加实习期间的野外实践环节,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七、致谢感谢XX地质勘探研究院为我们提供实习机会,感谢各位老师的悉心指导和帮助。
八、附件1. 实习记录本2. 地质填图图件3. 地质剖面图九、参考文献[1] 王思诚. 地质学概论[M]. 北京:地质出版社,2019.[2] 张三. 地质填图方法与实践[M]. 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20.[3] 李四. 野外地质实习指导[M]. 北京:地质出版社,2018.字数:约1500字。
《地球概论》课程实验报告学院:专业:学号:姓名:日期:2011年11月日实验1 天球仪的使用一、实验内容1、观察天球仪的结构,掌握天球仪的使用操作;2、在天球仪上直接求算天体位置;3、演示天球的周日/周年视运动二、实验目的1、了解天球仪的基本构造;2、了解主要天球坐标和天体的相对位置;3、学会在天球仪上求解一些简单的天文问题三、实验练习1、天球仪由天球、地平圈、子午圈和支架四部分组成,如图A1.2。
请加以标示:1 _______________2 _______________3 _______________4 _______________图A1.2 天球仪构造示意实验2 四季星空一、实验内容1、活动星图的使用;2、认识四季星空中主要星座和亮星二、实验目的1、掌握活动星图的使用用法;2、认识四季星空中主要的星座和亮星及其相对位置,对星空分布格局有宏观上的了解三、实验练习试推算出学校所在地某日观测时刻的星空分布大势,填入以下观星记录表,并用天球仪、星图和活动星图等对所推算的结果加以验证,然后再到室外与实际星空对照,认识星空演变规律。
实验3 时间和历法换算一、实验内容1、时间的推算:恒星时、太阳时和太阴时、地方时及换算;2、农历的编制:利用天文年历编制农历,算出日月合朔、中气的日期等二、实验目的1、学会在天球仪上进行时间推算;2、掌握农历编算的基本方法三、实验练习题1、已知1998年(夏历戊寅年)的3月28日、4月26日、5月26日、6月24日、7月23日、8月22日均为朔日;又谷雨在4月20日,小满在5月21日,夏至在6月21日,大暑在7月23日,处暑在8月23日。
试定各该月份的月序和大小月。
(提示:按中气定月序,据两朔间隔日数定前月的大小。
)实验4 相关软件的使用一、实验内容Skymap电子星图的使用操作;二、实验目的1、了解相关软件的概况;2、掌握Skymap电子星图的使用;三、实验练习1、借助Skymap软件(1)模拟月相变化:如找出2010年2月新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具体时间。
本科生课程实习报告利用多种天文仪器认识宇宙中的星体Use Multiple Astronomical Instruments to Learn aboutthe Star in the Universe课程名称:地球概论学院: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专业:地理科学姓名:李楠楠学号:1251410014中国•长春2011年7月引言宇宙是由众多星体构成的天体系统。
要认识宇宙则应从认识银河系中的行星、恒星、星座来了解银河系的结构特征以及演化过程,进而了解河外星系乃至整个宇宙。
在《地球概论》实验中,利用天球仪、活动星图以及天文望远镜能够初步了解银河系内部分行星、恒星的大致特征,初步认识了宇宙。
第一节仪器使用1.1天球仪天球仪由天球、地平圈(加装一个水平圆环做地平圈)、子午圈和支架四部分组成(图1)。
图1.天球仪(1)天球天球是天球仪的主体,其中心轴线代表天轴。
天轴两端有轴承,装在子午线圈上,用以支持天球的旋转。
两个轴承即天北极P 和天南极P′。
天球上距两天极相等距离的大圆为天赤道。
和天赤道正交的半大圆(以两极为终端)是赤经圈,其间是1h (15°),其赤经值注明在天赤道上。
和天赤道平行的小圆是赤纬圈,间距一般是100,和天赤道斜交约23.5°的大圆为黄道,在其上注明黄经度数、日期和节气,表明不同日期太阳在周年视运动中的位置。
黄道的两个极,即黄北极和黄南极,他们分别与天北极和天南极的角距离亦约23.5°。
黄道和天赤道相交的两点:春分点和秋分点,0h 赤经线通过的点是春分点,12h 赤经线通过的点是秋分点。
6h 赤经线与黄道的交点是夏至点,18h 赤经线与黄道的交点是冬至点。
天球上绘有星座图形,肉眼可见的有星团和星云及银河等,银河的中心线是银道。
(2)子午圈子午圈是通过天极和测点所在地天顶的大圆。
子午圈与天赤道正交,上面刻有自天赤道到两极0°~90°的刻度,刻度数值和天球上赤纬圈的度数相对应,子午圈的最高点是天顶,与之对应的最低点是天底。
月亮观测总结报告范文观测项目:月亮观测观测时间:2021年10月10日晚上8点至10点观测地点:XXX观测站观测工具:10英寸反射望远镜、天文相机、星图软件一、观测目的:本次观测的主要目的是对月亮进行细致观测,记录月亮的表面特征、阴影变化、明亮度以及可能存在的异常现象,为研究月球的地质结构和月面变化提供依据。
二、观测过程与结果:1. 准备工作:在观测前,首先校准了望远镜,并根据观测地点的纬度和经度调整了仪器的角度和方向。
同时,利用星图软件生成了观测时刻的月亮位置图,并将其加载到天文相机中,以便观测时进行定位。
2. 观测细节:开始观测时,通过天文相机对月亮进行了全貌拍摄,并记录了其位置、大小和明亮度等一般特征。
随后,将望远镜调整至高倍率观测模式,对月亮的表面细节进行了观察。
3. 观测结果:月亮表面观测结果显示,月球表面呈现出明暗交替的特征,明亮的高地与阴暗的低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观测时,我们注意到南极区域处有一些明亮的斑点,可能是由于阳光的照射角度较低导致该区域的地形特征凸显。
此外,观测过程中我们还注意到月亮的一侧边缘处有一处明显的凹陷,可能是陨石撞击留下的坑洞,需要进一步观测和研究以确认。
4. 异常现象:在观测过程中,我们还观察到了一些异常现象。
首先,我们注意到月亮表面上有一些线状的特殊构造,它们与周围的地形明显不同。
其次,在观测结束时,月亮的亮度似乎发生了一些变化,变得相对较暗。
这可能与太阳光的照射角度以及大气层的折射等因素有关,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分析。
三、观测总结与展望:通过本次观测,我们对月亮的表面特征和可能的异常现象进行了初步了解。
观测结果显示,月亮的表面存在明亮的高地和阴暗的低地,以及可能由陨石撞击形成的坑洞。
然而,由于观测时间和观测工具的限制,我们对月亮的观测还有一定程度的局限性。
下一步,我们计划利用更高性能的望远镜和更灵敏的观测设备,对月球表面进行更加详细和准确的观测,并结合其他数据进行分析,以深入研究月球的地质特征和月面的变化。
地球概论天文观测实习报告
2010城环一班
马相智
1251410018
伴随着我们全体一班学生对遥远的宇宙的好奇,对漫天繁星的懵懂,赵老师给我们进行这次天文识星的实习。
实习前,赵老师给我们讲述了必备的识星常识。
为了辨认恒星方便,古代天文学把天球上的恒星分成许多群落,叫做星座。
就其原始意义老说,星座就是明亮恒星所构成的,易于辨认和相互区别的图形。
在四瓣简明星图中,把全天按赤经划分后,分成了御,熊,后,琴四大星区。
各星区的一等星分别是,仙后星区:仙后座,仙女座,飞马座,南鱼座和北落师门。
御夫星区:御夫座和五车二,金牛座和毕宿五,猎户座和参宿四,参宿七,大犬座和天狼,小犬座和南河三,双子座和北河三。
天琴星区:天琴座和织女,天鹰座和牛郎,天鹅座和天津四,天蝎座和心宿二,人马座。
夜空里的星星是如此之多,如何把他们区别呢?于是我们把星空化整为零,把星空划分为四个枣核形的区域,分别为御,后,熊,琴四大星区。
仙后区的北落师门有海角孤星之称。
在御夫星区,五车二,北河三,南河三,天狼,参宿七,毕宿五六颗星呈环形围绕参宿四。
在大熊区,大角,角宿一,轩辕十四构成了一个等腰三角形。
在天琴区,
天津四,牛郎,织女构成了一个直角三角形。
《地球概论》实验实习指导书实验一、天球仪的构造和运用天球仪演示天体运动[实验目的及要求]了解天球仪的构造,掌握运用天球仪演示天体视运动的动作技能。
[实验原理]1、概述天球仪是以观察者为中心,以圆球表示天球的教学仪器。
它在天文、地理教学上,可帮助了解天球的各种坐标、时间的概念;能形象地理解天象与季节和时间、星象和地理纬度的关系;太阳在天球上位置的变化;也可用来求解实际的天文问题。
TY一1型天球仪吸取了中外天球仪的优点,并对内容的表达、工艺的设计作了改进:用深兰色将球体突出,以衬托浅兰色的银河;用鲜艳的粗红线和粗黄线分别表示天赤道和黄道;在黄道上红圈表示太阳的位置,与我国的二十四节气阳对应。
TY——1型天球仪星等分级明显,用黄色清晰地显示在深兰色的球体上,给人以满天星斗的臆想效果。
仪上内容多于高等院校所用的教材,且专业内容也较丰富。
TY—l型天球仪尤其适合于师范院校的天文系、地理系和中学讲授地球概论之用。
也可供天文、气象、航海等专业单位和科研机关参考。
2、天球仪的构造天球仪由球体、底座、支架、子午圈、地平圈及高度方位架等组成。
天球仪用粗红线表示天赤道,它的上方标有赤经度数,它的下方标有恒星时数。
每隔15度有一赤经圈。
以春分点为零度绕天赤道一周为360度。
以天赤道为零度向南北两天极,每隔10度有—赤纬圈。
到南北天极均为90度。
赤道经度和赤道纬度组成了赤道坐标网。
天球仪用粗黄线表示黄道。
在它的上方标有以10日为间隔的月份和日期。
用红圈表示太阳在二十四节气时的位置。
天球仪上还标有银道和南北两银极。
在天球仪上,全天共分88个星座,并用粗红虚线勾划出星区界线,它与粗红的天赤道和粗黄的黄道一起,以十分醒目的形式给教学带来方便。
全天恒星分为四等,并标有著名星团、星云和变星等内容。
并按中外习惯将各星座内的恒星用实线联接起来,以便辨认。
3、天球仪的用途和用法天球仪用于:(1)查阅和辨认星座和恒星。
(2)找出某恒星的赤经和赤纬,或已知赤经和赤纬找出某恒星。
地球科学概论综合实习报告一、实习背景与目的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地球科学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为了提高我们对地球科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的掌握,培养我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我们在地球科学概论课程结束后,进行了一次为期两周的综合实习。
本次实习旨在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地球科学的基本概念,掌握地球科学的研究方法,提高我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二、实习内容与过程1. 实习前的准备在实习开始前,指导老师详细介绍了实习的内容、要求和注意事项。
我们学习了地球科学的基本理论,了解了各种地质现象和地质体,为实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 实习过程(1)野外实习我们来到了实习基地,进行了野外地质观测和采样。
在实习过程中,我们学会了使用地质罗盘、放大镜等工具,观察地层的岩性、岩相、接触关系等特征。
通过实地观察,我们深刻理解了地层的形成过程,掌握了地层划分的原则和方法。
(2)实验室实习在野外实习结束后,我们将采集的岩石样本带回实验室进行岩石学、矿物学分析。
在实验室里,我们学会了使用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等设备,对岩石的成分、结构进行了详细分析。
通过实验室实习,我们深入了解了岩石和矿物的性质,提高了我们的实验技能。
(3)室内实习室内实习主要包括地质图的编制和地质剖面的设计。
我们学会了使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对地质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在编制地质图的过程中,我们掌握了地质图的符号、比例尺等基本知识,提高了我们的地图编制能力。
同时,我们还学会了如何设计地质剖面,了解了地质剖面在地质研究中的应用。
三、实习收获与体会通过本次实习,我们对地球科学的基本概念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掌握了地球科学的研究方法,提高了我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实习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如何运用地质罗盘、放大镜等工具进行野外地质观测,掌握了岩石、矿物的分析方法,了解了地质图的编制和地质剖面设计的基本原理。
此外,实习还培养了我们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在实习过程中,我们学会了与他人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地球概论》实验报告格式
地球概论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地球的自转实验
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观察和测量地球的自转速度,加深对地球自转运动的理解。
实验材料:
1.一个地球仪
2.一个时间计时器
实验步骤:
1.在实验室桌上放置一个地球仪,并确保它能够自由旋转。
2.启动时间计时器,并准备记录实验过程中的时间。
3.轻轻旋转地球仪,使其开始自转。
4.观察地球仪自转的时间并记录下来。
实验原理:
地球的自转是指地球以地轴为中心,在自转轨道上运动的现象。
地球的自转周期为24小时,即一天。
通过实验证明地球自转的目的是观察地球仪旋转的时间。
一旦地球仪开始旋转,我们可以使用时间计时器测量地球仪旋转一周所需的时间,并将其与地球自转周期进行比较。
实验结果:
经过实验证明,地球仪旋转一周所需的时间约为24小时,与地球的
自转周期相匹配。
这表明地球仪的旋转可作为地球自转的模型。
实验分析与讨论:
地球的自转速度决定了一天的长度,即24小时。
在实验中观察到地
球仪旋转一周所需要的时间接近于地球的自转周期,说明地球的自转速度
相对稳定。
地球的自转对于生命在地球上的存在和生活起着重要的作用。
地球自转所形成的昼夜交替,使得地球各个地区有不同的温度和气候条件,为生物提供了适宜的生存环境。
结论:
通过本实验,我们成功地观察并测量到了地球仪旋转一周所需的时间,并得出结论地球的自转周期约为24小时。
实验结果证实了地球的自转现象,并加深了我们对地球自转运动的理解。
旅游与环境学院《地球概论》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星座及星空的观测
实验人:姓名(学号)
一、实验目的
1、学会星图的使用;
2、利用星图,学会认识主要星座和亮星的方法;
3、通过星座及星空的观测,认识星空的周日变化和周年变化的规律,
掌握四季星空变更的原因。
二、实验用品:电子星图、指星笔
三、实验内容:
1、查阅星图,了解西安当日可见的星座;
2、根据星图中的恒星和星座的坐标,在天空中相应区域寻找主要的亮
星和星座;
3、观察星座及星空的变化。
四、实验结果:
1、画出西安当日22点可见的简略星图(画出座标网、标出行星以及
主要星座及其名称、观测日期和时刻)。
2、当日22点观测到的主要星座和亮星的特征。
3、通过星座及星空的变化观测,分析星空的变化规律及其原因(周日
变化和周年变化)。
天球仪实验报告《地球概论》课程地球概论》实验报告班级:姓名:学号:成绩:完成时间:年月号1实验1 天球仪的使用一、实验内容1、观察天球仪的结构,掌握天球仪的使用操作; 2、在天球仪上直接求算天体位置; 3、演示天球的周日/周年视运动二、实验目的1、了解天球仪的基本构造; 2、了解主要天球坐标和天体的相对位置;3、学会在天球仪上求解一些简单的天文问题三、实验原理天球仪是用来表述各种天体坐标和演示天体视运动的天球模型,它将主要天体的视位置投影到球面上,而使其与实际星空相吻合。
因此,天球仪可作为缩小了的星空,一幅立体星图。
用天球仪可以演示天体的视运动和任意日期与时刻的星空,帮助初学者认星,了解星空变化的规律,还可以在上面直接读取各种天球坐标值,进行不同坐标系统之间的换算,并求解其它有关球面天文学的问题。
天球仪用途非常广泛,是开展地球概论课程教学和普及天文知识必备的科教仪器。
1、天球仪的结构的认识、天球仪的结构的认识天球仪主要由天球、子午圈、地平圈和支架四部分组成,如图 a1.1 所示。
图中,①天球;②子午圈;③天赤道;④黄道;⑤地平圈;⑥竖环;⑦底座;⑧螺旋。
p2 13 4 5p′687图 a1.1 天球仪构造示意2(1)天球)天球是天球仪的主体部分。
球体的直径根据需要而定。
大型天球仪观测者可以进入球内进行观测,通常使用的天球仪直径约30 厘米,只能从球外向里观测。
天球可以绕一根贯穿圆球中心的轴旋转,这个轴称为天轴,天轴两端有轴承,装在子午线圈上,用以支持天球的旋转。
球面上绘有国际通用的星座和4 等以上的主要亮星,其中著名的亮星注有中文专名。
除此之外,球面上还绘有天赤道、赤纬圈、赤经圈和黄道等基圈和辅圈。
其中,天球正中的大圆是天赤道,每隔1 时(即15°)有一条赤经线与天赤道垂直,赤经线的经度值标注在天赤道上。
和天赤道平行的小圆是赤纬圈,间距为10°,赤纬值也标明在赤纬圈上。
和天赤道斜交约23°26′的大圆为黄道,其上标有黄经和日期,表示一年中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
旅游与环境学院《地球概论》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月面观测
实验人:姓名(学号)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天文光学望远镜的使用;
2、了解月球表面的各种结构和形态特征;
3、了解月球表面几个大的月海、山脉、环形山和辐射纹等位置特征。
二、实验用品:天文望远镜、月球正面图、铅笔、电脑等
三、实验内容:
1、正确选择望远镜的放大倍率,观察月球表面的形态特征;
2、通过望远镜,观察月球上的月海、山脉、环形山和辐射纹等结构
特征。
四、实验结果:
1、详细记录观测日期、时间、地点、使用仪器、放大倍率、月相农
历日期;
2、分析月面的形态特征;
3、描述观察到的月球上的月海、山脉、环形山和辐射纹等名称、位置、
特征;
4、画出观测到的月面图(画一直径10cm的圆表示月面,在圆上画
出它的明暗线以及观测到的月海、山脉、环形山和辐射纹等,并
标出它们的名称以及月面的方位)。